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司马光北宋 1019 — 10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86 【介绍】: 陕州夏县人字君实
司马池子。
少聪颖好学,以父荫为将作监主簿
仁宗宝元元年进士
累官知谏院翰林学士权御史中丞,复为翰林侍读学士
极力反对王安石所行新法,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数与安石吕惠卿等辩论,因出知永兴军
神宗熙宁四年,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十五年,专修史书,绝口不论时事。
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临朝,起为门下侍郎,拜左仆射,主持朝政。
起用刘挚范纯仁范祖禹吕大防等,悉除新法,恢复旧制。
在相位八月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初编撰战国秦二世历史为《通志》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改书名为《资治通鉴》,元丰七年成书。
另有《温国文正公文集》、《稽古录》等。
全宋诗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
初仕苏州签判
父死服除,改武成签判
庆历六年(一○四六),以庞籍荐授馆阁校勘,后受庞籍辟为并州通判
召还为开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诰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为龙图阁直学士
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
熙宁三年(一○七○),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
六年,以端明学士翰林侍读学士洛阳,主编《资治通鉴》。
哲宗即位,召主国政,元祐元年,拜左仆射门下侍郎,卒于位,年六十八。
温国公谥文正
有文集八十卷,杂著多种。
事见《东坡全集》卷九○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司马光诗十四卷,以《四部丛刊》影宋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即宋绍熙刊本,亦即绍兴二年本)为底本,参校清乾隆六年陈宏谋校刊《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陈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四库本)等。
底本卷二、卷三有若干首有目无诗,分别据陈宏谋刊本补入。
底本卷六《又和讽古》“海客久藏机”一首,与卷一《和之美讽古二首》之二重复,已删略。
又辑得集外诗及断句,另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一一七二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宝元元年进士甲科
大理评事国子监直讲,累迁开封府推官,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仁宗未立嗣,数上疏谏言。
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判吏部流内铨。
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除御史中丞权知审官院。
王安石新政持异议,与安石数论辩于帝前。
由是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修《资治通鉴》,凡十五年。
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召为门下侍郎
元祐元年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力废新政
是年九月卒,年六十八,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著有文集八十卷,《资治通鉴》三百二十四卷,《考异》三十卷,《通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涑水纪闻》十卷等,并注释《》、《孝经》、《老子》、《法言》、《太玄》等。
苏轼司马文正公光行状》(《东坡集》卷三六),《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胥鼎金 ? — 1226
字和之代州繁畤人
持国大定中太子司藏,有功母后家。
章宗即位,擢拜尚书右丞
和之大定二十八年进士
至宁初都城兵,由户部尚书参知政事
宣宗即位,除泰定军节度使,不赴,改判大兴。
贞祐二年,拜尚书右丞
车驾南渡,出为汾阳节度使,移知平阳,权河东南路宣抚使
四年,授枢密副使权右丞,兼职如故。
五年正月,朝京师,进平章政事,封莘国公,行台关中
未几,兼左副元帅
明年,以温国公致政,封英,行台卫州,以病薨于位。
雷希颜为作神道碑云:黄霸为良吏称首,及为丞相,与张敞论列,功名大减。
王允当汉祀之衰,计诛董卓,近古社稷臣,然不赦凉州人,旋致傕泛之祸。
萧俛之清介,崔植之论议,皆足为唐名臣
议销兵,饿朱克融辈不畀一官,遂再乱河朔
彼或量不足,或才略有所穷,权不足以济事,智不足以知时故也。
姚崇之贤,惟其不知道,未免为救时之相,其他可知也。
国家有通明相曰英国胥公,尚兼数公之长。
予谓希颜此论,似涉过差,至于为国朝名相,以度量雄天下,则在公为无愧矣。
长安,乞致仕表云:兴造功业,方圣主有为之时;表里山河,岂愚臣养病之地。
送弟有之云:世事正须高著眼,宦途休厌少低头。
他文类此。
弟恒常之子嗣祖,今在燕中。
苏伯衡元末明初
伯衡字平仲金华人
明初为国子学录,迁学正
被荐擢翰林编修,辞归。
洪武十年学士宋濂荐以自代,复以疾辞。
后为处州教授,坐表笺误,下吏死。
有《平仲集》十六卷。
(田按:平仲以古文鸣,宋景濂《送平仲还乡序》云:「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荄,或卉或条,或小或大,或圆或偏。
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
」又云:「司马温国光《资治通鉴》成一家言,宋之后,元承之
宋有李焘,虽尝著为编年,异同之论,皆并存之,盖不敢当作者之任。
元史》新修。
十四朝之行事,亦颇粲然可观。
有能搜纂以续司马之书者,将不在今日乎!
平仲学术富而辞章美。
其东还也,将操笔削而成百代不刊之典。
」其为老辈推重如此。
平仲之官学录也,在丙午七月
吴元年丁未学正,见所作《国子学同官记》。
其被荐在洪武元年庚戌,集中有《庚戌七月九日晡时御笔宣唤》诗云:「玄霜湿雾动龙香,水殿书题爱晚凉。
虮虱小臣惟感愧,姓名衣被五云章。
」《明日入见奉天门口号》云:「玉阶俯伏聆天语,金匮抽书亦许陪。
」又《明日诣相府控辞述怀》云:「只缘多病兼无似,只合山林送此生。
」盖引见后授编修,即以病辞也。
其官国子前后五年
胡仲子跋《平仲集》云:「平仲太学六年。
」《提要》疑为史误。
余详检本集,盖仲子误加一年,史不误也。
集中又有《被留校雠元史史馆杂书》诗云:「笔削自从尼父后,文章无过马迁优。
坐销官烛知无补,丝络翻惭进庶羞。
」盖辞官后又被留史馆至明年始得还也。
平仲夙怀恬退,《连雨杂书》诗云:「决去胡不早,无营尚盘桓。
」《东斋夕书》诗云:「偶随孤鹤行。
时见辣萤度。
即此有馀欢,何况山中去。
」厥后景濂荐以自代,力辞还山。
二十一年聘主会试,后辞还。
寻授处州教授,以表笺忤旨下狱死。
二子恬、怡救父并被刑。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其为斯人言哉!
平仲集》十六卷,诗仅一卷,非其所措意,而泽古既深,风格亦自骞举,其他著述无闻,集本近亦罕见,馀假之江阴庆云自在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