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诗经春秋 前1100 — 前600
诗有赋、比、兴之说,由来旧矣,此不可去也。
盖有关于解诗之义,以便学者阅之即得其解也。
赋义甚明,不必言。
惟是兴、比二者,恒有游移不一之病。
然在学者亦实无以细为区别,使其凿然归一也。
第今世习读者一本集传,集传之言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语邻鹘突,未为定论。
郝仲舆驳之,谓「先言他物」与「彼物比此物」有何差别?
是也。
愚意当云:「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是,则兴、比之义差足分明。
然又有未全为比,而借物起兴与正意相关者,此类甚多,将何以处之?
严坦叔得之矣。
其言曰:「凡曰『兴也』,皆兼比;其不兼比者,则曰『兴之不兼比者也』。
」然辞义之间,未免有痕。
今愚用其意,分兴为二:一曰「兴而比也」,一曰「兴也」。
其兴而比也者,如关雎是也。
其云「关关雎鸠」,似比矣;其云「在河之洲」,则又似兴矣。
其兴也者,如殷其雷是也;但借雷以兴起下义,不必与雷相关也。
如是,使比非全比,兴非全兴,兴或类比,比或类兴者,增其一途焉,则兴、比可以无浠乱矣。
其比亦有二:有一篇或一章纯比者,有先言比物而下言所比之事者,亦比「比」疑系「分」之误。
之;一曰「比也」,一曰「比而赋也」。
如是,则兴、比之义瞭然,而学者可即是以得其解矣。
若郝氏直谓兴、比、赋非判然三体,每诗皆有之,混三者而为一,邪说也。
兴、比、赋尤不可少者,以其可验其人之说诗也。
古今说诗者多不同,人各一义,则各为其兴、比、赋。
就愚著以观,如卷耳旧皆以为赋,愚本左传解之,则为比。
野有死麇,旧皆以为兴,无故以死麇为兴,必无此理,则详求三体,正是释诗之要。
愚以贽礼解之,则为赋。
如是之类,诗旨失传,既无一定之解,则兴、比、赋亦为活物,安可不标之使人详求说诗之是非乎!
诗序者,后汉书云,「卫宏从谢曼卿受学,作毛诗序。
」是东汉卫宏作也。
旧传为子夏作,宋初欧阳永叔苏子由辈皆信之;不信者始于晁说之
其后朱仲晦作为辨说,极意诋毁,使序几无生活处。
马贵与忽吹已冷之烬,又复尊崇,至谓有诗即有序,序在夫子之前,此本王介甫
以有序者存之,无者删之,凡数千言;无识妄谈,不顾世骇。
其末云:「或曰:『诸小序之说固有舛驰鄙薄而不可解者,可尽信之乎?
』愚曰:『序非一人之言也。
或曰出于国史之采录,或出于讲师传授,如渭阳之首尾异说,丝衣之两义并存,其舛驰固有之;择善而从之可耳。
至于辞语鄙薄,则序所以释经,非作文也,古人安有鄙薄辞语。
祖其意可矣。
』」按贵与尊序若此,而犹为是遁辞,盖自有所不能掩也。
愚欲驳序,第取尊序者之言驳之,则学者可以思过半矣。
诗序庸谬者多,而其谬之大及显露弊窦者,无过大雅抑诗、周颂潜诗两篇,并详本文下。
抑诗前后诸诗,皆为刺厉王,又以国语有武公作懿戒以自儆之说,故不敢置舍,于是两存之曰「刺厉王」,又曰「亦以自警」;其首鼠两端,周章无主,可见矣。
潜诗则全袭月令,故知其为汉人。
夫既为汉人,则其言三百篇时事定无可信矣。
观此两篇,犹必尊信其说,可乎!
毛传不释序,且其言亦全不知有序者。
毛苌,文帝时人;卫宏,后汉人,距毛公甚远。
大抵序之首一语为卫宏讲师传授谢曼卿之属。
而其下则宏所自为也。
毛公不见序,从来人罕言者,何也?
则以有郑氏之说。
郑氏曰:「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
自有此说,人方以为毛公亦作序,又何不见之有乎!
嗟乎,世人读书卤莽,未尝细心审究,故甘为古人所愚耳。
兹摘一篇言之。
郑风出其东门,小序谓:「闵乱,思保其室家」;毛传:「『缟衣』,男服;『綦巾』,女服。
愿为室家相乐。
」此绝不同。
馀可类推。
今而知诗序既与子无干,亦与毛公不涉矣。
郑又曰,「诗序本一篇,毛公始分以置诸篇之首。
」其言并无稽。
诗序来历,其详见于古今伪书考,兹不更述。
郑氏于序「关雎,后妃之德」下曰:「旧云起此,至『用之邦国焉』,名关雎序,谓之小序;自『风,风也』讫末,名为大序。
」然郑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又以小序为大序,大序为小序,不可晓。
又或谓关雎序为大序,馀为小序,尤非。
今小、大之名相传既无一定,愚著中仍从旧说,以上一句为小序,下数句为大序云。
或又以小序名前序、古序,大序名后序。
愚著于小序必辨论其是非;大序颇为蛇足,不多置辨。
宋人不信序,以序实多不满人意;于是朱仲晦得以自行己说者著为集传,自此人多宗之。
是人之遵集传者,以序驱之也。
集传思与序异,目郑、卫为淫诗,不知已犯大不韪,于是近人之不满集传者且十倍于序,仍反而遵序焉。
则人之遵序者,又以集传驱之也。
此总由惟事耳食,未用心思,是以从违靡定。
苟取二书而深思熟审焉,其互有得失,自可见矣。
集传使世人群加指摘者,自无过淫诗一节。
其谓淫诗,今亦无事多辨。
夫子曰「郑声淫」,声者,音调之谓,诗者,篇章之谓;迥不相合。
世多发明之,意夫人知之矣。
且春秋诸大夫燕享,赋诗赠答,多集传所目为淫诗者,受者善之,不闻不乐,岂其甘居于淫佚也!
季札观乐,于郑、卫皆曰「美哉」,无一淫字。
此皆足證人亦尽知。
然予谓第莫若證以夫子之言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如谓淫诗,则思之邪甚矣,曷为以此一言蔽之耶?
盖其时间有淫风,诗人举其事与其言以为刺,此正「思无邪」之确證。
何也?
淫者,邪也;恶而刺之,思无邪矣。
今尚以为淫诗,得无大背圣人之训乎!
乃其作论语集注,因是而妄为之解,则其罪更大矣。
见论语通论。
集传每于序之实者虚之,贞者淫之。
实者虚之,犹可也;贞者淫之,不可也。
今有人非前人之书,于是自作一书,必其义胜于彼乃得。
集传于其不为淫者而悉以为淫,义反大劣于彼,于是仍使人畔而遵序,则为计亦左矣。
况其从序者十之五,又有外示不从而阴合之者,又有意实不然之而终不能出其范围者,十之二三。
故愚谓「遵序者莫若集传」,盖深刺其隐也。
且其所从者偏取其非,而所违者偏遗其是,更不可解。
要而论之,集传只是反序中诸诗为淫诗一著耳,其他更无胜序处。
夫两书角立,互有得失,则可并存;今如此,则诗序固当存,集传直可废也。
集传主淫诗之外,其谬戾处更自不少。
愚于其所关义理之大者,必加指出;其馀则从略焉。
总以其书为世所共习,宁可获罪前人,不欲遗误后人,此素志也。
天地鬼神庶鉴之耳!
毛传依尔雅作诗诂训,不论诗旨,此最近古。
其中虽不无舛,然自为三百篇不可少之书。
第汉人于诗加以其姓者,所以别齐、鲁、韩。
齐、鲁、韩原本无此「齐鲁韩」三字,疑脱,今补。
诗既皆不传。
俗犹沿称毛诗,非是。
人谓郑康成长于礼,诗非其所长,多以三礼释诗,故不得诗之意。
予谓康成诗固非长,礼亦何长之有!
苟使真长于礼,必不以礼释诗矣。
况其以礼释诗,又皆谬解之理也。
夫以礼释诗且不可,况谬解之理乎!
今世既不用郑笺,穷经之士亦往往知其谬,故悉不辨论,其间有驳者,以集传用其说故也。
欧阳永叔首起而辨大序及郑之非,其诋郑尤甚;在当时可谓有识,然仍自囿于小序,拘牵墨守。
人之识见固有明于此而闇于彼,不能全者耶?
其自作本义,颇未能善,时有与郑在伯仲之间者,又足哂也。
苏子由诗传大概一本于序、传、笺,其阐发处甚少;与子瞻易、书二传亦相似。
才人解经,固非其所长也。
吕伯公诗记,纂辑旧说,最为平庸。
严坦叔诗缉,其才长于诗,故其运辞宛转曲折,能肖诗人之意;亦能时出别解。
第总囿于诗序,间有龃龉而已。
惜其识小而未及远大;然自为宋人说诗第一。
近日昆山新刊唐、宋、元人诗解,约十馀种,竟少佳者,似亦不必刊也。
郝仲舆九经解,其中莫善于仪礼,莫不善于诗。
盖彼于诗恪遵序说,寸尺不移,虽明知其未允,亦必委曲迁就以为之辞,所谓专己守残者。
其书令人一览可掷,何也?
观序足矣,何必其书耶!
其遵序之意全在敌朱。
予谓集传驱之仍使人遵序者,此也。
大抵遵集传以敌序,固不可;遵序以敌集传,亦终不得。
子贡诗传、申培诗说,皆丰道生一人之所伪作也。
名为二书,实则阴相表里,彼此互證,无大同异。
又暗袭集传甚多;又袭序为朱之所不辨者,见识卑陋,于斯已极,何苦作伪以欺世?
既而思之,有学问识见人岂肯作伪,作伪者正若辈耳!
二书忽出于嘉靖中,称香山黄佐所得;当时人翕然惑之,几于一鬨之市。
张元平刻之成都李本宁刻之白下,凌濛初为诗传适冢,邹忠彻为诗传阐,姚允恭为传说合参皆盛行于世。
道生又自为鲁诗世学,专宗说而间及于传,意以说之本传也。
又多引黄泰泉说,泰泉,乃道生座师,著诗经通解者,故二书多袭之。
因谓出于家,又以见有此二书,故通解中袭之也。
其用意狡狯如此,今世此二书已灰冷,然终在世,故详之,无俾后人更惑焉。
其尤可恶者,在于更定篇次,紊乱圣经,又启夫何玄子以为之先声焉,丰氏鲁诗世学极骂季本。
季明德诗学解颐亦颇平庸,与丰氏在伯仲间,何为骂之?
想以仇隙故耶?
朱郁仪诗故,亦平浅,间有一二可采。
邹肇敏诗传阐,文辞斐然;惜其入伪书之魔而不悟耳。
何玄子诗经古义,其法紊乱诗之原编,妄以臆见定为时代,始于公刘,终于下泉,分列某诗为某王之世,盖祖述伪传、说之馀智而益肆其猖狂者也。
不知其亲见某诗作于某代某王之世否乎?
苟其未然,将何以取信于人也?
即此亦见其愚矣。
其意执孟子「知人论世」之说而思以任之,抑又妄矣。
其罪尤大者,在于灭诗之风、雅、颂。
夫子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又曰:「雅、颂各得其所」。
季札论乐,与今诗编次无不符合。
而乃紊乱大圣人所手定,变更三千载之成经,国风不分,雅、颂失所,罪可胜诛耶!
其释诗旨,渔猎古传,摭拾僻书,共其采择,用志不可谓不过勤,用意不可谓不过巧;然而一往凿空,喜新好异,武断自为,又复过于冗繁,多填无用之说,可以芟其大半。
予尝论之,固执之士不可以为诗;聪明之士亦不可以为诗。
固执之弊,人所知也;聪明之弊,人所未及知也。
如明之丰坊、何楷是矣。
抑予谓解诗,汉人失之固,宋人失之妄,明人失之凿,亦为此也。
凿亦兼妄,未有凿而不妄者也,故历叙古今说诗诸家。
于有明丰、何二氏诪张为幻,眩目摇心,不能无三叹焉,何氏书刻于崇祯末年;刻成,旋遭变乱,玄子官闽朝、为郑氏所害时,逃去,或云郑氏割其耳,或云中途害之。
印行无多,板亦燬失。
杭城惟叶又生家一帙,予于其后人重购得之。
问之闽人,云彼闽中亦未见有也。
大抵此书诗学固所必黜,而亦时可备观,以其能广收博览。
凡涉古今诗说及他说之有关于诗者靡不兼收并录;复以经、传、子、诗所引诗辞之不同者,句栉字比,一一详注于下;如此之类,故云可备观尔。
有志诗学者于此书不可惑之,又不可弃之也。
然将来此书日就澌灭,世不可见,重刻亦须千金,恐无此好事者矣。
以上论列自汉至明诸诗解,皆能论其大概如此。
若夫众说纷纭,其解独确,则不问何书,必有取焉。
诗韵一道,向靡有定,罔知指归,予谓亦莫不善于宋人矣。
吴才老始为叶音之说,而集传奉为准绳焉,叶音者,改其本字之音以叶他字之音也。
盖其但知有今昔,不知有古韵变音,强以求叶而读之,此古韵所以亡也。
如「天」、「人」本同韵,乃于「天」字为「铁因反」,以叶「人」字;「将」、「明」本同韵,乃于「明」字为「谟郎反」,以叶「将」字。
此不知古韵之本同而妄为其说也。
夫同为一韵,奚叶之有!
且世无呼「天地」为「订地」,「明德」为「盲德」者。
又既曰叶,此叶彼,彼亦宜叶此。
今试以「天」字为主而改「人」字之音以叶之,以「明」字为主而改「将」字之音以叶之,不知「人」、「将」二字又当作何音耶?
不可通矣。
古人用韵自有一定之理,一字不可游移,亦无邦土殊音之说,亦非人可以私智揣摩而自为其说者。
大抵字有其音,音出于口,皆从喉、腭、舌、齿、唇分别得之。
如今韵之东、、江、阳、庚、青、蒸,属喉;真、文、元、寒、删、先,属腭;鱼、虞、歌、麻、尤、萧、肴、豪,属舌;支、微、齐、佳、灰,属齿;其鱼、虞、歌、麻、尤又以舌兼齿,故与支、微亦共为一韵;侵、覃、咸、盐,属唇。
如此之类,凡直呼其音则自然相叶,不必改音纽捏以为叶音也。
若夫叶音,必其韵之本不通者,始可加以叶名。
愚今分为三:一曰「本韵」,见上。
一曰「通韵」,此以韵之自为通者而通之也;有入声与无入声自为通,见后。
一曰「叶韵」,此则其本不相通者也。
大抵诗中为本韵者十之九而有馀,为通韵者十之一而不足,为叶韵者尤寥寥无几。
此或古之字音原与今别,今不可考耳,究竟不可谓之叶韵。
叶韵者,不相通者也。
古人决不以不相通之韵为韵。
自此而三百篇之韵可以一意贯通,畅然无疑,使古韵昌明于世;其馀纷纷之说可尽废矣。
详见后诗韵谱。
诗何以必加圈评,得无类月峰、竟陵之见乎?
曰:非也,予亦以明诗旨也。
知其辞之妙而其义可知;知其义之妙而其旨亦可知。
学者于此可以思过半矣。
且诗之为用与天地而无穷,三百篇固始祖也,苟能别出心眼,无妨标举。
忍使千古佳文遂尔埋没乎!
爰是叹赏感激,不能自已;加以圈评,抑亦好学深思之一助尔。
孔子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予谓人多错解圣言。
圣人第教人识其名耳;苟因是必欲为之多方穿凿以求其解,则失矣。
如「雎鸠」,识其为鸟名可也,乃解者为之说曰「挚而有别」,以附会于「淑女」、「君子」之义。
如「乔木」,识其为高木可也,乃解者为之说曰「上疏无枝」,以附会于「不可休息」之义。
各详本文下。
如此之类,陈言习语,凿论妄谈,吾览而辄厌之鄙之。
是欲识鸟、兽、草、木之名,或反致昧鸟、兽、草、木之实者有之;且或因而误及诗旨者有之;若此者,非惟吾不暇为,亦不敢为也。
故编中悉从所略,并志于此。
作是编讫,侄炳以所作诗识名解来就正,其中有关诗旨者,间采数条,足辅予所不逮;则又不徒如予以上所论也;深喜家学之未坠云。
鲍溶
作品评论
欧阳文忠公酷爱鲍溶诗,《山中寒思》一篇最佳,云:“山深多悲风,败叶与秫齐。
……”文忠晚得,恨见之迟。
白居易唐 772 — 846
作品评论
高澍然《种竹山房诗稿序》
乐天取源之地何?
杜子美是已。
夫白之疏达,视杜之沉郁不类也,要其性厚而气舒,体博而完固,何一非出于杜?
其视之甚易,得之甚逸,所谓不必似之,取其自然者耳。
兹所以为唐一大宗欤?
宋之欧阳永叔陆务观皆祖杜而宗白,复为宋大宗,则白之武往尾来,其源流远矣,学之者乌可不审其自哉!
姚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穆宗长庆元年,随段文昌出镇西川,任节度判官,公余时与文昌游宴唱和。
三年,随文昌入朝,任户部员外郎
司勋员外郎
敬宗宝历二年,任万年令。
工书,笔力遒劲,为欧阳修所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贯未详。
穆宗长庆元年(821)二月段文昌出镇西川,为节度判官,公余从段文昌游宴唱和。
三年,随段文昌入朝,任户部员外郎,转司勋员外郎
敬宗宝历二年(826)侍御史万年县
工书,笔力劲遒。
写有《岭南节度使郑权碑》(《宝刻类编》卷五),为欧阳修所称许。
事迹散见《白居易集》卷四八《李虞仲崔戎姚向温会等并西川判官赐绯检校省官御史制》及《唐诗纪事》卷五〇。
全唐诗》存诗2首。
周朴唐末 ? — 87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9 字见素(一作太朴)。
睦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人,旧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疑误。
唐末避居福州,寄食乌石山僧寺。
为人高傲纵逸,淡于名利,喜交山僧钓叟。
福建观察使杨发李诲先后欲召置幕中,均避而不往。
僖宗乾符六年(879)黄巢邀其入伍,不从,被杀。
生平事迹散见林嵩周朴诗集序》、《新唐书·黄巢》、《唐诗纪事》卷七一、《唐才子传》卷九。
性喜吟诗,尚苦涩,每遇景物,搜奇抉思,日暮忘返。
欧阳修谓其“构思尤艰,每有所得,必极其雕琢,故时人称诗‘月锻季炼,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六一诗话》)。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周朴诗》2卷,《宋史·艺文志七》记为1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5首,断句9。
韩偓唐末 840 — 923
作品评论
张侃《跋楝词》
之诗,淫靡类词家语,前辈或取其句,或剪其字,杂于词中。
欧阳文忠尝转其语而用之,意尤新。
杜荀鹤唐末 846 — 904
作品评论
《艺苑雌黄》
唐风集》中诗极低下,如“要知前路事,不及在家时”、“不觉里头成大汉,初看竹马作儿童”之句,前辈方之为《太公家教》。
惟《春宫怨》一联云:“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为一篇警策。
欧阳永叔归田录》乃公周朴之句,不知何以云然。
郑谷唐末 851 — ?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51?—910? 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
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
又以《鹧鸪》诗得名,时称“郑鹧鸪”。
幼聪颖,自骑竹之年,即有赋咏。
及冠,应进士举,游举场凡16年。
薛能李频唱和。
又与张乔许棠周繇温宪等交游,称“咸通十哲”。
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长安出奔,在西蜀半纪余。
光启三年(887)进士第,复有西蜀荆楚之游。
昭宗景福二年(893)释褐授鄠县,摄京兆参军,迁右拾遗右补阙
乾宁三年(896)昭宗华州奔行在,转都官郎中,寓居云台道舍,自编歌诗3卷,名《云台》。
天复三年(903)左右,归宜春,与诗僧齐己游处唱和,齐己称为“一字师”。
,卒。
生平见宋祖无择郑都官墓表》及《唐诗纪事》卷七〇、《唐才子传》卷九。
今人赵昌平有《郑谷年谱》。
其诗“清婉明白”(《唐才子传》卷九),盛传于世。
欧阳修称“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高。
以其易晓,人家都以教小儿”(《六一诗话》)。
诗集《云台》(又称《郑守愚文集》)3卷,今存。
今人注本有严寿澄、黄明、赵昌平郑谷诗集笺注》,傅义郑谷诗集编年校注》。
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续拾》补3首又6句。
梅远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维明
先世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其祖于昭宗光化间因官徙居宣城(今属安徽),乃北宋诗人梅尧臣之曾祖。
五代南唐时在世,不仕。
一说官宣城掾。
著有《迁居草》,已佚。
事迹散见《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二七《询墓志》、卷三一《让墓志》、卷三三《梅圣俞墓志铭》、《无为集》卷一三《梅正臣墓志》。
《宛雅三编》卷二存其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冯延巳五代 904 — 960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3?—960 一作延嗣字正中
巳或作己,误。
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南唐烈祖时,累迁驾部郎中元帅府掌书记
中主保大元年(943)谏议大夫翰林学士,迁户部侍郎
次年,任翰林学士承旨
四年,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后以伐闽兵败,罢为太子少傅,出为昭武军节度使
十年,拜左仆射同平章事
建隆元年(960),官终太子太傅谥忠肃
生平见马令陆游南唐书》、《十国春秋》本传。
今人承焘有《冯正中年谱》。
延巳有辞学,多伎艺,工诗,尤擅词,乃五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王国维评其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人间词话》)。
今有《阳春集》传世,其中混有温庭筠韦庄欧阳修李煜诸人词。
全唐诗》存词78首,诗1首,断句1联。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词3首,诗断句1联。
喻皓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又作喻皓、喻浩、预、预浩。
宋浙东人。
为都料匠,人称“预都料”。
擅长建塔。
吴越杭州梵天寺木塔,患动摇,授以逐层铺板钉实之法,塔身遂稳。
太宗时,营建开封府开宝寺塔,塔高为京师最,使塔身略倾西北,以为汴梁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自正。
欧阳修誉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著有《木经》,内载关于建屋比例之“三分法”,为我国古代重要之建筑专著。
曾致尧北宋 947 — 1012
全宋文·卷一三○
曾致尧(九四七——一○一二) 字正臣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人。
太平兴国八年进士,为符离主簿梁州录事参军,迁著作佐郎直史馆,改秘书丞
出为两浙转运使,历知寿、泉、苏、扬、鄂等州。
大中祥符五年卒,年六十六,赠谏议大夫
著有《仙凫羽翼》三十卷、《广中台志》八十卷,《清边前要》五十卷、《西陲要纪》十卷,《为臣要纪》三卷,文集十卷。
欧阳修作有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一《文苑传》三有传。
欧阳观北宋 952 — 10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2—1010 【介绍】: 吉州庐陵人一名德仪字仲宾
欧阳修父。
少孤力学。
真宗咸平三年进士
通州判官
、锦二州推官,终泰州判官
性仁孝,治狱宽平。
王砺北宋
全宋诗
王砺字汝坚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
真宗景德二年(一○○五)职方员外郎越州(《嘉泰会稽志》卷二,《王氏谈录》作祥符中),官至屯田郎中
卒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三一《王洙墓志铭》)。
事见《宋史》卷四五七《戚同文传》。
欧阳晔北宋 959 — 10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9—1037 【介绍】: 吉州庐陵人字日华
欧阳观弟,欧阳修叔父。
真宗咸平三年进士
历知崇阳县桂阳监,以都官员外郎黄州永州,皆有能政,尤善决狱。
幼孤,依而长。
后以本官分司西京,遂致仕。
包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宣州宣城人
包贵子。
家世以画虎名,而所画居最。
欧阳修极称之。
曾奉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字绍宗
进士
罗源簿,有清名,欧阳修推重之。
官至贺州法曹
杜彭寿
全宋文·卷九三九
杜彭寿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人,杜纯父。
文学政事显。
通直郎、守太子中舍、知齐州长清县事兼兵马都监司理参军
大理寺丞尚书虞部郎中
卒赠工部侍郎
见《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九、卷八一,《宋元学案》卷九,《济南金石志》卷四。
范文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
工书,尝摹写《兰亭序》,欧阳修为撰跋,极称之。
何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峡州夷陵人
博学好义,不求闻达。
欧阳修守夷陵时,常与之游。
后隐居荆门军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