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维基
姚之骐(1562年3月24日—1609年11月1日),或作姚之麒,字汝调,号渥源,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人。身长八尺,清洁安民,卒于任上余财不能购买棺椁,湘潭县民为其备办之,被称为是应该崇拜奉祀的乡贤和湘潭名宦,葬在黄华小陈庄磨盘石下,称为神君。《湘潭志》、《湖广江南通志》、《桐城麻溪姚氏先德传》皆有记载。娶礼部儒士项锐女1569年7月21日(己巳年六月八日)到1653年9月21日(癸巳年七月三十日),封孺人,葬泉水塥章庄。1562年壬戌年三月二十四日(嘉靖四十一年)出生于安庆府桐城县栗子岗南(今枞阳县麒麟镇),族谱上作湘潭公姚之骐而丁未科进士上叫作姚之麒,是姚希廉(姚旭曾孙)的次孙,姚希廉长子姚承虞的次子(哥哥姚之彦,1556嘉靖丙辰年生,早卒)。桐城麻溪姚氏大约在元朝1335年到1340年间迁入皖的桐城,而姚之麒正是从始迁祖鼻祖姚胜三算起第十代耳孙。姚莹在先德传中说:四代皆有隐德,孝友力田,读书好义,施予无吝。这是典型的桐城耕读传家之风,或许是受婺源移民的影响吧。第五代姚旭是明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因上书为同僚诉讼冤情,忤逆权贵,谪迁郑州州判。后任南安知府,升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从桐城麻溪始迁往桐城城关居住,子孙众多,年七十卒。自此后,硕宦名儒辈出、人文蔚起,麻溪姚跻身县城五大世家张姚马左方之列,成为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于仕宦,与显赫的桐城戴冲张氏锡类堂(宰相张)并称“张姚”,清代有“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之说。于文学,姚家代有传人,姚鼐更是和方苞合称“方姚”,成为桐城派的代名词,旧时有“人人桐城,家家方姚”之语。而到了曾孙姚希廉这一代家里已经落魄贫穷,搬居在桐城县栗子岗南(今枞阳县麒麟镇)。姚之麒比堂弟姚之兰早八天出生,等他们满月后,祖父姚希廉时年四十九岁,为人忠厚慈祥,用筐子把二孙放在里面从而玩耍嬉戏。此时门外有一道士乞求食物,姚希廉虽然家贫却仍然施舍给道士,并抱怨说家里贫穷的问题不能解决。道士笑着说:“一个筐子中盛放了二位进士何必忧虑贫穷呢?”,说完忽然就消失不见了。而祖父姚希廉却在半年多后的1563年十二月十六日(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年)去世,曾祖母是方圭的女儿在1565二月四日(嘉靖四十三年乙丑年)去世。1567年(隆庆元年)姚之麒六岁,因为孤独贫穷(哥哥母亲祖父曾祖母都去世)而不能有钱去购买书,用手抄写来阅读,写下来的文章华美,有文采劲道。母亲吴氏在1568年戊辰年九月二十五日(隆庆二年)去世,父亲姚承虞时年三十三岁后来终身未娶,于万历年间去世。姚之麒被困在童子试,不少次失败,他说:“等以后一定会遇到适合我的命数,我不过为了自己读书而已。”(堂弟姚之兰,姚之骐三叔姚自虞之子,同为姚希廉之孙。字汝芳,号芳麓。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登辛丑科进士,授福建海澄县知县,兴修水利,变盐碱地为良田,民称其地为姚港。起补博野县知县,迁南礼部主事,升任郎中,出任杭州府知府,迁汀州府。后擢郎中,出知杭州,后加按察司副使。尝以库羡金应朝廷加征军饷,使不累民。督饷使者以闻,将超擢,以母老请归,崇祯三年(1630年)年六十九卒,称副使公。姚文然、姚范、姚鼐、姚莹皆是其后人。)1585年(万历十三年乙酉)乡试十二名,期间娶礼部儒士桐城桂溪堂项氏项锐的女儿为妻,项氏封孺人1569年(隆庆三年己巳年六月八日)到1653年(清顺治十年南明永历七年癸巳年七月三十日),二子一女皆早于项氏去世,活到了曾孙姚士万出世。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癸巳)举人,会试一百三十四名,长女姚氏本年出生,同年十一月五日姚之骐的祖母张氏去世;1596年(万历丙申三月二十六日)长子姚孙林出生;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姚之麒三十八岁才开始进入桐城的学校教书,桐城士子多以他为师。1601年(万历二十七年辛丑年五月十七日)次子姚孙森出生,他即为日后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的外公。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与同县的左光斗(“东林六君子”)同期为丁未科进士,三甲四十九名,刑部政,被授予湘潭知县的职位,妻子与两个儿子也跟随父亲前往湘潭。姚之麒为人方正,尚气节,力学积行,考进士时出自李腾芳门下,李腾芳号湘州,是湘潭本地人氏。姚之骐上任之前,特地去向老师辞行,说:“我到湘潭任县令,一定治理好地方,以报答老师的恩德,应该使老师的声名在乡里人眼中重要,要有着长者的美誉。”到了湘潭,果然碰上李家豪仆为非作歹,行不法之事。姚之骐不徇私情,说:“我为你主人的门生,就跟你弟弟一样。哪有犯法的父亲哥哥远离官宦却要子弟纵容包庇家人行不法之举的呢”。依法惩治,当众对李氏豪仆处以鞭笞之刑。在此之后湘潭境内居民都一副严肃谨慎的样子。姚之骐治理事情精准核要,举发罪行的效率如若神明一样。一位乡绅士大夫拜访他,这个士者的意图是有其他想要的,姚之麒与其交谈。过了一段时间后,士大夫徘徊迟疑而退走加入盗贼,底下的小卒却不敢告发。当时洞庭湖一带盗贼劫掠频繁,守令为之所忧患,而姚之麒请求让自己去捕捉盗贼,守令以不是湘潭的事务问您不合适推辞,姚之麒说:“潭邑离往洞庭湖不远,而且湘潭人经过时也会被盗寇用异样眼光看待(指钱财),我现在就离境前往洞庭湖出盗不意,必然成功擒获他们"。姚之麒率领健壮的军卒飞奔直入贼巢,果然一举擒获盗寇首领并诛杀了他们,于是远近范围内从此都安定宁静。姚之骐性格严肃而待人宽厚不为自己着想往往先人后己,为官刚直清廉,杜绝一切不正之风,民间有民谣称赞他:「只吃湘潭一口水,不惹长沙半点泥」,在湘推举名宦,在桐崇举乡贤,洁己惠民,尤加注意学宫教育,勤于授课教士,分校礼闱,号称得人。因为廉洁出名被朝中推荐,即将进入京师任职。1609年十一月一日(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年)姚之骐年四十八,因辛劳过度而致身体衰弱染病而卒于任上。驻湘潭兵备副使王知远素不与他相洽,闻到了其死亡的消息,驰马快跑到县署,看到姚之麒囊中仅有府给路费一百二十金,家无长物,四壁书架上放置的公文账目却井井有条、分毫不差。等到见到姚之骐停在房屋,尸身尚未入殓,衣服物品极其贫寒简陋,两名幼子姚孙林和姚孙森哀痛到难以正常行走,但应对提问待人接物却如同成人一般,询问他们丧事怎么办却回答说一点都没有准备,室内听到后一片肃然。遗物中有金钱价值的只有图书和生前著作的诗文,上面净都沾染了汗水,这些都是姚之麒徒手抄写下来的。湘潭的财政出入和想要改革的事项文书都封存在一只很坚固的木匣子里,王知远打开木匣子,里面装的却都是湘潭县本地优良人士和奸恶小人的行为记录。王知远看到后,也跟其他人一样抚摸着尸体,大声痛哭。王副使叹道:“咫尺就有名贤在而我却不能觉察,冥冥之中辜负这个良友,姚公独为君子我怎么比得上呢!”。官宦县民父老子弟听闻姚公去世的消息来奔丧,哭声响彻天际。王副使安慰他们说:“父老乡亲们再继续哭泣有什么益处呢?姚君刚刚去世方未入殓,身长八尺(约合现在184.8厘米),怎么才能得到这样的巨大棺材呢?”。某位官署官员七十多岁,扶着拐杖进入说:“老人我身长和贤侯等同,我有自备的棺材在,请姚公以此棺入殓。”。姚之骐勤勉履职,家境竟如此贫寒,于是人们感动之余,上至抚台官员,下至同僚吏属,还有普通百姓,都纷纷赠送吊唁礼金。姚夫人项孺人一律敬谢不受,只接受了老人备的棺材。王知远安抚众人整理吊唁礼金,竟有上千两银子,项孺人坚决不收。带着棺材返回家乡安葬归往桐城之日,舟车目送项孺人的队伍络绎不绝长达数百里。王副使派遣官吏护送,等到了安庆项孺人仍然坚持自己的志气不接受赙金。赙金嘱咐给了安庆府知府,于是写信给桐城人,桐城民众为姚之麒的遗孤姚孙林姚孙森出钱养置,也请求把姚之骐在名宦祀祭祀,桐城民众听闻姚之骐的事迹后也在乡贤祀祭祀怹。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姚之骐长女的丈夫桐城诸生吴道震早卒,姚氏当时十九岁,她的儿子姚之骐的外孙吴德坚还是婴儿。于是姚氏忍住没有徇死抚养二十六年,看到吴德坚成家立室。至1637年(崇祯丁丑年),流贼掠桐城。姚之骐长子姚氏的弟弟姚孙林奉母项孺人命自舒城回桐城,前往潜山避难,姚氏跟吴德坚都同行。贼人到了,姚孙林,让仆人护送母亲归家,与姐姐以及外甥吴德坚断后,骂贼格斗而死。吴德坚驮着姚氏逃跑。氏曰:“事急矣,汝一介书生焉能背着我远行,倘若贼人追及,那就是都死的下场,汝不能保全母亲的姓名,难道还要断绝父亲的香火祭祀吗!”姚氏呵斥让吴德坚离开,吴德坚哭泣不忍离开,姚氏推吴德坚坠落层崖之下,想着有可能保全儿子性命。过了一会贼人都追上来了,斥骂姚氏说:“出金可免你一死。”姚氏说:“我流落失散在离家遥远的地方,哪里来的钱。”贼人令手下解开姚氏衣裳检验之,姚氏骂曰:“你这贼奴是什么东西,但敢说这样的话!”贼人大怒,姚氏在刃交下死。《桐城县志·忠节》有记载姚孙林的节行;《明史·卷三百〇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一·列女三》有记载姚氏的节行。姚之骐次子姚孙森,跟父亲被比作神君荀淑一般因道德才行被朝中比作东汉的关西孔子杨震。也学习兵法事项,杀了他哥哥姐姐的同伙流寇们攻桐城,被佐邑令守御城,桐城才得以不被攻陷。1651年八月二十六日(顺治八年辛卯年)姚孙森去世,湘潭公姚之骐妻子项孺人1653七月三十日(顺治十年癸巳年)去世1659年(清朝顺治十六年己亥年)姚之麒的孙子姚孙森的次子张廷玉舅舅姚文燮登进士,授福建建宁府推官,1669年(康熙八年)任直隶保定府雄县知县,之后升任至云南开化府同知,摄曲靖府阿迷州事。1673年(康熙十二年)时值,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商议撤藩,平西王吴三桂心不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于同年十二月处决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周王,以“大明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之名义起兵反清,以次年(1674年)为“周启元年”,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南明延平王台湾统治者郑经(郑成功嫡子)等人先后响应,史称三藩之乱。吴三桂大军初时势如破竹,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云南提督张国柱等人立刻响应,总督甘文焜被叛军所害,吴军兵不血刃取得云贵全境。姚文燮也陷入吴军营中。密与建义将军林兴珠有约,为吴三桂所察觉,被关联详查,姚文燮乘隙逃遁,在归家回国的道路中到了湘潭,湘潭父老乡亲询问关切他。姚文燮说:“这我乃是前朝神君的亲孙子呀!(此前朝神君之孙也 荀彧祖父荀淑亦有神君的称谓)”,此时吴三桂军势已经侵入湖南了,姚文燮因湘潭父老的庇护才得以脱身。之后拜见到安亲王爱新觉罗岳乐军中。安亲王听闻后,召姚文燮至京,召见回答问题,询问军事都甚为熟悉。三藩之乱平定后,姚文燮辞职回桐城奉养母亲(桐城桂林方氏六房方大羹女),之后醉心于诗词古文和山水画,他的次子姚士万中进士,姚士万的长子姚孔鈛中举人,姚孔鈛的玄孙姚镶,字季生,原名立隽,号石樵,诰授资政大夫二品,安徽省道台,是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前辈。从桐城范岗移居现今安庆城区,宅屋足足两百多平米,一妻六侧室共生十子七女。这其间少不了神君姚之麒的庇护呀。姚之骐堂弟姚之兰的云孙姚莹按照《湘潭县志》、《湖广通志》、《 江南通志》中记载的湘潭公姚之骐的仕途功绩为怹记录,内容由姚之骐的曾孙姚孙森的孙子姚文焱的长子姚文燮的侄子姚士万的堂弟张廷玉的舅表兄:姚士黉亲自撰写,新旧二文合并记录在《麻溪姚氏族谱先德传·卷二仕绩上》当中。
简介
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之孙,有《东溪诗草》,多清俊沉雄之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湖南湘乡人。初从曾国藩军,捷足善行,任传送机要文件之事。渐擢至都司,历川北、处州镇总兵,官至浙江提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嘉善人,字眉生。曾入曾国藩幕府。官至湖北督粮道、候补盐运使、署两淮盐运使。熟古今掌故,善理财,于盐漕、河务诸大政均悉其利弊。工诗文,著有《六幸翁文稿》、《偶园诗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湖北孝感人,字佛笙。道光拔贡。官直隶知县,善治疑狱。历知献县、饶阳,以功荐升知府。后随曾国藩改官江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扬州人,字小松。善围棋,与海宁陈毓性齐名,时称陈、周。客皖江时尝与曾国藩对弈,受国藩九子,裂其棋为九,仅乃得活。有《皖游弈萃》、《餐菊斋棋评》。
湘雅摭残
字尧阶,湘乡岁贡生,博学能文,恬淡不慕仕进。少于曾文正共研席,复申儿女联姻。迭召赞营务,坚辞不就,以诸生终老山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西新昌人,侨居南昌,字木生。精史事,善鉴别,藏书甚富。林则徐为其藏书楼题名,曰长恩书室。辑有《长恩书室丛书》,曾国藩为之作序。
维基
沈维鐈(1778年—1849年),字子彝,一字鼎南,号梦酴,又号小湖,浙江嘉兴县人,进士出身。沈维鐈为沈曾植之祖父,沈叔埏之侄。幼时家贫,受知于叔父的经训堂,曾于鸳湖书院山长段玉裁门下受业。嘉庆七年(1802年)中式壬戌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司业、洗马,参纂《全唐文》、《西巡盛典》、《大清一统志》等。累迁侍读学士。道光帝即位,参修《仁宗实录》,道光二年(1822年)主福建乡试,留任学政。道光八年(1828年)历官顺天、道光十二年(1832年)安徽学政,以“绝苞苴,禁请托”闻名,林则徐、陈庆镛出自门下。授工部侍郎。道光十八年(1838年)以耳疾离任。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南归,曾主杭州敷文书院、松江敬业书院讲席,人称“小湖先生”。曾国藩是他的学生。林则徐赴广东禁烟时,沈维鐈以耳疾免工部左侍郎职,留京养病,林则徐告诉座师说:“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不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林则徐因禁烟被罢官,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充军伊犁,沈维鐈一直为林则徐斡旋,最后破格复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卒,曾国藩为沈维鐈撰行状。通经学、音韵、训诂学、爱藏书,“排签插架,坐拥百城”,并以汪士钟书“种树如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对联,挂于室内。有《补读书斋遗稿》十卷。
维基
穆彰阿(1782年—1856年),字子朴,号鹤舫,别号云浆山人,郭佳氏,满洲镶蓝旗人。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师傅,曾经提拔曾国藩。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是广泰。嘉庆十年(180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曾任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等职。道光八年(1828年)入军机处,任军机大臣达二十馀年。善于揣摩道光皇帝的心理,“终道光朝,恩眷不衰”,人称“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后担任漕运总督。门生遍满朝野,号称“穆党”。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穆相亦提拔曾国藩,二人有师生之谊,曾国藩的迅速发迹,实离不开穆彰阿的提携。鸦片战争爆发,支持琦善,将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军机大臣王鼎甚愤穆彰阿误国,闭户自缢,冀以尸谏。鸦片战争后,穆党独揽朝政,官场弥漫著因循守旧的氛围。官员贿赂公行,弟子辄以及炭敬、冰敬、瓜敬之类投报,连曾国藩亦不例外。咸丰帝即位,依杜受田之议,起用林则徐、姚莹等人,指责穆彰阿“保位贪荣,妨贤病国”,将其革职,永不叙用。咸丰三年(1853年),穆彰阿捐纳银钱,赞助朝廷军饷,赐五品顶戴。咸丰六年(1856年)病卒,年七十五。
维基
梅曾亮(1786年—1856年),原名曾荫,字伯言,又字葛君,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祖籍宁国府宣城县。曾祖时移籍江苏。出身诗书家庭,由母亲候芝启蒙。十八岁时,梅曾亮在钟山书院拜姚鼐为师,与管同、方东树、刘开及姚莹,并称姚门高第弟子。二十九岁时入吴鼒的扬州唐文馆。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三甲八十九名,授知县,因考虑到赡养父母不便,没有赴任。先后为邓廷桢、陶澍幕僚。援例为户部郎中。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告归,主讲于扬州梅花书院。咸丰二年冬,回到家乡上元。不久太平军祸起,避难于王墅村,再移居淮安,晚年投靠河道总督杨以增,被安顿在河督节署之清晏园。咸丰五年(1855年)十二月十八日,杨以增积劳成疾,卒于南河节署,梅曾亮痛苦万分,“抚尸恸而无泪”。二十四天后,咸丰六年正月十二日,梅曾亮去世。梅曾亮是桐城派承上启下的人物。他在北京二十馀年间逐渐成为了桐城派唯一常驻京城的人,许多人都登门向他求教作文之法。曾国藩亦深受其影响了。著有《柏枧山房集》31卷。
维基
季芝昌(1791年—1860年),字仙九,一字云书,江苏江阴桐岐人,晚清军机大臣,曾国藩的座师。道光十二年(1832年)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十三年,任山东学政。十九年,授詹事府少詹事、詹事。十九年,主持江西乡试。二十年,担任浙江学政,兼署礼部侍郎。二十三年,授礼部侍郎,调仓场侍郎,出任安徽学政。二十四年,调任吏部左侍郎,代理户部侍郎。二十七年,充武英殿副总裁。二十八年,外放山西巡抚,旋署吏部右侍郎,未几,授户部左侍郎。二十九年,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三十年,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同年,道光帝病危,季芝昌作为军机大臣之一,入至寝宫。在道光帝于床内取金匣,立皇太子时,诸臣均不敢接,道光帝连以手拍床,诸臣见上怒,方接匣出启。据《荷香馆琐言》记载,诸臣均不敢受匣,即由季芝昌指使。又据台湾学者林文仁考证,指使季者为恭亲王母康慈太妃。咸丰元年,任闽浙总督,次年兼署福州将军。三年,因病乞休。十年卒于家,未于恤典,因季氏卷入皇位之争,其遭遇亦有清之仅有。谥文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3—1867
【介绍】:
清广东花县人,原名俊,以字行,改字龠门,号儒斋。道光十二年进士。授编修。任御史时曾疏劾鸦片战争败将奕山。累擢至湖南巡抚。咸丰元年,守长沙拒太平军达八十余日,城卒不陷。后赞助曾国藩编练乡勇。咸丰末,任四川总督,镇压蓝大顺等起事。同治二年,在大渡河边击败太平军,杀害石达开及其部属。卒于四川,谥文忠。有《骆文忠公奏议》。
维基
骆秉章(1793年—1867年),原名俊,37岁时改名秉章,字吁门,号儒斋,广东广州府花县人,清后期政治家、军事家、儒生、文学家、书法家、湘军将领,官至封疆大吏、太子太保、四川总督,谥“文忠”。骆秉章父珝元,号诚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三月十八日,骆秉章出生于广东省花县炭步镇华岭村。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进士,其座师为穆彰阿,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道光二十年(1840年),受命稽察吏部银库,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任湖北按察使、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贵州布政使升任湖南巡抚。咸丰二年(1852年)夏,太平军入湖南,骆秉章率清兵拼死抵抗,并令用炮轰击,其事未平,被革职留任。后以守长沙有功(太平军围攻八十馀日不能克)而复职。咸丰三年(1853年)支持曾国藩办团练,又聘左宗棠为幕僚,事无巨细,皆听之,左宗棠说:“所计画无不立从。一切公文,画诺而已,绝不检校。”一时传为佳话。咸丰五年(1855),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胡林翼向骆秉章求救。骆秉章派鲍超赴湖北,以彭玉麟继其后。咸丰六年(1856),曾国藩告戒其弟曾国荃要“一听骆中丞、左季兄之命,敕东则东,敕西则西!”潘祖荫曾言:“楚军之得力,由于骆秉章之调度有方,实由于左宗棠之运筹决胜”。咸丰十一年(1861年)任四川总督,镇压云南蓝朝鼎领导的起义势力,解绵州之围,杀四万余人。赏加太子少保衔。同治元年(1862年),骆秉章派重兵拢子守大渡河,断石达开后路,石达开被围于安顺场,不忍全军饿死,写信给骆秉章,希望“宥我将士,请免诛戮”。骆佯称答应,后将石达开俘虏,解至成都凌迟处死。同治四年(1865年),有眼病,力疾视事。同治六年(1867年)被任命为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不久旧病复发,死于任所。追赠为太子太傅,谥号“文忠”。
维基
邹鸣鹤(1793年—1853年),字钟泉,江苏无锡县人。道光初年进士,在河南任职多年,治理黄河有功。官至广西巡抚,因镇压太平军不力革职。咸丰初协防南京,兵败身死。同治年间追谥壮节。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云南即用知县。亲老告近,改发河南,署新郑县,补罗山县,有惠政。因母丧,丁忧去官。道光九年(1829年)补光山县,调祥符县,擢兰仪厅河工同知,护理开归陈许道。以治河之功,晋秩知府。历卫辉、陈州、开封府知府。道光二十三年,黄河在中牟决口,褫职留工。工竣,复原官,仍在工效力。丁生母忧,服阕,署彰卫怀道,不久授江西督粮道。文宗即位,诏举贤才,户部侍郎侯桐、两江总督陆建瀛交章以鸣鹤荐,擢顺天府尹。咸丰元年三月二十六(1851年4月27日),调任广西巡抚。咸丰二年四月二十五(1852年6月12日),因对抗太平军不力,革职。。邹鸣鹤回籍,太平军已陷武昌。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陆建瀛赴九江督师,疏请起用鸣鹤,筹办沿江防务。邹鸣鹤带病赴任。不久,陆建瀛退守江宁,获罪,命鸣鹤与将军祥厚等筹备守禦计划。江宁陷,邹鸣鹤书绝命词曰:「臣力难图报称,臣心仰答九重。三次守城尽节,庶几全始全终。」派人送给其子,自率队出,至三山街,被太平军认出,鸣鹤骂不绝口,被支解而死。事闻,赠道衔,赐恤。同治初,江南平定,曾国藩疏陈鸣鹤生平政绩及殉节状,请加恩优恤。御史朱震言声称其为藏匿民居遇害,因此反对,编修朱福基等再次呈请下两江总督马新贻确查。新贻覆奏,鸣鹤实为协同防守殉国,并无避匿民居之事。于是朝廷下诏,依巡抚例议恤,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壮节。《清史稿》有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4
【介绍】:
清江苏吴县人,一作广东人,字一帆。道光二十八年捐职布政司经历,发广西。咸丰初以知府应曾国藩招至湖南,督造战舰,练水师。擢道员。后率师船救城陵矶,被围阵亡。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6
【介绍】:
清满洲镶红旗人,费莫氏,字孔修。道光二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咸丰初曾密陈破除满汉畛域之见,荐举曾国藩等镇压太平军。
维基
文庆(?—1856年),字孔修,费莫氏,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官僚,道光、咸丰两朝军机大臣。道光二年(1822)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礼部、吏部、户部侍郎,吏部尚书,兼步军统领,库伦办事大臣,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起事,朝廷先后派钦差大臣赛尚阿、讷尔经额,均告失败。文庆言:“当重用汉臣,彼多从田间来,知民疾苦,熟谙情伪。岂若吾辈未出国门、懵然于大计者乎?”常密请破除满汉畛域之见,不拘资格以用人。汉臣曾国藩初任军事,屡战失利,忌者沮抑之。独文庆言曾能杀贼,终当建非常之功。文庆屡密荐胡林翼,由贵州道员一年之间提拔至湖北巡抚,凡所奏请,无不从者。文庆又荐袁甲三、骆秉章之才。当时阎敬铭刚任户部主事,文庆深知其才略当,采用其议,非所司者亦咨之。大清得诸汉臣以戡定大难。文庆死后,端华、肃顺渐进用事,皆敬惮其严正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湖南湘潭人,字小岑,一字晓岑,号匏道人。道光十七年举人。工诗文及词曲。通医术。曾国藩下第时,为曾治病,遂成布衣交。后累保员外郎,加四品衔。卒年近七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7—1871
【介绍】:
清湖北监利人,字子寿。道光二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旋乞归。专事讲学。生平博涉经史,肆力诗古文辞,不喜章句考据,自负有经世之略,文集所收书札,与曾国藩、左宗棠等论兵事者,为数颇多。有《枢言》、《导江议》、《子寿诗钞》等,总为《百柱堂全集》。
维基
王柏心(1799年—1873年),字子寿,又字冬寿、坚木,号螺洲,湖北监利县(今洪湖市螺山镇)人。生于嘉庆四年(1799年),幼时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弱冠撰著《枢言》17篇。1838年,林则徐往广州禁烟,经螺山访王柏心。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7月林则徐行抵兰州,去信给姚椿、王柏心。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授刑部广西清吏司主事。不久辞官乞归。专事讲学,修《当阳县志》。太平军攻占螺山,逃匿湖南,与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孟群等结识。善画,喜画兰。晚号薖园老人,门人私谥文贞先生。郭嵩焘称:“未逾四十文章已冠绝海内,湖南湖北讲论经史文艺,必归先生,……江汉间言道德文章,裒然属之先生五十余年。”《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中称“柏心蓄道德,能文章,三楚人士类能言之”。同治十二年(1873年)去世。著《漆室吟百柱堂诗》、《子寿诗钞》、《螺洲近稿》等,道光二十三年由陶梁刊行《子寿诗钞》,咸丰元年续刻《螺洲近稿》。光绪二十四年成山唐氏于贵阳刻《百柱堂全集》五十三卷。有子王傢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