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蓝田人。史失其氏。年九岁。处士张忠见之谓人曰。此儿有好相。仕必为王者辅。出家必光显佛乘。吾恨老不及见也。恒幼孤。事后母以孝闻。家贫。鬻图书以自给。年二十。后母亡。服终为沙门。闻罗什入关。往依之。什爱其高才。与道标齐名。姚兴以恒标二人神俊。有经纶术业。乃下诏。令尚书令姚显。敦逼罢道。二士于是上书陈情。其略曰。汉光武成严陵之节。魏文帝全管宁之高。阶下天纵之圣。议论每远辈尧舜。今乃冠巾两道人。反在光武魏文下乎。兴又书与罗什僧䂮。使劝谕之。必欲其反初服。什䂮皆奏章。敷叙其事。略曰。唯圣人为能通天下之志。恒标业已毁除毛发。服不正之服。今使复簪绅立朝。非通其志也。且大秦龙兴。异才辈出。如恒标等。未为超卓。于是一众恳乞。乃得寝免。恒叹曰。名真道之累也。乃逃去。遂没于琅琊山中。晋义熙十三年。寿七十三。恒著释叙论百行箴。标亦有文。
释道恒。蓝田人。年九岁戏于路。隐士张忠见而嗟曰。此小儿有出人之相。在俗必有辅政之功。处道必能光显佛法。恨吾老矣。不得见之。恒少失二亲。事后母以孝闻。家贫无蓄。常手自画缋以供瞻奉。而笃好经典学兼宵夜。至年二十后母又亡。行丧尽礼服毕出家。游刃佛理多所兼通。学该内外才思清敏。罗什入关即往修造。什大嘉之。及译出众经并助详定。时恒有同学道标。亦雅有才力。当时擅名。与恒相次。秦主姚兴以恒标二人神气俊朗有经国之量。乃敕伪尚书令姚显。令敦逼恒标罢道助振王业。又下书恒标等曰。卿等皎然之操。实在可嘉。但君临四海治急须才。今敕尚书令显令夺卿等法服助翼赞时世。苟心存道味宁系白黑望体此怀不以守节为辞也。恒标等答曰。奉去月二十日诏。令夺恒标等法服。承命悲怀五情失守。恒等才质闇短染法未深。缁服之下誓毕身命。并习佛法不闲世事。徒废非常之业。终无殊异之功。昔光武尚能纵严陵之心。魏文容管宁之操。抑至尊之高心。遂匹夫之微志。况陛下以道御物兼弘三宝。愿鉴元元之情。垂旷通物之理也。兴又致书于什䂮二法师曰。别已数旬每有倾想。渐暖比休泰耳。小虏远举更无处分。正有愦然耳。顷万事之慇须才以理之。近诏恒标二人令释罗汉之服寻大士之踪。然道无不在。愿法师等勖以喻之。什䂮等答曰。盖闻太上以道养民。而物自是其复有德而治天下。是以古之明主审违性之难御。悟任物之多因。故尧放许由于箕山。文轼干木于魏国。高祖纵四皓于终南。叔度辞蒲轮于汉岳。盖以适贤之性为得贤也。今恒标等德非圆达分在守节。少习玄化伏膺佛道。至于敷折妙典研究幽微。足以启悟童稚助化功德。愿陛下施既往之恩。纵其微志也。兴后频复下书。阖境救之殆而得勉。恒乃叹曰。古人有言。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于是窜影岩壑毕命幽薮。蔬食味禅缅迹人外。晋义熙十三年卒于山舍。春秋七十二。恒著释驳论及百行箴。标作舍利弗毗昙序并吊王乔文。并行于世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0—448
【介绍】:
南朝宋南郡枝江人,字志安,小名长年。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非其力不食。数征不就。性好山水,携家人隐居衡山,采药服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字恒度。姓徐氏。八代祖。摛。齐景陵王西邸学士。其子陵。梁尚书左仆射。有文章。与庚子山齐名。陈亡佐治吴邑。遂家吴。皓吴产也。姿性耿介。矫矫欲脱俗。寻依钱塘龙泉道场一公。出家。天宝六年。诏精择脩洁者。每州许度三人。皓获隶籍包山福愿道场。初从兴大师进具。后读南山律钞于昙一大师。未几。复归隐包山。乾元初。诏以天下二十七寺。各选大德七人。使长讲律法。众请住开元寺。晚年究心圆宗别置西方净社诵法华经九千馀部贞元六年十月疾。至十三月疾亟。顾谓弟子维亮曰。必归我于洞庭置塔。是夜天无云翳。而星陨如雨。遂卒于开元寺。寿七十五。腊四十三。其窆也。霅昼作碑颂。
释神皓。字恒度。姓徐氏。八代祖摛齐竟陵王西邸学士。子陵梁尚书左仆射。其文与庚子山齐名。迨陈国亡。因佐吴邑。遂家姑苏。皓乃为吴郡人也。天性耿洁风韵朗迈。幼负脱俗之姿。寻依钱塘龙泉道场一公出家。天宝六年降版诏精择真行一州许度三人。皓居荐首。因隶僧籍于包山福愿道场。初进具于兴大师。次通律钞于昙一。后士讲律钞。五升坛场遂乘舟归包山。使野叟诛茅山童扫石。逍遥栖息旋增修屋宇。乾元元祀有诏天下二十七寺。各奏大德七人长讲戒律。因请住开元寺。欲果其愿且惧简书。遂僶俛从命。奉戒弟子开州刺史陆向前给事中严涚服道弟子礼部侍郎刘太真前大理评事张象钦风弟子前廉史亚相李栖筠。请纲任海隅。一邑缁伍三变至于道。末年工于圆宗。别置西方法社。诵法华经九千馀部。贞元六年十月开元寺遇疾至十二月顾嘱弟子维亮曰。我弃世后可归洞庭故山置塔。说法而终。是夜琉璃色天星霣如雨。西方兆眹密现于前。春秋七十五。僧腊四十三。门人维亮。有文有道独步当时。执师之丧不以證而废教也。传法弟子道超灵俊道浚道棱维让维诚。皆一时英迈。霅昼为坟塔碑颂美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宋诗
赵湘(九五九~九九三),字叔灵,祖籍南阳(《南阳集》卷一《后感知赋序》),居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据《宋诗纪事》卷五)。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授庐江尉。四年卒,年三十三(《景文集》卷四五《南阳集序》)。有集十二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等书辑成六卷。事见《南阳集》卷五《释奠纪》。 赵湘诗,以武英殿聚珍版《南阳集》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十三年江西书局覆刻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底本较四库本增《春夕偶作》(《宋文鉴》)、《剡中唐郎中所居》(《剡录》)、《赠水墨峦上人》、《赠张处士》(《瀛奎律髓》)、《秋夜集李式西斋》(《文翰类选》)、《别耶溪诸叔》(《云门集》)六首。底本卷三之七绝五首,又见韩维《南阳集》卷一四,今删归存目。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有《答圣俞设鲙示客》一首,卷三有帖子词二十七首,及从《严陵集》等书辑得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诗
魏野(九六○~一○二○),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东都事略》卷一一八作蜀人)。一生不仕,居陕县东郊。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被荐徵召,力辞不赴。广交僧道隐者,与当时名流寇准、王旦等亦有诗赋往还。天禧三年(一○一九)十二月九日卒,年六十。卒后赠秘书省著作郎。有《草堂集》,生前已行于世。死后,其子魏闲总其诗重编为《钜鹿东观集》十卷。《宋史》卷四五七、《东都事略》卷一一八有传。 魏野诗,前十卷以一九二五年贵池刘氏影宋刊本《钜鹿东观集》为底本,校以宋绍定元年严陵郡斋刻本(残四~六卷,以明抄本配足,简称明抄配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旧山楼藏清钞本(简称旧山楼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张蓉镜藏清钞本(简称张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章钰藏清钞本(简称章本)、宋筠录温忠翰校跋本(简称温校)、赵氏峭帆楼一九一四年刊本(简称赵本)、傅增湘批校本(简称傅校)、陈思辑《两宋名贤小集》(清初钞本,收《草堂集》三卷,简称草堂集本)等。另从《草堂集》、《全芳备祖》等书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五代末,杜门避世,慕严光、陶潜之为人,无意功名。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州郡以绪应举,特授将仕郎、本军教授。
全宋诗
杨时(一○五三~一一三五),字中立,学者称龟山先生,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调官不赴,先后从程颢、程颐学,世传有“程门立雪”之佳话。年四十后始出,历知浏阳、馀杭、萧山县,张舜民荐为荆州教授。徽宗宣和中,召为秘书郎,未几除迩英殿说书。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又兼国子祭酒,力排和议。乞致仕,提举崇福宫。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兼侍读,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著书讲学,东南学者推为程氏正宗。绍兴五年卒,年八十三。谥文靖。有《龟山集》。事见清毛念特《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宋史》卷四二八有传。杨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龟山集》为底本。校以清顺治八年杨令闻雪香斋刊本(简称顺治本),光绪九年延平府署刊本(简称光绪本)等。光绪本多出底本诗八首,今又从《严陵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合并附于卷末。
释自圆号普云。绵州雍氏子也。夙有灵根少能割爱。卸欲梏如鱼脱网。入法苑似凤栖梧。十九试经得颂祠牒。染衣之后先探律宗。作犯止持白圭良璧。淹流教海五祀。而后出关南下。参游四众咸推英俊。遍扣尊宿。始入龙门偶步廊庑。睹绘壁间胡人之像忽尔有省。至夕白于高庵。庵举法眼偈曰。头戴貂鼠帽腰悬羊角锥。语不令人会。须得人译之。庵即筴火示之曰。我为汝译了也。圆于言下大悟呈偈曰。外国言音不可穷。起云亭下一时通。口门广大无边际。吞尽杨岐栗棘蓬。高庵遣侍佛眼。眼曰。吾道东矣。释善能亦高庵嗣法门人。其族严陵未详姓氏。一日高庵普请择菜。次庵知其缘熟忽以猫儿掷能怀中。能拟议。被庵拦胸踏倒。豁然大悟起惟吟笑而已。历侍既久德馨远闻。缁素倾心天人拥出。住持福州中际大阐宗风。世称双树法幢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字德操。高宗绍兴间进士。喜史学,尤留意唐朝史事。为严陵户曹,秩满,调信州录事参军。于官所筑一阁,名曰“纳书”,网罗群书,退而校雠,寒暑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