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顾鸿志
顾鸿志字学逊奉贤人
诸生
有《逊斋学古初编》。
沈维鐈清 1768 — 1839
维基
沈维鐈(1778年—1849年)字子彝一字鼎南号梦酴又号小湖浙江嘉兴县人进士出身
沈维鐈沈曾植之祖父,沈叔埏之侄。
幼时家贫,受知于叔父的经训堂,曾于鸳湖书院山长段玉裁门下受业。
嘉庆七年(1802年)中式壬戌科二甲进士
庶吉士散馆翰林院编修
历任司业洗马,参纂《全唐文》、《西巡盛典》、《大清一统志》等。
累迁侍读学士
道光帝即位,参修《仁宗实录》,道光二年(1822年)福建乡试,留任学政
道光八年(1828年)历官顺天道光十二年(1832年)安徽学政,以“绝苞苴,禁请托”闻名,林则徐陈庆镛出自门下。
工部侍郎
道光十八年(1838年)以耳疾离任。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南归,曾主杭州敷文书院、松江敬书院讲席,人称“小湖先生”。
曾国藩是他的学生
林则徐广东禁烟时,沈维鐈以耳疾免工部左侍郎职,留京养病,林则徐告诉座师说:“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不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
林则徐禁烟被罢官,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充军伊犁沈维鐈一直为林则徐斡旋,最后破格复职。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卒,曾国藩沈维鐈撰行状。
通经学、音韵、训诂学、爱藏书,“排签插架,坐拥百城”,并以汪士钟书“种树如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对联,挂于室内。
有《补读书斋遗稿》十卷。
翁同书清 1810 — 18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0—1865 【介绍】: 江苏常熟人字祖庚号药房
翁同龢兄。
道光二十年进士
编修
咸丰间佐江北大营军事。
官至安徽巡抚
以对捻军作战失利罢官,戍新疆
甘肃军营办事
在营病卒。
谥文勤
有《巽轩杂记》、《巽斋自订年谱》(翁同龢补)。
盛昱晚清 1850 — 18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0—1899 【介绍】: 宗室镶黄旗人字伯熙
光绪二年进士
编修
累迁国子监祭酒
精经史舆地及清代掌故,与缪荃孙沈曾植称谈故三友。
有《郁华阁遗集》、《意园文略》、《雪履寻碑录》。
沈曾桐清末民国初 1853 — 1921
维基
沈曾桐(1853年—1921年)又名沈会桐字子封号同叔檗宦广严精舍广严老人醉六堂瞋叟药使
浙江嘉兴人沈曾植弟。
光绪十二年进士,曾入李鸿章幕。
光绪二十一年发起北京强学会,任副董,主管强学书局报务。
光绪三十四年广东提学使
宣统三年云南提法使,未赴。
后卒于北京
有《芝峰诗草》。
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五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次年,改会典馆图上详校官国史馆协修官。
光绪十八年,为会试同考官
光绪二十一年,授会典馆图上纂修官次年会典馆图上总纂官
光绪二十八年,任湖北乡试副考官八旗小学堂提调官编书处总纂官武英殿协修官
次年武英殿纂修官撰文处行走
光绪三十一年,任文渊阁校理
光绪三十三年,任山西平阳府知府,后改广东提学使
宣统三年,任云南提法使
陈衍清末至民国 1856 — 1937
朱丝词·跋
慧情冶思,欲界天人。
正使绝笔于斯,不妨与晚明诸公分席。
若为之不已,将恐华鬘渐凋,身香浸减。
耆卿、美成晚作皆尔,达者当有味斯言。
戊戌东湖庵主沈曾植记。
朱丝词·跋
余本不工词,又雅不喜为无题诗。
少壮日偶有缠绵怫恻之隐,则量移于长短句,非必绝无好语,而举止生硬,不能烟视媚行,良用自憎。
乙庵跋时,已绝笔十馀年,迄于今盖绝笔三十馀年矣。
此卷久欲焚弃,以先室人写本,未之忍也。
既而翻阅一及,则旧事历历上心。
虽酸辛,尤足咀味,遂竟存之。
著雍敦牂七月石遗老人记。
(录入:顾青翎)
文廷式晚清 1856 — 1904
云起轩词影稿·王瀣跋
文道希先生《云起轩词》手稿一册,光绪甲辰春,余假以录副。
是秋先生殁于湘中,此册遂留藏木斋家。
今春木斋之子伯举持来商付影印,余按,此稿较徐刻缺四十二首,然如《点绛唇·布被新霜》一首、单调《风流子》一首、《望江南·秋色好》二首,刻本亦未载。
稿中书有年月者,如《齐天乐·再游龙华》一首、《念奴娇·答皮麓门》一首、《点绛唇·九日》一首、《八归·答沈子培》一首,刻本并佚其年。
其两本俱未载年,如《祝英台近》一首、《八声甘州》一首,以半塘次均同作考之,则前为乙未作,后为甲午作。
木兰花慢·寄木斋》一首,刻本有叙,则为癸巳闱后作。
《摸鱼儿·惜春》一首、《念奴娇·题壁》一首,有先生手写横轴,称丁酉春间作(今藏伯举家)。
手稿所佚词,如《齐天乐·题高氏瓮芳录》一首,子安丈曾以徵题全册见示,则决为壬辰以前作。
《疏影·秦淮有赠》一首,木斋亦曾以小笺见示,尾署「芗德」二字云,先生别号。
辛丑秋间也。
今两本叙次全异,此稿影出,即可参校字句,尤与先生身世出处所关非细。
稿中间有代录,及先生落笔偶误(如《满庭芳》作《满江红》,《侧犯》写作三段),鉴赏者自能知之。
伯举属为跋,因并举所仅知者附于后云。
癸酉十月溧水王瀣。
文道希先生诗集·陈诗序
夫诗者,持也。
兴观群怨,范围弗过,品汇事物,曲成弗遗。
其大旨达于书,通于易,可以从政,可以处变,绍先启后,连抃而无穷,居守正行,载义粤稽,往哲固如斯矣。
今者,叶君遐庵刊《文道希先生遗诗》,督序于余。
余少生长于粤,知文氏世宦粤事甚详,后又得从道希先生游,谊不容辞,援笔述之。
先生曾祖讳守元,敦诗尚义,称于乡闾;祖讳晟,守惠州,调嘉应咸丰时遭寇殉难;父讳星瑞,击贼复仇,官至高廉道
先生幼而惇敏,长益闳通,为陈兰甫先生高足,词采轶俦辈。
光绪庚寅进士,以一甲第二授编修
癸巳恩科典江南乡试,考覆务求才实,是科得人为盛。
旋擢侍读学士,感激帝知,屡上封事,太后憎之。
丙申削职南归。
戊戌政变,太后怒责珍妃
珍妃者,广州将军长善女,先生尝授书者也。
虑祸及,走日本,与扶桑诗人游处,庚子乃归国。
是秋,余从吴彦复师至沪,居于邻巷,袖诗抠谒先生,一见奖成不遗,记诗有「神山风雨走孤鸾」句,尤为先生激赏。
时八国师旅陵突中原,日薄崦嵫,翠华西狩,余作《太清乐府》纪时事,先生见许,谓似二李
合肥相国北上议和,先生赋感事诗,有「无分麻鞋迎道左,收京还望李西平」句,又和陶诗有「乞食偶得饱,高卧亦似仙」句,泽畔行吟,不忘忠悃,有古贤风烈矣。
先生旋归萍乡
甲辰夏,复至沪,同游张园,品核人物,因出视《山居》诸篇,谓效皮陆在野言野。
秋八月,复游湘中,病卒,年四十九。
先生修躯山立,耳白似欧公,既得其名,未得其寿,弥可慨已。
原号芸阁晚号纯常子,自著《纯常子》一书,用庄子「纯纯常常,乃底于狂」之语,寓感伤也。
初家贫,薄游江浦,客吾邑吴武壮军中,武壮为荐入粤都张靖达幕。
居积年,文檄敏赡,同辈推服。
先生既没,公子永誉公达诸生抱学穷居,亦历佐粤皖段少沧、沈子培提学幕,有声于时。
先生四世,人人有集,一门风雅,江介所稀,谈者比之乌衣王氏。
余近纂《皖雅》,兼及名宦,斠录遗诗,用光简册。
遐庵先生累代通家,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之日,独能捐金搜刻全集,诚可谓守道不变,好行其义者矣。
己巳六月庐江后学陈诗。
金蓉镜清末
维基
金蓉镜(1855年—1929年)初名鼎元字养寿又字学范号子篯,后更名蓉镜字香严号甸丞殿丞又号闇伯潜庵晚号香严居士香严庵主香严头陀就李乡民敬持老人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清光绪戊子举人十五年(1889)己丑进士,历任工部铅子库都水司主事湖南郴州靖州直隶州知州永顺府知府工部窑厂监督军机处章京
民国后,曾任浙江通志局分纂,嘉兴县农会会长等。
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十日,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禹之谟,因率学生迎接革命烈士陈天华姚宏业灵枢安葬,又领导湘乡学界反对盐捐浮收,在长沙被捕,移解靖州
金蓉镜靖州知州,对禹之谟施用酷刑,被割舌,遭杀害。
辛亥革命前夕,辞官回嘉兴
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七日嘉兴光复,成立嘉兴军政分府时,企图活动担任分府民政长,被革命党人抵制。
民国8年(1919)太湖水患,金蓉镜等人在嘉兴发起请愿修浚太湖
同年,又筹办嘉兴城区公共阅报处,进行社会教育。
9年曾呈请北洋政府嘉兴嘉善平湖、祟德、吴兴德清6县实行减赋获准。
善书画,师事沈曾植,所作山水,简略荒率,不求工致,有书卷气。
诗有名,亦宗沈曾植,上承秀水诗派。
富藏书,卒后遗嘱将图书1364部、6228册捐于高士词(辞官回乡后,创立高士祠于南湖畔,以祭枢嘉兴历代乡贤),后转归嘉兴图书馆。
梁鼎芬清末民国初 1859年6月6日 — 1919
节庵先生诗集·跋
梁节庵丈生平吟咏甚富,惜无手定诗稿。
清光绪丁酉间,龙丈伯鸾刻《知服斋丛书》,有《节盦集》五卷,旋抽出不复印行,故流传颇少。
今通行者为余君越园、卢君慎之辑刻遗诗六卷,叶君遐庵辑印续篇一卷。
君序云:卷一、卷二悉依龙氏《知服斋丛书》样本。
今校龙刻亦多互异。
如卷一第一首,卢本为《龙丈寿祺宴集家园赋呈》,龙刻为《书堂》。
卷一《寄康祖诒》,卷二《赠康长素布衣》,龙刻皆删之,殆怵于党祸欤?
而龙刻多于卢、叶两本之诗,凡十首,似两君皆未获见龙刻五卷本也。
顾卢、叶两本往住羼入沈寐叟王可庄二人之作。
卢本卷六《答寐叟用晞发集夜坐简韶卿》三首,其第一首为沈氏原作,(第三首题为《雨夜呈寐叟仍前韵》,卢本误并前题。
)叶本《赠可庄》一绝,乃王氏题画扇以赠丈者,见丈手写诗扇及王苏州遗书中。
其他编次亦多舛误,疏于校勘,读者多不之审。
而丈诗尚不祗此。
往予见丈诗稿于友人斋头,皆系散篇,每诗一叶,有纪香聪评语者,迄未装钉,故龙刻亦淆乱无次也。
比岁予客澳岸,寓寮无事,不揣谫陋,欲合卢、叶二本重为编次,增辑佚诗,写成定本,俾知人论世者有所参考。
爰博采丈手写诗扇,遇有年分异文,辄记于简端。
并取龙氏刻本、丈子思孝、杨师果庵廖师伯鲁、许君鹤俦叶君遐庵杨君子远抄本,参以近人诗文词集、日记诗话,钩稽考證,按年编次,管窥所及,并加按语以识之。
综龙、卢、叶三本及予新辑者,存诗一千三百七十馀首,诠次为六卷。
至丈诗屡有窜易,与行世刻本不同者,则皆以其晚年手迹为据,而列其异文为校记附后焉。
昔余君编诗时,距丈捐馆仅数载,犹感知其作诗年月者鲜,艰于商摧。
今又三十年,同时辈流日渐零落,犹幸遗稿日出,得以推寻,然莫为之前,予亦曷能成此也?
服官鄂渚而外,南北住还,踪迹靡定,其中编次,虽经极意考索,仍恐不能无误,则俟后有为丈编诗谱者订正之。
若夫丈之荦荦大节,具在《清史》本传,虽不籍诗以传,而其诗亦自足千秋,世有定评,无俟未学揄扬也。
乙酉之岁,余返抵里门,时伯师亦自樵山归,相约共辑丈佚诗,各出所获互示。
嗣余病疽,疗于海滨,犹时时以佚诗寄示相慰。
今此编告成,实赖其启发端绪,而伯师已一瞑不视矣。
悲夫!
番禺宗衍识。
张尔田民国初 1874 — 1945
遁盦乐府·序
昔予与君同官吴中归安朱古微侍郎侨寓听枫园,一时所往来者皆当世词人,张次珊通参、郑叔问舍人陈伯韬大令及君尊人沚先生常在座。
吾曹获以燕间承绪论,参校乐文,研讨声律。
或旦夕得一词,则传简互欣赏。
是时君方肆力经史,著书曰史微。
其为词特寄兴所及耳。
辛亥后君始写定词一卷,侍郎为编入沧海遗音者是也。
君慊然自以为为足,而侪辈已绝叹君造诣之深。
矧君自遘世蹇屯,益励士节,勤撰述。
其寓思于词也,时一倾吐肝肺芳馨,微吟斗室间,叩于窈冥,诉于真宰
心癯而文茂,旨隐而义正,岂余子所能几及哉。
予尝谓词人易致,学人难致,学人而兼为词人尤难致。
有学人之词,有词人之词,君乡先辈沈寐叟,学人也,曼陀罗寱词,学人之词一。
叟遗书他人不能董理,而君优为之。
其笺注蒙古源流,散布丹墨于眉行间,及身为写定,君为校补发正者又数十百事,勒成完书。
叟固不能为君之词也,词于文体为末,而思致则可极于无上,学者虽淹贯群籍,或不能为,盖记丑无所施于用,强之则伤其格。
若于学无所窥者,但求诸古昔人之词,又浅薄无足道,弥卑其体,其上焉者止于词人之词而已。
君,学人也,亦词人也,二者相因相济而不相捍格,词境之至极者也。
君又尝为清史撰乐志,于一朝言律吕之书剖析明朗,条列精简,谓唐登歌杂苏祗婆、龟兹乐,以律吕文之神瞽弗世等于诗,亡其分别古今,使不淆溷,诸泥古乐以求唐宋词律者可资以发矇正惑矣。
平日论及字音阴阳清浊之辨,谓词兴于唐,唐人读音有异于今,引慧琳一切经音义之反切为证,则尤前人所为言者。
君今将刊其续所为,因书弁简端,以告承学之士。
己卯季秋,新建夏敬观序。
胡小石清末至现当代 1888 — 1962
词学图录
胡小石(1888-1962) 名光炜号夏庐倩尹,晚年别号子夏、沙公。
斋名愿夏庐
南京人,原籍嘉兴
两江师范学堂毕业,早年师事李瑞清,李精碑学,又交沈曾植郑大鹤王静安曾熙等,学帖学、金石文字学及书画、甲骨学等,书艺大进。
1920年秋梅庵李瑞清先生病逝,与梅庵先生同乡挚友曾熙共葬之于南京城郊牛首山梅岭汉泉植梅三百株,筑室数间,名"玉梅花庵"。
曾厉拒为蒋介石写六十寿文。
光炜文艺无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学、书学、楚辞、杜诗、文学史最为精到。
历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学教授
解放后任南京大学文学院长
有《胡小石论文集》。
王蘧常清末至现当代 1890 — 1989
词学图录
王蘧常(1890-1989) 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甪里翁玉树堂主欣欣老人
嘉兴人,生于天津
1919年沈曾植为师,习书法与文史等,曾在暨南大学任教,1949年无锡中国文学院任副院长
1951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后调哲学系为教授
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注》(与钱萼孙合作)、《江南二仲集》。
遗著《秦史稿》。
又有《钱衎石年谱》等多种经战乱散佚。
有《明两庐诗》、《续许氏嘉兴府志经籍志》、《商史坟典志》、《商史·汤本记》、《礼经大义》、《严几道年谱》、《沈寐叟年谱》、《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抗兵集》、《国耻诗话》、《梁启超诗文选注》、《顾亭林诗集汇注》、《顾亭林诗谱》、《顾亭林著述考》、《荀子新传》、《书法答问》、《明两庐题跋劫余录》等。
李家煌现当代 1898 — 1963
合肥李氏兄弟诗集·序
诗至近代,与时局为因缘,乃尽其变,极其盛,而自成风会。
彭泽汪方湖著文缕举近代诗派,即有湖湘派、派、河北派、江左派、岭南派、西蜀派六派。
六派皆表表于世,而派尤冠绝一时。
派者,风格生涩奥衍者谓之派,清苍幽峭者谓之闽派。
合派,即陈石遗所谓同光体者也。
同光体影响近代诗坛至巨,语其朔,复有关乎桐城诗派。
桐城诗派为有清一代诗坛关捩。
是派也,姚姜坞发其端,姚惜抱集其成。
前此康乾诗坛阘茸不振,至桐城诗派出,镕铸唐宋,以文为诗,方生面别开,教化广大。
受其沾溉,道咸间程春海祁春圃曾文正郑子尹莫子偲何子贞诸公弘扬宋风,独辟异境,是谓之前期宋诗派;同光间陈散原郑海藏沈乙庵诸公复踵事增华,是谓之后期宋诗派,亦即同光体是也。
同光体后出转精,实大声宏,影响遍及海内,于皖诗影响尤巨。
汪方湖论列派,即首以桐城诗人媵焉。
虽然,其所论亦有不甚确切处,盖皖诗以桐城诗派为大宗桐城诗派与同光体源固同矣,而其流则异。
论其分合,则同光体承桐城派遗绪,调适上遂,终乃畸于一偏,祧唐而专主于宋;桐城诗派则始终笃守家法,镕铸唐宋,丰神情韵与筋骨思理并重。
是同光体固牢笼一世矣,而影响及于近代桐城者则甚微。
并时桐城作手,若姚永朴、姚永概方守敦、苏艺叔、潘季野、叶玉麟、方孝岳,皆火传姜坞惜抱,而不染陈、风习。
故谓同光体与桐城诗派平流并进则可,谓同光体反哺桐城诗派则不可。
然则同光体影响皖地者当别有所在。
所在为何?
庐州合肥也。
夫有清一代,合肥虽为庐州首县,而僻处内地,交通不畅,风气难开。
世风如此,诗风亦然。
自清初至嘉道,合肥诗均囿于唐风,陈陈相因,了无生气。
咸同以还,淮军崛起,交通日广,风气方随之大开。
诗坛因缘际会,亦与海内诗风肸蚃相通,渐多学宋而卓有所成者。
如杨燮卿为诗「颇近宋人」,刘衡庄「诗宗宋人,为吾乡近时健者」。
逮同光体起,尤多桴鼓之应。
如江球「年少耽诗,为散原老人所赏」,李国荣「读近人郑海藏诗,含咀枕葄,颇得神髓」。
李家煌昆仲,则造其堂而哜其胾,不啻同光体具体而微者也。
李家煌出自名门,家学渊源,少时即受文法于桐城马通伯,受诗法于舅氏龙慧
既长,复从同光体巨子陈散原郑海藏诸公游,衣钵相传,濡染极深。
其为诗自广陵而上摩韩垒,为之阶者,即散原、肯堂二公也。
迹其所为,纯乎同光体手眼。
所作五七言古体,具体昌黎,排奡妥帖,词气刚劲,置之韩集中几可乱真;而高怀远抱,亦间有似海藏者。
五七言近体,则深入散原堂奥,琢句鍊字,笔力老健,往往纳艰崛于质澹,发芳馨于寤寐,奥折精莹,蟠而天飞。
并世同光大老均不吝赞词,许其为后起一作手。
介弟李炜,虽功力稍逊,而妍鍊工切,亦差堪肩随。
抑余于此尤有言者:近人出入同光体而卓然有成者,并世唯知有曾履川邵祖平钱仲联冒孝鲁钱钟书吴孟复诸公,而于渊源更深之李氏昆仲反湮没无闻,不在偻指之列,此非合恒情。
今章明兄有感于此,乃发愿梓行《合肥李氏兄弟诗集》线装本流布海内,非独表彰乡贤、发其潜德幽光而已,亦以见同光体影响吾皖至深且巨也。
其有益于诗坛,为功于诗史者,岂浅鲜哉!
赵撝叔视搜集前人残剩文字,比诸掩骼埋胔,则章明兄此举也,谓之掩骼埋胔固宜,而蹈德履仁,转有过于掩骼埋胔者远矣。
书成,明兄属余序,乃不揣冒昧,发其覆如此。
是为序。
岁在壬寅桐城后学汪茂荣敬撰。
夏承焘现当代 1900年1月11日 — 1986年4月3日
天风阁词集·前言
予年十四、五,始解为诗。
偶于学侣处见《白香词谱》。
假归过录。
试为小令,张震轩师尝垂赏调笑令结句“鹦鹉鹦鹉,知否梦中言语”二句,以朱笔加圈。
一九二〇年,林铁尊师宦游瓯海,与同里诸子结瓯社,时相唱和。
是时,得读常州张惠言周济诸家书,略知词之源流正变。
林师尝以瓯社诸子所作,请质于况蕙风朱彊村先生
其年秋,出游冀、陕。
在陕五年,治宋明儒学,颇事博览。
二十五岁归里,僦居邻籀园图书馆。
其后,客授严州,乃重理词学。
并时学人,方重乾嘉考据。
予既稍涉群书,遂亦稍稍摭拾词家遗掌。
三十左右,居杭州之江十年。
讲诵之暇,成词人年谱数种,而词则不常作。
抗战以后,违难上海,怅触时事,辄借长短句为之发抒。
林师与吷庵鹤亭眉孙诸老结午社,予亦预座末。
拈题选调,虽不耐为,而颇得诸老切磋之益。
沈寐叟自谓“诗学深,诗功浅”,予于寐叟无能为役,自忖为词,则正同此。
故涉猎虽广,而作者甘苦,心获殊少。
早年妄意合稼轩、白石、遗山、碧山为一家,终仅差近蒋竹山而已。
一九四二年,逸群、怡和夫妇抄予词成,嘱记学词经历,爰略书如此。
一九七六年,避地震客居长沙三月,承陈云章、彭岩石诸同志协助,拙作《瞿髯词》油印成册。
二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欲以拙词付梓,乃在《翟髯词》油印本基础上略事扩选,共得三百首,名之曰:《夏承焘词集》。
去年,应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之嘱,又选得一百五十首,名之曰《天风阁词集》,实为《夏承焘词集》之续编。
无闻注释蒇事,予以老,惮于作自序,爱检往年为逸群夫妇手抄本所书之学词经历旧稿,即为此集之简短前言。
此集初稿曾就正于周笃文同志,并承吴鹭山同志为书名题字,并此致谢。
夏承焘八十四岁书于北京天凤阁
钱仲联现当代 1908 — 2003
词学图录
钱仲联(1908-2003) 初名萼孙,以字行,号梦苕
常熟人,祖籍吴兴
苏州大学教授
主编有《清诗纪事》、《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诗钞》、《广清碑传集》、《历代别集序跋综录》等。
有《鲍参军集注》、《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剑南诗稿校注》、《后村词笺注》、《吴梅村诗补笺》、《人境庐诗草笺注》、《沈曾植集校注》、《梦苕庵诗词》、《梦苕庵诗话》、《梦苕庵文存》、《梦苕庵论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