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景祥南宋 1062 — 1132
禅师名景祥
建昌南丰傅氏子。
父翼终。
信州永丰
上官
梦入王室方暑。
得壶浆饮之。
如甘露。
已而孕。
又诸父梦。
绛幡皂纛。
拥一伟丈夫。
至其家。
称塞上将军
翌日而育。
师因以塞上翁名之。
少警敏嗜学。
务记览。
于书无所不窥。
永丰公亡。
追悼罔极。
非出世间法无以报。
即志舍家。
沙门有琦。
说法于灵鹫。
往听之。
豁有省。
遂依之落发具受。
参知识。
最后见大沩哲禅师
资缘契会。
遂执侍焉。
随入京师
哲公去世。
负其骨归葬沩山
夜梦梵僧丈馀。
授以法句。
义甚微妙。
师得之研味。
心法盆明。
临川
得古屋数楹于人境之外。
闭影不交人事者十年。
大观中
同参自遵住东林
厚礼致之。
命居第一座。
分席接衲。
未几泐潭虚席。
南昌张司成
雅闻师高道
勤请至。
使者四往返。
师坚卧不答。
因属九江守津遣。
乃始赴命。
初大沩嘱师。
年五十乃可师人。
至是五十有四矣。
及居泐潭宗风大振。
衲子常五千指。
规度严明。
礼数雍穆。
四方翕然推重。
至禀承之。
以为丛林华彩焉。
示众曰。
凡为善知识。
应机利物。
须具十智同真。
若不具十智同真。
则缁素不分。
邪正不辨。
不堪与人天为眼目。
不能决断是非。
如车单轮。
如鸟只翼。
不能高飞致远。
何谓十智同真。
一同一质。
大事。
三总参。
四同真智。
遍普。
六同是非。
七同得失。
生杀。
九同音吼。
得入。
诸禅老。
祖师言句。
横且十方。
天下老僧机缘不少。
那一句语。
一质大事。
什么处是生杀。
乃至得入于此。
拣辨得出。
方有衲子
本色公验不为流俗。
阿师于此未明无辨。
验诸方眼目。
不识学者病源。
病源不识。
则不断疑根。
疑根不断。
是谓生死根本。
放幞不著处。
不遇咬猪狗手脚。
便将寻常知解劈头罩却。
劈脚击住。
谓祖佛出来。
无过于此。
久参高士。
相共證明。
晚学初机无待﨟岁穷年。
却顾己躬。
一无所是。
则追悔不及也。
师居泐潭。
垂十年。
道望闻于京师
宣和中
有旨。
金陵之蒋山。
未几迁九江圆通。
岁馀江西帅将夺之主黄檗
师知之。
遁入安山中。
二刹迹至其所。
争迎致。
竟为黄檗得之。
建炎末
退归泐潭。
庵于秀峰
因以为号。
终焉计
会期马南渡。
避地天台
绍兴二年
从闽帅。
大吉山之请。
行未越境。
范丞相挽留。
奏居鸿福。
先是高庵禅师受鸿福命。
未及入寺而化。
师与高庵
素厚善。
迨继其后居浮山
相距未阅月。
即示疾。
出古衲并书。
付其嗣法德升
十月七日
趺坐告众而逝。
寿七十一。
腊五十二。
阇维。
目睛及数珠不烬。
舍利葬本山。
分其半塔于秀峰
真点𮌎
以迈往不羁之度。
超放自如。
及其嗣法真如
则玉立峭峙。
行深履高。
生未尝以帛为衣。
胁不至席者。
逾四十年。
师继其道。
律己尤严。
凡丛林规范。
诸方所不能行者。
师优为之。
生不积馀长。
殁无完衣。
或欲为求章服名号者。
则谢绝之曰。
借使持来。
政堪天明作枕耳。
其法语偈句。
辞致浑厚。
奄有作者之风焉。
赞曰。
秀峰在灵鹫。
为童子时
闻二老宿夜语。
举古德偈云。
征轮轧轧过江南
暂把微躯寄泐潭。
秦岭烟沙犹未息。
月明空锁定僧庵。
即感悟泣下。
老宿问故。
答曰。
比梦中得此偈。
当是前身所为者。
老宿曰。
审尔他日。
必为泐潭主人。
其后秀峰由泐潭避地天台
终于韶国师庵。
果如其言。
教称凡报土。
皆宿习愿力所现。
举有定分。
岂不然哉。
世以庸妄。
相乘区区。
苟合于声利之末。
虽者且死。
而莫之安分者。
其闻秀峰之风。
益可愧矣。
释法顺南宋 1076 — 1139
禅师讳法顺
绵州魏城文氏子。
七八岁时。
于夜暗中。
视物如昼。
父母知其异。
因令出家。
依香林院奉和得度。
成都
大慈寺冲悟法师
受圆觉起信。
至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研覃久之。
持以问悟。
悟虑胡不能决。
即勉之游方。
参谷隐静觉禅师
大观中
佛眼龙门
道风籍甚。
往依之。
竭诚累年。
备历遮务。
未尝有怠色。
一夕闻举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忽有省。
于是离念得入之旨。
吻然玄契。
明日入室。
龙门问真。
佛在什么处。
曰。
在不定处。
曰。
既是真佛。
为甚不定。
云。
若定即非真佛。
龙门异之。
因问何以及此。
师告以实。
门诘之曰。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直下作么会。
曰。
不用更会。
龙门可之。
自是酬酢雷动雨泣。
众目骇观。
龙门去世。
奉舍利入塔已。
即首众僧于云居。
分座接衲。
拂未授手。
户外之屦满矣。
建炎初
有旨应寺院之为神霄者。
悉还旧贯。
于是漕使张公琮首辟临川广寿
迎师开法。
绍兴改元
太守蒋公宣卿徙住白杨
唯老屋敷楹。
不芘风雨。
前此住僧侈瘟。
祠以仰给。
师至。
首击去之。
乃大自激昂。
多所树立。
未期年。
而四方浩然归重。
衲子竭蹶而趋之。
来者云涌。
师不起于座。
化卑陋而为宝坊。
平居汲汲于接人。
垂示勘辨。
虽造次不间也。
性鲠介。
不苟循时俗。
谈道之际。
讥诃无所避。
或问。
东山门下。
佛果孤峭。
佛眼慈软。
二人所得。
粗细何如。
师正色曰。
法顺于闹市中。
亲见爷来。
汝以软峭粗细为问。
无乃谬乎。
其析疑破妄。
类如此。
尝示众曰。
山僧从旦至暮。
手脚不曾停住东廊走过西廊佛殿。
又穿厨库三个。
和尚般柴两个匠人。
牵锯佛也。
理会不得。
教我如何来注。
露出达磨眼睛打开白杨门户。
大众不须更著赵州衫。
其下脱却娘生裤。
江西李伯纪慕其道。
欲一奉见。
以黄龙致请。
将命者再至。
师坚卧不赴。
九年五月一日
集众告别。
侍者持纸求颂。
师曰。
吾平日语固多矣。
兹尚何言。
因诫左右。
今夕鸡鸣即报我。
已而忽自闻开静钟。
遂大喝一声。
左右惊视之。
则已跏趺而逝。
阅世六十四。
坐四十六
火馀目睛齿舌顶骨及所持数珠不烬。
舍利五色。
塔于寺之西隅。
师退然才中人。
而神观爽迈。
操守坚正。
善为偈句。
肆笔立成。
既卓有声誉。
道方盛行。
而未艾遽尔去世。
四方衲子识与不识。
靡不伤感至泣下。
其得人心如此。
赞曰。
枢密徐公师川曰。
善哉道师明眼。
而安步方号。
足目俱到。
高庵之所以为兄。
白杨之所以为弟也。
诚哉斯言。
详观高庵俨临巨刹。
卑躬力道。
唯众是亲。
白杨荒村废寺。
激昂崛起。
而名跨一时。
然二公弘法。
俱不满十载
而风教言言。
虽百世尚可想见其眉宇。
鸣呼盖循道而亡。
私之效也。
比夫异时怙势肆奸刻众奉己者。
何殊粪壤哉。
法顺禅师者。
绵州文氏子也。
弃蒙行脚。
观宝轮藏迅转。
顿彻教外别传之旨。
得受记于龙门佛眼
同出佛眼门者。
高庵悟竹庵圭雪堂行辈。
住白杨时
其同门俱令名矣。
独白杨败屋数楹。
东倾西压。
以木丫支拄焉。
日携钵袋。
走抚之乡城
至晚或负斗而还。
及门数十人乐与之。
俱每夜参。
必端据木床。
徒属或足侧耳而听曲折。
曰。
好事堆堆叠叠来。
不须造作与安排。
落林黄叶水推去。
横谷白云风捲回。
寒雁一声情念断。
霜钟才动我山摧。
白杨更有过人处。
尽夜寒炉拨死灰。
忽有个衲僧出来道。
长老少卖。
弄得恁么穷乞相。
山僧祇向它道。
却被你道著。
又曰。
鸡啼晓月。
狗吠枯桩。
只可默会。
难入思量。
看不见处。
动地放光。
说不到处。
天地玄黄。
抚州尺六。
状纸原来。
出在清江。
大众分明话出人难见。
昨夜三更月到窗。
又曰。
风吹茨屋脊漏。
雨打阇黎眼睛湿。
恁么分明却不知。
却来者里低头立。
住白杨既久。
激励学者。
妙有方略
虽枯淡不堪。
有青原绍灯辈。
始终侍从
后俱出世。
大显其声。
老疾。
一日诸山趋询。
起示众曰。
久病未尝离木枕。
人来多是问如何。
山僧据问随缘对。
窗外黄鹂口更多。
只如七尺之躯甚处受病。
众中具眼者。
试为山僧指出病原。
看众争下语。
乃拊掌一下。
作呕吐声曰。
好个木枕子。
便趋寂。
依法阇维。
收五色舍利。
并诸不坏者。
曰目睛齿舌数珠。
瘗于寺西。
龙门时。
云居虚席。
高庵悟表里端劲。
龙门聘之。
固辞。
佛眼勉其出住。
仍不就。
曰。
先知觉后知。
先觉觉后觉。
盖素分也。
况云居为江右名刹之首。
安众甚便。
沾沾小节。
奚足喜焉。
君应之。
虽不敏。
愿请为辅
乃欣起。
于是自为藏主
贤真牧维那
通乌头典知客。
应庵华莅副寺。
德用为监寺
自圆为首座
佛眼之风大振焉。
赞曰。
余初阅师行实。
疑其为踽凉之士。
逮味师语句。
政黄牛端狮子之上也。
高庵最劲挺。
不近人情。
师降尊招贤。
阐扬一代时教。
其迹岂可测哉。
然其示枯淡于一时。
流膏腴于百代。
于戏尚矣。
释法如南宋 1080 — 1146
禅师名法如
台州临海胡氏子。
依护国瑞禅师
祝发受具。
遍参两浙宗匠。
佛眼禅师龙门道价甚重。
不远千里造焉。
以力参所得。
质之佛眼曰。
此皆学解。
非究竟事。
欲了生死。
当求妙悟。
师骇然谛信其语。
居一日命为典座
师固辞。
以道业未办。
佛眼勉之曰。
姑就职。
是中大有人。
为汝说法。
未几晨兴开厨门。
望见圣僧
豁然有省。
入见佛眼曰。
遮里还见圣僧么。
师于其前。
问讯叉手立。
佛眼肯首曰。
向汝道。
大有人。
为汝说法。
又尝问曰。
天台石桥夜来倒了也。
师遽捉住佛眼
佛眼曰。
作么。
曰。
又道石桥倒。
佛眼深可之。
后造圜悟禅师室。
问。
汝只参佛眼
为复别见人来。
曰。
亦曾见一人来。
曰。
是什么人。
师以手指𮌎曰法如
圜悟曰。
汝所见只一星许。
曰。
已是多也。
高庵悟禅师圜悟
相继主云居。
皆推师为第一座分席。
接衲学者亲之。
建炎初
上蓝虚席。
洪帅胡直孺命出世。
佛眼之道。
未几虏骑传城。
隐于白水庵。
会云居烬于劫火。
绍兴初
四易主者。
皆以艰难遁去。
漕使曾公纡乃以属师。
繇是宗风大振。
师识量冲廓。
机变如神。
见者靡不詟伏。
至于说法莅众。
辞气粹温。
旌礼贤者。
奄有古尊宿之体。
阅十馀年。
幻出宝坊。
靖深壮丽。
冠绝江表。
益谦损。
不自以为功。
识者以此高之。
且以为弘觉再来也。
十六年三月十五日
示疾。
升座别众又十日
沐浴更衣。
手写法偈。
端坐而化。
世寿六十七。
僧腊四十二。
火灭得舍利。
合灵骨瘗于三塔。
释士圭北宋 1083 — 1146
禅师名士圭
号竹庵
蜀郡成都史氏子。
龙门佛眼远公之高弟也。
说法于江南浙闽诸大名坊。
有密行。
喜推奖人士。
一与接者。
皆成美名。
初依止于大慈沙门宗雅。
研究楞严。
而雅亦僧杰也。
默察器度宏大。
意欲南询。
乃盛赞真歇之为人。
盖歇未出蜀时
亦习讲于成都大慈。
味其指。
弃讲谒诸名宿。
虽经赏识。
未豁所蕴。
登龙门
拟以平时所得举似佛眼
佛眼
命典堂司。
不得辞。
以未伸所解为闷。
几入方丈。
多遇高庵正堂辈在焉。
高庵正堂时称明眼
惭乘间问曰。
绝对待时如何。
佛眼哂曰。
如你僧堂中白椎相似。
不领。
至晚理前问。
佛眼唾曰。
閒言语。
背汗淋踵。
弗吐一词而出。
因叹曰。
穷诸玄辨。
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
似一滴投于巨壑。
吾蜀周金刚不谬矣。
政和间
开法天宁。
浩归湖海。
冯济川尝以圭之玄要颂举似妙喜
妙喜称之。
济川给事
同日受诏。
雁山能仁。
时称佛眼门下表里二檀树焉。
真歇江心寺
大名闻。
将至。
东瓯未廓所见。
乃过江迎
大展九拜。
以诱瓯人。
未视篆。
有嫉者深夜纵火。
能仁燬尽。
就故址结茅。
乃示众曰。
爱閒不打禾山鼓。
投老来看雁宕山
杰阁岳楼浑不见。
溪边茅屋两三间。
还有共相出手者么。
喝一喝。
未几能仁复成。
初寺燬。
随圭之众。
多背去者。
寺成复归。
或曰。
彼彼以成败事师。
非义侣也。
请勿收录。
曰。
不然。
境风所飘。
力未充也。
若弃之。
岂慈摄之义哉。
真歇径山
补江心。
江心有僧。
久居閒房。
不预参列。
升座。
搀众出问曰。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曰。
东家点灯。
西家暗坐。
未审意旨如何。
曰。
马便搭鞍。
驴便推磨。
僧礼拜。
曰。
灵俐衲僧只消一个。
乃曰。
马搭鞍驴推磨。
灵俐衲僧只消一个。
纵使东家明点灯。
未必西家暗中坐。
西来祖意问如何。
多口阿师自招祸。
其僧脱然。
终其身。
不露姓字。
后住闽之乾元。
慧温入室。
曰。
情生智隔。
想变体殊。
不用停囚长智。
速道将来。
有省。
大笑起曰。
拶出通身是口。
何妨骂雨呵风。
昨夜前村猛虎。
咬杀南山大虫
诺之。
又移居鼓山
进院三门
德升把住问曰。
国师不誇石门句。
请师速道。
震声喝之。
亦领旨。
既年老。
罢上堂。
惟临轩随机。
不计旦暮而已。
绍兴丙寅七月晨起。
沐浴座。
命声鼓集众。
众方集。
顾视左右。
就法座。
泊然坐化。
毗舍利无数。
送者均得之。
塔于鼓山
赞曰。
竹庵以魁梧奇伟之姿。
初剃染。
即受知于宗雅。
游方复际遇于龙门
及行道。
又逢真歇而襄之。
辄与高庵正堂辈。
齐名海内。
噫其所谓狮子乳得器。
有以哉。
释正贤宋 1084 — 1159年七月九日
师讳正贤
潼川郪县陈氏子。
本朝三陈之后。
三圣院海澄。
得度具戒。
成都大慈寺
从重透法师
听经论般若。
夙悟凡典籍。
无巨细过目成诵。
义亦顿晓。
每有诘难。
宿师高坐皆莫能答。
正觉显禅师
一见知为众称经藏子者。
大喜之。
嘱令负荷正法眼。
圜悟禅师出世昭觉。
造其室。
闻举洞山麻三斤话。
言下有省。
圜悟勉之南询。
即出关氐黄龙。
参死心。
时灵源居昭默堂
往来咨扣。
久之趋宝峰。
湛堂
深蒙肯可。
而疑未决。
遂造龙门
佛眼一日室中举殷勤抱得旃檀树。
师豁然大悟。
佛眼可之曰。
经藏子漏逗了也。
自是间与师商略法藏渊奥。
至会心要处。
亹亹无尽。
佛眼必称善。
手书真牧
授以为号。
其后再见圜悟
嘉其大成。
或曰。
拖犁拽把去。
师内负多闻。
外峻戒节。
洎发明大事。
愈益韬晦。
绍兴初
妙喜以所居云门庵委师。
继踵云门。
迥绝人境之外。
衲子裹粮从之。
师每说法之暇。
躬自荷锄播殖。
清规凛然。
紫微韩公驹钦重风道。
赠以诗。
略曰。
上人一口吞诸佛。
肯顾世上群儿愚。
又曰。
不须领众强自苦。
一庵高卧真良图。
圭竹庵每称。
必曰。
龙门一麟耳。
十九年
南康归宗虚席。
太守以礼致请。
师坚卧不应。
宝文李公公懋
尝问道于师。
因就见同邑官协诚敦勉。
不得已赴之。
嗣法佛眼。
僧问。
选佛场开。
愿闻法要。
云。
三通鼓罢。
一炷沉烟。
与么□则皇恩佛恩一时普报。
云。
脚跟下事作么生。
云学人礼谢。
云。
十万八千未是远。
问。
久默斯要。
已泄真机。
学人上来请师开示。
云。
耳朵在什么处。
曰。
一句分明该万像。
云。
分明底事作么生。
曰。
台星临照枯林。
云。
换却你眼睛了也。
曰。
法灯和尚道本欲深。
藏岩穴隐遁过时。
盖为清凉有未了公案。
出来为他了却。
此意如何。
云。
铁额铜头未透关。
曰。
果然作家云。
放你三十棒。
曰。
当时。
有僧出云。
如何是清凉未了底公案。
法灯云。
祖祢不了殃。
及儿孙誵讹。
在什么处。
云。
一言截断千差路。
曰。
佛眼和尚道本欲抛掷。
岩阿混同沙砾。
苦为诸人敦逼。
不免细说来由。
且道与法灯是同是别。
云。
你向什么处见佛眼
曰千圣同归一路行。
云。
退步翻身子细看。
曰。
既到遮里。
如何是佛眼未了底公案。
云。
脑后看取。
僧礼拜。
师乃云。
若向这里承当得彻。
有什么事看他。
玄沙不出岭。
宝寿不渡河。
得个什么。
便千休万□歇。
去云岩在百丈二十年
长庆在雪峰二十年
失个什么。
便尔千辛万苦难会去。
须知得无所得。
失无所失。
释迦老子也只道。
我于然灯佛所。
实无一法可得。
然灯佛即与我授记。
遂举拂子云
无量诸佛尽在拂子头上。
为大众證明成佛了也。
若唤作拂子。
即被拂子碍。
若不唤作拂子。
亦被拂子碍。
还透得么。
如今有异方便。
令大众普皆成佛去。
乃云。
若唤作拂子于法得自在。
若不唤作拂子亦于法得自在。
还承当得么。
良久云。
弹指圆成八万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又曰。
第一句如何道。
汝等诸人。
若向世界未成时。
父母未生时。
佛未出世。
祖师未来时道得。
已是第二句。
第一句如何道。
直饶你十成。
道得未免。
左之右之。
所以万法本闲。
而人自闹。
文殊堂里万菩萨。
即不问你。
且道东海波斯鼻孔长多少。
上堂横柱杖云。
拄杖子横也。
横亘十虚。
包裹六趣。
复竖云。
拄杖子坚也。
上穷碧落。
下透风轮。
良久云。
不如休去。
便休去。
欲觅了时无了时。
掷拄杖下座。
上堂良久云。
大众作么生。
若也拟议。
上座瞒诸人去也。
地和尚瞋他秘魔。
岩主擎个叉儿。
胡说乱说遂将一掴成齑粉散。
在十方世界。
还知么。
举拂子云
而今却在拂子头上。
说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
故还闻么。
老子知得。
遂云。
上座你若相当去。
不妨奇特。
或不相当。
总在我手里。
只向他道。
老子你也退步。
摸索鼻孔看。
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下堂。
嘘两𡄔却大笑。
又嘘一𡄔乃云。
笑复嘘复。
复笑谈。
哑子高𡄔。
叫嘘复笑。
笑复虚蟭。
螟眼里马拖车。
拈拄杖云。
只遮从来无影杖。
不相于处。
也相于大众如何。
良久云。
直须师子吼。
莫作野干鸣。
阅五年。
迁云居。
法席之盛。
卓冠诸方。
衲子争为宣力。
作新栋宇。
一时贤士夫质疑问道。
参政张公寿法偈。
往还倡和。
相得尤深。
二十九年七月五日
升座辞众。
明日唱衣置供。
明日就浴更衣。
遍访诸徒。
勉以道。
九日斋毕。
主事垂诫。
末后跏趺而寂。
寿七十六。
﨟五十七。
阇维舍利五色。
合灵骨藏云居之东塔云门之汤源。
师皃古而气刚。
志大而心慈。
平居若不能言者。
至排邪破妄。
决择宗乘。
得乐说无碍辩才。
浩然不见其涯涘。
初居云门。
峰顶高寒。
草庐穿穴。
雪霜满床。
处之垂二。
十年。
𥙿如也。
晚移云居。
法席日盛。
遮务繁剧。
师提纲振领。
应机酬酢。
迎刃而解。
至于常住之物豪发不□用。
虽自所得衬利。
犹以三分之一。
归之常住。
以补陪涉之费。
出则芒鞋竹杖
居则弊衣粝食。
其孤节苦行。
以身律众。
大抵与高庵相埒。
而精严奉法。
卑躬下人。
毕世不易其度。
著华严指南宝藏论发隐补僧史八书笔论一编。
语录偈颂一卷。
行于世。
赞曰。
愚初著佛运通鉴二书成。
即以呈师。
答曰。
比览佛运甚详。
通鉴亦有史体。
承谕有劝。
吾兄将为三教统纪。
鄙意辄究之。
虽及年代治乱迁革。
以至儒宗道教贤哲出没之迹。
然非纪二教。
但约其时。
以明佛运耳。
拙意欲吾兄去却图字。
标为佛运统纪。
以对释氏通鉴。
不亦宜乎。
又曰。
深喜吾兄此段有补于宗教
至矣。
大率佛祖闲邪禦侮。
不必与之竟。
但伸自理。
彼自破矣。
昔雁门法师超悟高忘如此。
及正续传。
复以寄答曰。
辱寄僧宝正续。
即勉病披味。
足见吾兄。
孜孜于此道。
前传所遗。
而能拾以补之。
亦法门之大者。
更俟参味其间妙处。
当以为师也。
呜呼师之言论。
风旨笔墨。
具在其宏范真风。
昭融法通
虽片言只字之间。
而体致如此。
辄击之于篇。
遮几具眼者。
知所为书。
无欺于神明焉。
噫师之亡也。
正法眼藏不在兹矣夫。
释道闲南宋 ? — 1147
全宋诗
释道闲(?
~一一四七),号无著俗姓洪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
年二十六师芭蕉庵主,后得度。
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改天台太平兴国寺为万年报恩光孝寺,敕师居之。
十七年卒。
南岳下十六世,云居高庵善悟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四首。
释道行南宋 1089 — 1151
道行
号雪堂
处州叶氏子。
泗州普炤英公得度。
既参佛眼
一日闻举玄沙筑着脚指话。
大悟
出世住南明荐福乌巨。
所至道声弘宣。
龙象景附。
极一时法道之尊。
时称龙门法幢高庵雪堂禅。
不至二老之门则非禅也。
慈仁忠恕。
尊贤敬能。
戏笑俚言。
罕出于口。
无峻阻不暴怒。
至于去就之际。
极为介洁。
住乌巨时。
衲子有献铁镜者。
师曰。
溪流清泚。
毛发可鉴。
蓄此何为。
谢却之。
应庵住明果。
师。
未尝一日不过。
从间有窃议者。
师曰。
华侄为人难得。
予因重之。
数往何伤。
师虽见道龙门
而持身事之间。
实得之家教。
尝谓弟子云。
予弱冠之年。
见独居士言。
中无主不立。
外不正不行。
此语宜终身践之。
圣贤事业备矣。
予佩其语。
在家修
出家学道。
以至率身临众。
如衡石之定重轻。
规矩之成方圆。
舍此则事事失准矣。
一日示疾。
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候。
以后事委之。
示以偈曰。
识则识自本心。
见则见自本性。
识得本心本性。
正是宗门大病。
注曰。
烂泥中有刺。
莫道不疑好。
黎明沐浴更服。
跏趺而逝。
阇维。
五色舍利。
烟所至处累然。
齿舌不坏。
瘗而奉之。
禅师名道行
号雪堂
处州人也。
其父叶公常游禅社。
自称见独居士
以积厚流光而生
生而岐嶷。
壮克节俭绝笑。
俚爱博施。
叶公尝谓曰。
中无主不立。
外不正不行。
此语宜终身践之。
圣贤事业备矣。
茂年不乐。
与诸子伍。
乃依普照英禅师得度。
英有鉴裁。
舂汲樵㸑。
必使董之。
乘间参请不倦。
无所得辞。
英参佛眼
因与高庵竹庵
同得究竟法。
方是时。
佛果佛鉴人满大江南北。
佛眼下诸贤。
多驰化于浙水东西。
是以东山法道大阐于三佛。
高庵初在龙门时。
骨鲠寡交独喜。
盘桓不间。
尝叹曰。
稠人广众中。
鄙者多。
识者少。
鄙者易习。
识者难亲。
果能自奋于其间。
如一敌万。
庸鄙之习。
力尽真挺特。
没量汉也。
感佩其言。
雪峰之事岩头。
故终其身未尝不举高庵之为人。
居荐福。
谓众曰。
佛眼老人
龙门时。
龙象满席。
尚自潸然太息。
以为终愧老东山也。
山僧复愧老人倍倍耳。
其流涕太息。
可胜道哉。
虽寓名山。
去就如流云。
妙喜之子博山本有贤操。
遂达郡守吴公。
以本住持荐福。
迁乌巨。
终焉计
及门者有且庵仁退庵休晦庵光辈。
俱为懿范。
行老且病。
汪乔年王十朋来往问道。
答不厌频。
尝谓十朋曰。
金堤千里溃于蚁壤。
白璧之美罹于瑕玷。
况无上妙道。
非特金堤白璧也。
而贪欲非特蚁壤瑕玷也。
要心之端谨。
行之精进。
守之坚确。
修之完美。
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
又示乔年曰。
识则识自本心。
见则见自本性。
识见本心本性。
正是宗门大病。
一日召乔年
嘱以后事。
沐浴更衣。
跏趺而寂。
阇维。
齿舌不坏。
五色舍利。
烟所至处。
人皆获之。
塔于西寺
赞曰。
济下宗师。
钜鹿鏖兵。
万夫辟易。
壮矣。
行公临济
其世十三番。
为名葩秋月。
人人得而就之。
经云。
具足优婆夷
得菩萨无尽福得藏解脱门。
能于小器
随诸众生种种欲乐。
出生种种美味珍奇。
悉令充足。
行公之谓耶。
释弥光南宋 ? — 1155
释弥光号晦庵
闽中季氏子也。
生寡言笑闻僧贝梵则喜。
年十五依文慧禅师圆顶。
未穷海藏喜究群书。
一日计曰。
剃发染衣当期悟彻。
而醉心俗典耶。
遂首谒圆悟
次参黄檗高庵悟
机语皆契。
以淮楚盗起归谒佛心。
大慧寓广因从之。
曰。
汝在佛心处所得者试举一二看。
曰。
佛心上堂拈普化公案曰。
佛心即不然。
总不恁么来时。
如何劈脊便打。
从教遍界分身。
曰。
汝意如何。
曰某不肯。
他后头下个注脚。
曰。
此正是以病去法。
毅然无信可意。
曰。
汝但揣摩看。
竟以为不然。
经旬因记海印信公拈曰雷声浩大雨点全无。
始无滞。
趋告慧。
举道者琅邪并玄沙未彻语诘之。
对已大慧笑曰。
虽进一步秖不著所在。
如人斫树根。
下一刀则命根断矣。
汝向枝上斫。
其能断命根乎。
今诸方浩浩说禅见处总如是也。
何益于事。
其杨岐正传止三四人而已。
愠而去。
翌日问。
汝还疑否。
曰无可疑者。
曰。
秖如古人相见未待开口已知虚实。
或闻其语便识浅深。
此理如何。
悚然汗下莫知所诣。
慧令究有句无句话。
慧过云门庵。
亦侍行。
一日问曰。
某到这里不能得彻。
病在甚处。
曰。
汝病最癖世医拱手。
何也别人死了不得活。
汝今活了未曾死。
要到大安乐田地。
须是死一回始得。
光疑情愈深。
后入室问。
吃粥了也洗钵盂了也。
去却药忌道将一句来。
曰裂破。
慧乃振威喝曰。
你又说禅也。
大悟
慧即挝鼓告众曰。
龟毛拈得笑咍咍。
一击万重关锁开。
庆快平生在今日。
孰云千里赚吾来。
亦呈偈曰。
一拶当机怒雷吼。
惊起须弥藏北斗。
洪波浩渺浪滔天。
拈得鼻孔失却口。
自尔名喧宇宙。
道洽缁素出住教忠。
瓣香为妙喜拈出。
其为知本也欤。
系曰。
凡为人师者须具二种法方堪坐曲录床。
一先明己眼。
二鉴机病源。
若己则未明。
自尚拖枷带锁。
胡能为人解粘去缚。
不识病源未免佣丑杀人之陋。
所以久依炉鞴不能脱胎成器者。
非学人之罪也。
为学者亦须具二种法。
方可验天下善知识舌头。
一不自知足。
二死后复苏。
若易知足必以鱼目为珠。
若不死后再苏。
则生死命根不断。
所以久入选佛场不能心空及第者。
非宗匠之罪也。
是故妙喜一生不自肯。
晚登川勤之室直阶华严七地。
不其然乎。
晦庵以滑稽参禅。
未曾大死一番。
苟非妙喜屠龙之手。
而不珍鱼目者几希。
故遭振威一喝。
直下丧身失命。
便能对众作蟭螟虫大吼。
岂不快哉。
呜呼世之灵利汉靡不坐晦庵膏盲之疾。
如狂子失心而不可疗者多矣曾未服医父起死之剂。
且急欲为人指迷。
不亦谬乎。
号晦庵
闽中李氏子也。
生寡言笑。
闻僧贝梵则喜。
年十五。
文慧禅师圆顶。
喜究群书。
一日计曰。
剃发染衣。
当期悟彻。
而醉心俗典耶。
遂首谒圆悟
次参黄檗祥。
高庵悟
机语皆契。
以淮楚盗起。
归谒佛心。
大慧寓广因从之。
曰。
汝在佛心处。
所得者。
试举一二看。
曰。
佛心上堂。
拈普化公案曰。
佛心即不然。
总不恁么来时如何。
劈脊便打。
从教遍界分身。
曰。
汝意如何。
曰某不肯他后头下个注脚。
曰。
此正是以病去法。
毅然无信可意。
曰。
汝但揣摩看。
竟以为不然。
经旬。
因记海印信公拈曰。
雷声浩大。
雨点全无。
始无滞。
趋告。
举道者琅邪
并玄沙未彻语诘之。
对已。
大慧笑曰。
虽进一步。
祇不著所在。
如人斫树。
根下一刀。
则命根断矣。
汝向枝上斫。
其能断命根乎。
今诸方浩浩说禅。
见处总如是也。
何益于事。
其杨岐正传。
止三四人而已。
愠而去。
翌日问汝还疑否。
曰无可疑者。
曰。
祇如古人相见。
未待开口。
已知虚寔。
或闻其语。
便识浅深。
此理如何。
悚然汗下。
莫知所诣。
慧令究有句无句话。
慧过云门庵。
亦侍行。
一日问曰。
某到这里不能得彻。
病在甚处。
曰。
汝病最癖。
世医拱手何也。
别人死了不得活。
汝今活了未曾死。
要到大安乐田地。
须是死一回始得。
光疑情愈深。
后入室。
问吃粥了也。
洗钵盂了也去却药忌道将一句来。
曰裂破。
慧乃振威喝曰。
你又说禅也。
大悟
慧即挝鼓告众曰。
龟毛拈得笑咍咍。
一击万重关锁开。
庆快平生在今日。
孰云千里赚吾来。
亦呈偈曰。
一拶当机怒雷吼。
惊起须弥藏北斗。
洪波浩渺浪滔天。
拈得鼻孔失却口。
自尔名喧宇宙。
道洽缁素。
出住教忠。
瓣香为妙喜拈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弥光字晦庵闽中李氏子也。
生寡言笑,闻僧贝梵,则喜。
年十五,依文慧禅师圆顶,未穷海藏。
喜究群书,尝自忖曰:“剃发染衣,当期悟彻,而醉心俗典耶?
”遂首谒圆悟,次参黄蘖祥、高庵悟,机语皆契。
以淮楚盗起,归谒佛心,值大慧寓广,因从之。
曰:“汝在佛心处,所得者试举一二。
曰:“佛心上堂,拈普化公案,曰:‘佛心即不然,总不恁么来时,如何劈脊便打,从教遍界分身?
’”曰:“汝意如何?
”曰:“不肯他后头下个注脚。
曰:“此正是以病去法。
毅然无信可意。
曰:“汝但揣摩。
竟以为不然。
经旬,因记海印信公拈曰“雷声浩大,雨点全无。
始无滞,趋告。
举道者琅琊并玄沙未彻语,诘之,对已,大慧笑曰:“但道一步不著所在,如人斫树,根下一刀,则命根断矣,汝向枝上斫,其能断命根乎?
今诸方浩浩说禅,见处总如是也,何益于事?
其杨岐正传,止三四人而已。
愠而去。
翌日,问:“汝还疑否?
”曰:“无可疑者。
曰:“秪如古人相见,未待开口己知虚实,或闻其语便识浅深,此理如何?
悚然汗下,莫知所诣。
慧令究有句无句话,慧过云门庵,亦侍行。
一日问曰:“某到这里不能得彻,病在甚处?
曰:“汝病最癖,世医拱手,何也?
别人死了不得活,汝今活了未曾死,要到大安乐田地,须是死一回始得。
”光疑情愈深。
后入室,问:“吃粥了也,洗钵盂了也,去郤药忌,道将一句来?
曰:“裂破。
”慧乃振威喝曰:“你又说禅也。
大悟
慧即搥鼓,告众曰:“龟毛拈得笑咍咍,一击万重关锁开。
庆快平生在今日,孰云千里赚吾来。
亦呈偈曰:“一拶当机怒雷吼,惊起须弥藏北斗。
洪波浩渺浪滔天,拈得鼻孔失郤口。
”自尔名喧宇宙,道洽缁素。
出住教忠,瓣香为妙喜拈出,其为知本也欤。
释德升宋 1096 — 1169
释德升号顽庵
汉州何氏子也。
幼溺尘滓稍长梦醒。
二十得度游心讲席。
三学四众以义虎推焉。
忽以支解自嫌翻然易辄。
更衣顶笠谒文殊道和尚
恳示佛法省要之旨。
道说偈曰。
契丹打破波斯寨。
夺得宝珠村里卖。
十字街头穷乞儿。
腰间挂个风流袋。
将拟对。
道叱曰。
莫错。
于是退参三年。
方领前旨。
入闽鼓山礼觐竹庵问。
国师不跨石门句意旨如何。
竹庵应声曰。
閒言语。
言下顿悟。
后有僧问。
如何是无位真人。
曰。
闻时富贵见后贫穷。
释慧温萝庵产于福州郑氏。
同依竹庵于东。
未几因竹庵谢事。
自以。
胸次而未洒然。
又谒高庵悟南华草堂清诸耆宿。
皆蒙赏音。
竹庵迁闽乾元
复归省曰。
情生智隔。
想变体殊。
不用停囚长智。
道将一句来。
释然入呈偈曰。
拶出通身是口何妨骂雨诃风。
昨夜前村猛虎咬杀南山大虫
竹庵肯之。
后住通州狼山
共树竹庵赤帜为一方良导也。
释自圆南宋
全宋诗
释自圆号普云俗姓雍绵州(今四川绵阳)人。
年十九,以试经被僧服,留教苑五祀。
历扣诸大尊宿。
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荐福寺,迁云居寺
南岳下十六世,云居高庵善悟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二首。
释自圆号普云
绵州雍氏子也。
夙有灵根少能割爱。
卸欲梏如鱼脱网。
入法苑似凤栖梧。
十九试经得颂祠牒。
染衣之后先探律宗。
作犯止持白圭良璧。
淹流教海五祀。
而后出关南下。
参游四众咸推英俊。
遍扣尊宿。
始入龙门偶步廊庑。
睹绘壁间胡人之像忽尔有省。
至夕白于高庵
庵举法眼偈曰。
头戴貂鼠帽腰悬羊角锥。
语不令人会。
须得人译之。
庵即筴火示之曰。
我为汝译了也。
于言下大悟呈偈曰。
外国言音不可穷。
云亭下一时通。
口门广大无边际。
吞尽杨岐栗棘蓬。
高庵遣侍佛眼。
眼曰。
吾道东矣。
释善能高庵嗣法门人。
其族严陵未详姓氏。
一日高庵普请择菜。
次庵知其缘熟忽以猫儿掷怀中。
拟议。
被庵拦胸踏倒。
豁然大悟起惟吟笑而已。
历侍既久德馨远闻。
缁素倾心天人拥出。
住持福州际大阐宗风。
世称双树法幢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自圆字普云绵州雍氏子也。
夙有灵根,少能割爱,脱彼欲梏,栖此法林。
年十九,试经得颁祠牃,染衣之后,先探律宗作犯止持,白圭良璧,淹流教海五祀。
而后出关南下,遍扣尊宿,始入龙门,偶步廊庑,睹绘壁间胡人之像,忽尔有省。
至夕,白于高庵,庵举法眼偈曰:“头戴貂鼠帽,腰悬羊角锥,语不令人会,须得人译之。
”庵即筴火示之曰:“我为汝译了也。
于言下大悟,呈偈曰:“外国言音不可穷,起云亭下一时通。
口门广大无边际,呑尽杨岐栗棘蓬。
高庵遣侍佛眼,眼曰:“吾道东矣。”
释善能南宋
全宋诗
释善能严陵(今浙江桐庐)人。
往来龙门、云居有年。
高宗绍兴十四年(一一四四)春至福州中际寺,岁馀遂继席。
南岳下十六世,云居善悟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三首。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善能,亦高庵嗣法门人,其族岩陵。
一日高庵普请择菜次,庵知其缘熟,忽以猫儿掷怀中,拟议,被庵栏胸踏倒,豁然大悟,起惟吟笑而已。
历年既久,德馨远闻,缁素倾心,出住福州中际,大阐宗风,世称“双树法幢”云。
释慧温南宋
全宋诗
释慧温号萝庵俗姓郑福州(今属福建)人。
年二十,礼灵凤主僧,落发受具。
偏参诸老,晚依竹庵东林寺,又谒高庵悟南华炳、草堂清
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冬,住宣城宝胜寺,晚住通州狼山寺
南岳下十六世,龙翔士圭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七首。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慧温字萝庵福州郑氏子,与升同依竹庵
未几,因竹庵谢事,自以胸次尚未洒然,又谒高庵悟南华炳、草堂清诸耆宿,俱承赏许。
竹庵迁闽乾元复归省,竹庵曰:“情生智隔,想变体殊,不用停因长智,道将一句来!
释然入,呈偈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骂雨诃风。
昨夜前村猛虎,咬杀南山大虫
竹庵肯之。
后住通州狼山,与升共树竹庵赤帜,为一方良道。
释义云南宋 1149 — 1206
禅师义云者。
号退谷
福州闽清黄氏子也。
黄氏世以诗礼传家
有异姿。
一目数行。
然倜傥不善浮沉。
每病其宗。
不达圣原。
各执隅说。
疑误后学。
乃淹贯性理。
先辈重之。
时有胡妪。
乌石山
年将百岁。
精术数。
眇忽不遗。
人争谒之。
亦诣妪。
妪大喜。
款留数日。
乃谓曰。
君福人也。
当有大遇我目下即归国有一敝裘奉赠。
聊表殷勤。
受归。
怪其重。
折线路。
皆珍珠碎金。
失足叹曰。
嗟乎七尺丈夫。
乃为胡妪所买也。
遂沉弃其裘于江而北游。
国学群士俱出其下。
释中庸
有所悟入。
裂缝掖而去。
问道于山堂淳禅师
曰。
子以聪明之质。
枉顾山野。
山野毫无所长。
试言子之见处。
为子證据。
论静定工夫。
娓娓千馀言。
曰。
子所说道理。
似不违背。
更有一问。
譬有一人。
正走后面。
百千虎狼赶来。
又有一人。
扯住要问。
静定工夫。
若答。
它后面虎狼迫至则伤身失命。
若不答。
他则静定工夫安在汝。
于此时。
毕竟如何施设。
茫然。
淳公大笑而起。
彻夜惭惶。
抚膺叹曰。
涂路之学。
终非实著。
乃求落须发。
择絮务以自励。
且勇不自矜。
行脚至
铁庵
铁庵与语。
大奇之。
又辞去。
铁庵曰。
抱道衲子
须以己度人。
不可矫激其行。
自居清白地上。
以骇聋俗于此行去。
形卜于影。
毫不生惭。
斯可为人师范。
云书其语于襟。
遂造灵隐
机契佛炤。
佛炤移住育王
为首众。
佛炤命其秉拂。
以为宛如雪堂
妙喜先师未及见也。
遂以妙喜所付袈裟披云
出世香山
次继育王。
育王以佛炤遗风规摸阔大。
岁计浩繁。
独以朴俭为先。
中多引去者。
宗印禅师过访
奉蔬食之外。
焚炉对坐。
永宵清淡而已。
印心笑之。
间谓曰。
冰淡家风。
千秋美典。
至若尊宿。
士夫过我。
山门礼体。
似不可简也。
良久谢曰。
我非不知也。
老人住世。
德尊寰宇。
岁计动满千万。
诸方相习成风。
非锦屏大碗。
不见客。
尝窃怪。
以为过当。
据蒙见如尊宿惠慈山门。
有幸住持。
则当率众翘勤恭请。
普施法利。
此待尊宿礼体也。
至于士夫为道相访住持。
面无謟色。
心无求事。
直辞开导。
贵人知有林下气象。
其礼体也。
不亦优乎。
否则古风淩夷。
必为明眼取笑。
大然之。
庆元间
诏云居净慈。
杖履渡江。
同禅徒数十。
皆敝衣楚楚。
意貌翛然。
武林吏佐并绅士。
迎于途。
私相慰谕。
易其华服。
而尊礼如一佛出世焉。
既主净慈。
规制画一。
与育王时无异。
惟提唱纲宗。
以为供养。
其上堂曰。
奔流度刃。
疾𦦨过风。
啐啄同时。
崖州万里。
有的道。
如人学射。
久习则巧。
殊不知未彀以前中的早涉纡迥了也。
赵州茱萸
靠却拄杖。
则且置。
只如孚上座道圣箭子折也。
作么生喝
若不同床睡。
安知被底穿。
又曰。
昔僧问云门。
杀父杀母。
佛前忏悔。
杀佛杀祖。
甚处忏悔。
云门曰。
露还会么斗。
转风雷吼。
星移海岳昏。
谁知席帽下。
元是昔愁人。
开禧二年示疾。
侍僧以榻施褥叱去之。
曰。
吾末骨立也。
安用此。
遂卓杖别众曰。
意乌猝猝。
万人气索。
佛法向上。
何曾踏著。
临行业识。
茫茫一任。
诸方卜度。
投杖敛目而寂。
赞曰。
高庵闻成枯木。
金山侈甚。
叹曰。
比丘法贵清俭。
岂宜如此。
此与后生习轻肥者何异。
得不愧古人乎。
退谷处可为之
而能简约乃尔。
其清操真足。
龟镜将来。
释居简南宋 1164年9月14日 — 1246
禅师名居简
潼川王姓。
号敬叟
又称北涧
盖居北涧之日久也。
姿秀而文当世尚之。
广福读出世典。
辄弃冠。
具戒。
参别峰。
别峰指见涂毒。
涂毒示其心要。
以从前所学凑泊不可。
疑情猛切。
常立达旦。
偶过择木寮。
阅万庵语云。
欲识诸佛心。
但向众生心行中识取。
欲识常住不凋性。
但向万物迁变处会取。
于此忽省。
以为万庵与佛炤同条。
遂别策造灵隐
机契佛炤光禅师
于是往来妙喜下尊宿。
一十五年。
激扬宗旨。
大有力焉。
乃辞佛炤。
经瓯闽。
江西
过罗湖。
访仲温
仲温与论。
大喜曰。
妙喜之后一人也。
乃以妙喜居洋屿庵。
竹篦为赠。
且曰。
公之后必大。
未几出住台州紫箨。
迁报恩。
及广孝。
名大振。
退居武林飞来峰之阴。
卿士犹物色之不顾。
当是时出佛炤之门者。
灵隐善径山琰天童派东禅观上方铦。
交章劝
旴江刺史之命。
又不顾。
江州使者以东林云居力致之。
亦不顾。
乃寿北涧集。
行世。
宿儒附之。
叶水心曰。
简公话柄特惊人。
六反掀腾不动身。
说与东家小儿女。
涂青染绿未禁春。
叹曰。
狼虎之害。
世人易知也。
文章害世。
则难知矣。
狼虎在山。
藜藿不釆。
文章欺世。
耳目沉沦。
余比见近流施为阔略。
非先圣之言不言。
非古哲之迹不举。
然境风乍飘。
荣辱无主。
取快一时。
名节扫地。
则向之所言所举。
皆为饰词。
以欺世者也。
欺世之害。
甚于狼虎。
余颓躬不逮。
深为是惧。
所见所闻。
偶笔成集。
若稍存心。
欲以诗文鸣世。
则又吾教之罪人也矣。
遂燬板。
晚居净慈。
其门人大观高庵楞严纲要颂。
发其旨。
向慕高庵为人。
乃联和而序之。
淳祐丙午春
示众曰。
识得一万。
事毕了事。
衲僧一字不识。
直饶恁么。
未称全提。
禹力不到处。
河声流向西。
归方丈。
大书四月一日珍重六字。
至期。
言语移时。
敛目而逝。
初在紫箨。
委羽有二姓。
竹山
竭产不已。
仙居丞启讽之。
示以种竹赋。
二姓之讼遂止。
台氓谣曰。
简公笔甜如蜜。
赞曰。
桓侯有疾。
在腠理以忽扁鹊
终至骨髓。
司命无柰之何。
而末造众生。
言行参差之。
疾不啻在骨髓间也。
北涧生平行李。
惟恐针石之不逮。
然以文字得度者。
北涧法化。
宁当有别论也。
否乎。
李守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汜水人号肃庵
聪明善悟
病危,得蜀医治愈。
因从之受业。
后至峨眉,得异人传授,又得一道人指点,医术更精,尤精太素脉理,能断人生死。
治愈患者,不可胜数。
有《方书一得》、《太素精要》等。
释道隆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道隆字博达一字克文姓沈氏枝江人也。
少习儒修,介然自守。
壮值世变,亲属流离,逃入禅林,记迹空门。
初至武定师子高庵为之披祝,具足于曲靖东山寺知止。
后栖夔万慈云敏树,勤求法要,将及廿载,尽得所传。
敏树名印相,得法于破山明,尝付以偈曰:“堪笑陈蒲鞋,记济为大树。
盖荫天下人,其根深于土。
土因地道殊,则产人亦异。
斯人叩我前,取我授悬记。
口占而号之,敏树亦如是。
”敏树主慈云数十年,从化者众,道隆尤铮铮者。
清初定鼎燕京,中原略定。
己亥之岁,始归三楚
宜都之请,重兴废刹,力振青林,更请《龙藏》以饟学者。
四方缁侣,闻风而集。
退居紫陵,预知时至,安禅顺化
著有《芝秀集》六卷,《芒屩集》六卷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