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徽州府婺源人,字充美。笃志嗜学,于书无所不读。弃举子业,专治医学。按脉审方,一以儒理为权衡。知县周天建重其名,时加币聘,而日辉从无私请。有《医学元要》、《加减十三方》、《试验奇方》、《闻见录》、《大家文翰》。
维基
方良永(1461年—1527年),字寿卿,号松崖,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民籍。福建乡试第四十六名举人,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进士。负责督逋两广,为广东右布政使刘大夏所器重,随后归还授刑部广东司主事,升刑部员外郎,改广东佥事。跟随刘大夏平定琼州民变。正德初年,方良永因反对刘瑾而被借海南杀人事而被贬。再起为湖广副使,再升广西按察使。检举揭发巡按御史朱志荣罪。迁山东右布政使,调任浙江左布政使。曾上疏阻挡钱宁以制钞二万而纳贿敛财,因担心祸及其身,年其母年老,而上三疏乞休离去。明世宗即位,朝廷内外交相举荐。拜为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因母老上疏乞终养。都御史姚镆请求破格褒宠。尚书乔宇、孙交亦称其家无赢赀,应以侍郎潘礼、御史陈茂烈以前惯例,赐以廪米。世宗下诏每月给三石。久之,母卒,世宗下诏赐祭葬。服除,以故官担任应天巡抚,他尚在家中即赐敕。路经衢州事得病,上疏乞致仕,未报遽归而卒。死后有南京刑部尚书之命。讣闻上报,世宗赐恤如制,谥简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16—1585
【介绍】:
明扬州府兴化人,字以中,号乐吾。以制陶瓦为生。时泰州樵夫从王艮讲学,贞从之游,师事王艮子王襞。粗识文字。因卖屋还债,居窑中。于农闲时历各村聚众谈学,以化俗为任。从游者甚众。有诗集。
游参知藏山集序
鸣鹤以隆庆改元,补博士弟子。是岁,参知游先生举于乡,其文于同举者最尔雅,余独善之,恒诵习以为模。万历甲戌,先生举进士,遂以制义名海内。及为比部郎,虑囚浙江,又善书狱,其文则东西京,其所反除则宁成、义纵之流不能易。籍而布之,士味其文,老吏味其法,莫不人人知有游先生矣。久之,余从谢司徒汉甫许得先生诗数篇,每一读,辄一叹赏,恨不遂负先生之墙,穷其青箱也。岁癸丑,秦川有修志之役,余以宾萌得与笔札。是时先生捐馆舍十五年矣,余采舆论,传之名宦。其子惟辅居柘阳山中,去州治百二十里,不知也。比余将归之前,一日舆疾来请校其先集。余业戒徒不得留。明年,惟辅不禄。又明年,其子仲卿辈因余友张叔韬示余以《藏山集》,柘阳非群玉藏书一也。先生乐府格高词峻,声可绕梁;七言古雄逸瑰伟,气可拔山;五言古及诸近体皆雅秀醇厚,正宗遗响。其文则以逮意,不事雕琢而宏论如云。自唐设科取士,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士各颛门,才无兼茂,是以李杜之文,不入于艺苑,韩柳之诗,仅附于接武,而士之抽经谭诗者,未有能习竹刑而无害者也。我明以制义贡举,收寻其风雅,刍灵其古文,无所用之耳。徐何李郑,首奋于正、嘉;中原七子,嗣兴于隆、万。然皆年少登庸,精力尚锐,故得生今反古,图树千秋。至于爰书李法,则惟恐其尘污人矣。况肯委心以求其当乎?游先生八岁能诗,博极群书,乡绅林佥宪试以典故,无所不知,佥宪大惊,遂引与抗礼为小友。则先生之于诗文,其天性耳,顾又不自居高,而推其余力于爰书李法。其书狱则如其诗文,焕乎耀采;而诗文则如书狱,斤斤守法,是殆夫子之所谓“犹龙成体成章,而变化无形者”耶。先生与七子同时而恶涉其颓波,及弃参知归山,诗文遂与身俱隐。余尝论著《东越文苑》,自薛令之以迄于当世,作者凡五百余人,而不及先生。余之寡闻固不足道,徐孝廉惟和邓少参汝高,皆号博洽善知人者也,惟和之辑《晋安风雅》,汝高之辑《闽诗正声》,皆于先生失之。嗟夫,入海探珠而遗明月,可胜恨哉。先生不秘《延露》、《陵阳》而秘《采菱》、《阳阿》,其以余辈为鄙人乎?余幸后死,二子复因叔韬固请而发之,亡久藏名山,令后世终遗明月也。是刻诗十卷、文二卷,其谳书别为集。万历丙辰腊月望日候官后学陈鸣鹤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丰城人,字孟诚,号见罗。李遂子。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本邹守益弟子,自以学未成,乞假归,与唐枢、王畿、钱德洪相切磋。隆庆间为广东佥事,屡破倭寇。万历间为云南按察使,收孟养、蛮莫两土司以制缅甸。擢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以遣部卒供生徒役,激变。还籍听勘。又以在滇虚张功伐下狱。后边人赴阙讼材冤,乃命戍镇海卫。所至聚徒讲学,在狱中,就问者亦不绝。有《李见罗书》、《将就纪》、《观我堂摘稿》、《正学堂稿》。
维基
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号玄扈,圣名保禄,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明朝末年儒学、西学、天学、数学、水利、农学、军事学等领域学者,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于崇祯朝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任上病逝于北京。谥文定。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先驱之一。徐光启支持实学,在西学东渐,引进西式火器和发展明军炮兵抵御后金,引种和推广番薯、良种水稻等高产抗逆作物等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徐光启最著名的事迹之一是他与利玛窦合作汉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6卷,其中译定的一些重要术语沿用至今。此外,他亲自或组织他人与来华天主教传教士合作编译了其他一系列汉文西书。徐光启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尽晚年心血的主要工作是编纂集中国古代农学之大成的《农政全书》和系统介绍西方古典天文学(主要是第谷体系)理论和方法的《崇祯历书》name="崇祯历书"等百科全书式巨著除了徐光启及其门生、合作者编著的《农政全书》(1639年刊行)、《崇祯历书》(1634年完成)、《徐氏庖言》等以及编译的《天学初函》、《泰西水法》、《坤舆格致》等,明代重大的科技文集还有:火器全书《火龙神器阵法》(1403年),朱橚等编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书《普济方》(1406年),朱橚著《救荒本草》,李时珍著药物全书《本草纲目》(1578年),朱载堉著《乐律全书》、《律学新说》(1584年)、《律历融通》、《算学新说》,程大位著《算法统宗》(1592年),屠本畯著水产书《闽中海错疏》(1596年),潘季驯著《河防一览》,陈实功著《外科正宗》(1617年),茅元仪等编大型军事类书《武备志》,宋应星著技术全书《天工开物》(1637年),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1640年),吴有性著《瘟疫论》(1642年),方以智著《物理小识》(1643年),熊明遇著西学东渐笔记《格致草》,孙云球著光学仪器专著《镜史》(已佚)等;而明初官修的《永乐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徐光启还著有军事文集《徐氏庖言》和数量可观的天主教传道护教文章。徐光启病逝后,此前由李之藻辑大量徐光启译著等成丛书《天学初函》刊行。在西学方面启蒙于郭居静、受教于主要合作者利玛窦,徐光启深感中国传统学术于逻辑的严重欠缺和中国数学的停滞落后,因而高度重视演绎推理,以数学为着力点,倡导数学的研习、普及和应用;同时,他以理论指导实践,长期身体力行地进行天文、水利、农业等方面的科学实验和测量以及天文望远镜、西式火炮等的制造,归纳总结实践经验。徐光启生活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与培根、伽利略、笛卡儿等西欧学术名家同时代且并驾齐驱,在一些方面或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华民国各界纪念徐光启逝世300周年时,竺可桢于1933年发表《纪念明末先哲徐文定公》一文;又于1934年发表《近代科学先驱徐光启》,文中比较了徐光启和英国近代实验科学的倡导者弗兰西斯·培根这两位同时代的高官学者,认为徐光启在科学思想、科研实践、科研组织、品行声誉、政绩效果等方面均胜于培根。。在对待西学和西方文明的态度问题上,远早于且不同于清末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中体西用”等思想,徐光启不仅试图组织人才队伍在道理和技艺各层面虚心学习和利用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博求道艺之士,虚心扬榷,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还提出了逐步而全面地理解、融汇并超越(“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发展路线。徐光启希望以“修身事天”的基督教信仰匡救时弊,挽回世道人心,“补儒易佛”,改良中华文化。徐光启是罗马大公教会汉传开教之初的教友领袖和护教士,是中国基督教史上影响力最大、官位最高的奉教士大夫,被称为中国天主教「圣教三柱石」之首。1933年,徐光启被圣座宣告为“天主之仆”,启动列真福品案;2010年前后,利玛窦、徐光启列真福品案分别重启。
维基
李如璨(?—1645年),又作李汝灿,字用章、衡峤,江西南昌府南昌县葛溪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李如璨是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成进士,授湖广蕲水知县,转任刑科给事中。崇祯十年(1638年)闰正月,因为朝廷渴求直言,他上陈回天四要,谈论财用政要弊病,大意指:「国家祖制原本是好的。但自从不用军而设兵,人民开始不得安身;自从屯军不耕而收饷,农夫开始不得维生。有兵不练习,士兵增加而饷粮减少;有饷不核查,饷粮多而多假冒士兵。近来核实使四出查核,而屡闻他们聚敛饷粮,冒名占有者没有又减少,可谓有才能吗!魏呈润、詹尔选、李化龙、刘宗周都是一上表问题就遭罢黜,今天皇上下诏求直言,若能倘赦免他们,收为左右,那样直言可以不求而至。辅成君道,尤其在于大臣,今天大臣瞻前顾后,结党营私,又怎能怪经常发现盗贼啊。」崇祯帝怒,将李如璨入狱及削籍。黄道周营救未果。弘光帝继位,起用李如璨继续担任刑科给事中,清军破南京,他身著丧服,伤心哀号,作祈死文以祈死,不久去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南江宁人。精武术。康熙间,在京师某贵邸及扬州富商家与人角技,皆胜。自言“所以能胜人者,善借其力以制之耳”。雍正间,曾以江宁顾云如“邪术不轨”案被捕。后年八十余而卒。佚事流传甚广,多荒诞难信。
应试排律诗
应试排律诗与诸体诗不同。诸体诗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可我为政,而应试排律则必题为政者也。其为体也似下,而工之甚难,犹文中之有八股文。然无才不可,无学不能,而题以制之,法以绳之,才可运而不可得骋,学可用而不可得夸,役于题外与滞于题中,二者均失,故甚难也。至其为章法、句法、字法也,抽胎换节,合气调声,未尝不与古同,而刚柔燥湿又别,不讲者不知也。每见乡里英隽,以诗自许,乃观其应试之作,秕糠沙石,触目即是,横骛中窒,不可卒读。见者摈之而不知悟,犹强其词曰「壮夫不为」,是何异侈谈古文而顾卤莽灭裂于八股文者乎?则又何必操笔砚以赴风檐?徒博人之一掷也。予非于此道能工者,顾尝降其心与此事相从,每叹「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正应试诗之谓也。偶检出旧时涂抹若干首,以与及门友生质,亦愿有志场屋者之降心以求焉尔。
嘉庆八年癸亥上元日,宋湘自叙。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5—1902
【介绍】:
清江苏吴县人,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恪斋。同治七年进士。授编修,以请裁减“大婚”经费,直声震朝中。光绪十一年,以左副都御史赴吉林,与俄使勘界,争回被侵之珲春黑顶子地。后为湖南巡抚,甲午战争中,自请率湘军出山海关拒敌,旋以兵败革职。善篆籀,亦能画,精金石、文字等学,收藏书画、古铜器甚富。有《恪斋诗文集》、《恪斋集古录》、《古籀补》、《权衡度量考》等。
爰居阁诗·序四
长乐梁子众异将刊其所著《爰居阁诗》,黄君公渚既为文序之矣,梁子复委序于予。予未尝知为文也,顾曾以文获罪于友朋,梁子必勉予为之,而曰:「君之为文,足以获罪于友朋,是以君文为重也。」予文果足重于世耶?然予与梁子为文字交垂三十年,每得一诗篇,敦复商榷,梁子固以予为知言者,其何敢辞?评梁子诗者辄曰,似苏东坡、陈后山、陈简斋,予殊不谓然。夫诗道广矣,自汉魏以逮今日,作者累千百辈,其能卓然独见以成一家之言者,殆相师而不相袭,必权衡章句曰,似某似某,亦扬子所谓譊譊之学,各习其师而已。予少好汉魏晋南北朝诗,及为之,无我存焉,继稍涉猎至唐宋,于是能辨其家数,循级复上而及魏晋,乃悟魏晋人诗亦自各别。诗之风气,随世运而变也,根于性情,异其遭际,遂同风而殊趣,其风衰而出一振之者反乎盛,亦性情遭际有不同耳。学诵者内籀于心,必其性之所近;外萦于貌,必其情之所安;激而发,或和而鸣,必其遭际之所驶。师古而不泥于一家,习今而不囿于风气,斯能有己存也。梁子亦如是而已矣。抑尤有进者,文章之道,盖有无穷尽者在也。升高者讵翔于空,涉渊者讵底于深,予与梁子亦以诗自道自娱耳,此所知所能者,不可以炫于世,差自信也。予尝见谬妄人自炫其所造诣,以为举天下莫己若矣,此予所不敢效也,梁子以为如何哉。乙亥四月,新建夏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