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全晋文·卷三十四
涛字巨源,河内怀人。魏正始中为郡主簿、功曹上计掾,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投传而去。正元初,司隶举秀才,除郎中,转王昶骠骑从事中郎。景元初拜赵相,迁尚书吏部郎,历大将军、从事中郎行军司马。咸熙初封新沓子,转相国左长史,晋受禅,守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转北中郎将,督邺城守事,入为侍中,除议郎拜吏部尚书。咸宁初转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除尚书仆射,加侍中,领吏部。太康初迁右仆射,加光禄大夫、代李胤为司徒。卒,年七十九,谥曰康。有集五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5
【介绍】:
五代时闽国国君。王审知次子。天成元年底杀兄王延翰,称威武留后。三年受后唐封为闽王。长兴四年称帝,国号大闽,建元龙启,改名鏻。用薛文杰为国计使,广事搜刮。后被子王昶和皇城使李仿所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1
【介绍】:
五代时闽国国君王鏻子。兄王昶立,封其为建王,判六军诸卫事,因得士卒心,为昶所忌,罢其兵权。叔王曦立,授泉州刺史,复得众心,又为曦所恶,鸩死。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王曦 | 景宗 | 睿文广武明圣元德隆道大孝皇帝 | 939年—944年 | ||
永隆 | 939年闰七月—944年三月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4
【介绍】:
五代时闽国国君,初名延羲。王审知第二十八子。杀其侄王昶自立,更名曦,改元永隆。遣使朝贡于后晋。性淫虐,恶其宗室,多以事诛之。又与弟王延政相互攻杀。后为朱文进、连重遇所杀。在位六年。庙号景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4
【介绍】:
五代时永泰人。仕闽。王鏻时为拱宸都将,与控鹤都将连重遇相结。王昶时另设宸卫都以自卫,文进与重遇遂作乱。后又杀王羲,自称闽王。旋改称威武留后,称藩于后晋。后晋开运元年,封其为闽王,未几,为部下所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5
【介绍】:
五代时光山人。仕闽。王鏻用为控鹤都将,号亲兵。及王昶立,更募勇士,赐与独厚。遂与朱文进作乱,迎王曦为君,昶被杀。寻又杀曦,立文进为闽主。后晋出帝开运初为林仁翰所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泉州人,字子真。仕闽。王昶时官凤阁舍人。晋使卢损来聘,昶使乙劳之。已而弃官隐凤山,与詹敦仁为友。工诗。尝乘醉与人争妓,既醒渐悔,因集书籍中所载古人因酒致失者,题曰《百悔经》。自后不饮,至于终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光州固始人,字君泽。素号博雅。避乱至闽,隐于仙游植德山。尝上闽主王昶书,累数百言。昶召之饮,欲留之,命决参军事,敦仁谢以诗。强以袍笏,不受,复杜门不出。清源节度使留从效再辟之,乃求监小溪场,既至,请升场为县。未几,举王直道自代,遂隐居佛耳山,自号清隐。居数年,卒。
敦仁字君泽。固始人。隐仙游植德山下。闽王昶强以袍笏。不受。清源节度使留从效再辟之。乃求监小溪场。既至。请升场为县。举王直道自代。隐居佛耳山。自号清隐。数年卒。
隰字宗原,松江人。洪武初,官赞礼郎。使缅还,擢礼科给事中。有《双清集》十卷。
(《王昶青浦诗传》:明初南缅不庭,宗原奉诏抚之。缅人驰金帛而求题咏者,车满邮亭。归而达诸朝,太祖为制禦序。)
维基
刘柱国(?—1646年),号长石,湖广承天潜江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刘柱国是崇祯三年(1630年)举人,次年(1631年)成辛未科进士,工部观政,五年获授工部屯田司主事,六年杭州抽分,七年升营缮司员外郎,八年官潮州府知府,任内公正果断,努力去除夙弊,之后迁任广东巡海副使,抚定澳门的葡萄牙人。十三年考察,降职为四川按察司佥事。弘光年间,他升任福建参政,拥立隆武帝,任职佥都御史下游镇海。平和的乱民藉词聚众报复,刘柱国就驱散他们,后来调任惠潮巡抚。当初潮州客家叛军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连同闽王老数千人,打算攻入揭阳不成功;三月时丘文德、蓝霖进犯;而诏安的李班三聚众三万人,自称「神都总元帅」,在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于潮阳造反,攻打贵屿。知县孟应春、都督张浚、参将黄山、王振远等人出兵斩杀李班三,刘柱国因而命令武兴营团练。次年(1646年)二月,庄三权侵略和平县峡山,知县徐以暹告急。他命令王振远及参将郭祯、诸生吴楷拒守;三月,庄三权与戴明台攻陷和平,刘柱国入朝拟定为兵部右侍郎,很快改为云南巡抚,在湘阴遇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8—1647
【介绍】:
明末松江府华亭人,字人中,更字卧子,又字海士,号大樽。少有才名,与夏允彝等结几社,又参加复社。崇祯十年进士。选绍兴推官。东阳许都起事,子龙以故交劝降,许以不死,而巡按御史竟杀之。子龙争,不能得。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京师陷,乃事福王于南京。请练水师,言中兴之主当身先士卒。不听,辞归。南都失,遁为僧。寻受鲁王兵部尚书,结太湖兵欲举事,事露被擒,于被械送途中投水死。乾隆时谥忠裕。子龙以风节著,诗词古文亦称大家,领袖明末文坛。词尤有名,与同里诸名士形成云间词派。有《湘真阁稿》、《安雅堂稿》、《白云草》等集。清人王昶编为《陈忠裕公全集》。子龙尚辑有《明经世文编》。
简介
字伯和,贵阳人,大学士士英子。国亡后,卖卜金陵以死。士英当国,华亭顾在观为杨龙友所引入士英幕,尝言阮大铖不可用。大铖欲起钩党之狱,在观说伯和泣谏,赖以稍止。是亦能干蛊者。(王昶《春融堂集·顾在观传》:在观,字观生,华亭人。博览群史,于古今治乱之原、人才臧否之数,能识其所以然。华亭教谕杨文骢命子师事焉。马士英总督凤阳,以文骢故,辟置幕府。时论者抨击不休,士英患之。在观曰:“公素怀坦白,无所附丽,今昵怀宁,故众情不免致疑。”阮大铖闻,大恚。士英辅政,在观首以“起用老成,分别邪正”为言,一时若嘉兴徐石麒、会稽刘宗周、长洲徐研、华亭许誉卿、夏允彝、陈子龙并登启事。而大铖憾东林诸人,思诬以谋立他藩,一网尽之,最后嗾安远侯柳某上疏。大铖先诣士英,属以严旨票拟,士英笑不应。大铖怒曰:“东林间谍,坐在汝家,我固知无能为也。”在观尝语士英:“大铖才智雄杰,一朝得志,为所欲为,必不顾其后,是事关公门户,且系于万世清议,不宜强为迁就。”士英之子銮亦以此意极言之。其时不致启白马清流之祸者,在观力也。)伯和尝与杜于皇倡和,(杜浚《变雅堂集》:《马伯和宅海棠分得醒字》:“把酒来花下,看山坐水亭。鬓毛疏更白,春色晓多青。丽蕊关心赏,妍枝议胆瓶。一酣拚竟日,三月不宜醒。”《伯和落一齿,有诗为余诵之,复用其才字》:“齿落闻新句,痴虫试尔才。无多妨肉食,全不碍衔杯。老怯边风入,人窥笑口开。何妨杜陵叟,车辅半摧颓。”《雨中再酌伯和斋》:“细雨春泥薄,支筇问索居。话间尊酒至,何处管弦徐。池水行将起,篱花渐欲舒。频来惭款洽,挈榼意何如。”)诗亦雅澹新警。(卓尔堪《遗民诗》:伯和壮岁,值南都新建,进言不听,常怀忧郁,绝意仕进。及国破家亡,君子亦深谅之。晚年垂帘白下,有《咏美人三十六绝句》,寓意有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亦作炤或照。清江苏嘉定人,原名景龙,字翼青,一字少山。贡生。少有诗名。通金石,善八分书。晚年精研经学。有《大戴礼记注补》,王昶序其书,推重甚至。
维基
浦起龙(1679年—1762年),字二田,号孩禅,学者称山伧先生,江苏金匮(今无锡)人,学者,进士出身。以弱冠补诸生,屡试不第。雍正八年(1730年)登庚戌科进士。雍正十年(1732年)授扬州府学教授,因父病故未能赴任。雍正十二年(1734年)应当时的云南总督尹继善之邀,担任五华书院山长。乾隆四年(1739年)任苏州府学教授,主紫阳书院。史称:“公家甚贫,书甚富,口甚拙,手甚敏,待人甚厚而校书甚严。”浦起龙读杜甫诗十年,不穿凿字句,如《别董颐》一诗,历代皆以为董颐南下邓州,浦起龙指出: “南适恐误,邓在江陵西北也。”清朝著名的学者王昶、钱大昕,经史学家王鸣盛均受业其门下。乾隆十年(1745年)被江苏布政使爱必达参劾,遂以年老辞官回家,居乡撰写《史通通释》一书。乾隆十五年(1750年)应无锡县知县王镐邀请,与同邑华希闵、顾栋高等共同编纂《无锡县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去世。另著有《读杜心解》、《古文眉诠》、《酿蜜集》、《不是集》等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长洲人,字子逊。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官福建武平知县。精弓马,能击剑夺槊,足迹遍四方,交海内名士。诗尊唐黜宋,工五律、七绝,颇多丽句清辞。晚年与沈德潜、王昶相往来。有《竹素园集》。
维基
蒋和宁(?—?),字用安,一字榕庵,又字耕叔,号耦渔,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清朝官员、诗人。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1752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充方略馆纂修官,改湖广道监察御史。主贵州乡试。壮年即辞官归里,不再出仕,以奖掖后辈为己任。工诗,与侍郎王昶、编修蒋士铨等诗酒交游。法式善评价其诗作“皆能以工炼出之,不作凡响”。
维基
陈琮(1761年—?),字应坤,又字爱筠,青浦人,一作广东琼山县兴义人,清代文学家。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年)出生。乾隆时诸生,从钱大昕游。爱好抽烟,不肯自拔,受师傅的指责。王昶主讲青溪书院,深重其才。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登丁未科进士,授陕西淳化知县。晚年绝意进取,专事撰述。尝与赵逢源论诗曰:“作诗之难,非病其不似古人,即病其太似古人。”撰《烟草谱》八卷。有诗文集《墨稼堂稿》传世。
词学图录
曹仁虎(1731-1787) 字来殷,号习庵。江苏嘉定人。乾隆二十七年高宗南巡,召试列一等,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明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累迁右庶子,擢侍讲学士。每遇大礼,高文典册,多出其手。博学多通,诗尤妙绝。与王鸣盛、王昶、赵文哲、吴泰来、钱大昕、黄文莲唱和,称"吴中七子。"有《宛委山房》、《春盘》、《瑶华唱和》、《秦中杂稿》、《辕韶》、《鸣春》等集,及《蓉镜堂文稿》、《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考》、《转注古音考》。
维基
施朝干(生年不详—1797年),一写为朝干,字培叔,又字铁如,号小铁、廷午,室名六义斋。江苏省扬州府仪徵县(今属扬州市)人,诗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科第二甲第二十九名进士出身。历官不详,至四十三年(1778年)任礼部仪制司郎中。缘事革职,四十五年(1780年)复官。五十三年(1788年)任掌广西道监察御史,数次密奏,得到乾隆帝嘉许悦纳、下部议行。至五十七年(1792年)为通政使司副使,九月七日升太仆寺卿。六十年(1795年):太仆寺卿,四月二十七日升太常寺卿。七月七日充山东乡试正考官。八月出差以太常寺卿提督湖北学政。嘉庆二年(1797年):太常寺卿、湖北学政,三月二十四日迁宗人府丞、仍湖北学政。十一月卒于任上。个性清廉耿介,居住在邗上,不屑跟盐商往来。到京城当官后,只有破车一辆、老屋子几间,贫乏中诵读经籍,很少接待宾客。年少时就以诗闻名,王鸣盛刊行《吴中十子诗》以施朝干居首位。王昶说施朝干「质朴清真、不尚才藻、得之孟东野、梅圣俞为多」。钱大昕评价施朝干诗风在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之间。古文文笔也简洁、有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