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全上古三代文·卷五
蠡字少伯,宛之三户人。与文种俱入越,越王句践以为上将军,平吴后亡去,不知所终。《吕氏春秋。悔过篇》:「箕子穷于商,范蠡流乎江。」《离谓篇》:「范蠡子胥,以此流潭。」本贾谊《新书。耳痹篇》:「范蠡负石而蹈五湖。」或云变姓名曰鸱夷子皮,浮海入齐,齐以为相,成田常之难。《墨子。非儒》:「乃树鸱夷子皮于田常之门。」《淮南子。汜论训》:「齐简公专任大臣,故使田常、鸱夷子皮得成其难,吕氏绝祀。」又去之陶,自称陶朱公,卒于陶。或云仙去,(见《列仙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即公输般。般,一作盘、班。春秋末鲁国人。工匠。自鲁至楚,造钩距(舟战之具)。能削竹木为鹊,飞三日不下。为楚制云梯以攻宋,墨子由齐赴楚止之。相传发明木作工具,建筑匠师尊为祖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亦作滑黎、骨釐、屈釐。战国初人。初受业于子夏,后为墨子弟子,尽传其学。墨子止楚攻宋,命其率弟子三百,持守御之器,助宋守城。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宋昭公 | 前468年—前404年 | 国君姓名:特《左传》名得。 |
维基
【生卒】:?—前404
【介绍】:
宋昭公(?—前404年),子姓,名得,或名德,一名特。为了与相同谥号的的宋昭公杵臼分别,又作宋后昭公。宋元公曾孙,公子褍秦之孙,公孙周之子。宋景公无子,以公孙周两个儿子得与启养于宫中,但未曾确认让谁继位。前469年冬,宋景公突然死去,景公宠臣大尹立启为君,乐氏、皇氏、灵氏三族早对大尹不满,遂发动国人「施于大尹」,大尹不得不带著宋公启出奔出国,宋昭公随之继位。但是根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前469年,宋景公死后,特为父报仇,杀死景公的太子继位,而没有宋公启的相关纪录。昭公请墨子到宋国参政,拜为宋大夫,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事」。楚国在楚惠王、楚声王时曾两次包围宋都,未能攻克。晚年任用戴欢为大宰,司城皇专政,二人互相残杀。后司城子罕击败戴欢,又将昭公驱逐,出亡于鄙,后潜心改过,三年后复位,在位65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齐国人。初为大盗,为乡人所不齿,后学于墨子,得免于刑戮,为名士显人,以终其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人。或说名不害,与孟子同时。尝学于孟子,一说受教于墨子。尝与孟轲论人性,提出人性无善恶说。又主张“食色,性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人。习墨子之学。有《我子》二篇。今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一作犯。战国时楚国人。曾从墨子弟子禽滑釐学。与弟子至滕,衣褐,捆屦织席为食。儒者陈相与其弟辛自宋至滕,见而大悦,尽弃儒而从之。提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之说,并谓国君“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
释净辩。姓韦。齐州人。少涉儒门备闻丘索。孔墨庄老是所询谋。忽厌浮假屏迹出家。经律具尝薄通幽极。复缠名教避世山林。受习禅门息缘静虑。开皇隆法入住京师。依止远公住净影寺。更学定境。又从迁尚受摄大乘。积岁研求遂终此业。曾与故友因事相乖。彼加言谤。辩终不雪。及委由问答曰。吾思其初结交也情欣若弦岂以后离复陈其失。时以此高之。后敕召送舍利于衡州岳寺。本号大明。即陈宣帝为思禅师之所立也。行达江陵。风浪重阻三日停浦。波犹未静。又迫严程。忧遑无计。乃一心念佛。衡波直去。即蒙风止安流沿下。既入湘水沂流极难。又依前念举帆利涉。不盈半月便达衡州。及至岳寺附水不堪。巡行山亭平正可搆。正当寺南而有伏石。辩乃执炉发愿。必堪起塔愿降祥感。便见岳顶。白云从上而下。广可一匹长四十里。至所迀基三转旋回。久久自歇。又感异香形如削沈。收获数斤气烟倍世。道俗称庆。因即搆成。初此山僧顗禅师者。通鉴僧也。曾有一粒舍利。欲建大塔。在寺十年都无异相。及今送至乃扬瑞迹。黄白大小聚散不定。当下之日。衡山县治显明寺塔。放大光明遍照城邑。道俗同见。古老传云。此寺立来三百馀年。但有善事必放光明。经今三度。将非帝王弘福思与众同。感见之来诚有由矣。辩欣斯瑞迹。合集前后见闻之事。为感应传一部十卷。后兴禅定复请住之。大业末年终于此世。
释智威。俗姓陈氏。江宁人也。住近青山地盘嘉气。善符宿瑞维岳降神。爰在童年器殊众识。至于戏弄曾不染俗。性恶浮饰人皆异焉。无何一朝忽失其所。父母莫知攸往。乃遍历诸寺寻访之。威已依天保寺统法师诵大乘经。早数百纸聪敏超伦众咸叹服。年二十遇恩剃落。隶名于幽岩寺。因从持禅师咨请禅法。妙达深理继踵前修。既获髻珠淡然闲放。形容温润面如满月。言辞清雅慧德兰芳。望重一期声闻远近。江左定学往往造焉。其中顿悟心源即慧思禅师。乃命嗣山门盛传道化。威自出止延祚寺。说法利人广施饶益。以开元十年二月十八日终于住寺。遗嘱林中饲鸟兽。弟子玄挺等依言奉行。春秋七十七。威一时夜行头陀。将值天晓有三虎遇之。威截路中过了无怖色。虎随至山门四顾而去。每有二兔一犬。庭际游戏各无间畏。盖大悲平等物我一均。故其然也。次司空山释本净。姓张氏。东平人也少入空门高其节操。游方见曹溪六祖决了疑滞。开元初于南岳司空山闲放自处。人不我知蔽伪之故也天宝中因杨庭光采药。邂逅相逢。论道终日。回奏诏赴京。于白莲华亭安置。帝知佛法幽深孰堪商攉。敕召太平寺远法师及两街三学硕德。发问锋起。若百矢之逐一兔。焉。净举措容与四面枝梧。譬墨翟之解九攻机械矣。既而辩若建瓴。詶抗之馀乃引了义教援證。复说伽陀一无留滞。皇情怿悦。观者叹嗟。以上元二年五月五日归寂。寿龄九十五。敕谥大晓禅师。亦带所居为名曰司空山禅师也。
字鲁南。先世徵入太医院,遂居南京。先生体短疏眉目,风神朗秀,五岁能属对,八岁能摹古人画,十岁能诗,十二岁作孔墨解、赤宝山赋,传诵人口,名晔然起。时野亭刘公、白岩乔公、柴墟储公俱海内硕望,相继来官留都,并引先生为忘年交。及中进士,改庶吉士,年已四十有八,为夙名士矣。授编修,进侍讲。所撰进讲章,善寓讽谏,上心识其名。以见忤永嘉,出为江西参议,多惠政。迁山东参政,值岁灾后,先生身行部,发官帑市牛给民垦艺,且宽其租。岁既熟,又为捐除种马薪木运部诸猺,民得苏息。入贺,遇永嘉长安道,上劳之曰:先生久外行召矣。先生曰:齐民困甚,能行吾疏,殊胜吾受德也。永嘉意拂然。遂改为山西行太仆卿。力请老归里。先生性笃孝友。事二亲死生情文备极,人所难及。素廉于财,营弟妹婚嫁,贷以备礼。闻乡闾有缓急,匍匐救之,惟恐后至。甬上人客留都。先生尽与款接,情若比邻,不稍分疏近。晚年筑遂初斋于家园,杜门撰述,绝意世事。所著诗文拘虚集、总修金陵志、南畿总志、山东通志、自撰翰林志、金陵世纪、蓄德录、诲似录、花岩志、游名山录、晤言诗谈诸书。
过春集·序
夫金台千里,能造必诗;铜街九条,敢往则赋。太乙分曜灵之景,而藜之用盖寡;长庚攀超光之足,而鲸之振以末。故欢情似酒,崇伯望而解颜;愁绪萦丝,墨翟逢而曾叹。兰可佩也,对灵均而不芳;月岂愁乎,照陈王而易落。准之今日,宁有易哉?帝城十二,独我无家;客路三千,送人作郡。装落叶以驱寿,披浮云以旌心。出门则稚子牵裾,登车则老人把袂。浮河乱济,步将前而不舒;饯露宾星,目已罢而犹顾。直沽河下,雪古风坚;曲阜城边,青危碧峭。睹疲卫之勌进,值敝貂之不温。则知情以时感,心繇目伤。固当徵彼诗寮,壮兹行色。况以茫茫铁网,竟漏珊瑚;落落金盘,谁餐沆瀣。骨具烟霞之相,身留柏石之缘。局逸步以趋时,蓄奇声而待旦。残膏既烬,间理馀光;渴睡初醒,或耽短咏。良以酒徒市上,最多拊缶之群;学士垆头,不减留髡之乐。是用牵缠积素,挥洒性灵。及夫骊唱苍凉,归鞭萧瑟。北地有绝怜之处,南云有望远之思。罔兮若有求而不至也,怅乎若有待而不已也。非无赠答之章,亦以彬布为快。日月既长,卷帙遂衍,则斯集之大凡矣。若云既和且平,虽怨不怒,提携标格,澄震声音,斯固大雅之式,鄙人莫赞辞焉。
嗟乎!身以贱而趣成,道不行而乐在。两三曲榭,未免有情;数四荒斋,居然无恙。新编在手,狂宾满床。高卧北窗之下,但寘身欲尚羲皇;狎作西湖之游,任讥人不耐官爵。则智津万有,音畅百形。众皆丽此清神,仆亦勉为燕说。钱唐周天度。
奇零集
余于丁卯夏,由粤东之潮州航海东归,既过春申江,行未至金陵,遘疾几殆。至戊辰冬,始以家属旋里。劫灰满地,衰病索居,怀刺生毛,阅四五年,竟无投处。癸酉之岁,出门求食,虽间有怜而收之者,而旧时竿木,鲍老郎当,大抵墨突未黔,楚醴已彻。十馀年中,来往吴会,九耕三俭,靳免寒饿而已。生趣既尽,诗怀亦孤,而自与夫己氏文字搆衅以来,既力持作诗之戒,又以行李所至,习见时流坛坫,尤不敢居知诗之名,即或结习未忘,偶有所作,要之变宫变徵,绝无家法,正如山中白云,止自怡悦,未可赠人。乃知穷而后工,古人自有诗福,大雅之林,非余望也。顾吾友丹阳束季符大令数数来问诗稿,谓余诗他日必有知者,儿辈亦以葺诗为请,余未忍峻拒,因检丁卯至乙酉诸诗,虽甚寥寥,犹汇写之为《奇零集》。余已年垂七十,其或天假之年,蚕丝未尽,此后亦不再编他集矣。
维基
陈毅(1871年2月2日—1929年3月22日),字诒重,一字武仲,晚年号郇庐,原名道亨,湖南湘乡东凤一都长乐乡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17岁师从王先谦,预撰经籍。为县学优廪贡生,荫生,充坛庙工程监督、京师学务处编书局襄校兼书经图书分纂、刑部奉天司邦主稿。光绪二十八年顺天乡试举人,补刑部郎中。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登第,授刑部郎中,后官至京师编译馆主纂、京师大学堂提调、邮传部左参议、右侍郎、资政院参议等。清王朝灭亡后,拒受袁世凯交通部职。客居青岛,常与恭亲王溥伟联系,为积极的复辟派。民国二年(1913年),溥伟几经密谋,拉拢一批军阀准备起事,陈毅则起草“檄文”。后北洋政府发觉此事,对其进行瓦解监视。最终活动流产,史称“癸丑复辟”。后来又与于式枚、刘廷琛、胡思敬等参与张勋复辟活动。复辟失败,乃侨居天津,追随废帝溥仪,以“孤臣自命”。1928年五月,发生孙殿英军盗掘东陵皇墓案,六月十八日醇亲王及庆亲王载振等召开会议,决定派陈毅与载泽、溥相、耆龄、宝熙等往东陵查勘祭扫。此时陈毅负病力疾前往。此时又恰逢刚出生的儿子去世,其长妾也悲伤去世,不久陈毅也去世。陈毅生前曾经参与修订《皇清文献通考》。所撰有《荀子异义》、《墨子正义》、《郇庐诗文集》一卷、《东陵纪事诗》一卷等。其《郇庐诗文集》由其友胡嗣瑗整理于1936年出版,中有王先谦墓表、李鸿藻家传、张勋神道碑铭、胡思敬墓志铭等。
人物简介
1877-1927,广西桂林永福县苏桥镇人,字子武,号无竟。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二甲第一百一十八名进士,以知县发湖南,历任永州厘金局局长,零陵县、芷江县知县。辛亥革命爆发,于宣统三年(1911年)冬代表广西参加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任北伐军南武军军统。民国二年(1913年)任湖南都督府军务厅厅长,获陆军中将军衔。民国三年(1914年)三月,当选约法会议议员,经李经羲推荐,袁世凯拟授其为广东巡按使,并提出为其封爵,其锽不满袁世凯复辟帝制而离京,以研究先秦诸子为名隐居上海。民国六年(1917年)六月,李经羲就任国务总理,张其锽为高等顾问。不久因张勋复辟,再次退居上海,潜心研究《墨子》。此后,张其锽通过其兄张其钜结识吴佩孚。护法战争期间,成为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谭延闿的幕僚。民国八年(1919年),吴佩孚率兵进驻衡阳,与谭延闿军对峙,经张其锽牵线,双方订立休战协定,从此与吴佩孚交厚。第一次直奉战争期间,担任吴佩孚的秘书长。民国十一年(1922年)六月,吴佩孚推荐张其锽出任广西省省长。民国十三年(1924年)六月,新桂系李宗仁攻入南宁,张其锽离职。同年九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开始,张其锽任吴佩孚顾问。十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在张其锽建议下,吴佩孚弃津、京赴湖北,率三千残部驻黄州,张其锽不离左右。次年十月,孙传芳起兵反对奉系,通电拥吴,张其锽趁机游说直系各督军推吴佩孚出山,吴遂至武汉,任讨贼联军总司令,命张其锽为参谋长。不久直奉联合,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四月击败冯玉祥的国民军,占领北京,张其锽因功被授以陆军上将军衔。同年,北伐战争开始,吴佩孚尽失主力,张其锽随之溃退郑州。次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七月,在逃往四川途中,于河南新野县被当地红枪会打死。
聆风簃诗·陈序
秋岳少治诗,与仲毅、芷青、敷庵诸子知名当世,既而从余治小学、史学、为骈体文,彷佛治公羊治大戴之仪郑堂,治尚书治墨子之问字堂,五七言亦遂与前数子者小异。余生平论诗,以为必具学人之根柢、诗人之性情,而后才力与怀抱相发越,三百篇之大小雅材是已。今人为诗,徒取给于汉魏六朝唐宋诸名家,虽号称钜子,立派别,收召才俊,免于风而不失之憾者盖寡。然余言者,吷庵、审言、无识数人而已。今秋岳短章长谣,骎骎雅材而不遗风人旨趣,近贤中况诸广雅、涧于,殆足方驾,亦以难矣。秋岳为朝官,困王城中,不废啸歌,閒岁出游,求江山助,悽惋之作,都千百篇,付刊将成,叙以勖之,不足为不知者道也。乙丑冬月,石遗老人书于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