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宗杲宋 1089 — 1163
释宗杲
号大慧
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
宣州奚氏。
云峰悦之后身也。
灵根夙具慧性生知。
年方十二即投无云齐公。
十七薙染。
初游洞宗之门。
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
师不自肯弃去。
湛堂准
久之不契。
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
悟居蜀昭觉。
师踟蹰未进。
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
曰。
天赐此老与我也。
遂先日至天宁。
迎悟且自计曰。
当终九夏。
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
我著无禅论去也。
值悟开堂举。
僧问云门。
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门曰。
东山水上行。
曰。
天宁即不然。
只向他道。
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师闻忽前后际断。
曰也不易。
尔到这田地。
但可惜死了不能活。
不疑言句是为大病。
岂不见道。
悬崖撒手。
自肯承当。
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须要信有这些道理。
于是令居择木堂。
不釐务侍者
日同仕夫不时入室。
一日悟与客饭次。
师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
悟笑曰。
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
师曰。
如狗舐热油铛。
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倚树话。
师遂问曰。
闻和尚当时在五祖。
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
悟笑而不答。
师曰。
和尚当时既对众问。
今说何妨。
悟不得已曰。
我问五祖。
有句无句如倚树。
意旨如何。
祖曰描也。
描不成画也画不就。
又问。
树倒藤枯时如何。
祖曰相随来也。
师当下释然大悟曰。
我会也。
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
皆酬对无滞。
悟喜谓之曰。
始知吾不汝欺也。
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
未几圆悟返蜀。
师因韬晦结庵以居。
后度夏虎丘
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
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
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
一日圆悟讣音至。
师自撰文致祭。
即晚小参举。
僧问长沙
南泉迁化向甚处去。
沙曰。
东村作驴西村作马。
僧曰。
意旨如何。
沙曰。
要骑便骑。
要下便下。
若是径山即不然。
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
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
意旨如何。
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
还有人救得也无。
曰无人救得。
曰如何救不得。
曰是此老寻常茶饭。
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
三十六年十月诏移阳。
不久复其形服放还。
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
降旨令师再住径山
大弘圆悟宗旨。
辛巳春退居明月堂。
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
寻示微疾。
八月九日谓众曰。
翌日始行。
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
有僧了贤请偈。
师乃大书曰。
生也秖么死也秖么。
有偈无偈是甚么热。
委然而逝。
世寿七十有五。
坐五十八
谥曰普觉
塔名宝光。
号大慧
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
宣州奚氏。
云峰悦之后身也。
灵根夙具。
慧性生知。
年方十二。
即投慧云齐公。
十七薙染。
初游洞宗之门。
洞宗耆宿。
因师词锋之锐。
乃燃臂香。
授其心印。
师不自肯弃去。
湛堂准久之不契。
湛堂因卧疾。
俾见圆悟
悟居蜀昭觉。
师踟蹰未进。
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
曰。
天赐此老与我也。
遂先日至天宁迎悟。
且自计曰。
当终九夏。
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
我著无禅论去也。
值悟开堂。
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门曰。
山东水上行。
曰。
天宁即不然。
只向他道。
薰风自南来。
殿阁生微凉。
师闻忽前后际断。
曰。
也不易你到这田地。
但可惜死。
了不能活。
不疑言句。
是为大病。
岂不见道。
悬崖撒手。
自肯承当。
绝后再苏。
欺君不得。
须要信有这些道理。
于是令居择木堂。
为不𨤲务侍者
后闻悟室中。
问僧有句无句。
倚树话。
师遂问曰。
闻和尚当时在五祖。
曾问此话。
不知五祖道甚么。
悟笑而不答。
师曰。
和尚当时既对众问。
今说何妨。
悟不得已曰。
我问五祖。
有句无句如倚树意旨如何。
祖曰。
描也描不成。
画也画不就。
又问。
树倒藤枯时如何祖。
曰相。
随来也。
师当下释然大悟曰。
我会也。
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
皆酬对无滞。
悟喜谓之曰。
始知吾不汝欺也。
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
俾掌记室
未几圆悟返蜀。
师因韬晦结庵以居。
后度夏虎丘
阅华严。
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
忽洞明湛堂所示。
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
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
一日圆悟
讣音至。
师自撰文致祭。
即晚小参。
举僧问长沙
南泉迁化。
向甚处去。
沙曰。
东村作驴。
西村作马。
僧曰。
意旨如何。
沙曰要骑便骑。
要下便下。
若是径山即不然。
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
向甚处去。
向他道。
堕大阿鼻地狱。
意旨如何。
曰饥餐洋铜。
渴饮铁汁。
还有人救得也无。
曰无人救得。
曰如何救不得。
曰是此老寻常茶饭。
十一年五月
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
毁其衣牒。
衡州
三十六年。
十月
诏移阳。
不久复其形服放还。
诏住阿育王
寻降旨令师住径山
大弘圆悟宗旨。
辛巳春
退居明。
月堂。
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
流光赫然。
寻示微疾。
八月九日
谓众曰。
翌日始行。
是夕五鼓
手书遗表。
并嘱后事。
有僧了贤请偈。
师乃大书曰。
生也祇么。
死也祇么。
有偈无偈是甚么。
委然而逝。
世寿七十五。
坐五十八夏。
谥普觉
塔名宝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宗杲字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
宣州奚氏子,或云即云峰悦之后身也。
灵根夙具,慧性生知。
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齐公受经论,五载涵泳,乃从薙染。
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其锋锐,乃燃臂香,授厥心印。
殊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
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躇踌未进。
一日,闻诏迁悟住汴之天宁。
曰:“天赐此老与我也。
”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
”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门曰:东山水上行。
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闻,忽前后际断。
曰:“也不易,你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
”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釐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
一日,悟与客饭次,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
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
曰:“如徇舐热油铛。
”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倚树话,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
”悟笑而不答。
复曰:“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
”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倚树,意旨如何?
’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
’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
’祖曰:‘相随来也。
’”当下释然曰:“我会也。
”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
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
”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
未几,圆悟返蜀,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
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自撰文致祭。
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
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
僧曰:意旨如何?
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
’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光师迁化向甚处去?
’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
’‘意旨如何?
’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
还有人救得也无?
’曰:‘无人救得。
’曰:‘如何救不得?
’曰:‘是此老寻常茶饭。
’”十一年五月秦桧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
二十六年十月,诏移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
十一月,诏住阿育王
二十八年,令再住径山,大宏圆悟宗旨。
辛巳春,退居明月堂。
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
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
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瞩后事。
有僧了贤请偈,乃大书曰:“生也秪么,死也秪么,有偈无偈是甚么𤍠?
”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
释彦充
释彦充号肯堂
于潜盛氏子也。
幼即慧性朗然善根内著。
生而知有愿脱尘羁。
遂依明空院释义堪薙发。
五夏学律一钵孤征。
径造大愚宏智正堂大圆。
后闻僧举东林颜示众曰。
我此间别无玄妙。
秖有木札羹铁钉饭。
一任汝等咬嚼。
彦窃喜之直谒陈所见解。
东林谓曰。
据汝所见处正坐在鉴觉中也。
彦尽将从前所得底一时飏下。
专注一心精勤参究。
一日闻傍僧举南泉道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
乃默自觉曰。
打草秖要蛇惊耳。
次日入室东林问。
那里是岩头密启其意处。
彦曰。
今日捉败这老贼。
林曰。
达磨大师命在汝手里也。
彦拟开口。
蓦然被林拦胸一拳。
顿即大悟汗流浃背点首言曰。
临济道黄檗佛法无多子。
岂虚语哉。
呈偈曰。
为人须为彻。
杀人须见血。
德山与岩头。
万里一条铁。
林深然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彦充字肯堂于潜盛氏子也。
生而慧性朗然,善根内著。
爰在髫年,愿脱尘羁,依明空院义堪薙发,五夏学律。
一钵孤征,径造大愚宏智、正堂大圆,后闻僧举“东林颜示众曰:我此间别无玄妙,秪有木札羹,铁钉饭,一任汝等咬嚼。
”彦窃喜之,直谒陈所见解,东林谓曰:“据汝所见处,正坐在鉴觉中也。
”彦尽将从前所得一时飏下,专注一心,精勤参究。
一日,闻傍僧举“南泉道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
”乃默自觉曰:“打草秪要蛇惊耳。
”次日入室,东林问:“那里是岩头密启其意处?
”彦曰:“今日捉败这老贼。
”林曰:“达摩大师命在汝手里也。
”彦拟开口,蓦然被林一击,豁尔大悟,汗流浃背,点首言曰::“临济道黄蘖佛法无多子,岂虚语哉!
”呈偈曰:“为人须为彻,杀人须见血。
德山与岩头,万里一条铁。
”林深然之。
释慧洪
宝公慧洪者。
慧性超绝。
宝公
磁州武氏。
大定初
于淦阳造仰山寺
殿宇宏壮。
两柱镂金龙蟠之。
观者瞠骇。
忽有题诗柱上者。
曰。
人道班鸠拙
我道班鸠巧。
一根两根柴。
便是家缘了。
宝公见之大悟
即入西山。
结茆以居。
终身不出。
慧洪
字子范
因阅楞严。
一人发真归
十方虚空。
悉皆销殒。
忽悟曰。
诸佛心印。
本无玄妙。
今日始为无事人矣。
遂造河朔汶禅师所。
陈所见
汶可之。
临终有偈云。
六十春光有八年
浮云收尽露青天。
临行踢倒须弥去。
后夜山头月更圆。
僧宝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磁州人俗姓武
慧性超绝,胸次不凡。
世宗大定初滏阳仰山寺,殿宇华丽,柱上作金蟠龙像。
忽有人题诗柱上:“人道斑鸠拙,我道斑鸠巧,一根两根柴,便是家园了。
宝公大悟,即入西山,结茅以居。
后遍历诸山,住□峪宝岩寺
一夕,安坐而逝。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宝公姓武氏磁州人慧性超绝。
大定初,于滏阳仰山寺,殿宇华丽,柱上作金龙蟠之。
忽有题句于柱上云:“人道斑鸠拙,我道斑鸠巧。
一根两根柴,便是家缘了。
宝公见之大悟,即入西山,诘以居。
后遍历名山,住𡶵峪宝严寺
一夕大风震地,端坐而逝。
僧祖铭元 1280 — 13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0—1358 【介绍】: 僧。
庆元奉化人字古鼎俗姓应
年五十四始出主隆教寺,迁杭州径山,赐号慧性宏觉普济大师
有《古鼎外集》。
祖铭字古鼎,奉花应氏子。
年十八,从金峨横山锡公学出世法,二十五得度。
竺西坦公主天童,使掌书记,后遍参诸尊宿,闻元叟灵隐,往谒焉。
言下豁然开悟,元统元年,始自径山出住昌国之隆教,迁普陀,复迁中天竺。
至正七年,还主径山,锡号慧性文敏宏学普济禅师
十七年,退居妙明庵
十九年书偈而逝,有《四会语录》暨外集若干卷,古鼎洞彻玄微,踔厉纵横,袁伯长胡汲仲黄晋卿虞伯生欧阳原功皆称慕之。
原功赠诗,有「上人能举龙文鼎,坐断淩霄第一关」之句。
初在中竺时,有童子仇姓者,从师荷包笠。
夜宿苏之承天寺,见空中有一宝鼎
左右翼卫皆天神,曰:「天帝以此鼎还赐径山
」诘旦以事质其僧,曰:「此必古鼎师还迁径山也。
」俄而径山命下,闻者异之。
祖铭
字古鼎
奉化应氏子。
幼颖悟。
不近荤食。
稍长学通百氏书。
而尤嗜佛典。
年十八厌处尘俗。
从金峨锡公。
学出世法。
二十五得度受具戒。
出游诸方。
首依竺西坦公。
记室
复走闽浙。
多所参访。
莫有契者。
元叟灵隐
师往谒焉。
一语之下。
遂坦然无疑滞。
久之。
臻其阃奥。
一时德誉蔼著。
所与交游。
皆雅望之士。
去留为丛林重轻。
而师愈谦抑自持。
有以舆从为相迎者。
悉谢绝之。
唯杖履而已。
顺帝元统元年
师五十有四。
始自径山出。
昌国之隆教。
学者不惮步险。
争愿趋往座下。
后八年
迁普陀。
浙东都元帅完者都公
威震海上。
而于师至礼甚恭。
日本商航。
奉国命。
盛赍金币来聘。
师每避去。
未几。
迁中天竺。
至正七年
还主径山
师在中竺时。
有童子仇姓者。
从师荷包笠。
夜宿苏之承天寺
见空中有一宝鼎
左右翼卫皆天神。
若有所告曰。
天帝以此鼎。
还赐径山
诘旦以事质。
其僧曰。
此必古鼎师
还迁径山也。
因与之俱来。
为求给役。
俄而径山命下。
闻者异之。
朝廷以师法席之盛。
锡号慧性文敏宏学普济禅师
十一年
颖豪乱作。
师治妙明庵于放生池上。
曰。
吾将老于是。
十七年
杭再兵。
师退而庵居。
又数月。
苗獠焚掠径山
丞相达识帖木迩。
延师入云居庵
暇则诣问道。
请礼弥笃。
一日请看经次。
师惟默坐。
公问。
长老何不看经。
云。
寻行数墨为看经耶。
公无语。
师翻经云。
老僧看经。
看经去也。
公以手覆经云。
请与说破。
云。
伊尹周公阿谁做。
公遂领悟。
已而示微疾。
更衣危坐。
致书丞相
嘱以外护佛法之意。
俄而指语其徒曰。
观世音金台至矣。
吾平生兼修之功。
有验也。
乃大书偈曰。
生死纯真。
太虚纯满。
七十九年。
摇篮绳断。
书已掷笔而逝。
留七日。
颜貌如生。
行院概郡府官僚。
设俎奠于道。
茶毗。
舌根数珠不坏。
得五色光舍利无算。
建塔于径山及隆教普陀青山。
有四会语录。
暨外集若干卷。
传于世。
师意度直率。
不为缘饰。
居处物用。
清苦淡泊。
晨兴盥颒以至浣濯。
未尝役童仆。
自幼至耆年。
未尝少休。
修净业礼观音像。
日必千拜。
而于大法。
洞彻玄微。
开示直截。
踔厉纵横。
应变无穷。
虽门庭峻拔。
若不可少杀。
随其夙器。
慈悲诱掖成就为多。
至于文学
乃师之世业。
里中袁文清公桷
金华胡公长孺
黄公溍
蜀郡虞文靖公集
长沙欧阳公玄
咸称慕之。
见诸文字者。
举可徵已。
古鼎禅师
讳祖铭
出于四明应氏。
风骨轩昂。
谈论超人意表。
得道于元叟端公
出世。
谈禅之会有四。
皆名山广泽之中。
四众围绕。
其升堂入室之鼓。
日不停声。
当是时。
六宗之徒。
互相犯诤。
著书千百言以解之。
声达朝廷。
朝廷赐号。
慧性文敏弘学普济禅师
丛林共美其功。
楚石琦有语曰。
具眼宗师。
超方哲匠。
传列祖之灯。
息六宗之抗。
身非身相非相。
天教擎在千峰上。
初与楚石
同参元叟端
端公喜怒不测。
所举者皆流俗鄙事。
所诃者皆贤圣章句。
大疑之。
乃诣端公之室。
呵呵大笑。
曰。
自远趋风。
师何谑耶。
端公蓦起顿足曰。
山僧罪过不少。
瞠愕而却。
书记寮虚职。
林首座
欲举补之。
曰。
见弹而求鸮炙。
不亦早乎。
林曰。
何谓也。
曰。
待渠识得西来意方可耳。
不然流成文字蠹鱼。
何益哉。
闻大惭陨涕。
自誓求决大事。
一日参罢。
复进曰。
黄龙南倾心。
请益于慈明。
慈明屡诟骂之。
何也。
曰。
赵州道
台山婆子。
被我勘破。
与慈明笑曰。
是骂耶。
为复肝胆相似。
为复鼻孔不同。
曰。
一对无孔铁锤。
曰。
立悟去。
又且如何。
曰。
病眼见空花。
曰。
金沙混杂。
政未得在。
又拟进语。
震声喝之。
失声笑曰。
祖铭此回做得书记也。
端公亦笑而许之。
住后僧问。
如何是佛。
曰。
秤锤蘸醋。
又曰。
如何是佛向上事。
曰。
仰面不见天。
僧曰。
云门乾矢橛。
又作么生。
曰。
不是好心。
僧曰。
乾矢橛与秤锤蘸醋。
相去多少。
曰。
镬汤里𨁝跳。
僧又拟问。
便喝。
言行平易。
不以绳墨制学者。
尝曰。
沧海有择流之心。
则成牛迹
春日有偏炤之意。
仍似萤光。
所以大冶烹金。
不须九转。
众生成佛。
只在刹那。
分之别之。
远之弃之。
岂大慈长者之心哉。
晚住径山
禅流益心归之。
恕中愠
早受业于元叟
既出游方。
径山之席。
乃归访
蒙堂
间与商确古今。
于是二公互相肯可焉。
出世灵岩
法嗣紫箨道公。
复称之。
或曰。
愠公向亲先老人。
今其背德承绍无名老衲
师反奖之。
何也。
曰。
不然。
当今吾老人之望。
故重天下矣。
裨贩之徒。
往往承虚接响。
愠公得意于紫箨。
不以声名而忘其本。
节操如此。
岂可及哉。
年垂耄。
爱携衲子山游。
不计远近。
意得即到。
归便高枕。
鼻息如雷。
一日命侍者遍插香。
声钟告寂。
众趋绕之。
则宴然侧身长往矣。
有遗偈曰。
生死纯真。
太虚纯满。
七十九年。
摇篮绳断。
其门下继居径山者。
象源淑也。
径山
百尔躬先率之。
勤奋乃言。
先老人。
弗以絮务劳贤者。
淑曰。
安有贤者。
而弗劳乎。
于是。
冰风四峻。
廉士大集。
一日趋出门。
大叫曰。
杀来了。
杀来了。
众惊集。
淑乃庄立蜕去。
其次门人力金者。
主持天界。
佘应龙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池州府铜陵人
慧性过人,清标迈俗。
沉酣典籍,以古人自期。
弃举子业,隐居泉山,以诗酒自娱,邀游吴越间,与陈继儒何伟然等为师友。
有《彀音集》、《泉山集》。
释济深
济深字慈筏秀水金明寺僧。
早夭。
黄叶翁称其慧性好学。
释真融
真融
楚之麻城人也。
幼有慧性
十五为沙弥
潜心教乘数年。
托钵行游。
涉历名山。
所至随处结缘。
嘉靖丁未
建康
牛首山
修苦行。
明年燕京
挂搭崇国寺
讽法华经。
越数月至万寿山
登坛受戒已。
五台山
禁步五年。
愈益精进。
甲寅
伏牛山龟背石。
炼磨三年。
持行益苦。
丁巳
自伏牛还楚。
会城龙华寺转经。
明年
峨眉山顶。
禁步一十二年。
集众修安养行。
立丛林。
建藏阁。
净土庵
接纳云水。
孳孳如不及。
万历二年
出山。
随喜止𨧿华山
𨧿华与峨眉
相拱向。
每见朝山人众。
山路八十里。
崎岖崄峻。
风雨不时。
措足无地。
欲为憩息之所。
而难其基。
闻山有池。
金莲池
上平衍可建道场。
师大喜。
往视果然。
遂夷石为址。
伐木为材。
工勤于趋。
人乐于助。
不一二年成一大刹。
金莲庵
峨山化城
云水赖之。
复修千佛阁
金莲之镇。
既而复念。
天下三大道场。
五台峨眉
已获朝参。
普陀山
乃观世音示化之地。
可弗至乎。
万历庚辰
渡海抵小白华。
大士示相。
大慰夙愿。
自谓。
与此山有缘。
餔糜吃菜。
了馀生足矣。
乃于宝陀寺之左。
千步沙
迤逦而东。
沙尽处有山。
光熙峰
师结庵其麓。
前为楼俨然。
观沧海日出。
后为大士精舍。
其馀方丈香积。
靡不翼翼然饰矣。
庵成。
命之曰海潮。
盖视峨眉𨧿华之胜。
不相远也。
师为人。
一味真实。
捍忍勤苦。
刬灭情识。
人无贤愚少长。
一以慈眼视之。
游泳教海。
深入三昧。
终不以二门。
自居净业堂
一单终身。
不与众异也。
尝谓人曰。
某甲苦行六十年。
岂敢妄有希图。
但愿与三宝结缘。
成人天小果。
毕吾志耳。
师住
多神异之迹。
痛秘之人。
有见者戒勿泄。
静极光通。
理固然耳。
吾自不惑。
焉敢惑人。
师之道岸
无涯涘矣。
故朝海者见大智禅师
以为现在肉身大士
丛林相传。
以为口实云。
岁□□□月。
坐化于海潮院。
释真语明 1515 — 1589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五
释真语字默庵
姓李氏宾川人也。
生有善性,幼喜事佛。
明嘉癸丑,礼师正宗薙发,创止止庵
真语初不识字,及授经论,礼诵《华严》,日夜不辍,七易寒暑,慧性顿开,口诵心惟,便通妙义。
李中溪请弘法崇圣寺,遂跻讲席。
化道既广,归来日众,因于白崖遍照寺
又于洱海般若寺万松庵,以处徒侣。
著有《观世音经注》行世。
万历十七年慈圣太后妙峰赍藏供鸡足山,赐真语紫衣。
坐化时,寿七十五,塔于万松深处。
僧祩宏明 1535 — 1615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袾字佛慧号莲池
姓沈氏古杭仁和人,世为名族。
父德鉴,匑匑宿儒,人称“明斋先生”。
母周氏,淑性善容,慈惠爱物。
生而颖异,幼习帖括。
年十七,入县学屦,试冠诸生,学行文艺,鸣于一时。
顾澹于世味,视科第蔑如也。
与从游讲论,必折归佛理。
栖心净土,家戒杀生,瓜蔬必祭。
居常太息,曰:“光阴过隙,人寿几何?
吾年三十,而后当超然长往,与世无求。
”无何,妇张氏生一子殇,妇亦亡已。
勘破世缘,不欲续娶。
母强之为议,婚汤氏。
年二十七,居父丧,三年服阕。
丁母忧,因涕泣曰:“亲恩罔极,正吾答报时也。
明嘉靖乙丑除夕,命汤点,捧至案,盏裂,乃笑曰:“因缘无不散之理。
明年诀汤曰:“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
”汤亦洒然曰:“君请先,吾自至耳。
乃作一笔句词,竟投西山无门洞性天理祝发,乞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就坛受具。
居顷之,一瓢一杖,遍游诸方。
尝北诣五台,夜礼文殊,感见异光,至伏牛随众炼磨。
京师遍融笑岩,皆有开发。
东昌,忽有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以母服未阕,乃怀木主以游,每食必供,哀慕无已。
金陵瓦官寺,病几绝,时即欲就荼毗,因念曰:“吾一息尚存耳。
”乃止病间归。
越中多禅期,与会者五,终不知邻座名字。
隆庆辛未,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有终焉之志,山故伏虎禅师刹也。
杨国柱、陈如玉为结茅三楹以居之。
吊影寒岩,绝粒七日,倚壁危坐。
村多虎,环山四十里,岁伤数十人。
居民苦之,因发悲愿,为讽经施食,虎患遂止。
岁亢旱,村民乞祷雨,笑谢曰:“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
”众坚请不已,乃击木鱼,循田念佛,时雨随注,如足所及。
民感异之,相与庀材木荷锄钁,竞发其地,得柱础而指之。
曰:“此云栖寺故物也。
师福吾土,吾侪愿鼎新之,以永其福。
”不日成兰若,外无崇门,中无大殿,惟禅堂安僧,法堂奉经像,馀取蔽风雨耳。
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丛林。
时教纲灭裂,禅道不明,往往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大惧之。
又因思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阿弥陀经疏钞》十馀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
一时缁素,归心净土,若水赴壑,谓佛设三学,以化群生。
戒为基本,基本不立,定慧何依?
思行利导,必固根本,乃令众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因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以发明之。
初,发迹参方,又忆昔见《高峰语录》,谓“自来参究此事,最极精锐,无逾此者。
向怀之行脚,欲并匡山永明而一之,更录古德机缘中语编之,曰《禅关策进》,合刊之以示参究之诀,盖禅净双修,不出一心。
万历戊子,岁大疫,日毙千人,太守余良枢灵芝寺禳之,疫遂止。
梵村旧有朱桥,潮汐冲塌,行者病涉,议倡造,无论贫富贵贱,人施银八分而止。
或虑工大施微,不易集事,乃不日累千金,鸠工筑基,每下一椿,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数日,桥竟成。
尝著《放生文》,传诵海内,慈圣皇太后见之,嗟叹不已,遣内侍赉紫伽黎,咨问法要。
书偈进曰:“尊荣豪贵者,由宿植善因。
因胜果必隆,今成大福聚。
深达罪福相,果中更植因。
喻如锦上华,重重美无尽。
如是修福已,复应慎观察,修幅不修慧,终非解脱因。
福慧二俱修,世出第一义。
众生真慧性,皆以杂念昏。
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
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
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
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
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
”慈圣善之。
尝讲《圆觉经》于净慈,听者日数万指。
因赎寺前万工池为放生池,复增拓之,岁费百馀金
山中设放生,所救赎飞岛、禽、虫、充牣其中,岁费二百石以养之。
亦有警语,使守者依期对禽畜宣白,即羽族善呜噪者,闻赞呗声,寂然而听,宣罢,乃鼓翅飞呜,其感应如此。
道风日播,一时贤士卿,若大司马宋公应昌太宰陆公光祖,宫谕张公元汴,司成冯公梦祯陶公望龄,及门问道者,以百计,皆扣关击节,靡不心折。
监司守相下车伏谒,胥 忘形屈势,空其所有,非精诚感物,何能至是?
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四日示寂,世寿八十有一,僧臈五十,塔于寺左岭下。
宏天性朴实,无缘饰,虚怀应物。
貌温粹,弱不胜衣,而声若洪钟
无崖岸,而守若严城
善藏其用,文理密察,经济洪纤,不遗针芥。
即画丛林日用,量施利,酌厚薄,覈因果,明福罪,养老病,条理井然。
其自律甚严,尝以三十二条自警,垂老躬浣濯服,琐细不劳侍者
终身衣布缕,一麻帏乃五十年前物,犹不忍弃,他可知已。
平等大悲,摄化一切,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
佛属末世护持正法者,依四安乐行,宏实以之。
憨山为作墓铭,且尊为法门,推崇至矣。
将终时前数日,入城别诸弟子及故旧,但曰:“吾将他往。
”还山具茶汤,与众话别。
中元设盂兰盆,为荐先宗,乃告人曰:“今岁我不与会。
”有簿记密题云:“云栖寺直院僧代为堂上莲池追荐沈氏宗亲。
”始知其悬记也,其了明去来如是。
继妻汤氏,后宏祝发,建孝义庵,为女丛林主,先一载而化,亦塔于寺右。
所著经疏外,有杂录《竹窗三笔》等二十馀种,行于世。
范姝
众香词
洛仙,为雉皋诗人范献重侄女,早失怗。
慧性成,九岁时,则能咏新月,祖盟鸥公极爱之,为择配以李君延公,名家子,且善属文。
将许婚焉,或有尼之者,祖不听,遂赋于归,琴瑟谐甚。
闺门倡和,极笔墨之乐,然秘不示人,亦鲜有知者。
亡何婴家难,洛仙则布衣椎髻,长斋绣佛前,与延公风雨相慰劳不少辍。
集中所云“埋名驱薄俗,把卷卧衡门。
”其实录也。
既好文,喜与名媛之能诗者相结,周羽步吴蕊仙先后客雉皋,皆与洛仙称莫逆交,诗筒赠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