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大士傅弘陈 497 — 569年4月24日
大士傅弘者。
东阳郡乌伤县双林寺
体权应道蹑嗣维摩
时或分身济度为任。
依止双林导化法俗。
或金色表于胸臆。
异香流于掌内。
或见身长丈馀臂过于膝。
脚长二尺指长六寸。
两目明亮重瞳外耀。
色貌端峙有大人之相。
孝武闻之延住建业
乃居钟山定林寺
坐荫高松。
卧依磐石。
四澈六甸。
天花甘露恒流于地。
帝后于华林园重云殿开般若题。
独设一榻拟与天旨对扬。
及玉辇升殿而公晏然其坐。
宪司讥问。
但云法地无动。
若动则一切不安。
且知梁运将尽救悯兵灾。
乃然臂为炬冀禳来祸。
至陈大建元年夏中于本州。
右胁而卧。
奄就升遐。
于时隆暑赫曦。
而身体温暖色貌敷愉。
光彩鲜洁香气充满。
屈伸如恒。
观者发心莫不惊叹。
遂合殓于岩中。
数旬之间香花散积。
后忽失其所在。
往者不见号慕转深。
悲恋之声恸噎山谷。
大士在日常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
乃就山中建大层龛。
一柱八面。
实以诸经运行不碍。
谓之轮藏。
仍有愿言。
登吾藏门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
从劝世人。
有发于菩提心者。
能推轮藏。
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
今天下所建轮藏皆设大士像。
实始于此。
山有古
大士曾于松间愿度众生。
以斧为誓。
至今松木斧痕犹在。
其饲虎之馀饭弃掷林间。
化而为石。
青白错杂可作数珠。
谓之饭石。
至今长存。
灵异之迹不可纪极。
陈昕南梁
全梁文·卷六十二
字君章庆之第五子,大同中邵陵王常侍文德主帅右卫仗主,除威远将军小岘城主,迁宣猛将军
阴陵戍主北谯太守,太疾不之官。
又除骠骑外兵,寻为临川太守太清二年进云旗将军,为侯景所杀。
释慧云
释慧云
范阳人
十二出家。
游听为务。
年十八。
乘驴止于叔家。
叔睹其驴快。
将规害之。
适持刀往见。
东墙下黄衣人。
扬拳逆叱曰。
此道人方为通法大士
何敢害也。
叔惧告妇。
妇曰。
君心无刚。
正眼花所致耳。
闻已复往。
又见西墙下黄衣人
勿杀道人。
若杀大祸交及。
叔怖乃止。
明旦辞往姊家。
叔又持刀送之。
曰。
此路幽险。
故送度难。
在前行。
正在深阻叔在其后。
挥刀欲斫。
忽见姊夫在旁。
竟免加害。
都不知也。
开皇中
周流餐挹。
具瞻经论。
名高东夏荣冠一时。
后领徒五百来过叔氏。
叙见当衢阐化。
深惟昔衅。
乃奉绢十匹。
夫妻发露。
始知之。
乃为说法治断。
安然无恨。
常以此事戒诸门人曰。
吾昔不乘好物。
何事累人。
自预学徒必无华饰。
且得支身。
成诵于口也。
后不测其终。
陈宣帝时
东阳郡乌伤县双林大士傅弘者。
体权应道蹑嗣维摩
时或分身济度为任。
依止双林导化法俗。
或金色表于胸臆。
异香流于掌内。
或见身长丈馀臂过于膝。
脚长二尺指长六寸。
两目明亮重瞳外耀。
色貌端峙有大人之相。
梁高拨乱弘道偏意释门。
贞心感被来仪贤圣。
沙门宝志发迹金陵
然斯傅公双林明道。
时俗唱言莫知其位。
乃遣使赍书。
梁武曰。
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
白国主救世菩萨。
今条上中下善。
希能受持。
其上善者。
略以虚怀为本。
不著为宗。
亡相为因。
涅槃为果。
其中善。
略以持身为本。
治国为宗。
天上人间果报安乐。
其下善。
略以护养众生。
闻之延住建业
乃居钟山定林寺
坐荫高松卧依盘石
四澈六旬天花甘露恒流于地。
帝后于华林园重云殿。
开般若题。
独设一榻。
拟与天旨对杨。
及玉辇升殿。
而公晏然箕坐。
宪司讥问。
但云法地无动。
若动则一切不安。
且知梁运将尽。
救悯兵灾。
乃然臂为炬冀攘来祸。
至陈太建元年夏中
于本州右胁而卧。
奄就升遐。
于时隆暑赫曦。
而身体温暖。
色貌敷愉光采鲜洁。
香气充满屈申如恒。
观者发心莫不惊叹。
遂合殓于岩中。
数旬之间香花散积。
后忽失其所在。
往者不见号慕转深。
悲恋之声恸噎山谷(陈仆射徐陵为碑铭见类文)。
僧灵干隋 ? — 612年一月二十九日
释灵干
姓李氏
金城狄道人
祖相封于上党
遂随封而迁焉。
年始十岁。
乐闻法要。
游寺观看情欣背俗。
亲弗违之。
年十四。
投邺京大庄严寺衍法师为弟子。
昼夜遵奉无怠寸阴。
每入讲堂想处天宫无异也。
十八覆讲华严十地。
初开宗本披会精求。
佥共怪焉。
又酬抗群锋无所踬碍。
众益欣美。
冠年受具专志毗尼而立性翘仰恭摄成节。
三业护持均持遮性。
周武法通废仁祠。
居家奉戒仪体无失。
隋开佛日。
有敕简入菩萨数中。
官给衣钵少林置馆。
虽蒙厚供而形同俗侣。
开皇三年
洛州净土寺方得落采。
出家标相自此繁兴。
有海玉法师
讲华严众。
四方追结用兴此典。
即于此众讲释华严
东夏众首咸共褒美。
开皇七年
因修起居道业夙闻。
遂蒙别敕令住兴善
译经證义沙门
至十七年遇疾闷绝。
惟心不冷未敢藏殡。
后醒述云。
初见两人手把文书户前而立曰。
官须见师。
俛仰之间乃与俱往。
状如乘空。
足无所涉。
到一大园。
七宝树林端严如画。
二人送达便辞而退。
独入园东西极目。
但见林地山池无非珍宝。
焜煌乱目不得正视。
树下花座或有人坐或无坐者。
忽闻人唤云。
灵干汝来此耶。
寻声就之。
慧远法师也。
礼讯问曰。
此为何所。
答是兜率陀天。
吾与僧休同生于此。
次吾南座上者。
休法师也。
与休形并非本身。
顶戴天冠衣以朱紫。
光伟绝世。
但语声似旧依然可识。
又谓曰。
汝与我诸弟子后皆生此矣。
因尔觉悟重增故业。
端然观行绝交人物。
仁寿三年举当寺任。
素非情望。
因复俯从。
其年奉敕。
送舍利于洛州
便置塔于汉王寺。
初建塔所屡放神光。
风起灯灭。
而通夕明亮不须灯照。
又感异香从风而至。
道俗通见。
四月八日下舍利时。
寺院之内树叶皆萎。
乌鸟悲叫。
及填平满还如常日。
汉王谅作镇晋阳
起塔王之本寺。
中使䞋赐什物。
然其善于世数。
机捷枢要辩注难加。
尝为献后述忏。
帝心增感歔欷连洏。
乃赐帛二百段。
用旌隆敬。
大业三年置大禅定。
有敕擢为道场上座
僧徒一盛匡救有叙至八年正月二十九日卒于寺房。
春秋七十有八。
幢盖道俗相与奔随。
乃火葬于终南之阴。
志奉华严
常依经本。
作莲华藏世界海观及弥勒天宫观
至于疾甚。
目精上视不与人对。
久之乃垂顾如常日。
沙门童真问疾因见是相。
曰。
向见青衣童子二人来召。
相逐而去。
至兜率天城外。
未得入宫。
若翘足举望。
则见城中宝树花盖。
若平立则无所见也。
旁侍疾者曰。
向举目者。
是其相矣。
曰。
若即往彼。
大遂本愿。
曰。
天乐非久终坠轮回。
莲华藏世界是所图也。
不久气绝须臾复还。
问何所见耶。
曰。
见大水遍满华如车轮。
坐其上所愿足矣。
寻尔便卒。
沙门灵辩。
即干之犹子也。
少小鞠育诲以义方。
携在道位还通大典。
今住胜光寺。
众议业行擢知纲任。
扬导华严擅名帝里云。
管如德宋末元初 1247 — 12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7—1290 【介绍】: 宋元间黄州黄陂人
江州都统制
至元十二年以城降元,授湖北招讨使总管本部军马。
丞相阿朮攻宋,为前锋,屡立战功。
累迁江西行省参知政事
后任江西尚书省左丞,统兵镇压仲明亮起事。
赖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西广昌人字世杰
永乐十六年进士,擢御史
刚直明亮,遇事敢言。
累官至参政
崔恒明 1409 — 1474
公讳
字贞父
宁人
徵仕郎洪造署丞讳忠
生户曹典书讳润文
润文生成均司艺讳士柔。
即公之三世也。
以公勋。
追赠署丞兵曹判书
典书为议政府右赞成
司艺为领议政并带勋号。
司艺娵判宗簿寺事吴奕忠之女。
永乐己丑十二月壬辰生公
公生而聪明智识。
绝世离伦。
学业日进。
华闻益播。
词源逸发。
大为侪辈推服。
宣德甲寅
世宗临雍策士。
善公对策。
擢公为第一名。
特授宣务郎。
集贤殿副修撰。
知制教兼经筵司经
参修思政殿训义。
止斋权先生器公
以姊女妻之。
每见公著述叹曰。
吾东方文章气习颓靡。
能发扬振起者必斯人也。
明年
转修撰兼春秋馆记事官。
参撰高丽史。
戊午。
文宗东宫
学问大成。
世宗选一时名儒补宫官
公首应选。
副校理世子左司经。
癸亥。
校理兼艺文应教。
世宗创制谚文。
开局禁中。
亲简名儒八员。
掌制训民正音东国正韵等书。
领相高灵申公暨公实禀睿旨。
多所赞定。
世宗深加眷注。
不数年。
擢拜直殿
丁卯秋
中覆试第五名。
超授奉正大夫
守直提学世子辅德。
文宗监抚庶事。
书筵官掌机密
公启沃献替靡不精当。
庚午
文宗即位
累迁至司谏左司谏
通政
辛未
集贤殿副提学
公居侍从十有八年。
而凡讲说词命。
编摩著述。
悉皆主之。
一国翕然称为大手。
壬申。
承政院同副承旨
转左副。
文宗宾天。
国势疑危。
公居近地。
周旋匪懈。
癸酉冬
世祖炳几靖难。
公适宿禁内。
协赞实多。
特升为都承旨
寻赐输忠卫社协赞靖难功臣号。
甲戌
嘉善大夫吏曹参判
封宁城君
乙亥
司宪府大司宪
世祖摄政。
逆党馀孽。
尚未尽除。
公条陈数十事。
皆蒙允可。
是年六月
世祖即位
赐佐翼功臣号。
丁内艰
丁丑服阕。
拜嘉靖户曹参判
寻移吏曹
戊寅
资宪仁顺府尹
历工,刑两曹判书
睿宗东宫
世祖教曰。
辅养储君
非老成不可。
命公为宾客
是年冬
丁外忧。
是时世祖方撰经国大典。
明年
世祖命起公复。
公三上书固辞。
御书批其尾曰。
事之重。
国所共称。
卿之才。
予所独知。
不合专为一身。
正宜广利万世。
公不得已赴召。
除知中枢院事兼艺文大提学
世子左宾客
成均大司成
阶加正宪
世祖亲制训辞授睿宗
又制兵将说教诸将。
皆命公注解。
公深究睿章。
推衍增益。
论断词旨曲畅方通
而尽合先儒之说。
上甚嘉悦。
辛巳
吏曹判书
阶加崇政。
寻移判中枢院事。
癸未
拜议政府右赞成世子贰师。
左赞成
世祖分命宿儒
讲论四书五经。
考古證今。
参定句诀。
又召会文儒辨同异。
上亲加睿裁。
公在左右。
每承顾问。
毫分缕析。
应对如响。
上听之亹亹不厌。
目左右曰。
宁城真天才也。
丙戌
阶崇禄兼判兵曹事。
公辞曰。
兵官机务。
非臣迂腐所堪。
乞解其任。
言甚切至。
上不允。
寻加辅国崇禄大夫
丁亥
擢拜大匡辅国政府右议政
五月
左议政
九月
升领议政。
屡以盛满辞。
十二月
封宁城君
戊子
睿宗即位
加领经筵事。
明年己丑
我主上殿下即位。
日御经筵
命公为领经筵事。
以累朝儒宗。
甚重敬之。
庚寅
改封府院君
辛卯
赐纯城明亮经济弘化佐理功臣号。
冬十二月
再入相。
兼领经筵,监春秋馆事。
世祖睿宗两朝实录。
上嘉其功。
赐鞍马。
癸巳夏大水。
公以阴阳失节。
责在三公
上书辞职。
上不允。
甲午四月
公有微疾。
时方恭惠王后初丧。
襄事甚严。
壬午
公力疾命驾将出。
遇暴甚剧。
上连遣内医胗视。
百药不效。
翌日卒。
享年六十六。
上震悼。
内臣往吊。
又命内官慰之。
礼官奠赙如例。
加赐米豆纸布若干。
官尤葬事。
是年某月。
葬于京畿某邑之某原。
公性谦恭简静。
端介无华。
立身行已。
常持正不挠。
平居虽隆冬盛暑
终日整冠危坐。
略无惰容。
至于奉公。
忧国如家。
再入相府。
政务宽大。
不喜更张。
与人言。
常先示退损。
不自表襮。
又不立崖岸自异。
至如朝廷论议。
临决大事。
确不可犯。
居家清白。
关节不行。
不迩声色。
不事产业。
家务一委之夫人。
无毫发干虑。
待亲戚以仁。
接下以恭。
遇事常加三思。
立朝四十年。
一不披弹劾。
自登第至台辅
未尝一日寄外。
慨然以斯道为已任。
奖进后学。
为文章。
自出机杼。
大放以肆。
雄豪富赡。
长江大河。
势不能止。
尤工于骈俪。
凡朝廷事大表笺。
高文大册。
皆出其手。
华人每称我国表词精妙皆公所著也。
圣上方倚任图治。
天不憖遗。
可胜痛哉。
公娵达川府院君弥性之女。
贞敬夫人。
生二男四女。
男长曰永潾。
中壬午司马试。
丙戌某人榜登第。
今为刑曹参议
次永灏。
禦侮将军
行司果。
女长适禦侮将军行司郑涵
次适保功将军行司文简
次适中训大夫掌隶院司议李钧
次适宣教郎行社稷署参奉申铢。
参议先娵大护军李孝林之女。
生一男。
曰秀英。
后娵观察使朴健顺之女。
生三男。
曰秀豪曰秀雄曰秀杰。
司果娶判书孝常之女。
生一男。
郑司猛生一男一女。
文司猛生二男一女。
司议生一女。
参奉生一男。
幼。
将葬之月。
参议余志墓石。
某于公。
偏承一顾之恩。
凡雠校文墨。
操秉史笔。
未尝不与之偕。
况又同在太常叨奉末议。
优蒙肯可。
相从近三十载。
虽谓之知已。
可也。
公捐馆之前一夕。
谒公于第。
公谈话自若。
噫。
晨夜之顷。
岂意便隔幽明。
公之丰功伟绩。
有国乘在。
奚庸赘说。
略叙世系游宦之次。
子孙男女之数。
瘗于墓道。
兼抒悲怀云尔。
(私淑斋姜希孟
撰。)
阎调羹
维基
阎调羹(1573年—17世纪),字汝用号熊耳河南汝宁府新蔡县人
阎调羹眼睛明亮、身材清瘦,十九岁时中万历十九年(1591年)辛卯河南乡试第十三名举人,曾任开封府陈州学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会试第九十一名,廷试二甲二十一名进士
初授户部主事,领清江浦提督,历员外郎中,升山西太原府知府
病假归,起复为山西驿传道副使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五月,以前参政李邦华患病未任乞休,巡抚奏保其为冀南道参政七月赴任。
泰昌元年(1620年)十月,升山东按察使兖西兵备
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升山东右布政使,仍管兖西道副使事,寻转左布政,镇压山东白莲教起事,不得叙功,遂乞骸骨,以大理寺卿致仕归里。
应廷吉明至南明 ? — 1645
维基
应廷吉(?
—1645年),本名应明经又名应聚奎应喜臣字棐臣浙江宁波府慈溪县鄞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应廷吉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浙江乡试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授砀山县知县,后曾任监察御史巡按福建
甲申变作,史可法扬州督师,推荐应廷吉转任淮安府推官,与黄日芳陆逊之刘湘客、张襻、纪允明等在其幕下
不久,他主持礼贤馆事务。
应廷吉精通天文,懂得勾股定理,史可法和其他官员商议屯田措施,打算让陆逊之驻守开封归德;他驻守邳州宿州
他说:「国家本来有屯驻军队,世代受业为家产,何来閒置田地驻扎?
而且田地收获都给予官军,朝廷赋税又将从何而来?
听说诸生有人愿意上缴一百头牛、五百石博取县令官职,这就是当面欺诈!
」之后黄河戒严,史可法秦士奇沿河堆土墩放炮架,应廷吉说:「这样没有用的,黄河沙土虚浮,水来就氾滥,何来安置炮架!
」获得纠正。
同年冬天,紫微垣星星黯淡,史可法夜在晚上找来他说:「垣星失去光芒怎办?
」他回答:「只有上相明亮
可法悲伤地说:「辅弼星都黯淡,上相星可以独自生存吗?
」不久左良玉带兵东下,弘光帝传召史可法,于是将军事交付给他。
过了三天,应廷吉监督参将刘恒祚、游击孙桓都司鼎新于光前往泗州,经过淮安
盱眙沦陷,史可法回到扬州,立刻命他在浦口督饷,又令他率军回归扬州,守住南门;同时令他监督游击韩飞转移州的兵器、粮饷几十万。
当晚应廷吉由城上缘索离去,第二天,扬州失陷,因此幸免于难。
清军破南京后去世。
张如蕙明至南明
维基
张如蕙(?
—17世纪),字又树号一洲河南汝宁府信阳州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张如蕙天启元年(1621年)河南乡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获授户部主事,专营河西事务;迁官武选郎中,选才授官依据资俸,不让官吏干预。
之后历任凤阳副使、寿颍佥事,负责督兵清剿有功,弘光帝继位后入朝担任为太仆少卿,因家人去世归乡。
左良玉带兵东下南京张如蕙穿著盛装出城,守门内臣发现他穿戴明亮,就立刻抢夺衙门印封尚在的七千白银两;唯因为他执掌颍州,和马士英共事,因此只略夺银子,后事不详。
德楞泰清 1745 — 18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5—1809 【介绍】: 蒙古正黄旗人,伍弥特氏,字惇堂
乾隆间以前锋、蓝翎长金川台湾廓尔喀等役,累擢至护军统领
又与额勒登保同镇压苗民起事。
嘉庆间移军四川,偕将军明亮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为主力,逼王聪儿姚之富郧西绝地,擒高均德西乡,俘冉天元江油马蹄岗。
后与额勒登保分工,专任湖北境内军事。
官至西安将军三等继勇公
卒谥壮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