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白玉蟾南宋 1194 — 1229
词学图录
葛长庚(1194 -?
字如晦紫清白叟,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号蠙庵海蟾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
闽清(今属福建)人。
入道武夷山
嘉定中,诏征赴阙,馆太乙宫,封紫清明道真人
曾举童子科,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死,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传播丹道,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有石刻留惠州西湖玄妙观
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书画,善篆隶草书。
杨慎《词品》称 "亦有思致,不愧词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
其《虞美人》诸阕,意极缠绵,语极俊爽,可以步武稼轩,远出竹山之右。
"又云:"葛长庚词,脱尽方外气,李易安词却未脱尽闺阁气。
" 所著《海琼集》,附词一卷《玉蟾诗余》。
又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
谭献晚清 1830 — 1901
复庵词·集评
陈廷焯复堂词品骨甚高,源委悉达,其胸中、眼中,下笔时独不屑为陈、朱,尽有不甘为梦窗、玉田处,所传虽不多,自是高境。
余尝谓近时词人,庄中白尚矣,蔑以加矣,次则谭仲修鹿潭虽工词,尚未升风、骚之堂也。
仲修小词绝精,长调稍逊,盖于碧山深处,尚少一番涵咏功也。
白雨斋词话》五 叶恭绰仲修先生承常州派之绪,力尊词体,上溯风、骚,词之门庭,缘是益廓,遂开近三十年之风尚,论清词者,当在不祧之列。
《广箧中词》二
庄棫晚清 1830 — 1878
仁和谭复堂箧中词》选,盛称蒿庵先生词。
先辈陈亦峰白雨斋词话》,倾倒尤至。
晨夕讽诵,知两家之言,非阿私所好也。
顾访求全本不可得。
宣统己酉,识仁和许伏氏于沪上。
承以蒿庵遗集十二卷见贻,乃光绪丙戌先生之婿许氏承家豫章刻本,后三卷为词甲、词乙、词补遗,而词话所收,未尽编入。
乙卯入都,江宁陈小树示以仁和蔡氏寿禛本,词话诸篇悉见其内,审为先生自撰词序所云戊午刻词四十首于京师之本。
陈氏所见仅此,盖当时亦未得遗集也。
颇思汇刊以传。
偶语吴兴徐森玉,玉亦酷爱蒿庵词,曾取遗集之词重雕,因检版片见赠。
人事鲜暇,未遑理董。
今年秋静庵弟促完旧愿。
因取蔡刻所多各篇,刻为续补遗,属弟妇江南合校印行。
玉赠版之日,已忽忽近十年矣。
乙丑嘉平吴庠识于惜往日斋
谭献: 闺中之思,灵均遗则,动于哀愉而不能自已,中白当曰:“非我佳人,莫之能解也。
”——《箧中词》五 陈廷焯蒿庵词穷源竟委,根柢盘深,而世人知之者少。
余观其词,匪独一代之冠,实能超越三唐、两宋,与风、骚、汉乐府相表里,自词人以来,罕见其匹。
而究其得力处,则发源于国风、小雅,胎息于淮海大晟,而寝馈于碧山也。
——《白雨斋词话》五
朱庸斋现当代 1920 — 1983
分春馆词·录入后记
曩者余尝读清季名家词,自水云而下,独爱大鹤,以半塘风云气太盛而彊翁才情稍逊,蕙风则自恃名士而傲人之故也,况文道希之词多拉杂者。
五家而外,尚能有冯梦华词蕴藉高华,人多不能及。
至于年辈稍晚者,则海绡翁不独为岭南一代翘楚,更可称冠也。
而自逊清以降,词人辈出,其稍长者如华阳乔曾劬大壮翁,所著波外乐章由南追北所造已极,然竟未能合于吾心;别如西蜀周岸登睽叔者,所著雅词十二卷富丽精妍独能动人,然其词作既丰则雷同之病亦不能免。
后自五四风云以迄于今,词人之众更不可胜数,天风阁夏氏虽尊一代词宗,然究其性本非词人,且专精考据更甚于词;万载龙沐勋以年三十而能得彊村翁临终授砚,续翁未竟之业,继往开来功在千古,为词承彊翁而融东坡,然未臻大成而殒,诚大憾也;梦桐主人早岁即与前辈词人结社吟咏,所作惊艳四方,后用力于搜辑汇纂,于词则仅偶为小令,亦未能成大业于斯;梦苕钱萼孙早年盛负诗名,中年后以诗人之笔出其馀绪为词,堪称词中之佳者也,然终非此中正法眼藏。
此四子者,皆世所盛推之才也,然其为词亦不能尽使余倾心,则环搜遍顾,尚有何人哉。
昔者余即以此百般自问,而未能答。
再之后,以机缘巧合而得结交于津门词家王蛰堪及其门人张引之,乃沽上名家寇泰蓬之续也。
二窗词客寇梦碧翁,余所素来钦佩者也,于词取径吴王,为近世学梦窗而能有超拔者,上述四人之外,可称巨擘,然余以玉田本性而终不能尽得会心于梦碧词之粹然风华,自觉赧甚。
而蛰老引之兄竟不以我后学为诳,以新会朱庸斋前辈分春馆词相贻。
初,余曾先得读朱师之分春馆词话而心有戚戚,高卓处以为自陈亦峰白雨斋词话后百年来所罕有,且以无觅其分春馆词为至憾事。
今蒙赠此编,欣喜何极,因得观人所谓陈述叔后岭南第一词人之作,三复之馀,倾倒不已,慨叹不能自禁,因语师友曰:于鹿潭叔问之后吾今又得一人也。
夫词者,主气主格主情,历代名家各有擅场,主气者郁勃;主格者清俊;主情者缠绵,而余则甚爱昔人言主格主情之相兼者,其庸斋前辈词之谓也,此道远者上溯淮海,得力在玉田草窗间,而复能参以清季大家之深致,所谓情韵具佳者是也。
昔者余曾举“浩茫”二字以为词之止境,朱师词之所造,庶几无愧于此。
且夫庸斋前辈弱冠即以词名,后遭逢变乱,其遇又或得或失,而一段情伤则萦困终生,凡此种种竟皆与余相类,岂天力之异而使吾得此卷哉。
复更念庸斋前辈梦碧翁皆乃不求名著之真名家,生前未有专著,倘非弟子门人为之搜求刊布则必至湮没不传矣。
余遂不敢有违天意且有负长者所托,因为之粗校录入,以期能广其传而使世之合缘者有得于斯也。
丙戌年十二月廿二两仪斋主人谨识于沪滨玲珑八景地 并书词一首志感于后 甘州 书《分春馆词》后,用碱斋师韵 倦劳身。
去国更踌躇,行歌拜金鳞。
望东瀛却寄,衍波弱叶,故梦斜曛
酒醒西园过燕,桑海几番频。
花外天涯路,销向晨昏。
后约十年漫托,剩秋心数点,著意分春
洗沈烟一碧,万念本如尘。
未堪忘、情根若许,指汪洋恨水不须焚。
今生事、付他生里,并剪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