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道成南北朝末隋初 532 — 5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2—599 【介绍】: 僧。
丹阳人
俗姓陶字明范
少投式法师为徒,住永嘉崇玄寺。
具戒之后学业超侪辈,群目之为神童。
梁武帝大同时京师,善说讲,京师耆老咸称后生可畏。
著《律大本羯磨》诸经疏三十六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明范
姓陶氏
丹阳人
招远将军
永嘉太守
父佥梁贞威将军上虞
成仪状瑰美。
器质浑厚。
少入永嘉崇玄寺。
式法师为弟子。
具戒后。
所学曰进。
梁大同初
游京辇之奉诚寺。
大律都沙门智文
授以十诵。
才经再习。
即事开讲。
毗昙数论亦如之。
时年犹未三十也。
禅那忏摩。
身心兼谨。
三馀之暇。
则猎涉史。
是以宿硕咸畏服焉。
弟子慧藏法祥等。
并分灯利众。
模范人天。
开皇十九年五月五日
遂卒于兴严寺。
寿六十八。
其始示疾也。
犹勉力阐演。
及剧乃称佛合掌而逝。
开十诵律菩萨戒。
大品法华诸经律等。
一百四十遍。
观音经讲。
一百三十三遍。
著律大本羯磨诸经疏三十六卷。
皆行世。
既卒之三日
五月八日
窆之奉诚南山高座寺
沙门慧嵷撰墓志。
释道成
字明范
俗姓陶氏
丹阳人也。
祖诞招远将军永嘉大守
文佥梁贞威将军上虞
少而入道。
永嘉崇玄寺。
式法师为弟子。
仪貌瑰美奇姿拔众。
群伍目曰神童。
具戒之后学超侪辈。
大同之初栖游京辇受业奉诚寺大律都沙门智文
十诵才经两遍。
年逾未立别肆开筵。
数论毗昙染神便悟。
无繁工倍闻一知十。
是以京邑耆老咸称后生可畏。
讲十诵律菩萨戒大品法华诸经律等一百四十遍。
又讲观音一日三遍。
著律大本羯磨诸经疏三十六卷。
至于意树心花增晖旦曜。
析理质疑听者忘倦。
学士慧藏法祥等。
并游方讲说法轮常转。
传兹后焰利益弘多。
咸蔬素洁己珠戒居心。
神解严明深禅在念。
兼六时虔忏。
三馀暇日䱷猎史。
欲令知无不为也。
然其性用安庠威仪合度。
天人揩揩罕有其俦。
软语爱言。
不常忤物。
后现疾旬馀。
犹牵讲演。
开皇十九年五月五日
迁神于兴严寺。
春秋六十有八。
大渐之际惟称念佛。
肢节软暖合掌分明。
即以其月八日
窆于奉诚寺之南山
墓志高坐寺僧慧嵷所作。
释继伦唐末宋初 919 — 97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曹氏
晋阳人
弱齿即入道。
其师始以法华使习诵。
辄日能暗复三纸。
时众异其敏慧。
逮登具。
年二十一矣。
然自讲贯法华之馀。
复览唯识因明二论。
遽以敷演。
徒侣之盛。
恒百五十。
姿性慈忍。
范坚洁。
其貌感风行。
人望之心服。
刘氏据有并汾。
犹加敬礼。
僭署法宝大师号。
右街僧事。
四众倚以修进。
己巳冬示疾。
口述偈。
愿生知足天。
弥勒内院。
既瞑顶过半日犹暖。
开宝三年也。
得寿五十二。
阇维分舍利供养云。
僧知礼北宋 960 — 10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28 【介绍】: 僧。
四明人字约言
俗姓金
七岁丧母,发愿出家,十五岁受具。
二十岁从宝云寺义通法师天台教观。
甫经一月,便能讲经。
高僧慈云相结,义同手足。
未几,名撼四方,净侣云集。
太宗淳化间出主乾符寺,寻迁延庆寺,专事忏讲四十余年,生徒遍于东南。
真宗赐号法智大师世称四明尊者
后世尊为天台宗十七祖。
有《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大悲忏仪》等。
知礼
字约言
四明金氏子。
父母祷佛而生。
神宇清粹。
不与众伦。
出家具戒。
宝云习教观。
大有解入。
慈云相结。
义同手足。
端拱元年
宝云归寂
遂继席弘化
学众云委。
咸平中。
郡大旱。
慈云同修光明忏祈雨。
约三日无应当。
然一手供佛。
忏未竟。
雨已大浃。
是年。
遣门人如什二子。
持十义书观心二百问。
钱塘昭师室。
初是。
光明玄。
广略二本。
景德前。
钱塘恩师制发挥记。
专解略本。
谓。
十种三法。
纯谈法性
不须更立观心。
广书有之者。
后人擅加耳。
师于是。
作扶宗记。
大明广书附法观心之义。
谓恩师之废观心。
是谓有教而无观。
有梵天昭孤山圆
奉先门学。
述辩讹。
以助略书。
彼此诘难往返。
绵历七载
乃总结前后。
为书二卷。
凡十章。
因为十义书。
又设为二百问以质之。
时。
孤山居昭师座端。
观如什论不已。
白郡守
以来无公据发遣。
令还不复致答。
事乃已。
祥符六年。
建念佛施戒会。
岁视为尝。
且撰融心解。
明一心三观。
显四净土之旨。
天禧改元
谓其徒曰。
半偈亡躯。
一句投火。
圣人之心。
为法如是。
吾将捐身。
以警懈怠。
乃与异闻。
结十同志。
修法华忏。
三载期满。
将焚身以供妙经。
秘书杨大年
以常住弘法为请。
并诸公。
交劝力止之。
乃复结十僧。
修大悲忏法三载
以酬素愿。
是年。
述消复三用章。
孤山阐义钞。
四年驸马李遵勖
奏师高行遗身。
上嘉叹。
赐号法智
且遣内侍
延庆寺
命修法华忏三日。
为国祈福。
因撰观音别行玄记。
观经疏妙宗钞。
天圣改元
天童凝禅师
贻书论指要钞。
拣示达磨门下三人。
得道浅深。
为不可。
师为改之。
三年
大弘放生之业。
五年
制光明文句记。
以迫归寂
不及终帙。
六年元旦
建光明忏七日
为顺寂之期。
至五日
结跏趺坐。
召大众说法。
称佛号。
奄然而逝。
寿六十九。
夏五十四。
露龛二七日
颜貌如生。
爪发俱长。
塔于南城崇法院之左。
师著述数十种。
发明天台一家之旨。
无剩义矣。
诚为前达之功臣
后学之模范。
独于起信。
大有悟入。
故多所援据。
后人扁其堂。
曰起信。
示不忘也。
师门学甚夥。
尚贤为之冠。
法智
延庆
道化大行。
尝晨入忏堂。
见一虎伏几前。
直进。
展尼师坛于虎背。
拜之。
寂无所睹。
奇哉。
则其人为可知矣。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知礼字约言
明州金氏子。
其父母梦神僧携一童,畀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
”未几生
七岁丧母,号哭不绝,白父求出家,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得度。
及长,诣宝云寺义通法师学教观圆顿之旨,一受即了。
淳化中主乾符寺,寻徙保恩院,敷扬教观,学徒踵至。
明州旱,慈云式同修光明忏。
约三日不雨,当自焚一手。
如期,果大雨。
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寺,赐名“延庆”。
六年建念佛施戒会。
自兹以降,每岁二月望,以为常举。
尝集十僧,修《法华忏》三年,更集十僧修《大悲忏》三年,积精竭诚,千日无倦。
人以为难,自视之,乃若固然。
复于佛前,并爇三指,真心妙谛,超然生死。
天禧四年,赐号“法智大师”,敕令住世演教。
以从上诸祖,阐扬净土者,多谭事相,空示观门,暂被时机,未穷圆顿。
因取天台《观无量寿经疏》,研极理奥,曲畅玄风,成《妙宗钞》数万言。
时方诏天生立放生池舍钵资,集诸善缘,结放生会,每岁佛诞日,纵诸鱼鸟。
有司以闻,敕枢密刘筠撰文,立碑院内。
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将示寂,建《光明忏》七日
至五日,结跏趺坐,召众说法,称佛数百声,奄然而逝,年六十九。
露龛二七日,爪发加长。
阇维时,舌根不坏,若莲华然。
释本逸
全宋诗
释本逸,住东京智海寺,称本逸正觉禅师
为开先暹禅师法嗣,青原下十世。
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今录偈三首。
释智圆北宋 976 — 1022
师名智圆
字无外
钱塘徐氏。
八岁出家。
天台三观于奉先源清
师尝叹荆溪没后。
微言坠地。
于是留意撰述。
作十疏通经。
师蚤勤儒学。
兼涉老庄。
自号中庸子
孤山玛瑙院。
有高世之节。
王文穆罢相来牧郡。
僧悉迎于关外。
慈云遣使邀师偕往。
师以疾辞。
笑谓使者曰。
为我致意慈云
钱塘且驻却一僧。
闻者叹服。
师少抱羸疾。
多杜门独居。
惟与处士林逋为邻友。
相好以诗文自娱。
杂著五十一卷。
题曰闲居编。
乾兴元年二月十七日
自作祭文挽辞。
越二日示寂。
门人奉遗训。
斲院之后山。
敛以陶器。
合而瘗之。
后十五年积雨山颓。
启陶。
睹师真身不坏。
爪发俱长。
其唇微开。
齿若珂雪。
谥号法慧
治平二年改名宝胜院。
绍兴二十一年创延祥观。
有司新师所居以广之。
移额山北并塔迁焉。
赞曰。
鸿毛贵势  蝉蜕尘嚣  羸然一榻  叠简飞毫 屹屹孤山  云林寂寥  迹则刬矣  弗夷其高
智圆
字无外
钱塘徐氏子。
学语即知孝悌。
稍长。
析木濡水。
就石书字。
列花卉若绵蕝。
戏为讲训之状。
父母异之。
令入空门受具戒。
二十一。
奉先清公天台三观之道。
负笈造焉。
二年而清亡。
遂往居西湖孤山
杜门乐道。
自号潜夫
林处士逋
为邻友。
雅善病。
又号病夫
师尝叹荆溪殁后。
微言坠地。
曰。
吾何人也。
于是。
著十疏以通经。
述诸钞以释疏。
翼赞弘宣。
其功伟矣。
师雪骨冰心。
傲然物外。
视人间之世。
如纤尘。
过目了不关怀。
王钦若
钱唐
慈云遣使邀师。
同往迓之。
师笑语使人曰。
为我致意。
慈云钱唐
且驻却一僧。
闻者叹服。
于讲道之外。
以诗文自娱。
有杂述五十卷。
题曰閒居编。
乾兴元年二月十七日
自作祭文挽词。
越二日
示寂。
年仅四十有七也。
预戒门人曰。
吾殁后。
无厚葬以罪我。
无建塔以诬我。
无谒有位求铭以虚美我。
但用陶器二合而瘗。
立石志名字年月而已。
及亡。
门人如所戒。
敛以陶器。
斸所居岩以藏之。
不屋而坛。
后十五年
积两山颓。
门人开视陶器。
肉身不坏。
爪发俱长。
唇微开露。
齿若珂玉。
乃更袭新衣。
屑众香散其上。
而重瘗之。
崇宁三年
赐谥法慧大师
释思悟北宋
思悟
钱塘人
慈云最久。
深达观道。
尝以咒水愈人疾。
求者如市。
当课诵时。
身及奉像。
俱出舍利。
天圣三年
慈云欲以智者教卷求入藏。
文穆王公
将闻之朝。
曰。
此非尝事也。
子将助之。
乃绘千手大悲像。
课咒以誓曰。
事果遂当焚躯为报。
会公薨。
咒益精。
明年得旨。
师喜甚。
积薪为楼。
慈云求火种。
云于炉中举红炭与之。
引手以承。
了无难色。
即入薪楼。
火灭后。
袈裟覆体。
俨然如生。
云乃加香木。
行咒愿以焚之。
随𦦨而化。
五色舍利无数。
慈云为赞。
以刻石曰也吾徒。
法捐躯。
其𦦨赫赫。
其乐愉愉。
逮火将灭。
俨如加趺。
逮骨后碎。
粲如圆珠。
信古应有。
今也则无。
芳年三十真哉丈夫。
释仁岳北宋 992 — 1064
全宋文·卷四○三
仁岳(九九二——一○六四)又称寂静自号潜夫俗姓姜氏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释知礼遵式天台义。
后对知礼所创山家派义有异议,遂著《十谏书》、《雪谤书》等与知礼往复辩难,自成一系,被称为后山外派或杂传派。
石壁灵芝等寺,徙永嘉净社。
年老还乡,胡宿为请赐号净觉法师
晚年持律甚严,创隐沦堂休室以为燕居。
治平元年卒,年七十三。
所著尚有《楞严经熏闻记》、《不二门文心解》、《金刚錍科》等多种,并存;又有《楞严经集解》,佚。
见《释门正统》卷五,《补续高僧传》卷二,《吴兴掌故集》卷四。
仁岳
霅川姜氏子。
自号潜夫
法智南湖之化。
往依为学。
至水月桥。
掷笠水中曰。
吾所学不成。
不复过此桥。
法智器之。
居以东厦。
白昼焚膏。
专事细绎。
乡书至悉投帐阁。
未尝启视。
因出境分卫。
乘舟水行。
偃卧舒足。
豁然自得。
若拓虚空。
樯为之折。
每请益函丈。
撷大屧关大钥。
众望风畏之。
尝与十同志。
修请观音三昧。
因疾有间。
宴坐静室。
恍如梦觉。
自谓向之所学皆非。
乃述三身寿量解。
以难妙宗。
道既不合。
遂还浙阳灵山
慈云摄以法裔。
四明
乃加十三料简。
以斥之。
师复上十谏雪谤。
往复不已。
昭庆有请。
慈云为诗以送之。
学徒从往者半。
云弗之止。
既迁石壁。
复徙灵芝
法智归寂
师临众自诧曰。
只因难杀四明师。
谁向灵芝敢开口。
有仁行人自永嘉
请居净社。
一住十年。
大弘法化。
以年老还乡。
霅守请主祥符
观察使刘崇广。
为奏命服。
枢密使胡宿
为请净觉之号。
晚年专修净业。
然三指供佛。
持律至严。
不以事易节。
创隐沦堂休室。
以为燕居。
治平元年春
谓门人曰。
我翌日午刻当行。
至其时。
说偈。
安坐而化。
塔全身于何山之西。
师著述甚富。
尤精于楞严。
故注笔甚勤。
有会解十卷。
熏闻记五卷。
文句三卷。
又为说题并忏仪等书。
世师家者。
可久灵炤别具。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仁岳字潜夫姓姜氏霅川人
法智南湖,往依为学。
法智器之,撰《问疑书》及《止疑》、《抉膜》、《指滥》、《十难》,以折他师,而辅四明甚力,后因疾宴坐静室,恍若梦觉,自谓向者皆非究竟,更述《三身寿量解》以难《妙宗》。
《妙宗》者,四明所著也。
自此道不合,还浙阳灵山慈云摄为法裔。
四明乃加《十三简》以斥之,仁复上《十谏》雪 ,往还不已。
西湖昭庆移启相请,慈云为诗送之。
学徒从往者半,云弗之禁。
既而迁石壁,徙灵芝,居永嘉净社十年,大弘化法。
霅守请主祥符观察刘从广赐紫枢密胡宿上其事行,赐号“净觉禅师”。
晚岁专脩净业,热三指于佛前,持律至严,不以事易节。
治平元年三月二十四日,谓门人曰:“明日日午,吾当行矣。
明日留偈安坐,入寂于隐沦堂休室,塔于何山之西隅。
仁岳著述极富,于《棱严》尤加意,撰《集解》十卷,《说题》一卷,《熏闻记》五卷,胡宿为之序,其略曰:“室中千镫,多光互入。
堂下六乐,正声相宣。
鼓吹妙经,藻火圆教。
法施岂有尽哉!
”其推许亦未为过。
葬后二百馀年,何山更为禅居净觉,塔地已夷为蔬圃。
仁乃见梦于僧曰:“塔处灌溉非便,乞迁之。
”及开龛,色身不坏,舍利盈掬,乃具礼易葬他所。
此与东山神照迁塔事相类,皆能示兆于数百年之后,异哉。
释怀琏北宋 1009 — 1090
禅师名怀琏
字器之
漳州陈氏子也。
初其母祷于泗州僧伽像。
求得之。
故其小字泗州
幼有远韵。
聪慧绝人。
长为沙门
工翰墨声称甚著。
游方爱衡岳胜绝。
馆于三生藏有年。
丛林号琏三生
南昌石门澄禅师者。
五祖戒公之嫡子也。
往拜谒。
师事之十馀年。
去游庐山圆通。
掌书记讷禅师所。
皇祐二年正月
有诏。
京师十方净因禅院
二月十九日
召对化成殿。
问佛法大意。
奏对称旨。
赐号大觉禅师
斋毕传宣。
效南方禅林仪范。
开堂演法。
又宣左街副僧录
慈云大师清满
启白倡曰。
帝苑春回。
皇家会启。
万乘既临于舜殿。
两街获奉于
爰当和煦之辰。
正是阐扬之日。
宣谈祖道。
上副宸衷。
问答罢乃曰。
古佛堂中曾无异说。
流通句内诚有多谈。
得之者妙用无亏。
失之者触途成滞。
所以溪山云月。
处处同风。
水鸟树林。
头头显道
若向迦叶门下。
直得尧风荡荡。
舜日高明。
野老讴歌。
渔人鼓舞。
当此之时。
纯乐无为之化。
焉知有恁么事。
皇情大悦。
问答诗颂。
书以赐之。
凡十有七篇。
至和中
上书献偈。
乞归老山中。
偈曰。
千簇云山万壑流。
归心终老此峰头。
馀生愿祝无疆寿。
一炷清香石楼 上曰。
山即如如体也。
将安归乎。
不许。
修撰孙觉莘老
书问宗教
答之书。
其略曰。
妙道之意。
圣人尝寓之于易。
至周衰先王之法坏。
礼义亡。
然后奇言异术。
间出而乱俗。
迨我释迦入中土。
醇以第一义示人。
而始末设为慈悲。
以化众生。
亦所以趣时也。
自生民以来。
淳朴未散。
则三皇之教简而素也。
及情窦日凿。
则五帝之教详而文也。
时与世异。
情随日迁。
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
商周之诰誓。
后世学者。
有所难晓。
彼当时人民。
听之而不违。
则俗与今如何也。
及其弊而为秦汉也。
则无所不至。
而天下有不忍愿闻者。
于是我佛如来。
一推之以性命之理。
教之以慈悲之行也。
天有四时循环。
以生成万物。
而圣人之教。
迭相扶持。
以化成天下。
亦犹是而已矣。
至其极也。
皆不能无弊。
弊迹也。
道则一耳。
要当有圣贤者。
世起而救之也。
自秦汉至今。
千有馀岁。
风俗靡靡愈薄。
圣人之教裂而鼎立。
互相诋訾。
不知所从。
大道寥寥莫知返。
良可叹也。
虽以出世法度人。
而持律严甚。
上尝赐以龙脑钵盂。
使者焚之曰。
吾法以坏色衣。
以瓦钵食。
此钵非法。
使者归奏 上嘉叹久之。
居虔服玩。
可以化宝坊也。
而皆不为。
独于都城之西。
为精舍。
容百许人而已。
有晓舜禅师
栖贤
郡吏临以事民其衣。
走依
馆于正寝。
而处偏室。
执弟子礼。
甚恭。
王公贵人来候者。
皆怪之。
具以实对曰。
吾少尝问道于
今其不幸。
其可以像服。
二吾心哉。
闻者叹服 仁庙知之。
再落发。
仍居栖贤寺
治平中
再乞还山坚甚 英宗皇帝留之不可。
诏许自便。
既渡江。
少留于金山西湖
遂归老于四明育王山广利寺
四明之人。
相与出力。
建大阁藏所赐诗颂。
榜之曰宸奎。
翰林学土兼侍读端明殿学士苏轼
为之记。
京师始建宝文阁
诏取其副本藏焉。
归山二十馀年。
年八十二。
无疾而化。
赞曰。
琏公生长于寒乡。
栖迟于荒远。
钵饭布衲
若将终身。
一旦道契 主上。
名落天下。
而能焚龙脑。
让正寝。
非其素所畜养。
大过于人者。
何以至是哉。
至于与士大夫论宗教
则指物连类。
折之以至理。
使其泮然无疑。
则亦知为比丘之大体者欤。
释元净北宋 1011 — 1091
全宋诗
释元净(一○一一~一○九一)字无象于潜(今浙江临安西)人,俗姓徐
年十岁出家,十八学于天竺慈云师,二十五岁赐紫衣及辩才号,后退居龙井寿圣院。
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一。
事见《咸淳临安》卷七○、《栾城后集》卷二四《龙井辩才法师塔铭》。
今录诗十八首。
全宋文·卷九八八
元净(一○一一——一○九一)字无象俗姓徐杭州于潜(今属浙江临安)人。
年十岁出家,十八就学于天竺慈云遵式
年二十五赐紫衣,法号辩才
吕溱赵抃苏轼等为方外友。
祖无择起制狱,元净预逮焉,居其间泰然,拟《金刚篦》撰《圆事理说》。
后归龙井圣寿院,以天台教传生徒。
元祐六年九月卒,年八十一。
苏辙龙井辩才法师塔碑》(《栾城后集》卷二四),《补续高僧传》卷二。
师名元净
字无象
于潜徐氏。
生而左肩肉起如袈裟条。
八十一日乃灭。
父叹曰。
是宿世沙门也。
自幼出家。
受业于慈云
日夜精勤。
慈云没后。
复事明智。
年二十五。
赐紫衣及辨才号。
太守沈公遘谓上天竺观音道场以音声忏悔为佛事。
非禅那居。
请师以教易之。
师至。
吴越竞来。
凿山增室。
几至万础。
学者数倍。
十七年。
有利而夺之者。
逾年夺者败。
复以𢌿师。
赵清献公赞之云。
师去天竺
山空鬼哭。
天竺师归。
道场光辉。
越二年谢去。
老于南山龙井之上。
平生精修净业。
行成力具。
著应非一。
尝与僧熙仲同食。
仲视师眉间有光如萤。
揽之得舍利。
后常有于卧起处得舍利者。
元祐八年示寂。
寿八十一。
果符初生肩痕之徵。
塔成。
东坡志其行事。
颍滨为铭。
赞曰。
法苑将兴  栋梁攸属  挥麈白云  雨花飘馥 维赵及苏  式是高躅  龙井风清  过者必肃
元净
字无象
杭州于潜徐氏子。
生而左肩肉起。
如袈裟绦。
八十一日乃没。
十岁出家。
十八就学于慈云
不数年而齿高第。
嗣谒明智。
尝于讲次。
闻法感悟。
泣下如雨。
代述。
十五年。
杭守吕溱
请住大悲阁
赐紫辨才之号。
嘉祐中
中翰沈遘抚杭。
以上竺宜讲宣奉师居之。
学徒大集。
凿山增室。
几至万础。
熙宁三年
杭守祖无择
坐狱于𭬥李。
师以铸钟例被追辩。
既而得释还山。
又有利山门。
施资之厚者。
倚权以夺之。
众亦随散。
逾年其人以败。
闻朝廷复𢌿师。
众复集。
赵清献公
与师为方外友。
为之赞曰。
师去天竺
山空鬼哭。
天竺师归。
道场重辉。
未几。
谢居南山龙井
其后间一出。
南屏灵山祖场。
俯就众诚耳。
皆坐席未暖而还。
元祐四年
东坡治杭。
尝问曰。
北山如师道行者几人。
曰。
沙门多密行。
非可尽识。
坡子迨生四岁。
不能行。
请师落发。
摩顶数日即善步。
嘉兴陶彖有子。
得魅疾。
师适至秀。
彖袖香虔请。
因杖策随至其家。
儿病方剧。
师趺坐。
引而问曰。
汝居何地。
而来至此。
答曰。
会稽之东。
卞山之阳。
是吾之宅。
古木苍苍。
曰。
汝姓谁氏。
答曰。
吴王山上无人处。
几度临风学舞腰。
曰。
汝柳姓乎。
乃冁然而笑。
师良久呵曰。
汝无始以来。
迷己逐物。
为物所转。
溺于淫邪。
流浪千劫。
不自解脱。
入魔趣中。
横生灾害。
延及无辜。
汝今当知魔即非魔。
魔即法界。
我今为汝。
宣说首楞严秘密神咒。
汝当谛听。
痛自悔恨。
讼既往过愆。
返本来清净。
示讫。
遂号泣不复有云。
自是儿帖然。
凡人病患魔祟。
师咒水洒之。
无不立愈。
是皆道德淳厚所致也。
将示寂。
乃入方圆庵宴坐。
谢宾客止言语饮食。
至七日。
出偈告众。
即右胁吉祥卧。
奄然而逝。
时元祐六年九月晦日也。
寿八十一。
适符绦没之数。
塔于本山。
东坡
子由为之铭。
师讲说不间昼夜。
尝曰。
鬼神。
威德不具者。
昼不得至。
夜中人静。
庶几能听。
焚指供佛。
左三右二。
有欲效之者。
师止之曰。
如我乃可修西方净业。
未尝须臾废。
或祷大士求放光。
光随现。
沙门熙仲对食。
视师眉间有光。
遽起揽之。
得舍利数粒。
后人常于师卧处得之。
有李生辩而无行。
欲从师出家。
东坡为之请。
未言其名。
力拒不许。
若先知然。
秀州狂僧号回头
以左道惑众。
宣言欲建大塔。
为吴人植福。
施者云委。
以师不可欺。
惮于入杭。
先遣使愿以钱十万供僧。
师答曰。
承以建塔财欲饭僧。
教有明文。
不许互用。
狂人大惭。
而止。
释玄净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玄净字无象姓徐氏于潜人也。
母方孕时,客有过其舍者,曰:“嘉气上腾,当生奇男。
”及生,左肩起如袈裟条,八十一日乃没。
伯祖异之,曰:“宿世沙门,必使学佛事。
八十一者,殆其算与?
”后果符其数。
十岁出家,每见讲座,辄曰:“吾愿登此说法度人。
”年十八,就学于慈云,闻明智讲《止观》“方便五缘”,顿然悟曰:“今乃知色香味触,本具第一义谛。
”因泣下如雨。
自是遇物无非法界,代讲十五年。
杭守吕臻,请住大悲阁,严设戒律,其徒畏爱。
臻为疏请,锡紫衣、“辨才”之号。
七年,翰林沈遘抚杭,谓上竺本观音道场,以音声为佛事者,非禅那居,乃请居之,凿山增室,广聚学徒,教苑之盛冠二浙。
宋元丰元年,以事谢退,众亦随散。
逾年,复以畀,众更大集。
赵清献苏学士子瞻,皆与为世外交。
赵公闻之乃为赞曰:“师去天竺,山空鬼哭。
天竺师归,道场重辉。
东坡居士亦寄诗云:“道人出山去,山色如𣦹灰,白云不解笑,青松有馀哀,忽闻道人归,鸟语山容开。
三年,复谢去,居南山龙井,士夫争为筑室,遂成蓝宇。
六年太守邓伯温请居南屏
明年,复归龙井
灵山虚席,慈云师祖道场,俯就众请,及月馀,于禅定中见金甲神曰:“法师于此旧无缘,不宜久住。
”既奉冥告,遂还龙井
元祐四年苏轼治杭,尝问曰:“北山如师道行者几人?
曰:“沙门多密行,非可尽识。
东坡生子,迨已四岁不能行,请落发摩顶,数日即能步。
及将示寂,乃入方圆庵宴坐,谢宾客,止言语饮食。
招参寮告之曰:“吾净业将成,若七日无障,吾愿遂矣。
”果七日吉祥而逝。
时元祐六年九月晦日也。
苏学士辙,为铭其塔。
释法宗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法宗姓颜氏钱塘人
年方就傅,舍身桑门,初依广慈、慧才,专研教观。
年十九,从广、慧初法师,昕夕咨叩,服勤十载。
复归侍广慈,依止观修大悲三昧,绵历九秋,凡有祷祈,悉获灵应
尝与天竺光明忏期,至五日,禅观中忽见慈云式侍僧数十,作礼曰:“自昔同修者,皆得生净土否?
”慈云曰:“元照已得往生,择瑛尚欲宏经恶道,汝宜勤修,以成本愿。
归,建净土道场,刻西方三圣像,月集四十八人,同修净业,名卿贤士,多与其会。
政和七年春,寂时自言弥陀授手,接引而去。
僧印简金末元初 1202 — 1257
印简
山西岚谷宁远人
姓宋氏
微子之后。
生于金之泰和壬戌年
人品恢伟。
童幼神悟
七岁父授以孝经开宗明义章。
乃曰。
开者何宗
明者何义。
父惊异。
知非尘劳中人。
携见傅戒颜公。
颜。
欲观其根器。
授以草庵歌。
至坏与不坏主元在。
师问曰。
主在何处。
颜曰。
何主。
师曰。
离坏不坏者。
曰此客也。
师曰。
主聻。
颜沉吟而已。
寻礼中观沼公为师。
十一预恩纳具。
有洪彦上座问曰。
于今受大戒了。
缘何作小僧
师曰。
缘僧小故。
戒说大也。
试问。
上座戒老耶小耶。
曰。
我身则老。
语未终。
师大声曰。
休生分别。
一日。
上座教僧去。
师背上拍一下。
待回首。
乃竖指示之。
僧如教拍师背。
师便竖一指。
座太奇之。
师年十二。
中观听师参问。
诲之曰。
汝所欲文字语言耳。
向去皆止之。
唯身心若槁木死灰。
今时及尽功用纯熟。
悟解真实。
大死一场休有馀气
到那时节。
瞥然自肯。
方与吾相见。
师谨受教。
一日。
扶中观行。
观曰。
法灯禅师道。
看他家事忙。
且道承谁力。
汝作么生会。
师将中观手一掣。
观曰。
这野狐精。
曰。
喏喏。
师年十三时。
成吉思皇帝。
征伐天下。
师在宁远
于城陷之际。
稠人中俾师敛髻。
师告曰。
若从国仪
则失僧相也。
遂获如故。
师年十八。
兵复取岚城
四众逃难解散。
师独侍中观。
曰。
吾年迫
汝方富有春秋。
今此玉石俱焚奚益。
子可以去矣。
师泣曰。
因果无差。
死生有命
安可离师求脱免乎。
纵或得脱。
亦非人子之心也。
观察师诚确。
曰。
子向去朔漠。
有大因缘。
吾与子俱北渡矣。
明日城降。
元帅史天泽
见师宇。
问曰。
尔何人。
曰我沙门也。
史曰。
食肉否。
史曰人肉。
曰。
人非兽也。
虎豹尚不相食。
况人乎。
曰今日兵刃之下。
能无伤乎。
曰。
必仗其外护者。
史喜甚。
元帅李七哥。
问曰。
尔既为僧。
禅耶教耶。
曰。
禅教乃僧之羽翼也。
如国之用人。
必须文武兼济。
李曰。
然则必也从何而住曰。
二俱不住。
李曰。
尔何人也。
曰。
佛师。
复曰。
吾师亦在于此。
二公见师年幼。
无所畏惧。
应对不凡。
即与往见中观。
闻观教诲切至。
乃大喜曰。
有是父。
必有是子也。
相与礼观为师。
与师结金石之契。
于是。
国王大加恩赐。
延居兴安香泉院。
署中观慈云正觉大禅师
寂照英悟大师
所需皆官给。
及中观示寂。
师为乞食看塔。
一夜。
闻空中有声召师名。
师瞥然有省。
乃迁居三峰道院
复问人告曰。
大事将成。
行矣。
无滞于此。
黎明。
杖策之燕。
铺。
值雨宿岩下。
因击火大悟
自扪面曰。
今日始知眉横鼻直。
信道天下老和上
不寐语。
先是。
中观垂寂。
师问曰。
某甲当依何人。
了此大事。
观曰。
庆八十去。
师既入燕。
大庆寿寺
乃省观语。
径谒中和老人璋公。
中和。
先一夕梦一异僧策杖。
径趍方丈。
踞师子座。
次日师至。
中和笑曰。
此子。
乃夜来所梦者。
师问曰。
某甲不来而来。
作么生相见。
中和曰。
参须实参。
悟须实悟。
莫打野𢲪。
曰。
某甲因击火迸散。
乃知眉横鼻直。
和曰。
我此处别。
曰。
如何。
和曰。
牙是一口骨。
耳是两片皮。
曰。
将谓别有。
和曰。
错。
师喝曰。
草贼大败。
和休去。
次日。
和复举临济两堂首座齐下喝因缘。
师竖拳一拍。
当时丈堂震动。
遂受中和印记。
出世屡坐大道场。
太师国王
及诸重臣之命。
师室中。
尝以四无依语勘学者。
无一当对扬者。
一日。
廊中逢数僧。
连问不契。
皆被打。
问最后一僧。
汝那里去。
僧云。
和上去。
云。
觅他作么。
僧云。
待痛与一顿。
云。
将甚么来打。
僧四顾云
不将棒来。
师连打四下
这掠虚汉。
众皆走。
师召
诸上座。
众回首。
是甚么。
丁酉正月
加师先天镇国大士之号。
己亥冬
命主大庆寿寺
壬寅
护必烈大王
请师赴帐下。
问佛法大意。
王大悦
从师受菩提心戒。
因奏曰。
释迦氏之法。
于庙堂之论。
在王法正论品。
理固昭然。
非难非易。
恐王者不能尽行也。
又宜求天下大贤硕儒。
问以古今治乱兴亡之事。
当有所闻也。
王大悦
锡以珠袄金锦无缝大衣。
奉以师礼。
将别王。
王问。
佛法此去。
如何受持。
曰。
信心难生。
善根难发。
今已发生。
务须护持专一不忘。
不见三宝有过。
恒念百姓不安。
善抚绥。
明赏罚。
执政无私。
任贤纳谏。
一切时中。
尝行方便。
皆佛法也。
师既行。
有一恶少。
肆言谤法。
王按之将加法焉。
专使白师。
师回
明镜当台。
妍媸自现。
神锋在掌。
赏罚无私。
若以正念现前。
邪见外魔。
杀之可矣。
然王者。
当以仁恕为心乃可。
王益敬焉。
寻奉命统僧。
赐白金万两。
昊天寺建大会。
为国祈福。
蒙哥皇帝即位。
顾遇隆渥。
辰。
威烈王
奉以金柱杖。
金缕袈裟。
求法语开示。
七月
师会诸耆旧。
录所长物见数。
令主后事。
丁巳夏
说偈毕。
汝等少喧。
吾欲偃息。
侍僧急呼主事人至。
师吉祥。
泊然而逝矣。
世寿五十六。
茶毗。
获舍利无算。
护必烈王
为建塔于大庆寿寺之侧。
谥佛日圆明大师
临济为十六世。
僧善学元末明初 1307 — 1370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善学字古庭姓马氏吴人也。
自幼离俗,往大觉院,初习《华严经》,能知大义。
亭亭物表,如青莲出水,不染泥滓。
元至治癸亥,年十七,始受度为大僧,投华严诸师而穷其说,久之未有所入。
时宝觉讲经曹溪,亟往从之,慧解浚发,领悟敏捷,闻响心通,势如析,迎刃而解。
宝觉誉之不置,自是名称勃然兴起,老师宿德,推为时望。
别传教在报恩,聘之出典宾客
久之,浒溪之光福偶乏首忏者,古田滋司之。
又久之,无言宣继席报恩,复延之上座,分筵说经,声采一时,震动江南
行宣政院请开法昆山荐福寺,宣欲摄受为弟子,芺曰:“吾得法于宝觉,忍背之乎?
”赋曹溪水四章,以见志。
越二年即弃去,还东林隐居,专修白业,谓同志曰:“吾始习晋水源华严忏法,行之已久,及观天竺慈云式净土忏仪明白简要,五晦诸文皆出《华严》,吾欲籍是以祈生安养耳。
”掌教者崇其道誉,不容自逸,强主阳山大慈,先声所被,天人具钦,杖锡初临,山川改色。
明室龙兴,庶政改革,浒溪人士,恋慕尤笃。
爰具疏币,杂以香华,请居之,亦欲大弘贤首之教,续佛慧命
虽当俭岁,节省衣资,以供众饭。
会天复旱,院有观世音像,素著灵异,郡守率僚属迎致府廨,乞作法禜之,甘霖立沛,大雨三日,田野俱渥,岁复大稔,士民知精诚所致,施舍接踵。
方思有所建置,昭垂来兹,而院僧以官赋违期,当徙虔州,有司知专任讲席,不亲财䞋,欲为辩释,乃自承曰:“吾为主僧,法当坐主者,敢累他人乎!
”遂请行。
或哂其迂,谢曰:“宿业已定,不可逭也。
”行抵池阳马当山,示疾而化,时洪武庚戌四月二十日也,年六十有四。
形貌尪瘠,退然若不胜衣,戒检精严,护持三业,唯恐有所染污。
独居屋漏,法衣不离体,三藏诸文未尝释手,虽盎无斗储,处之裕如,恭谨自牧。
竖子请见,亦无惰容,勤于诱掖。
有不领解者,多方比喻,反覆数四,俟其开悟始罢。
初传华严于宝觉,简时,凡清凉《大疏钞》及《圆觉》、《楞严》、《起信》诸部,虽妙义深微,皆能融会。
遐迩子,敛䘳溯瞻,冀获听睹为快。
因造《十玄门赋》以示圆宗大旨,丛林传诵,谓能发越贤首诸祖之意。
或有好为立异,以应观法界性为十界差别事,惟心造为真如之理者,闻之叹曰:“真如生灭,倒置错乱一至于此,是可为大息也。
”其于匡卫宗乘,唯恐稊稗之混黍苗,固若甚严。
然其植心平易,不肯沈溺专家,以殊户异轨为高,理之所在,辄幡然从之。
每升堂示众曰:“吾宗法界还源,非徒事空言,能于禅定而获證入者,乃为有得耳。
”既而又曰:“吾蚤通《法华》,虽累入法华三昧,然长水璿问道于琅邪觉,又从灵光敏传贤首教,灵光,天台人也。
古人为法乃尔,吾徒可拘守一隅乎!
子美其至公无我,一扫近代互相矛盾之陋,故见诸著述,不落偏卑。
”又尝与同原澄以一乘同别之义,更质叠难,为《法华问答》若干篇。
复因主修法华期忏,撰《法华随品赞》三十篇,《辩正教门关键录》若干卷,及诗文并行于世。
弟子处仁法慧,请于九皋声、启宗佑为造行业记,而乞宋文宪公濂铭其塔,其词曰:“贤守之,《杂华》为尊,建立六相,条分十门,固自以为琐琐而不可易。
至若天台性善、性恶、三观、三德之旨,一念三千之文,又曷尝不引之而示人。
况脩门之注释,乃止观熏习次第,亦不外之而立言。
念古昔之诸祖,皆契经之由循,初何心于矛盾,唯欲鉴于群昏。
或谓无断伏分齐,而失修證之道,乃后嗣之纷纭。
卓哉师,所见绝伦,剪剔其末枝,融通其本根。
谈诸法之相即,含性具之缘因。
庶几森万象于寸心,合千江于一源。
会通于大府,辟局隘之专门。
奈之何,道未克施而遘于邅迍,安养之生固知以无憾,但子之亡师,譬犹渡江河而失筏,遵广陆而折辕。
企瞻弗及,郁悒难伸。
评群行以成章,勒之于贞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