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丁宝濂清末民国初 1867 — 1929
全台诗
丁宝濂1867~1929),讳雨田字式周号莲溪,以字行,彰化鹿港人
丁协源家族丁生让(名端凝)之长子,进士丁寿泉之侄。
光绪间廪膳生。
明治三十二(1899)至三十五年(1902)间担任鹿港公学校汉文教师
明治四十二年(1909)至大正十五年(1926)间,长期寄籍雾峰林家,并担任林家私塾教师,此时亦经常往返雾峰与鹿港之间。
天性喜爱吟咏, 日治后,曾先后加入「鹿苑吟社」、「鹿江诗社」,同时也经常参加栎社活动。
大正九年(1920)一月林幼春推荐,正式成为「栎社」社员。
大正十年(1921)又加入鹿港「大冶吟社」。
大正十五年(1926)因长子荣东病逝,心情悲伤,不再参与社活动。
昭和四年(1929)4月14日病故,享年六十三。
〖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李昭容《鹿港丁家之研究》,中正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2001年



丁宝濂擅书法,用笔纯熟,且能展现出个人风格,堪称清末台湾具代表性的书家之一。
作集结为《莲溪集》,附刊于《栎社第一集》中,是丁家人群中,唯一有诗集刊行者。
以下作据《栎社第一集。
莲溪草》、《栎社十周年大会击钵吟》、《栎社十周年大会稿》、《莱园第三周年会稿》、赖子清编《台湾海》、《鹿江诗会课题》等辑录编校。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丁宝光晚清 1872 — 1903
全台诗
丁宝光1872~1903),讳朝炳名朝勋字式勋锡勖号士雄又号筱澄
为鹿港进士丁醴澄二子。
自幼资聪敏,长辈多以大器视之。
光绪十七年(1891)彰化县学为邑庠生。
光绪十九年(1893)与蔡谷元之女蔡槎结婚。
丁家与蔡家为当时鹿港的名门望族,丁蔡联姻,婚礼极隆重,为时人所称羡。
甲午战起,丁宝光随族人归返祖籍泉州陈埭避难;事平后,曾返鹿港,流连岁馀后又返回陈埭。
此后,于当地设塾教授宗族后辈,并为陈埭家乡宗族撰写赞文、祭文,及重修祖祠、家祭、墓祭等序文,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逝世止。
丁氏书法娟秀,曾用馆阁体抄录〈史记本纪〉、〈圣祖御批通鉴纲目全录〉。
与鹿港著名诗人洪弃生为忘年之交,两人经常吟诗唱和,诗中流露出相知相惜之情谊;亦与鹿港文人施梅樵、许志坤有来往。
返鹿期间,曾加入「鹿苑吟社」,其诗文作品,有:〈诗抄〉(完稿于1893年)、〈吟香山馆什作〉、〈对联作品〉、〈论文习作集〉、〈孙太尊观风课稿〉等。
〖参考赖子清《台海诗珠》,台北赖子清自印,1982年李昭容《鹿港丁家之研究》,中正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2001年

〗以下诗作辑录自《洪弃生先生遗书(二)。
寄鹤斋乙未以后披晞集》、林文龙编台湾诗录拾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周岸登清末至民国 1872 — 1942
词学图录
周岸登1872-1942字道援号癸叔二窗词客四川威远人
历任广西阳朔苍梧知县全州知州
辛亥革命后任四川会理莲溪等县知事,未几赴赣,先后任宁都、清江、吉安等县知事及庐陵道
民国间历任安徽大学重庆大学厦门大学教授
有《雅》、《梦碧簃曲稿》、《戏剧新花子拾金》。
蜀雅
1872-1942字道援号癸叔威远一和乡人。
1892年中举,历任广西阳朔苍梧两县知县全州知州
辛亥革命后,先后任四川省会理蓬溪江西省宁都、清江、吉安等县知事,江西省庐陵道尹。
周岸登工于词曲,兼善诗赋。
词风崇尚吴梦窗,自号“二窗词客”。
博学专精,其作品“博雅矜炼,语出已铸,律细韵严,气度弘远”。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他依然辞官,赴厦门大学讲授词曲,编著《唐五代词》、《北宋慢词》讲稿。
1931年秋,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长,双十节填《六州歌头》词一首:“年年国庆,都不是今番。
悲风满,旌旗卷,广州边,雨声酸。
杂迷人声怨……仗吾人群起,整顿好河山,百日青天。
”同年,还勘定出版了他的词集《雅》12卷,收词370首,以及《雅别集》2卷,收词213首。
1932年,到重庆大学讲授词曲与金石学,编《金石学讲稿》。
1935年,转四川大学文学院执教。
1938年,闻台儿庄大捷,立成《破阵乐》词一首,以“指黄龙,相将痛饮”,抒发若狂之喜。
1939年,迁往峨嵋报国寺,与住持果玲容县进士赵尧生等,以“能、登”为韵,作诗130首,《能登集》流传至今。
谢无量郭沫若、程复初等十篇酬答,著有《曲学讲稿》、《楚辞训纂》、《南征日记》、《贤女传讲稿》、《韩民血泪史》、《莞子故训甄》等。
1942年病逝。
蜀雅·序

庚午岁暮,得北梦翁书,以勘定词集雅将竣,属为之序。

余不文,何足序翁之词。
然自丙辰邂逅翁于金陵舟次,有大酺之唱酬,忘年定交,忽忽十余载,关河阻隔,交谊弥挚。
知翁之身世,嗜翁之词翰,环顾海内,鲜有余若,则于翁以定稿问世之际,又乌能已于一言。
人也。
蜀本词邦,相如子云导之先路,太白东坡其来轸。
汉魏以还,迄于今世,言词赋者,必称彦。
而花间一集,岿然为词家星宿海,盖其名山大川郁盘湍激,峰回峡转,亦秀亦,清奇瑰伟之气,毓为人灵,有以致之也。
尝考风诗雅乐,本处一原,后世莫能兼擅,乐府与诗,遂歧而为二。
隋唐嬗衍,倚声代兴,宋贤从而发扬广大之。
体洁韵美,陵铄百代,元明以降,此道寖衰。
有清初叶,重振坠绪,而斠律铸辞,则光宣作家乃称最胜,半塘彊村久为盟主,樵风蕙风赓相鼓吹。
至异军突起,巍峙蜀中者,则香宋与翁也。
香宋词人禀过人之姿,运灵奇之笔,刻画山水极隽妙,追踪白石,而生新过之,余夙有文论之矣。
翁词则沈酣梦窗,矞皇典丽,与香宋殊轨,而异曲同工焉。
居尝自谓古今作家之所成就系于天赋者,半系于其人之身世,遭遇者亦半。
翁少年蜚声太学,博闻强记,于学无所不窥,壮岁游宦西,宰巨邑,退食之余,寄情啸傲,穷桂海之奥区,辑赤雅之别乘
柳州石湖以后,一人而已。
辛亥国变,更宰会理,抚循夷猓,镇慑反侧,暇则蒐讨其异俗,网罗其旧闻,歌咏其詄丽环奇之山川风物,一如在
已而客居故都,落落寡合,黍离麦秀之慨,悲天悯人之怀,一寓于词,风格则祖述梦窗草窗,而气度之弘远时或过之。
盖翁之遍览西南,徼山水奇之胜,所遭世难,惝恍诪张之局,有非梦窗草窗所能比拟者也。
丙辰参赣帅幕,武夫不足以言治,乃益肆志为词。
徵考其邦之文献,友其士君子,酬唱谈宴,几无虚日。
所作气格艺苍坚,笔力益闳肆,差同杜陵以后之作。
乙丙而还,世乱弥剧,翁乃避地海疆,谢绝世事,讲学之暇,闲赓前操,命意渐窥清真,继轨元陆,以杜诗韩文为词,槎枒浑朴,又非梦窗门户所能限矣。
余少失学,束发就传,嫥治自然科学,于吟事为浅。
乙卯自美利坚归,闲与旧友王简庵然父昆季学为倚声,于宋人夙宗梦窗,近贤则私淑彊村,与翁所尚不谋而合。
自识翁后,益喜弄翰,篇什渐多,终以不习于声律之束缚,中道舍去,十载以还,虽不时为五七言诗,而倚声久废,惟把卷遣日,尚时翻宋贤之遗编而已。
视翁之老而益进,蔚为大宗者,惭恧奚如。
而翁不遗其僿陋。
一篇脱手,千里写似,宁谓余知词,无亦心神契合,有非形骸关塞所能外欤。
余之叙翁之词,盖不仅述翁之所造,亦以志余与翁不谖之交云尔。

民国二十年二月新建胡先骕

蜀雅·序

余自逊清鼎革之际,与亡弟然父侍先大夫于梁园,始学倚声,昆弟唱詶,不一岁居然盈帙。

遽刊行以示友朋,以谓文之能发人性情者莫词若,骤获之足以自壮,友朋亦姑息誉之,不与绳检,无以自发其蔽也。
丁巳秋,二窗来南昌,倾盖莫逆,示以所作,则抨弹声律义法无隐,盖益我广矣。
嗣二窗三为令,不废吟啸,余则陆沈黉序閒,辍响六七年,今二窗将往教厦门,汇所为倚声八稿属余序端。
嗟夫,余曷能序二窗词。
二窗为词未尝先余,而所就质量皆远过之,则其根柢盘错为何如,顾余自省于词有深嗜,旧岁于心远大学讲述词曲史,未竟,战祸忽起,震炮碎胆中尚闭门钩辑得稿数万言,以视二窗,力薄而好则同焉。
二窗词博雅矜鍊,语出己铸,律细韵严,一以君特公瑾为宗,或微病其矜博而失情,牵律而害意。
谓为是者宁涩毋滑,宁密毋疏,奚竞俗赏为。
至于忧时念乱,契阔死生,自鸣不平,歌以代哭,亦犹是王风楚骚之志。
而引商刻羽,不恤呕心,一篇甫成,如土委地,此中甘苦不足语于外人,惟与二窗相向太息而已。

丁卯六月南昌王易

邛都词·自序

不佞向不能词,亦少为诗。

壬子浮湘归蜀,与长宁梁叔子俱,每有所触,辄寓之诗。
癸丑复偕叔子南行,国忧家难,底于劳生,其情弥哀,志弥隐,诗所难达,壹托之词。
行部鲜暇,恒于舆中枕上为之,自四月踰邛来,汔八月奉权会理
止得日百二十,得词百三十有八。
嗟乎,鼎鼎中年,已多哀乐,悠悠当世,莫问兴亡。
夫君美人之思,闲情检逸之篇,不无累得之言,抑亦伤心之极致。
忆云生盖先我矣。
排比既竟,乃付写官,叔子和作附焉。
命曰邛都,读者但作游记观可也。

甲寅臈日蓬溪官廨舍书。

长江词·自序

邛都词既削稿,明年乃返成都,求词学旧书,渺不可得,华阳林山腴同年思进)以万红友词律见贻,颇用弹正,未暇一一追改也。

适再出知蓬溪,彭兼有唐长江唐兴、青石三县地,而长江以贾簿故最名。
江山文藻,触感弥深,从政之余,引宫比律,倚双白之新声,无小红之低唱,自歌谁答,良用慨然。
涉春,亦复成帙,中有和庚子秋词百余首,别录为卷,最而刊之,弁以长江,犹是邛都意也。

乙卯春分蓬溪官廨记。

时将受代,漫卷诗书矣。

丹石词·自序

葛稚川闻勾漏有丹砂,求为令,求长生也,出世法也。

予在江右,三为县,一尹庐陵,非求长生偷生而已,无出世法,度世而已。
比之稚川,愧已。
稚川求长生出世,不得,载郁林片石归耳。
予求偷生度世,不得,载石无石,思归无归,其遇较稚川为何如也。
姑亦曰:吾所求丹耳,所载石耳
噫,自诡而已。
吾宁好丹,吾岂恶石,今将去赣,裒辛酉至甲子在官日所为词五十八首,命之云尔。

丁卯端午周岸登

和庚子秋词·自序

庚子秋词者,临桂王幼遐给谏、归安朱古微侍郎临桂刘伯崇殿撰所同作也。

是时给谏居下斜街,予于五六月间拳祸初亟时曾屡过之。
后余先出京,甲辰重入京师,始得秋词读之,半塘已归道山,每过斜街,辄踯躅移晷,不能为怀。
革除已后,回忆旧所经历,时一展读,俯仰身世,都如梦影,之视今更不知当作何语。
簿领多暇,取而和之,起甲寅腊日,汔乙卯灯节,得词百有十六,随所得为先后,不复排次。
昔者方、杨、西麓俱和清真,陈三聘亦和石湖
兹之所和,未能终卷,意有愧焉。
但以一时思感,寄诸文字,弃之未忍,姑录存之云尔。

乙卯花朝蓬溪县斋写竟记。

江南春柳词·跋

丁巳旅食北京,曾借比竹馀音韵,为蓟门柳词三十首,劳者自歌,亦当世得失之林也。

南来十载,德业靡进,世乱日亟,恒斡渐衰,读尊前、花间二集所载唐人柳枝词,触绪增感,乃遍和之。
四月十七初度日起,尽此月得七十二首,合之前作遂赢百首。
不自用韵者,初无作意,趁韵为之,随人俯仰,或竟匪夷所思,见智见仁,亦随人甘苦之酸咸之而已。
丁卯夏正四月三十日甲子记,将有厦门之行,漫捲诗书矣。
旧交星散,孤弦独奏,书竟泫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黄光清末至民国 1872 — 1945
黄光集
黄光1872—1945),谱名益谦字梅僧一字梅生,以字行。
黄光自小天资陪颖,好学不倦,事亲至孝,兄弟友于,深受长辈们的赞许。
黄光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已志。
青年时曾游学于陈黻宸(介石)之门,治文学训诂之学。
一生对经史、诗词、图画、书法、篆刻均有所钻研。
黄光一生经历过晚清覆灭、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专制独裁和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各个时期。
随着岁月的流逝,到了抗战后期,国民党政府的真目面暴露无遗。
黄光的认识也逐渐有所提高。
1945年“八一五”抗战胜利的喜讯传来后不到一个月,他的前列腺复发,病倒在床,延到9月底便与世长辞了,享年七十四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俞锷清末至民国 1886 — 1936
词学图录
俞锷1887-1938字剑华号一粟太仓人
南社社员、同盟会员。
留学日本,归国后与柳亚子等创立南社,为南社"四剑"之一。
曾任福建省立图书馆馆长。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一再拒绝南京政府的任命,隐居不出。
有《娄东俞剑华诗词选》、《翩鸿记传奇》等。
人物简介
俞锷 (1886-1936) 江苏太仓人,世居城厢镇南牌楼街西。
原名侧字剑华一粟,笔名侧人、建华、老剑懒残江东老虬、太仓一剑、高阳的酒徒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朱蕴山清末至现当代 1887 — 1981
词学图录
朱蕴山1887-1981又名朱汶山字锡藩
安徽六安人
同盟会员,革命数濒于死 。
蒋介石与谈话谋伍,坚拒。
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等职。
享年94。
有《朱蕴山纪事诗词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胡小石清末至现当代 1888 — 1962
词学图录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号夏庐倩尹,晚年别号子夏、沙公。
斋名愿夏庐
南京人,原籍嘉兴
两江师范学堂毕业,早年师事李瑞清,李精碑学,又交沈曾植、郑大鹤、王静安曾熙等,学帖学、金石文字学及书画、甲骨学等,书艺大进。
1920年秋梅庵李瑞清先生病逝,与梅庵先生同乡挚友曾熙共葬之于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岭汉泉植梅三百株,筑室数间,名"玉梅花庵"。
曾厉拒为蒋介石写六十寿文。
光炜于文艺无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学、书学、楚辞、杜诗、文学史最为精到。
历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学教授
解放后任南京大学文学院长
有《胡小石论文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易清末至现当代 1889 — 1956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王易1889---1956),字晓湘号简庵江西南昌人
其父王益霖乃晚清进士,曾任两江师范学堂教习
1912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中正大学等校教授
抗战期间,曾在赣南为蒋经国讲授《孟子》。
其论国学尚质,以经学、小学、哲学与史学为国学之“四区”,以为“至若文艺词翰,作者过众,灏瀚曼衍,叙次为烦。
况内实外华,非得苟举;由学窥,无待毛举。
果其读书得有门径,则用治游刃有馀
”(《国学概论》)故其诗风质朴高古,劲折孤峭。
彭泽汪辟疆南昌余謇、奉新熊公哲并称“江西四才子”,又与黄侃汪东汪辟疆柳诒徵、王伯沆、胡翔合称“江南七彦”。
建国后供职湖南史馆,著有《国学概论》、《修辞学通诠》、《词曲史》、《乐府通论》等。
词学图录
王易1889-1956原名朝综字晓湘号简庵
南昌人
清末肄业京师大学堂,后入南京大学,与汪东黄侃、王伯沅、胡小石等唱酬。
晚年就任湖南省文史馆馆员。
博学多才。
工宋诗,酷似陈简斋
书法初学灵飞经,后改习钟、王,兼擅褚楷。
又擅音乐,鼓琴品箫,无不尽善。
篆刻则得黄牧甫(士陵)之传,造诣颇深。
有《国学概论》、《词曲史》、《乐府通论》、《修辞学通诠》、《藕孔微尘词》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陈布雷清末至民国 1890 — 1948
人物简介
陈布雷1890—1948),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
浙江慈溪人
早年就读于慈溪县中学堂,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同年在上海《天铎报》作记者。
以“布雷”笔名写作评论。
后加入国民党。
历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时事新报》主编。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兼任复旦大学中国国文科新闻组(新闻系前身)教授主讲《社论作法》。
后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
支持亲属奔赴抗日前线,设法掩护民主人士。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申报》顾问兼常务董事。
1948年南京自杀。
著有《畏垒评论集》、《陈布雷回忆录》、《陈布雷文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杏佛民国 1893 — 1933
词学图录
杨杏佛1893-1933名铨
江西临江人
早年入南社。
赴美留学,归国后历任东南大学教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
1933年遭特务暗杀于上海
人物简介
1893-1933.6.18名铨字宏甫,以字行,祖籍江西玉山,生于江西清江(今江西省樟树市)大桥乡(现更名为大桥街道办事处)杭溪村。
经济管理学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人权运动先驱。
中国管理科学先驱。
1910年加入同盟会。
1911年以升一道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
武昌起义爆发,赴武昌参加保卫战。
1912年1月孙中山中华民国大总统,他到南京总统秘书处收发组组长。
孙中山辞职后,他赴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学习。
毕业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学习。
留学期间发起创办《科学》杂志。
1918年回国,1920年东南大学教授
经常与共产党人恽代英接触,还利用业余时间到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讲课。
因而遭校方忌恨,被迫离校,奔赴广州,投向革命。
广州后,任孙中山秘书
1924年11月孙中山北上。
1926年1月,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会秘密成立,杨杏佛被选为执行委员,主持策应北伐军工作。
1927年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发动工人起义,杨杏佛出席国共席会议。
起义胜利后,当选为临时政府常务委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认清蒋介石面目,以中国济难会名义极力接济和营救革命者,被国民党当局撤职。
“九·一八”事变后,为反对国民党政府非法逮捕和监禁爱国人士,与宋庆龄蔡元培等著名人士于1932年12月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总干事,并组织营救了不少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
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与其子杨小佛驾车外出,被设伏特务枪杀于上海尔培路。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毛泽东现当代 1893 — 1976
毛泽东1893—1976) 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927年,在武昌主办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时值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斗争条件极为艰难。
曾登临黄鹤楼故址,远眺大江两岸,思绪万千,写下《菩萨蛮黄鹤楼》词一首。
1953年2月18日,再次来到黄鹤楼故址,为欢迎的群众包围,为此感叹“真是下不了的黄鹤楼”。
1957年9月,又一次来到黄鹤楼故址游览,当听到计划重修黄鹤楼时,兴致勃勃地说:“应当修,这是历史古物。
”为纪念毛泽东黄鹤楼公园内建立有毛泽东词亭,亭中立碑,碑正背两面分别镌刻其1927年1956年填写的《菩萨蛮黄鹤楼》和《水调歌头•游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胡先骕现当代 1894 — 1968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胡先骕1894----1968字步曾号忏庵江西新建人
早岁入京师大学堂预科。
1912年美国留学,入加利福尼亚大学
1915年与留美同学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
1916年毕业回国,任江西庐山林局副局长东南大学农科植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22年吴宓光迪等创办《学衡》杂志,提倡古文。
后再度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攻读植物分类学。
192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北平创办静生生物调查所,任所长。
1934年创办庐山森林植物园。
1937年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所长。
1940年江西泰和中正大学校长
后任中国植物学会会长、北京博学会会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
1944年湖北利川县磨刀溪发现学界公认绝种的水杉。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早年加人南社,论诗宗宋,与柳亚子意见不合。
著有《忏庵诗稿》、《中国植物之分布》、《经济植物学》等。
卢弼评其诗云:“君周览名区,造诣深邃,又复苞孕近世之学海思潮。
蕴蓄者宏,吸纳者富,往往擅临川东坡之胜,而又兼有昌黎之苍莽、摩诘之隽永,山谷之奇突,合众长于一炉而冶之,宜乎其睥睨一时也。
陈三立论其诗云:“本学识以抒胸臆,高掌远蹠,磊坷不群。
其纪游诸作,牢宠万象,奥邃苍坚,尤近杜陵”。
钱钟书极推崇其所作贯通古今,堂宇恢弘,其《胡丈步曾远函论诗却寄》诗云:“汲古斟今妙寡双,袖携西海西江
中州无外皆同壤,旧命维新岂陋邦。
烽火远书金可抵,丹铅退笔鼎难扛。
不干扪有谈诗舌,挂壁年来气亦降。
”又评其诗稿云:“抱弓力大,琢玉功深。
登临游览之作,发山水之清音,寄风云之壮志,尤擅一时之胜场。”
词学图录
胡先骕1894-1968字步曾号忏庵
江西新建人
两度留学美国,获植物学硕士博士学位。
曾任中国植物学会首任会长、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植物学教授、国立中正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员。
南社社员。
有《经济植物学》、《忏庵诗稿》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黎又霖民国 1895 — 1949
百度百科
黎又霖1895~1949),又名万里黔西人
幼读私塾,16岁入贵阳南明学校读书,毕业后考入北平法大学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后在北平主办《民声报》,由黄季陆介绍参加国民党。
1922年,投笔从戎,到国民革命军十一军二师当参谋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又霖离开军界,到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和华侨工商学院总务长。
1933年11月,赴参加蒋光鼐等人组织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从事抗日反蒋工作。
1937年11月重庆,任国民党军政部江西战时干部训练团上校政治教官
1941年参加沈钧儒等组织的中国民主政治同盟工作。
1944年参加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工作。
1947年底,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又霖任民革中央四川省负责人,从事军运策反和营救难友等工作。
由于奸细告密,于1949年8月19日被捕。
1949年11月27日,和其他难友被国民党特务屠杀,时年54岁。
1950年4月4日重庆市人民政府追认黎又霖为革命烈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学良现当代 1901 — 2001
张学良1901~2001现代政治人物、军事家。
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人,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长子,人称“少帅”。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曾任东北保安军总司令、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
曾与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促蒋抗日,后遭长期软禁,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威夷。
1934年张学良被委任为武汉行营主任,曾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湖北省主席张群等同游黄鹤楼故址并留有合影。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周槐庭近现代 1920 — ?
词学图录
周槐庭(1920- ) 浙江东阳人
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文史系,曾任浙江范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
有《槐轩吟稿》。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蔡淑萍当代 1946 —
萍影词·序·彩毫偏与庶黎亲

作者:张结

蔡淑萍词家把其新编定的《萍影词》校样寄我,要我提意见并写一篇序言。

我是从来没有也不敢为别人的作品写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怕自己所见未必对,写成引导读者欣赏一部作品的序,如所感所谈未必恰当或甚至有误,那就变成误导了,这无论对作者和读者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作法。
但作者说,近几年她常以新作见示,我也陆陆续续地在信中写过一些意见,有一些还是对的,鼓励我写出自己的想法。
情不可却,只好勉强一试。

我知道作者的名字和读她的作品,已近二十年,但见到她和在一起工作,却是六七年前的事,那是作者应聘到《中华诗词》杂志,主持日常的编务,而我担负部分刊物的终审工作,所看到的正是她所编出的稿件,可以说从一开始,对很多问题就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2003年2006年初的三年中,共同对稿件决定取舍和进行必要的修改润色,中间还到不少地方采风和参加多次大赛的评奖,合作得一直很好。
以后她回故乡成都定居时,我曾以“每因好句沉吟久,愿与斯民苦乐同”的诗句送她,那确实是我当时的所想。
她返乡后时常以新作见寄,要我提出修改意见,看法上的交流比她在北京时反更频繁一些,对她的作品及人生经历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作者生于1946年,在她读初中时,就出现了虽在席卷全国的“文革”风暴以前、但已远远不是青萍之末的强风。

由于她父亲的问题,作者也被视为“另类”,只是在师长、同学的帮助下勉强念到高中,毕业后无法上大学,回乡务农,一家人连最起码的衣食也无法保证。
到“文革”初期,她又为谋生远赴新疆,却连一个“农工”的身份也得不到,干的是“家属队”,过的是“羊儿扒雪觅衰草,我拾枯枝烤冻馕”、“风雪牧归唯犬伴,荒原圃作畏狼来”的日子。
直到1979年初她的父亲得到平反,她才被批准为农工并“以工代教”当上中学教师,后来也才有机会学习写词。
她的第一首词作也是本集首篇的少年游,得到诗友们的称赞,鼓励她继续写下去,从此走上了诗词创作的道路。

在这首词以及以后的很多作品中,作者虽然也写到自己艰苦的生活、复杂的情绪,但更多地是把它升华到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憧憬,对同样生存艰辛的人们的同情和关怀上。

像她的八声甘州 冬夜

又一年逝水叹如斯,灯下漫销凝。

纵窗前月淡,瓶中好,无奈凄清。
一个钟儿小小,恨嘀嗒声声,只管催人老,不管伤情。
怅对素笺难写,是如烟旧事,如梦生平。
便而今细数,碌碌事何成!
想佳人、犹依修竹,待何时、共赏万山青?
搴帘处、有孤桐影,伴我寒庭。

上阕写凄冷的心情,感情细腻婉转,又不沉溺于一己的哀怨。

下片则从凄清中仍朝前看,其中的“佳人”,应为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的东西,是理想中的自我。
作者写这种虽身处逆境或曾经遭受的苦难、却着眼于未来的例子还很多,如蝶恋花 己巳中秋中面对“黯淡云如叠”的如磐夜色,却相信也终于迎来了“天意应知怜蹀躞,中宵放出盈盈月”的清光泻水般的中秋之夜;虞美人 游南温泉中,面对“菰蒲荇藻横窗牖,昨夜山洪骤”的一片狼藉,仍宣言“凭栏莫悔此番来,待得雪时还访腊梅开”,等等,这些均非有意之作,但都反映了作者的性格。
而正是这种追求和期待,使作者顽强地生活和写作下去。

尽管作者对自己的遭遇并没有着力去写,却对同样遭际厄运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弱者怀着深切和强烈的同情。

浣溪沙 悼少年刘永中,作者为一个因饥饿难忍不得不去偷食青苗而遭受殴打并最终被赶入嘉陵江致死的少年,发出了“此其人世乎?
”的责问,并写下“底事群氓人作兽,无端江水碧成殷。
深悲巨愤泪汍澜”的有异于她的其他词作风格的词句。
这使我想起杜甫《又呈郎》,对因难耐饥饿来打子充饥的邻家老妇,杜甫想到的是“不为困穷宁有此,祗缘恐惧转须亲”,劝郎不要为阻止她而插上稀疏的篱笆,最后发出了“正思戎马泪盈巾”的浩叹。
我不知道作者在写《悼少年刘永时有没有想到杜甫的诗,但这种深切的悲悯情怀和人本思想却是相同的,这也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个亮点而绝不是暗点。

作者是重感情的,在新疆,她遥望故乡,写出了“月明千万里,乡思无穷已。

不敢问姮娥,家山夜若何”(菩萨蛮 中秋)那样魂牵梦绕、情思悱恻的词句,而在她离开新疆之后 ,却又视那片粗砺广袤的土地为第二故乡,充满“问缘何、乡愁难泯,待归时、塞上又情牵?
深斟酒,向东风祝,春满天山”(八声甘州 读〈军垦颂〉寄唐世政先生)的感激之情。
她的亲情、友情以至遣怀寄兴、登临咏唱诸作也都情重于辞,读来令人有沉甸甸之感,觉得那都是她用自己的生活、情感堆积起来的,从而为读者所喜爱。

在写作时,作者不但要求感情上的真,甚至事实和细节上也要求真实(尽管作为文学创作,进行集中、想象和夸张是完全可以的),一定要写自己的亲身所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和真心所感,再从中撷取带有典型意义和生活情趣的画面如实写出,往往形象鲜明,生动传神。

我很喜欢她的江城子 故乡行四首》中的春日即事》,其下片是:

少妇园中正种瓜。

小娇娃,坐爬沙。
篱外人声,笑问:“崽他爹?
”“上月买来新‘解放’,‘疯’不够,肯还家?

它的主人公是一个刚刚摆脱贫困初步踏入小康之门的农村少妇,她对新生活的满足和喜爱、对刚购置了“解放”牌汽车因跑运输往往很晚才回家的丈夫似嗔实喜的感情,都跃然纸上。

而十多年后,作者又一次回到故乡,却写了这样一首长亭怨慢

问何事、真关情处?

记得家山,惠风初度。
眼里新苗,耳边言笑,共谁语?
笔端词赋。
祈父老、从今富。
一十五年间,便梦里、乡情千缕。
延伫。
叹归来半日,不是旧时心绪。
艰难稼穑,怎忍尽、七旬翁妪!
过学校、哪有书声,但萧瑟、窗前风雨。
愧懵懂年来,看惯升平歌舞!

词生动地写出了农民进城务工大潮下的一些农村的情景,眼前田间的“七旬翁妪”和空荡荡的学校,使作者对“一十五年间,便梦里、乡情千缕”的故乡农村,产生了现实并不是那种“升平歌舞”情景的感叹。

中国的农民工现象,是一个新的也是复杂的问题,无可讳言,它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给农民带来了财富的同时,也有不少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作者所看到的一些现象。
它要求多方面包括各级政府以及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共同努力。
作者忠实于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强烈要求说出的话,则不仅反映了真貌,表现了一位诗人的责任感和忧思,也会有利于读者对作者的经历、思想和她当时的所处环境有更多的了解。

对作者的词风,有不少读者喜爱其婉约清新的一面,这自然是完全有理由的。

但早年生活的磨练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又使她具有坚强甚至执著的性格,使我觉得她的作品总非婉约二字所能概括。
水龙吟 梅花的下片:

写尽暗香疏影,也难描,风流情味。

桥边驿外,芳馨如故,岂为尘被?
深院华堂,凡风吹上,自成清气。
纵愚顽弄巧,斫残致病,骨何曾媚!

就不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易安,也不是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样闲适清雅名句的林逋,而只能是虽曾饱经忧患却依然端正站立的作者自己了。

至于“满目芳菲花共,谁护春光,不许阴霾骤?
万里长江排远岫,涛声欲作风雷吼”(蝶恋花 丙寅清明)和“欲挽长江黄河水,洗神州大地无污垢”(金缕曲 吊无名烈士墓)等句,就更充满了胸怀祖国的大气,这一切都出自作者的内心,并没有给人以不自然或不协调之感。

这次出版的《萍影词》,是作者对其作品进行了修改、增补的结果,虽沿袭了十多年前的原书名,而内容已有很大的不同。

其一,是对初版所收的作品作了认真的修改和审订,而这一部分只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稍多;其二,是增加了作者自1996年迄今的词作;第三,是作为附录编入了作者的诗。
关于前二者,读者会从审订后的作品看出作者对其旧作近于苛刻的要求,从她新的作品也可看出作者依然葆其赤子之心、又不断探索追求的努力。
对于第三点即她的诗,也许由于其中不少作品我曾经看过,觉得还有一些想法要说。

作者写作诗的时间要晚一些,从她编定作品的时间看,是始于1996年,但从那时起,作者对诗的写作就付出不下于词的精力,本书所收的在几乎同一时期所写的诗甚至稍多于词,便是证明。

在作者早期的诗中已有不少好句,以后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如其中写于汶川大地震之后的一首七律《有所思》

晨昏独坐对荧屏,无限伤心总莫名。

援救真倾全国力,死伤多是少年英。

地心奥秘何由解?
筑室坚牢竟未能!

人类家园唯有此,反思方足慰亡灵。

它可以说是作者强烈的人文关怀的自然流露。

在巨大的震情和全国人民竭尽全力救援的感人事迹面前,诗人会从各个角度写出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而作者首先想到的则是那些“少年英”,是那些本来可以减轻和今后应考虑如何避免的损失,首先是人的损失。
这和作者“也为曾经多郁结,爱他豪放喊山声”(《晨登宜宾翠屏山)中追求个性解放、“放歌一曲原生态,如听松间涧上风”(《灵芝湖听彝族姑娘歌唱》)的要求尊重和善待自然,也有其相同的地方。
四川苍溪游览时,作者还写了“惜我今来欲尽,一湾瘦水不堪看”(杜甫放船石》)的诗句,我想作者也不只是在发怀念杜甫的思古之情,更有着对眼前“一湾瘦水”的沉思和忧虑。
这一切,我们在作者的词中似乎都曾经看到,不过表现在词中更低回宛转,表现在诗中更明快深切罢了。
因之作者的诗在本书中虽然只是作为附录刊出,我想无论对喜爱作者作品还是希望了解其整体创作的读者来说,都是有机的一部分。

拉拉杂杂写了以上这些,反而增加了在本文开始时写到的担心。

好在作者的作品俱在,如作者一定要把这些想法作为“序言”,我想读者会在读后得出更全面的结论,以纠正本文的不足以至错误。
最后,拟以两首写读时所感的小词为此文作结:

浣溪沙《萍影词》有感
其一
廿载尘沙杂鬓丝,身何坎坷意何痴,倚声自学小山词

大漠雪峰徒涉日,枯枝野火烤馕时。
情怀天下几人知?

其二
边雁衔秋入远云,沙原绿野斗诗新,当时赞誉自纷纷。
四纪悲欢成旧梦,一编珠玉记前痕。
彩毫偏与庶黎亲。

己丑冬日北京

萍影词·后记

这本诗词集终于付梓了,心里很有些感慨。

我生在贫困山乡并不富裕的农家,比较正规的学校学习,只到高中,而就这样,还是家族有史以来学历最高的第一人,所以,所谓家学渊源,名校深造,在我是没有概念的。
人到中年以后,有机会念函授,挣了两个专科文凭,一个本科文凭,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因为特别喜爱,而是荒废近二十年后,别的学科自觉已经捡不起来。
但是,念函授和上全日制大学是有区别的,那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沉重的家庭负担之余进行的,所以,考试通过了,书读了多少呢,真的很难说啊。

正如拙作中所记叙的,我学习作词和作诗,都很偶然。

回顾自己学诗的经过,确实对很多人心存感激。
我退休前的十几年,工作在民盟重庆市委机关,有幸接触到不少盟内前辈和同志,他们也许并不写诗词,但他们给予我思想上的营养,却是重要而丰富的;我最先参加的诗词组织是四川省诗词学会,学会的领导和师友,对我的创作给与了很多关怀、教导、勉励,使我学诗的路子基本上是对的;我以诗词为“主业”,是到《中华诗词》杂志社作编辑,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年,但由于杂志社的领导和同仁,给了我学习、工作、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我觉得自己在这几年中也有相当的进步;但我毕竟基础差,尤其在诗词语言的把握运用上,常感力不从心,不少诗友曾提出过具体字句的修改意见,让我从中领悟到一些道理。
在此,谨向所有指导、帮助、欣赏、鼓励我的前辈师长、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中华诗词》主编张结先生慨允赐序,使本书增色,并命题为“彩毫偏与庶黎亲”,令我感动而惭愧,这个题目,是张老对我以往作品鼓励性的评价,也是对我以后写作的期望;十四年前,我印过一本非正式出版的小册子《萍影词》,承蒙著名书法家、盟内前辈徐文彬先生题写书名,这次出书,仍沿用了徐题写的原书名;四川诗词学会李维会长十分关心此书的出版,滕伟明杨启宇赵洪银、刘静诸君给予了切实的帮助,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学诗近三十年,一直有一个追求目标,就是用“浅近”的语言,记下“自己”的经历、见闻、感想,风格上最好能够稍微接近前人标榜的“语浅情深”、 “言近旨远”,内容上最好能够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即在拙作《踏莎行 到澄江》一词中说的,“非关一己闲愁怨”),以期引起读者的一点共鸣。

想是这样想啊,也这样努力了,但那目标却还在遥远的前方,看着眼前薄薄的一叠书稿,真是心有遗憾。
无论如何,这本小书,就要送到师长、朋友、读者的手中了,希望有读者有耐心读它,希望有读者喜欢它,希望有读者指出它的不足,帮助我进一步提高。
谢谢!

蔡淑萍 2009年12月成都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