人物
时段
朝代
“僧法融” 相关资源
人物库
僧道信隋末唐初 580 — 65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司马氏。
其先河内人徙蕲之广济
生而超异。
幼慕空宗。
且谒三祖璨大师于皖公山。
问曰。
愿和尚与解脱法门。
曰谁缚汝。
曰无人缚。
曰。
既无人缚。
何用更求解脱。
大悟
既具戒。
即受璨大师衣钵。
摄心无寐。
胁不至席者久之。
隋大业十二年
领徒抵吉州
值群盗围城。
七旬不解。
城中困于无水。
适至。
池井皆溢刺史异之。
因扣头求解围禦贼方略
曰。
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于是合城如教。
贼忽见城上人无数。
皆威猛绝伦。
不可仰视。
乃溃归乡住破头山。
学者云委。
既于黄梅路上。
获童子弘忍
骨相秀异。
知宿缘有在。
传以器。
复说偈曰。
华种有生性。
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
当生生不生。
遂以徒众委之。
金陵牛头山
法融说法。
而定其嗣。
贞观中
太宗三诏令赴京师
并以疾辞。
后诏以剑至曰。
苟果不起。
即取其首以来。
且阴有所嘱。
使者谕上旨。
引颈受剑无难色。
使回以闻。
帝愈加敬重。
就赐珍缯。
以遂其志永徽二年九月
安坐而逝。
寿七十有二。
瘗舍利于东山黄梅寺。
代宗朝追谥大医
塔号慈云。
僧智岩初唐 600 — 6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0—677 【介绍】: 唐僧。
润州曲阿人俗姓华
弱冠智勇过人。
隋炀帝大业中,为郎将,累从大将征讨,频立战功。
唐高祖武德中,年四十出家,入舒州皖公山从宝月禅师
太宗贞观十七年,入建业牛头山,谒法融禅师,传其法印,为牛头宗二祖。
僧弘忍初唐 601 — 674
释弘忍
姓周氏
家寓淮左浔阳
一云黄梅人也。
王父暨考。
皆干名不利。
贲于丘园。
其母始娠。
移月而光照庭室。
终夕若昼。
其生也灼烁如初异香袭人。
举家欣骇。
迨能言辞气与邻儿弗类。
既成童丱绝其游弄。
厥父偏爱因令诵书。
无记应阻其宿熏。
真心早萌其成现。
一旦出明徙倚间如有所待。
东山信禅师邂逅至焉。
问之曰。
何姓名乎。
对问朗畅区别有归。
理逐言分。
声随响答。
师熟视之。
叹曰。
此非凡童也。
具体占之。
止阙七大人之相不及佛矣。
苟预法流二十年。
后必大作佛事胜任寄。
乃遣人随其归舍。
具告所亲喻之出家。
父母欣然乃曰。
禅师法大龙光被远迩。
缁门俊秀归者如云。
岂伊小騃那堪击训。
若垂虚受因无留吝。
时年七岁也。
双峰习乎僧业不逭艰辛。
夜则歛容而坐。
恬澹自居。
洎受形俱戒检精厉。
每以顿渐之旨日省月试之。
闻言察理触事忘情。
哑正受尘渴方饮水如也。
知其可教。
悉以其道授之。
复命建浮图。
功毕密付法衣以为质要。
将知龁雪山之肥腻构作醍醐餐海底之金刚栖倾巨树。
拥纳之侣麇至蝉联。
商人不入于化城
贫女大开于宝藏。
入其趣者号东山法门欤。
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灭。
报龄七十有四。
是日氛雾冥暗山石崩圮。
门弟子神秀等奉瘗全身于东山之冈也。
咸亨初
命二三禅子各言其志。
神秀先出偈。
惠能和焉。
乃以法服付慧能
受衣化于韶阳
神秀传法荆门洛下
南北之宗自兹始矣。
信禅师尝于九江遥望双峰
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开六岐。
曰。
汝知之乎。
曰师之法旁出一枝相踵六世。
甚然之。
法融金陵牛头山
贻厥孙谋至于慧忠。
凡六人号牛头六祖
此则四祖法又分枝矣。
则庶孽耳。
安可匹嫡乎。
开元中太子文学闾丘均为塔碑焉。
代宗敕谥大满禅师
塔曰法雨也。
蕲春自唐季割属偏霸。
开宝乙亥岁王师平江南之前。
肉身堕泪如血珠焉。
僧徒不测。
乃李氏国亡之应也。
今每岁孟冬州人邻邑奔集作忌斋。
犹成繁盛矣。
其讳日将近。
必雨雾阴惨。
不然霰雪交霏。
至日则晴朗焉。
释昙璀初唐 631 — 692年2月6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吴郡顾氏。
稚岁入道。
淹通经论。
晚年事牛头山融大师
衲衣空林。
多历寒暑。
广陵觉禅师
建邺如法师
皆名德宿匠。
杖锡来仪。
虚而往实而归。
其所至可量哉。
天后以玺书徵入朝且诏栖霞约法师敦劝。
固辞。
因葺宇于钟山竹林
以老焉。
天授三年二月六日卒。
先卒之七日
已端然入于三昧矣。
春秋六十二。
既阇维。
敛遗骸建塔。
门弟子僧感僧頵刻石纪事。
以垂永久。
释昙璀
俗姓顾氏
吴郡人也。
肇国著姓其来弥光。
丞相有佐命之勋。
尚书有挺济之誉。
衣冠鼎胄。
太岳峻岱峰之高。
令问徽猷。
江汉为南国之纪。
星象降精灵祇效祉。
德备胎教香符梦徵。
玄圭应上圣之祥。
神宝蓄河汾之气。
特受异准生而不凡。
襁褓之日而童蒙来求。
佩觿之时而忘身殉道。
和敏而纯素。
温恭而克明
神器夙昭清风渐扇。
遂勉节出尘栖心物表。
金经秘藏一日万言。
不逾岁叙而大经淹通。
遂于晚年缅怀宗匠。
始事牛头山融大师
醇懿瑰雄。
东夏之达磨欤。
梵幢宝柱大海津。
梁目以上根。
乃诲之。
曰色声为无生之鸩毒。
受想是至人之坑阱。
致远多泥。
子不务乎。
默而审之。
直辔独上餐甘露味饮蒲萄浆。
犹金翅不食异类帝释无共鬼居。
乃晦迹钟山断其漏习。
养金刚定趣大能位。
纳衣空林多历年所。
淮南导首广陵觉禅师
江左名德建业如法师
咸杖锡方来降心义体。
握珠怀宝虚往实归。
则天皇母临朝龚行佛事。
高其道业周勤诏书。
栖霞约法师梵门之秀杰。
躬以敦劝朝天抗诏。
皇明恐未然也。
曰。
岐伯帝舜之师。
干木谢文侯之命。
玄畅以善论而抗宋主。
惠远不下山而傲齐后。
彼何人哉。
由是遁北𭚖。
踰东冈。
考槃云冥。
后止于竹林之隩。
葺宇簋缶而告老焉。
既而绍列圣之鸿徽。
继前贤之能事。
翼亮皇梵保宁天人。
俄端然入定七日而灭。
春秋六十二。
是岁天授三年二月六日也。
翌日天竺法火化遗骸。
收灰建塔。
士庶含酸悉皆号恸。
门弟子僧感僧頵等。
刻石纪事奉全师礼。
正议大夫使持节润州刺史汝南郡升。
向风遐想悦而久之。
褒德尚贤赞成厥美焉。
僧瑗初唐 640 — 69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辨空
姓郁氏
高平昌邑人也。
母赵氏梦。
侧侍圣贤。
浮空游乐。
而娠。
六岁随母礼舍利塔
圣僧像于塔旁。
欣然抃跃抱持。
状若旧识者。
因白母。
愿出家。
母以尚幼未之许。
年十三。
乃使为虎丘寺慧严法师弟子。
龙朔二年
试所习薙剪。
依慧诩禅师受具。
足戒。
常乐寺聪法师三论诣江宁融禅师
学心法。
永昌二年。
十二月二十日。
疾革。
谓弟子曰。
尸之所在。
不胜秽恶。
吾欲出就他方耳。
弟子等迎。
止于通彼亭之靖志庄。
忽闻异香充塞。
正观不乱。
遗训勤切。
合掌而终。
春秋五十有一。
僧瑗
字辩空
姓郁氏高平昌邑人也。
姬水疏源狼亭袭庆
相继昌侯之业。
历载弥光。
少傅尚书之风。
清尘不昧。
夙殖奇颖。
早擅嘉祥。
母赵氏娠孕之日。
侧侍圣贤浮空游乐。
及年六岁随母入舍利塔圣僧像。
欣然跳跃状若旧交。
因启母出家。
母以其尚幼抑而未许。
至年十三方遂其志。
虎丘寺慧严法师为弟子。
谦揖之操出自生知。
辩慧之能业称上首。
龙朔二年奉敕剃剪。
冥符所应还隶此山。
严公长往。
乃依慧诩禅师受具足戒。
常乐寺聪法师三论。
甚深无相。
疑滞豁除。
方便解脱。
怡然独悟。
因智从心證。
遂诣江宁融禅师求学心法。
摄念坐禅众魔斯伏。
勤行精进猛兽恒驯。
是以名称普闻声光八绝。
旗亭趋利削迹无践。
冬夏不易常披一纳。
或滴水以充于夕渴。
或数粒将济于朝饥。
或风雪凛凛礼诵无替于六时。
或炎暑爞爞经行不亏于少选。
称扬叹羡容色湛如。
毁辱诃骂欢喜而受。
每荫以长松。
属思鸿远。
清泉独坐映定水以彫文。
虚室高栖蔼禅枝而荡虑。
撰武丘名僧苑一卷注郁子两卷文集三卷。
盖道俗之仪表。
人物之师范焉。
永昌元年十二月二十日
见身有疾谓弟子曰。
吾闻尸所到处便为秽恶。
出就别方乃称离罪尔。
门弟子等迎止于通波亭北静志庄。
忽闻异香从空而下。
遗训勤切正观叮咛。
灭后可依外国法。
言讫合掌而终。
春秋五十有一。
缁素奔恸咸悲眼灭。
弟子僧义立雉山县檀信等。
同遵师旨如法阇维。
收其舍利。
于寺建塔。
勒铭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