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奇零草·序
余自舞象,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每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成箧。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敹甲敿干,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略尽矣。于是出筹军旅、入典制诰,尚得于余閒吟咏性情。及胡马渡江,而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诚笔墨之不幸也!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槊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低唱。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哀世之意。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戊子秋,移节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复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然残编断简,什存三、四。迨辛卯昌国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何笔墨不幸一至于此哉!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又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己亥长江之役,同仇兵熸,余以间行得归;凡留供覆瓿者,尽同石头书邮: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
年来叹天步之未夷、虑河清之难俟。思借声诗,以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钞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故所订几若广陵散。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名为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熙;宋室既亡,郑所南尚以铁匣投史眢井中,至三百年而后出:夫亦其志可哀、其精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
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张煌言自识。
寿镛谨案:先生之诗,诗史也。一再散亡,仅存者此耳。顾「奇零草」为先生手订,时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凡在是年是月是日以前始得入之,乃见真面目。而拾残剩于散亡之余,当以最初之本为依据;虽全谢山亦后定者也。今寿镛幸得海滨遗老高先生允权录本于先生后人,先生诗文略备。谨依其所注年岁,分年编定,不复分体;更参校张丈让三谓「得钞本于黄东井后人,徐闇公孚远各印朱色烂然、尚是永历间旧帙、余杭章太炎据以付印者」为之互勘,次其后先。以丁亥「閒居」为始、壬寅「北回示将吏」为终,以复先生手编「奇零草」之旧。寿镛谫陋,譬诸画家力求神象之肖,而能肖与否,惟力是视;倘更得画工润色之,使褒鄂皆真,尤所望也!
维基
俞樾(1821年12月25日—1907年2月5日)。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末翰林,朴学大师。俞樾四岁时从德清随父母迁居娘家临平姚氏,至三十二岁做官,寓居临平三十年,年轻时曾尝试补遗《临平记》,游览临平山水。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二甲第19名赐进士出身。当时曾国藩是阅卷官,俞樾试帖诗的头一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得到曾国藩的大加赏识,认为咏落花而无衰瑟之意。曾经担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咸丰五年(1855年)任河南学政。次年因为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从此不再出仕。晚年在杭州诂经精舍讲学,其弟子有王仁俊、章炳麟、吴昌硕等人。清光绪元年(1875年),俞樾得友人资助买下苏州一块废地,如曲尺形,他亲自设计,利用弯曲的地形凿池叠石,栽花种竹,建屋30馀楹,取《老子》“曲则全”句意,俞樾将其命名为“曲园”,自号曲园居士。园内有“春在堂”,为俞樾当年以文会友和讲学之处。除了苏州的曲园之外,俞樾在杭州西湖边孤山的西泠印社旁还建有书楼“俞楼”,在家乡浙江德清县南埭村建有一座“四仙桥”。俞樾在近代日本很受推崇,甚至与李鸿章、曾国藩相提并论。孙俞陛云光绪二十四年中探花,《清史稿》编撰者之一,文学也有很高造诣。曾孙俞平伯,现代学者,红学家。族人俞恒润、俞恒泽、俞奎垣皆进士。光绪32年(1906年)秋末,俞樾在受当时江苏巡抚陈夔龙所托书写并雕刻《枫桥夜泊》诗碑,现位于南京总统府煦园东长廊南端小亭,及苏州寒山寺。
词学图录
章劲宇,号霜盦。余杭人。章太炎堂弟。精鉴赏,富收藏,为杭州著名收藏家、鉴赏家。杭州文管会会员。与黄宾虹谂熟,与李叔同友善,同为南社社员。
个人简介
章茻,字菉君,余杭人。章太炎侄女。章士钊的私人秘书,精国学、通诗词。
海日楼诗·跋
先师沈乙盦先生曾植,为清同、光朝第一大师,章太炎、康长素、孙仲容、刘左庵、王静庵诸先生,未之或先也。其学术之广袤,略见于《学思文粹》王蘧常先生所著《嘉兴沈乙盦先生学案小识》及王静庵先生《沈乙盦尚书七十寿言》。以予浅学,不足以窥先生宫墙,兹不具论。耳食所闻,康长素初入京,意气飙发,目无馀子。因介得晤先生。时长素不能京语,乃以笔谈。首问先生:「在今之世,尚得为孔子、释迦、基督、穆罕默德否?」先生以片语折之,方爽然自失。又闻俄国哲学家克塞林伯爵东来访道,自矢心如白纸,不存纤毫成见。至沪,因介得见先生,反复问难,卒之衷心倾服,以为得未曾有。又闻杨仁山先生治唯识法相学,亦得先生启示,而欧阳竟无师作《杨仁山先生传》,竟无一语涉及先生,具见先生学泽沾被之广,有非后学所能尽知者。亦如先生精研我国律学,而今日谈清季研律学者但知溯源于沈家本尚书也。先生之学,海涵地负,近世罕匹,诗词藉以抒情,固其馀事耳。先生所著《曼陀罗寱词》,朱彊村丈已为之刊行。诗则以卷帙稍多,未付剞劂。先生于诗本不多作,诗柬唱酬,实由于客武昌帅幕时以应陈石遗先生之倡议,其颠末具详于《石遗室诗话》与石遗先生《海日楼诗》二序中。先生学问奥衍,精通汉、梵诸学,先生视为常识者,他人咸诧为生僻。其诗本清真,但以捃拾佛典颇多,遂为浅学所訾病。第其精粹及合于石遗室所标举之平易准则者,已为石遗先生选入《近代诗钞》及《石遗室诗录》至二百首,则已足供后人窥仰矣。读散原丈跋,知流寓沪渎后收拾散佚,录存近作,经哲嗣慈护重辑成四卷本。予此本则据临川李證刚先生翌灼所钞录者编次而成。读石遗先生序二,知慈护重辑本录诗九百馀首,證刚手录本则显不及此数。予虽忝列门墙,然除髫年应童子试时得数瞻风采外,先生迅即赴皖学使任,予又出国治草木之学,久不得奉手请教益。迨戊午执教南雍,始获间至沪寓拜谒,亦未得读全稿。證刚手录本次序颇多讹舛,證刚没后,予从其哲嗣假来,编次成今六卷本。他年如有学人参照慈护重辑稿,并网罗石遗先生所录存及其他佚稿,俾成全璧,梓以行世,亦盛世尚文之要政也。印度大诗哲泰戈尔,其国人备致敬仰,近方为之举行诞生一百五十周年纪念。而我国大哲如吾师,时人多不能举其姓名,第以书法尚为人所宝重。浮世遭遇之不同有如此者,悲夫!
庚子立夏,门下士胡先骕敬跋。
维基
廖平(1852年—1932年),初名登廷,字旭陔,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后改名廖平,字季平。晚号六译。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清末至民国时期学者、思想家。廖平一生治经学,融合古今中外多种学说,形成一套独特的经学理论体系,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廖平出身于贫困之家,父亲曾为地主放牧,后靠卖茶水为生。廖平早年学习宋学和八股文,昼夜苦读,成年后,仍勤学不倦。同治十年(1873年),补县学生(秀才),三年后参加科试,受到四川学政张之洞奖掖,以学识拔之,入尊经书院,自经解与经学历史省思经今古学。光绪五年(1879年),师从王闿运治今文经学,常就王闿运请业,每至深夜,尤重《春秋》,光绪七年(1881年),注《谷梁春秋》。光绪十一年(1885年)著《何氏公羊春秋续十论》,次年又著《何氏公羊春秋再续十论》。光绪十二年(1886年),刊印《古学考》(本名《辟刘篇》)与《知圣篇》,康有为的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皆受其影响,廖平多次指责康抄袭自己,康始终讳言莫深,不予表态。梁启超承认其师受廖平影响为“不可诬”。皮锡瑞也指出:“康学出于廖”。张之洞甚至认为康有为为廖平的嫡传弟子。钱穆以为康有为剽窃廖平的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写道:“盖长素《伪经考》一书,亦非自创,而特剽窃之于川人廖平。”甚至说“康门学说,尚是廖季平范围”。但也有学者指出两人是同时发明,没有抄袭问题。光绪十五年(1889年),廖平赴京应礼部春闱,中贡士。次年补殿试,名列二甲,赐进士出身。朝考三等,授知县。以高堂亲老,不欲远出,改为龙安府儒学教授。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成都创办《蜀学报》。宣统三年(1911年)担任《铁路月刊》主笔。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赴成都洽谈出版事业,至乐山时,忽发大病,其子廖成励将之抬回,半途卒于河坎场。章太炎撰写《清故龙安府教授廖君墓志铭》。廖平之女廖幼平编有《廖季平年谱》。
黄慕庵家传
黄君慕庵,名振元,后更名人,昭文文村人也。父鲁斋,隐于贾,好黄老之学,撰《道家言》二卷。慕庵生而敏慧,读书目数行下。十六补学官弟子,为文章洋洋数千言,奇气溢纸,县中士大夫皆惊为奇才。慕庵不矜细行,昼则驰马为狭斜游,夜方读书,或弥月不寐,或一夕作诗数十篇。乡试不举,久之,始补廪膳生,既不得志于有司,终岁遨游,耗万金,乃至苏州为东吴大学教授,非其所好也。撰《中国文学史》,从语言、结绳、图画、音韵而有文字,从文字而有文学、金石学、韵学、小学、美术之类,从文学之肇始以至于极盛时代、华离时代,无所不详,草创十万言,欲有所修饰,未就而卒。慕庵口授鹤冲而笔之,举一书某卷某章云云,举书数十种,不一视元书,鹤冲因念古所称过目不忘者,慕庵庶几其人哉。其于书无所不读,好诵诗词及小说,今之名学、法律、医药之说,莫不穷究,其言庄子、佛经,闻者以为深于哲学者。尝遇章太炎于苏州,相与讲论数月,慕庵自以为不如,然以鹤冲所交之朋类中,诚未见如慕庵者也。其在东吴,鹤冲与共事三年,尝谓之曰:「君高谭雄辩,常屈座人,独惜君不事著述。」慕庵叹曰:「我日暮途穷,无能为也。」其为文,或谓似胡天游、龚自珍,然与鹤冲论文,则推唐甄为清代第一,而不悦方苞、汪琬。生平所为诗颇多,懒不自惜,稿多亡去,其词最工。晚年搜讨宋元以来工于词而不显者,得二百馀家,欲刻以传之,未果而病作,卒年四十有六。张鸿刻其词。
金鹤冲曰:慕庵流落以死,文词不显于世,与余交二十年,余是以述之。慕庵将死,病狂数月,生平珍藏书籍,手自撕毁。王文濡曰:「慕庵人奇,文奇,而死亦奇。」呜呼!死而称奇,其尤可悲也夫!(常熟金鹤冲撰)
个人简介
原名寿金,字绶经,号诵芬主人,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早年读书于江阴南菁书院。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恩科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联捷进士,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授刑部提牢厅主事,总办秋审兼陕西司主稿。光绪31年(1905年)董康和章宗祥共同翻译了日本的刑法,两人并在修订法律馆提出了《刑律草案稿本》,是中国第一部由国家拟就的现代刑法典,但从未成为正式法律。辛亥革命后,董康赴日本帝国大学留学,攻读法律。回国后,历任大理院院长、修订法律馆总裁等职。1920年8月,任司法总长,1921年12月辞职,复任大理院院长兼代司法总长。1922年5月,任财政总长兼币制局、盐务署两总裁,旋任考察欧美司法专使出国,1924年回上海,随后在东吴大学(1924年)、上海法科大学(1925年,与章太炎一同被推任为校长)、北京大学(1933年)任职。1915年参与《第一次刑法修正案》的起草。多次赴日本考察日本的裁判制度与监狱制度。除法和法学方面的成就外,董康在古剧、词和版本目录学方面也有重大学术贡献,他的《曲海总目提要》(46卷)被誉为中国所有记载剧本书中最为详细的一部。胡适称赞董康「是近几十年来搜罗民间文学最有功的人」。抗战期间,在北平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任职,先后任法院院长、华北司法委员会委员和大理院首席法官职务,1947年在北平东交民巷的一所德国医院病逝。
词学图录
黄节(1873-1935) 原名晦闻,字玉昆,号纯熙。甘竹右滩人。清末在上海与章太炎、马叙伦等创立国学保存会,刊印《风雨楼丛书》,创办《国粹学报》。民国后入南社,长居北京,任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一度出任广东教育厅厅长。以诗名世,与梁鼎芬、罗瘿公、曾习经合称岭南近代四家。作品兼见唐诗文采与宋诗骨格,人称"唐面宋骨"。对先秦、汉魏六朝诗文颇多精当见解。有《诗旨纂辞》、《变雅》、《汉魏乐府风笺》、《魏文帝魏武帝诗注》、《曹子建诗注》、《阮步兵诗注》、《鲍参军诗注集说》、《谢康乐诗注》、《谢宣城诗注》、《顾亭林诗说》、《蒹葭楼集》等。
词学图录
冒广生(1873-1959) 字鹤亭,一字钝颐,号疚斋、瓯隐。江苏如皋人。冒襄后。蒙古人后裔。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应礼部试、经济特科试皆报罢。授刑部郎中,调农工商部。入民国,任财政部顾问、经济调查会会长。又任教于中山大学、太炎文学院。建国后,受聘为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特约顾问。工诗文词曲。诗风格俊爽,词才情横溢。有《小三吾亭文集》、《小三吾亭诗集》、《小三吾亭词集》,《疚斋杂剧》、《疚斋散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77—1906
【介绍】:
清末湖南长沙人,原名鼎彝,别名遁公、巩黄,字力山。在长沙时务学堂学习时,参加南学会。戊戌变法后留亡日本,任《清议报》笔政。光绪二十六年赴天津联系义和团,不果,后又加入唐才常自立军,在大通起事,失败后赴日本,自此与康有为、梁启超疏远。二十八年与章太炎发起支那亡国纪念会。三十一年转道缅甸入云南,从事革命,次年病死。
金薤琳琅斋集后序
先兄衮甫遗文若干篇、诗若干首,缮写既竟,诸孤以书来告,东谨识其后,曰:
兄资禀绝人,博涉群籍,为文上规陆机,下亦比踪容甫。蚤识馀杭章先生,更相推重,尝称「枚叔作文,下笔便古」,枚叔者,章先生字也。先生亦言当世骈体文,衮甫第一。由今观之,可谓各当其分,曾无溢美。至于论学,则尊信家法,颇有异同。兄弱冠升朝,荐至卿贰,民国以来,持节使海外历十数年,簿书鞅掌,未能专力于学,然所为《法言义疏》,先后凡三易稿,折衷群言,表章微隐,信乎县诸日月不刊之书也。诗宗玉溪,形神并肖,初不憙宋人,晚乃以荆公、东坡为不可及,自作亦转趋平澹。东于玉溪诗,好之而弗能效也。一日,兄命作无题,属思不就,兄拊其肩曰:「弟习词,乃畏作香奁诗邪?」既而笑曰:「弟唯擅词,芬芳悱恻之情,别有所寄,故不工此耳。」又尝欲裒两人诗合为一编,题曰《二子集》,东以篇章散亡,蹉跎未应,今则已矣。日月云迈,松楸已长。四年之中,师友都尽。自伤愚闇,恐遂无所成就以终其身。加世乱相寻,生涯萧瑟,偶从朋好,以俳优自娱。风雅之道,难复究心;唱酬之乐,期诸隔世。遗编展对,聊缀数言,曾不知涕泗之横集也。
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弟东书。
人物简介
汤国梨1883-1980,章太炎夫人,字志莹,号影观,浙江乌镇人。她性情刚强,有丈夫气概,且天资聪慧,能诗善书,胸怀政治抱负,为近代女子选驱、诗词家、书法家。博学多才,其志自坚,有“旷代清才,直与贺、柳并辔”之美誉。
词学图录
刘师培(1884-1919) 字申叔,号左庵。江苏仪征人。早岁与章太炎善。袁氏称帝,为"筹安会六君子"之一。有《文集》、《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左庵词》等。
人物简介
1884-1919.11.20,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刘贵曾之子、刘文淇曾孙。1902年中举,1903年在上海结识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并改名光汉,参入反清宣传。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兼职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同等搜集整理,计74种,称《刘申叔先生遗书》。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苏曼殊(一八八四——一九一八)原名玄瑛,字子谷,后为僧,号曼殊。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法、日、梵等文,曾任报刊编辑及学校教师。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人交游,参加南社。诗悱恻芬芳,又以浅近文言作小说,有《断鸿零雁记》、《碎簪记》等,并翻译拜伦、雨果等人作品。有《苏曼殊全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85—1905
【介绍】:
清末四川巴县人,原名绍陶,字蔚丹,一作威丹。在重庆从日本人学英、日语。光绪二十七年,至上海。次年,留学日本,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二十九年回上海,入爱国学社,撰《革命军》一书鼓吹革命,主张推翻清朝,建中华共和国。章太炎为之作序,并于《苏报》著文推荐。“苏报案”发,自行赴巡捕房投案,与太炎在会审公廨坚持斗争,轰动一时。后被判徒刑二年,瘐死狱中。
词学图录
黄侃(1886-1935) 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生于成都。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授。在北京大学期间,从刘师培学,尽通春秋左氏学家法。殁于南京,仅49岁。于经学、文学、哲学皆有深诣,尤以"小学"之音韵、文字、训诂最为卓越,人以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之集大成者"。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文》、《广韵》两书为基础,强调从形、音、义三者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有《量守居士诗集》、《量守居士词集》、《量守庐日记》、《黄侃论学杂著》、《文心雕龙札记》、《诗品注释》、《说文古韵》、《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日知录校记》等
黄侃(1886—1935) 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字季刚,自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师事章炳麟,擅长音韵训诂,兼通文学,曾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1925年9月就武昌中华大学之聘,时章太炎过武昌,徐复观记黄侃率众人“欢宴太炎先生于黄鹤楼上”,后有诗七律《登黄鹤楼故址》,表达对“黄鹤何年复却回”的心情。
词学图录
汪东(1890-1963) 初名东宝,字旭初,号寄庵、寄生、梦秋。吴县人,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1904年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毕业,结识孙中山,入同盟会,鼓吹革命,任《民报》主编。民国时,历任中央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解放后,先后任苏州市政协常委、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民革苏州市主任、民革江苏省副主任等职。为章太炎弟子,凡经史百家,无不研习,在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诸方面,都有创获。精于词学,又擅书画,能山水,精画梅。在南京与黄季刚居近,为绘《量守庐图》并集联:"此地宜有词仙,山鸟山花皆上客;何人重赋清景,一丘一壑也风流。"死葬吴县越溪陆墓山。 有《词学通论》、《梦秋词》、《汪旭初先生遗集》等。
梦秋词
1890-1963.6.13,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原名东宝,后改名东,字旭初,号寄庵,别号寄生、梦秋。江苏吴县人。著名词学家。1890年生于江苏吴县东北街(今位于苏州市城内),有书房名曰“寄庵”。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1904年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哲学馆(后改为“东洋大学”)学习。同时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鼓吹革命,任《民报》编辑、主编。1908年,师从章太炎习文字学,与黄侃、钱玄同、吴承仕同为章门四弟子。1910年回国,参与江苏光复活动。1912年,担任《大共和报》撰述,并参加“南社”,对抗北京北洋政府。1913年,任北洋政府内务部佥事。1923年,与章太炎等人在上海创办了《华国月刊》。1925年,任江苏省长公署秘书。1927年,受第四中山大学校长张乃燕之聘担任该校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28年学校改为“国立中央大学”(中大校歌由汪东作词,程懋筠谱曲,歌词是:"维襟江而枕海兮,金陵宅其中。陟升皇以临睨兮,此实为天府之雄。焕哉郁郁兮,文所钟。宏我黉舍兮,甲于南东。干戈永戢,弦诵斯崇。百年树人,郁郁葱葱。广博易良兮,吴之风。以此为教兮,四方来同。")。1930年,文学院院长谢寿康奉调出任比利时大使,由汪东继任文学院院长。1932年罗家伦任中大校长后聘任的各院院长为文学院汪东,法学院童冠贤、理学院孙洪芬、教育学院黄健中、工学院卢思绪、农学院邹树文、(当时的医、商两学院已独立,在上海建成“中大上海医学院”和“中大上海商学院”)。1937年,随中央大学入川,曾于1938年改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至1943年任重庆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抗战胜利后担任国立礼乐馆(该馆成立于1943年,直属于民国政府教育部)馆长,1947年与柳诒徵、夏敬观、冒鹤亭、汪辟疆、顾颉刚等教授同任国史馆(1946年12月由国民党政府成立,后迁台湾)修纂。解放后,于1950年被选为苏州市人民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1954年起,先后任苏州市政协常委、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苏州市委员会主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民革江苏省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汪东为章太炎弟子,凡经史百家,无不研习,在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诸方面,都有创获。1963年6月13日,汪东因患胃癌医治无效,病故在苏州,享年74岁。遗体葬于吴县越溪陆墓山。
词学图录
邵祖平(1898-1969) 字潭秋,别号钟陵老隐、培风老人,室名无尽藏斋、培风楼。南昌人。章太炎高足。执教东南、之江、浙江、四川、金陵女子、华西、西北、重庆等大学、四川教育学院。建国后,历任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青海民族学院教授。有《文字学概论》、《国学导读》、《词心笺评》、《乐府诗选》、《七绝诗论七绝诗话合编》、《培风楼诗存》、《峨眉游草》、《关中游草》。
人物简介
邵祖平 1898-1969.2.5。字潭秋,别号钟陵老隐、培风老人,室名无尽藏斋、培风楼,江西南昌人。早年肄业于江西高等学堂,为章太炎高足。1922年后历任《学衡》杂志编辑,东南、之江、浙江大学教授,章氏国学会讲席,铁道部次长曾养甫秘书,朝阳法学院、四川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华西大学、西北大学、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重庆大学、四川教育学院教授。有重辑本《培风楼诗》行世。
简介
字履川,福建福州人。工书,以瘦金见称,擅诗文。曾受学于桐城吴北江先生之门,学诗、古文辞。诗学陶、阮、杜、韩、苏、黄一路,遣字用事,坚而不枯,实而不腴。陈石遗曾谓:「近贤诗,清脆者多,雄俊者少,独闽县曾克耑履川,兀傲不群,可以走僵籍湜。」曾克耑有《涵负楼诗》及《颂橘庐诗》刊行,纂有《曾氏家学》、《曾氏学训》、《曾氏学乘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