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净端北宋 1032 — 1103
端师子者。
吴兴人也。
始见弄师子者。
发明心要。
则以䌽帛像其皮。
时时著之。
因以为号。
西余山
姑苏翠峰月禅师
西余去湖州密迩。
每雪朝著䌽衣入城。
小儿争哗逐之。
从人乞钱。
得即以散饥寒者。
钱穆父赴官浙东。
见之约明日饭。
黎明独往。
避雨入道旁人家。
幼妇出迎。
俄其夫至诟逐。
竟为逻卒所收。
穆父吏速客。
见之问故。
曰。
烦寄声钱公。
本来赴斋中。
涂奸情事发。
请自饭。
穆父闻之惊。
且笑顾客曰。
此僧胸中无一点疑事。
又尝见持死鸡疾行者。
挽衣问何之。
曰鸡为狸害。
法不可食。
将弃水中。
苦求之。
道路聚观讽。
曰。
当得偈乃可与。
跪作祭文曰。
维灵生有鹰鸦之厄。
死有汤镬之灾。
生时要汝报晓。
死后无人收埋。
奉为转化檀施。
施肚为汝作棺材(一本云。
阇梨无可布施。
施肚为汝作棺材)。
言卒携鸡去。
以施饥者。
能诵法华经。
湖人争延之。
必得钱五百乃开秩。
目诵数句。
即持钱地坐去。
缺薄者易之而去。
好歌渔父词。
夕必歌之达旦。
有狂僧号回头和尚
以左道鼓动流俗。
士大夫亦安其妄。
方对丹阳吕公肉食。
竟至指曰。
正当与么时。
如何是佛。
回头不能遽对。
捶其头。
推倒乃行。
又有妖人号不托。
秀州城外地。
有佛像。
建塔其上。
倾城信敬。
见揕住曰。
如何是佛。
不托拟议。
趯之而去。
章丞相子厚请升座。
使俞秀老撰疏。
叙其事。
曰。
推倒回头。
趯翻不托。
七轴之莲经未诵。
一声之渔父先闻。
僧官宣至。
此以手耶揄曰止。
乃坐引声吟曰。
本是潇湘一钓客。
自东自西自南北。
大众杂然称善。
顾笑曰。
我观法王法。
法王法如是。
下座。
子厚留饭。
瞋说偈曰。
章惇章惇
请我看坟。
我却吃素。
汝却吃荤。
子厚为大笑。
吕太尉吉甫
亦留丹阳
三人者日过从。
吉甫诵禅定功德。
诸般若中第一。
惠卿修之十年。
子厚独称。
忘忧。
稽康得仙。
竟作剑解。
说偈曰。
章公好学仙。
吕公好坐禅徐六喻担板。
各自见一边闻者传以为笑乐元祐初
圆照禅师京师慧林。
退归姑苏见端于甘露曰汝非端师子乎曰是圆照戏之曰。
村里师子耳端应声曰。
村里师子村里弄眉毛与眼一齐动开却口。
肚里直徿㣚不爱人取奉直饶弄到帝王宫也是一场乾打鬨圆照粹美。
不悟其讥也无锡
欲归湖且行江上问。
有湖秀便舡乎篙师曰。
我行常润舡也欣然曰。
亦可。
乃附船尾。
高邮秦观少游闻其高道。
请升座于广慧端以手自指曰天上无双月。
人间只一僧一堂风冷淡。
千古意分明少游首肯之高自称誉。
吐语奇怪。
逸人也病牙久不愈谓众曰。
明日迁化去。
众以为戏语。
请说偈。
索笔大书曰。
端师子
太慵懒。
未死牙齿先坏烂。
二时伴众赴堂。
粥饭都赶不办。
如今得死是便宜。
长眠百事皆不管。
第一不著看官。
第二不著吃粥饭。
五更遂化。
阅世七十二。
东吴祠之。
以为散圣。
赞曰。
予窜海外三年而还。
丛林顿衰。
耆年物故无馀。
所至雏道人成阡陌。
皆饱食游谈。
无根而已。
喟然长想。
政黄牛端师子辈。
皆三十年前。
少丛林者。
然高风逸韵。
且尔。
况其传法度生者乎。
因载两士平生大槩。
使后之俊流。
得以览观焉。
释法顺南宋 1076 — 1139
法顺禅师者。
绵州文氏子也。
弃蒙行脚。
观宝轮藏迅转。
顿彻教外别传之旨。
得受记于龙门佛眼
同出佛眼门者。
高庵悟竹庵圭雪堂行辈。
住白杨时
其同门俱名矣。
独白杨败屋数楹。
东倾西压。
以木丫支拄焉。
日携钵袋。
走抚之乡城
至晚或负斗而还。
及门数十人乐与之。
俱每夜参。
必端据木床。
徒属或足侧耳而听曲折。
曰。
好事堆堆叠叠来。
不须造作与安排。
落林黄叶水推去。
横谷白云风捲回。
寒雁一声情念断。
霜钟才动我山摧。
白杨更有过人处。
尽夜寒炉拨死灰。
忽有个衲僧出来道。
长老少卖。
弄得恁么穷乞相。
山僧祇向它道。
却被你道著。
又曰。
鸡啼晓月。
狗吠枯桩。
只可默会。
难入思量。
看不见处。
动地放光。
说不到处。
天地玄黄。
抚州尺六。
状纸原来。
出在清江。
大众分明话出人难见。
昨夜三更月到窗。
又曰。
风吹茨屋脊漏。
雨打阇黎眼睛湿。
恁么分明却不知。
却来者里低头立。
住白杨既久。
激励学者。
妙有方略
虽枯淡不堪。
有青原绍灯辈。
始终侍从
后俱出世。
大显其声。
老疾。
一日诸山趋询。
起示众曰。
久病未尝离木枕。
人来多是问如何。
山僧据问随缘对。
窗外黄鹂口更多。
只如七尺之躯甚处受病。
众中具眼者。
试为山僧指出病原。
看众争下语。
乃拊掌一下。
作呕吐声曰。
好个木枕子。
便趋寂。
依法阇维。
收五色舍利。
并诸不坏者。
曰目睛齿舌数珠。
瘗于寺西。
在龙门时。
云居虚席。
高庵悟表里端劲。
趋龙门聘之。
固辞。
佛眼勉其出住。
仍不就。
曰。
先知觉后知。
先觉觉后觉。
盖素分也。
况云居为江右名刹之首。
安众甚便。
沾沾小节。
奚足喜焉。
君应之。
虽不敏。
愿请为辅
乃欣起。
于是自为藏主
贤真牧维那
乌头典知客。
应庵华莅副寺。
德用为监寺
自圆为首座
佛眼之风大振焉。
赞曰。
余初阅师行实。
疑其为踽凉之士。
逮味师语句。
政黄牛端狮子之上也。
高庵最劲挺。
不近人情。
师降尊招贤。
阐扬一代时教。
其迹岂可测哉。
然其示枯淡于一时。
流膏腴于百代。
于戏尚矣。
如一庵
一庵如公
永嘉人
生玄氏
先诞五日。
其父梦一异僧持梵筴至。
问何来。
曰五云。
问何姓
曰姓殷。
何名。
亦曰姓殷。
且云。
后五日当复来。
视所持梵筴曰。
用是表信。
至期而师诞。
师头骨崭耸。
目光射人
年十五。
方山长老
削发披缁。
背诵楞严。
至第五卷。
得呕血疾。
乃辍诵疾瘳。
一夕梦所未诵经。
皆金书大字。
布列空中。
厉声读之。
既觉犹存。
移时始隐。
自觉心地清凉。
尔后一诵如流。
彻后通前。
终身不忘矣。
复依竺元和尚
究问上事。
虽提纲握要。
然亦不废此经。
晚年居西涧庵。
不事匡徒。
来者亦不深拒。
翛然有政黄牛之风焉。
释圆信
雪峤圆信禅师者。
四明人
姓朱氏
龙池传禅师之门。
首住径山
终于会稽云门。
诸方服其神骏。
推尊之曰信公
高怀无我。
至性不羁。
笑骂自繇。
人天罔测。
卸胜劣之戈甲。
劈今古之藩篱。
纵饶一问十答。
而紫罗帐里。
不撒真珠。
假使未闻先悟。
千丈岩门。
尤遭点额。
大有伤弓之鸟。
见形高飞。
所以短贩之徒。
望风足。
故虽独据胡床
不啻冲霄野鹤。
以至屡迁名刹。
仍然本色山翁也。
公生九岁。
闻弥陀经。
即知有出世法。
于是。
读书常诺诺。
而罢之。
然词语绝尘。
风仪潇洒。
犹王谢之玉壶冰映。
又爱与方客游。
游必领益。
年二十九。
竟去家矣遂。
访妙祯禅宿。
于秦望峰下。
祯举古激之。
公反覆研究。
连七日不知寝食。
忽仆于石。
前后际断。
如日轮迸空。
天地一色。
冲口得偈。
势不自禁。
欲往天台寻印證者。
若耶溪
忽翘首。
见古云门三字。
大休歇。
乃曰。
一上天台云更深。
脚跟踏断草鞋。
比丘五百无踪迹。
见得他时打断筋。
遂别策。
双髻峰萝龛石室。
灰世忘缘。
间发新声。
豪吟达旦。
而刀斧无痕。
诸方景焉时有云栖高弟闻谷者。
雅相敬善。
一日谷行脚回。
幻有传和尚相见机缘。
且称传公葆重。
有类明教嵩
枯淡过于馀杭政
其接人真西河狮子也。
公乃三诣龙池
契其机。
与悟修二禅师
为雁行焉。
后悟主天童。
修主磬山。
公独庵居。
垂三十载。
黄公端伯
余公大成
请就径山祖庭。
升座拈提临济宗旨。
端伯西江
崇祯庚辰
庐山开先寺迎公。
诸山宿衲俱集。
公一以胎风簸雨之舌。
振其拈花落草之机。
或不耐公笑詈而去。
或经公指唤。
而心旷神怡。
公忽拽杖还旧隐。
众惊遮挽之。
不可。
时往来衲子
天童规制宏壮。
条令斩新。
乃至运瓦搬石。
伺杵负薪。
无不彻底为人。
公独骂之。
逮天童讣至。
公又恸之。
侍僧曰。
大师昔何骂。
今何恸也。
公良久。
抚膝而起曰。
咦。
我掌宁独鸣乎。
遂躬至天童。
书挽章而奠之。
词曰。
同出龙池入路长。
吴兴分袂过钱塘
多年挂锡玲珑石。
今已藏身寂寞乡。
云面揭开红日。
眼山眉愁断白花。
香离离一片苦心事。
且道何人在影堂
北还。
又入龙池
传公塔前。
拈香曰。
桐棺山下养龙池
步入凉风觅我师。
当户娑罗空腹树。
迎阶芳草昔人眉。
追思滴血曾留偈。
会写传灯嗣法诗。
今日塔前成九顿。
流源千载继孙儿。
耆旧乃请示众。
公曰。
我昔第三度登龙池
先师曰。
你草鞋犹未脱也。
我道。
何处见草鞋来。
先师微笑而止。
我即呈偈曰。
数载龙池三度登。
重重问话舌生冰草鞋分付虎狼去。
双髻峰头一个僧。
又思。
当初在山阴
看云门语录。
得他的力。
又在云栖。
亦有机录。
岂可忘却。
所以云门云栖一齐拈香供养。
诸方便道径山遥嗣云门。
径山以为不然。
瓜有根树有叶。
树高千尺。
叶落归根。
岂可孤负禹门先师。
断断无此理也。
然宗门事。
把住也繇我。
放行也繇我。
有时作宾。
有时作主。
有时宾主齐彰。
有时宾主双忘。
此乃临济家机用。
人天莫测。
庸人岂得知也。
还双径。
禾城道俗。
东塔禅林。
坚致于公。
公为笑留。
名缁贵素。
日绕枝
公眼幻青白。
众益心惊。
晚住云门
公年七十有六矣。
机用益峻。
精神益劲。
自号曰青狮翁
或称语风老人
又曰迦那尊者
每携童子山游。
人见访。
或打觔斗。
人拟议。
叱退之。
雏禅窃论公弗恤也。
顺治丁亥中秋
谓弟子曰。
古人立化的也有了。
坐亡的也有了。
至倚杖倒卓都有了。
毕竟老人。
怎生去好。
语讫大笑。
书片纸曰小儿曹生死。
路上须逍遥。
皎月冰霜。
晓吃杯
坐脱去了。
乃入寝室。
憨卧数日。
忽起坐。
而啜。
连唱雪花飞之句。
擎杯脱去。
世龄七十七。
瘗全身于云门。
庚子朝廷。
慕之赐帑全五百。
并委书弘觉忞禅师
而新公之塔。
临公顶相于宫中。
而事焉。
公居开先时。
弘觉为西堂。
洎嗣天童。
而公独钟爱之。
弘觉禅师
以犹子。
纪公千秋之纲目。
甚详也。
赞曰。
整齐法运
临渊履冰。
爰师笃慎其心也。
蠡测者谓。
师蹶弛自了则优。
为人则寡。
盖明之中叶。
少室宗风。
循规蹈矩。
如喑若聋。
非师濯之以清泉。
激之以霜钟。
则天方梦梦耳。
释本晢清 ? — 1686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本晢字山晓姓魏氏,长寿人也。
父国琦,家世儒素。
母杨氏梦梵僧授如意而生。
髫年有出尘之志,见梵经佛像辄生敬爱,投近邑定慧寺薙染。
初学《法华》、《楞严》,精究义旨。
年十九,下三峡,至金陵听讲,时以所学质法侣,辨晰折衷,同席有声者推服焉。
天童密云至长干,往谒,不会所问,遂弃教参禅。
得报恩大觉指示,疑情辗转,发愤研求,顿释所怀。
遂渡钱塘,参山翁禅师于云门,得契,随司职广润,深自晦藏,结茅东海郁州山中七载
杜绝人事,愈厉操行。
复移西冷法华山,以“啸堂”名其庐
山翁再主天童,招充首座,即付以衣钵。
清初入关,雅崇释典,随侍山翁,应诏入都。
陛见之日,世祖优眷,特赐紫僧伽黎。
开法隆安寺,驾临丈室,屡相问證。
复举浮山初参叶县事,淳谕众僧,亲近有道。
尝幸隆安,面承奖训,称其法范森严,风徽远鬯,允足师表人天。
圣祖御宇,恩赐驰驿还山。
凡居禁庭,赐赍隆渥,封奉秘阁
移主馀杭佛日,振兴凋敝,三载辞归。
复为名流邀居洞庭巴山
既而重至佛日,继续三载。
康熙壬子,举住天童,湖海奔赴,座盈万指。
锤锻之馀,汇宋元诸尊宿语,成《宝积录》九十三卷,盖继其师残编未竟之志。
修葺殿宇,及诸祖塔,浚万工池,复古山门,增置田亩,勤劬十载。
屡思退休,而众志固留,复力任五稔,以弟子元静代席。
康熙丙寅仲冬示寂,塔陶龛于青凤峰之麓。
所撰有《奏对录》、《全录》、《后录》,诗有《啸堂初集》、《偶录》、《叠秀轩集》。
甬上葛同果叙其语录,谓“其风味似大觉琏焚龙脑钵,政黄牛去国士筵。
而其调护心宗,申晰大义,则虎邱隆明教嵩柔刚并济也。
若其应机杼绪,游戏墨林,劳于求贤,精于付授,梵海之砥柱,末法之针石”,斯可谓知言矣。
遂宁李侍郎仙根铭其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