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王维盛唐 701 — 761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1 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后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
排行十三
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
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
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
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
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
玄宗开元九年(721)进士
释褐为太乐丞
,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
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光禅师
张九龄为相,作《上张令公》诗。
二十三年,擢右拾遗
二十五年张九龄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抒发其黯然思退之情绪。
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节度使判官
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桂州知南选
襄阳,作《哭孟浩然》诗。
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
天宝元年(742),复出为左补阙
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
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
后迁库部郎中
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郎中(后改文部)。
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陷贼,安禄山委任给事中
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以明己心向唐室。
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六等定罪,王维以有《凝碧池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
乾元元年(758)二月,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
生平事迹见两《唐书》本传,张清华、陈铁民两《王维年谱》。
王维奉佛,学顿教。
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独得任运自然之趣,故人称“高人”、“诗佛”。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
”《许彦周诗话》认为:王维“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顾起经亦云:“玄、肃以下诗人,其数什百,语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为最。
语四家者,唯右丞公为最。
”(《题王右丞诗笺小引》)王维孟浩然并称“王孟”,乃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杰出代表。
王维早期怀“致君光帝典”、“动为苍生谋”之大志,颇欲“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作《少年行》、《夷门歌》、《老将行》、《燕支行》、《献始兴公》、《上张令公》、《送赵都督代州得青字》等诗言志抒怀。
早期边塞诗如《凉州赛神》、《使至塞上》、《送刘司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从军行》、《陇西行》,山水诗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华岳》等,皆表现出开阔胸怀与雄浑博大之风格。
玄宗后期政事腐败,王维乃日益信禅笃佛,追求超脱尘世之境界。
后期之诗艺虽不断提高,已臻“诗中有画”(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泉为珠,著壁成绘”(《河岳英灵集》)之境界,然内容较狭,思想亦较消极。
前人以为“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右丞精于画,故诗体转工”(刘士鏻《文至》引晁补之语)。
如《皇甫岳云溪杂题》、《辋川集》、《山中》、《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皆脍炙人口。
虽不以文称,其“文格华整超逸”(《王右丞集笺注序》),今存文赋69篇,颇有娟丽可观者。
长于山水画,为南宗之祖,世传有《辋川图》等。
《王集》最早版本为宋蜀本与建昌本,校注则有刘须溪王右丞集》、顾起经《类笺王右丞全集》、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及今人陈铁民《王维集校注》。
全唐诗》存诗4卷,《拾遗》补2句。
段吉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
善画山水,晁补之有题其小景三绝。
李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嘉兴华亭人字景元号华亭逸人
善画,并善填词作小令。
画枯笔翎毛有意外趣,但柯木未佳,常请名手补图,遂成全璧。
兼工写
苏轼晁补之多为题跋。
释戒
石塔
长老
扬州石塔院。
东坡登州
师往迎之。
坡曰。
吾欲一见石塔
以行速不及也。
师起立曰。
只这是砖浮图耶。
坡曰。
有缝奈何。
师曰。
若无缝。
争解容得法界蝼蚁。
及坡镇维扬。
师遣侍者投牒解院。
坡问。
长老欲何往。
以归西湖旧隐为对。
坡与僚佐同至石塔
击鼓集众。
袖中出疏。
使晁无咎读之。
其词曰。
戒公长老
不二门
施无尽藏。
西湖之久别。
亦是偶然。
东坡而少留。
无不可者。
一时稽首。
重听白椎。
渡口船回。
依旧云山之色。
秋来雨过。
一新钟鼓之音。
其为时贤注恋如此。
长老
必为时名德。
惜不得详其始末耳。
赵祐北宋 1001 — 1045
全宋文·卷五九一
赵祐(一○○一——一○四五)字寿臣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
天圣五年进士,历冀州司理雍丘,转大理丞,知长垣临邛二县,因举者荐,擢知威州
殿中丞通判相州郓州
庆历三年监察御史,继知棣州,迁殿中侍御史,入为三司户部判官
五年卒,年四十五。
晁补之赵君墓志铭》(《鸡肋集》卷六八)。
胡俛北宋 ? — 1074
全宋文·卷一○四四
胡俛(?
——一○七四),字公谨共城(今河南辉县)人。
八岁为诗惊人,乡里号奇童,再举进士高第,授试校书郎定州观察推官
丁母忧,再迁常州团练判官
彰化军节度推官,知梁泉县
秩满,为著作佐郎签书商州判官
又知昭化县,迁秘书丞、知壁州
太常博士,召试充集贤校理
通判绛州
判尚书祠部,出知登州
再迁祠部度支员外郎
被诬,废于家。
复为祠部,监泗州桥。
英宗即位,还度支
神宗即位知淮阳军
司封,徙知和州
复坐小法,知南安军,卒于熙宁七年七月
有文集三十卷。
《五音会元图》、《璿霄指掌图》、《历代年系谱》、《佛书义天集》、《宗派图》、《医经纂义》、杂诗颂又百馀卷。
事详晁补之尚书司封员外郎胡公墓志铭》(《鸡肋集》卷六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一。
张洞北宋 1019 — 1067
全宋文·卷一○九七
张洞(一○一九——一○六七)字仲通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境)人。
以布衣上禦边方略,擢试将作监主簿
寻举进士,调涟水军判官颍州推官管勾永兴军机宜文字,改知巩县
召试学士院,充秘阁校理、判祠部知太常礼院,转太常博士、判登闻鼓院,出知棣州,召权开封府推官
英宗时权三司度支判官,出为江西转运使,移淮南
治平四年卒,年四十九。
晁补之张洞传》(《鸡肋集》卷六二),《宋史》卷二九九有传。
晁端友北宋 1029 — 10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济州巨野人字君成
晁补之父。
年二十五登进士
曾为上虞,有惠政。
官至著作佐郎
工诗,苏轼称其诗清厚静深,如其为人。
卒年四十七。
有《新城集》。
全宋诗
晁端友(一○二九~一○七五),一作端有,字君成,一作君诚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
补之父。
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
上虞(《黄豫章集》卷二三《晁君成墓志铭》)及杭州新城县,从仕二十三年,改著作佐郎以没(《东坡集》卷二四《晁君成诗集引》)。
卒年四十七(《晁君成墓志铭》)。
有《新城集》(《晁君成诗集引》),《宋史·艺文志》著录《晁端友诗》十卷,皆佚。
今录诗七首。
邓御夫北宋 1032 — 1107
全宋文·卷一七二二
邓御夫(一○三二——一一○七)字从义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
幼辛苦读书,尝试太学异等。
后结茅北郭水滨,作《老子注》,又作《农历》一百二十卷,有诗三百篇
大观元年卒,年七十六。
晁补之邓先生墓表》(《鸡肋集》卷六三)。
王辟之北宋 1032 — ?
全宋文·卷一八四七
王辟之字圣涂青州营丘(今山东临淄)人,治平间进士
元丰中博州高唐监察御史黄夷仲赋诗饯别。
哲宗朝历知河东县忠州
后退居渑水,与士大夫游,撰《渑水燕谈录》十卷。
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七,晁补之鸡肋集》卷二九,《宋史》卷一五,《宋诗纪事》卷二九。
晁端彦北宋 1035 — ?
全宋文·卷一八三二
晁端彦(一○三五——一○九五)字美叔清丰(今河南清丰)人。
章惇同生于乙亥,同于嘉祐四年进士及第,又同为馆职,常以三同相呼。
熙宁四年权发遣开封府推官七年淮南东路刑狱两浙路
元丰五年金部郎中
元祐四年苏州五年右司郎中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
绍圣初章惇入相,见其设施,极力谏之,怒,黜为陕守,因谓其亲曰:「三同今日不同矣。
」与苏轼相友善,文章书法,为时所宗。
盛陶晁端彦墓志铭》(残文)、晁补之《祭陕州二叔父文》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六、二三二、二五三、二六五、二八○、四四○、四八三等。
杜纮北宋 1037 — 1098
全宋诗
杜纮(一○三七~一○九八)字君章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纯弟。
进士,为永年
神宗时大理断官检详枢密刑房。
哲宗元祐初夏国母祭奠使。
大理卿,以直秘阁知齐、邓二州
复为大理卿权刑部侍郎
集贤殿修撰,为江淮发运使,知郓州
知应天府
元符元年卒,年六十二。
事见晁补之鸡肋集》卷六七《刑部侍郎杜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三○《杜纯传》。
全宋文·卷一八三九
杜纮(一○三七——一○九八)字君章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旧城)人。
与兄纯俱知名,时号「二杜」。
进士,调深州司法参军,为永年
神宗时用为大理寺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预修《武经要略》。
刑部郎中,迁右司郎中大理卿,以直秘阁知齐、邓二州,复为大理卿权刑部侍郎,加集贤殿修撰,为江淮发运使、知郓州
知应天府元符元年八月卒,年六十二。
有文集二十卷、奏议十卷、易说数十篇等。
详《刑部侍郎杜公墓志铭》(晁补之鸡肋集》卷六七)及《宋史》卷三三○本传。
关景晖北宋
全宋文·卷一五二六
关景晖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嘉祐八年进士及第,授郓州平阴县主簿
神宗时奉议郎亳州谯县,曾奏进《汴都赋》,乃官河北
哲宗时处州
曾巩郓州平阴县主簿关君妻曾氏墓表》(《元丰类稿》卷四六),晁补之汴都赋序》(《鸡肋集》卷三四)。
管师仁北宋 1045 — 11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5—1109 【介绍】: 处州龙泉人字元善
神宗熙宁间进士
为广亲、睦亲宅教授
通制澧州,知建昌军,皆有善政。
右正言左司谏,论苏轼苏辙深毁熙宁之政,奏逐其门下士晁补之等。
时滨、棣等州岁被水患,建议减免租赋,以绥流民。
累迁工部侍郎,进刑部尚书
枢密院直学士扬州,徙定州,缮葺甲胄,加强边备。
召为吏部尚书
仕至同知枢密院事,以病归。
黄庭坚北宋 1045年6月12日 — 11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5—1105 【介绍】: 洪州分宁人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
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叶县
神宗熙宁初教授北京国子监,才能为文彦博所重。
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哲宗立,累进秘书丞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出知宣州鄂州
章惇蔡卞劾其所修《神宗实录》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等安置。
徽宗即位,起知太平州,复谪宜州
工诗词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论诗推崇杜甫,讲究修辞造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开创江西诗派。
长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有《豫章黄先生文集》等。
毕仲游北宋 1047 — 1121
全宋诗
毕仲游(一○四七~一一二一)字公叔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
初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后与兄仲衍同举进士
历霍丘、柘城主簿,知罗山长水县
哲宗元祐初,除军器监丞,改卫尉寺丞
召试学士院,同试者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九人,仲游擢第一。
开封府推官,出为河北西路河东路提点刑狱
召权礼部郎中,又出为秦凤路永兴路提点刑狱,改知耀州,因苏轼党狱调知阆州
徽宗即位,迁利州路提点刑狱,改知郑州郓州
淮南转运副使任上入元祐党籍,降监嵩山中岳庙
后出籍,管勾西京留守御史台提举南京鸿庆宫,致仕。
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五。
有《西台集》二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作五十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以为“亦几几乎还其旧矣”。
事见宋陈恬西台毕仲游墓志铭》(《永乐大典》卷二○二○五),《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毕仲游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校以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殿本)等。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余干北宋
全宋诗
余干字樗年(《同文馆唱和诗》卷一○晁补之《次韵樗年见贻》),毗陵(今江苏常州)人。
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咸淳毗陵志》卷一一)。
哲宗元祐初邓忠臣等同为考试官
今录诗十三首。
秦观北宋 1049 — 11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9—1100 【介绍】: 扬州高邮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
少从苏轼游。
神宗元丰八年进士
定海主簿
哲宗元祐初,以苏轼荐,除太学博士,复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绍圣元年,因坐元祐党籍,通判杭州
又以增损《实录》罪,责监处州酒税
继迭遭贬谪,编管横州雷州
徽宗即位,召为宣德郎,北归至藤州卒。
善诗赋策论,尤工词,属婉约派。
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
有《淮海集》。
张耒北宋 1054 — 1114
全宋诗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
为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
元丰元年(一○七八),为寿安
七年,迁咸平丞。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历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
元祐末,擢起居舍人
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
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
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
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复州酒税
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为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
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复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
五年,归淮阴
大观二年(一一○八)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
有《柯山》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
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为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为底本。
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隐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简称田本)等。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晁咏之
全宋诗
晁咏之初名深之字深道(《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后改字之道(《紫微诗话》作知道,《鸡肋编》卷中作以道),又字叔予(《曲洧旧闻》卷三),钜野(今山东巨野)人。
说之弟。
以荫入官,调扬州司法参军,未上。
哲宗元祐间进士
河中府教授
元符末应诏上书,罢官(按:《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五载,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信阳司理参军晁咏之宏辞入等。
鸡肋编》卷中亦有靖国中宏词入等之语。
与《宋史》等记事多有支吾,不详其由)。
久之,为京兆府司录事,秩满,提点崇福宫
卒,年五十二。
有文集五十卷,已佚。
事见《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四《晁补之传》。
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二九○七
晁咏之初名深之字深道后改名咏之字之道(一作知道),又字叔予钜野(今山东钜野)人,说之弟。
以荫入官,未赴。
苏轼扬州,补之倅州事,以其诗文献叹为奇才,乃具参军礼谒
后举进士,为河中教授
元符末应诏上书论事,罢官。
建中靖国元年宏词,一时传诵其文,授新信阳军司理参军
后为京兆府司录事,秩满,提点崇福宫
卒,年五十二。
著有《崇福集》五十卷。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三、选举一二之五,《宋史》卷四四四《晁补之传》有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