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白居易唐 772 — 846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6 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又号醉吟先生
排行二十二
下邽(今陕西渭南)人,郡望太原(今属山西)
先世本龟兹人汉时赐姓白氏
卒谥文,后人又称白文公
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第
十九年中书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宪宗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今陕西周至)二年集贤校理翰林学士
五年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翰林学士六年丁母忧去官。
此数年为谏官期间,屡上奏章请革弊政,为宦官及旧官僚集团所切齿痛恨,其“惟歌生民病”之辉煌组诗《秦中吟》、《新乐府》即作于此时。
十年六月,因上书论奏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主张捕贼雪耻,引起宦官及旧官僚集团不满,以越职言事之罪,自太子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后转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十五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旋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自中书舍人出为杭州(今属浙江)刺史
敬宗宝历元年(825)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再出为苏州(今属江苏)刺史
杭州及苏州期间,兴修水利,恤贫安民,深受百姓爱戴。
后返长安,相继出任秘书监刑部侍郎,愈感宦途险恶,乃于文宗大和三年(829)春辞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今属河南),自此未再返回长安
武宗会昌二年(842)刑部尚书致仕
卒于六年八月,葬于洛阳龙门山。
生平见李商隐《唐刑部尚书致仕尚书左仆射太原白公碑铭》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有宋陈振孙白文公年谱》、清汪立名白香山年谱》,以今人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为详备。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理论家,与元稹齐名,并称“”,然白实胜于元,故宋人钱易称“白居易为人才绝”(《南部新书》卷三)。
白居易之散文在唐代亦有甚高之地位,《旧唐书·传赞论》盛称其奏议为“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
白居易之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之影响,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儒家思想实居主导地位,其早期“志在兼济”之讽谕诗乃其文学理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之实践,如《秦中吟》、《新乐府》组诗等均为讽谕诗之名篇,尤以《新乐府》五十首为最,不仅主题鲜明,措辞尖锐,且整体构架精巧缜密,体现叙事与议论之统一,突破“怨而不怒”之传统,描写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确系诗歌领域一大创新。
“元和体”之创制亦为白氏之重大贡献。
所谓“元和体”,以作者个人言之,即包括其《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东南行一百韵》等长篇排律及次韵相酬之作、流连光景之小诗,其中尤以“感伤诗”中之《长恨歌》、《琵琶行》,在当时已享“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盛誉(唐宣宗白居易诗),后世且誉为“古今长歌第一”(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五)。
其余如“杂律诗”内景中寓情之《钱塘湖春行》、以白描手法见长之《问刘十九》等,皆能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成为千古传诵之名篇。
白氏之作虽伤于“大露太尽”(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语言朴直,而其艺术特点乃“用语流便”(许学夷《诗源辨体》),平易近人,章法变化多端,每能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用常得奇”(《艺概·诗概》),“眼前能转物,笔下尽逢源”(张镃南湖集》卷四《读乐天诗》)。
晚年诗“极高妙”(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苏轼语),愈益淡远旷达。
许学夷复谓其诗“叙事详明,议论痛快,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之门户耳”(《诗源辨体》卷二八)。
总之,白诗之艺术境界须千锤百炼始能臻此,世以“轻率”讥之,实不足取。
江进之《雪涛小书·评唐》论白居易之历史地位云:“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
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著并包囊入我诗内。
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阔多少。
较诸秦皇汉武,开边启境,名曰‘广大教化主’,所自来矣。
白居易诗文全集向无注本。
今人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最为完备。
研究著作有陈寅恪诗笺證稿》等。
资料汇编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
全唐诗》存诗3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8首,44句。
释元琏北宋
禅师元琏者。
闽人也。
得法于首山念禅师
汝州广慧寺
褊颅广颡。
瞻视凝远。
望见令人意消。
尝谓众曰。
我在先师会中。
见举篦子问省驴汉曰。
唤作篦子即触。
不唤作篦子即背。
作么生。
省近前掣得。
掷地上云。
是什么。
先师云瞎。
省从此悟入。
我道省驴汉。
悟即大杀悟。
要且未尽先师意旨。
遮个说话。
须是到此田地。
方相委悉。
情见未忘者。
岂免疑谤。
又见智门纲宗歌曰。
胡蜂不恋旧时窠。
猛将那肯家中死。
曰祚兄消许多气力作么。
我寻常说禅。
手中扇子。
举起便有风。
不举一点也无。
既称宗师。
却以实法与人。
好将一把火照看。
与么开口。
面皮厚多少。
岩头云。
若以实法与人。
土也消不得。
知么。
究取好。
莫面面相觑。
在此作么。
内翰秘书监知郡
杨亿大年问曰。
承云一切罪业。
皆因财宝所生。
劝人疏于财利。
况南阎众生。
以财为命。
邦国以财聚人。
教中有财法二施。
何得劝人疏财乎。
曰。
幡竿尖上铁笼头。
大年曰。
海坛马子似驴大。
曰。
楚鸡不是丹山凤
大年曰。
佛灭二千年。
比丘少惭愧。
大年尝书寄内翰李公维
叙师承本末。
其词曰。
病夫夙以顽憃。
获受奖顾。
预闻南宗之旨。
久陪上国之游。
动静咨询。
周旋策发。
俾其刳心之有诣。
墙面之无惭者。
诚出席间床下矣。
矧又故安公大师
每垂诱导。
自双林影灭。
只履西归。
中心浩然。
罔知所旨。
仍岁沈痼。
神虑迷恍。
殆及小间再辩方位。
又得云门谅公大士
见顾蒿蓬。
谅之旨趣。
正与安公同辙。
并自庐山归宗云居而来。
皆是法眼之流裔。
去年假守兹郡。
适会广慧禅伯
实嗣南院念。
念嗣风穴
风穴嗣先南院
南院兴化兴化
临济
临济黄檗
黄檗嗣先百丈海
马祖
马祖让和尚
曹溪之长嫡也。
斋中务简。
退食多暇。
或坐邀而至。
或命驾从之。
请叩无方。
蒙滞俱释。
半岁之后。
旷然弗疑。
如忘忽记。
如睡忽觉。
平昔碍膺之物。
嚗然自落。
积劫未明之事。
廓尔现前。
固亦决择之洞分。
应接之无蹇矣。
重念先德。
率多参寻。
雪峰九度上洞山
三度上投子。
遂嗣德山
临济得法于大愚
终承黄檗
云岩蒙道吾训诱。
乃为药山之子。
丹霞承马祖印可。
而作石头之裔。
在古多有。
于理无嫌。
病夫今继绍之缘。
实属于广慧
而提激之自。
良出于鳌峰也。
忻幸忻幸。
大年所叙。
详悉如此。
岂欲自著于禅林乎。
予恨其手编传灯录。
首山之嗣。
独载汾阳
而不录广慧机语。
何也。
赞曰。
广慧机缘语句。
虽不多见。
然尝一脔知鼎味。
大率如刀斫水不。
见痕缝。
真可谓作家宗师也。
平生说法。
如云雨。
暮年止得一杨大年
鲁国儒生。
何其少哉。
释道隆
全宋文·卷五八○
道隆僧。
少时师事石门彻禅师,后谒广慧禅师,遂为广慧之嗣。
至和初京师,客景德寺,为仁宗所知,诏馆于大相国寺
此后出入禁庭,谈禅秘殿,礼遇甚厚,赐号应制明悟禅师
后请退居庐山,不许,诏于曹门外护国寺北建精舍以居,号华严禅院
道隆为人宽厚,不矜伐,尝举怀琏自代。
年八十馀卒。
见《禅林僧宝传》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七。
禅师名道隆
不知何许人。
至和初
京师
景德寺
曰纵观都市。
归尝二鼓。
谨门者呵之不悛。
一夕还不得入。
卧门之下 仁宗梦至景德寺门。
见龙蟠地。
惊觉。
中夜遣中使
往视之。
乃一僧熟睡已再鼾。
撼之惊矍。
问名字归奏 上闻名道隆
乃喜曰。
吉徵也。
明日 召至便殿。
问宗旨。
奏对详允。
上大悦。
有旨馆于大相国寺烧朱院。
王公贵人。
争先愿见。
未漱盥。
户外之屦满矣 上以偈句相酬唱。
络绎于道。
或入对留宿禁中。
礼遇特厚。
赐号应制明悟禅师
少时师事石门彻禅。
师尝问曰。
古人云。
但得随处安闲。
自然合他古辙。
虽有此语。
疑心未歇如何。
彻曰。
知有乃可。
随处安闲。
如人在州县住。
或闻或见。
千奇百怪。
他总将作寻常。
不知有而安闲。
如人在村落住。
有少声色。
则惊怪传说。
洞山示众曰。
欲知此事。
如人家养三儿。
以一著州中。
一著村中。
著县中。
其一用家中财物。
其一用外处钱物。
有一人不得家中钱物用。
亦不得外处钱物用。
且道那一个。
合在州中。
那一个合在县中。
那一个合在村中。
有僧便问。
三个莫明轻重否。
曰是。
僧曰。
如何是此人出身处。
曰。
知有却不知有。
是此人出身处。
僧曰。
未审此人。
从今日去也无。
曰亦从今日去。
僧曰。
恁么则属功也。
曰是。
僧曰。
唤作恁么功。
曰。
唤作功就之功。
僧曰。
此人还知有州中人否。
曰。
知有。
始解奉重矣。
僧曰。
恁么则村中人。
全明过也。
曰是。
僧曰。
如何是此人过处。
曰。
不知有。
唤作闲人。
是此人过处。
不见先师道。
今时学道人。
须知有转身处。
始得。
曰。
古人知有。
便能如州里人耶。
亦须因奉重而至耶。
彻曰。
洞山曰。
向时作么生。
奉时作么生。
功时作么生。
共功时作么生。
功功时作么生。
时有僧便问。
如何是向。
曰。
吃饭时作么生。
又问。
如何是奉。
曰。
背时作么生。
又问。
如何是功。
曰。
放下钁头时作么生。
又问。
如何是共功。
曰不得色。
又问。
如何是功功。
曰不共。
此名功勋五位也。
譬如初生鸠儿。
毛羽可怜生。
久久自能高飞远荡。
亲受洞上旨诀。
后谒广慧琏禅师
遂为广慧之嗣。
皇祐二年
僧怀琏至阙。
演法于浚苑化成殿 上召问话。
机锋迅捷。
上悦。
侍卫皆山呼。
即奏疏曰。
臣本凡庸。
混迹市里。
夤缘佛法。
依近天颜。
出入禁廷。
恩渥至厚。
荐更岁籥。
衰病相仍。
未甘退于山林。
坐贪蒙于雨露。
因循至此。
愧负在颜。
恭惟 皇帝陛下。
天纵圣神。
生知妙道。
染为词翰。
如日昭回下饰万物。
而臣蒙许赓和。
似雾领略。
才见一班。
人虽不言。
臣岂无怍。
伏见僧怀琏
比自林薮。
召至京都
议论得其渊源。
词句持出流辈。
禁林侍问。
秘殿谈禅。
臣所不如。
举以自代。
伏望 圣慈。
许臣于庐山一小刹。
养痾待尽。
不胜犬马恋轩之情。
取进止疏奏不许。
有旨于曹门外。
护国寺北。
建精舍以居。
华严禅院
既得谢事。
喜见言色。
闲居奇衲。
名缁多过从。
有乘侍者
来自大阳。
乘后住福严
问在大阳得力句。
对曰。
明安尝问曰。
有一人遍身红烂。
卧在荆棘林中。
火绕周匝。
若亲近得此人。
禅门大启若。
亲近不得。
佛法无灵验。
时对曰。
六根不具。
七识不全者。
亲近得此人。
明安曰。
令渠出来。
我要相见。
时又答曰。
适来无左右。
祇对和尚
曰。
相随来也。
即礼拜退。
曰。
若果如此。
冷如毛粟。
细如冰雪。
乘曰。
禅师亲见石门
如何却嗣广慧
曰。
我初见广慧
渠方欲剃发。
使我擎子来。
广慧曰。
道者我有橙子诗。
听取。
诗曰。
放下便平稳。
我时便肯伊。
后因叙陈在石门
所悟公案。
广慧曰。
石门所示如百味珍羞。
只是饱人不得。
后来有一炷香。
不欲两头三绪。
为伊烧却。
乘曰。
艺不辜人。
有僧诵琏公诗 上问佛偈曰。
有节非干
三星偃月宫。
一人居日下。
弗与众人同。
曰。
诸佛说心。
为破心相。
琏作此偈。
虚空钉橛也。
乃曰。
虚空钉铁橛。
平地起骨堆。
莫将闲学解。
著佛阶梯。
又见达观颖禅师
戏作偈曰。
解答诸方语。
能昑五字诗。
二般俱好艺。
只是见钱迟。
曰。
佛法却成戏论。
后生无识。
递相效学。
不可长也。
但曰。
二般虽杂道。
也胜别施为。
有僧曰。
洞山宝公
讥五祖戒禅师行藏。
落人疑似。
其至洞山
乃上堂说偈曰。
嗟见世聱讹。
言清行浊多。
若无阎老子
谁人奈你何。
曰。
尘行不逊。
卖师取名。
不可取也。
曹溪曰。
真实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来说他人短。
自短先在。
暴其师之失。
教谁捡点。
沙门释子。
寂默为要。
华严论曰。
唯寂唯默。
是心造如来之样。
不著不恋。
是路入法界之辙。
洞山
双峰地
已为道取笑也。
为人宽厚。
不矜伐。
真慈普敬行心。
殁时年八十馀。
盛暑七日
手足柔和。
全身建塔于寺之东。
赞曰。
夜卧寺阃之外。
朝登秘殿之上。
揖让人主。
谈出世法。
有补宗教
盖所谓有异能解。
一世奇禅衲也。
殁未五十年。
丛林且不闻其名。
况机缘语句乎。
可为太息。
予少时客华严。
及见其檀越岑氏之子孙。
家藏偈藁。
并被遇之迹甚详。
今追绎十。
才得其一二。
著于此。
以俟知者耳。
道隆禅师
未详里族。
初参石门彻和尚
问曰。
古者道但得随处安閒
自然合他占辙。
虽有此语。
疑心未歇。
时如何。
门曰。
知有乃可随处安閒
如人在州县住。
或闻。
或见。
千奇百怪。
他总将作寻常。
不知有而安閒
如人在村落住。
有少声色。
则惊怪传说。
师于言下有省。
门尽授其洞上宗旨。
及出世。
乃嗣广慧
或问曰。
禅师亲见石门
如何却嗣广慧
曰。
我初见广慧
渠方欲剃发。
使我擎凳子来。
因曰。
道者
我有凳子诗。
听取诗曰。
放下便平稳我时便肯伊。
因叙在石门所得。
曰。
石门所示。
如百味珍馐。
只是饱人不得。
后来有一炷香。
不欲两头三绪。
为伊烧却。
至和初
游京客景德寺
日纵观都市。
归常二鼓。
一夕不得入。
卧于门下。
仁宗梦至景德寺门。
见龙蟠地。
惊觉。
中夜遣中使视之。
乃一僧熟睡。
已再鼾。
撼之始觉。
问名字归奏。
帝闻道隆
乃喜曰。
吉徵也。
明日召至便殿。
问宗旨。
师奏对详允。
帝大说。
有旨馆于大相国寺烧朱院。
由是道化大振。
尝与大觉琏公
说法化成殿。
机锋迅辩。
帝大悦。
侍卫皆山呼。
或偈颂酬答。
或留宿禁中。
礼遇厚。
赐号应制明悟禅师
师因奏疏。
自代。
帝览表不允。
有旨于曹门外。
建精舍延师。
师额华严禅院
有僧颂琏公诗。
上问佛偈曰。
有节非于
三星偃月宫。
一人居日下。
弗与众人同。
曰。
诸佛说心。
为破心相。
作此偈。
虚空钉橛也。
乃曰。
虚空钉铁橛。
平地起骨堆。
莫将闲学解。
安著佛阶梯。
又见达观颖禅师
戏作偈曰。
解答诸方语。
能吟五字诗。
二般俱好艺。
只是见钱迟。
曰。
佛法却成戏论。
后生无识遽相。
效学不可长也。
但曰二般。
虽杂道也胜别施为。
有僧曰。
洞山宝公
讥五祖戒禅师
行藏落人。
疑似其至洞山
乃上堂说偈曰。
嗟见世聱讹。
言清行浊多。
若无阎老子
谁人奈你何。
曰。
粗行不逊。
卖师取名。
不可取也。
曹溪曰。
真实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来说他人短。
自短先在我。
暴其师之失。
教谁检点。
沙门释子。
寂默为要。
华严论曰。
唯寂唯默。
是心造如来之样。
不著不恋。
是路入法界之辙。
洞山
双峰地
已为道人取笑也。
师为人宽厚不矜伐。
真慈普敬行心。
殁时年八十馀。
盛暑安坐七日
手足柔和。
全身建塔于寺之东。
系曰。
夫寺门鼾睡僧。
入天子梦。
梦其为龙。
不为所恶。
复尊宠之至宿留禁中。
非师道洽天下。
乌能及此。
京师禅法。
由是大弘
并见仁宗识洞高远。
若遇庸君。
师其不为齑粉乎。
予故表而出之。
高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澄州析木人本名檀朵
完颜宗弼闻其有力善战,召置左右,从破汴京及和尚原,累官咸平总管府判官
世宗时,从攻窝斡。
崇义军节度使。
卒年七十四。
释明本元 1263 — 13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3—1323 【介绍】: 僧。
杭州新城人号中峰俗姓孙
仁宗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明本号中峰钱塘人
雁荡村,姓孙氏,出家吴山圣水寺
高峰原妙禅师天目山,往叩之,一见驩然,薙染于师子院,遂契旨。
与断厓义公俱为高峰座下,或问优劣,曰:义首座固是根老,其如七曲八曲,惟维那却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
元贞间高峰将迁化,以大觉禅寺相属,辞推第一座祖雍主之。
皖山,游庐阜,至金陵,结庵庐州弁山平江雁荡,已而还山,领师子院。
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辞,因日避走南北间,朝廷闻其名,特赐金襕伽梨衣,进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欲召见阙廷,终不一至。
惟再封香下诏,即所居修敬而已。
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
世寿六十有一,僧腊三十有七。
文宗敕词臣制碑,谥曰智觉,塔曰法云,有《中峰广录》三十卷。
元统二年,诏收入佛藏,艺文监丞揭徯斯为之序,谓其提倡激扬,如四渎百川,千盘万转,冲山激石,鲸吞龙变,不归于海不已。
其大机大用,见于文字有如此者。
中峰屡辞名山,屏迹自放。
时住一船,或僦居城隅土屋,若入山脱笠,即结束而栖,俱名曰幻住
自作《幻住庵记》。
其居东林也,赵学士子昂冯学士海粟为之躬运土木以执役。
初,子昂中峰为友,海粟甚轻之。
一日,子昂中峰往访,海粟出示《梅花百韵诗》。
中峰一览,走笔和之。
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海粟竦然,遂与定交。
中峰普应国师者。
讳明本
其先临济玄
七传杨岐会
八传无准范
雪岩钦
高峰妙
之嗣四人。
师居其首。
师自临济其世十八。
临济自少林其世十一。
是师为少林二十九世之正胤也。
师出钱塘孙姓。
母李氏梦。
无门开道者
持灯至其家而生。
师生之时。
内室五色光明者三昼夜。
襁褓即具大人相。
坐则跏趺。
嬉戏则为佛事。
既冠。
阅传灯录。
至明知生是不生之理。
为甚却被生死之所流转。
大疑。
乃求依狮子院高峰妙禅师
妙公喜度之。
三载观流泉有省。
妙公印證。
被打趁出。
自此日作夜侍。
常至晨钟鸣不去。
妙公不顾。
久而洞彻旨。
妙公大悦。
书自相赞与曰。
我相不思议。
佛祖莫能视。
独许不肖儿。
得见半边鼻。
十载
妙公告寂时。
以大觉寺属师。
师推首座祖雍主之。
遂一笠吴楚。
西至皖山匡庐
乃东还。
幻住庵于吴雁荡
遂成丛席。
霆发瞿公请主大觉。
不就。
定叟泰应之。
泰尝受职于一山万矣。
乃欲改嗣于师。
师大不然。
以书却之曰。
昨者坐语。
未及它论。
而首以住院承嗣扣之者。
惟恐足下苟循世谛故也。
本与足下。
纳交十六年。
彼此心怀。
洞然明白。
岂意足下不谅愚情。
反欲相及。
何临事反覆若此耶。
古人于法嗣嫡传。
所以深明宗系者。
大法源委。
不可诬也。
世漓俗薄。
奉金请拂。
以院易嗣者有之。
本尝痛心于此。
夫大觉虽先师开山
然十方丛林尽有尊宿。
舍彼不取。
而必欲本尸。
何识量之不广也。
本非畏住持。
实畏嗣法于开山也。
故退避力辞。
而举足下为之主政
以足下自师一山禅师
岂可苟循世俗而易其所师哉。
繇此言之。
本犹不欲以先师座下人。
迭尸大觉。
而况牵枝引蔓。
欲为本之嗣乎。
闻命骇然。
专浼逆流。
塔主预此拜闻。
望以玉峡之音。
直与拈出。
或欲循俗易嗣。
则本断然不敢与足下一日相聚也。
至扣至扣。
师还天目庐高峰塔。
至大戊申
仁宗在青宫。
聘之不就。
赐金纹衣。
加号法慧禅师
师隐去仪真
己酉
即船以居。
乃吟曰。
懒将前后论三三。
端的船居胜住庵。
为不定方真丈室。
是无住相活伽蓝。
烟村水国开晨供。
月浦花汀放晚参。
有客扣舷。
来问道。
头陀不用口。
喃喃庚戌
又还天目。
辛亥
复船居。
吴江陈子聪为师建幻住庵
师又去之。
北隐汴梁
吟曰。
廛市安居尽自繇。
百般成现绝驰求。
绿菘紫芥拦街卖。
白米青柴倚户收。
十二时中生计足。
数千年外道缘周。
苟于心外存诸见。
敢保驴年会合头。
明年又结幻住庵六安山
吟曰。
胸中何爱复何憎。
自愧人前百不能。
旋拾断云修破衲。
高攀危磴阁枯藤
千峰环绕半间屋。
万境空閒一个僧。
除此现成公案外。
且无佛法继传灯。
丞相脱驩公望风访师。
师又弃庵
去之东海州
吟曰。
道人孤寂任栖迟。
迹寄湖村白水西。
四壁烟昏茅屋窄。
一天霜重板桥低惊涛拍岸明生灭。
止水涵空示悟迷。
万象平沉心自照。
波光常与月轮齐。
驩公戒邑吏强师至私第。
乃与中书平章并诸山。
必致师于灵隐
师固辞曰。
夫住持者。
须具三种力。
庶不败事。
一道力。
二缘力。
三智力。
道体也。
缘智用也。
有其体而缺其用。
尚可为之。
但化权不周。
事仪不备耳。
使道体既亏。
便神异无算。
虽缘与。
智亦奚为哉。
或体用并缺。
冒然居之。
曰因曰果。
宁无慊于中乎。
贫道无其实。
故不敢尸其名。
竟称病还天目。
延祐丙辰
上谕宣政院
简釆名山宿德。
以闻。
承旨者期入天目。
师闻遁去。
南徐丹阳蒋均为建幻住庵
戊午
又还天目。
明年九月
朝旨褒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狮子院
正宗禅寺
驸马沈王王璋
又赍御香紫衣。
即所居而修敬慕焉。
宣政又以径山请师。
师不就。
乃结幻住庵于中隹山。
中隹去西峰三十里。
岩磴险绝。
缁素跋涉甚难。
求师归院。
至治癸亥
西峰冻涸。
大木摧折。
师自叙曰。
余初心出家。
志在草衣。
垢面习头陀行。
以冒服田衣。
抱愧没齿。
平昔懒退。
非矫世绝俗。
盖以文字则失于学问。
参究则缺于悟明。
寻常为好事者之所称道。
亦报缘之偶然耳。
示微疾。
有省候者。
师皆曰。
幻住庵漏且朽矣。
不可久住也。
有僧告归吴门
曰。
何不过了。
中秋十三日
手书属弟子曰。
幻者朝死夕化。
骨便送归三塔。
依清规仪式。
不许循世礼也。
次日白虹贯山。
巅师跏趺。
书偈而化。
停龛三日
颜益和悦。
道俗奔集踰万。
奉全身塔于寺西望江石
阅世六十一。
坐夏三十七。
明宗己巳赐谥。
智觉禅师
塔曰法云。
元统甲戌
追尊为普应国师
乃以广录三十卷。
颁入大藏。
更命重臣。
国师道行于碑南诏五比丘。
绘师顶相还国。
四众迎相。
中庆城相。
放五色异光。
繇是倾信禅宗。
奉师为南诏第一祖。
时皆曰。
本公圆辩不閟。
针砭多方。
哀讲士之趋岐。
伤禅流之混继。
乃推大觉以嗣开先。
玄鉴而化南诏。
𠃔有大愚龙潭信之高风。
至于大功不宰。
至让无名。
杖履萧然。
云行鹤举视声名。
而若浼甘。
肥遁以如饴。
楷芙蓉讷圆通不足过之。
以其瀚海馀波。
烟屯雨骤。
凤阁之儒臣。
醒天潢之贵戚。
永明寿明教嵩
庶可并驾云。
赞曰。
人人抱荆山之璧。
个个得赤水之珠。
何难兄释迦
而弟弥勒。
及读本祖自叙之语。
愧汗横流。
俯仰无地矣。
嗟乎非真祖师心语不吐。
非正嫡裔背汗不流。
心语不吐者昧后也。
背汗不流者欺先也。
昧后欺先。
互相啖啖。
则本祖隐现。
堪忍世界。
何日而休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明本字幻住晚号中峰姓孙氏钱塘人
幼好梵呗,长乃出家。
初依吴山圣水,闻高峰原妙天目山师子岩立死关,以待参学。
明本往叩之,原妙欣许,知为大器。
久之,明本诵《金刚经》恍有开解者,谓“识量依通,虽于义趣通解,终非悟也。
”已而薙染。
原妙闭关独居,誓不接纳,独见授以䛡头。
由是给侍死关,昼服力役,夜事禅定,十年而学成,豁然超脱。
宗旨别传,九流诸子,罔不淹贯,激扬提唱,机锋翕靃,圆转不穷,时称大辩焉
元贞间高峰将迁化,以大觉禅寺相属,辞之。
皖山,游庐阜,至金陵结庵庐州弁山,及平江雁荡
已而还山,领师子院。
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辞,因日避走南北间。
朝廷闻其名,特赐金襕伽梨,进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元统二年,并诏明本所著《广录》三十卷收入佛藏,揭徯斯为之序。
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寿六十一,腊三十七。
文宗敕词臣制碑,谥曰“智觉”,塔曰“法云”。
明本履长大,倍于时人,所遗麻履二,尚藏寺中。
寂时茶毗于天目,虞集铭其塔,赵孟頫书其净土诗。
初,松雪极致敬礼,冯海粟意殊不然,及示《梅花诗》六十首,明本和之,复成百咏,及九言一首,冯由是叹服加礼焉。
今有爪发舍利塔圣水寺
释怀信元 1279 — 1356年8月24日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怀信字孚中
姓姜氏奉化人也。
父尝为县校官,母刘氏,夜梦火星堕,室中有光如火,亟取吞之,俄而有孕。
及诞,状貌异凡,而性端凝,不妄举动,唯见沙门,辄喜与亲。
稍长,受三经于宋进士戴公表元,声入心通,经旨鬯达。
然不乐帖括,独企清幽。
年十五离家,从法华院子思,执童子役,已而祝发为大僧,受具戒于五台寺
延庆半岩全弘三观十乘之旨,复与之游。
久之,且叹曰:“教相繁多,浩如烟海,苟欲穷之,是诚算沙,徒自困耳。
”即弃去,渡浙而西,凡过名蓝,辄往参叩,语多枘凿,不胜愤悱。
华藏竺西坦迁主四明天童景德禅寺随质所疑,竺西知为法器,厉色待之,不交一语。
一曰上堂,举兴化与克宾案问之,拟曰:“俊哉,师子儿也。
”自是依止,不忍去。
竺西入灭,天宁云外岫,来继其席,命司经藏管钥。
文章渐彰,不可掩遏。
元泰定丙寅行宣政院请居四明观音,策励徒众,珍惜时光,唯恐失坠。
天历己巳,迁住补怛洛迦山
清望日崇,修行益苦,尝持一钵,乞食吴楚间。
镇南王具香华迎至府中,虚心问道,语中肯綮,且出菩提达摩像求赞,拈豪挥洒,略无停思,而辞旨渊邃,王甚叹服。
宣让王亦遣使者奉旃檀香、紫伽黎衣,请示法要。
随其性资,利而道之。
二王雄藩之望,首加崇礼,诸侯庶士,莫不望风瞻仰,施资填委。
姑苏产奇石,因求善工,造多宝佛塔十三成载归。
海东驸马都尉高丽王绎而吉尼、丞相撒敦,以行谊上闻,赐号为广慧妙悟智宝弘教禅师,及金襕法衣一袭。
至正壬午,主中天竺永祚寺
天历乙酉迁天童,矢志振兴,百废具举,佛殿岿然,厥工甚钜,亦彻弊而更新之,丹辉碧朗,照耀海滨。
复造塔中峰,若将终焉。
己丑冬十月,江表大龙翔集庆寺虚席,行御史台奉疏迎主之。
龙翔文宗潜邸,及践祚,改建佛刹,栋宇宏丽甲天下。
其住持若笑隐䜣、昙芳忠,皆一时硕德,励行《百丈清规》,为东南楷则。
亡何燬于火,忠竭力兴复海会堂,未就而化。
信初升座,提唱宗乘,万指所指,委蛇不迫,而玄机自融,无大无小,皆驩相亲戴。
因出衣盂私赀,缵续前功,不日而集。
会元纲失纽,天下丧乱,戎马纷纭。
寺院萧条,日见艰窘,处之夷然,若不介意。
明室龙兴,初号吴国,大兵下金陵,徒侣风雨飘散,独结跏晏坐,目不他顾。
执兵者满前,无不弃仗而拜。
太祖尝幸寺中,听信说法,嘉其道行,命改龙翔为大天界寺,以宠异之。
寺有逋租在民间者,官为徵集。
僧众日归,法施益盛。
一旦晨兴,索汤沐浴,更衣趺坐,谓左右曰:“汝曹法,自期励精进行,吾将归矣。
”言毕而瞑,侍者呼曰:“去则去矣,宁不留片言以示人乎。
”乃握笔书曰:“平生为人戾契,七十八年漏泄。
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
”掷简而逝,时丁酉八月二十四日也。
寿七十八,腊六十九。
荼毗聚宝山下,舍利如菽,五色粲烂,烟所及处,亦累累攒珠,贮以瓶水,光发于外。
弟子致凯坎牛首山东麓为宫,藏之,建塔其上。
将迁之夕,明帝驻兵江阴,梦褐服而来,问何之,曰:“将归,且告别。
”及还归,闻其寂灭,为之惊异。
乃出内府泉币,助其丧事,且亲致奠送于都门之外。
荣贶之加,近代无比。
著有《五会语录》。
僧大䜣元 1284 — 1344
禅师大诉者。
字笑隐
世籍江州
为唐尚书陈操之裔。
后徙居南昌
故为南昌陈氏也。
母萧氏。
孕感异徵。
日者谶曰。
生子当为法中龙文中虎
及娩。
地为震动。
父殁。
母盛年修净业。
为童时。
见佛相好。
则恋慕如慈亲。
年九岁。
得依水陆院伯父云阇黎为大僧。
遍阅大藏经文。
欲扣明己躬。
愿尽形寿以法为檀。
一山万禅师开化匡庐开先寺
诉竟走依之。
不发。
然诉常于此切指。
往百丈。
遂彻證于熙禅师拂下。
曰。
昔黄龙得旨。
泐潭领徒。
游方及见慈明。
气索汗下。
你道过在甚处。
诉对曰。
千年桃核里。
觅甚旧时仁。
以为类己。
大然之。
迁杭之净慈。
分座。
诉以书记自任。
博学广知。
加之辩才转变无方。
尝题曹操读碑图。
其略曰。
碑阴八字非隐语。
德祖有智如滑稽。
岂是阿瞒不解此。
感愧上马归路迷。
一时名辈称之。
又访中峰本禅师天目山
坐语。
夜半风雨大作。
崖石欲裂。
左右皆辟易。
诉不少动。
中峰曰。
诉公慧定之力。
俱足他日必大可观。
至大四年
出住湖之乌回。
次住杭城报国。
又住中竺报国。
中竺俱经火之馀。
诉至任缘鼓舞。
大厦俱成。
僧徒相从者垂千辈。
首以篦子付之觉原昙
妙喜门风又一振矣。
天历元年
朝旨改金陵潜邸。
大龙翔集庆寺
以诉为开山第一代。
明年诏入奎章阁
设高座。
阐扬大法。
出貂裘金衲赐之。
终不以示人。
然自奉俭薄。
衾衣常十数载不易也。
频躬烧香。
浴以给众。
身外之役。
不以劳人
至于名教节义。
则感励奋激。
不知有己。
明宗嘉其风范。
亲书广智庵额赐。
诉退居处。
至顺二年
疏谢。
归林下。
不报。
又辞。
文宗台臣
安居龙翔终老。
兼命较订百丈清规。
为缁门式。
盖百丈建立以来。
年代数百。
法久成毙。
诸方丛席各杜绳规。
俾律仪大典易式无闻。
以百丈旧文。
订列条章若干门。
互换主宾。
法久住。
书成。
进上。
敕诸丛林。
遵而一之。
于是天下缁流
礼乐铿锵。
进止有节。
大智之风。
俨然在矣。
嗣后朝赐益隆。
梵侣益众。
其禅席之盛。
自秀法云以来。
未之有也。
会中龙象。
则有愚庵智及季潭宗泐清远怀渭辈。
激扬旨要。
尝问僧。
青州布衫重七斤。
古人道了也毕竟一归何处。
僧曰。
东廊头西廊下。
曰。
甚么处见赵州
僧拟对。
曰。
棒上不成龙。
又问。
竖拂拈椎。
古佛榜样。
擎杈舞剑。
列祖条章。
衲僧下一句。
作么生道。
僧珍重便行。
曰。
不消一劄。
又问。
释迦弥勒文殊普贤从你脚下过去也。
僧顾左右。
喝之。
又问。
无位真人落在甚处。
僧便作礼。
曰。
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至正四年五月朔日
退居广智庵。
复与御史脱欢公话。
别凡熟知。
悉致辞。
柬命弟子。
以两朝所赐资帛。
万佛阁
俾群生得所瞻仰。
从容书偈。
顺寂焉。
阅世六十一。
坐夏四十六。
学士虞集为蒲室叙。
叙状生平甚详。
之母。
精修净业。
感地生白连。
移居报国。
时其母西往。
常愧慕陈尊宿编蒲
以故志所居处。
皆曰蒲室。
四会语录。
外文若干卷。
名蒲室云。
赞曰。
语云。
天地无全功。
圣人无全能。
仰山父子之为人。
庶其全矣。
熙公至殁。
犹教诫弟子。
整其家法。
䜣公于殁前一日。
宗泐辈。
孜孜以妙喜门庭为属。
较二公之心。
而往返阎浮百千次。
尚未足其愿也。
呜呼大哉。
僧昙噩元末 1285 — 1373
禅师梦堂
名昙噩
楚石琦
同籍明州
象山朱氏。
慈溪王氏。
同出元叟之门。
同赴明君之诏。
之祖父。
以仕显家。
贵且富。
罗绮交错。
生其间。
为童时。
喜衣布裘。
喜餐蔬食。
喜坐静舍。
目不遍眨。
如在定僧伽
然与世交。
谈吐风云。
变幻莫状也。
于诸子史。
一阅不再。
因游郡城延庆讲堂。
见六祖坛经。
遂窃怀归翻读。
连日夕不释手。
乃至忘餐寝。
竟辞脱发。
父兄莫能阻之。
具戒。
遍历禅丛。
乃罢参于径山
径山既久。
名知林下。
圣禅寺
则欣然肯来。
居无何迁开寿。
谙熟典故。
师僧皆从之。
画一规曰。
僧堂内外有阅经书者。
罚油若干。
一僧每逢朔望。
纳油库司。
读梵网经。
一僧纳油。
读传灯录。
一僧纳油读易。
笑而怜之曰。
立法之弊。
宁至此乎。
及移居天台国清寺
年垂七十矣。
耳聪目察。
敷扬宗旨。
有道衲子趋焉。
元顺帝赐号佛真文懿禅师
年八十有八。
赴明天子之诏。
南都天界。
天界金白庵
名驰当世。
学冠诸老。
夜话。
词气尽索。
退而雅称曰。
此翁齿牙带戟。
不可与争衡也。
南归。
虚其名位。
而规训门人。
复说偈曰。
吾有一物。
无头无尾。
要得分明。
涅槃后看。
泊然示化。
时洪武辛亥
其年八十九矣。
赞曰。
楚石愚庵梦堂行道。
际遇于离乱之
俱持风采。
称为狂澜砥柱。
暮年感有国者与交游。
光鲜元叟家声。
三公一时之方便。
于法门则有力焉。
经云。
但以假名字而引导之。
此之谓也。
释普觉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佛日圆照普觉大师者,高昌人,与大休、弘普圆广慧四子偕至中庆圆通寺
元皇庆初元,天子特赐玺书,嘉其轨范高洁,德业诚旷。
延祐六年己未,重兴其寺。
时滇南宗风,为之一振。
释智度元末明初 1303 — 1369
禅师
名智度
号白云
处州丽水吴氏子也。
初住普慈
终于福林。
居福林时。
无见睹公藤杖手卷嘱累古拙俊。
是为断桥一脉。
有克肖之者也。
睹公
法继方山宝。
宝嗣断桥伦
断桥
为四叶之祖焉。
为人沉默而旷达。
初受业于郡之白云空中假禅师
假。
阴察根器。
使行卑劣行以挫之。
每呼名。
每应诺。
假曰。
将谓将谓。
不领。
乃使南询曰。
善财。
是菩萨中行脚样子也。
赵州
是祖师中行脚样子也。
庞蕴
居士中行脚样子也。
今人行脚。
不效此三老。
则枉费芒鞋。
徒自困耳。
即遍参南北禅席。
已而归省。
假公喜曰。
你来也。
吾事毕矣。
一日说偈曰。
地水火风先佛记。
掘地深埋第一义。
一免檀那几片柴。
二免人言无舍利。
乃端坐蜕去。
掩面哭曰。
苍天苍天。
或曰。
君哭迟矣。
乃大笑。
遂庐于塔。
日取楞严圆觉研究。
悉能贯之。
然于日用之际。
又不能得大自在。
叹曰。
参禅不求大彻痴禅也。
吾师岂虚语哉。
但恨游方时。
未抵天台无见睹
当是时。
睹公称为宗门绣虎。
华顶
禅流惮之。
即趋华顶
以西来密意扣之。
掀眉视曰。
得娑罗峰点头。
向汝道。
以手摇曳。
便喝。
悟旨曰。
娑罗峰顶。
白浪滔天。
花开芒种后。
叶落立秋前。
曰。
我家无残羹馊饭。
曰即今亦不少。
欣而肯之曰。
我四十年住此山。
一老道者耳。
别无甚奇特。
惟先师未了公案。
今以责汝。
汝善保任。
便趋寂。
住后。
以为先师遗嘱在躬。
因时接物。
随机开导。
重湖江。
梦堂愚庵诸老齐名。
明洪武二年
有诏赴京。
即疏辞还。
门下有以不耐事谏者。
怒责曰。
汝不闻古德有言乎。
纵饶弄到帝王家。
也是一场乾打閧。
将来法门。
滥竿窃符之弊。
必汝辈也。
未几。
迁化于福林。
有遗偈曰。
无世可辞。
有众可别。
太虚空中。
何必钉橛。
火浴收五色舍利。
大如菽。
塔于寺西。
随所说法偈颂。
弗许记录。
禅者窃书其语。
乃瞋逐。
曰。
奴流敢裨贩吾语。
作口头人事以衒丛林耶。
复有老宿。
以未见语句为恨。
潜探众中。
入室。
徵判险要。
如揭贯花。
老宿大喜曰。
不意断桥犹在。
赞曰。
睹公居山四十载
耽耽坐视。
白云解其项下之铃。
几钝置耳。
白云行道。
垂手低眉。
盖亦苍颉造书契。
而代结绳者耶。
及暮年。
仍袭睹公之风。
翛然高枕。
瞋责子弟有窃符滥竽之弊。
又何异延恩安之笑法云秀也。
语云。
百花丛里过。
一叶不沾身。
白云乎。
释悦可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悦可字中庭,主嘉定西隐寺,筑十六观堂,以修净业,缁白多归之。
声光烂然,彻于九重。
延祐间,赐号“广慧大师”,至正中,无疾坐逝,荼毗齿舌不坏。
释力金元末明初 1327 — 1373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力金禅师
号白庵(有本。
名万金)。
吴门姚氏子也。
幼孤。
楞伽寺道原衍公
沙弥
绝世交。
碧山堂以自娱。
因以白庵
且爱其姿。
资金行脚。
遂深入古鼎铭公之堂奥。
已而归
垒土为孤云庵。
以事其母。
其母亦得悟焉。
元至正间
宣政
以净慈请
不就。
乃开法瑞光。
次移嘉禾之天宁。
南北英灵。
集如箕敛。
帝师大宝法王
号。
曰圆通普济禅师
是时金之名日重矣。
愚庵素倔强不肯可。
诸方闻其名。
常致书问于楚石
以为古鼎有子乎。
楚石亦因褒之。
其词曰。
道迈古今。
学兼内外。
白牙香象。
蹴踏而截流。
毛狮子。
哮吼而踞地。
机用可谓逸群。
文章乃其游戏。
青天白日。
放古佛之瑞光。
闹市红尘。
湖南之祖意。
直得大海波翻须弥粉碎。
少林不识。
曹溪不会。
却净慈道愈高。
笑诸方进为退。
乃吾古鼎铭兄之的传。
妙喜杲祖之六世者也。
愚庵以为然。
作偈东曰。
闻道湖南第一山
交参龙象杂官班。
东头卖贵酒头贱。
空手来时赤手还。
顶𩕳一机犹掣电。
语言三昧若连环。
铁舡下载休轻举。
老叔谈禅亦强颜。
明初。
有诏主天界。
高帝留神内典。
楚石愚庵辈。
亦赴焉。
以犹子之列与之。
援经据论。
披诘玄理。
大元叟家声。
五年。
敕集三宗二千人。
建钟山法会。
大驾临幸。
命金升座。
阐扬宗旨。
复命儒臣。
出众烧香。
疏曰。
无量太虚。
因三才而建极。
有涯沧海。
会八德以朝宗。
发含灵心里之花。
至哉先觉。
秉枢斗寰中之秉。
久矣高人。
则宝鉴当空。
自合昆冈之璧。
而玄珠在握。
谁停赤水之车。
化广无为。
音宣大吕。
岂非人天协赞。
日月双悬。
曰。
皇风浩荡。
即凡心而印佛心。
慈泽弥漫。
据圣智目开世智。
乃拈香鞠躬起立曰。
会么。
打面还他州土
唱歌须是帝乡人
便下座。
高帝大悦。
万众称善。
年暮欲谢退。
不可。
乃喟然曰。
吾以虚名滥当圣代。
每怀煨芋诸公。
予不逮矣。
遂称病笃。
解还旧隐。
未久圆寂。
塔于嘉兴环翠兰若。
高帝
诏选名宿。
辅导诸藩。
蜀王椿
师事见心复
复名溢都中。
叹曰。
复公其不免耳。
复果罹难而终。
故诸方嘉靖退。
为丛林福云。
赞曰。
水火相憎。
铛居其中。
则世味以调。
邪正相反。
智居其中。
则精神俱化。
铭公之摄六宗。
其智能过于调化者也。
丹青虽异。
文彩全施。
贵其知宜也。
天岸虽高。
明舟不犯。
贵其用意也。
源之径山
乃良于知宜。
而用意焉。
知退而不知进者。
滞于寂也。
知进而不知退者。
伤于勇也。
白庵其无滞伤之病。
与师资鼎峙。
俾风化有醐酪之纯。
其流慈岂小小哉。
僧梵琦元末明初 ? — 1370
梵琦
字楚石
小字昙曜
象山人
姓朱氏
出家海盐天宁永祚寺
得法于径山元叟端和尚
元英宗诏令金书藏经
谯楼鼓声。
豁然大悟。
遍主法席。
名满夷夏。
泰定中住当湖福臻院
晚归天宁。
筑西斋退老。
明兴再被诏徵。
建法会于蒋山
居第一。
赐伊蒲供于文楼
洪武三年秋
问鬼神之理。
馆于天界寺
示微疾。
书偈曰。
真性圆明,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西方日出。
书毕而化。
赐谥佛日普照慧辩禅师
宋濂为撰塔铭。
铭曰:大监密旨馀十传,妙喜起蹴龙象筵。
有如大将据中坚,铁卒十万佩櫜鞬。
或触之者命发悬,谁欤五世称象贤
佛日晓出瀛海壖,红焰闪闪行中边。
流光所至无幽玄,忆初飞锡来北燕
彤楼画阁金星躔,一击三际皆廓然。
火中新敷清净莲,绀色涵空绝蔓牵。
自兹口喷百丈泉,洗涤五浊离腥膻。
内而诸夏外朝鲜,纷纷来者人驾肩。
示以实相非空言,塔庙赫赩名山川。
一佛能变万与千,会万归一道则全。
不识诬为有漏缘。
帝敕中使来传宣。
钟山法超沈绵。
万人瞻依曲两拳。
一朝入灭同蜕蝉。
西方弹指即见前。
白玉楼阁琉璃田。
金铃宝树演真诠。
师之往矣神弗迁。
寂光常定无偏圆。
我作铭诗翠琰镌。
昭朗盛业垂年年。
愚庵及公有悼楚石诗云:潦倒奚翁的骨孙,高年说法屡承恩。
麻鞋直上黄金殿,铁锡时敲白下门
烦恼海中垂雨露,虚空背上立乾坤。
秋风唱彻无生曲,白牯狸奴亦断魂。
钱与善曰:曹溪五派临济下,妙喜递传元叟,而琦公嗣之,有六会录,流布丛林。
电坼霜开,金声玉振
姚广孝亦谓琦公于净业一门,至老力行不懈。
云溪宏禅师亦推琦为明宗师第一。
有净土、和陶诸诗。
游凤山,西斋三集。
楚石倡诗,教于永祚。
正、嘉、隆、万间,诗僧辈起,吟派之盛,于兹为最矣。
楚石禅师
名梵琦
径山元叟端禅师之高弟也。
道弘海盐福臻。
次则天宁。
乃至杭州报国。
嘉兴本觉
德风所被。
重九洲。
当元文顺二帝时。
楚山南北。
浙水东西。
其有道尊宿。
无不经锡徽号。
独远引不与焉。
至正间
帝师强赠师号佛日普照慧辨
亦不署也。
暮年以门人景献
代主天宁法席。
则别筑方斋于天宁院西。
为休老计。
自称西斋老人
至正间
四方多事。
士大夫逃禅海滨者众矣。
从西斋游者。
宋公景濂辈。
最称博物。
入西斋之门。
剧谈多北。
或有问时势否臧。
但唱休休歌。
其声韵莫测。
癸卯
帝师以手书微
称病笃不赴。
戊申
明高帝建极。
以为折抱毁鼓之初。
而殁于王事者无答焉。
蒲车四出。
徵天下高行沙门
仪曹
升座于蒋山
使存亡者。
均沾法利。
高帝见提唱语。
大悦。
明年春
召入宴文楼
年迈。
赐杖而行。
馆天界。
明年复徵天下有道禅师
均赴天界。
其赴尊宿三十馀员。
元叟之门者。
三居一焉。
国清昙噩
双径智及
三人。
频入宴文楼论道。
高帝问鬼神幽玄不测之理。
援据经论。
剖释宸衷。
然起居脱略。
无异西斋时。
高帝每叹曰。
楚石真林下道人也。
是年七月十六日
呼侍僧进墨池。
大书一偈曰。
真性圆明。
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
西方日出
即谓噩梦堂曰。
师兄我去也。
曰。
何处去。
震声一喝而逝。
年七十有五矣。
以遗偈闻高帝
帝命依法阇维。
其不坏者二。
齿如珂玉。
舌如珊瑚。
无数舍利。
连缀其上。
归塔天宁西斋。
愚庵以偈哭曰。
匡床谈笑坐跏趺。
遗偈亲书若贯珠。
木马夜鸣端的别。
西方日出古今无。
分身何啻居天界。
弘法毋忘在帝都。
白发弟兄空老大。
刹竿倒却要人扶。
释忻悟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四
释忻悟字空叟
姓纽氏吴人也。
年方龀龄,依龙兴云间祝发受戒。
至正戊戌,来游武林,参径山愚庵及问如何是永明旨,曰:“但见一湖水。
可之,遂容入室。
癸卯,中竺懒庵俊请分席说法,时帝者师锡以“圆慈正济”之号。
明洪武庚戌,主浙江崇宁,百废之馀,一旦振兴,时论难之,勤劳八稔,还居中竺。
时寺废役繁,力任不倦,创建天香阁,岿然山峙,主席九载,忽萌退志。
寺众悲泣,不忍其去。
戊辰僧录选补灵隐,学者皆喜,裸粮愿从。
钟鼓变音,丛林改观。
未几,竟以前住持旧事累,逮至,病卒于行。
临终偈曰:“我年五十五,信是生多苦。
踏断生死关,夜半日卓午。
时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夏五月三日也。
弟子道净依法荼毗,舌根不坏。
德纬奉骨归窆灵芝东冈,复分瘗于西溪九曲山
生平以慈忍谨敏自将,所说偈颂稳密不荡,三坐道场,有《三会语》行世。
福报元末明初
福报
字复原
台之临海人
姓方氏
禀父母命。
往杭之梁渚崇福院出家。
石湖美公。
主净慈。
一见器之。
为祝发。
径山元叟端禅师
门庭严峻。
师以己事未明。
往咨决之。
叟问。
近离何处。
曰净慈。
叟云。
来何为。
曰久慕和尚道风。
特来礼拜。
叟云。
赵州南泉作么生。
曰头顶天。
脚踏地。
叟云。
见后如何。
曰饥来吃饭睡来眠。
叟云。
何处学得这虚头来。
曰今日亲见和尚
叟颔之。
命居侍司。
掌藏钥。
久之。
出世慈溪庐山
越州之东山。
明之智门。
洪武初
被有道徵。
与径坞以中及上竺日章称赴京。
馆天界。
屡入内庭。
应对称旨。
三年
赐还门。
庵于寺东。
扁曰海印
为终焉之计。
径山虚席。
强师补其处。
说法云。
举一不得举二。
放过一着。
落在第二。
古人恁么说话。
正是抱赃叫屈。
东山即不然。
举二不得举一。
放过一著。
落在第七。
到这里须知有向上一路始得。
如何是向上一路。
良久云。
莫种寒岩异草青。
坐却白云总不妙。
前住山象原。
经始佛殿
未就而终。
师力完之。
其费。
则出于姑苏葛德润氏。
忽一日得疾。
甚革。
侍者请偈。
师叱曰。
吾世寿尚有三年
已而果然。
化之日。
拍手曰。
阿呵呵。
大众是甚么看取。
竟寂。
年八十四。
窆全身于寂炤之右冈。
吴文泰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文度吴县人
洪武中涿州同知愚庵
文泰字文度吴人
洪武中涿州同知
谪戍云中卒。
有《愚庵集》。
(《姑苏》:吴文泰耽于诗,清才逸思,虽罹忧困,而嘲弄不辍。
《续吴先贤赞》:吴文泰丁敏游,无日夕咏不休。
二人者尝闭户共为诗,人见其突无烟,往视之,则方瞠目相对,亦忘其饥也。
语皆厉苦若孟郊,益僻蹇矣!)
僧无愠元末明初 ? — 1397
恕中禅师
名无愠
台州人也。
出陈氏。
姿量隽瑰。
秕糠世味。
机契于竺元道禅师
说法瑞岩
日本国
道德。
传译疏朝廷。
化其国。
坚谢不往。
而终老林麓。
南北闻其名。
争愿见之。
初受业于元叟端
以己躬为急务。
遍走丛林。
不合。
即背法堂而去。
于净慈凤山灵。
稍相流连。
及还省元叟
元叟喜之。
以择木寮居
仍不自许。
又访天童砥公。
因留阅藏。
凡经十载。
以博达著名。
然于狗子无佛性话独疑之。
乃私挽聪兴二友。
而谓之曰。
汝我甘死祖师语下乎。
因假言游天台
拟再寻作者。
华顶寒岩
迁延数月。
天目礼横川珙有嗣。
曰竺元道禅师
仙居之紫箨。
垂四十年矣。
行脚人以古[仁-二+幻]惮之。
偕聪兴。
进登焉。
远见老僧坐隔溪盘石。
又一白发僧侍立。
风度萧然。
处士所画阿罗汉。
三人知是道公
乃合爪进讯。
道曰。
山路崎险。
阇黎到来不易。
聪进曰。
和尚住此久近。
道曰。
石穿新竹
壁挂古藤萝。
聪曰。
毕竟如何接人。
曰。
百二奇峰朝凤岭
一条坦道下仙居
兴又进曰。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道公曰。
烧畬种芋子。
兴曰。
如何是佛法向上事。
曰。
松枝
兴拟进语。
道公曰。
那位上座
因甚不问话。
兴辄悟旨。
已而具威仪。
上方丈人事。
才申问。
被一喝。
顿消积滞。
即献一颂。
道公深肯之。
其颂曰。
狗子佛性无。
春色满皇都
赵州东院里。
壁上挂葫芦。
三人相庆曰。
我等若以耳作眼。
几赚一生。
于是。
三人俱嗣道公
聪兴乃服勤于紫箨。
辞应明州灵岩
道公谓之曰。
汝知瓦乎。
联之千百。
则有盖覆之功。
汝知玉乎。
露之径寸。
却贻偷窃之患。
与其碎玉以矫世。
不若全瓦以济时。
今古至人。
惟得此而已矣。
既出世。
元叟下知识。
噩梦堂
铭古鼎辈。
以为必酬元叟之香。
俱遣使灵岩
厚为寿。
开堂日。
拈香曰。
古人出世拈香。
酬法乳也。
今人出世拈香。
酬世恩也。
上座总不然。
昔年行脚。
紫箨山中。
参个老布衲。
彼亦无法可授
我亦无法可受。
只向无受中拈出。
供养竺元道和尚
不图报德酬恩。
只要大家知委。
梦堂
径山旧法侣。
闻之大惊。
唯唯而已。
灵岩三载。
迁居瑞岩
乃设三问勘禅流。
不合即逐出。
当时谓之瑞岩三关。
其问曰。
稳坐家堂。
因甚主人翁不识。
掀翻大海。
掴碎须弥。
平地上因甚抬脚不起。
眼光烁破四天下。
自家眉毛落尽。
因甚不见。
三句内一句外。
不涉两头。
有人道得。
拄杖子两手分付。
又谓众曰。
我者里。
一切只是寻常。
你若来弄机关誇好手。
向毒蛇头上揩痒。
猛虎项下解铃。
拄杖未打汝在。
何故有盘根错节。
方可显利器。
银山铁壁
方可整钳锤。
又曰。
灵山奥旨。
少室真传。
日月不足喻其明。
虚空不足喻其广。
巍巍独运。
荡荡无私。
思之则差。
议之则错。
五千四十八卷。
说食向人。
一千七百
持蠡测海。
在今诸方。
莫不尽谓。
驱其耕。
夺其食。
贵图宗风不坠。
殊不知正是救汤进火。
御寒赠冰。
山僧与么道。
岂是压良为贱。
取笑大家。
臂三折而知医。
人多阅而晓相。
灵俐底。
不用如何若何。
便请单刀直入。
扫荡搀抢。
坐享太平。
岂不快哉。
少涉迟疑。
白云万里。
又曰。
三教圣人。
总在拂子头上。
牵枝引蔓。
说妙谈玄。
儒者曰。
吾道一以贯之。
老者曰。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佛者曰。
惟此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
既各说有来由。
未免称强称弱。
且作么判断。
使其声和向顺。
形直影端。
剖破人我藩篱。
塞却无明窟穴。
击拂云。
二繇一有。
一亦莫守。
日午打三更。
面南看北斗。
愠居瑞岩
道价日高。
湖江英俊。
趋台者不绝。
当是时。
元主。
崇尚我宗。
凡林下染衣之叟。
多受隆誉。
愠。
独体其师住山本色之操。
尝作书与了堂一公。
其书深切时弊。
凡千百言。
盖一与愠。
同师竺元也。
一日上堂曰。
我此一宗。
难为荷负。
自非有驱耕夺食手段。
放行把住机关。
至于一进一退之间。
未免贻笑作者。
瑞岩在今两序进退。
各得其宜。
其进也。
如耀世明灯。
烛破历劫昏衢之暗。
其退也。
如潜渊老蚌。
孕成不夜炤乘之珠。
毗岚猛风。
吹之不灭。
五浊秽泥。
汩之不昏。
大众荷负既已得人。
山怀正堪放下。
且放下底事作么生。
楖栗横担不顾人。
直入千峰万峰去。
拽杖独登松岩之顶上。
有老屋数楹。
秋江禅师休老处。
愠爱居焉。
洪武七年
愠至
固辞日本之请。
帝喜之。
留馆天界。
朝士宋公濂辈。
时称有道
每洗沐日。
即至天界。
击节道要。
至不惬处。
愠庄色曰。
我家衲子
磨肩擦脚数十载。
尚不柰何。
公辈。
安得草草图作口头人事耶。
宋公叹服。
是冬辞还。
门人居顶
结翠山草堂迎愠。
是时。
大宗兴住持径山
知愠退休。
以偈柬曰。
叠山牵一杖云。
清流何处觅相分。
漫拈紫箨冰风柄。
笑里长飞虎豹群。
愚庵亦以三偈柬曰。
惺惺石上主人翁
一室高居太白峰
靖退只今非小节。
知心未许石门聪。
千里同风各暮年。
任教沧海变桑田
独怜熊耳峰头月。
昨夜虾蟆食半边。
徒誇锦瑟与瑶琴。
妙指方能发妙音。
却忆鳌山深雪夜。
弟兄倾尽岁寒心
宋公濂。
尝遣书问。
亦致偈曰。
参禅第一要知宗
四海惟闻老恕中
白日青天轰霹雳。
孽狐妖魅尽潜踪。
愠亦喜宋公留心吾道。
以偈答曰。
语言浑不涉离微。
抹过云门顾鉴咦。
伸出玉堂挥翰手。
倒拈秃帚画蛾眉。
洪武十九年七月
说偈曰。
七十八年。
无法可说。
末后一句。
露拄饶舌。
咄。
端坐而化。
日前遗嘱屏世礼
以骨灰散水竹间。
用表无常。
门人不敢守命。
乃于翠山唐岙之原。
建窣堵。
以龛瘗焉。
未久大宗兴禅师
亦坐化于径山
有遗偈曰。
夫三十。
妇六龄。
毕竟偶不成。
其木庵聪后住紫箨
晚应天童。
赞曰。
温公出世。
径山法侣。
觊其必嗣元叟
元叟辈。
最尊风最盛。
公终不就。
何也。
盖得处非易。
故守之益坚。
正当与感铁面之却佛印元
并案焉。
二老。
互相砥砺。
而胜友渊源各行其道。
又当与岩头雪峰等之。
嗟乎。
末法垄断名位货殖。
师友读公行实。
能不形消而骨愧乎。
僧德宝明 1512 — 1581
德宝
字月心
金台锦衣卫族。
父吴公。
母丁氏。
举师于正德壬申年
既冠。
偶过讲肆。
闻法师讲华严大疏。
至十地品初地菩萨舍国城妻子头目髓脑处。
发愤叹曰。
千古犹今。
同一幻梦。
富贵功名。
纵得奚益。
遂投广慧能长老出家。
既祝发具戒。
知有向上事。
不自便休。
必期真悟
即腰包行脚。
一时老宿。
号称明眼者。
罔不蒙参而户谒。
指点功夫。
揩磨见地。
造诣日益深密。
后因宝峰指。
见关于岭和尚
入室次。
连下语数十转。
皆不契。
师心路俱绝。
一日因洗菜水边。
忽一茎堕水。
随水圆转。
捉之不著。
忽有省。
喜甚。
提篮归。
立檐下。
问师是甚么。
曰一篮菜。
曰。
何不别道一句。
师曰。
请和尚别问来。
复诘以灵云桃花
赵州柏子。
皆随问而答。
复问玄沙不肯话。
师随声便喝。
拂袖而出。
次早入室。
问讯侍立。
顾视傍僧曰。
汝等欲解作活计。
上座
便是活样子也。
师即震喝而出。
后复同爽庵。
参襄西大觉圆和尚
觉门庭孤峻。
自办粥饭。
始许挂搭。
亲炙四五月。
语言无滞。
觉曰。
若以今时诸方。
子当绝类为不可测人。
今则不然。
老僧将你烂熟底一则因缘问你。
外道问佛。
不问有言不问无言。
世尊良久。
外道便大悟佛旨。
且既不涉有无。
良久亦是閒名。
正恁么时。
外道大悟个甚么。
师儗答。
觉急以手掩师口曰。
止止。
犹更挂齿在。
师豁然顿省。
乃曰。
可谓东土衲僧
不如西天外道。
自是名震海内。
海内禅子。
皆奔走座下矣。
师随缘开化
定所居。
有语录四卷。
笑岩集。
笑岩
师别号也。
邓定宇曰。
笑岩上堂。
棒喝纵横矣。
卒无一人承当。
笑岩不失利安在。
为时雨而化。
无亦婆子心切欤。
晚年屏居京师柳巷
几至结舌亡锋。
而具真实。
为生死心者。
亦不惜为一见。
如师者。
固末世之光明幢也。
万历辛巳正月示寂。
阅世七十。
僧腊四十有九。
塔全身于城西之北门。
释通贤明末清初 1593 — 1667年七月二十五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通贤字浮石姓赵氏当湖人也。
生有奇秉,性厌薰惺。
稍长志学,便怀出世,年十九潜越南海,礼绍宗薙染,因归省父母,以独子苦留。
稍自蓄发,貌为慰解。
后投武源普净庵乘白重相剃度,受沙弥戒于云栖莲,圆具于海宁湛然澄,随侍嘉禾东塔,闻同堂举七贤女尸陀林䛡有省。
归葬二亲,复参證于云门,及闻金粟密道风崇峻,决志归依。
明崇祯辛未,密迁天童,随入侍寮。
未几,思出掩关武原,请辞,密语之曰:“汝三年关后,可随处开堂,厚自保重。
”去经二载,密过嘉禾破关执侍,一日集众,以拂子属曰:“付汝为众去。
”自是,当湖青莲请开法。
甲申冬,主席遁村报昌,顺治戊子,迁海门广慧
甲午牧云谢事天童,延贤主持。
丁酉,迁嘉禾栖真。
己亥,迁宜兴善权。
庚子,住虞山福城,退老西山支公白马涧
丁未七月二十五日入灭,世寿七十有五,塔于径山之鹏搏峰下,著有语录行世。
管筠
杭郡诗三辑
宜人簉于陈氏,明慧识大体,善持家政,主人云伯大令亏负清查款钜万,乃脱簪钏为之解完,其干略何愧须眉。
年五十,大令告谒家庙,正位内子晋宜人章服,性耽禅悦,通内典,乞名于佛曰“广慧”。
其卒也,大令为辑《玉天仙梵》一书,叙传颇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