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侯芭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巨鹿人
扬雄学《太玄》、《法言》。
死,为起坟,持丧三年。
李弘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蜀郡成都人字仲元
以德行被召为令。
任事一月即辞去。
为州从事
为人公正,敢于直谏,深为同县人扬雄所称道。
林闾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蜀郡临邛人
博学能文。
扬雄尝师事之。
扬乌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蜀郡成都人
扬雄子。
称神童,九岁而夭。
陈嚣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会稽山阴人
与纪伯为邻。
伯夜窃其地自益,见之,伺伯去后,拔其藩,自退一丈以益伯。
伯惭悔,既还所侵,又退却一丈。
成帝时太守旌表其闾,号曰义里
扬雄等上书荐为太中大夫
严君平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蜀郡人名遵
成帝时,卖卜于成都市,依蓍龟,与人言利害,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读《老子》,一生不仕。
扬雄少年时从之学。
年九十余卒。
著有《道德真经指归》(《隋书·经籍志》作《老子指归》),现仅存七卷。
杨庄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蜀人
成帝时为郎。
扬雄始能为文,作县邸铭等,为诵之于帝。
帝好之,以为似司马相如遂以此得见帝。
桓谭东汉初 前23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前23—后56 【介绍】: 东汉初沛国相人字君山
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才,遍习五经,能文章,尤好古学。
数从刘歆扬雄辩析疑异,喜抨击俗儒。
王莽时任掌乐大夫
刘玄时,拜太中大夫
光武帝征为议郎给事中
因反对谶纬神学,几遭处斩。
出为六安郡,道病卒。
著《新论》,早佚。
今存《形神》篇,以烛火喻形神,认为精神不能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形灭神亡,生长死亡乃自然规律。
其余残篇有清人辑本。
冯偃东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魏郡繁阳人
扬子
黎阳
自耻身材短陋而为子娶长妻。
崔骃东汉 ? — 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 【介绍】: 东汉涿郡安平人字亭伯
崔篆孙。
博学通经,善为文,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齐名。
尝拟扬雄《解嘲》作《达旨》。
和帝时窦宪车骑将军,辟为掾。
擅权骄恣,数谏不听。
出为长岑长,不赴而归。
明人辑有《崔亭伯集》。
李尤东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广汉雒人字伯仁
少以文章显。
和帝时侍中贾逵司马相如扬雄之风,拜兰台令史
安帝时谏议大夫,受诏与刘珍等撰《汉记》。
帝废太子济阴王上书谏。
顺帝立,迁乐安相。
卒年八十三。
王长文西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广汉郪人字德睿
少以才学知名,而放荡不羁。
州府辟命皆不就。
闭门自守,不交人事。
武帝太康中,蜀土荒馑,开仓赈贷,贫无以偿,郡县送州切责,刺史舍之。
成都王司马颖引为江源
梁王司马肜丞相,授长文从事中郎
终于洛。
有《通玄经》,时人比之扬雄《太玄》。
袁峻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陈郡阳夏人字孝高
早孤好学,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手抄,自课日五十纸。
讷言语,工文辞。
齐末,萧衍(梁武帝)举兵,随萧衍萧恢知管记事。
封鄱阳王侍郎,从镇京口
梁武帝天监六年,拟扬雄官箴》奏上,帝嘉之,除员外散骑侍郎,直文德学士省。
又奉命与陆倕各制《新阙铭》。
萧子晖南梁
全梁文·卷二十四
子晖字景光,一作景先子云弟。
员外散骑侍郎
迁南中郎,出为临安迁安西牙陵王咨议,带新繁,随府转仪同从事中郎骠骑长史
有《集》九卷。
司马膺之北齐 507 — 5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7—577 【介绍】: 北齐河内温人,家于云中,字仲庆
司马子如侄。
东魏时尚书郎中书黄门侍郎
为人不谐俗,疏简傲物,竟文宣帝世,沦滞不齿。
废帝乾明中,除卫尉少卿,迁国子祭酒
后主武平中,就家拜仪同三司
好读扬雄《太玄》,又注其《蜀都赋》。
萧乾陈朝 ? — 5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 【介绍】: 南朝陈兰陵人字思惕
萧子范子。
善隶书,得叔父子云之法。
起家梁湘东王法曹参军
陈霸先(陈武帝)镇南徐州,引为司空从事中郎
入陈,除给事黄门侍郎,迁建安太守
陈文帝天嘉二年缙州刺史留异反,陈宝应将兵助之,逼建安闽中守宰,并为宝应迫胁,受其署置。
素无士卒,独不屈。
弃郡,徙居郊野,屏绝人事。
宝应平,乃出。
后授五兵尚书
卒谥静
辛德源隋 ? — 6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1 【介绍】: 陇西狄道人字孝基
辛子馥子。
沉静好学,博览群书,少即有名。
曾仕北齐
北周,为宣纳上士
文帝受禅,久不得志。
隐于林虑山
著《幽居赋》以寄情。
卢思道友善,时相往来,为人所奏,谪令从军,年余还。
后参与修国史
撰《集注春秋三传》、扬子《法言》注等。
蜀王杨秀咨议参军,卒于官。
有集。
僧慧頵隋末唐初 564 — 637
释慧頵
俗姓张氏
清河人也。
晋永嘉
避地居于建业焉。
天性通简风神详正。
洽闻博达砥砺后贤。
昔在志学早经庠塾。
业贯儒宗艺能多具。
正见陈文国英彦所高。
自有别集。
嘉其欣奉释门。
悟其神宇将欲继世其业。
故有所志请。
并抑夺之和上识真日积情陈切至。
若不出家誓当去世。
乃恐其毕命。
且隶李宗。
既处静观权持巾褐。
遂授三五秘要符箓真文并算数式易禁劾等法。
慧开明指掌通晓。
又旁询庄老三洞三清杨子太玄生内诀。
莫不镜识根源究寻支派。
末乃思其真际崇尚自然。
驻采练形。
终期羽化。
讨寻至理。
若响难追。
即密诵法华意归佛种。
未经时序文言并竟。
会陈帝度僧。
便预比挍。
太建年中便蒙敕度。
令住同泰
剃落之后亲亲乃知。
既是官许即便称庆。
由附缁侣禀听众经。
后至前达日增荣唱。
隋降陈国北度江都
又止华林栖遑问法。
解法师
成论名匠。
因从累载听谈玄义。
稽洽先闻更弘神略。
以道行成著缁素攸归。
开皇末年被召京寺。
于时晋王信盛延大德同至日严。
并海内杞梓递互相师。
每日讲乘五轮方驾。
遂得通观异部遍览众传雠讨旧闻考定新轨。
陶津玄奥慧悟弥新。
深鉴诃黎漏文小道。
乃归宗龙树弘扬大乘。
故得中百般若唯识等论。
皆饮沐神化披阅文言讲导相仍用为己任。
时闲屏退成虑研思。
所诵法华通持犹昔并讲文义以为来习。
贞悫守正不妄参迎。
沙门智首道岳等。
并学穷稽古架业重霄。
饮德钦风留连信宿。
详议法律删定宪章。
欢笑而旋寻复造展。
武德之始。
皇姊桂阳长公主
造崇义寺。
久崇戒范。
义而居之。
世属休明物情望重。
律师玄琓道张朝市。
行感紫宸气结风云。
游从龙象每事邀延。
叙言友敬而谦虚成治。
时复栖焉。
琓深戢机神弥隆致接故。
有出罪受戒。
常居元席矣。
贞观十一年夏末
风疾屡增。
召门人曰。
形势不久将毕大辞。
宜各敦自爱。
不宜后悔。
恨福业未就。
以为虑耳。
乃割其冬服并用成之。
又曰。
若识神自课可有常规。
恐脱昏昧。
非时索食一无与法后将大渐。
时过索粥。
答曰。
斋时过矣。
便默然不言。
其临终奉正为如此也。
至其年七月二十六日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四。
葬于高阳原之西。
凿穴处之。
后又迁南山丰德寺东岩
斲石为龛就铭表德余学年奉侍岁盈二纪慈诰温洽喜怒不形诲以行纲曲示纤密。
蒸尝御涉炎凉不倦。
初受具后。
性爱定门启陈所请。
乃曰。
戒净定明。
道之次矣。
宜先学律。
持犯照融然后可也。
一听律筵。
十有馀载。
因循章句遂欣祖习。
贞观初年
拔思关表广流闻见。
乃跪陈行意。
便累余曰。
出家为道。
任从观化。
必事世善。
不可离吾。
因而流涕。
余勇意闻道。
暂往便归。
不谓风树易喧逝川难静。
往还十载遂隐终天。
悲哉。
释慧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齐人。
泰山灵岩寺
大业中
年踰七十矣。
同里
来游襄部。
其学研究天文地理。
预陈休咎。
其验如神。
尝谓。
禅居寺。
固尽山势。
奈何于前起阁。
招致諠诤。
后果不诬。
有俗士。
请视坟茔。
周历原阜。
指一所曰。
此可以足食丰财。
入土三尺。
当获一升。
又一丈。
则当获五色文石二片。
皆如其言。
遂以葬。
故其家殷盛至今。
且未尝一夕废观宿度云。
裕法师
每谓予以晋之道安
亦妙斯术。
其注素女经。
最为切要。
独恨失其本耳。
时一僧偶获以献。
日披揽不小置。
叹曰。
世以弥天目
吾始凝之。
今而后斯信。
此虽四纸。
综括无遗。
时方太阴犯井。
遽曰。
井楚分野。
太阴水徵。
楚其被水乎。
未几汉江大涨。
襄城之不没者仅一板。
儒者袁山松
闻其该博。
造之以论子云太玄辅嗣易。
曰。
扬王之道。
似未甚渊奥。
松山勃然变色。
为嫉贤。
曰。
公何信古之过。
然未睹其谬耳。
因为举太玄而贬駮焉。
性好炉火。
得钱则市丹砂铅汞物。
或语以当慎出入。
宜防盗。
曰。
无畏也。
推盗之法。
必以遁甲六丁。
月朔加气。
今如此。
无畏也。
义宁中
南游岭表。
不知所终。
道会隋末唐初 580 — 649
道会
姓史
犍为武阳人
初出家。
益州严远寺。
器宇高简雅调逸群。
四方道俗日夕参候。
犹以蜀门小陜闻见非广。
乃入京询访经十馀年。
经论史籍博究宗领。
还蜀欲大开释教导引后锐。
时属乱离不果心术。
皇运初兴率先招抚
詹俊李衮首途巴蜀。
上疏曰。
弟性不肖。
家风失坠。
封爵虽除诏敕犹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巫峡负固。
请。
躬率徒隶。
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为使淹留遂不行。
于时国初。
僧尼道士所在多度。
道士宋冀。
是彼梁栋。
隆山县下新立道观。
屋宇成就置三十人。
经总管段伦陈牒改观为寺。
其郭内住者并是道宗不伏。
移改嘱安抚大使李袭誉
巡察州县。
以事达。
乃引兵过城。
四面鸣鼓一时驱出。
举宗怨诉噂𠴲街衢。
曰。
未能令天下改观为寺。
此之一所终不可夺。
遂依立寺。
至今不毁。
武皇登遐。
入京朝观。
因与琳师同修辨正。
安州皓师。
在蜀弘讲。
人有嫉者。
表奏云。
反又述法。
觇候消息遂被拘执。
身虽在狱言笑如常。
为诸在狱讲释经论。
经春至冬。
诸僧十数。
衣服褴缕不胜寒酷。
京师有无尽藏。
恒施为事。
致书曰。
自如来潜影西国
千有馀年。
正法东流五百许载虽复赤髭青眼大开方便之门。
白脚漆身广示归依之路。
犹未出于苦海。
尚陆沈于险道。
五众名僧四禅教首。
头陀聚落唯事一餐。
宴坐林中但披三纳。
加以无缘之慈想。
升锤以代鸽。
履不轻之行。
思振锡以避虫。
今有精勤法子清净沙门
横被囚拘实非其罪。
遂使重关早落睹狱吏而魂飞。
清室晚开见刑官而思尽。
严风旦洒穿襟与中露俱飘。
繁霜夜零寒心与死灰同殪。
若竟不免沟壑。
抑亦仁者所耻。
书达即送裘鞋给之。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送出郭门。
与诸远僧别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道俗闻者皆堕泪。
益州法曹裴希仁。
自矜门学。
与相见。
轻有讥诮。
曰。
蜀川虽小贤德如林。
汉朝八俊同出。
张纲埋轮
东雒
难曰。
豺狠当路安问狐狸
奏诛梁冀
威摄四海者。
揵为武阳人也。
汉时有问杨子云曰。
仲堪何如人。
答曰。
隐不违亲。
贞不绝俗。
天子不臣。
诸侯不友者。
资中人也。
巴西阆中
百王之仰戢。
益州郫县
名振于华夷。
明公庶可虚心待国士。
岂得以土地拘于人哉。
言讫而出。
希仁愧谢。
既返谓人曰。
江汉多灵。
其斯人也。
贞观末卒。
年七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