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文德翼” 相关资源
人物库
释传镫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四
后百馀年,有传镫者,衡州人,当清乾隆时来栖伏虎岩下,独居虎洞,不出山者二十年
后得檀施,为之结茅于望江亭下定心石边,颜曰“甘露庵”,开辟殿堂,林辉映,晨钟夕梵,与漱石泉声清籁相答,幽处静习。
又十馀年,行年八十矣,而倡导提持,了无倦色。
郡伯喻使君成龙,矜其苦行,为作碑记,勒于岩中,用昭来许。
李廷龟明 1564年10月8日 — 1635年4月29日
予以今皇帝之年。
衔命朝鲜
未旬日。
复以他命行。
独馆伴李君周旋差久。
一日。
月沙手诗一帙。
属予序之。
余既卒业。
作而叹曰。
美哉彬彬乎。
我国家之文治
于斯为盛矣。
昔人有言。
声诗污隆。
关乎世运。
岂不然哉。
三百篇
圣臣名佐之笔。
即田畯红女之词。
大以昭其功德。
微以写夫性情。
初未尝抽绘章句。
临摹绳墨。
思欲争千秋于艺苑也。
然而质契神明。
休符造化。
后之才人词客。
镂心刻肾。
曾不得窥其堂奥焉。
揆厥所由。
时则大和元气盎溢。
在三代宇宙间故也。
惟我国家号称极治。
文德之矢于今二百馀年。
沕潏曼羡。
郁郁乎焕哉。
直与唐虞三代比烈矣。
风美所扇。
人文郁流。
云蒸霞变。
说者谓诗道极衰于宋元而大备于昭代。
非虚语也。
东国沐浴文化。
比于时夏元气之所鼓荡。
故其学士大夫率能振和平之响。
以鸣一代之休。
李君以家学渊源。
素称此中名宿。
其大业彬彬。
见推中朝宗匠。
不亦宜乎。
遇臻变。
独造真境。
汪先生斯为不佞矣。
且夫诗道。
岂易言哉。
胸情直举。
多任流移。
则气格不振。
法律严持。
好作矜庄。
则风趣顿伤。
是以两家各以所长。
交相为讥。
卒亦不相为用。
何人鲜备善。
亦元气既漓。
天实生才。
有至有不至也。
宗自然之说者。
哆口关关睢鸠出于何典。
得毋受人之形。
复求人道于空桑乎。
然衣冠土木而即具然命以为人。
亦诚有所不可。
何则。
以其君形者不存焉耳。
此则仿古之过也。
原其所指宗。
以究其所踵。
受两家疵累。
斯可得而论也。
夫惟有温柔敦厚之旨。
而无卑靡纤促之习。
难矣哉。
三百篇
往往可歌可咏。
所以为盛世之元音也。
李君者。
庶几近之矣。
诗曰。
凤凰鸣矣。
于彼高冈。
言瑞应也。
凤凰锵锵之鸣。
中律中吕。
谁为为之。
感于其气然耳。
元气所召。
有物来相。
声歌之发。
不求工而自工。
所谓作者不自知其所至而工焉者。
顾失之乎。
李君于是乎能凤鸣矣。
夫陈诗达俗。
使臣之职也。
予持是编。
归将藉手以献明庭。
登诸纪载。
用昭我国家之文治
腾衍海外者如此。
呜呼。
岂不盛哉。
皇明进士第钦差正使翰林院编修起注经筵展书官南州姜曰广
拜撰。
戴澳明末清初 1576 — 1642
维基
戴澳(1576年—1642年)字有斐号斐君浙江宁波府奉化县人
自幼嗜学,不事生产,为青衿寓情觞咏,落笔千言立就。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浙江乡试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进士,归侍色养,经年乃出,授工部虞衡司主事,迁员外郎吏部稽勋司员外郎,朗识精鉴,所储夹囊皆当世伟人。
甫署选而名卿硕抱,一时涌出,识者快之。
旋以稽勋郎中给假告归,杖履芒鞋,寻峦问壑,见者不知其为贵人
未几,逆珰魏忠贤专政,举朝若沸,殄瘁之惨,宇宙为空,然后知其超然知几也。
家居十二年,权珰授首,遂复出,转考功郎中,受事甫三月,又以直道忤乌程温体仁)、阳羡周延儒)二相,即拂衣出都门,太宰李公长庚三疏留之,不报,举朝皆为扼腕。
旋起南铨,转尚宝司丞崇祯十二年六月再转大理寺右寺丞七月顺天府,其子依仗父势不输赋税,被知县胡梦泰逮治,其子走京师,怂恿戴澳弹劾胡梦泰十三年五月适因星变,戴澳遂陈言天下不治,是由守令贪污,崇祯帝让他指实,梦泰无可劾,乃以嘉兴推官文德翼平遥知县王凝命实之。
给事中沈迅为两人诉枉,发隐情。
被下锦衣卫诏狱,革职除名。
遂悦然归,通仕籍者三十年,在朝每不数月,屡仕屡黜,直道固然。
归里年余,忧时岌岌,遂感愤以卒,年六十七。
朝议以边抚起之,咸惜未竟其用。
著有《丰干集》行于世。
宅在县北一十里万家河。
奉化县“钱粮共二万余,戴氏居其半”,其后因贪腐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入锦衣狱。
张赓奏
赓奏字道柯嘉兴人
顺治初贡,为江西藩幕。
有《纪游诗》,黎元宽文德翼序之,称其感事悲凉,有古人之致。
倪涛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钱塘人字岷渠
治学不倦。
年近百岁,犹著书不止。
有《周易蛾术》、《六艺之一录》、《文德翼》、《佣吹录注》。
释书净清 1646 — 1705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书净字碧天姓陆氏江阴人也。
生有异质,藐焉始孩,便厌膻腥,近之则啼。
稍长,能诵佛号,见僧辄拜,不待教使。
十三丧父,矢愿出尘,礼药雨为师。
沉静好学,诣见月受具,随侍巾拂,服勤有年。
精研律藏,兼究经论,造诣日深,遂付信衣,陟居要职。
吴门勉卿者,善士也。
病垂死,㝱华山僧饮之药而愈,因偕其友陆德敷入山访之,遇视之,俨然㝱中僧也。
请于见月,分化吴下,以年少辞。
后坚请之始至,居城西之积善庵,时败壁颓垣,齑粥不继,处之恬如,曾不带,唯精持律仪,严摄一众,羯磨布萨,规条肃然,人知信仰,檀护寖多。
由是经之营之,创造戒坛,殿阁廓庑,数年之间,遂成巨刹。
广颡深目,大颐方口,目光炯炯,音如弘钟,望之有威,而性情和易,处事必诚,接物以慈,新徒禀戒,知愚同诲,虽累千指,肃然一室。
威仪有则,不敢苟简。
学子一涉其庭,依依不忍去,其感人之深如此。
大清之初,佛法昌明圣祖御极,颇重名僧,嘉清德,颁赐御书金经,建阁藏焉。
康熙四十二年,大驾南巡,面承褒语,复赐《心经》三册,御书“衍真谛”三字锡之,因改寺名,额以“真谛”,用昭异数。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秋九月,示疾,书偈别众,瞑然坐化。
寿六十,腊四十有二,弟子湛中,奉塔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