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蓟门玉田王氏子。年二十五。依范阳延寿寺落发受具。始习毗尼藏。叹曰。大丈夫宜求解脱。岂复为义所桎梏耶。由是诣翠微山问道。而即以燕居者三阅寒暑。俄而睹有人衣冠。若使者状。谓膺曰。盍游南方。以参知识乎。忽不见。且有僧从豫章至。为称洞上法席之盛。膺竟造洞山。山一日问膺云。阇梨名什么。膺云道膺。山云向上更道。膺云。向上则不名道膺。后山问膺云。吾闻思大和尚生倭国作王是否。膺云。若是思大。佛亦不作。说什么作国王。
一日山问膺。什么处来。膺云踏山来。山云阿那个山堪住。膺云阿那个山不堪住。山云恁么即子于山得个入路。膺云无路。山云。若无路。争得与老僧相见。膺云。若有路。即与和尚不相见也。山云。此子向后千人万人。把不住在。于是洞山深肯之。
出世居三峰。后徙云居提唱。颇类洞山。时钟传以南平王。据有江西。尤信向。表奏赐紫衣师号。每延请入府。则预令扫除甘子堂。以馆之。千众围绕。供施丰缛。虽荆南成汭。亦慕德遣馈。动盈钜万。天复元年辛酉秋示疾。明年正月三日迁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登进士第。高从诲辟于荆南幕。善诗,所作《中秋不见月》,为时所称。又著《后史补》三卷,记唐末五代逸闻,已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不知何许人。姿性若痴戆。善草书。所至挥染墙壁。乾宁中。见之巴东。言笑动止无常。然所指必神验。故行旅寓公。皆从问吉凶。荆南大校周崇宾谒入。𤀹就书其刺曰。付皇都勘。方朝廷问罪荆南。而崇宾且入贡。遇其兵南府。遂先执之。戮以徇书。押牙孙道能刺曰。付竹林寺。后道能以是年死。而所葬之地。即古竹林寺基也。知州事皇甫铉。则画一荷校者。于女子旁。后铉以娶部民女。焚锢终身。又波斯人穆昭嗣工方药。童子时。偶侍其父诣浚。浚遽画道士提匏壶乘云状。且署其下曰。指挥使高从诲牒衙推。后昭嗣果以医术。有宠于南平王。使脱道士服。辟为其府衙推。久之乃上诗南平王有曰。马头渐入杨州路。亲眷应须洗眼看。高氏卒款附。忽题其所居廷前芭蕉叶曰。今日还业债。州县无更勘。往来见者。始不以介意。未几而身首异处。刺史为踪迹之贼不得。由是知业债语有在也。众共茶毗焉。
释怀浚者。不知何许人。其为僧也憨而且狂。乃逆知未兆之事。其应如神。乾宁中无何至巴东。浚且能草圣。笔法天然。或于寺观店肆壁书佛经道法。以至歌诗鄙俚之词。靡不集其笔端矣。与之语阿唯而已。里人以神圣待之。刺史于公患其惑众。系狱诘之。乃以诗通状。辞意在闽川之西东。然章句靡丽。州将异而释之。又详其旨疑在海中。得非杯渡之流乎。行旅经过必维舟而谒焉。辩其上下峡之吉凶贸易经求物之利钝。客子恳祈。唯书三五行。终不明言。其事微密验。时荆南大校周崇宾谒之。书遗曰。付皇都勘。尔后入贡因王师南讨。遂絷南府。终就戮也。押牙孙道能谒之。书字曰。付竹林寺。其年物故营葬于古竹林寺基也。皇甫铉知州。乃画一人荷杖一女子在旁。寻为取民家女。遭讼锢身入府矣。有穆昭嗣者。波斯种也。幼好药术随父谒之。乃画道士乘云提一匏壶书云。指挥使高某牒衙推。穆生后以医术有效。南平王高从诲令其去道从儒。简授摄府衙推。属王师伐荆州。浚乃为诗上南平王曰。马头渐入扬州路。亲眷应须洗眼看。是年高氏输诚于淮海。遂解重围。其他异迹多此类也。尝一日题庭前芭蕉叶云。今日还债业。州县无更勘穷往来多见殊不介意。忽为人所害身首异处。刺史为其茶毗焉。
释怀浚者。不知何许人也。憨而且狂。乃逆知未来之事。其应如神。乾宁中无何至巴东。且能草书笔法天然。或于寺观店肆壁书佛经道法。以至歌诗鄙俚之词。靡不集其笔端矣。与之语阿唯而已。里人以神圣待之。刺史于公患其惑众。系狱诘之。乃以诗通状。辞意在闽川之西东。然章句靡丽。州将异而释之。又详其旨疑在海中。疑为杯渡之流。行旅经过必维舟而谒。辨其上下峡之吉凶贸易经求物之利钝。客子恳祈。惟书三五行终不明言。事后多验。时荆南大校周崇宾谒之。书遗曰。付皇都勘尔。后入贡因王师南讨。遂絷南府终就戮也。押牙孙道能谒之。书字付竹林寺。其年物故。营葬于古竹林寺基也。皇甫铉知州。乃画一人荷校一女子在傍。寻为娶民家女遭讼锢身入府矣。有穆昭嗣者。波斯种也。幼好药术。随父谒之。乃画道士乘云提一匏壶。书云。指挥使高某牒衙。推穆生后以医术有效。南平王高从诲令其去道从儒。简摄府衙。推属王师伐荆州。浚乃为诗上南平王曰。马头渐入扬州路。亲眷应须洗眼看。是年高氏输诚于淮海遂解重围。其他异迹多此类也。尝一日题庭前芭蕉叶云。今日还债业。州县无更勘穷往来多见殊不介意。忽为人所害身首异处。刺史为其茶毗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4—937?
俗姓胡,名得生,湖南长沙(今湖南长沙)人。幼孤,7岁至大沩山寺牧牛。性颖悟,往往取竹枝画牛背为小诗,颇为僧人称赏,遂剃度为僧。居道林寺约10年,自号“衡岳沙门”。后又徙居庐山东林寺。后梁龙德元年(921),于入蜀途中为南平王高从诲遮留于江陵,命作僧正,遂居龙兴寺。性好放逸,爱乐山水,懒谒王侯。乃作《渚宫莫问诗》以寄意。约卒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前。生平散见孙光宪《白莲集序》、《宋高僧传》卷三〇、《五代史补》卷三、《唐诗纪事》卷七五、《唐才子传》卷九。己工诗,多才艺,能琴棋,擅书法,颇有诗名。当时诗人如贯休、孙光宪、曹松、沈彬、方干等人多与之唱和。所作《早梅》诗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郑谷改“数枝开”为“一枝开”。己深为钦服,称谷为“一字师”。其诗多为登临题咏、酬和赠别之作,颇为时人推重,间亦流露佛教厌世之情,诚为唐末五代著名诗人。孙光宪称其“趣尚孤洁,词韵清润,平淡而意远”。至云“江之南,汉之北,缁儒业缘情者,靡不希其声彩”(《白莲集序》)。明胡震亨亦评其诗“清润平淡,亦复高远冷峭”(《唐音癸签》卷八)。己又曾与郑谷、黄损等人共定葫芦、辘轳、进退等近体诗用韵诗格,又曾摭古人诗联,以类分为风、赋、比、兴、雅、颂。《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白莲集》10卷、《风骚指(旨)格》1卷,今传。《白莲集》有汲古阁本、《四部丛刊》影明抄本。《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4,又与牟儒联句诗1首。
齐己名得生。俗姓胡氏。潭州益阳人。出家大沩山同庆寺。复住衡岳东林寺。荆南高从诲迎置龙兴寺。署为僧正。自号衡岳沙门。卒于豫章西山金鼓寺。著有白莲集十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8
【介绍】:
五代宋初陵州贵平人,字孟文,号葆光子。少好学。游荆渚,依高从诲任从事,历保融、继冲三世,皆为幕府,累迁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宋军入荆南,以劝献三州地,太祖甚悦,授黄州刺史。博通经史,聚书校雠,工诗词,好著书。有《北梦琐言》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南平平江节度使王保义之女。五岁能通《黄庭内外经》。及长善琵琶。据传梦仙人自称麻姑,传以乐曲,自此每夕得授音律,岁余得百调。后适高从诲子保节。又云复梦麻姑相邀,翌日猝然而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俗姓慕容。初应进士试,与桑维翰为同学。负志气,多忤维翰。屡试,皆不第。历后唐、后晋两朝,犹在场屋。时维翰已入相,尤加挫阻。遂弃举而出家为僧。后曾至江陵,谒荆南主高从诲献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江陵人。王保义子。善修饰,好读书。仕荆南。以门荫为文学,后迁观察推官。高从诲妻以女,命掌幕中军政。惠范豪迈不羁,凡军府大事皆不参预,但以金帛购古书图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荆南国君高季兴姬。季兴事梁时,每行军,张氏必随。一夕军败,误入深涧,张方妊,行迟缓。季兴恐为所累,俟其熟睡,以剑刺岸边,欲杀之。忽张惊呼梦大山压身,有披金甲执戈者托而获免。寻生高从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0—960
【介绍】:
五代时荆南国君,字德长。高从诲第三子。从诲卒,拜为荆南节度使。后周世宗征淮,保融遣将率兵三千为应,又遣客将劝南唐内附,世宗嘉之。性迂缓,无材能,事无大小皆委其弟高保勖。在位十二年。卒谥贞懿。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高保勗 | 960年—962年 | ||||
建隆 | 960年八月—962年十月 |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元年—三年)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4—962
【介绍】:
五代末宋初荆南国君,字省躬。高从诲第十子。高保融嗣政,令判内外诸军事,历荆南节度副使,宁江军节度。保融卒,权知军府事。奏章以闻,宋太祖拜为节度使。有治才,而淫佚无度,又好兴土木,军民咸怨。在位一年卒。
禅师讳自严。生郑氏。泉州同安人也。年十一弃家。依建兴卧像寺沙门契缘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谒西峰耆宿云豁。豁者清凉智明禅师高弟。云门嫡孙也 太宗皇帝。尝诏至阙。馆于北御园舍中。习定久之。恳之还山。公依止五年。密契心法。辞去渡怀仁。江有蛟。每为行人害。公为说偈诫之。而蛟辄去。过黄杨峡。渴欲饮。会溪涸。公以杖擿之。而水得。父老来聚观。合爪以为神。公遁。去武平南黄石。岩多蛇虎。公止住。而蛇虎可使令。四远闻之大惊。争敬事之。民以雨旸男女祷者。随其欲应念而获。家𦘕其像。饮食必祭。邻寺僧死。公不知法当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坐庭中。问状不答。索纸作偈曰。云外野僧死。云夜野僧烧。二法无差互。菩提路不遥。而字画险劲。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为。狂且慢已。去僧伽梨。曝日中。既得释。因以布帽其首。而衣以白服。公恨所说法。听者疑信半。因不语者六年。岩寺当输布。而民岁代输之。公不忍折。简置布束中祈免。吏张晔欧阳程者。相顾怒甚。追至问状不答。以为妖。火所著帽明鲜。又索纸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是时亦语。去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谶曰。却后当有白衣菩萨。来兴此山。公住三年。而成丛林。乃还南安。江南眠槎。为行舟碍。公舟过焉。摩挲之曰。去去莫与人为家槎。一夕荡除之。有僧自惠州来。曰河源有巨舟著沙。万牛挽不可动。愿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为众生福田。公曰此阴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阴府船王移。莫立沙中久。纳福荫菩提。僧即舟倡偈。而舟为动。万众欢呼。至五羊。有巨商。从借以载。僧许之。方解繂。俄风作。失舟所在。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公谨愿。公怜之。作偈。使诵。久当聪明。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于是世间章句。吾伊上口。公示人多以偈。然题赠以之中四字于其后。莫有识其旨者。异迹甚著。所属状以闻 诏佳之。宰相王钦若。大参赵安仁已下。皆献诗。公未尝视。置承尘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初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胁卧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谥曰定光圆应禅师。
赞曰。圆通诮曹将军。而不屈。问军旅事而不答。此其识能知宗也。南塔初不受南平王之请。及闻移祸及人。因屑就之。此其行高一世也。学者囿于法爱。故初公语分生死。所以发其机。至于定应。则全提大用。于其化时曰。吾此日生。于化时而曰生。最后之训也。临祸福死生之际。能如彼四老人。则正宗已坠之纲。尚可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