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河东闻喜人。裴延俊从祖弟。孝文帝时历咸阳王禧主簿,行建兴郡事。孝文南迁,过郡,仲规朝于道侧,奏对称旨,除司徒主簿。从中山王元英征义阳,战没,年四十八。谥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清河东武城人,字文若。少逢沙门,授以《素问》及针灸甲乙经,遂善医术。中山王元英子元略病,王显等诸医不能治,彧针之,抽针即愈。为人仁恕,广教门生,令多救治。官冀州刺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463—约519
【介绍】:
北魏博陵安平人。崔挺从祖弟。孝文帝时自司徒主簿转尚书都官郎中,所在称职,迁太子步兵校尉。宣武帝景明年间,从中山王元英南讨,为左中郎将,以功赐爵临淄男。出除营州刺史。库莫奚国有马百匹因风入境,悉令送还,库莫奚国人感附。孝明帝熙平二年,官太中大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4—514
【介绍】:
北魏河间鄚人,字洪宾。邢颖孙。博览书传,有文才干略。以州郡表贡,拜中书博士,迁员外散骑侍郎。为孝文帝所知赏。累官散骑常侍,兼尚书。宣武帝时,除安西将军、梁秦二州刺史。正始二年,梁汉中太守夏侯道迁降魏,峦奉命赴汉中。次年,破仇池氐王杨绍先。五年,同中山王元英与梁战,夺回悬瓠。官终殿中尚书。暴疾卒。谥文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9—548
【介绍】:
北魏末赵郡平棘人,字悦宗。李晔族弟。初为中书学生,为诸王佐贰。后从中山王元英破南朝梁萧衍军于梁城,以功屡迁为魏郡太守、相州刺史。中山王元熙据邺起兵,孝怡等阴结城民擒熙,赐爵昌乐伯。胡太后再临朝,以孝怡为元叉党,除名为民。孝庄帝永安初复为左将军,参与镇压葛荣,赐爵赵郡公。永安三年,迁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卒年八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3—524
【介绍】:
北魏博陵安平人,字延叔。崔挺族子。起家奉朝请。中山王元英征义阳,引为录事参军。宣武帝正始四年,元英坐钟离败退,除名为民。游坐徙秦州。后起为北赵郡、河东太守,均有政绩。孝明帝正光中,为南秦州刺史,州人连结氐族人数反,游以招慰为名,设宴诱杀州人杨松柏兄弟及氐人。州民以其不信,合境皆反,卒被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0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真兴。元英子。宣武帝延昌二年袭爵中山王。起家秘书郎,累迁安西将军、相州刺史。初,熙为清河王元怿所昵,孝明帝正光元年,元叉、刘腾杀元怿,幽禁胡太后。熙在邺起兵,欲剪除叉、腾。兵起甫十日,为其长史柳元章所执,叉遣人斩之于邺街。后谥文庄。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3
【介绍】:
北魏代人,字洪度。陆睿长子。览经史,有文致。初拜中散,坐父事徙辽西。还,从征自效。以功拜给事中,迁司空主簿。宣武帝正始元年,从元英大破梁军,攻克义阳,拜谏议大夫。累迁郢州刺史,转泾州刺史。善驭边,有威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8
【介绍】:
北魏河内温人,字庆宗。司马楚之之孙。尝任立节将军,建兴、河北太守等职。宣武帝初除豫州刺史。治狱能观色察言,辩诬烛奸。后与镇南将军元英攻义阳,以功封渔阳县子,任郢州刺史。永平元年为城民白早生袭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钜鹿下曲阳人,字惠卿。魏收族祖。博学善属文。陈留公李崇、中山王元英先后辟为参军事、记室参军。以《晋书》作者多家,体制繁杂,欲删正勒成一家之典,因彭城王元协请为掾,书遂不成。孝明帝时,官终光州刺史。卒年六十八。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元晔 | 长广王 | 530年—531年 | |||
建明 | 530年十月—531年二月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2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华兴,小字盆子。元英弟元怡之子。性轻躁,有膂力。孝庄帝初封长广王,出为太原太守,行并州事。尔朱荣被诛,尔朱世隆等奔还并州,推晔为主,年号建明,寻为世隆等所废。节闵帝(前废帝)立,封晔为东海王。孝武帝初,因事赐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
【介绍】:
北魏渤海饶安人,字子山。少好学,兼涉文史。受知于中山王元英,任西河太守,为政清简。中山王熙起兵讨元叉,败,双藏慝熙弟略。胡太后临朝,迎还略。孝明帝末除西兖州刺史。时州境不宁,双至境,即招降张桃弓。孝庄帝初以功封曲城乡男,迁骠骑大将军。
陆法和。不知何许人也。隐于江陵百里洲。衣食居处一与戒行沙门同。耆老自幼见之容色常定。人莫能测也。或谓出自嵩高。遍游遐迩。既入荆州汶阳郡。居高要县之紫石山。无故舍所居山。俄有蛮贼文道期之乱。时人以为预见萌兆。及侯景始告降于梁。法和谓南郡朱元英曰。贫道共檀越击侯景去。元英曰。侯景为国立效。师云击之何也。法和曰。正自如此。及景渡江。法和时在清溪山。元英往问曰。景今围城其事云何。法和曰。凡人取果宜待熟时。固问之曰。亦剋亦不剋。景遣将任约击梁湘东王于江陵。法和乃诣湘东乞征约。召诸蛮弟子八百人在江津。二日便发湘东。遣胡僧祐领千馀人与同行。法和登舰大笑曰。无量兵马。江陵多神祠。人俗恒所祈祷。自法和军出无复一验。人以为神皆从行故也。至赤沙湖与约相对。法和乘轻舟不介冑。沿流而下。去约军一里。乃还谓将士曰。聊观彼龙睡不动。吾军之龙甚自踊跃。即攻之。若得彼明日当不损客主一人而破贼。然有恶处。遂纵火船。而逆风不便。法和执白羽扇麾风。风即返约。众皆见梁兵步于水上。于是大溃皆投水。约逃窜不知所之。法和曰。明日午时当得。及期而未得人问之。法和曰。吾前于此洲水乾时建一刹。语檀越等。此虽为刹实是贼标。今何不向标下求贼也。如其言果于水中见约抱刹仰头栽出鼻。遂禽之。约言。求就师目前死。法和曰。檀越有相必不兵死。且于王有缘决无他虑。王于后当得檀越力耳。湘东果释用为郡守。及魏围江陵约以兵赴救力战焉。法和既平约。往进见王僧辨于巴陵。谓曰。贫道已却侯景一臂。其更何能为。檀越宜即逐取。乃请还。谓湘东王曰。侯景自然平矣。无足可虑。蜀贼将至。法和请守巫峡待之。乃总诸军而往运石以填江。三日水遂不流。横之以铁锁。武陵王纪果遣蜀兵来度峡口。势蹙进退不可。王綝与法和经略一战而殄之。军次白帝谓人曰。诸葛孔明可谓为名将。吾自见之。此城旁有其埋弩箭镞一斛许。因插表令掘之如其言。又尝至襄阳城北大树下。画地方二尺。令弟子掘之得一龟长尺半。以杖叩之曰。汝欲出不能得已数百岁。不逢我者岂见天日乎。为授三归龟乃入草。初八叠山多恶疾人。法和为采药疗之。不过三服皆差。即求为弟子。山中多毒虫猛兽。法和授其禁戒不复噬螫(音栻)所泊江湖必于峰侧结表云。此处放生。渔者皆无所得。才或少获。辄有大风雷。船人惧而放之。风雨乃定。晚虽将兵犹禁诸军渔捕。有窃违者中夜猛兽必来欲噬之。或亡其船缆。有小弟子戏截蛇头。来诣法和。法和曰汝何意杀因指以示之。弟子乃见蛇头齰裤裆而不落。法和使忏悔为蛇作功德。又有人以牛试刀一下而头断。来诣法和。法和曰。有一断头牛就卿徵命殊急。若不为作功德。一月内报至。其人弗信少日果死。法和又为人置宅相墓以避祸求福。尝谓人曰。勿系马于碓。其人行过乡曲。门侧有碓因系马于其柱。入门中忆法和戒。走出将解之。马已毙矣。梁元帝以法和为都督。郢州刺史封江乘县公。法和不称臣。其启文朱印名上自称居士。后称司徒。梁元帝谓其仆射王褒曰。我未尝有意用陆为三公。而自称何也。褒曰。彼既以道术自命容是先知。梁元帝以法和功业稍重。遂就加司徒都督刺史如故。部曲数千人通呼为弟子。唯以道术为化。不以法狱加人。又列肆之所不立市丞。牧佐之法无人领受。但以空槛籥在道间。上开一孔以受钱。贾客店人随货多少。计其估限自委槛中。所受所掌之司夕方开取。条其孔目输之于库。又法和平常言若不出口。时有所论则雄辨无敌。然犹带蛮音。善为攻战。具在江夏。大聚兵舰。欲袭襄阳。而入武关。梁元帝使止之。法和曰。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主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见王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今既被疑。是业定不可解也。于是设供食具大䭔薄饼。及魏举兵。法和自郢入汉口。将赴江陵。梁元帝使人逆之曰。此自能破贼。师但镇郢州不须动也。法和乃还州。垩其城门。著粗白布衫裤邪巾。大绳束腰坐苇席。终日乃脱之。及闻梁元败灭。复取前凶服著之。哭泣受吊。梁人入魏果见䭔饼焉。法和始于百里洲造寿王寺。既架佛殿更截梁柱曰。后四十许年佛法当遭雷雹。此寺幽僻可以免难。及魏平荆州宫室焚烬。总管欲发取寿王佛殿。嫌其材短乃停。后周氏灭佛法。此寺隔此陈境故不及难。天保六年春清河王岳进军临江。法和举州入齐。文宣以法和为大都督十州诸军事太尉公。西南大都督五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安湘郡公宋莅为郢州刺史。官爵如故。莅弟遣为散骑常侍仪同三司湘州刺史义兴县公。梁将侯瑱来逼江夏。齐军弃城而退。法和与宋莅兄弟入朝。文宣闻其有奇术。虚心想见之。备三公卤簿。于城南十二里供帐以待之。法和遥见邺城下马禹步。辛术谓曰。公既万里归诚主上虚心相待。何作此术。法和手持香炉步从路车至于馆。明日引见。给通幰油络网车。诣阙通名不称官爵。不称臣。但云荆山居士。文宣宴法和及其徒属于昭阳殿。赐法和钱百万物万段甲第一区田一百顷奴婢二百人生资什物称是。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钱帛散施一日便尽。以官所赐宅营佛寺。自居一房与凡人无异。三年间再为太尉。世犹谓之居士。无疾而告弟子死期。至时烧香礼拜佛。坐绳床而终。浴讫将殓。尸小缩止三尺许。文宣令开棺视之。空棺而已。法和书其所居屋壁而涂之。及剥落有文曰。十年天子为尚可。百日天子急如火。周年天子递代坐。又曰。一母生三天。两天共五年。说者以娄太后生三天子。自孝昭即位至武成传位。后主共五年焉。
词学图录
米友仁(1086-1165) 字元晖,一字尹仁,小名寅哥、鳌鳌儿、虎儿,自称懒拙老人。祖籍太原,迁襄阳,定居润州(今镇江)。米芾长子,世称"小米"。仕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工书善画,承父法,稍加已意。书长草隶。父子均为收藏家、鉴赏家。其山水画,墨钩细云,有风雨云烟之势。常自题"墨戏"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