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汝南人,字翁君。先从蔡千秋学《谷梁春秋》,后又从张禹受《春秋左氏传》。宣帝时,以儒术进,官至谏大夫。
全汉文·卷四十七
宣字赣君,东海郯人。元帝时为廷尉书佐都船狱史,后以大司农斗食属察廉补不其丞,复察廉为乐浪都尉丞,举茂材,为宛句令,迁长安令。成帝即位,补御史中丞,出为临淮太守,徙陈留太守。阳朔初为左冯翊,历少府,拜御史大夫。鸿嘉初代张禹为丞相,封高阳侯。永始中罢归,后征加特进。哀帝初免为庶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
【介绍】:
西汉淮阳阳夏人,字子佩。从张禹学《易》。举为博士,迁东平太傅。后禹以帝师见尊,荐宣为右扶风,迁廷尉,出为太原太守,累官大司农、右将军。哀帝时迁御史大夫,转大司空,封长平侯。哀帝死,王莽专政,乞归。卒谥顷。
释智实。俗姓邵氏。雍州万年人也。童稚儿丛谲诡超异。预有谈论必以佛理为言先。十一出家。住大总持寺。听叙玄奥。登共器之。随以小缘而能通畅宏远。自涅槃摄论俱舍毗昙。皆镜其深义开其关钥。兼以思力坚明才气雄雅。武德之岁初平郑国。三大法师慧乘道宗辩相等。西赴京师。主上时为秦王威明寓内志奉释门。乃请前三德并京邑。能论之士二十馀僧。在弘义宫。通霄法集。实年十三。最居下座。上命令对论。发言清卓惊绝前闻。新至诸僧无敢继响。上及诸王异声同叹曰。此小师最俊烈。后必绍隆三宝矣。实眉间白毫可数寸。光映颜颡。沙门吉藏。摩其顶捋其毫曰。子有异相。当蹑迹能仁。恨吾老矣。不见成德。武德七年。猃狁孔炽屡举烽爟。前届北地官军相拒。有僧法雅。夙昔见知。武皇通重给其妻媵任其愆溢。僧众惘然无敢陈者。奏请京寺骁捍千僧用充军伍。有敕可之。雅即通聚简练别立团队。既迫王威寂无抗拒。实时年二十有一。深究雅怀恐兴异度。事或彰陈必累大法。乃致书于雅曰。与子同生像季。共属陵迟。悲六道之纷然。悯四生之未悟。子每游凤阙。恒遇龙颜。理应洒甘露于帝心。荫慈云于含识。何乃起善星之勃见。鼓调达之恶心。令善响没于当时。丑迹扬于后代。岂不以朝含安忍省纳刍荛。恣此愚情述斯顽见。嗟乎可悲寔伤其类。且自多罗既断。终不更生。折石已分义无还合。急持衣钵早出伽蓝。使清浊异流兰艾殊别。使群臣息于讥论。梵志寂于谤声。定水噎而更通。慧灯晦而还照。此言至矣。想见如流。雅得书逾怒。科督转切。备办军器。剋日将发。实腾入其众。大哭述斯乖逆。坏大法轮。即是魔事。预是千僧同时号叫。听者寒心下泪。实遂擒撮法雅殴击数拳告云。我今降魔。使邪正有据。雅以事闻帝云。此道人大粗。付法推刻。即被枷禁。初无怖色。将欲加罪。仆射萧瑀等奏。称精进有闻。敕乃罢令还俗。所选千人并停复寺。实虽处俗壤。而兵役得停。欣泰其心曾无憾结。贞观元年。敕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捡挍佛法清肃非滥。实恐法雅犹乘先计滥及清徒。乃致书于使曰。沈俗僧智实白。实怀橘之岁。陟清信之名。采李之年。染息慈之位。虽浅智褊能。然感希先达。窃见化度寺僧法雅。善因曩世受果今生。如安上之游秦。似远公之入晋。理应守护鹅之行持结草之心。思报皇王之恩奉酬覆载之德。乃于支提静院。恒为宰杀之坊。精舍林中。镇作妻孥之室。脱千僧之服。四海怆动地之悲。谤七佛之经。万国嗟诉天之怨。自汉明感梦摩滕入洛已来。无数名人颇曾闻也。皇帝受禅抚育万方。欲使王道惟清法海无秽。公策名奉节。许道亡身。除甘蔗之灾。拔空腹之树。使禅林郁映慧苑扶疏。茂实嘉声振于邦国。宁可忍斯邪佞。仍捧钵于祇桓。弃我贞廉。绝经行于灵塔。龙门深浚奉见无由。天意高悬流问何日。惟公鉴同水镜。智察幽微。仰愿拯惊翼于华箱。济涸鳞于穷辙。轻以忓陈。但增悚惧。后法雅竟以狂狷被诛。伦以事闻。乃下敕云。智实往经论告法雅。预知粗勃。自还俗已来。又不亏戒行。宜依旧出家。因返寺房综括前业。捃讨幽致有誉京室。十一年。驾往洛州。下诏云。老君垂范。义在清虚。释迦贻则。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涂。求其宗也弘益之风齐致。然大道之行。肇于遂古。源出无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迈两仪而运行。包万物而亭育。故能经邦致治。反朴还淳。至如佛教之兴基于西域。逮于后汉方被中土。神变之理多方。报应之缘匪一。洎乎近世崇信滋深。人冀当年之福。家惧来生之祸。由是滞俗者闻玄宗而大笑。好异者望真谛而争归。始波涌于闾里。终风靡于朝廷。遂使殊俗之异郁为众妙之先。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流遁忘返于兹累代。今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解张阐兹玄化。自今已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庶敦反本之俗。畅于九有。贻诸万叶。时京邑僧徒各陈极谏。语在别纪。实惟像运湮沈开明是属。乃携大德法常等十人。随驾至阙。上表曰。法常等言。法常等。年迫桑榆。始逢太平之世。貌同蒲柳。方值圣明之君。窃闻父有诤子君有诤臣。法常等。虽预出家。仍在臣子之例。有犯无隐。敢不陈之。伏见诏书。国家本系出自柱下。尊祖之风形于前典。颁吾天下无德而称。令道士等处僧之上奉以周施。岂敢拒诏。寻老君垂范。治国治家。所佩服章亦无改异。不立观宇不领门徒。处柱下以真全。隐龙德而养性。智者见之谓之智。愚者见之谓之愚。非鲁司寇莫之能识。今之道士不遵其法。所著衣服并是黄巾之馀。本非老君之裔。行三张之秽术。弃五千之妙门。反同张禹漫行章句。从汉魏已来。常以鬼道化于浮俗。妄托老君之后。实是左道之苗。若位在僧之上诚恐真伪同流有损国化。如不陈奏。何以表臣子之情。谨录道经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如前伏愿。天慈曲垂听览。敕遣中书侍郎岑文本。宣敕语僧等。明诏久行。不伏者与杖。诸大德等。咸思命难。饮气吞声。实乃勇身。先见口云。不伏此理。万刃之下甘心受罪。遂杖之放还。抱思旋京晦迹华邑。处于渭阳之三原焉。信心之侣敬奉如云。情计莫因。遂感气疾。知命非久。欲与故人相别。而生不骑乘。乃令弟子四人各执床角舆至本寺。精爽不杂。召诸知友执手诀云。实以虚薄妄厕僧俦。一期既至知复何述。但恨此身虚死未曾为法。以为慨然。近梦阿私陀仙见及云。常得出家。想非徒说。少时卒于大总持寺。春秋三十有八。即贞观十二年正月也。实自生能不入市廛。不执钱宝。不求利涉。三衣瓶钵常不离身。虽当日往还。而始无辄离。志行严肃殊有轨度。摄诱多方。故四远道俗逃放之僧。多依附之。亲侍沙门七人。皆供承有叙。通共嘉焉。总持故塔修奉者希。实香灯供养以为己业。病转就笃。渧水不通已经旬日。侍人非时进浆。实曰。大圣垂诫其可欺乎。吾见临终犯戒者多矣。岂使累劫之诚而陷于一咽者哉。遂闭气而止。又问以终事。答云。譬如弯弓放矢。随处即落。观于山水未有亲疏之心。任时量处省事为要乃葬南郊僧墓中。斯亦达性之一方矣。终后三原信士。方三十馀里皆为立灵庙。夜别四五百人。聚临如丧厥亲。迄于百日众方分散。
初总持寺有僧普应者。亦烈亮之士也。通涅槃摄论。有涯略之致。以傅奕上事群僧蒙然无敢谏者。应乃入秘书太史局公集。郎监命奕对论。无言酬赏但云。秃丁妖语不劳叙接。应曰。妖孽之作有国同诛。如何贤圣俱崇。卿独侮慢。奕不答。应退造破邪论两卷。皆负籧篨径诣朝堂。以陈所述。时执事者以圣上开治通谏。刍荛虽纳奕表未将。理当不为程达。应乃多写论本。日往朝省。卿相郎暑鼓言奕表。牵挽奕手与谈正理。素本浅学。假词于人。杜口不对。斯亦彭享强捍。僧杰不可抑也。应之所师法行者。亦贞素之僧也。俱住总持。众首之最。立操孤拔与物不群。每日六时常立参像。自问自答入进殿中。乃至劳遣应声如在。精悫特立众难加焉。故又目之为高行也。行见塔庙必加治护。饰以朱粉摇动物敬。京寺诸殿有未画者。皆图绘之铭其相氏。即胜光褒义等寺是也。武德之始。犹未有年。诸寺饥馁烟火不续。总持名胜。普应为先。结会僧伦誓开粮路。人料一勺主客咸然。时来投者日恒仅百。夙少欣欣曾不告倦。而行微念起厌怠怀。即悔告人大开鬼业。如何自累惜他食乎。每旦出门延顿客旅。欢笑先言顾问将接。多办钵履安处布置。乃达时丰初不休舍。后住楚国讲遗教论。以毕终矣。◎
全台诗
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一字确士,号觚斋,晚号觚庵。浙江山阴人。少年能诗。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以翰林改官刑部,外任道员。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起,入台湾巡抚唐景崧幕。二十一年(1895)割台约成,台湾民主国成立,俞明震亦任要职,布政使顾肇熙内渡后,由俞明震继任。未几,唐景崧出奔,俞氏亦去。1902年任江南陆师学堂总办,后移官江西,摄赣南道。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1913年任甘肃肃政使。晚年归江南,筑室西湖,与陈三立等唱和。著有《觚庵诗存》四卷〖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12月。
全台诗
魏绍吴(1862~1917),字笃生,清竹堑(今新竹)人。先世自泉州同安迁台,历传三世,均以经商为业。魏氏幼即好学,惜屡试不中;亲丧之后,绝意仕途,不复以功名为念。乙未(1895)割台,避难闽南,每于诗文中述其乱离之苦。局势稍定后返台,设「启英轩书塾」于竹堑,教读之馀,喜吟咏,尤嗜灯谜,竹堑「灯猜」节庆,常由其主持。著有《鹤山诗文集》、《虎观谜存》等〖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年12月;赖子清《台湾诗醇》,1935年。
〗。子魏清德、清壬并承家学。清德为瀛社第三任社长,著有《满鲜吟草》、《润庵吟草》。清壬为鹤山医院院长,著有《鹤山谜学》。今魏氏诗作乃据《台湾日日新报》、《台湾诗乘》、《台湾诗醇》、《台湾省新竹县志稿》、《台湾诗录》辑录编校。(吴福助撰)
全台诗
林培张(1864~1941),字植卿,一作湜卿,又作次逋,号芷庭,嘉义县人〖参考《寄庐遗稿》序文,台北:龙文出版社,2001年;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清季诸生,曾入罗山书院就读,为进士林启东之弟。大正初,移居台中,任职台湾新闻社汉文部编辑,署其庐曰「寄庐」。林氏学诗,上溯魏晋,旁及白香山、庾肩吾诸家,最后则去其依傍,独辟蹊径。杨近樗谓其作品「善于传神描景,词无泛设,真情流露」,在汉诗坛颇为活跃,曾入「罗山吟社」、「南社」、「嘉社」、「网珊吟社」、「朴雅吟社」,并多次受邀为词宗。与施梅樵、蔡梓舟、傅鹤亭、杨近樗为莫逆交,施梅樵曾于林氏七十岁寿诞发起贺寿徵诗活动,并于其逝世后,选编诗稿三百首,原拟于昭和十八年(1943)冬付梓,因时局紧迫而搁置。1958年诗人节始以油印本发行,前有施梅樵、杨近樗、傅锡祺、蔡梓舟序文,陈子敏等十二人题词。2001年6月,龙文出版社根据施梅樵选编本影印出版。兹以龙文版《寄庐遗稿》为底本,参考《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文艺丛志》、《鸥社艺苑》、《诗报》等报刊合集编校。(余美玲撰
全台诗
郑家珍(1866~1928),字伯玙,号雪汀,清新竹县人。原籍福建南安。幼入陈世昌私塾就读,与同门张麟书等结为金兰之交。光绪二十年(1894)取中举人。乙未割台,挈眷内渡,归籍南安。设馆教学,造就颇多优秀人才。郑氏学问广博,好读近世译本,于天文、地理、历法、算术、星相、卜筮,无不穷探奥妙,尤以算术著名于当时。光绪三十四年(1908)保送专科,取录福建算术第一名。时有英国人士与其较量,家珍更胜一筹,因此名声大噪。签分盐运大使,任丰州学堂正教习兼劝学所长。大正八年(1919)返台,居新竹八载。大正十二年(1923)在新竹聚集门下,组「耕心吟社」,作品结集为《耕心吟集》。在闽时曾有《倚剑楼诗文存》,由泉州古华阁书局刊行,今未得见。返回新竹后,又著有《雪蕉山馆诗草》。昭和三年(1928)病逝南安祖厝,年六十三。逝后遗稿无存,越四载,门人曾秋涛、许炯轩收拾残丛,拟付梓,惜未梓行。民国七十二年,门人郑?珠始出所藏稿,并得庄幼岳、周植夫、黄锭明之编订,由门人林丽生斥资,委由中华民国传统诗学会为之排印出版,名曰《雪蕉山馆诗集》,多返台后之作。其后龙文出版社将其收入「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为现今最为通行版本。〖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页730至731。
〗今即据此为底本,并参照《台湾日日新报》、《诗报》、曾笑云编《东宁击钵吟前后集》、?口安喜编《东阁倡和集》等报刊诗集编校。(江宝钗撰)
全台诗
丁宝濂(1867~1929),讳雨田,字式周,号莲溪,以字行,彰化鹿港人。丁协源家族丁生让(名端凝)之长子,进士丁寿泉之侄。光绪间廪膳生。明治三十二(1899)至三十五年(1902)间担任鹿港公学校汉文教师。明治四十二年(1909)至大正十五年(1926)间,长期寄籍雾峰林家,并担任林家私塾教师,此时亦经常往返雾峰与鹿港之间。天性喜爱吟咏, 日治后,曾先后加入「鹿苑吟社」、「鹿江诗社」,同时也经常参加栎社活动。大正九年(1920)一月因林幼春推荐,正式成为「栎社」社员。大正十年(1921)又加入鹿港「大冶吟社」。大正十五年(1926)因长子荣东病逝,心情悲伤,不再参与诗社活动。昭和四年(1929)4月14日病故,享年六十三。 〖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李昭容《鹿港丁家之研究》,中正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2001年。
〗
丁宝濂擅书法,用笔纯熟,且能展现出个人风格,堪称清末台湾具代表性的书家之一。其诗作集结为《莲溪诗集》,附刊于《栎社第一集》中,是丁家诗人群中,唯一有诗集刊行者。以下诗作据《栎社第一集。莲溪诗草》、《栎社十周年大会击钵吟》、《栎社十周年大会诗稿》、《莱园第三周年诗会稿》、赖子清编《台湾诗海》、《鹿江诗会课题》等辑录编校。
全台诗
郑登瀛(1873~1932),又名学瀛,字十洲,号竹溪诗逸、北郭诗逸。竹堑(今新竹)人。为进士郑用锡曾孙。五岁丧父,由其母高氏抚育成人。少与刘景平、罗百禄同受业于高敬修,三人因才相埒、志相合,且皆善书法,人称「高门三杰」。早年曾经营酒厂,获利颇为可观。其后日人实施专卖制度,遭强行徵购,遂转而寄情书画于北郭园故宅。昭和六年(1931)「九一八事变」后,郑十洲将诗稿中涉及时局者全数烧燬。随后将子嗣三人分别送往北平、广州就读。昭和七年(1932)六月病逝,享年六十。〖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
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
字槐庭,又字心水,号沁园,彰化鹿港人,生员。光绪三年六月十四日(1877年7月24日)生。祖克劝,以拓垦贸易起家,系开发台湾中部钜贾。父为廪生宗华,早世。兄弟四人,怀澄居末,赖母吴氏抚养成人。性聪敏,喜读书,善诗词古文,复工小楷,知音律,能篆刻,对摄影亦颇有兴趣,可谓多才多艺。弱冠交游江湖名士及海内诸大家。其早期诗作浮靡艳丽,情意缠绵;迨割台后,因阅历兴亡,感怀家国,一变为激楚凄苍。1902年与台中士绅林痴仙(朝崧)、林幼春(资修)、赖悔之(绍尧)等诗友组织栎社,以琴书诗酒自娱,被社中推为巨擘。同时为鹿苑吟社、鹿江诗会、大冶吟社主要社员,骚坛咸称健将。平居喜奖掖后进,且深研阳明学,于学界著有劳绩。1919年九月,继庄士哲之后为鹿港区长,翌年十月转任街长及台中州协议会会员,先后主持街政十二年,对于维护汉学,校勘文字,解决乞丐问题,改良婚丧社会风俗,筹建公会堂,创办学校,开设道路,计画「市区改正」等地方建设与公益事业,莫不悉力以赴。然为建公会堂而拆除万春宫,为「市区改正」而拆三山国王庙,造成文物莫大损失。1932年九月,街长任期届满退职。三年后宿疾复发,辗转至1940年七月十九日去世,年六十四。著有《沁园诗草》(1921),又选七言绝句成《媪解集》(1934)等。(张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