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昌心)其三传弟子辅仁友者,方清赋田间,闻訉归来,见火药冲突,地皆易位,昔日庄严,化为乌有,馀烟断木,碎石破瓴,充塞满前。而伤亡僧众号泣悲啼,响应山谷,见者怆怀,闻者陨涕。友为禀恳刘督部忠诚公,命由司局给资抚恤,友竭力经营,昼夜勤劬,跣足从事,善信倾心,施予云集,不及三稔,殿宇金容,焕然朗耀,规模崇远,视前有加。友好为文,先代行事,多所采辑,乃于悯忠、法源世系派别,辨析幽微,戋戋不已,撰述《祖庭汇志》以證明之。噫,可谓有心者矣。
维基
张凯嵩(1820年—1886年),字云卿、粤卿、月卿、钺卿,室名赐閒楼、金碧小琼庐、复园,湖北江夏人。张凯嵩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分配至广西以知县即用,历宣化、怀集、临桂知县。李星沅、劳崇光均推荐其才能,于咸丰五年(1855年)升任庆远知府。任内剿平土匪王得胜等,升左江道,改代理右江道。不久庆远失守,革职留任。咸丰八年(1858年),连同按察使蒋益澧重新攻克庆远,官复原职,代理按察使,不久正式任职,又迁布政使。同治元年(1862年),巡抚刘长佑赴浔州筹划剿抚,张凯嵩率兵配合,克复阳朔,因功接替刘长佑任巡抚。同治二年(1863年),徵召布政使刘坤一围剿大成国馀党黄鼎凤等部。同治三年(1864年),攻克天平寨,生擒黄鼎凤。贵县平定,朝廷赏头品顶戴。疏陈左右江积匪未清,议三路进兵,以刘坤一统七营留防浔州,易元泰统十一营由宾州、迁江达思恩,李士恩统水陆八营由横州达南宁,节节进剿。八月, 失泗城与窜匪廖万福之泗城知府吴其逵被撤职,张凯嵩徵召邓云襄为泗城知府,进攻廖军。廖部将军李老使、游标韦晚等被擒。廖军退于富州的那良。张凯嵩会同滇、黔两省清军围剿。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廖军令公杨通潮被俘。过3日,廖万福被俘斩首。刘坤一攻克大庙、江口、平菼,斩贼首梁安邦,南宁河道始通。易元泰剿上林,平之。刘坤一擢江西巡抚去,以同知刘培一代领其军,将亲赴南宁督战,会伪康王汪海洋窜粤,将入广西,诏凯嵩驻防浔州。同治五年(1866年),凯嵩至南宁,进攻山泽,督诸军穴地轰城,夺山入,擒伪平章苏仲熙等。孙仁广单骑走旺陇,追斩之。山泽为贼所踞十馀年,至此悉平。同治六年(1867年),升任云贵总督。当时云南形势混乱,张凯嵩在赴任途中,行至巴东,即三次上疏称病,结果因规避被褫职。光绪六年(1880年),以五品京堂重新起用,授通政使参议,迁内阁侍读学士,代理顺天府尹,授贵州巡抚。光绪十年(1884年),调任云南,请求在省城设立开采五金总局,发展矿业,与内阁学士周德润勘测中越边界。光绪十二年(1886年),卒于任上。《清史稿》有传。著《奏疏》28卷,《退庐诗存》及《退庐文牍》10卷、《抚滇奏疏(四卷)》等。
维基
杨颐(1824年—1899年),字子异,号蓉浦,晚号蔗农,广东茂名县(今属高州市)城西广潭村人。清末政治人物。杨颐幼孤,九岁通经史,十岁能文,十六岁得学使戴熙赏识,补为生员。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学使李崇阶荐以优贡进京。咸丰二年(1852年),杨颐中式壬子科顺天乡试举人。此后回乡办理团练,抵抗陈金缸反清军队。同治四年(1865年)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同治七年(1868年)散馆,授编修,任武英殿总纂、国史馆纂修。历升詹事府左右赞喜、翰林院侍讲、侍读。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任顺天府丞,次年改奉天府丞兼学政。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授大理寺少卿。光绪十四年(1888年)提督江苏学政。光绪十七年(1891年)任光禄寺卿、太常寺卿。次年任都察院左都副御史。杨颐任内敢于直言不讳,不畏权贵。屡次弹劾包括曾国荃、李鸿章、刘坤一等封疆大吏。猜测其是因为直言而被调离都察院。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任兵部左侍郎。次年兼署工部右侍郎,承修东陵风水围墙,直到慈禧重新接掌此事为止。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兼署工部左侍郎。同年,告假回乡修墓,次年二月病卒于家。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8—1891
【介绍】:
清浙江山阴人,客居广东,遂为番禺人,字芙生,一字越人,学者称谷庵先生。光绪间,先后入刘坤一、曾国荃幕,办理中外交涉。晚岁隐居著述。有《随山馆集》、《松烟小录》、《旅谭》等。
维基
赵继元(1828年—1897年),字梓芳,号养斋,安徽太湖人,进士出身。赵文楷之孙,赵畇长子,二妹赵继莲(1838年-1892年)嫁李鸿章。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贡,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1871年),散馆考试,列三等,出京担任知县。后捐补道员。同治十二年(1873年)任江苏督署营务处。出京为江宁特用道节制督标,加按察使司衔。赵赵元卖弄聪明,“妄以知兵自许”,欺负两江总督李宗羲不懂军事,忠厚和平,对他傲慢蔑视。不久李宗羲称疾离任,由刘坤一继任两江总督。赵继元更胆大妄为,随意克扣工程款项,他所负责修建的沿江炮台,多不可用,甚至坍毁。光绪七年(1881年),遭彭玉麟弹劾。不久革职。晚年定居江宁棉鞋营。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卒。冯煦评价其作品:“诗质而不野,丽而不纤,出入于眉山、剑南间,而能自摅。”著有《静观堂遗集》二卷。妻王梦兰著有《三十六鸳鸯舫存稿》,今不存。有子赵曾重、赵曾裕。赵曾裕是赵朴初的祖父。
维基
许应骙(1830年—1906年),字昌德,号筠庵。祖籍潮州府澄海县,广东番禺人(今广州市越秀区),同进士出身。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己酉科广东乡试举人,次年联捷庚戌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左右庶子、甘肃学政、詹事府少詹事、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顺天府学政、仓场侍郎等职,升左都御史。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调工部尚书。次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礼部尚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李鸿章、许应骙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七月十九日,以抑格言路,首违诏旨,夺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侍郎坤岫、徐会沣、溥颋、曾广汉等职。最后戊戌变法失败,九月,擢为闽浙总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拳乱引发八国联军时,参与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山东巡抚袁世凯、四川总督奎俊等人的东南互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解职,1906年7月22日逝世。
陈肇兴先生,字伯康,彰化人。少颖悟,抱豪胆;事亲至孝。曾入邑庠。道光季年,翰林高鸿飞先生署彰化县;提倡风雅,乃聘廖春波先生长白沙书院主讲,以诗赋文课士,高县主躬莅讲席。是以文化大兴,士竞吟咏,就中陈肇兴先生为杰出。先生咸丰八年举于乡;颜所居曰古香楼,读书歌咏以自娱。
迨同治元年戴万生变,先生慨然投笔从军。彰城陷,只身冒险逃入集集。日则奋练强悍民番,援官军、诛叛逆;夜则秉烛赋诗,追悼阵亡将士,语多忠诚壮烈。事平,不仕;设教于里,时雨化人,桃李争妍,而杨馨兰、杨春华、林宗衡、许尚贤,俱列门墙。于是相谋刊此「陶村诗稿」,以惠后学。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彰化杨珠浦辑叙。
维基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一字香涛,号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直隶南皮县(今河北南皮)人,晚清重臣。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15岁中顺天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据说是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张之洞的文章,因此破例提拔,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导了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还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宣统元年(1909年)病卒,谥文襄。著有《广雅堂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01
【介绍】:
清湖北孝感人,字搢珊。同治间,由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光绪三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义和团运动时任苏松太道,奉刘坤一委与各国领事议约东南互保于沪。官至湖南布政使、署浙江巡抚。生平俭以自处,在上海时曾捐银八千两为龙门书院经费。
维基
冯锡仁(1845年—1911年)字伯育,号莘垞,湖南沅陵一都(今柳林汊乡)人。清末官员。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冯锡仁入县学。后入岳麓书院。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人,光绪六年(1880年),登进士,同年五月,著分部学习。后授兵部给事中,加三品官衔。光绪十三年(1887年),冯锡仁回沅陵县为母亲治丧。在该县,他发现里正包征钱粮,向农户增派附加和杂费,从中渔利。冯锡仁乃访辰州府知府和沅陵县知县,并约集士绅共同商议,废除里正包征制度,制定了钱粮征收新章程,由县衙在各地布点设柜,由农户自行赴柜缴纳钱粮,取消额外附加和杂费。光绪二十年(1894年),冯锡仁回沅陵县巡视,发现民众因去年旱灾而歉收,饥民很多,知府、知县则未赈济。冯锡仁发现知府贪脏枉法,乃上奏将其罢免,并由抚衙赈济灾民。甲午战争清军战败,新总督刘坤一荐冯锡仁掌管前敌军总营务处。不久,冯锡仁辞职返回家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湖南巡抚庞鸿书奏准,由冯锡仁总理湖南矿务三路公司,并兼办西路矿务。宣统元年(1909年),冯锡仁当选湖南咨议局议员,旋出任副议长,次年,当选为资政院议员。晚年,冯锡仁创办湖南西路师范学堂,并任监督。宣统三年(1911年),冯锡仁逝世,享年66岁。
全台诗
吴德功(1850~1924),字汝能,号立轩。世居彰化,受业于从叔吴子超及柯承晖、陈肇兴、蔡醒甫诸先生,同治十三年(1874)中秀才。光绪十七年(1891)台湾省设通志局,受聘主修《彰化县志》。光绪二十年(1894)原已完成彰化县采访册,因乙未割台,遂佚失。日军入台北城之初,吴德功曾应台中知府孙传衮之邀,计议防范事宜,并筹设「联甲局」,募练勇、捕盗贼,对彰化社会秩序的维持,贡献颇大。日本领台后,执政者曾多方敦请吴氏出仕,委以职务。在诸多因素的考量下,吴氏接受日人的邀聘。明治三十年(1897)担任参事、明治三十一年(1898)担任台中师范学校教职、明治三十三年(1900)应台湾总督之邀参加「扬文会」,明治三十五年(1902)获颁绅章。《台湾士绅录》评之曰:「忠诚悃笃,急公好义,邑中大小事件,人无不就谋,谋而莫不通」。毕生重视社会福利,彰化育婴堂、忠义祠、节孝祠之筹建,皆由吴氏主其事。 生平著有:《戴施两案纪略》、《让台记》、《瑞桃斋诗话》、《瑞桃斋诗稿》、《瑞桃斋文稿》等。其中,后三部与文学相关。读其诗,将有助于晚清至日治中期台湾中部士绅在政权转移后的心路历程及现实处境之了解。以下以大正十年(1921)吴德功捐给台湾总督府图书馆的《瑞桃斋诗稿》手钞本为底本,进行编校。(施懿琳撰)
维基
喻兆蕃(1862年—1920年),字庶三、字艮麓,江西省袁州府萍乡县人,进士出身。光绪十五年,登进士,选庶吉士;光绪二十年四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授工部主事。光绪十八年,父丧回家守制,后遇邓海山、罗凤冈民乱,齐协助守城。光绪二十一年,当地旱灾,其只身赴金陵求刘坤一赈灾,获救兵筹建赈灾,数十万人获救。光绪二十九年,补浙江宁波府知府。后后创建法政学校,教授私学。光绪三十二年,补杭州府知府、同年八月升宁绍台海防兵备道。次年,任浙江布政使。宣统年间,任资政院议员。
维基
罗长裿(1865年—1911年),字退斋,号申田,湖南湘乡人。罗长裿6岁丧父,10岁丧母。18岁,他中秀才,后任教于蒋氏长春族学馆。22岁他中举人。29岁时他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1898年8月19日,他条陈《呈请代奏应诏陈言疏》,荣禄奏称他“才具操守,均有可信”。后他捐升道员,发江苏任职,任江南候补道,常为两江总督刘坤一谋划。1901年至1904年,他先后主持江苏仕进馆,江苏法政学堂,江南将弁学堂及江南陆师学堂。1907年,江苏巡抚陈夔龙调他任江苏参谋处督办,主持新军的训练。其间他著有《江苏参谋处兵学》一书。1907年底,他辞职请调四川。到达四川成都后,他任四川陆军小学堂总办。当时赵尔丰督川边军事,罗长裿参与其幕府。1908年,他被赵尔丰任命统领川边巡防新军五营,同时赵尔丰任命钟颖统领川边混成协。在任上,他主张对藏人以抚绥为主。1909年,清政府电令川军2000人调防西藏,英属印度政府唆使西藏三大领主叛乱。他因主张抚绥而遭到下属和赵尔丰的不满。1909年10月,新军后营管带程凤翔率兵入藏东,罗长裿令其撤回,却被程抗命,罗遂赶紧报告赵尔丰。不久,程凤翔所部遭到藏东民众抗击而败归。赵尔丰未处分程凤翔,并严斥罗长裿怯懦,罗长裿遂称病告假,并请辞。此后他赋闲。1910年1月24日,驻藏大臣联豫上奏荐他为西藏督练公署兵备处总办,赴拉萨帮办军政要务。1910年2月,川军在江孜击败由十三世达赖喇嘛所派军队的最后抵抗,进入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则逃往印度大吉岭。联豫未听从罗长裿的劝告,而是请旨革去达赖名号。英国借口“保护商埠”而从印度出兵进驻印藏边境的印塘,并且进入了江孜、亚东等地。1910年7月至8月,罗长裿经联豫向清朝外务部推荐,负责和英印当局交涉,于7月12日查勘江孜、亚东两埠情形,并会晤英国驻江孜商务员韦亚,7月20日到达靖西会晤英国驻亚东商务委员麦仲儒,8月12日抵达大吉岭,后与英属印度副总督裴凯、驻锡金政务官贝尔、大吉岭知事福赖特斯等英方官员会谈。通过他的交涉,英印当局答应撤回进入亚东、江孜商埠的军队,并声明“达赖之事,恪守中立”。9月9日,他在大吉岭山后的巴伦布会见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劝告达赖喇嘛返回西藏,但未成功。他回国覆命后,清政府命九世班禅管理西藏政务,英国则撤退了军队,西藏局势渐趋稳定。1910年月12月,清政府根据联豫建议,添设前藏参赞(即驻藏左参赞),“禀承驻藏大臣,筹划前藏一切要政”;添设后藏参赞(即驻藏右参赞),“禀承驻藏大臣,监督三埠商务”。1911年3月,罗长裿经联豫推荐,被任命为驻藏左参赞。1910年6月21日,联豫上奏改设治事厅和议事厅,以罗长裿兼任秘书员。 宣统三年(1911年),他被驻藏大臣联豫派往藏东讨伐波密土王,节制诸将。但他与刚刚兵败波密的协统钟颖不和,并将钟颖饮酒赌钱不问军务等事禀告联豫。联豫据奏,将钟颖撤职,并以罗长裿取代。7月,罗长裿和谢国梁在彝贡会师,此后波密土王白马策旺被杀,波密之乱平定。罗长裿因功加二品衔。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英属印度总督明多的支持下,达赖喇嘛派出亲信达桑丹东潜回西藏,策动部分贵族组织民军,进攻驻拉萨、日喀则、江孜的川军。另一方面,钟颖趁罗长裿当时正驻扎波密的春多行辕时,策动驻拉萨的川军兵变,史称拉萨兵变。罗长裿闻讯后,本想率军赴拉萨制止兵变。但钟颖联络驻波密管带陈渠珍。陈渠珍遂于11月26日指使本营后队正目赵本立及刘均福、周国荃、罗玉斌等人率队围攻春多行辕,劫持了罗长裿。他们挟持罗长裿走到工布南山道上时,罗长裿获得机会逃脱,遂跳崖自尽,但未死,被迫继续被挟持前进。后来他们到了德摩喇嘛寺。11月29日,赵本立等勒杀罗长裿,尸体被焚毁,罗长裿时年47岁。其妾携幼子逃到一个藏族乞丐家躲藏而得以幸免,后不知所终。 罗长裿被杀后,其骨灰被所部炮队长周逊送归其家乡湘乡安葬。1914年10月,罗长裿之子罗春驭(罗辀重)要求政府审理罗长裿被害案。1915年3月19日,袁世凯政府对罗长裿被害案进行初审,钟颖不承认自己为主谋,钟颖的家属还编印了《弥天冤案录》进行申诉。后来联豫出庭对质,并出示了钟颖作为主谋的证据。经过三次庭审鞫实后,袁世凯签发《大总统申令》称:此后,钟颖被执行死刑,而罗长裿入祀忠烈祠。《清史稿》也将罗长裿收入忠义传。
百度百科
谭冠三(1901年一1985年12月6日),曾用名谭才儒、谭年春。是湖南省耒阳市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政治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简介
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1990年9月21日),字子敬,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徐向前同志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
简介
王树声(1905年5月26日-1974年1月7日),原名王宏信,汉族,湖北麻城市乘马岗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我军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领导人。
百度百科
万毅(1907年8月8日~1997年10月31日),男,满族,原名万允和,字倾波,辽宁大连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政治工作领导者和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10月31日,万毅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百度百科
韩练成(1908年3月18日—1984年2月27日),原名韩继周,曾用名韩圭璋。出生于甘肃省固原县(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城关一个贫民家庭。1948年10月脱离国民党军队,辗转投奔解放区。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韩练成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解放后曾任兰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甘肃省副省长等。1984年2月27日在北京逝世。
[1-2]
百度百科
莫文骅(1910-2000),原名莫万,字六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5月3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百度百科
唐亮(1910年6月13日—1986年11月20日),湖南省浏阳县人。1927年参加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赤卫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共。参加了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政治委员,政治学院院长、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唐亮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