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载滢
贝勒载滢字湛甫号怡庵又号清素主人云林居士,恭忠亲王奕䜣子。
有《继泽堂集》。
杜受田清 1788 — 1852
维基
杜受田(1788年—1852年)字芝农山东滨州旧城人(今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清朝重臣。
咸丰帝帝师
道光三年(1823年)杜受田中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传胪),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为山西学政
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京直上书房,授皇子读书。
道光十八年,升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实录馆总裁
咸丰帝登基后,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调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太平军起义,杜受田推荐林则徐周天爵等有能力的大臣。
咸丰二年(1852年)山东江淮地区受灾,亲赴灾区视察,途中染病,是年七月初九,卒于淮安清江浦,时年六十四岁。
咸丰帝十分悲痛,予谥文正
一说杜受田栽培皇四子奕詝,有成就帝业之心,但道光帝有意立皇六子奕䜣太子
杜受田用计使得道光以“皇四子仁孝”为由立奕詝太子
翁心存清 1791 — 1862
维基
翁心存(1791年6月15日—1862年12月27日)字二铭号邃盦江苏常熟人
翁心存出生于1791年6月15日江苏常熟人
父亲是翁咸封(1750-1810),曾考取举人,官至江苏海州学正,主要负责地方基层教育行政工作。
翁心存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咸丰同治两朝大学士,早年任尚书房总师傅,是咸丰帝恭亲王奕䜣惠郡王绵愉的师傅,晚年入值弘德殿侍读同治,历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
同治元年卒,谥文端
贾桢清 1798 — 1874
维基
贾桢(1798年—1874年)字筠堂山东登州黄县人晚清官员。
贾允升长子。
道光六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道光十六年,入直上书房,授皇六子奕䜣读。
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左都御史礼部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咸丰年间,两拜体仁阁武英殿大学士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犯京师,帝命贾桢留守,日危坐天安门,阻外军不令入。
翌年咸丰驾崩,授命顾命八大臣辅导新君,东太后西太后发动祺祥之变,贾桢周祖培沈兆霖赵光上疏,请东西太后一起垂帘听政。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卒,赠太保谥文端
沈兆霖清 1801 — 1862
维基
沈兆霖(1801年—1862年)字尺生号朗亭又号子莍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晚清官员。
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恩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咸丰年间,历任内阁学士吏部侍郎左都御史户部尚书兵部尚书
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并支持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奕䜣的祺祥之变,消灭肃顺顾命八大臣集团。
同治元年(1862年),署陕甘总督,用兵西宁回部;七月,班师途中,路经平番县时下起冰雹,山洪暴发,与随行的兵士37人皆殁,赠太子太保谥文忠
沈博通经史,工诗古文,旁及篆、隶,刻印、弈棋。
有《沈文忠公集》、《广印人传》存世。
曾国藩清 1811 — 1872
维基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生于清朝长沙府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谱名传豫,宗圣曾子七十世孙(系出曾氏南宗),晚清时期的重臣、名臣和功臣,湘军创始人和领袖,也是中国近代重要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书法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外交家、实业家、改革家、儒生,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晚清另一重臣李鸿章有师徒关系。
道光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部侍郎
1852年奉旨组办湘军,以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其所创立的湘军更成为晚清的依傍,曾国藩亦因此地位大幅上升,成为汉臣之首,同时亦扩大了地方权力,其门生朋友更遍布天下,势力幅及整个官场。
1860年8月,授曾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寻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翌年开始曾国藩支持恭亲王奕䜣主持的洋务运动,大力支持地方兴办实业,提倡以平等外交方式对待洋人,从而成为慈禧太后的重臣。
1871年奉旨处理「天津教案」,但因与洋人委服而遭到天下唾骂,甚至被讽为「曾国贼」,因此积劳成疾,结果于翌年3月病死南京,享年61岁,谥文正
曾国藩与徒弟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
有《曾文正公全集》。
1864年7月曾国藩曾国荃率湘军攻破当时的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市)后屠城,死伤无数。
南京百姓至今仍以“曾剃头”、“曾屠户”等词称呼曾国藩曾国荃兄弟。
又有一说,“曾剃头”此一外号来自曾国藩治军极严,小过即斩,号称「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中国近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蒋中正毛泽东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即使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中正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肃顺清 1816 — 18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6—1861 【介绍】: 宗室字雨亭一字豫庭
郑亲王端华弟。
深得咸丰帝宠信,历官户部尚书御前大臣
能拔擢人才,力主重用曾国藩左宗棠等与太平天国对抗。
对俄严词拒签《瑷珲条约》。
帝死时,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力抗皇太后垂帘。
慈禧太后恭亲王奕䜣合谋发动“祺祥政变”,斩之于市。
吴福年
维基
吴福年原名梦龙字竹言号筑岩浙江钱塘人探花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贵州乡试副考官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任陕甘学政
咸丰三年(1853年)会试同考官广西学政
咸丰六年(1856年)翰林院侍讲学士、署日讲起居注官
咸丰七年(1857年)任上书房行走、照料恭亲王奕䜣读书。
载垣清 ? — 18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1 【介绍】: 宗室爱新觉罗氏
康熙帝第十三子胤详五世孙。
道光初袭爵怡亲王,任御前大臣行走,受顾命。
咸丰帝即位,日受信用。
十年,以钦差大臣通州与英法联军谈判。
拘囚巴夏礼。
旋随咸丰帝热河
咸丰帝死,受遗诏与端华肃顺等八人为襄赞政务王大臣,掌握朝政。
未几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祺祥政变),迫令自尽。
董元醇
维基
董元醇又称董元章清代官员,河南洛邑人,祺祥之变中的开端人物。
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二甲十一名进士,选为翰林
十年,任从五品御史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驾崩,遗下幼主载淳,遗诏由肃顺顾命八大臣辅政。
八月初六日董元醇上疏,称新君年幼,应由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暂时垂帘听政,并暗示希望加上恭亲王奕䜣一起辅政。
肃顺等人得知之后大怒,咆哮于朝堂之上,吓得载淳啼哭不止、尿失禁。
也因为此事,董元醇肃顺下令发配军台效力。
此时,两宫太后发动祺祥之变,废除祺祥年号,改为同治,肃顺顾命八大臣或杀或贬,都被肃清,董元醇因此非但没被发配,反而加官一级,升为正五品工科给事中
董元醇举荐倭仁、祁隽藻、翁心存许乃普等人为帝师,但两宫太后没有回应,不久后,因为其名与皇帝载「」同音,自行避讳,改名董元「章」。
翁同龢清末 1830 — 1904
维基
翁同龢(1830年5月19日—1904年7月4日)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人称翁帝师翁师傅江苏常熟人,清末大臣、书法家状元
官至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同治帝光绪帝的两代帝师
翁同龢幼年时的国学教育系由其母亲与姐姐教导完成。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参加科举得恩贡,咸丰二年(1852)壬子顺天乡试中举,咸丰六年(1856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陕西学政,因病回京。
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翁同龢发现诸多疑窦,同治帝下令重审此案,其中涉及“两湖派”与“江浙派”的权力斗争。
光绪元年(1875年)翁同龢刑部右侍郎
次年四月慈禧太后教授光绪帝读书。
不久,迁户部侍郎充经筵讲官都察院左都御史
历任刑部工部尚书
光绪五年十一月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通商十八条,六年八月十八日翁同龢等人在养心殿面对两宫皇太后,翁认为伊犁可以割走,但十八条不能应允,特别是在西安、汉中设立通商口岸以及在松花江上行船等两条不可许。
光绪八年(1882年),充任军机大臣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中,主张进兵结合谈判,不可一味依仗刘永福之黑旗军。
不久,罢直军机。
历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
翁同龢曾国藩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因而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
翁同龢对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务运动颇为排斥,对于该运动也有所批评,并影响往后光绪帝亲政后的举措。
户部尚书期间,处处以反腐等各理由刁难北洋水师光绪十七年,暂停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两年。
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无能:「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安徽合肥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江苏常熟翁同龢
李翁二人的恩怨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
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深得光绪帝信任。
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
次年,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李鸿藻极力反对割地,指出:「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
」又联合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
次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开始后,6月15日翁同龢突然遭光绪帝将其开缺回籍。
传统说法认为翁支持维新变法,推荐康有为,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定国是诏》,故遭到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之名加以罢黜;另外一个说法,则是甲午战争之所以失败,在于翁同龢对于北洋舰队的武器更新百般刁难所致,有次恭亲王奕䜣病重,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前往探望,光绪皇帝曾询问恭亲王奕䜣翁同龢是否值得重用,恭亲王奕䜣光绪帝表达反对意见,最后光绪皇帝在与慈禧讨论后决定忍痛罢黜翁同龢
戊戌政变后又遭严厉斥责,将其罢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翁先到侄子江西巡抚翁曾署中暂住,然后回常熟故乡。
光绪三十年(1904年)病逝于故乡。
死后康有为誉之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然而,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一书指出: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说道:「那拉氏(慈禧太后)忽将出一朱谕,强令皇上宣布。
…皇上见此诏,战栗变色,无可如何。
此朱谕实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闻系出于荣禄私人李盛铎所拟云。
翁同龢一去,皇上之股肱顿失,然后可以为所欲为也。
」可见罢黜翁同龢的诏书,为「荣禄私人」李盛铎所草拟。
但是康有为在《自编年谱》却记载翁同龢被罢前夕,康有为「为御史李盛铎草译书、游历及明赏罚、辨新旧摺,李上之。
」可见康有为替李盛铎草拟之「明赏罚、辨新旧」的奏摺,即是弹劾翁同龢的奏摺,将翁同龢视为「旧」而加之以「罚」。
变法派领袖康有为竟然帮「荣禄私人」李盛铎草拟奏摺,岂非怪事?
因此,李盛铎不但非「荣禄私人」,而且可能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与拟稿之下,上书弹劾翁同龢
翁同龢的被罢,不是「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而是康有为「除旧布新」的结果。
宣统元年(1909年)翁同龢获得官方「平反」,追复官衔,并追加谥号为文恭
著作有《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等。
谭廷襄清 ? — 1870
维基
谭廷襄(?
—1870年),字竹厓浙江山阴人同进士出身
道光十三年(1833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刑部主事,再迁郎中
历官直隶永平府知府保定府知府顺天府刑部侍郎
咸丰六年(1856年)出为陕西巡抚
咸丰七年(1857年)直隶总督
咸丰八年(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攻佔大沽炮台,进军天津
中英签订《天津条约》。
钦差大臣僧格林沁参劾,谭廷襄被革职遣戍军台。
咸丰九年(1859年)三品顶戴陕西巡抚
时值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款议未定,恭亲王奕䜣文祥等奏请咸丰皇帝西巡,遭谭廷襄与陕甘总督乐斌上疏反对。
咸丰十一年(1861年)山东巡抚
山东诸郡县群盗蜂起,捻军自安徽山东,幅军、长枪会、白莲教等同时反清。
僧格林沁大军驻山东督剿,谭廷襄率兵出省协助,并督各郡县团练防剿。
同治元年(1862年)兼署河东河道总督
同治三年(1864年)入为刑部左侍郎,历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户部左侍郎等职。
同治五年(1866年)湖北巡抚曾国荃疏劾湖广总督官文贪庸骄蹇,官文罢职,令廷襄湖广总督
同治六年(1867年)回京,署吏部侍郎,迁左都御史
再迁刑部尚书,兼署吏部
同治九年(1870年)卒,赠太子少保谥端恪
慈禧太后晚清 1835 — 19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5—1908 【介绍】: 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
惠徵女。
咸丰二年入宫为贵人
以生子载淳,进懿妃,又进懿贵妃
咸丰帝死,载淳年幼嗣位。
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并被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
以当时居热河行宫烟波致爽殿西暖阁,有西太后之称。
慈禧恭亲王奕䜣合作,回京发动辛酉政变,杀辅政肃顺等,与慈安太后垂帘听政,而实独操政柄。
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推行“自强”之洋务运动;旋又利用顽固派以牵制洋务派,削弱恭亲王势力,达到大权独揽目的。
同治十二年,称归政穆宗
次年穆宗死,定策立年仅五岁之光绪帝,恢复听政。
光绪十五年,又撤帘归政,实际仍操纵一切。
对外不惜丧权辱国,以谋妥协。
甲午战争后,仇视维新运动。
光绪二十四年,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光绪帝康有为等所行新政,幽禁光绪帝,阴谋废立。
又利用义和团对外宣战,及八国联军入,逃亡西安,下诏镇压义和团,对外求和。
辛丑订约后回京,以施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为名,企图苟延清廷之残局。
慈禧前后掌晚清权近半世纪。
卒谥孝钦
溥儒现当代 1896年9月2日 — 1963年11月
人物简介
1896.9.2-1963.11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
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奕䜣之孙。
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
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1963年逝世于台湾,葬于阳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