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310
【介绍】:
战国时魏国人。与苏秦同师鬼谷子,学纵横术。秦惠文王九年,入秦,为相。用连横之策,使秦有河西、上郡、河东等地。惠王更元二年,与齐、楚大臣会于啮桑。次年,魏亦行连横,逐惠施而以仪为相。后三年魏用合纵,以公孙衍为相,仪返秦。曾入楚,见怀王,劝楚绝齐亲秦。秦因连横之策而地广国强。以功封武信君。秦武王时去秦入魏为相,寻卒。有《张子》,已佚。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秦惠文王 | 前337年—前311年 | 国君姓名:《秦骃玉版》名骃《史记索隐》名驷。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356—前311
【介绍】:
即秦惠王。亦作秦惠文王。战国时秦国国君,名驷。秦孝公之子。即位初,以宗室多怨,诛杀商鞅。五年,以公孙衍为大良造,执政。十年,任张仪为相,推行连横之策。屡发兵攻魏,收复河西,魏纳上郡十五县。十三年自称为王,次年改元。后元七年,韩、赵、魏、燕、齐五国攻秦,不胜而回。九年灭蜀,十年伐取义渠二十五城,十三年攻取楚汉中地六百里。在位二十七年。谥惠文。
全台诗
徐孚远(1599~1665),字闇公,晚号复斋,江苏华亭人。明朝末年,曾与陈子龙等人倡组「几社」。明亡后,曾襄助夏允彝举兵抗清,鲁监国授左佥都御史,永历五年(1651),从鲁监国至厦门,后由郑成功迎至金门,甚受倚重。永历十二年(1658),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成功指派徐孚远至云南向永历帝复命,孚远取道安南(今越南),却受阻于安南王而折返厦门。永历十五年(1661),随郑成功入台,但未久留,后再返厦门。永历十七年(1663),清师攻陷金门、厦门,孚远拟携眷归乡而不果,遂滞留广东饶平,两年后病故于此〖关于徐孚远晚年行踪,包括是否曾入台湾,及去世之地点,都有不同说法。综合各项资料,推测他应该曾来台湾,但停留时间不长,因此最后病故的地点也不在台湾,而以广东饶平之说较可信。由于留台的时间不长,因此相关诗作可清楚看出作于台湾者数量甚少。再者,台湾各种方志有明末诸入台遗老小传,但独缺徐孚远,这也是他留台时间甚短的旁證。参考《徐闇公先生年谱》之考證。〗。 徐孚远在明末文名甚著,现存诗作不论质量均大有可观。其诗风苍劲雄浑,豪宕忠义之气贯注其中,擅长以壮语写悲情,面目鲜明。有《钓璜堂存稿》诗集二十卷,1926年由金山怀旧楼刻本发行,共收入古今体诗二千七百多首,书前有陈乃乾、陈洙两人合编之〈徐闇公先生年谱〉。台湾银行编印之「台湾文献丛刊」将〈徐闇公先生年谱〉单独排印,并收入相关传记资料等数篇为附录一,徐孚远的〈交行摘稿〉诗作一卷为附录二,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二三种。另,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八○种《台湾诗钞》,收有徐孚远诗作五十一首,为目前较易见之选本。连横原本辑有《东宁三子诗录》,其中有《徐闇公诗钞》一卷,已佚。连横《台湾诗乘》卷一论及徐孚远诗,录其诗作十首。以下所收徐氏诗作,以作于台湾者为限,唯判断不易,仍有待进一步确认。(廖振富撰)
全台诗
沈光文(1612~1688),字文开,号斯庵,浙江省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县)人。明故相文恭公世孙,少以明经贡太学。明亡,桂王朱由榔称帝于广东肇庆,号永历。沈光文前往依附,授太仆少卿。永历五年(1651)从广东潮州渡海到福建金门。后自金门搭船赴泉州,至海口围头洋遇飓风,遂飘流至台。永历十五年(1661)郑成功来台,以客礼见,不署其官;郑成功去世,郑经嗣位,「颇改父之臣与父之政,军亦日削」。沈光文为赋以讽,几致不测,遂变服为僧。后移居目加溜湾(今善化一带),设帐教学,并以医药活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具表归降。旧识闽浙总督姚启圣允接返故籍,未几启圣「疽发背死」,事不果。康熙二十四年(1685)与季麒光等清廷在台官员,及部份明末遗老共结「东吟社」。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葬善化东保里。诗文著作丰富,世称「海东文献初祖」。沈光文流寓台湾三十馀年,历荷兰以迄郑氏三代之盛衰,极旅人之困,深刻反映传统文人飘流于末世与边陲的悲哀。 沈光文系台湾文学、文献史上著名之诗人,其诗文散见于方志,台湾诗文总集,以及笔记杂纂,如连横《台湾诗荟》、陈汉光《台湾诗录》。至于别集之辑录,则有宁波同乡月刊社刊行之《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以及龚显宗主编之《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兹以目前所见,最早收录沈光文诗作的清代方志艺文志为底本,并参校下列诸本:《台湾诗荟》、《台湾诗乘》、《台湾诗录》、《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参考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台北:宁波同乡会,1977;龚显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新营:台南县文化中心,1998。〗(江宝钗撰)
全台诗
朱术桂(1618~1683),字天球,别号一元子。明太祖九世孙,始授辅国将军,福王晋镇国将军,鲁王封长阳王,至隆武始改封宁靖王。状貌魁伟,美须眉,擅长文学,书法具有瘦劲风格。明永历十八年(1664)三月东渡台湾,迁居郑经为他在承天府西定坊兴建的王府「一元子园」。永历卅七年(1683)六月廿六日施琅攻佔澎湖,朱术桂以出身皇族,义不可辱,遂于府邸悬梁自经,媵妾五人同殉。 朱术桂传世的诗作仅见两首:其一是阙题作品,仅见郑世耀收录,未见他书记载,姑且录之。其二是〈绝命词〉,连横评价:「王以天潢之贵,躬逢乱世,避地东都,终至国破家亡,毅然抱大节以陨。明社虽墟,而王之英灵永存天壤矣」、「〈绝命词〉一章,凄凉悲壮,读之泪下……台人闻之,为叹息曰:『王孙与北地争烈矣!』」〖参考连横《台湾诗乘》,台银本。〗。以下主要以高拱乾《台湾府志》为底本,再参酌其他清代方志及后人研究而来。(杨永智撰)
全台诗
释志圆(?~?),南海普陀僧,俗居湖南,幼丧父母,七岁受戒,从师云游天下。曾两至台湾,连横、王少涛等皆相往来。画无宗法,信手涂来,亦别具风格〖参考林文龙〈《台湾诗荟》作者简介〉,《台湾诗荟》附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2年。〗。存诗二首,见连横《剑花室诗集》,今据以移录。(吴福助撰)
全台诗
孙元衡(?~?),字湘南,安徽桐城人。曾任四川省汉州知府。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编者按: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秩官〉、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职官〉、余文仪《续修台湾县志》〈政志〉等皆记康熙四十年任。《重修台湾府志》〈职官‧列传〉、《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名宦〉、蒋廷锡《清一统志台湾府志》〈名宦〉、鲁鼎梅《重修台湾县志》〈职官‧列传〉、薛志亮《续修台湾县志》〈政志〉、孙尔准《福建通志台湾府志》〈宦绩〉、〈职官〉、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等又记康熙四十二年(1703)任。依《四川通志》卷三十七〈王朝职官表〉孙元衡任四川汉州知府任期为康熙三十七年至四十四年(1698~1705),《山东通志》卷五十五〈王朝职官表〉孙元衡任山东东昌知府任期为康熙四十八年至五十年(1709~1711)。〗,迁台湾府海防同知。会岁旱,令商船悉运米,多者重其赏,否则罚,于是南北客艘云集,米价顿减,民得免饥乏。尝摄诸罗县篆(康熙四十五至四十七年),兴修文庙,建义学。署台湾府符,创置学田,以资贫士,严缉捕,以靖地方。秩满,迁山东东昌府知府。慈惠爱民,县民建坊立碑以示爱戴。 孙元衡在台所作诗有《赤嵌集》四卷,诗三百六十篇,王渔洋曾逐篇读过,凡遇佳作,辄作简明中肯之评语。连横在《台湾诗乘》云:「〈飓风歌〉、〈海吼行〉、(日入行)诸作,健笔凌空,蜚声海上,足为台湾生色。」其诗作对台湾风俗民情有极深刻的反映,艺术性极高,题材之奇险,在诗史上别具一格,盖得之于台湾山海之助。《赤嵌集》版本有(一)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的台湾文献丛刊第10种《赤嵌集》,1958年;(二)台湾中华书局,《台湾先贤诗集》,1971年;(三)成文出版社,连雅堂编《台湾诗荟》,1977年复刊;(四)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984年;(五)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历史丛刊》,1984年;(六)博爱出版社,《台湾方志集成‧清代篇》。本书若干诗作收入沈德潜《清诗别裁集》、《重修台湾府志》、《续修台湾府志》、《重修凤山县志》、《凤山县采访册》、《澎湖纪略》、《澎湖厅志》所收。其中(二)、(四)、(五)、(六)悉根据台银本,兹亦据台银本为底本,其馀诸本为校勘参考。(许俊雅撰)
全台诗
王香禅(?~?),名梦痴,本名罔市,号留仙,台北艋舺人。原系台北永乐座著名艺旦,貌美多姿,能唱京戏,称为「正音」。曾从大稻埕赵一山学诗,所作情景浓至,造语清新。又从连横游,诗艺益进。嫁与台南举人罗秀惠,已而仳离,遁入空门,法名香禅。未几还俗,改嫁新竹谢介石,婚后同赴上海,转居吉林、天津、北京等地。九一八事变起,日寇窃据东北,谢介石任伪满州国要职,王香禅因夫妻感情不睦,留居天津。抗战胜利后,谢介石因汉奸罪被捕入狱,王香禅与子女仍留居天津。大陆陷共后,其事迹无闻〖参考国家图书馆编印《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年12月。〗。 王香禅存诗二首,见连横《剑花室诗集》,今据以移录。(吴福助撰)
全台诗
吴甫三(?~?),略历未详。存诗一首,见连横《台湾诗录》,今据以移录。(吴福助撰)
全台诗
周钟瑄(?~?),字宣子。贵州贵筑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举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至五十五年(1716)间担任诸罗县令,有鉴于诸罗为新辟之地,土旷人稀,所以特加擘画,俾使地尽其用,人获其利,尤其用心修筑陂塘水圳,蓄泄灌溉得宜,使诸罗县民富庶,民众感念贡献,立肖像祀奉于龙湖岩。又鉴于康熙年间台湾府志虽曾多次纂修,却未修过县志,乃延揽修志能手漳浦诸生陈梦林来台纂修诸罗邑志,嘉庆间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时,称《诸罗县志》为「台湾方志中之第一」;连横《台湾通史》也赞誉此书为台湾方志中之善本。〖参考陈捷先《清代台湾方志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6年。〗朱一贵事件平定后,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来任台湾知县,为使县内境安,雍正元年(1723),进行围城工事,以木城为周,并设四大门、三小门,作为防禦出入的掌控,又于同年重修台湾县儒学,致力文教,众民咸感其德。(黄美娥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