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文述元 ? — 1313
文述
字无作
明之慈溪人
自幼不御不洁。
读书吾伊。
入口辄成诵。
既长。
从师受五经。
纵观子史百家之书。
阅佛书。
忽心融神会。
恍然如素习。
即日白父母。
愿出家度生死。
落发于东溪牧公。
得戒于大用諿公。
参历至径山元叟端公
亟称赏之。
以为有道之器。
过净慈。
谒海东屿。
亦见器许。
然俱无所解悟。
遂杖策入天童。
见怪石奇禅师
与语契合。
奇欲倚之以大其家。
即令入室侍书
其后砥平石主是山。
掌藏钥。
诸山法侣。
遂籍籍闻师声誉。
咸愿礼迎宣演大法。
会凤跃山等慈法席虚。
行宣政院
起师主之。
俄迁大梅之护圣
二刹皆衰陋。
丛林仪范多废缺。
师至。
申以约束。
人人自律。
至其为众说法。
则脱略窠臼。
拨去枝叶。
使听者涣然无疑。
名缁奇衲。
风靡而至。
师之名益闻。
帝师锡以觉智圆明之号。
归老于福昌
辟一轩于寺之左。
扁曰舒啸。
湖海名德。
若断江月江商隐梦堂诸公。
皆迎致其中修供养。
缙绅之贤者。
亦时时过从。
为方外友。
柳道传
黄晋卿
危太朴
李季和
尤号知己。
年近七旬益畏烦杂。
退居花屿湖。
当白莲盛开。
月色娟好。
趺坐一小艇。
泛湖水中。
清绝如须菩提可画也。
居恒必蚤起。
礼拜诵持。
虽祁寒溽暑不懈。
临众甚严。
接宾朋则津然。
喜见眉目。
抵掌笑语。
滚滚不能休。
有以为问者。
曰。
成就后学。
不可不肃。
客以欢来。
故不然也。
三山文海郁公。
以一钵行四方。
每视其去留为重轻。
然独从师游湖上。
钦重爱恋。
久而忘去。
盖阅世愈多。
而情之所及者愈淡。
乃更求深山密林。
浩然长往。
使人投筇顿足。
以想见其风裁。
皇庆二年九月
示疾终。
岑安卿
安卿字静能馀姚人
自号栲栳山人,以所居近栲栳峰也。
李著作季和危学士太朴相善。
尝作《三哀诗》,吊宋遗民之在里中者。
寄托深远,有俯仰今昔之思焉。
岑氏昆季多以科名显者,而静能独沦落不偶。
其《简王子英诗》云:「平生耕稼心,愧此老病躯。
」又云:「老成愧苟得,童稚羞无官。
」又《会资敬庵诗》云:「我穷不出门,颇觉天地窄。
」何其坎壈抑郁之甚也。
兵火之馀,典籍散佚,而今日尚知有静能者。
岂非显晦亦各有数邪。
姚文奂
文奂字子章昆山人
聪敏好学,过目即成诵,博涉经史。
辟浙东帅阃掾,虽公事旁午,不废吟咏,把酒论诗,意气豁如也。
自号娄东生,与郭羲仲郯九成顾仲瑛公相唱和。
家有野航亭,人称为姚野航
又有书声斋,永嘉李孝光为之记。
朱晞颜
前辈教人静坐,正欲使学者于静处下工夫,设不得已处,事物应酬狎至之际,有所摇夺,将遂成间断乎?
天下之理,散在事物,观于静未若观于动,求于简未若求于繁为得也。
为诗亦然。
退之尝谓吏人休白事,公作送春诗,郑五作相,亦谓诗思在灞桥驴子上,此犹戏语。
孟东野平陵水木幽深,每坐石上吟哦,至暮乃归,曹务尽废,则诗与事果判为二矣。
谋于野则获,于邑则否,以裨谌一人之身,心随境迁,智愚悬绝,又不可晓,岂东野之诗亦求之于野乎?
朱晞颜年甚少,笃志于学,士大夫多从之游,顾其居近市,盖廛隐也。
坌壒之蓬勃,里巷之喧啾,车马之阨塞,日旁午于前,而晞颜方乃挟册危坐,若摆落世事,初不介意。
然其承亲宾友,泛应曲当,未尝废事,亦未尝违俗。
而诗辄成轴,纸长三过,读之愈出愈奇,拟古则不失古人作者之意,咏史则能得当时之情。
至于他诗,各有思致,大抵老苍隽健,尤非近学所能窥,俗情所能汨,良可喜也。
予谓晞颜傥能于事物应酬之际,常存主静之心,不为外夺,则此理卓然,随在而见,亦随在而有得,何莫非学?
学进则诗益进,他日又当求之于此轴之外。
庚子夏五月十有八日陵阳牟巘序。
瓢泉朱君曩仕予乡州,交分相得也。
当是时,君之才气锐甚,自谓天地间风月无尽藏,平章在我,化裁在我,故日以诗歌与骚翁墨客相颉颃不厌。
别二十馀年,复胥会于钱唐,而其气益锐,诗益奇。
其骞腾迅迈,如大鹏御风之脱氛壒也;其连轩清警,如舞鹤出林之引圆吭也。
人所彳亍,我独纡馀。
由是知坡老所谓昌其诗不如昌其气者益信。
君尝丞长林。
鹾事厖茸。
窾导棼疏。
日就成绪。
乃能与李君五峰恣览雁荡山
瑰容玮状。
倡和彪休。
风云协其律吕。
烟霞为之澄廓。
于时运使本斋王公
方巡视其所职也。
即改容礼貌之。
无操约镌谯意。
其在江西事尤剧,吟咏不废。
以是知君之才周于世用,不独昌于诗而已。
至其为文,规绳古制,不事浮靡,曲生、隐二传,尤为奇赡幽蔚,又不独昌于诗而已。
予尝观吴草庐先生为其先翁墓表,称君能诗能文,有猷有守,可为良吏,为闻人,盖纪实云。
郑僖序。
丁复
字仲容天台人
负诗名。
延祐初,游京师,公卿奇其才,与浦城杨载、清江范梈同荐入馆阁度当国者不能用,不俟报可,翩然去之。
乃绝黄河,憩梁楚,过云梦,窥沅湘,陟庐阜,浮大江而下,遂家金陵
买宅于城北,南户故有两桧树,醉则倚树而咿唔,因自名其什曰《双桧亭诗》。
殁后,其婿饶介之、门人李谨之先后编辑,共得若干首。
永嘉李孝光曰:国初以来,临海为诗数十家,其什曰《阆风》、《樗园》、《山南》、《天逸》、《素心》、《圣泉》。
其后又有张子先陈刚中杨景羲,皆自树一家,足以名世。
复读仲容诗,人欲飞,皆已绝去生狞,操蹙精悍,犹之宛马,不踶不齧不覂而日行千里,众马虽十驾,不能超也。
中山李桓曰:仲容学博才敏,为诗精丽奇伟,格超而趣远,深入古人阃奥。
杨翮曰:仲容诗必因酒而作,引觞挥毫,若不经意,而语率高绝。
仲容胸次夷旷,生平有隐君子之趣,而以酒自托。
故当时论诗者,亦以太白方之。
李存元 1281 — 1354
字明远更字仲公,饶之安仁人
好为古文辞,通医术。
既而游于上饶陈立大之门。
延祐开科,一试不第,即决计隐居。
三以高蹈丘园荐,不应,秘书李孝光举以自代,当事者将以翰苑处之,不果。
葺书室曰竹庄,题曰俟庵,人称为番阳先生
四方兵起,门人何琛迎养于临川
至正十四年卒,年七十四。
有《俟庵集》三十卷。
仲公祝蕃远舒元易吴尊光三人游,志同行合,号「江东四先生」云。
虞山钱牧斋列朝诗集》载俟庵诗,称为洪武中年卒者,误也。
危学士素所撰墓志年月甚明。
俟庵集》,刻于明永乐三年国子祭酒徐旭序之,谓其距俟庵之没五十二年,则俟庵已卒于明太祖未定金陵之先也。
牧斋于史学最为详密,而不能无误,考證之难盖如此。
王冕元末明初 1287 — 1359
臣等谨案:《竹斋》三卷,《续集》一卷,明王冕撰。
字元章,《续高士传》作字元肃,诸暨人
本农家子,家贫,依沙门以居,夜潜坐佛膝上映火读书,后受业于安阳韩性,遂传其学。
然行多诡激,颇近于狂。
著作郎李孝光秘书卿泰哈布哈皆尝荐于朝。
知元室将乱,辞不就。
明太祖婺州,闻其名,物色得之,授咨议参军,未几卒。
宋濂为作传,载《潜溪集》,叙其始末甚备。
续高士传》以为太祖欲授以参军,一夕卒。
浙江通志》据以列入「隐逸传」。
旧本亦题为元人,非其实矣。
诗集三卷,其子周所辑,刘基序之。
续集诗及杂文一卷,又附录吕升所为王周行状,则冕女孙之骆居敬所辑。
冕天才纵逸,其诗多排忧遒性之气,不可拘以常格。
然高视阔步,落落独行,无杨维桢等诡俊纤仄之习,在元明之间,要为作者。
集中无绝句,惟画梅乃以绝句题之。
续集所收皆自题画梅诗也。
乾隆四十六年正月恭校上。
释大同元末明初 1289 — 1370
大同
一云其字。
号别峰。
上虞王氏子。
世推簪缨之族。
父有樵。
母陈氏。
妊师已十月
父见庞眉僧。
振锡而行。
问僧来自何所。
曰。
昆崙山也。
竟排闼而入。
父急追之。
寂然无有也。
暨出。
闻房中儿啼声。
笑曰。
儿岂向来浮屠也。
幼极俊爽。
览诸载籍。
辄会其玄奥。
父授以辞章之诀。
握笔翩翩。
辄有可观。
遂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
是子。
般若种也。
可俾其缠绕尘劳乎。
命舍家入会稽崇胜寺
从僧贵游。
已而剃落。
受菩萨戒。
会春谷讲经景德师
复往依之。
获受五教仪玄谈二书。
又谒怀古肇师。
受四种法界观
怀古春谷。
南山大弟子。
深于华严之学者也。
师天分既高。
又加精进之功。
清凉一家疏章。
悉摄其会通。
而领其枢要。
义趣消融。
智光发现。
识者心服之。
春谷升主宝林华严教院。
召师谓曰。
子学精且博矣。
恐滞于心胸。
以成粗执。
从事思惟。
修以刬涤之乎。
师即出钱塘
佛智熙禅师
于慧日峰下。
旧所记忆者。
一切弃绝。
唯存孤明。
耿耿自炤。
如是者。
阅六暑寒。
佛智嘉其有成。
欲縻以上职。
不听而去。
俄上天目山
普应本禅师
普应见已。
期之如佛智
师将久留。
普应曰。
贤首之宗。
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张大之。
毋久淹乎此也。
为赞清凉像而遣之。
师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皆一心。
不识孰为禅那。
而孰为教乘。
内外自此空矣。
亟还宝林见春谷。
且告之故。
春谷曰。
可矣。
乃命之司宾
寻升上座
当时相从者。
皆宏伟之龙象。
师为分讲杂华玄门。
会要统宗
必极其所言。
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
闻之。
相与崇奖莫置。
声光焕著。
五尺童子。
皆能知其名。
郡守范侯某。
怜春谷僧腊已高。
风之使让其席。
师毅然不答。
侯设伊蒲供。
延师亲与之语。
曰。
有是哉。
所贵乎道者
在明师弟子之分。
垂训后人。
苟乘其耄。
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乎。
明公纵爱我厚。
名义不可犯也。
侯不觉离席。
把师臂曰。
别峰诚非常人也。
元延祐初
始用荐者。
出世萧山净土寺
师自念。
圭峰以来。
累叶相承。
其间或绝或续。
执法者之贤否。
遂发弘誓。
力持大法。
晨讲夕演。
虽至于劳勚。
弗敢少懈。
天历初
朝廷新设广教都总管府。
遴选名山主僧。
一归至公。
升师住景德
重纪至元中
行宣政院
迁主嘉禾东塔
师不赴。
宰臣领院事
乃改宝林。
宝林清凉肄业之地。
人咸为师荣。
师固守谦退。
迟回不上。
州牧
邑尹。
山林友社。
交疏延请。
亦不允。
至第二疏。
始投袂而起。
仿终南山草堂故事。
建高斋。
辟幽舍。
招徕俊乂
浙水东西。
莫不担簦蹑屩。
争集轮下。
师竭忱开授。
景德为尤勤。
法席之盛。
不减东山
时至正初
顺帝
御宣文阁。
近臣。
有以师之道行闻者。
帝嘉之。
特赐金襕伽黎衣。
帝师大宝法王
亦俾以六字师号。
隐然作镇江南
宗门恒倚之为重。
元忠介公泰不华守越。
病旱无以禳。
佥谓。
非师不可。
师为爇香臂上。
以请雨。
即澍。
师莅事一纪馀。
以疾固辞。
坚卧崇福庵中。
而时事日棘。
师因退处瞻博迦室。
年垂乃八十矣。
皇明御极。
四海更化。
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名浮屠咸应诏集阙下。
入见于武楼。
独免师拜跽之礼。
善世院护视之。
次日复召。
赐食禁中。
及还复有白金之赐。
洪武二年冬十二月
得疾久不瘳。
口占辞众语。
端坐而蜕。
三年春三月十日也。
世寿八十一。
僧腊六十五。
越七日
遵治命就城南竹山
准法阇维。
收馀烬瘗焉。
其嗣法分布列刹者。
则妙心大衍。
臬亭善现。
高丽
景德仁静。
姜山明善。
延寿师顗。
南塔国琛。
福城大慧
景福性澄
妙相道称。
法云道悦
小宝□日益。
净土梵翱也。
师神宇超迈。
伏犀插脑。
长身而玉立。
美谈吐。
遇王公贵人轻重教门者。
发论兖兖弗休。
其挺己卫道
理或不直。
虽斧锧在前。
不少挫其气。
中岁稍涉魔事。
至中之以危法。
师不顾。
下帷却扫。
日味华严。
其人一旦自毙。
然其游心文。
翰宾接贤。
公卿燕飨赆遗。
唯恐不尽其意。
永康胡公长孺
吴兴赵文敏公孟頫
巴西邓文肃公文原
长沙欧阳文公玄乌。
黄文献公溍武。
威余忠宜公阙。
咸乐与师交。
函诗往来。
无虚岁。
晚岁与安阳韩庄节公性。
李著作孝光
唱酬于水光山色间。
尤极其情趣。
扶植他宗。
无尘毛猜忌。
闻其贤也。
敛衽不暇。
断江恩师少林学也。
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师台衡教也。
挽之尸圆通。
至于甄别人品。
摩厉后进。
三宗屡得其人。
古林茂师之主保宁
驭下过严。
僧无赖者数人。
将愬之于公府。
师偶遇于旅邸。
设丰食食之。
从容谓曰。
吾虽不识古林。
闻其为禅林名德。
子等将不利之。
君子以为何如人。
不如且已。
否则恐罹大咎也。
众沉吟良久。
稽首列拜而去。
事遂寝。
师性至孝。
自恨蚤丧父。
养母纯至。
及亡。
春秋祭礼无阙。
且请名臣书父母群行。
树碑于墓。
生平无躁进意。
高丽沈王
参军洪瀹。
施大藏经于二浙。
瀹自负通内外典。
不复下人。
入越见师。
茫然如有失。
力言于王。
邀公游燕都
将振拔之。
过吴。
辞以疾而还。
持律甚严。
不敢违越。
抚世酬物。
终始如一。
不以久近为碍。
而散其诚。
逮革代之后。
囊无一钱。
唯存书史五千卷。
尽散其徒之能文者。
著述颇多。
未脱稿。
辄为人持去。
其外集曰天柱稿。
录师自制诗文。
曰宝林编。
额聚古今人。
为寺所作者也。
呜呼。
贤首之宗。
不振久矣。
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师独能撑支震耀。
使孤宗。
植立于十馀传之后。
凡五十年。
非贤者。
其能致是乎。
杨维桢元末明初 1296年12月25日 — 1370
维桢字廉夫会稽人
泰定丁卯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迁江西等处儒学提举
会兵乱,避地富春山,徙钱塘
张士诚招之,不往,又忤达识丞相,自苏徙
明洪武二年,召修礼乐书,维桢谢曰:岂有八十岁老妇,就木不远,而再理嫁者邪!
赋《老客妇词》以进。
赐安车诣阙,留百二十日,以白衣乞骸骨,放还。
卒年七十有五。
廉夫尝居吴山铁冶岭,故号铁崖
太湖,得莫邪铁笛,又称铁笛道人
筑室松江上,有小蓬壶、草玄阁诸胜。
海内荐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屦,殆无虚日。
玉山草堂之会,推主敦盘。
笔墨横飞,铅粉狼藉,或戴华阳巾,披鹤氅,踞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坐客皆蹁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也。
所著书数百卷,其《古乐府》尤盛行。
张伯雨曰:《三百篇》而下,不失比兴之旨,惟《古乐府》为近。
今代李季和杨廉夫遂称作者。
廉夫上法汉、魏,而出入少陵、二李之间,故其所作,隐然有旷世金石声,又时出龙鬼蛇神,以眩荡一世之耳目,斯亦奇矣。
元诗之兴,始自遗山
中统至元而后,时际承平,尽洗宋、金馀习,则松雪为之倡。
延祐天历间,文章鼎盛,希踪大家,则虞、杨、范、揭为之最。
至正改元,人材辈出,标新领异,则廉夫为之雄。
而元诗之变极矣!
明初,袁海叟杨眉庵辈皆出自铁门。
钱牧斋谓铁体靡靡,久而未艾,斯言未足以服铁崖也。
郭翼元 1305 — 1364
字羲仲,(一作重)昆山人
少从卫培学,工诗,尤精于《》。
生平以豪杰自负,尝献策张士诚,不能用,遂归耕娄上。
老得训导官,竟与时忤,偃蹇以终。
范阳卢熊公武题其墓曰「迁善先生」。
羲仲自号「野翁」,又号「东郭生」,以东郭先生故事命其斋曰「雪履」。
所著有《林外野言杨维桢序其诗曰:今之诗合吾之论者,斤斤三四人,虞公集李公孝光、陈公樵也。
窃继其绪馀者,亦斤斤三四人,天台项炯、姑胥陈谦永嘉郑东昆山郭翼也。
又曰:其诗精悍者在李商隐间,风流姿媚者,不在玉台下。
羲仲卒于至正二十四年昆山朱圭《名迹志》载有卢熊所撰墓志可据。
钱宗伯牧斋列朝诗集》谓羲仲洪武初徵授学官,度不能有所见,怏怏而卒。
岂未见公武所撰墓志耶?
牧翁考證,号为详博,而小传中疏缪如此类者颇多。
余一一表而出之,非敢指摘前贤,窃恐贻误来学也。
顾瑛元末明初 1310 — 1369
一名阿瑛别名德辉字仲瑛昆山人
世居界溪之上,轻财结客,年三十,始折节读书,购古书、名画、三代以来彝鼎秘玩,集录鉴赏无虚日。
茂才,署会稽教谕,辟行省属官,皆不就。
年四十,以家产付其子元臣,卜筑玉山草堂,园池、亭榭、饩馆、声伎之盛,甲于天下。
四方名士若张仲举杨廉夫柯九思李孝光郑明德倪元镇,方外若张伯雨于彦成琦元璞辈,常主其家,日夜置酒赋诗。
有二妓曰小璚花、南枝秀者,每遇宴会,辄命侑觞,一时风流文雅,著称东南焉。
淮张据吴,避隐嘉兴合溪
母丧归绰溪,张氏再辟之,断发庐墓,翻阅释典,自称「金粟道人」。
至正末,元臣为水军副都万户,恩封武略将军水军千户飞骑尉钱唐县男
洪武元年,以元臣为元故官,例徙临濠
二年三月卒,年六十。
自为圹志,戒其子以纻衣、桐帽、棕鞋、布袜缠裹入土。
尝自题其像曰:「儒衣僧帽道人鞋,天下青山骨可埋。
若说向时豪侠兴,五陵鞍马洛阳街。
」所著有《玉山璞稿》,会粹一时高人胜流分题宴集之作为《玉山名胜》。
又第其箧笥所藏,都为一集,曰《草堂雅集》。
又有《玉山饯别寄赠诗》及《玉山纪游诗》,则汝阳袁华所编也。
李一初曰:玉山草堂,良辰美景,士友群集,四方之能为文辞者,凡过苏必之焉。
欢意浓浃,随兴所至。
罗尊俎,陈砚席,列坐分题,无间宾主。
仙翁释子,亦往往而在。
长短杂体,靡所不有,可谓盛矣!
壬申秋,余同犀月访大临于界溪,得上绰墩,寻玉山遗址,遥望山色湖光,而缅想当年草堂文酒之会,真吾家千载一佳话也。
词学图录
顾阿瑛(1310一1369) 一名德辉一名瑛字仲瑛
平江昆山(今属江苏)人。
家世豪富,年三十,始读书。
筑别业"玉山佳处",盛冠一时,四方文学士张翥杨维桢柯九思李孝光,方外张雨等,咸主其家。
有《玉山璞稿》,存词四首,在集中。
瞿智
一名荣智字睿夫一字惠夫,其先嘉定州人
父晟,迁昆山
兄信字实夫,时齐名,称二瞿先生
嗜学明《》,至正间宪司试辟后青龙镇学教谕,摄绍兴府录判,寻弃官去。
睿夫博雅能诗,以书法钩勒兰花,笔致妙绝。
时寓华亭,所居有通波阁。
黄晋卿段吉甫李季和成原常张伯雨诸君友善。
季和尝曰:予客游娄县,与瞿、郭、卢、吕诸君日相从为嬉游,登山临水,饮酒赋诗,五六人者无不与焉。
伯雨赠诗云:「青龙江上古儒宫,子去横经作士风。
当户九峰春树隔,去家百里海潮通。
原常赠诗云:「老夫亦有鹅溪绢,也欲相从看画
」亦极一时之盛也。
郯韶
字九成吴兴人
好读书,慷慨有气节。
至正中,尝辟试漕府掾,不事奔竞,澹然以诗酒自乐。
自号云台散吏又号苕溪渔者
日往来于玉山,与诸君相唱和。
素不善画,偶捉笔为山水图,辄烂熳奇诡,坐客咸啧啧称叹。
作诗务追开元大历之盛,杨铁雅称其格力与北州李才辈相上下。
序其诗曰:我元之诗,虞为宗,赵、范、杨、马、、揭副之,继者叠出而未止,吾求之于东南,永嘉李孝光钱唐张雨天台丁复项炯毗陵吴恭倪瓒,盖亦有本者也。
永嘉张天英郑东姑苏陈谦郭翼,而吴兴郯韶也。
陶宗仪元末明初 1316 — 1403
宗仪字九成黄岩人
洪武六年举人才至,以病辞,放归。
有《沧浪棹歌》、《南村》。
(《四库总目》:陶宗仪南村诗集》四卷。
是集不知何人所编,考其题中年月,及诗中词意,入明所作十之九。
惟《铙歌鼓吹曲》诸篇,似为元时作耳。
其编次年月,颇为无绪,殆杂收遗稿而录之,未遑诠次。
顾阿瑛玉山草堂雅集》所载《澄怀楼》七律一首,《送株上人》七律一首,皆不见收,知非宗仪自编也。
毛晋品其诗如「疏林早秋」,殊不甚似。
然格力遒健,实虞、杨、范、揭之后劲,非元末靡靡之音。
其在明初,固屹然一巨手矣。
孙作沧螺集》:陶先生宗仪冲襟粹质,洒然不凡,务古学,无所不窥。
出游浙东、西,师潞国张公翥、永嘉李孝光京兆仕本,问文章为事,故其绳检家法,过人远甚。
尤刻志学,工舅氏赵集贤雍篆笔。
至正间,辟举行人、校官,皆不就。
张士诚开阃姑苏,数郡之士毕至,其部帅议以军咨屈,谢不往。
洪武辛亥,命守令举人才,以病免。
艺圃一区,果蔬薯蓣,度给宾祭已,馀悉种菊,栽接溉壅,身自为之。
间遇胜日,引觞独酌,歌所自为诗,抚掌大噱,人莫测也。
晚益闭门著书,世所共传《说郛》一百卷、《辍耕录》三十卷、《书史会要》九卷、《四书备遗》二卷、其未脱者不预焉。
周亮工因树屋书影》:馀幼时在金陵,闻旧栅中老寇四家有《说郛》全部,以四大厨贮之。
近见虎林本才十六套,每一种为数少者尚全镌,多者咸为逸去,甚至每集有存不四五叶者。
陶氏当时即有弃取,未必如是之简。
此刻未出,博古之士多有就寇家钞录者,及刻出,不知者以为《说郛》尽于此,更不知求其全。
余常言自刻本《说郛》出,而《说郛》亡矣!
姚弘绪《松风遗韵》:郁文博尝手录《说郛》一百卷,其校《说郛》有作云:「白头林下一耆儒,终岁楼中校说郛。
」今坊间所刻《说郛》,首列郁序,知即文博手定本也。
田按:汲古阁刻《元十家集》有《南村诗》四卷。
每疑南村在明初亦一作家,而明人选本多不之及,大抵皆以为元人,则不自毛晋始矣。
牧斋引《丙子诸生礼部考试》,疑其曾列官教授
又援其《乙卯人日》等诗,谓此等诗可以不作而作之,宜录入明诗。
《四库》收入明人集类,论乃定矣。
易代之际,非特出处不可苟,即著作亦不宜轻易下笔,义严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