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燧字端甫,文献公枢之侄,少孤,随枢学于苏门。及长,以所作就正于河内许衡,衡赏其辞。至元七年,衡为国子祭酒,奏召旧弟子二十人,驿致馆下,始为秦王府文学。寻提举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除陕西汉中道按察司副使,调山南湖北道,入为翰林直学士,迁大司农丞。元贞元年,以翰林学士与侍读高道凝总裁《世祖实录》。大德五年,出为江东廉访使,移病太平,拜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至大元年,入为太子宾客,进承旨学士、太子太傅。明年,授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四年,得告归。卒,年七十六,谥曰文。所著有《牧庵文集》五十卷。牧庵为文,闳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舂容盛大,有西汉风。宋末弊习,为之一变。济南张养浩序其集曰:公才驱气驾,纵横开阖,纪律惟意,约要于烦,出奇于腐,江海驶而蛟龙挐,风霆薄而元气溢。时元宅天下已百馀年,倡鸣古文,群推牧庵一人,拟诸唐之昌黎、宋之庐陵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8—1330
【介绍】:
元汶上人,字子贞,号超然。幼嗜学,读书常达通宵。始为镇江路学正,以阎复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转中书省右司掾,与元明善、张养浩号为“三俊”。英宗时,累官翰林待制,升直学士。至治三年,铁失在上都杀英宗,其党召两院学士北上,元用独不行。铁失败,人皆称其有先见之明。泰定帝时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兼经筵官。预修仁宗、英宗两朝实录,奉旨纂集法令为《通制》,译《贞观政要》为蒙古文。凡大制诰,多出其手。卒谥文献。有《超然集》。
元用,字子贞,世居阿城,后徙汶上。元用幼读书,常达曙不寝,父忧其致疾,止之,辄以衣蔽窗默观之。始以镇江路儒学正,考满游京师。翰林承旨阎复大奇之,因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御史台辟为掾史,转中书省右司掾。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同时号为三俊。除应奉翰林文字,迁礼部主事,改尚书省右司都事,转员外郎。及尚书省罢,退居任城,久之,齐、鲁间从学者甚众。延祐六年,授太常礼仪院经历,属英宗锐意礼乐,其仪注制度,率所裁定。授翰林待制,升直学士。泰定三年,授太子赞善,转礼部尚书,兼经筵官,寻拜翰林侍讲学士,预修仁宗、英宗两朝实录。天历二年卒,赠正奉大夫、江浙等处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东平郡公,谥文献。诗文四十卷,号《超然集》。戴表元称其文曰:属辞庄、屈之洁,析理孟、荀之达,而比事左、班之覈也。
齐贤字仲思,号益斋,高丽人。官至鸡林府院君,谥文忠。
益斋乱稿:李穑序:年未冠,已有名当世,大为忠宣王器重。从居辇毂下,朝之大儒缙绅先生若姚公牧庵、阎公子静、赵公子昂、元公复初、张公养浩,咸游王门,先生皆得与之交际。
李穑撰墓志:奉使西蜀,所至题咏,脍炙人口。从王降香江南,楼台风物,遇兴遣怀,每从容曰:「此间不可无李后主也【李后主 益斋集(粤雅堂丛书本)附录李穑墓志作「李生」。】。
褧字显夫,正献公本之弟也。擢泰定甲子进士,除秘书监校书郎,安南使者朝贡归,选充馆伴使,改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詹事院立,选为照磨,寻辟御史台掾,辞。转大禧宗禋院照磨,迁翰林修撰。至元初,擢监察御史,遇事敢言。出佥山南廉访司事,改陕西行台都事。月馀,召拜翰林待制,迁国子司业,与修宋、辽、金三史,拜翰林直学士,寻兼经筵讲官。卒年五十有三,赠国子祭酒范阳郡侯,谥曰文清。显夫自少敏悟,出语惊人。延祐中,挟其所作诗歌,从其兄入京师,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东平蔡文渊、王士熙方以文章显于朝,争慰荐之。至治辛酉,诚夫登进士第一,后三年而显夫亦擢第,出于曹元用、虞集、孛朮鲁翀之门,士论荣之。所著有《燕石集》若干卷。欧阳元功谓其诗务去陈言,虽大堤之谣,出塞之曲,时或驰骋乎江文通、刘越石之间。而燕人凌云不羁之气,慷慨赴节之音,一转而为清新秀伟之作,齐鲁老生不能及也。苏伯修亦谓其诗清新飘逸,间出奇古,若卢仝、李贺之流,益喜其词以模拟之。危太朴曰:公之于诗,精深幽丽,而长于讽谕,用成一家之言。显夫之诗,于诸公之评尽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