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克勤宋 1063 — 1135
克勤
彭州崇宁骆氏子。
世宗儒。
师生。
犀颅月面。
骨相不凡。
从师受书。
日记千馀言。
偶过妙寂院。
见佛书读之三复。
怅然如获旧物。
曰。
吾殆过去沙门也。
始弃家祝发。
文照
通讲说。
又从敏行。
授楞严。
俄得病濒死。
叹曰。
诸佛涅槃正路。
不在文句中。
欲以声求色见。
如釜羹投鼠矢污之。
吾知其无以死矣。
遂弃去。
真觉胜公。
胜方剃臂出血。
指示师曰。
曹溪一滴也。
师矍然于时。
大知识名称远闻者相望。
持一钵徒步出蜀。
意所欲往。
靡不至焉。
首谒玉泉皓
金銮信。
又见大沩哲
晦堂心
东林总
佥指为法器。
晦堂独深加赏识。
最后见五祖演禅师
尽展机用。
祖皆不诺。
乃谓祖强移换人。
出不逊语。
忿然而去。
祖曰。
待一顿热病打时。
方思我在。
到金山。
染伤寒困极。
平日见处。
无得力者。
追绎祖言
乃自誓云。
我病稍间。
即归五祖。
病既愈。
还山。
祖见之喜。
命执侍方半月。
部使者
谒祖问佛法大意。
师从旁窃听。
忽有省。
遽出。
见鸡飞上栏干。
鼓翅而鸣。
大悟
袖香入室。
通所得。
祖曰。
佛祖大事。
非小根劣器所能造。
汝既如是。
吾助汝喜。
因遍谓山中耆老曰。
侍者参得禅也。
尝伐一巨木。
祖固止之。
不听。
祖怒奋挺而起。
师立不动。
祖投所持挺。
笑而去。
自是遇物无疑。
崇宁中
省亲还蜀。
诸老相谓曰。
道西行矣。
时同门佛鉴慧勤
亦知名众。
遂目师为川别之。
成都郭知章
请开法六祖
更昭觉凡八年。
复出峡南游。
张无尽
荆南
自以手提古佛。
席卷诸方。
见师恍然自失。
留居碧岩院。
倾心事之(传灯录云。
张寓荆南
以道学自居。
少见推许。
师舣舟谒之。
剧谈华严旨。
要曰。
华严现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无假法。
所以即一而万。
了万为一。
一复一。
万复万浩然莫穷。
佛众生。
三无差别。
卷舒自在。
无碍圆融。
此虽极则。
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公。
于是。
不觉促榻。
师遂问曰。
到此。
与祖师西来意。
为同为别。
公曰。
同矣。
师曰。
没交涉。
公色愠。
师曰。
不见云门道。
山河大地。
无丝毫过患。
犹是转句。
直得不见一色。
始是半提。
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德山临济非乎。
公乃首肯。
翌日。
复举事法界理法界。
至理专无碍法界。
师又问。
此可说禅乎。
公曰。
正好说禅也。
师笑曰。
不然。
正在法界量里。
盖法界量未灭。
若到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量灭。
始好说禅。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净偈曰。
事事无碍。
如意自在。
手把猪头。
口诵净戒
趁出淫坊。
未还酒债。
十字街头。
解开布袋。
公曰。
美哉论。
岂易得闻。
于是。
执师礼。
留居碧岩)。
复徙长沙道林
太保枢密邓子常
上师德行。
赐紫服师号佛果
政和中
延康蒋山
东南学者。
赴之如归。
至无地可容。
名闻京师
被诏住天宁万寿
召见褒宠甚渥。
建炎初
宰相李伯纪
奏住金山
高宗维扬
入对。
赐名圆悟禅师
改云居久之。
复领昭觉。
绍兴五年八月己酉
微恙。
留偈示众。
掷笔而逝。
茶毗。
舌齿不坏。
舍利五色无数。
阅世七十有三。
坐夏五十有五。
塔于昭觉之侧。
谥真觉禅师
师清净无作。
不入诸相。
示方便门。
提引未悟。
一听其语。
莫不愀然感动。
有泣下者。
故住天宁时。
一时王公贵人。
道德材智。
文学之士。
日造其室。
车辙满户外。
虽毗耶听法。
不能过也。
度弟子五百人。
嗣法得眼。
领袖诸方者。
百馀人。
方据大丛林
匡众说法。
为后学标表。
可谓盛矣。
师自得法后。
声名藉甚。
繇岳麓。
蒋山
行成德备。
每得天神诃护。
过金山时。
贼赵万。
镇江拥兵数百。
操战舰。
乘风欲度。
忽反风。
云雾晦冥连昼夜。
不得度。
乃止。
比赴云居。
道长庐。
张遇奄至。
尽劫所有。
师衣钵独存。
又尝敛上方赐物。
置一箧中。
寓仪真。
师饬其徒往省。
答曰。
仪真连夕大火。
尚何求。
师笑曰。
汝第往。
既至。
官寺民櫩。
鞠为瓦砾。
而师箧封识如新。
尝寓公安天宁。
天堂长老觉公。
梦一女子。
再拜而进曰。
乞我东堂。
为人天说法。
信宿而碧岩疏至。
女子。
碧岩护法神也。
安乐山神。
据云居方丈。
诸耆宿。
皆徙避别室。
师寘一榻。
卧起如平时。
师福慧两足。
行解通脱。
断取世界。
如掌中庵摩勒果
是区区者何足言。
然为世人传闻赞叹。
故不得略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克勤姓骆氏彭人也。
世守儒学,儿时日记千言,偶游妙寄寺,见佛书,三复怅然,如获旧物,曰:“予殆过去沙门也。
”即出家,依自省师祝发,从文昭通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
俄得病濒死,叹曰:“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吾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
”遂弃去,至真觉胜禅师之席,方创臂出血,指示曰:“此曹溪一滴也。
矍然良久,曰:“道固如是乎?
”即徒步出蜀,首谒玉泉皓,次依金銮信、大沩哲黄龙心、东林度,佥指为法器。
晦堂称:“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
”最后,见五祖演,尽其机用,祖皆不诺。
乃忿然而去。
曰:“待著一顿热病时,方思量我。
金山,病寒困极,以平日见处试之,无得力者。
追绎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閒,即归
”及一见而喜,令入侍寮。
部使者解印还蜀,造问道,曰:“曾忆少年读小艳诗,有‘频呼小玉原无事,祇要檀郎认得声’之句乎?
部使喏喏。
适侍立,反复研诘。
为举“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语,有省。
出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忖曰:“此岂非声耶?
”乃呈偈曰:“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祇许佳人独自知。
喜,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得禅也。
”由此所至,推为上首。
祟宁中,成都翰林郭公之章请开法昭觉。
政和间,谢事,复出峡南游。
张无尽荆南,以道学自居,少见推许,舣舟谒之,与谈《华严》旨要,因言:“《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无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无尽于是不觉促榻,乃更迭推勘,谓:“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豪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无尽为之首肯。
明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因问:“此可说禅乎?
”无尽曰:“正好说禅也。
笑曰:“不然。
正是法界量里,盖法界量未灭始好说禅。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净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偿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无尽叹曰:“美哉之论,岂易闻乎!
”于是,以师礼留居碧岩
复徙道林。
枢密邓公子常奏,赐紫服,诏住蒋山,学者归之如市,至无地以容。
敕补天宁、万寿,召见便殿,褒龙甚渥。
建炎初,又迁金山,适驾幸维扬,入对,赐号“圆悟禅师”,改云居。
久之,复领昭觉。
徽宗为降敕,使开堂焉,略云:“匝地普天,皆承恩力。
九州四海,悉禀威灵。
百千法门之外殊特法门,无量妙义之中真实妙义。
克劝禅师者,鸡园上品,鹿苑名家。
早空六妙之门,无惭饶舌接引。
四流之岸,意许安心。
飞锡所至,法雨咸沾。
布金而来,愿云共领。
特启祗园世界,广引方袍。
宏开觉路津梁,都成圆具。
铃铃振策,允为万德之师。
凛凛戒规,直入三摩之地。
于戏!
道生说法,石亦点头。
罗什谈禅,岩俱撒手。
普济僧人行脚,象负以游。
定儗菩萨低眉,鸠分而食。
遍洒醍醐,同登欢喜。
绍兴五年八月示微恙,趺坐书偈遗众,投笔而逝。
荼毗时,舌齿不坏,舍利无数,塔于寺后威凤山中,谥“真觉禅师”。
清雍正十三年,加谥“明宗真觉禅师”。
王绹宋 1074 — 1137
全宋诗
王绹(一○七四~一一三七)字唐公开封(今属河南)人。
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赐上舍第,授含山县,易光化
太学博士十馀年。
宣和二年(一一二○),为秘书少监
三年,试中书舍人
给事中六年知贡举
钦宗靖康中,起知寿春府
高宗即位,迁礼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后兼侍讲,拜御史中丞
工部尚书
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除参知政事兼御营副使
四年,罢参知政事,居会稽
未几,起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
提举洞霄宫,徙居吴门
绍兴七年卒,年六十四。
事见宋张守毗陵》卷一三《资政殿大学士左光禄大夫王公志铭》。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三一三五
王绹(一○七四——一一三七)字唐公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审琦五世孙。
崇宁五年上舍第,授和州含山
历任学事,迁博士,擢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徙给事中,知宣和六年贡举。
提举西京崇福宫,起复知寿春,再除给事中,迁礼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
建炎二年参知政事
与时相议不合,复奉祠去,绍兴三年除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七年十月卒,年六十四。
著有内外制四十卷、《进读事实》五卷、《论语解》三十卷、《孝经解》五卷、《群史编》八十卷、《内典略录》一百卷。
事见张守左光禄大夫王公志铭》(《毗陵》卷一三),《宋宰辅编年录》卷一四,《淳祐玉峰》卷中。
鲁可封南宋
全宋文·卷四五九六
鲁可封嘉兴(今浙江嘉兴)人,詹子
尝捧父表贺高宗即位,命以官。
张守枢密院检详文字鲁公志铭》(《毗陵》卷一三)。
张抑南宋
全宋诗
张抑字子仪(《诚斋》卷一一四《诗话》),常州(今属江苏)人。
守孙(《宋史》卷三七五《张守传》)。
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
淳熙四年(一一七七)通判常州(《诚斋》卷六七《答福帅张子仪尚书书》)。
十年大理寺丞(《周文忠集》卷一七《跋文潞公帖》)。
十五年,为江东总领(《景定建康》卷二六)。
宁宗庆元六年(一二○○),知福州(《淳熙三山志》卷二二)。
改知平江府清乾隆苏州府志》卷三二)。
官终户部尚书(《攻愧集》卷一三《尚书张公抑挽词》)。
吴同春明 1544 — ?
维基
吴同春(1544年—?
),字伯与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人,民籍,进士出身
河南乡试第五十三名,会试第二十六名,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进士第二甲第十九名。
广德州知州,擢刑部员外郎九年十一月陕西恤刑,升山西太原府知府十五年二月山东提学副使十八年正月山东布政司左参政,管理漕运事务,十一月调任山西雁平道右参政十九年十月以平五台山矿盗张守清等功,加按察使衔
父亲去世归乡。
连标明 1558 — 16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禹州人字孟准
万历十一年进士
御史巡按宣大兼学政,镇压矿工张守清起事。
累升副都御史
有《历游草》。
张文熙
维基
张文熙字灿衡号孕白北直隶河间府景州人
张守用,代州大使
父应豸,庠生。
文熙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举人四十一年癸丑进士,初任东阿乐安县令,有惠政,民咸德之。
天启二年(1622年),擢拜浙江道监察御史,奉命巡南直隶执法不挠,还稽察光禄太仆寺卿。
所至裁冗抑滥,初马政废而买俵之议起,积弊日久,累尽归民,每解一马费辄数倍,解户往往多破产。
额设盐引向有一定章程,至是改为坐派,按丁散食,尝一丁而派数丁之盐,商丁大困。
时朝廷宵小用事,上下容忍为奸,侵夺无艺,而景尤被害。
文熙既谢言责,不敢引桑梓嫌,侃侃持正论,卒汰解费什之五六,减改派者半。
白莲妖人倡乱山左,武邑盗群掠景西,声言为援,景仓卒间势甚岌岌。
先是五日曹铨思诚以艰归里,闻变扶柩入州城,议战守备,思诚固度东援师且至,与文熙亟驰书监军,请便道得专讨贼。
师至,群盗歼焉。
文熙以与时不合归里,后筑室郊外,扃户兀坐,陈古今经史图籍,朝夕吟咏披览,门生故吏罕得见者。
母老,曲尽色养。
遇岁歉,岁发馀廪赈贫乏。
卒年五十。
所著有《如是言》、《平情录》,崇祀乡贤学者称为雪庵先生
子张国枢,崇祯十三年庚辰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