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灵一唐 728 — 762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762 诗僧
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9岁出家,13岁削发。
扬州僧法慎学相部律,造乎精微。
初住越州会稽山南悬溜寺,常与僧友讨论佛教义谛。
后住扬州庆云寺,复住余杭宜丰寺。
曾著《法性论》,探究佛理。
工诗什,与当时诗人皇甫冉独孤及李纾朱放张继张南史陆羽严维皇甫曾徐嶷等为诗友,常相互唱和,过从颇频。
代宗宝应元年(762)十月,卒于杭州龙兴寺,36岁。
事迹见《毗陵》卷九《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宋高僧传》卷一五。
其诗以写山林禅居生活与诸诗友酬寄赠送之作为多,诗风自然淳和,格律清畅,颇为人所称道,高仲武将其诗收入《中兴间气集》,刘禹锡称其为江左诗僧“导其源”(《澈上人文集纪》)。
有《灵一诗集》1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七》著录,今存,有明朱警刊《唐百家诗》本、清江标刊《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宋书棚本,另有明抄《唐人诗集八种》本,分为上下二卷。
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凡42首又2句。
除一首与护国互见之诗外,皆为近体诗。
刘兼续唐至宋初
全宋诗
刘兼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宋初为荣州刺史民国荣县志·秩官》一○)。
太祖开宝七年(九七四)盐铁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
曾受诏修《五代史》(《渑水燕谈录》卷六)。
 刘兼诗,以清江标影印南宋书棚本《唐人五十家小集》为底本,参校《全唐诗》卷七六六,并据补集外诗三首,又据《万首唐人绝句》补一首,编为一卷。
王周北宋
全宋诗
王周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进士(《乾道四明图经》卷一二)。
乾兴元年(一○二二)大理寺丞无锡县
仁宗宝元二年(一○三九)又以虞部员外郎无锡县(《咸淳毗陵志》卷一○)。
庆历中明州(《宝庆四明》卷一)。
又尝知抚州清光绪抚州府志》卷三五)。
皇祐四年(一○五二)致仕,归荆南(《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八《送光禄王卿致仕归荆南》)。
 王周旧被误为唐人。
其诗今以清康熙四十一年席启寓琴川书屋影刊宋本《唐诗百家全集·王周诗集》为底本,校以清江标影刊宋书棚本《唐人五十家集·王周诗集》及《全唐诗》,另据《全唐诗外编》补诗一首。
陈汝康晚清 1865 — 1899
维基
陈汝康(1865年—1899年)浙江省杭州府海宁州古城(现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人,清朝官员。
系出海宁陈氏支系十庙前陈氏。
光绪十四年(1888年)24岁时考取举人1894年被清廷聘为候补主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陈汝康积极参加了在京举人的“公车上书”运动。
光绪帝派亲信文廷式出面发起“强学会”(又称强学书局),准备组成维新变法的亲帝政党。
骨干成员有康有为梁启超江标陈汝康等中外人士。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光绪戊戌科殿试,登进士二甲97名。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同年6月,“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软禁光绪帝,下令追捕新党。
陈汝康在潜回海宁的途中病故。
田星六清末至现当代 1872 — 1959
词学图录
田星六(1872-1959) 又名兴奎号晚秋居士
湖南凤凰县沱江镇人
光绪十七年(1891)应童试,有"晚凉风卷洞庭"之句,深为督学江标所赏,数年后,贡入太学,补岁进士,在乡下教私塾六年,以品学兼优被选入常德西路师范,次年熊希龄日本留学,就读于弘文师范学院,与黄兴秋瑾、朱苓溪、王时泽、程潜、陈强等常相往来,与黄兴最善。
入中华同志会、中国同盟会、南社。
建国后任凤凰县人民政府委员,省文史馆馆员。
尝至柳亚子设宴款待,林伯渠陈叔通、朱早观、傅作义等陪座,周恩来亦往看望,柳亚子恳留共修《明史》,以北地天寒不适而归。
有《晚秋堂诗集》八卷、词八卷、文百余篇。
成本璞民国初 1876 — ?
词学图录
成本璞(1876-?
字琢如号愚民
湖南湘乡人浙江台州知府成梓丞子。
早年曾留学日本,归国游宦江南,授朝记大夫浙江候补知府中书科中书等职。
民国初,任国务院秘书、简任官,伊犁外交司司长。
曾入南社。
工词章,为江标所重:"琢如负瑰玮绝特之才,沈潜百家,睹记甚博,治经笃嗜汉儒,而于宋贤所著之书亦尝撷其精而深求其理,下笔万言如风雨之骤至。
余甚伟之。
文远取式于昌黎庐陵,近合体于容甫定庵,一洗近时平浅钝狭之习。
骈俪之文特为高远,有魏晋人风味。
诗则才力雄肆献吉大复之,并间亦稍入于宋。
于词尤所专精,高者直似南唐五代,此亦在南北宋之间,奇丽骀宕,哀感顽艳。
余尝曼声微吟。
叹为绝伦湖湘,近代无此作者矣......殆杜樊川陈同甫之伦......则琢如当不以经生文人老也。
"有《九经新义》、《通雅斋丛稿》、《泪影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