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刘神岳” 相关资源
人物库
程恩泽清 1785 — 1837
龙泉寺检书图记
歙县司农师程公既卒之明月,仪徵国师阮公约同人集龙泉寺,检其遗书。
先一日,基以告于公之孤德威德威泣而言曰:「先公于辨论经史、六书古义及天文地志,札记最夥,诗古文词亦为之甚勤,顾不自存省,其仅未散失者,杂置书簏中,往往无首尾题识。
它日从容整理,稍就次弟,当乞阮公鉴定。
今苫块迫促未遑也,顾辱公及诸君子存录之盛心,不可以负。
有《战国策地名考》二十卷,移写粗毕矣。
德威斩焉衰绖,不敢躬诣。
明日将浼宗人镇北先生持正于阮公。
」同人既集,镇北持书来,公披绎久之,叹曰:「疵类有未涤者,然既博且精矣。
闻尚无副墨本,余虽欲为审订,未忍遽携持去。
」属镇北还于其孤。
且谓曰:「诸君其急为校雠,使无遗憾。
余虽老,幸及为覆视,而弁言以行。
胡朏明禹贡锥指》、全谢山《地理志稽疑》后,此其盛业矣。
并其它箸作,当成大集,司农其可以不朽。
」乌乎!
京师才士之薮,魁儒硕生,究朴学能文章者,辐凑鳞比,日至有闻。
至于网罗六艺,贯串百家,又巍然有声名位业,使天下士归之如星戴斗,如水赴海,在于今日,惟仪徵司农两公而已。
仪徵以文章经术受三朝殊遇,扬历封圻,入跻宰辅,儒生勋绩,彪炳人寰。
司农继先公兰翘学士后,两世入直书房,督学典试,频膺使命,向用甫殷,迄未足以行其志。
仪徵公所箸《研经室集》《十三经校勘记》等书,手付剞劂,又刻宋本《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诸巨册,普惠天下学者。
司农则诗文各种既未写定,即此二十卷成书,亦未知付刊何日。
仪徵公久得末疾,日有归志,承学之士,谓京师中儒林祭酒,继仪徵者惟司农
司农年不中寿,偶撄湿疾,遽归道山。
仪徵公年踰七旬,神明不衰,且勤勤焉检其遗书,流连而太息之。
噫!
资秉之异,学术之大,精神意量包涵斟挹之闳且远,司农仪徵,亦几如骖之靳矣。
信屈殊势,丰啬殊形,脩短异数,如是其不相侔也,岂非天哉?
岂非天哉!
仪徵少年通籍,蚤负隆誉,由乾隆至道光六十年间,海内覃经讲学之儒,皆其先后所师友,或其门下士,或其再传弟子。
司农之起后二十馀年,乾隆时老师宿儒,未及见者已多矣。
然基久处京师,所及交若刘丈申甫潘丈少白陈丈硕士陈秋舫龚璱人魏默深陈硕甫江铁君徐廉峰管异之陈东之徐君青郑浣香俞理初罗茗香汪孟慈陈颂南张彦惟许印林张石州沈子敦、黄蓉石诸君,大抵皆两公所识习而矜赏者也。
基自为弟子员,出司农之门,及成进士,改庶常,仪徵公实为馆师
两公居相邻,基与璱人孟慈颂南诸君过从游侍,䡮迹辄相属。
司农已矣,仪徵既告归邗上,文选一楼,如灵光鲁殿。
因念基所及交诸君者,前后数十辈,或既逝且老,其尚未至于此者,或浮沈郎署,或留滞公车,或汎滥江湖,如有箸述,早付杀青。
天时人事,茫茫汗汗,知谁为后死,当检其遗书者哉?
读斯图,不禁为吾师雪涕向天,深悲之而复幸之也。
道州门人何绍基谨记。
刘献池清末 1863 — ?
全台诗
刘献池(1863~?
),字瑶函台南县柳营人
清朝遗儒刘澧芷之侄,光绪十二年(1886)嘉义县学,为邑庠生。
工诗,曾参加「嘉社」。
日治时期为「新柳吟社」(1922)社员,同社有新营沈森奇、施水池、柳营刘明哲、刘神岳刘炳坤、刘明智等。
昭和六年(1931),以保正身份受人托管田地,竟因此引发告诉;其子刘清时,年过四十,因此忧极发狂,投井而死。
〖参考《台南县志‧人物志》,台南县政府1980年6月30日,页94;《南瀛探索》,台南县政府2004年;《台湾日日新报》,1931年11月26日,夕刊第四版。
〗生平诗作,主要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诗报》、《南方》,以及曾笑云编《东宁击钵吟前集》、赖子清编《台湾诗醇》、《台海诗珠》、郑金柱编《现代杰作爱国诗选集》、陈添和编《承欢集》、陈汉光编《台湾诗录》等诗集,兹据以辑录编校。
(杨雅惠撰)
谢友我清末民国初 1869 — 1926
全台诗
谢友我(1869~1926)字瑞琛号献秋台湾台南人
光绪十九年(1893)秀才
明治二十九年(1896),继承父亲谢四围之事业,持家有道。
明治三十年(1897)将父业「英泰行」交由其弟谢群我总理,而后与刘神岳、魏博文等友人同赴日本东京,再转赴上海,遍历中国各地。
谢氏擅长诗文,工于草书,晚年以诗书自娱。
〖参考黄佳雯《谢星楼生平及其文学研究》,成功大学台文硕士论文,2006年
〗生平作品留存不多,收录在其孙谢汝川为其长子谢国文所编的《省庐遗稿》之后,题为《先祖父谢友我先生唱和集》。
(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