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维基
彭而述(1611年—?),字子篯,号禹峰,河南汝宁府邓州籍江西新喻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诗三房。丙辰年十二月十三日生。崇祯九年丙子科河南乡试第十九名举人,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会试第197名,三甲185名进士,与方以智同年。兵部观政,授官阳曲知县,因母丧归里。和王铎至交。爱新觉罗·阿济格推荐彭而述,督学湖北湖南一带,补分守湖南的永州道县,六年正月被革职为民。十四年八月起复,以原衔管分巡上湖南道副使事。十六年七月升云南按察使司副使、管云南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事,十七年十月升广西布政使司参政、桂林道,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升贵州按察使,三年三月升任广西右布政使,七月改任云南布政使司右布政使、管左布政使事。与宋琬、申涵光等以诗闻名于世,时称江北七子。著有《滇黔》、《燕楚》。。
尔堪,字子顾,号顾庵;嘉善人,勋之长子。顺治壬辰进士,选庶吉士。两冠阁试,授编修。扈从瀛台南苑,世祖褒问,谕令与吴伟业同注唐诗。丁艰起补,转侍读,旋升侍讲学士。转盼三擢,异数也。性强记,诸琐屑事能举其原委,人一见,辄不忘。若舆图要害、山川形势,指画纤悉,听者神竦,当世以大用期之。无何诖误镌级,寻罢官归。而优游田园,皆二三老友选胜赋诗,间为远游,篇什益富。为诗清洒可讽,与宋荔裳、施愚山、沈绎堂、王阮亭、王西樵、汪苕文、程周量诸公称,海内八家。有南溪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7—1692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常熟人,字明远。明清易代之际,归邓尉山,为终隐之计。诗自谓学白居易、苏轼,实似宋末汪元亮,先后为钱谦益、吴伟业、宋琬等所赏。五十年间世事,诗中反映颇多。有《怀古堂诗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词学图录
维基
施闰章(1618年—1683年),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又号蠖斋,晚号矩斋。江南宣城县(今属安徽省)人。中国清代官员、诗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十八岁,考中秀才。早年游学于复社名士沈寿民及周镐门下。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官山东学政、江西布政司参议、分守湖西道。康熙六年(1667),归里。康熙十八年,召博学宏词,仅列二等第四名,充《明史》纂修官。康熙二十二年,任翰林院侍读。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施闰章与宋琬齐名,号“南施北宋”,又与严沆、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其诗风“温柔敦厚,一唱三叹,有风人之旨”。张裕钊在《国朝三家诗钞》中,将郑珍和施闰章、姚鼐并列为清代三代诗人。蒲松龄在著作《聊斋志异》卷十《胭脂》一文中大加赞扬作他考官的施闰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622—1686
【介绍】:
清浙江仁和人,字飞涛,号药园。回族。顺治十二年进士,官主事。充河南乡试副考官,荐升郎中。科场案起,以违例被劾,谪塞上五年。工诗。早年与毛先舒、柴绍炳等人称“西泠十子”,后又与宋琬、施闰章等人号“燕台七子”。有《信美堂诗选》、《扶荔堂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福建晋江人,字瞻汝,一字雁水。顺治间由诸生授漳平教谕,累官湖广按察使。宋琬、王士禛、朱彝尊皆赞赏其诗。有《问山诗文集》、《紫云词》等。
词学图录
曹贞吉(1634-1698) 字升六,号实庵。山东安丘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以疾辞官归里。与宋琬、王又旦等并称"金台十子"。尤有词名,为清初重镇,今人以之与纳兰性德、顾贞观并称为"京华三绝"。有《珂雪诗》。词集名《珂雪词》。
清诗别裁集
字绀池,江南华亭人。○绀池少学诗于宋荔裳观察,中年后游西堂尤侍讲之门,得所传授。尝谓门弟子曰:“诗贵有禅理,勿入禅语。《弘秀集》虽唐人诗,实诗中野狐禅也。”即其议论,可以觇其品格。
词学图录
吴之振(1640-1717) 字孟举,号橙子,别号竹洲居士,晚年又号黄叶老人、黄叶村农,石门(今桐乡)洲泉镇人。顺治九年13岁应童子试,与吕留良定交,试后又与黄宗羲兄弟交往。举贡生,以赀为内阁中书,不赴任。性淡泊。康熙二年与吕留良、吴自牧合编《宋诗钞》,收录宋诗成集者84家,凡94卷。又选施国章、宋琬、王士祯、王士禄、陈廷敬、沈荃、程可则、曹尔堪8人诗为《八家诗》刊刻行世。十二年去北京访求宋人遗集,与复社诗人冒襄、长洲尤侗、汪琬、锡山严绳孙、工部尚书汤斌等订文字交。南归时,冒襄等为之饯行,吴之振于席间赋《种菜诗》以言志,众人和之,后汇编成《种菜诗倡和集》。筑别墅于石门城西,因爱苏子瞻名句"家在江南黄叶村",便命名为黄叶村庄。生平锐意于诗,兼工书画。撰有《黄叶村庄诗集》及后集、续集、《德音堂琴谱》等。
维基
赵执信(1662年—1744年),字仲符,号秋谷,晚号饴山,山东益都人。王士禛甥婿。曾祖赵振业是天启乙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康熙元年(1662年)出生,九岁能文,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任山西乡试正考官;二十五年(1686年),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并担任《明史》纂修官。官至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朱彝尊、陈维崧、毛奇龄非常赏识赵执信的才华,"尤相引重,订为忘年交。"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八月,应洪升邀请,观演《长生殿》。黄六鸿弹劾赵执信在国忌日饮酒看戏。赵执信主动承担全部罪责,“余至考功,一身任之”,最后以“国恤张乐大不敬”的罪名革职除名。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两度游天津。雍正三年(1725年),返回故里。次年,退居因园。雍正十一年(1733年)冬,赵执信病目致盲。与宋琬、王士禛、朱彝尊、查慎行、施闰章并称“清初六大家”。赵执信晚年写《谈龙录》,专为批驳王士禛诗论而作。乾隆九年(1744年)卒,年八十三。身后藏书归李文藻。著有《谈龙录》、《饴山堂文集》、《因园集》(四库全书录本)等。今赵执信故居(因园)、赵执信墓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台诗
周长庚(1847~1892),字辛仲,亦作莘仲,又字味禅,福建侯官人。清同治元年(1862)举人,选建阳教谕。光绪十年(1884)调署彰化县学,十三年以台湾已建省(事在十一年),乃得实授。爱士弥至,士有为人中伤者,必以争诸长官,无所惮。喜宾接士大夫,讲经济词章之学,人称「周老师」,南北二部,咸俱知名。翌年彰民施九缎等以清丈不公,率众围城,称顺天会主,抢盐馆,毁电线,提督朱焕明阵亡,势张甚。周长庚与邑诸生吴景韩缒城出诣党众,晓谕利害,乃得缓师,适林朝栋援兵至,围遂解。而邑令李嘉棠欲诛胁从者二十四庄,周长庚极力调护,幸得保全。缘是为蜚语所中,祸且不测,乃弃官内渡,变姓入都,两与会试不中。十八年(1892),贫困以终。周长庚因施案为民请命,得罪当道,弃官潜逃,以致落拓终身,彰化人士为此颂德不衰,念念不忘,数度鸠金助其会试,死后助其子娶妇,创下台湾史上罕有的特例,其经过吴德功《施案纪略》附录〈周莘仲广文遭难记〉记述详赡,宜参看。又林文龙〈光绪年间彰化儒学教谕周长庚事迹考〉,考辨生平事迹详明,亦宜参看。 周长庚少熟《五经》及《吕东莱博议》,受业其祖父挚友谢章铤(枚如)之门。曾与林纾等招邀福州府属文士十九人,结为「福州支社」,合刊《支社诗拾》〖福州,墨巢丛刊,1936年。〗行世。周长庚诗集今所传系光绪二十一年(1895)刊本(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由「榕城蒋绍荃镌字」、「男心怙校刊」,唯据书前林纾引文,可知实由李宗典秀才出资,举人江伯训校字。该诗集板口及首页首行作「周莘仲广文遗诗」,封面则由陈宝琛题署「周教谕遗诗」。全书仅二十九页,其中「引」一页,「传」(题作〈台湾省志彰化名宦传〉)二页,目录四页,正文二十二页,每页双面十八行。林纾〈引〉评论曰:「古体发源眉山(苏轼),伏采潜发,永以神趣,在时彦中,可为卓出。近体极仿义山(李商隐)及国初(清初)宋荔裳(宋琬)、王阮亭(王士祯)诸老,丽句深采,不伤刻镂,所谓独造之匠耳。集中作在台湾时纪行揽胜为多,皆足补志乘之缺。」全书合计五十七题,其中在台所作十八题,系依写作先后顺序排列。今将在台诗作挑出依原序排列,其馀诗作依原序附后作为「附录」。另补录蜕萒老人《大屯山房谭荟》所录〈彰邑移东皆山也,携杖探之,归而赋此,即简穆之阁学〉一首,及《支社诗拾》二十三首。(吴福助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