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管至父春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大夫
襄公使管至父连称戍葵丘,约瓜时而往,及瓜而代。
至时勿代。
管至父等怒,助公子无知为乱,杀襄公而立无知。
齐襄公春秋齐国 ? — 前686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齐襄公 前697年—前686年 国君姓名:诸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686 【介绍】: 春秋时齐国国君名诸儿
庄公孙。
襄公四年鲁桓公与夫人至齐。
襄公与其妹鲁夫人私通并杀死桓公
十二年大夫连称管至父因戍蔡丘不得代换,怒而从公孙无知谋作乱。
后闻襄公田猎坠车伤足,无知等遂率众入宫袭杀之。
在位十二年,谥襄
公孙无知春秋齐国 ? — 前685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齐君无知 前686年— 国君姓名:无知(公孙无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685 【介绍】: 春秋时齐国人
僖公侄。
僖公爱之。
无知秩服奉养比太子
僖公卒,太子诸儿立,是为襄公,绌无知秩服。
无知怨,乃与连称管至父谋为乱。
襄公,自立为齐君。
无知尝有怨于雍林人,因出游,为雍林人袭杀。
僧万回唐初 632 — 712
万回师
阌乡人也。
俗姓张氏
初母祈于观音像因妊
生而愚。
八九岁方言语。
父母亦以豚犬畜之。
及长父令耕田。
耕直去不顾。
口惟连称平等。
因耕一陇长数十里。
遇沟坑见阻乃止。
其父怒而击之。
曰。
总耕何分彼此。
乃止击而罢耕。
兄戌役于安西
音问隔绝父母谓其亡矣。
日夕涕泣忧思不止。
顾父母感念之甚。
忽跪而言曰。
涕泣岂非忧兄耶。
父母且信且疑。
曰然。
曰。
详思我兄所要者衣装糗粮之属请悉备焉。
某将往视之。
忽一日朝赍所备而往。
夕返其家。
告父母曰。
兄善矣。
发书视之乃兄迹也。
一家异之。
弘农安西
盖万馀里。
以其万里而故。
号曰万回
先是玄奘向佛国取经。
见佛龛题曰。
菩萨万回
谪向阌乡地教化。
驰驿至阌乡
问此有万回无。
令呼之。
万回礼之。
施三衣瓶钵而去。
后则天追入内语事多验。
张易之大起第宅。
万回尝指曰。
将作。
人莫之悟。
易之伏诛以其宅为将作监
尝谓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曰。
三郎斫汝头。
韦庶人以中宗第三。
恐帝生变遂鸩之。
不悟为玄宗所诛也。
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
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
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
皆肃揖郑重问讯。
诸公曰。
各欲圣人一言以定吉凶。
抚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胜其喜。
曰圣人与我受记。
诸弟子不可更争。
又谓武曰。
与汝作名佛童。
当无忧也。
有不善之色。
岑以马避之。
云。
此是野狐。
其言何足惧也。
乃顾云。
汝亦不免及之诛。
人益贵重。
玄宗潜龙时与门人张炜等同谒。
见帝甚至亵渎。
将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皆被驱出。
曳帝入反扃其户。
抚帝背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自爱。
已后即不知也。
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
故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
睿宗在藩邸时。
或游行人间。
万回于聚落街中高声曰。
天子来。
或曰。
圣人来。
其处信宿间。
睿宗必经过徘徊也。
惠庄太子
睿宗第二子也。
初则天以示万回
曰。
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
宜兄弟。
后生申王
仪形瑰伟善于饮啖。
景龙中时时出入。
士庶贵贱竞来礼拜。
万回披锦袍。
或笑骂或击鼓。
然后随事为验。
太平公主为造宅于己宅之右。
景云中卒于此宅。
临终大呼遣求本乡河水。
弟子徒侣觅无。
万回曰。
堂前是河水。
便于阶下掘井忽然河水涌出。
饮竟而终。
此坊井水至今甘美。
释可授元末明初 1307 — 1375
可授
字无旨
一号休庵
临海李氏子
初教而后禅。
亲见独孤明公
虎岩伏老嫡孙。
出世。
凡四坐道场。
皆不出乎台境。
诸方将倚之以为重。
竞来敷致。
师漠然若不闻。
休庵于西坞。
日修净土法门念佛三昧。
且曰。
此即禅定之功也。
恶可强分同异哉。
国朝洪武六年
杭中天竺。
以府侯之命起师。
师勉应之。
行至钱塘江滨。
净慈诸勤旧。
相与谋曰。
大善知识
胡可失也。
帅众邀于道。
拥居其位。
师屡却之不听。
色颓然不怡。
时当岁俭。
道者如云。
糗粮方患不继。
而施者踵至。
居二载。
而退归卧竹院。
忽示微疾。
端坐西向。
召左右谓曰。
吾将逝矣。
或请偈。
曰。
吾宗本无言说。
乃合爪连称佛号。
至声渐微而寂。
阅世六十九。
僧腊五十。
龛留七日。
颜貌不变。
阇维。
齿牙贯珠不坏。
舍利光色晶莹如金银水精者。
遍满于地。
塔而藏焉。
师仪观雄硕。
识见夐卓。
其于荣名利养。
视之如无物。
出专法席。
皆迫于不得已。
会朝廷。
善世院
总统天下释教事。
或劝师求檄以主名山。
师笑而不答。
然其所莅之处。
不以恬退而不加之意。
必革其敝习。
新其规制。
使可贻于悠久。
五会语。
多肆口而说。
曾不经思。
平居遇物成味。
率出人意表。
戒其徒勿以示人。
至于尊贤尚德
推己及物。
有非人之所及。
诚末世大法幢也。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可授字无旨号休庵
姓李氏临海人也。
年十九从九岩万壑观受具,后参普觉明于灵隐,有省,命充堂司,四众悦服。
寻还石门白岩真主真如延居上座
元至元六年出主大雄山之安圣。
凡四坐道场,皆以净土法门为佛事,且曰:“此即禅定之功也,恶可强分同异哉?
明洪武六年,杭之中天竺以府侯之命,请主寺事。
行至钱塘江滨,净慈诸旧相与谋曰:“此大善知识,胡可失也?
天竺尚可致,吾属独不能耶?
”帅众邀于道,拥居其位,屡却不听,强应之。
时当岁俭,问道如云,糗粮方患不继,而施者踵至。
居二载,遂退卧竹院,忽示微疾,端坐西向,爪合连称佛号,至声渐微而寂。
荼毗,齿牙贯珠不坏,设利罗光色精莹,如金银水,遍泻于地。
宋景濂铭其塔。
释元净元末明初 1312 — 1378年一月十九日
元净
字天镜
别号朴隐
会稽人
父倪机。
母严氏。
师初以童子出家。
昭庆律师戒。
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
教之为文。
伸纸引墨。
思源源不可遏。
公深加叹赏。
既而从天岸济法师
天台教。
尽得其学。
台宗诸老。
竞以书聘之。
欲令出门下。
师不从。
元叟端公
说法双径。
人尊之为当代妙喜
师往从之。
入门。
叟厉声一喝。
师若闻雷霆声。
黏缚尽脱。
遽稽首作礼。
复问答三四转。
皆惬叟意。
遂录为子。
使掌记室
久之。
建业
谒全悟䜣公于大龙翔寺
全悟门风高峻。
不轻许可。
见师特甚称之。
继往临川
虞文靖公集
虞公尤称之。
留九十日而还。
他若黄文献公溍
蒙古忠介公泰不华
翰林学士危公素
其同辞称师。
无异于虞公
名闻行宣政院
元至正十六年
请师出世会稽长庆寺
升天衣万寿禅寺。
四方问道者
闻风来归。
师以气衰。
倦于将迎。
营精舍一区。
而归老焉。
山阴和塔是也。
太祖龙兴
师与钟山法会之选。
与东溟目公。
碧峰金公
特被召入内庭。
从容问道。
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
若将终身焉。
未几。
灵隐虚席。
诸山交致疏币。
延师主之。
师不得已而赴。
未及期年。
崇德之祸作矣。
师入院。
甫浃日。
寺之左右序言曰。
寺政实繁乏。
都寺僧司之。
师曰。
若等盍选其人乎。
众咸曰。
有德现者称多才。
昔掌崇德庄田。
能辟其莱芜
以食四众。
倘以功举。
谁曰不然。
师诺之。
先是。
勤旧有闻。
歆现之获田利。
率无赖比丘
请于前主僧代之。
及现之被选也。
大惧发其奸私。
崇德县
列现过失。
县令丞寘不问。
适健令至上其事刑部
刑部讯鞫既得实。
以师为寺长。
于简察。
法当缘坐。
移符逮师。
或谓师曰。
此三年前事尔。
况师实不知。
且不识闻。
宜自辩诉可也。
师笑曰。
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
部主吏问曰。
现之犯禁。
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
既知之。
当书责款以上。
师即操觚如吏言。
尚书侍郎览之大惊。
咸曰。
师当今名德也。
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师了无异辞。
于是。
皆谪陕西为民。
闻亦大悔。
且泣曰。
闻草芥耳。
岂意上累师德。
蚤知至此。
虽万死不为也。
师弗顾。
行至宝应
谓从者曰。
吾四体。
稍异常时。
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寺
寺住持
故师旧识。
相见甚欢。
师女弟之夫义安
宦移凤阳
以道经寺中。
师悦曰。
吾遗骸有所托矣。
是夕共饭。
犹备言迁谪之故。
不见有惫色。
明旦。
忽端坐合爪。
连称无量寿佛之名。
泊然而逝。
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
义安等。
为其龛敛。
以俟师之季父至。
道衋然伤心。
遣其法孙梵译。
宝应携骨而还。
骨间舍利。
丛布如珠。
县大夫
及荐绅之流来观。
皆叹息而去。
其徒结竁于和塔祖垄之侧。
瘗焉。
寿六十七。
腊五十三。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
朴园集。
师容貌魁伟。
襟怀煦然如
世间机阱押阖之术。
不识为何物。
性尚风义。
断江恩公。
与师缔忘年交。
断江卒。
师为刊布诗集。
复请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
起费补坏。
具有成绩。
其敷阐大论。
发挥先哲。
释门每于师是赖。
千百人中。
不能一二见焉。
竟以无罪谪死。
苟不归之于定业。
将谁尤哉。
释了庵
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二
释了庵者,不知何许人。
为人诚谷心,不事浮华。
出家后,历访名山,参究甚切,别有入处,深自退藏,莫窥其际。
晚游汉自丰,居士严君买园奉之,弥专净志。
居久之,忽得疾,谓严君曰:“可归我江南
”乃为具舟,送之金山,禅房清寂,颇资调摄。
复来江宁,栖于城寺。
一日,积薪庭前,危坐其上,连称佛号,召众举火,众莫之应。
厉声促之,或授以炷香,取向鼻间吹之。
火从鼻端出,然至面,及衣而下,薪烈火炽,唱佛不绝,隐隐闻声,向西而迈。
顷之,化为烟烬。
先是,了庵自汉归,有遗身志,每与徒众言:“吾寂后,当磨骨为粉,舍之江中,以结虫鱼。
”语甚恳至,其徒诺之,然犹不虞其如此也。
至是乃益,惊叹不敢有违,竟如其言,盖在乾隆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