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曹用之
用之归德人,幼有赋声,屡中甲乙,诗亦有功。
尝戏作鬼仙语云:浏浏竹间雨,荧荧窗下灯。
相逢不相顾,含泪过巴陵
诗有本事,中山杨正卿能道所以然,真人作鬼语也。
释绍隆南宋
绍隆
和州含山人
九岁谢父母去家。
依县之佛慧院。
又六岁削发受具。
又五岁而束包曳杖。
飘然有四方之志。
首谒长芦炤禅师
参叩之间。
景响有得。
因阅圆悟语录。
抚卷叹曰。
想酢生液。
虽未能浇腹沃胃。
要且使人庆快。
第恨未亲聆謦欬耳。
至宝峰谒湛堂
叩死心于黄龙。
死心机锋横出。
诸方吞𦦨。
非上上根。
莫能当。
而于师独器重称赏。
众皆侧目。
将趋夹山圆悟
道龙牙。
遇泐潭乾公之法子密公
相与甚厚。
每研推古今。
至投合处。
抵掌轩渠。
或若佯狂。
议者。
谓今之沩仰寒拾也。
及见圆悟
圆悟移道林。
师从焉。
一日入室。
圆悟引教云。
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举拳曰。
还见么。
曰。
见。
圆悟曰。
头上安头。
师于此有省。
圆悟叱曰。
见个甚么。
曰。
竹密不妨流水过。
圆悟肯之。
自是与圆悟
形影上下。
又二十年。
斧搜凿索。
尽得其秘。
或。
疑师道貌甚愞。
圆悟曰。
藏主
柔易若此。
何能为哉。
圆悟曰。
瞌睡虎耳。
后归邑住城西开圣。
建炎之扰盗。
起淮上。
乃南渡结庐铜峰之下。
适彰教虚席。
郡守李尚书光
延师居之。
四年而迁虎丘。
圆悟以乱离归蜀。
曩之辐凑川奔。
一时后进。
望山而趋。
师每登座。
从实吐露。
一味平等。
随根所应。
皆惬其欲。
圆悟之道。
复大振于东南。
居三年感微疾。
白众曰当以第一座宗达承院事。
大书伽陀曰。
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所以佛法无有剩语。
珍重。
掷笔坐逝。
绍兴六年丙辰五月也。
住世六十。
坐四十五
塔全身于山之阳。
曹洞氏之老秀公镇虎丘。
明年始以官命。
西庵墟之徙其栋瓦椽梠。
完寺坏屋。
于是虎丘隆禅师之塔。
破而复新。
藩级崇宏。
奥阈冥深。
户容庭貌。
炜焕赫奕。
观瞻耸悦。
如教复振。
论者多秀公之义。
颂声不期而作焉。
惟禅师之道。
临济氏。
为正胤的受。
当教统之季。
群宗遗支。
微绝不嗣。
禅师众胄。
曼衍天下。
百年之间。
以道德表兹山居。
禅师之居者。
父子弟昆。
后先之踵相接也。
然皆熟视其祖。
凛然欲压。
于颓檐仆壁之下。
莫肯引手持一瓦一木。
救其风雨寒暑。
秀公异氏也。
独知尊教基。
饬祠宇。
致孝乎非己之祖。
岂惟善善之公。
足以灭党私。
而矫薄俗。
彼为人后。
而遗其先者。
视公之为宜何如也。
明河曰。
师见圆悟
后以二亲垂白。
褒禅山
侍养者数年。
虎丘
追忆白云端立祖堂故事。
乃曰。
为人之后。
不能躬行遗训。
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之。
此二事。
一载山志。
一出传灯。
见师本之厚。
因读天隐修塔文。
深感于中。
何后嗣之不然也。
故附其文于传末。
示戒将来。
且知秀公有作用人。
恨无从考始末。
可惜。
释大观南宋
全宋诗
释大观字物初号慈云俗姓陆鄞县横溪(今浙江宁波)人。
北涧居简净慈寺,悟旨,典文翰,声称籍甚。
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临安府法相禅院,历住安吉州慈禅寺绍兴府象田兴教禅院庆元府智门禅寺、大慈名山教忠报国禅寺
景定四年(一二六三)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广利禅寺,卒葬寺西庵
有元德溥等编《物初大观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净慈寺志》卷一○《法嗣》。
 释大观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一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刘因元初 1249 — 1293
字梦吉保定容城人
将生之夕。
其父梦神人以马载一儿至其家,曰:「善养之,」故名之曰骃,字梦骥,后乃改今名字焉
天资绝人,日记千百言,六岁能诗。
长而深究于周、程、朱、吕之学,杜门深居,不为苟合,公卿使者过之,避不与相见,人或以为傲,弗恤也。
诸葛孔明「静以修身」之语,表所居曰「静修」。
尝游郎山雷溪间,号雷溪真隐
(又号樵庵
至元十九年,徵拜右赞善大夫,以母疾请归。
二十八年,召为集贤学士,固辞不起。
越二年卒,年四十有五。
延祐中,追赠翰林学士容城郡公谥文靖
当世庙初,姚文献公枢许文正公衡杨文献公果商文定公挺辈布列台省,号称盛治。
既而诸公相继告老,中朝贤士大夫多属意于静修丞相不忽木尤力荐之,卒未竟其用。
许文正公之应召也,道过静修静修谓之曰:「公一聘而起,毋乃太速乎?
文正曰:「不如此,则道不行。
」及静修不就集贤之命,人或问之,乃曰:「不如此,则道不尊。
」世祖闻之,叹曰:「古有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欤!
」所著有《四书精要》三十卷,诗五卷,名《丁亥集》,手所选定,尝自讽咏,取他文焚之。
今所传文集十馀卷,又续集、遗诗、拾遗共若干卷,皆刊行于世。
其论诗曰:「魏、晋而降,诗学日盛,曹、刘、陶、谢其至者也。
隋、唐而降,诗学日变,变而得正,李、杜、韩其至者也。
、宋而降,诗学日弱,弱而后强,欧、苏、黄其至者也。
静修诗才超卓,多豪迈不羁之气。
流派师承,于斯言见之矣。
僧行端元 1254 — 1341
行端字景元一字元叟临海儒家何氏子。
年十一,得度于馀杭化城院。
初参藏叟和尚径山,言下豁然顿悟,藏叟告寂,依净慈巩石林记室
与陵虚谷、海东屿、熙晦机、永东州、真竹阁为莫逆交。
寻挂锡灵隐伏虎岩,住径山
请居第一座,既而退处楞伽室。
大德间,出世湖之资福,名闻京国。
至大间,特旨赐号曰「慧文正辩」,行宣政院举主中天竺,迁灵隐
延祐间,有旨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升坐说法,竣事入觐,加赐「佛日普照」之号。
南归养高于良渚西庵泰定间,降玺书命主径山,作大护持者二十年。
至正辛巳,终于丈室,世寿八十八,僧腊七十八。
元叟以馀力施于篇翰,尤精绝古雅,自称「寒拾里人」。
尝拟寒山子诗百馀篇,四方衲子多传诵之。
林石田隐居吴,不与世接,独遗以诗曰:「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
」其取重前辈如此。
行端
字元叟
临海何氏。
世为儒家。
年十一。
从叔父茂上人。
得度于馀杭化城院。
气识渊邃。
慨然以道自任。
藏叟老禅师径山
得旨。
次至净慈石林巩公
处以记室
大德庚子
出世湖之资福。
名闻京国。
特旨赐慧文正辩禅师
中书平章张公。
举师住中天竺。
复迁灵隐
有旨。
设水陆斋于金山
命师说法。
竣事入觐。
奏对称旨。
加赐佛日普炤之号。
南归即退。
庐于良渚西庵
至治壬戌
三宗四众。
相率白于行宣政院
请师补径山
仍阖奏请降玺书护持。
师至是凡三被金襕之赐。
人以为荣。
而师漠如也。
径山席三十年。
足不越阃。
隆德重。
方仰之
间作诗文。
清绝古雅。
林石田前辈吴山
闭门无接。
于师特敬慕之。
尝赠师以诗。
有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之句。
石田知师。
以诗犹知见重。
况知师以道者乎。
虎岩径山时。
师为第一座。
每闻岩法座上。
举云。
度宗为北兵攻急。
道士设大醮。
奏章天廷。
问国家重事
高公章。
久不得报。
既竣事问故。
高公云。
为定径山四十八代住持。
天门不开。
故得报迟也。
岩举此谓。
住持非苟然。
至于四十八代住持。
尚预定之天庭。
师闻颇心非之。
及师继席。
适当其次。
至正辛巳
示寂。
窆全身于寂炤院。
八十八岁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行端字原叟姓何氏临海人也。
年十二,从叔父得度于馀杭化城
苦求大法,至忘寝食。
而生有夙慧,文字不由师授,自能通晓。
初参藏叟珍问:“何处人?
”答云:“台州
便喝,展坐具。
又喝,乃于言下豁然有省。
既寂,复依净慈石林巩记室,与虚谷、东屿、晦机为莫逆交。
大德庚子主湖之资福,遂以瓣香归藏叟。
五载,学人奔凑,名闻京国,赐号“慧文正辩”。
复迁中竺、灵隐径山诸刹,屡承恩宠,三锡金襕。
延祐丙辰,有旨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主其事。
事讫入觐于便殿,从容奏对,深契圣衷,更赐“普照”之号。
拂衣南旋,止于良渚西庵,二十年足不越阃,慕其道者鳞萃,几无所容。
至正辛巳八月四日,坐书偈云:“本无生死,焉有去来。
冰河发燄,铁树花开。
”投笔垂一足而化,寿八十八,腊七十六,留龛七日,颜貌如生。
塔于径坞曰,寂照分爪发,别建塔于化城
释先睹
先睹
字无见
姓叶氏
世为天台仙居显族。
生于宋咸淳间
资性秀颖。
幼绝腥醲。
嗜读书。
过目成诵。
父母素期以儒业成家。
沙门东洲善公者。
过而识之。
曰。
此法器。
宜无滞乡里。
父母诺之。
古田和尚薙染。
即事遍参。
见藏室珍公于天封。
方山宝公瑞岩西庵
而往来二公间。
虽有所契。
未臻其极。
遂筑室华顶峰
精苦自励。
一日作务次。
涣然发省。
平生凝滞。
当下冰释。
乃走西庵呈所解。
山以偈印之。
辞还华顶
山不能留也。
华顶高寒幽僻。
人莫能久处。
惟师一坐四十年。
足未尝辄越户限。
于方丈中。
搆娑罗轩。
开导学者。
梦堂噩公序曰。
至元大德间
无见睹禅师
方山宝公之道唱东南。
于是天下英俊之俦。
高洁之侣。
雄豪魁杰之伦。
闻其风而神驰。
觏其迹而心服。
莫不襆肩[尸@憍]足。
忍饥渴。
冒寒暑。
形骈影属。
以趋座下。
禅师
则呴之喻之。
又从而呵怒之。
凭之凌之。
又从而抚矜之。
飞而上。
吾矰缴之。
走而下。
吾网罟之。
吾惟其得而已。
于弋椓之勤奚恤。
金之锻也器成。
木之斲也材就。
宜其弃荣华而甘淡泊。
黜聪明而返醇朴。
靡然而就。
弟子之列。
莫之牴牾也。
元元统甲戌五月望日。
遗书谢道侣。
说偈跏趺而逝。
阇维。
白乳如注。
舍利凝积成五彩。
瘗于寺之西偏。
锡号真觉。
塔曰寂光。
门人辈。
集其法语偈顿等成一卷。
金华黄溍为序。
刻而行之。
师操行卓绝。
邈在霄汉。
下视尘凡。
故及门。
皆切实生死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