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吴江虞堪胜伯,一字克用,宋相忠肃公之八世孙也。贫而好古,藏书甚富,所与往还,皆四方名士,一时以诗文简牍相赠遗者,动盈箧笥。胜伯既以云南府学教授没于官,其子镛且能读父书,授徒里中,至其孙湜,始去儒业,先世故物,时卖以供衣食费。湜有子权,家益贫,物益卖不已。昆山叶文庄公尝作书止之,力加提挈,竟得一官,未几而卒,自是家愈落。初虞氏所藏词翰,无虑数箧,权卒后,妻子仅以一鱼罾裹置屋梁,今则并其罾亡矣。予每见其家遗墨,未尝不把玩兴叹。盖!物聚而散,此其常理,无足怪。然未有不聚于贤而散于愚者,此可以叹虞氏之世也。友人陈玉汝之子镃得此数幅,乞予题之。虞与陈,姻家也,且居隔一水,镃之藏此,其为鉴亦何远之有?此则盈丈之纸,出于蠹伤鼠啮之馀,所以助吾之德者固在。不然,玩物丧志,适足为德之累,吾何取于镃耶?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人。英宗朝宦官。土木之变后,力劝景泰帝用于谦治战守。有廉操,为景泰帝信任。知于谦贤,力护之。英宗复辟,夺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钱塘人,字景瞻。于谦子。以荫授副千户。屡上书讼父冤。谦冤既昭雪,遂改兵部员外郎,累迁至应天知府。致仕卒。
维基
高炜(14世纪—15世纪),字汝晦,号复庵,浙江杭州府临安县西墅人。高炜是北宋大将高琼的后裔,在永乐元年(1403年)中举人,次年(1404年)联捷进士,获授庶吉士,任广济知县,九年(1411年)外任四川按察司佥事,转为江西佥事,到宣德四年(1429年)因母亲去世回乡同时致仕。高炜年轻读书路经思省桥,看到有纸包遗下,于是拾起放在墙身缝隙,回家时见到一名老妇在桥侧哭泣,问清原委后得知她遗失了白金,故指出藏起纸包处让她拿走,老妇感谢离去;在四川任职时有乌桓、沾益人因讼田入狱,多年不能判决,他就任后察情据理判决,其后有人拿著黄金厩马道谢,他毅然推却,对方就拿原本送给他的黄金兴建「却金亭」以彰显其德行。当时少保于谦、侍读李时勉、侍讲余鼎等人都赠诗表彰他的清廉,又赠一联:「华夏一轮明月,宪台千载清风。」高炜个性恬淡,未老就请求退休,守贫乐道而擅长诗歌,著有《复庵集》、《读易日录》流传,死后入祀乡贤祠及杭城旌德先贤祠。
棨字子启,吉安永丰人。永乐甲申以第一人及第,授翰林修撰。历侍讲、侍读学士、左春坊大学士,进詹事府少詹事。卒赠礼部侍郎,谥襄敏。有《巢睫集》十卷。
《东里集》:太宗皇帝龙飞第一科进士中,简明秀通敏者二十八人就文渊阁,尽出中秘书,俾进所业,朝暮大官供膳,月给内帑钞为膏火费,盖期之于古人,曾君子启其首也。后有荐文士于上者,必问得如曾棨否。子启为文章,如源泉混厚,沛然奔放,一泻千里。又如园林得春,群芳奋发,组绣烂然,可玩可悦。赋咏之体必律唐人。兴之所至,笔不停挥,状写之工,极其天趣,他人不足,己常有馀。工书法,草书雄放,有晋人风致。自解大绅、胡光大后,独步当世。
《抑庵集》:曾公为文,思发如涌泉,大篇短章,各极其趣。诗词尤雄放清丽,出入盛唐诸大家。精于草书,笔势纵逸,若秋隼奋扬,天骥决骤,不可追蹑。
《殿阁词林记》: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近侍官轮班入直,若本院官则日在馆阁。吴沈、刘三吾、胡广、杨士奇、胡俨、王英、王直辈尝有内直倡和诗。曾棨《东华门内新馆初成入直有作》云:「东华楼观郁岧峣,高阁新成抗碧霄。秘府图书金作匮,禦沟流水玉为桥。草分碧色承殷辂,鸟弄歌声和舜《韶》。当直几番清坐久,隔帘时有禦香飘。」盖当时车驾常临幸馆阁故也。)
《井观琐言》:曾子启诗,佳处不减昆体。
《国雅》:曾少詹该博逸荡,其才长于七言,古遂切直,健捷为工,颇以繁靡为累,故永、成间多效其体。先辈于肃湣、杨文贞诸公互相宗尚,亦一时艺林风气使然也。其《行路难》、《燉煌》二作,颇不失唐家声。
《艺苑卮言》:曾子棨如封节度募兵东征,鲜华杂遝,精骑殊少。上尝召试《天马歌》,援笔立就,佳之,赐宝带。又因醉遗火,延烧民居,上弗罪也。后病卒,且气绝,呼酒饮至醉,题曰:「宫詹非小,六十非天。我以为多,人以为少。易篑盖棺,此外何求。白云青山,乐哉斯丘!」
《明诗选》:阵卧子曰:「学士诗如南金在握,未入丹鼎;又如金羁玉勒,微有蹄齧之恨。」
田按:洪武中选举人张唯等肄业文华堂。永乐二年,远道士为庶吉士百有十一人。又选二十五人合一甲三人进学文渊阁,世比之二十八宿,所得人才为多。肄业文华堂者无甚表见,盖洪武时所选者仅河南、山东二省,永乐时则合天下之士,而精其选也。二十八人者:永丰曾棨,吉水周述、用孟简、罗汝敬、刘子钦,泰和杨相、王直、馀学夔,庐陵王训,安福彭汝器、李时勉,宁海章朴,星子卢翰、馀鼎,丰城熊直,永嘉王道,海宁沈升,馀姚柴广敬,金溪王英,怀安洪顺,武进段民,江宁杨勉,会稽章敞,晋江倪惟哲,慈溪陈敬宗,衡山袁添禄,开化吾绅。子启及东王、西王、南祭酒陈光世、北祭酒李时勉,其表表者也。子启夫第时,见赏于解大绅,为作《莲竹堂记》,其文章烂漫亦颇似大绅。不甚持择,故遭讥议,然论才人于永乐时,终为轶群之骏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又如兰,字古春,富春人。淹通经论,馀及诗文,所著曰《支离叟集》,忠肃于公弥月时,召戚友为汤饼,会兰至,摩其顶曰:“此儿他日救时宰相也。”后果如其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山东齐河人。永乐十二年举人。历官通政使。土木之变后,佐兵部尚书于谦筹划兵事,力挫也先。英宗因而得以还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9—1462
【介绍】:
明江西泰和人,字行俭,号抑庵。永乐二年进士。选入翰林,读中秘书,寻入内阁,除修撰。历仕仁、宣二朝,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在翰林二十余年,稽古代言编纂记注之事多出其手,与王英齐名,时有西王东王之说。英宗时拜吏部尚书,谏北征,不从。土木之变后,劝郕王(景帝)即位。自以不如于谦,每事推下之。帝易太子时,署名有难色,强而后可,终以为憾事。夺门变后,乞休。有《抑庵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85—1462
【介绍】:
明江西泰和人,字德遵,号芳洲。永乐十三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累迁户部侍郎,再进尚书。土木堡之变后,与兵部尚书于谦合谋,御也先。景泰中进华盖殿大学士。循居政地久,熟悉政事,刚果能断,进言多采之。英宗复辟,以循顺景帝意,改立景帝子为太子,杖之百,谪戍铁岭卫。石亨等败,循上疏自讼,释为民。有《东行百咏集句》、《芳州集》。
维基
陈循(1385年—1462年),字德遵,号芳洲,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人,景泰年间重臣。官至华盖殿大学士。陈循生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永乐十二年甲午科江西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状元,授修撰。历事永乐、景泰五朝,宣德初直南宫,进侍讲学士,进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1444)入文渊阁典机务。第二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蒙古族瓦剌部俘虏,京师大震。有人主张南迁。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高声道:“欲迁者可斩!”陈循说:“于侍郎言是。”支持于谦。一些朝臣拥立郕王(景帝)即皇帝位。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进户部尚书,继而进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加太子太傅,进华盖殿大学士仍兼文渊阁。“夺门之变”后,英宗复位,由于石亨等指控大臣于谦谋逆,于谦、王文等以谋逆罪被杀,陈循受到牵连,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天顺五年(1461年),石亨诬事泄,陈循获释为民,仍居铁岭,一年后病殁。于谦昭雪之后,陈循亦获平反,昭以原职赐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89—1456
【介绍】: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有戒,号柏轩。永乐十年进士。授御史。迁湖广副使,历山东、浙江,皆有声。英宗即位,擢右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赴任途中见饥民流移就食,因疏请免赋役。正统二年,巡延绥、宁夏边,修荒政。内调。七年复出镇陕西,九年春进右都御史,镇守如故。时瓦刺渐强,镒请严为之备。景帝监国,以于谦荐,抚京畿。旋召还,进左都御史。景泰二年,陕西饥,军民谣云:“愿得陈公活我”。乃第三次出镇陕西。次年召还,与王文并掌都察院。卒谥僖敏。有《介庵集》。
维基
陈镒(1389年—1456年),字有戒,号柏轩,南直隶吴县(今属苏州市)人。永乐十年(1412年)三甲第五十一名进士。授监察御史,迁湖广副使,历改山东、浙江。明英宗即位当年,升任右副都御史,镇守陕西。正统二年(1437年),受命巡视延绥、宁夏边境。正统九年,进右都御史。在西北劳顿多年。英宗在土木之变被也先俘获,陈镒经于谦推荐,出抚畿内。北京保卫战得胜后,晋左都御史。景泰三年春,召还,加太子太保,与王文共掌都察院。次年因病致仕。卒赠太保,谥僖敏。
维基
严敬(14世纪—15世纪),字克恭,号如弦,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严敬个性性笃实、推崇道义,是永乐十八年(1420年)举人,次年(1421年)联捷进士,宣德四年(1429年)获授霍丘知县,人民安乐、政绩显著,获上级推荐,正统元年(1436年)荐举理刑,次年(1437年)擢任贵州道监察御史,巡按山西、福建风裁凛然,因丁忧回乡,服阕后在十一年(1446年)调任湖广道监察御史,再以吏部推举升长芦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就任不久就去世,于谦为他写下行状,著有《如弦集》流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3—1457
【介绍】:
明保定府束鹿人,字千之,初名强。永乐十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持廉奉法。英宗即位,迁陕西按察使。历大理寺卿,迁右都御史,镇守陕西,进左都御史。景泰改元,召学院事。官至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为人有城府,廷臣无敢干以私,然中实柔媚。议奉迎英宗还京时,厉声言上皇未必能还;后又率先赞成景帝以己子为太子。及英宗复辟,言官诬劾文与于谦谋立外藩,按问无迹,仍同斩于市。
维基
王文(1393年—1457年),字千之,号简斋,原名王强,直隶束鹿县人(今河北辛集)。永乐辛丑进士。景泰间官至东阁大学士兼谨身殿大学士。英宗复辟后与于谦同被问斩。王文之父王绪,原籍霍丘(今安徽省霍丘县),入赘束鹿彭家庄(今属河北辛集市辛集镇),在村中开办私塾,并行医济人。王强为家中第三子。永乐十九年(1421年),王强中进士,授监察御史。宣德十年(1435年)十二月,真定卫军张普祥利用白莲教“以妖书惑众”,自称“七佛祖师”,派遣党徒在河南、山东、山西、北直隶等处度人,约定“先取彰德城,以次攻夺诸城”,形成反朝廷骚动,事败后被诛。其间,王强受命审理“张普祥案”,结案后,宣德皇帝钦赐王强更名为“王文”。英宗即位后,王文历任陕西按察使、右副都御史,兼宁夏巡抚、大理寺卿、右都御史、左都御史。“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瓦剌俘虏。英宗之弟郕王即位,是为代宗。王文被征召入京掌管都察院事务。景泰三年(1452年),加太子太保。不久,经高谷推荐及宦官王诚帮助,代宗诏王文入阁,任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执掌文渊阁。二品大臣入内阁,自王文始。历加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再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大学士。传闻瓦剌要释放英宗回京,群臣商议奉迎还朝礼仪。王文时任都御史,厉声道:“公等谓上皇果还耶?也先不索土地、金帛而遽送驾来耶?”众人一向畏惧王文,都因惊愕而不再商议。景泰帝有病,群臣欲复立沂王为太子。王文认为上意不可知,仅上疏请求早立太子。朝廷内外纷纷传闻王文和宦官王诚计划迎立襄王之世子为储。景泰八年(1457年),都御史徐有贞、武清侯石亨、宦官曹吉祥等,趁代宗卧疾南郊,发兵拥立英宗复辟。英宗复辟后,石亨和曹吉祥等唆使言官弹劾王文伙同于谦等人谋立外籓。王文据理有力地辩驳道:“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言辞激昂壮烈。于是逮捕了车驾主事沈敬进行讯问,确实没有动用牌、符的证据。但仍判于谦和王文阴谋未遂,因此把王文和于谦同斩于西市。王文的儿子都被充军到边疆。王文之死,人们皆知其冤,但因其人品颇受争议,因而不若于谦被世人所鸣冤。成化五年(1469年)王文之子王宗彝(原名王伦),伏阙替父陈冤,宪宗皇帝予以平反,特进太保,谥毅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57
【介绍】:
明辽东人。正统中嗣世职为宁远卫指挥佥事。正统十四年,累迁至辽东都指挥佥事。景帝立,以于谦荐擢都督佥事,充左副总兵,为石亨副。守京师,击败也先,又追败之于紫荆关,官至都督同知。深得于谦信任,而与石亨、张軏不合,英宗复辟,被诬为于谦党,下狱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57
【介绍】:
明浙江钱塘人。官左副都御史。巡抚贵州,镇压苗民起事。后坐于谦党,被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58
【介绍】:
明河南磁州人。宣德五年进士。授御史,按直隶、福建有能名。正统九年参赞宁夏军务,寻擢大理右寺丞。以劾王振党羽谪戍辽东。景帝立,以于谦等荐复官,进右少卿,为副使赴瓦刺。英宗还,以劳擢刑部左侍郎。寻镇守松潘,颇有威名。天顺初召为左副都御史,忤石亨坐贬。后以议朝廷失政,为人所告,下狱,坐死。
维基
罗绮(?—1458年),直隶磁州人,宣德庚戌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贬广东参政。英宗复辟,罗绮因讽刺英宗宠信宦官被斩。宣德五年(1430年)庚戌科三甲进士。英宗即位,授监察御史,巡按直隶、福建。正统九年(1444年),参赞宁夏军务,不久升大理寺右丞,弹劾王振党羽任信、陈斌。正统十一年(1446年)四月,遭到二人报复,下锦衣狱,戍边辽东。景泰年间,经尚书于谦、金濂举荐,恢复官职,进大理寺右少卿,出使瓦剌。升为刑部左侍郎。出督云南、四川军储,镇压当地叛乱,有政绩。天顺改元,召为左副都御史,因石亨诬陷下狱,降广东参政。天顺二年(1458年)因批评英宗宠信宦官,刻王振木像下葬示威,被仇人告发,以妖言论战。籍其家,家属戍边,妇女没入浣衣局。明宪宗继位后,赦为民,还其资产。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朱瞻基 | 宣宗 |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天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章皇帝 | 1425年—1435年 | ||
宣德 | 1426年—1435年 | 十年正月明英宗即位沿用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8—1435
【介绍】:
即明宣宗。明朝皇帝。仁宗子。洪熙元年,仁宗死后嗣位。次年,改元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宣宗叔)反,帝从杨荣言,率师亲征,平定叛乱。在位时,三杨(士奇、荣、溥)在位,阁臣始以“票拟”提出处理政事之意见,职权遂与宰相无异。选郎中况钟等为知府,并专设巡抚,用于谦、周忱等任职。屡下减少官田租额之诏,然户部常不执行。定会试分南北卷取士之法,增加北方举子中式机会。洪熙、宣德时,明朝建国已达六十余年,经济逐渐恢复,政治亦较清明,有“仁宣之治”之称。然继续实行十三布政使司皆设镇守中官之制,又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对宦官擅权起有推波助澜之作用。宣德十年正月病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9—1482
【介绍】:
明徽州府歙县人,字永清。宣德五年进士。授兵部主事。□王监国,于谦荐擢本部右侍郎。也先窥京师,谦御敌城外,宁掌部事。瓦剌兵既退,京畿仍一日数警,居民相率南徙。或议召勤王。宁建议告捷四方,使人心自定。景泰改元,以疾乞归。家居三十余年而卒。
维基
吴宁,字永清,直隶歙县(今安徽省歙县)人。明朝官员、同进士出身。宣德五年(1430年)登进士,授兵部主事。正统年间,再升至职方司郎中。郕王监国时,于谦荐擢为兵部右侍郎。京师保卫战时,于谦在城外禦敌,吴宁则在城中掌管兵部事。景泰元年,以病乞退,之后不再复出,在家居三十馀年后去世。吴宁有识鉴之才,曾经为于谦选择女婿,认定千户朱骥。于谦感到疑惑,吴宁则称:「公他日当得其力。」后于谦被杀,朱骥果然出面归葬于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60
【介绍】:
明陕西渭南人。嗣父职,为宽河卫指挥佥事。善骑射,用大刀,每战辄摧破。正统初迁都指挥佥事,进都指挥使。土木之变后,于谦荐掌五军大营,进右都督,拒瓦剌兵,数立功,累官至镇朔大将军,封武清侯。景帝病,与曹吉祥迎英宗复辟,进爵忠国公。势焰薰灼,杀于谦等,两京大臣,斥逐殆尽。英宗渐不能堪。既而从子石彪从陕西召还,谋镇大同,表里握兵柄,事发,下诏狱,未几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