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旻南梁 467 — 527
僧旻
姓孙氏
家于吴郡富春
有吴开国大皇帝其先也。
幼孤养能言而乐道。
七岁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为僧回弟子。
从回受五经。
一闻能记。
精神洞出标群独秀。
每与同辈言谑及诸典礼。
未尝不慨慨然欲为己任。
宋吏部郎吴郡张辩谓之曰。
沙弥何姓家在何处。
曰。
贫道姓释。
家于此山。
甚异之。
特进张绪见而叹曰。
虽小已有陵云之气。
由是显誉。
年十三随回出都住白马寺
寺僧多以转读唱导为业。
风韵清远了不厝意。
年十六而回亡。
哀容俯仰率由自至。
丧礼毕移住庄严师仰昙景。
景久居寺任。
雅有风轨。
大小和从。
寺给僧足。
安贫好学。
与同寺法云禅岗法开
禀学柔次达亮四公经论。
夕则合帔而卧。
昼则假衣而行。
往返咨询不避炎雪。
其精力笃课如此。
大明数论究统经律。
原始要终望表知里。
内鉴诸己旁启同志。
前疑往结靡不冰泮。
虽命世硕学有是非之
居中振发曾无拥滞。
光绪既著风猷弘远。
文惠帝竟陵王子良
深相贵敬请遗连接。
尚书令王俭
延请僧宗讲涅槃经。
扣问联环言皆摧敌。
曰。
竺道生长安
姚兴逍遥园见之。
使难道融义。
往复百翻言无不切。
众皆睹其风神服其英秀。
今此旻法师超悟天体。
性极照穷言必典诣。
能使前无横阵。
便是过之远矣。
文宣尝请柔次二法师
于普弘寺共讲成实。
大致通胜冠盖成阴。
于末席论议。
词旨清新致言宏邈。
往复神应听者倾属。
次公乃放麈尾而叹曰。
老子受业于彭城
精思此之五聚。
有十五番以为难窟。
每恨不逢勍敌。
必欲研尽。
自至金陵累年始见竭于今日矣。
且试思之晚讲当答。
及晚上讲裁复数交词义遂拥。
次公动容顾四坐曰。
后生可畏。
斯言信矣。
年二十六。
永明十年始于兴福寺讲成实论。
先辈法师高视当世排竞下筵。
其会如市山栖邑寺莫不掩扉毕集。
衣冠士子四衢辐凑。
坐皆重膝不谓为迮。
言虽竟日无起疲倦。
皆仰之如日月矣。
希风慕德者不远万里相造。
自晋宋相承凡论议者。
多高谈大语竞相誇罩。
为师范。
棱落秀上机变如神。
言气典正
座无洪声之侣。
重又性多谦让。
未常以理胜加人。
处众澄眸如入禅定。
其为道俗所推如此。
时人称曰。
折剖磐隐通古无例。
条贯始终受者易悟。
庶方荡诸异论大同正法矣。
于是名振日下。
听众千馀。
孜孜善诱曾无告倦。
安太守彭城刘业。
尝谓曰。
法师经论通博。
何以立义多儒。
答曰。
宋世贵道生
顿悟以通经。
齐时僧柔
影毗昙以讲论。
贫道谨依经文。
玄则玄。
文儒则儒耳。
竟陵王世子萧照胄。
出守会稽
共往。
征虏别之。
曰。
吾止讲席。
相识未尝修诣。
承其得郡。
便狼狈远别。
意所不欲。
众因是亦止。
永元元年
敕僧局请三十僧。
华林园讲。
僧正法主
止之。
或曰何故。
答曰。
此乃内润法师
不能外益学士
非谓讲者。
由是誉传遐迩名动京师
琅琊王仲宝
吴人张思光
学冠当时清贞独绝。
并投分请交申以缟带。
年立之后频事解蔚为宗匠。
九部五时若指诸掌。
玄理伏难坦然夷易。
故缁素结辙华俗邀延往复屯萃矣。
时有令闻夙成负先来之风。
耆年素望怀新旧之耻。
设伏者比肩翘关者间出。
随方领会。
弘量有馀。
皆衔璧舆榇响然风靡者一人而已。
值齐历横流道属昏诐。
时宠小人世嫉君子。
因避地徐部。
仍受请入
法轮继转胜幢屡建。
皆随根获有声南北。
皇梁膺运乃翻然自远言从帝则。
天监五年游于都辇。
天下礼接下筵亟深眷悦。
僧正慧超衔诏至
欲屈与法宠法云汝南周舍等。
时入华林园讲论道义。
自兹已后优位日隆。
六年制注般若经。
以通大训。
朝贵皆思弘厥典。
又请京邑大法师
于五寺首讲。
道居其右。
乃眷帝情深见悦可。
因请为家僧。
四事供给。
又敕于慧轮殿讲胜鬘经。
帝自临听。
仍选才学道俗释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协等三十人。
同集上定林寺
抄一切经论以类相从。
凡八十卷。
皆令取衷于
十一年春忽感风疾后虽小间。
心犹忘误言语迟蹇。
曰。
自登座讲说已二十年。
如见此病例无平复。
讲事尽矣。
乃修饰房内隔立道场日夜礼忏。
吴郡太守张充
太守谢览
各遣僚左至都表上延请。
有敕给船仗资粮发遣。
二郡迎候舟楫满川。
师学士随雾合。
中途守宰莫不郊迎。
晋陵太守蔡撙
出侯门迎之叹曰。
仲尼素王于周。
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监末年
下敕于庄严寺
建八座法轮。
讲者五僧以年腊相次。
最处后。
众徒弥盛。
庄严讲堂。
宋世祖所立。
栾栌增映延袤遐远。
至于是日不容听众。
执事启闻。
有敕听停讲五日
悉移窗户四出檐霤。
又进给床五十张。
犹为迫迮。
桄桯摧折日有十数。
得人之盛皆此类焉。
因舍什物嚫施拟立堂。
虑未周用付库生长传付后僧。
于简静寺讲十地经。
堂宇先有五间。
虑有迫迮又于堂前权起五间。
合而为一。
及至就讲寺内悉满。
斯感化之来殆非意矣。
少与齐人张融谢眺友善。
天下才学通人莫不致礼。
虽居重名不嘉荣势。
闲处一室通豪右。
众人多恨之。
吴郡陆倕
博学自居。
名位通显早崇礼敬。
亦密相器重。
时为太子中庶
傧从到房。
称疾不见。
欣然曰。
此诚弟子所望也。
人皆推之爱名德也。
弥重之不趣于世。
暨普通之后。
先疾连发弥怀退静。
夜还虎丘人无知者。
萧昂出守吴
欲过山展礼。
山主智迁先知以告
曰。
吾山薮病人。
无事见贵二千石
戴颙隐居北岭。
江夏王入山诣之。
高卧牖下不与相见。
吾虽德薄请附戴公之事矣。
及萧至从后门而遁。
其年皇太子
通事舍人何思澄
衔命致礼。
赠以几杖炉奁褥席麈尾拂扇等。
五年下敕延还移住善。
使所在备礼发遣。
不得循常以稽天望。
于路增剧未堪止寺。
权停庄严因遂弥留以至渐。
良医上药备于寺内。
中使参侯相望驰道。
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
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天子悲惜储君嗟惋。
敕以其月六日
窆于钟山善墓所。
丧事小随由备办。
隐士陈留阮孝绪
为著墓志。
弟子智学慧庆等。
建立三碑。
其二碑。
皇太子湘东王
并为制文树于墓侧。
徵士何胤
文立于本寺。
尝乐于禅默。
乃依所义试遍安心。
旬日之间遂得入定。
诸禅师
门户虽殊造寂不异。
又尝于讲日谓众曰。
昔弥天释道安
每讲于定坐后。
常使都讲等为含灵转经三契。
此事久废。
既是前修胜业。
欲屈众各诵观世音经一遍。
于是合坐欣然远近相习。
尔后道俗舍物乞讲前诵经。
由此始也。
时有灵根寺道超比丘
勤学自励。
愿明解如
梦有人言。
僧旻法师毗婆尸佛。
已能讲说。
君始修习。
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达。
随分得解。
后大领悟。
尝造弥勒佛并诸供具。
朝夕礼谒。
乃梦见弥勒佛遣化菩萨送菩提树与之。
菩萨曰。
菩提树者。
梁言道场树也。
弟子颇宣其言。
闻而勖之曰。
礼有六梦
正梦唯一。
乃是好恶之先徵。
故周占梦之官。
后代废之。
正以俗人浇薄亟多假托。
吾前所梦乃心想耳。
汝勿传之。
庄严寺门及诸墙宇古制不工。
又吴虎丘山西寺朽坏日久。
并加缮改事尽弘丽。
所造经像全不封附。
须者便给。
放生布施未尝倦废。
弟子咨曰。
和上所修功德诚多。
未始建斋会。
恐福事未圆。
曰。
斋乃有一时发起之益。
吾寡乏人力难得尽理。
又且米菜酱酢樵水汤灰践踰浇炙。
信伤害微虫岂有数量。
虑有此事故不敢为也。
始复求寄王官官府有势之家。
使役虽多弥难尽意。
近识观之藉此悟。
智者窥人有求名之诮。
要请法俗侵星早到。
若不专至有乖素心。
若现斯言犹涉讥笑。
故吾不为也。
美言笑善举止。
吐纳膏油自生顾眄风飙满室。
凡所施为不为名利。
勤注教勖形于言晤。
先人后己常若不及。
常有馀师言弟子不恭者。
呼与相见为设饮食。
方便诱喻遂成善士。
生无左道卜筮。
不妄同惑凡人。
又不假托奇怪以诳近识。
贵人君子皆景慕焉。
营居负贩者亦望风而畏敬。
闻其名者伪夫正鄙夫
所著论疏杂集。
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
百有馀卷流世。
释道昌宋 1089 — 1171
道昌
号月堂
湖州宝溪吴氏子。
得法于雪峰慧和尚
所至以行道为己任。
不发化主。
不事登谒。
每岁食指随常住所得用之。
衲子有志。
充化导者多却之。
有以佛令比丘持钵资养为言者。
师曰。
我佛在日犹可恐。
今为之必有好利者。
而至于自鬻也。
径山净慈育王。
皆师说法处。
曲高和寡
法嗣无闻。
或谓和尚行道经年。
门下未闻。
有弟子得不辜妙湛乎。
师不对。
他日再言之。
师曰。
子不闻。
昔人种瓜。
而爱甚者。
盛夏之日方中而灌之。
瓜不旋踵而淤败。
何也。
其爱之非不勤。
然灌之不以时。
适所以败之也。
诸方老宿。
提挈衲子不观其道业内充。
才器宏远。
止欲速其为人逮。
审其道德则淫污。
察其言行则乖戾。
谓其公正则邪佞。
得非爱之过其分乎。
是正犹日中之灌瓜。
予深恐识者笑。
故不为也。
后有同乡僧名悟者。
称得师道。
住杭之五云山
略展规模。
然亦终不振。
师每念丛林下衰。
纲纪大坏。
皆繇为师者不统之以道。
故使在下者。
得以非义乘之玩习。
既久。
遂谓当然不知其悖。
故师行事发言。
终其身不妄。
盖于时事。
深感于中。
为后学法有不得不然者耳。
名闻于朝。
赐号曰佛行
后无疾而化。
释法祥明 1532 — 1610年2月6日
法祥
字瑞光
越州嵊县周氏子。
有出世志。
随季父宦游入
见笑岩于柳巷
岩观其根。
示以念佛法门。
师颔之。
居顷南还。
弃妻子薙发。
栖霞素庵法师
虽居讲肆。
而念佛无间。
又参遍融
融所示。
笑岩同。
五台入伏牛。
契机于松和尚
留住石室中。
吊影木食者三年。
一日趺坐。
雪积满林。
火绝衣湿。
往视。
击磬出其定。
因示之曰。
轻安小寂。
非是歇场。
若耽着此境。
即堕偏空。
且行脚去。
逢南即止矣。
遂飘然而行。
遍历楚蜀之境。
铲落知见。
独存孤明。
后游南岳
忽忆别时之语。
有终焉之志。
适僧以侧刀峰静室相让。
自是放下身心。
一志念佛。
募豆四十八石。
一豆一佛。
净念相继。
以至终身。
不知其过几四十八石矣。
繇是诸方称为豆儿佛云。
方衲子争归之。
侧刀峰遂成海内名丛席。
居恒诫诸弟子曰。
汝剃除须发。
不知有生死事大。
但倚墙靠壁。
业识茫茫。
唤作甚么。
岂非吾佛所呵。
衲衣在空閒。
假名阿练若。
不专心净业。
大限到来。
将何抵对阎老子乎。
闻者无不感泣。
师虽绝意人世。
而当世诸君子。
闻其风者。
莫不景仰。
方伯刘公。
直指史公。
学宪伍公。
仪部曾公。
囧卿蔡公。
少保郭公。
大行宋公。
皆倾心皈向。
就师问道。
招致之则不往也。
郡丞卢公。
祀庙。
点失期者。
罚米三十馀石。
送师。
曰。
老僧岂以一钵饭。
敛众怨耶。
竟不受。
闻者叹服。
师接纳往来。
不择臧否。
一味平等慈悲。
荆襄大盗。
二唐九等七人捕急。
投师求活。
师怜其诚纳之。
冠以道巾。
令随众作务。
及捕官至。
虽识其为盗。
第见师慈心蔼然。
又闻念佛感动。
乃解腰缠三金。
设供而去。
其盗亦化。
为苦行僧。
师住侧刀峰三十馀年。
不发化主。
不结外援。
不设方丈。
不用侍者
一龛于佛殿左。
危坐念佛其中。
不安库房。
无长物
灭之日。
简之惟胡椒一瓶。
旧布数片而已。
尝以糠饼充餐。
或有投之地者。
师拾取。
煨而啖之。
行必荷锄。
见遗秽必以土掩之。
将化命首座领众。
念佛趺坐。
诫众曰。
无得虚张捏怪。
诳惑世人。
独一味老实念佛。
言讫。
合掌而逝。
时万历庚戌二月六日也。
阅世七十有九。
僧腊四十有三。
停龛七日
颜色不变。
弟子奉全身。
塔于峰之右。
释超况明末清初 1610 — 1675年三月二十六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超况字重眉姓蔡氏同安甪里人也。
夙根神颖,髫龄就塾,虽抱儒经,已具佛性。
因投龙池岩礼惟云为师,勤习净行,弗惮寒暑。
年二十一,始从披剃。
掩关三载,拜诵《华严》致诚百万,又阅藏教中有云能三日不食七日不食者,俱力行之。
但日夜思谛,终非究竟。
禅客金粟至,具道费隐棒喝接人最直捷法门。
闻之,喜曰:“吾固疑有是,可效春蚕作茧,徒自缚乎?
”即破关而出。
日夕咨参,未有入处,适雪峰亘从罗山龙池,与之盘桓。
一日,问曰:“如何是第一义?
拟议,峰便掌云:“这钝置阿师。
云:“请师道。
”峰才启唇,遂以手掩之,峰乃笑云:“向汝道了也。
亦爽然有省,然胸臆犹滞。
偶过戏场于人丛中,见其举首向上,鼻孔一一俱见唇上,觉碍滞之胸涣尔解释,遂作偈曰:“二十年来被孰瞒,刚才放下便平安。
早知鼻孔在唇上,总不者中觅易难。
”乃诣黄檗隐元处随众参请,不露锋铓。
明年出岭,叩金粟费隐,亦默契之。
时值严冬,潜颖众中,自居樵汲,手足冻皴,亦不暇恤。
尝有偈曰:“牯牛无贯四方周,放去收来得自由。
蹄角虽然未显露,分明触处便昂头。
”时年二十八,始受具。
明年春,还闽途中,作偈有“今朝踏破芒鞋底,赤脚迢迢入闽山”之句。
归则仍就龙池,键关三稔。
后值雪峰出主芙蓉,一日,问:“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汝作么生?
但云:“仲夏酷烦,幸自珍重。
雪峰默许之。
未几,受峰付属,即旋泉南居清溪贵湖龙安,寺为唐清豁禅师退隐旧址,编为屋,翛然自得。
雪峰至泉昭庆首座,立僧秉拂,发挥宗乘,旨趣亹亹,倾动四来。
继席南山,千指围绕,三冬学足,启迪尤多。
闵司马子奇请住隆寿,兵燹之馀,寺宇凋残,而近寺兵众杂处,尤难调摄,躬率行道,接以等慈,莫不倾服,丛席改观。
历十数载,忽尔辞退,请还旧山,留之不得。
无何,世局变更,郡城内外,几频危殆,人始知其先见云
康熙十四年乙卯三月二十六日示寂,寿六十有六,腊三十有四,塔于青林之麓,释超弘为之志铭,称其知鉴莹朗而器量舍,人莫窥其涯际,时以为知言。
释本晢清 ? — 1686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本晢字山晓姓魏氏,长寿人也。
父国琦,家世儒素。
母杨氏梦梵僧授如意而生。
髫年有出尘之志,见梵经佛像辄生敬爱,投近邑定慧寺薙染。
初学《法华》、《楞严》,精究义旨。
年十九,下三峡,至金陵听讲,时以所学质法侣,辨晰折衷,同席有声者推服焉。
天童密云至长干,往谒,不会所问,遂弃教参禅。
得报恩大觉指示,疑情辗转,发愤研求,顿释所怀。
遂渡钱塘,参山翁禅师于云门,得契,随司职广润,深自晦藏,结茅东海郁州山中七载
杜绝人事,愈厉操行。
复移西冷法华,以“啸堂”名其庐
山翁再主天童,招充首座,即付以衣钵。
清初入关,雅崇释典,随侍山翁,应诏入都。
陛见之日,世祖优眷,特赐紫僧伽黎。
开法隆安寺,驾临丈室,屡相问證。
复举浮山初参叶县事,淳谕众僧,亲近有道。
尝幸隆安,面承奖训,称其法范森严,风徽远鬯,允足师表人天。
圣祖御宇,恩赐驰驿还山。
凡居禁庭,赐赍隆渥,封奉秘阁
移主馀杭佛日,振兴凋敝,三载辞归。
复为名流邀居洞庭巴山
既而重至佛日,继续三载。
康熙壬子,举住天童,湖海奔赴,座盈万指。
锤锻之馀,汇宋元诸尊宿语,成《宝积录》九十三卷,盖继其师残编未竟之志。
修葺殿宇,及诸祖塔,浚万工池,复古门,增置田亩,勤劬十载。
屡思退休,而众志固留,复力任五稔,以弟子元静代席。
康熙丙寅仲冬示寂,塔陶龛于青凤峰之麓。
所撰有《奏对录》、《全录》、《后录》,诗有《啸堂初集》、《偶录》、《叠秀轩集》。
甬上葛同果叙其语录,谓“其风味似大觉琏焚龙脑钵,政黄牛去国士筵。
而其调护心宗,申晰大义,则虎邱隆明教嵩柔刚并济也。
若其应机杼绪,游戏墨林,劳于求贤,精于付授,梵海之砥柱,末法之针石”,斯可谓知言矣。
遂宁李侍郎仙根铭其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