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昙谛曹魏
昙谛
姓康
其先康居人
汉灵帝时移附中国。
献帝末乱移止吴兴
父肜尝为冀州别驾
母黄氏昼寝。
梦见一僧呼黄为母。
寄一麈尾并铁镂书镇二枚。
眠觉见两物具存。
因而怀孕生
年五岁母以麈尾等示之。
曰。
秦王所饷。
母曰。
汝置何处。
答云不忆。
至年十岁出家。
学不从师悟自天发。
后随父之樊邓。
遇见关中僧䂮道人。
忽唤䂮名。
䂮曰。
童子何以呼宿老名。
曰。
向者忽言。
阿上是沙弥
为众僧采菜被野猪所伤。
不觉失声耳。
䂮经为弘觉法师弟子。
为僧采菜被野猪所伤。
䂮初不忆此。
乃诣父。
父具说本末。
并示书镇麈尾等。
䂮乃悟而泣曰。
即先师弘觉法师也。
师经为姚苌讲法华。
贫道为都讲。
姚苌饷师二物。
今遂在此。
追计弘觉舍命。
正是寄物之日。
复忆采菜之事弥深悲仰。
后游览籍遇目斯记。
晚入吴虎丘寺
讲礼易春秋各七遍。
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
又善属文翰。
集有六卷。
亦行于世。
性爱林泉。
后还吴兴
入故章昆崙山
闲居涧饮二十馀载。
宋元嘉末卒于山舍。
春秋六十馀。
康僧会孙吴 ? — 280
康僧会
其先康居人
世居天竺
其父因商贾。
移于交趾
年十馀岁。
二亲并终。
至孝服毕出家。
励行甚峻。
为人弘雅有识量。
笃至好学。
明解三藏
博览六经。
天文图纬多所综涉。
辩于枢机颇属文翰。
孙权已制江左
而佛教未行。
先有优婆塞支谦
字恭明
一名越
本月支人。
来游汉境。
初汉桓灵之世有支谶
译出众经。
有支亮字纪明
资学于
又受业于亮。
博览经籍莫不精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其为人细长黑瘦。
眼多白而睛黄。
时人为之语曰。
支郎眼中黄。
形躯虽细是智囊。
汉献末乱避地于吴。
孙权闻其才慧。
召见悦之。
拜为博士
使辅导东宫
韦曜诸人共尽匡益。
但生自外域。
故吴志不载。
以大教虽行。
而经多梵文未尽翻译。
已妙善方言。
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吴黄武元年建兴中
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四十九经。
曲得圣义。
辞旨文雅又依无量寿中本起。
制菩提连句梵呗三契。
并注了本生死经等。
皆行于世。
吴地初染大法。
风化未全。
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
乃杖锡东游。
吴赤乌十年
初达建邺营立茅茨设像行道。
吴国以初见沙门
睹形未及其道。
疑为矫异。
有司奏曰。
有胡人入境。
自称沙门
容服非恒。
事应检察。
曰。
汉明帝梦神号称为佛。
彼之所事岂非其遗风耶。
即召诘问。
有何灵验。
曰。
如来迁迹忽逾千载。
遗骨舍利神无方。
阿育王
起塔乃八万四千。
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
以为誇诞。
乃谓曰。
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
如其虚妄国有常刑。
请期七日。
乃谓其属曰。
法之兴废在此一举。
今不至诚后将何及。
乃共洁斋静室。
以铜瓶加凡烧香礼请。
七日期毕寂然无应。
求申二七亦复如之。
曰。
此寔欺诳将欲加罪。
更请三七。
又特听。
谓法属曰。
宣尼有言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灵应降而吾等无感。
何假王宪
当以誓死为期耳。
三七日暮犹无所见。
莫不震惧。
既入五更。
忽闻瓶中鎗然有声。
自往视果获舍利。
明旦呈
举朝集观。
五色光炎照耀瓶上。
自手执瓶泻于铜盘。
舍利所冲盘即破碎。
大肃然惊起而曰。
希有之瑞也。
进而言曰。
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
乃劫烧之火不能焚。
金刚之杵不能碎。
命令试之。
更誓曰。
法云方被苍生仰泽。
愿更垂神迹以广示威灵。
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
使力者击之。
于是砧磓俱陷舍利无损。
大叹服。
即为建塔。
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
因名其地为佛陀里。
由是江左大法遂兴。
孙皓即政。
法令苛虐废弃淫祀。
乃及佛寺并欲毁坏。
曰。
此由何而兴。
若其教真正。
与圣典相应者。
当存奉其道。
如其无实皆悉焚之。
诸臣佥曰。
佛之威力不同馀神。
康会感瑞大皇创寺。
今若轻毁恐贻后悔。
遣张昱诣寺诘
昱雅有才辩。
难问纵横。
应机骋词。
文理锋出。
自旦之夕。
昱不能屈。
既退送于门。
时寺侧有淫祀者。
昱曰。
玄化既孚此辈何故近而不革。
曰。
雷霆破山聋者不闻。
非音之细。
苟在理通。
则万里悬应。
如其阻塞则肝胆楚越。
昱还叹才明非臣所测。
愿天鉴察之。
大集朝贤。
以马车迎会。
既坐。
问曰。
佛教所明。
善恶报应。
何者是耶。
对曰。
夫明主以孝慈训世。
则赤乌翔而老人见。
仁德育物。
则醴泉涌而嘉苗出。
善既有瑞恶亦如之。
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
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
易称积善馀庆。
诗咏求福不回。
虽儒典之格言。
即佛教之明训。
曰。
若然。
已明。
何用佛教。
曰。
所言略示近迹。
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
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
修善则有天宫永乐。
举兹以明劝沮。
不亦大哉。
当时无以折其言虽闻正法。
而昏暴之性不胜其虐。
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
于地得一金像高数尺呈
使著不净处以秽汁灌之。
共诸群臣笑以为乐。
俄尔之间。
举身大肿。
阴处尤痛。
叫呼彻天。
太史占言。
犯大神所为。
即祈祀诸庙永不差愈。
婇女先有奉法者。
因问讯云。
陛下就佛寺中求福不。
举头问曰。
佛神大耶。
婇女云。
佛为大神。
心遂悟具语意故。
婇女即迎像置殿上。
香汤洗数十过。
烧香忏悔。
叩头于枕自陈罪状。
有顷痛间。
遣使至寺。
问讯道人。
请会说法。
即随入。
具问罪福之由。
为敷析辞甚精要。
先有才解欣然大悦。
因求看沙门戒。
以戒文禁秘不可轻宣。
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
分作二百五十事。
行住坐卧皆愿众生。
见慈愿广普。
益增善意。
即就受五戒。
旬日疾瘳。
乃于所住更加修饰。
宣示宗室莫不必奉。
在吴朝亟说正法。
性凶粗不及妙义。
唯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
建初寺译出众经。
所谓阿难念弥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等。
又出小品及六度集杂譬喻等。
并妙得经体。
文义允正。
又传泥洹呗声。
清靡哀亮一代模式。
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
并制经序。
辞趣雅便义旨微密。
并见于世。
至吴天纪四年四月
降晋。
九月遘疾而终。
是岁晋武太康元年也。
至晋成咸和中
苏峻作乱。
所建塔。
司空何充复更修造。
平西将军赵诱
世不奉法傲慢三宝。
入此寺。
谓诸道人曰。
久闻此塔屡放光明虚诞不经所未能信。
若必自睹所不论耳。
言竟塔即出五色光。
照曜堂刹。
肃然毛竖。
由此信敬。
于寺东更立小塔远由大圣神感。
近亦康会之力。
故图写厥像传之于今。
孙绰为之赞曰。
会公箫瑟  寔惟令质  心无近累 情有馀逸  属此幽夜  振彼尤黜 超然远诣  卓矣高出 有记云。
孙皓打试舍利。
谓非其权时。
余案将坏寺。
诸臣咸答。
康会感瑞大皇创寺。
是知初感舍利必也权时。
故数家传记。
咸言。
孙权感舍利于吴宫。
其后更试神验。
或将也。
其先康居人
世居天竺
其父因商贾。
移于交阯
年十馀岁。
二亲并亡。
以至性奉孝
服毕出家。
励行甚峻。
为人弘雅有识量。
明解三藏
博览六经。
天文图纬。
多所综涉。
颇属文翰。
孙权已制江左
而佛教未行。
先有优婆塞支谦
字恭明
本月支人。
来游汉境。
初汉桓灵之世。
支谶
译出众经。
有支亮。
资学于识。
又受业于亮。
博览经籍。
莫不精究。
汉献末乱。
避地于吴。
孙权闻其才慧。
召见悦之。
拜为博士
使辅导东宫
韦曜诸人。
共尽匡益。
以大教虽行。
而经多梵文。
乃收集众本。
译为汉语。
吴黄武元年
至建兴中
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
四十九经。
曲得圣义。
并注了本生死经等。
吴地初染大法。
风化未全。
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
乃杖锡东游。
吴赤乌十年初。
建业
营立茅茨。
设像行道。
有司奏曰。
有番人入境。
自称沙门
容服非恒。
事应检察。
曰。
昔汉明梦神。
号称为佛。
彼之所事。
岂其遗风耶。
即召诘问。
有何灵验。
曰。
如来迁迹。
忽逾千载。
遗骨舍利。
无方。
阿育王起塔。
八万四千。
夫塔寺之兴。
以表遗化也。
以为誇诞。
乃谓曰。
若能得舍利。
当为造塔。
如其虚妄。
国有常刑。
请期七日。
乃谓其属曰。
法之兴废。
在此一举。
今不至诚。
后将何及。
乃共洁斋靖室。
以铜瓶加几。
烧香礼请。
七日期毕。
寂然无应。
求申二七。
亦复如之。
曰。
此欺诳。
将欲加罪。
更请三七。
又特听。
谓法属曰。
灵应降。
而吾等无感。
何假王宪
当以誓死为期耳。
三七日暮。
犹无所见。
莫不震惧。
既入五更。
忽闻瓶中铿然有声。
自往视。
果获舍利。
明旦呈
举朝集观。
五色光炎。
照耀瓶上。
自手执瓶。
泻于铜盘。
舍利所冲。
盘即破碎。
大肃然惊起曰。
希有之瑞也。
进言曰。
舍利威神。
岂直光明相而已。
乃劫烧之火不能焚。
金刚之杵不能碎。
命令试之。
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
使力者击之。
于是砧磓俱陷。
舍利无损。
大嗟服。
即为建塔。
以始有佛寺。
故号建初寺
因名其地。
为佛陀里。
由是江左大法遂兴。
孙皓即正。
法令苛虐。
废弃淫祠。
乃及佛寺。
诸臣佥曰。
佛之威力。
不同馀神。
康会感瑞。
大皇创寺。
今若轻毁。
恐贻后悔。
遣张昱诣寺诘
昱雅有才辩。
难问纵横。
应机骋辞。
文理锋出。
自旦之夕。
昱不能屈。
昱还。
才明。
非臣所测。
愿天鉴察之。
大集朝贤。
以车马迎会。
既坐。
问曰。
佛教所明善恶报应。
何者是耶。
对曰。
夫明主以孝慈训世。
则赤乌翔。
老人星见。
仁德育物。
则醴泉涌。
而嘉苗出。
善既有瑞。
恶亦如之。
易称积善馀庆。
诗咏求福不回。
虽儒典之格言。
即佛之明训。
曰若然。
已明。
何用佛教。
曰。
所言。
略示近迹。
至于释教。
则备极幽微。
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
修善则有天宫永乐。
举兹以明。
劝沮不亦大哉。
当时无以折其言。
虽闻正法。
而昏异之性不胜其虐。
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
于地中得一立金像。
高数尺。
使著不净处。
以秽汁灌之。
共诸群臣笑以为乐。
俄尔之间。
举身大肿。
阴处犹痛。
叫呼彻天。
太史占言。
犯大神所为。
即祈祀诸庙。
永不差愈。
采女先有奉法者。
因问讯云。
陛下就佛中求福不。
举头问曰。
佛神大耶。
采女云。
佛为大神。
心遂悟。
采女即迎像置殿上。
香汤洗数十过。
烧香忏悔。
叩头于枕。
自陈罪状。
有顷痛间。
遣使至寺请会说法。
即随入。
见问罪福之由。
为敷析。
辞甚精要。
欣然大悦。
因求看沙门戒。
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
分作二百五十事。
行住坐卧。
皆愿众生。
见慈愿广普。
益增善意。
即就受五戒。
旬日疾瘳。
乃于所住处。
更加修饰。
宣示宗室。
莫不必奉。
在吴朝。
亟说正法。
性𠒋粗。
不及妙义。
唯叙报应近事。
以开其心。
建初寺
译出众经。
如阿难念弥陀经。
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等。
又小品及六度集杂譬喻等。
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
并制序。
至吴天纪四年四月
降晋。
九月
遘疾而终。
乃晋武太康元年
释道辨魏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范阳田氏
母梦僧著衲持锡入腹。
而生。
幼多神异。
稍长以病聋聩。
谢世缘。
从薙落。
经律奥义。
不学而知。
尤长于部析邪正。
开释封滞。
尝对孝文帝
弘宣大教。
称旨。
初住北台
后随南迁。
誉蔼河洛。
时有大法尊王经八十卷。
号为佛所说
一读而识其伪。
趣焚之。
且欲尽注藏典。
以辟馀非。
或见异徵遂寝。
维摩
胜鬘。
金刚般若。
大乘义章
小乘义章。
申玄照等。
行世。
弟子二人昙永亡名也。
永负才傲俗。
潜遁自守。
每杖之。
初无恨想。
而晨夕遥礼云。
释道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汲郡林虑人也。
史亡其氏。
十二弃家从师。
无所得书。
遣借论语于旁舍。
晚不持归。
曰已习之矣。
师使覆之。
不遗一字。
大嗟异。
为落发。
及受具戒。
长游关中
依依罗什
什谓姚兴曰。
比见融公
殆是人类精奇。
引见与语。
心服之。
诏入逍遥园参译。
当是时。
什译菩萨戒本。
又译中论。
方就两卷。
便能讲之。
什又使讲新法华经。
而自听其判析曰。
大法之
正赖此子也。
国有婆罗门。
自谓尽读西国书。
闻什在关中
乃曰岂可使释氏之风。
独传震旦耶。
遂驼其书至。
姚兴几惑其说。
婆罗门乞与僧辨优劣。
关中僧皆相视缺然。
什谓曰。
子可当之。
顾外道经书未读。
密使人尽录其书目。
一览即诵。
剋日论义。
姚兴与公卿大集。
婆罗门以博观为夸。
数其所读。
并秦地经史。
三倍之。
什嘲之曰。
君乃未闻大秦有学者乎。
敢轻远来。
于是婆罗门愧服。
再拜足而去。
后还彭城讲授。
众常数百人。
性不喜喧狎。
常登楼读书。
人罕识面。
殁寿七十四。
著法华大品。
维摩义疏。
金光明十地品义若干卷。
释道融
汲郡林虑人
十二出家。
厥师爱其神彩先令外学
往村借论语竟不赍归。
于彼已诵。
师更借本覆之不遗一字。
既嗟而异之。
于是恣其游学。
迄至立年才解英绝。
内外经书闇游心府。
罗什在关故往咨禀。
什见而奇之。
姚兴曰。
昨见融公复是奇特聪明释子。
引见叹重。
敕入逍遥园参正详译。
因请什出菩萨戒本。
今行于世。
后译中论始得两卷。
便就讲剖折文言预贯终始。
什又命讲新法华。
什自听之乃叹曰。
佛法之其人也。
俄而师子国有一婆罗门。
聪辩多学。
西土俗书罕不披诵。
为彼国外道之宗。
闻什在关大行佛法。
乃谓其徒曰。
宁可使释氏之风独传震旦。
而吾等正化不洽东国遂乘驼负书来入长安
姚兴见其口眼便僻。
颇亦惑之。
婆罗门乃启曰。
至道无方各尊其事今请与僧捔其辩力。
随有优者即传其化。
即许焉。
关中僧众相视缺然莫敢当者。
什谓曰。
此外道聪明殊人。
捔言必胜。
使无上大道在吾徒而屈。
良可悲矣。
若使外道得志则法轮摧轴。
岂可然乎。
如吾所睹在君一人。
自顾才力不减。
而外道经书未尽披读。
乃密令人写婆罗门所读经目。
一披即诵。
后剋日论义。
姚兴自出。
公卿皆会阙下。
关中僧众四远必集。
与婆罗门拟相詶抗。
锋辩飞玄彼所不及。
婆罗门自知辞理已屈。
犹以广读为誇。
乃列其所读书并秦地经史名目卷部。
三倍多之。
什因嘲之曰。
君不闻大秦广学。
那忽轻尔远来。
婆罗门心愧悔伏顶礼足。
数日之中无何而去。
像运再兴有力也。
后还彭城常讲说相续。
问道至者千有馀人。
依随门徒数盈三百。
性不狎諠。
常登楼披玩。
慇勤善诱毕命弘法。
后卒于彭城
春秋七十四矣。
所著法华大品金光明十地维摩等义疏。
并行于世矣。
汲郡林虑人
十二出家。
厥师爱其神彩。
先令外学
往村借论语。
竟不赍归。
于彼已诵。
师借本覆之。
不遗一字。
嗟而异之。
于是恣其游学。
迄至立年。
才解英绝。
罗什在关。
特往咨禀。
什见而奇之。
姚兴曰。
昨见融公
复是大奇聪明释子。
引见叹重。
敕入逍遥园
参正详译。
因请什出菩萨戒本。
并译中论。
始得两卷。
复就讲。
剖析文言。
预贯终始。
什又命讲新法华。
什自听之。
叹曰。
佛法之
其人也。
俄而师子国
有一婆罗门。
聪辨多学。
西土俗书。
罕不披诵。
为彼国外道之宗。
闻什在关。
大行佛法。
乃谓其徒曰。
宁可使释氏之风。
独传震旦。
而吾等不洽东国。
遂驼负书。
来入长安
姚兴见其口眼便辟。
颇亦惑之。
婆罗门乃启曰。
至道无方。
各遵其事。
今请与僧捔其辩力。
随有优者。
即传其化。
即许焉。
关中僧众。
相视缺然。
莫敢当者。
什谓曰。
此外道聪明殊人。
捅言必胜。
使无上大道在吾徒而屈。
良可悲矣。
若使外道得志。
则法轮摧轴。
岂可然乎。
吾所睹。
在君一人。
自顾才力不减。
而外道经书。
未尽披读。
乃密令人写婆罗门所读经目。
一披即诵。
后尅日论义。
姚兴自出。
公乡皆会阙下。
关中僧众。
四远毕集。
与婆罗门拟相训抗。
锋辩飞玄。
彼所不及。
婆罗门自知辞理已屈。
犹以广读为誇。
乃列其所读书。
并秦地经史。
名目卷部。
三倍多之。
什因嘲之曰。
君不闻大秦广学。
那忽轻尔远来。
婆罗门心愧悔伏。
顶礼足。
旬日之中。
无何而去。
后还彭城
常讲说相续。
依随门徒。
数盈三百。
后卒于彭城
春秋七十四。
所著法华。
大品。
金光明。
十地。
维摩等义疏。
并行于世。
释道仪
道仪
本姓贾
雁门娄烦慧远之姑。
出𡣪同郡解直。
直为寻阳亡。
年二十二。
弃舍俗累披著法衣。
聪明敏哲博闻强记。
诵法华经讲维摩小品。
精义妙理因心独悟。
戒行高峻神气清邈。
闻中畿经律渐备讲集相续。
晋泰元末乃至京师住何后寺。
端心律藏妙究精微。
身执卑恭在幽不惰。
衣裳粗弊自执杖钵。
清散无矫道俗高之。
年七十八遇疾已笃。
执心弥励诵念无殆。
弟子请曰。
愿加消息冀蒙胜损。
答曰。
非所宜言。
言绝而卒。
释法绪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生混氏。
高昌人
有高行。
诵法华维摩金光明。
居刘师冢间。
脩禅观。
虎为伴侍。
及卒。
盛夏
施身虫鸟。
七日不坏。
夕有光明照村落。
其香气则经旬乃歇。
父老塔之冢上。
释法绪
姓混
高昌人
德行清谨蔬食修禅。
后入蜀于刘师冢间头陀山谷。
虎兕不伤。
诵法华维摩金光明。
常处石室中且禅且诵。
盛夏于室中舍命。
七日不臭。
尸左侧有香。
经旬乃歇。
每夕放光照彻数里。
村人即于尸上为起冢塔焉。
僧支遁东晋 314 — 36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字道林
出关氏。
陈留人
或曰林虑人
少有爽气。
神悟天纵。
初至京师
太原王濛见之曰。
造微之功。
当不减辅嗣耳。
陈群殷融尝念卫玠神情。
后进无能继者。
及见
叹息以为重见若人。
家世事佛。
隐居馀杭
年二十五为沙门
讲说句读脱略。
为守文者所陋。
谢安闻之曰。
九方歅相马。
略其玄黄。
取俊逸耳。
王洽刘惔毁浩许询郤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
皆一时名士。
为方外交。
尝在白马寺
与刘系之等谈庄周曰。
夫以适性为逍遥。
是不然。
且桀蹠以残害为性。
岂亦逍遥乎。
于是注逍遥篇。
学者宗之。
东还支山寺。
晚欲入剡中。
谢安吴兴
以书抵曰。
思君日积比辰尤甚。
知欲还剡自治。
为之怅然。
人生如寄耳。
自顷风流得意事。
殆磨灭都尽。
唯终日戚戚。
迟君一来相尉耳。
山县闲静。
差可养痾。
计不减剡。
而医药易致。
幸副积想也。
王羲之会稽
名。
未之信。
曰见之乃定。
还剡。
路由稽山
羲之
惊其风度曰。
逍遥篇尚记之乎。
为作数千言。
粲然天就。
披露理窟。
羲之首肯之。
延住灵嘉寺。
欲日夕见之。
久之入沃洲小岭。
建精舍。
讲授众千指。
晚移石城山栖光寺。
木食涧饮。
注安般四禅诸经。
并著即色游玄论。
圣不辨知论。
道行旨归。
学道式等。
追踪马鸣龙胜
山阴
维摩
许询为都讲。
通一义。
众意不能难。
设一难。
又意不能通。
而宾主之辨。
相寻无穷。
听者多自言得旨。
诘之辄失。
哀帝请讲般若。
朝野悦伏。
王濛极精思。
作数百语诣
曰。
与君别久。
而君语了不长。
何也。
惭叹曰。
绛钵之王也。
郤超问谢安
谈何如嵇中散
曰。
嵇努力裁得半耳。
又问何如殷浩
曰。
亹亹请辨。
恐当抗行。
超拔渊源
有惭德。
郤超与亲旧书曰。
林公神理所通。
玄拔独悟。
数百年来。
绍隆大法。
令真理不绝。
一人而已。
京师三年
上书乞归山林。
诏可之。
资给发遣。
事事丰厚。
一时名流。
并饯离于征虏亭。
子叔前至。
而坐。
谢安石后至。
值蔡暂起。
移就其处。
蔡还合其褥举谢掷地。
谢不以介意。
其为时贤所慕如此。
遂收迹剡山。
人有遗马者。
受之。
有讥之者。
曰。
吾爱其神俊。
聊复畜之耳。
有饷鹤者曰。
尔冲天之物。
宁当为人耳目玩乎。
遂放之。
幼与师论物类。
谓用鸡卵不足为杀。
师不能屈。
师亡。
忽见形。
投卵于地。
㲉破。
雏行。
由是感悟。
蔬食终身。
尝经馀姚坞。
信宿不去。
或问其意。
谢安石相从于此。
未尝不移旬。
今触情是愁耳。
乃移坞中。
太和元年闰四月四日殁。
寿五十三。
葬坞中。
戴逵过其墓曰。
德音未远。
拱木已繁。
计神理不俱。
气运尽耳。
有同学法处者。
精义入神。
亡。
叹曰。
匠石废斤于郢人
伯牙绝弦于钟子。
吾质亡矣。
作悼章成。
放笔而化。
文集十卷。
时东土。
复有竺法仰。
亦以慧解致闻。
王坦之所重。
亡后见形诣王。
勖以行业。
竺道馨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女尼。
太山人俗姓羊
志性于谨。
年二十,能诵《法华》、《维摩》诸经。
具戒后研求理味,蔬食苦节。
洛阳东寺,雅能清谈,尤善小品。
晋海西公太和中有女人辩妒之,以毒药害之。
竺道馨
本姓羊
太山人也。
志性专谨与物无忤。
沙弥时常为众使口恒诵经。
及年二十诵法华维摩等经。
具戒后研求理味蔬食苦节。
弥老弥至。
洛阳东寺
雅能清谈尤善小品。
贵在理通不事辞辩。
一州道学所共师宗。
比丘尼讲经馨其始也。
泰和有女人辩。
笃信专行服气。
先时人物亦多敬事。
及馨道王其术寝亡。
令辩假结同姓数相去来。
内怀姤嫉伺行毒害。
后窃以毒药内馨食中。
诸治不愈。
弟子问往谁家得病。
答曰。
我其知主。
皆籍业缘。
汝无问也。
设道有益我尚不说。
况无益耶。
不言而终。
鸠摩罗什十六国 344 — 4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43或344—413 【介绍】: 即拘摩罗耆婆鸠摩罗什婆
意为“童寿”。
十六国时高僧龟兹人,祖籍天竺
七岁随母出家。
九岁以后,游学罽宾月氏、疏勒等国,学小乘、大乘,精研《中论》、《十二门论》等,誉满西域
二十岁还龟兹
前秦苻坚建元十八年吕光龟兹,得罗什,遂滞留凉州十八年,得通汉文。
后凉灭,入长安,为后秦姚兴国师
逍遥园译场,罗什译主
后八年,据《大唐内典录》载,共译佛经98部,425卷。
著名弟子有僧肇僧睿道生道融,世称“什门四圣”。
大乘部之《妙法莲华经》、《大方等大集经》、《维摩诘经》、《中论》、《百论》、《大智度论》等,均出其手,译文典丽而不失原意。
现存著作有《大乘大义章》。
鸠摩罗什
此云童寿
天竺人也。
家世国相
什祖父达多。
倜傥不群名重于国。
父鸠摩炎。
聪明有懿节。
将嗣相位。
乃辞避出家。
东度葱岭
龟兹王闻其弃荣甚敬慕之。
自出郊迎请为国师
王有妹年始二十识悟明敏过目必能。
一闻则诵。
且体有赤黡法生智子。
诸国娉之并不肯行。
及见摩炎心欲当之。
乃逼以妻焉。
既而怀什。
什在胎时。
其母自觉。
神悟超解有倍常日。
闻雀大寺名德既多。
又有得道之僧。
即与王族贵女德行诸尼。
弥日设供请斋听法。
什母忽自通天竺语。
难问之辞必穷渊致。
众咸叹之。
罗汉达摩瞿沙曰。
此必怀智子。
为说舍利弗在胎之證。
及什生之后还忘前言。
顷之什母乐欲出家。
夫未之许。
遂更产一男名弗沙提婆。
后因出城游观见冢间枯骨异处纵横。
于是深惟苦本定誓出家。
若不落发不咽饮食。
至六日夜气力绵乏疑不达旦。
夫乃惧而许焉。
以未剃发故犹不尝进。
即敕人除发。
乃下饮食。
次旦受戒仍乐禅法。
专精匪懈学得初果。
什年七岁亦俱出家。
从师受经日诵千偈。
偈有三十二字。
凡三万二千言。
诵毗昙既过。
师授其义。
即自通达。
无幽不畅。
龟兹国人以其母王妹利养甚多。
乃携什避之。
什年九岁。
随母渡辛头河至罽宾
遇名德法师槃头达多。
罽宾王之从弟也。
渊粹有大量。
才明博识独步当时。
三藏九部莫不该练。
从旦至中手写千偈。
从中至暮亦诵千偈。
名播诸国远近师之。
什至即崇以师礼。
从受杂藏中长二含凡四百万言。
多每称什神俊。
遂声彻于王。
王即请入宫。
集外道论师共相攻难。
言气始交。
外道轻其年幼言颇不逊。
什乘隙而挫之。
外道折伏愧惋无言。
王益敬异。
日给鹅腊一双粳米面各三斗酥六升。
此外国之上供也。
所住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弥十人营视扫洒。
有若弟子。
其见尊崇如此。
至年十二。
其母携还龟兹
诸国皆聘以重爵。
什并不顾。
时什母将什至月氏北山
有一罗汉见而异之。
谓其母曰。
常当守护。
沙弥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
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
与优波掘多无异。
若戒不全无能为也
正可才明携诣法师而已。
什进到沙勒国顶戴佛钵。
心自念言。
钵形甚大何其轻耶。
即重不可胜。
失声下之。
母问其故。
答云。
儿心有分别故钵有轻重耳
遂停沙勒一年。
其冬诵阿毗昙。
于十门修智诸品无所咨受。
而备其妙。
又于六足诸问无所滞碍。
沙勒国有三藏沙门名喜见
谓其王曰此沙弥不可轻。
王宜请令初开法门。
凡有二益。
一国内沙门耻其不逮必见勉强。
龟兹王必谓什出我国。
而彼尊之是尊我也。
必来交好。
王许焉。
即设大会请什升座说转法轮经。
龟兹王果遣重使酬其亲好。
什以说法之暇。
乃寻访外道经书。
善学围陀含多论。
多明文辞制作问答等事。
又博览四围陀典及五明诸论。
阴阳星算莫不必尽。
妙达吉凶言若符契。
为性率达不厉小检。
修行者颇共疑之。
然什自得于心未尝介意。
时有莎车王子参军王子兄弟二人。
委国请从而为沙门
兄字须利耶跋陀
弟字须利耶苏摩。
苏摩才伎绝伦专以大乘为化。
其兄及诸学者皆共师焉。
什亦宗而奉之。
亲好弥至。
苏摩后为什说阿耨经。
什闻阴界诸入皆空无相。
怪而问曰。
此经更有何义而皆破坏诸法。
答曰。
眼等诸法非真实有。
什既执有眼根。
彼据因成无实。
于是研覈大小往复移时。
什方知理有所归。
遂专务方等。
乃叹曰。
吾昔学小乘如人不识金以鍮石为妙。
因广求义要受诵中百二论及十二门等。
顷之随母进到温宿国
龟兹之北界。
时温宿有一道士
神辩英秀振名诸国。
手击王鼓而自誓言。
论胜我者斩首谢之。
什既至以二义相检。
即迷闷自失稽首归依。
于是声满左誉宣河外。
龟兹王躬往温宿。
迎什还国。
广说诸经。
四远宗仰莫之能抗。
时王子为尼。
字阿竭耶末帝。
博览群经特深禅要。
云已證二果闻法喜踊。
乃更设大集请开方等经奥。
什为推辩诸法皆空无我分别阴界假名非实。
时会听者莫不悲感追悼恨悟之晚矣。
至年二十受戒于王宫。
卑摩罗叉学十诵律。
有顷什母辞往天竺
龟兹王白纯曰。
汝国寻衰吾其去矣。
行至天竺进登三果。
什母临去谓什曰。
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
传之东土唯尔之力。
但于自身无利。
其可如何。
什曰。
大士之道利彼忘躯。
若必使大化流传。
能洗悟矇俗。
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
于是留住龟兹止于新寺。
后于寺侧故宫中。
初得放光经。
始就披读。
魔来蔽文唯见空牒。
什知魔所为。
誓心踰固。
魔去字显。
仍习诵之。
复闻空中声曰。
汝是智人何用读此。
什曰。
汝是小魔宜时速去。
我心如地不可转也。
停住二年
广诵大乘经论洞其秘奥。
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
大秦锦褥铺之。
令什升而说法。
什曰。
家师犹未悟大乘欲躬往仰化。
不得停此。
俄而大师盘头达多不远而至。
曰。
大师何能远顾。
达多曰。
一闻弟子所悟非常。
二闻大王弘赞佛道。
故冒涉艰危远奔神国。
什得师至欣遂本怀。
为说德女问经。
多明因缘空假。
昔与师俱所不信。
故先说也。
师谓什曰。
汝于大乘见何异相而欲尚之。
什曰。
大乘深净明有法皆空。
小乘偏局多诸漏失。
师曰汝说一切皆空甚可畏也。
安舍有法而爱空乎。
如昔狂人令绩师绩线极令细好。
绩师加意细若微尘。
狂人犹恨其粗。
绩师大怒乃指空示曰。
此是细缕。
狂人曰。
何以不见。
师曰。
此缕极细。
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
况他人耶。
狂人大喜以付织师。
师亦效焉皆蒙上赏而实无物。
汝之空法亦由此也。
什乃连类而陈之。
往复苦至经一月馀日。
方乃信服。
师叹曰。
师不能达反启其志。
验于今矣。
于是礼什为师。
言和上是我大乘师。
我是和上小乘师矣。
西域诸国咸伏什神俊。
每年讲说诸王皆长跪座侧。
令什践而登焉。
其见重如此。
什既道流西域名东川
时符坚僣号关中
有外国前部王及龟兹王弟。
并来朝坚。
坚引见二王说坚云。
西域多产珍奇。
请兵往定以求内附。
至符坚建元十三年岁次丁丑正月
太史奏云。
有星见于外国分野。
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
坚曰。
朕闻西域鸠摩罗什
襄阳沙门释道安
将非此耶。
即遣使求之。
至十七年二月
善善王前部王等。
又说坚请兵西伐。
十八年九月坚遣骁骑将军吕光陵江将军姜飞。
将前部王及车师王等。
率兵七万。
西伐龟兹乌耆诸国。
临发坚饯建章宫
曰。
帝王应天而治。
以子爱苍生为本。
岂贪其地而伐之乎。
正以怀道之人故也。
朕闻西国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
为后学之宗。
朕甚思之。
贤哲者国之大宝。
若剋龟兹即驰驿送什。
军未至。
什谓龟兹王白纯曰。
国运衰矣。
当有勍敌。
日下人从东方来。
宜恭承之勿抗其锋。
纯不从而战。
遂破龟兹杀纯。
立纯弟震为主。
既获什未测其智量。
见年齿尚少。
乃凡人戏之。
强妻以龟兹王女。
什距而不受辞甚苦到。
曰。
道士之操不踰先父。
何可固辞。
乃饮以醇酒。
同闭密室。
什被逼既至遂𮓪其节。
或令骑牛及乘恶马欲使堕落。
什常怀忍辱曾无异色。
惭愧而止还中路置军于山下。
将士已休。
曰。
不可在此。
必见狼狈。
宜徙军陇上。
不纳。
至夜果大雨洪潦暴起。
水深数丈。
死者数千。
始密而异之。
什谓曰。
此凶亡之地不宜淹留。
推运揆数应速言归。
中路必有福地可居。
从之。
凉州闻符坚已为姚苌所害。
光三军缟素大临城南。
于是窃号关外称年太安
太安元年正月姑臧大风。
曰。
不祥之风当有奸叛。
然不劳自定也。
俄而梁谦彭晃相系而叛。
寻皆殄灭。
至光龙飞二年
张掖临松卢水胡沮渠男成及从弟蒙逊反。
建康太守段业为主。
庶子秦州刺史太原公纂
率众五万讨之。
时论谓等乌合。
有威声势必全剋。
以访什。
曰。
观察此行未见其利。
既而败绩于合梨。
俄又郭馨作乱。
委大军轻还。
复为馨所败仅以身免。
中书监张资文翰温雅。
甚器之。
资病。
博营救疗。
有外国道人罗叉。
云能差资疾。
喜给赐甚重。
什知叉诳诈。
告资曰。
叉不能为益徒烦费耳。
冥运虽隐可以事试也。
乃以五色系作绳。
结之烧为灰末投水中。
灰若出水还成绳者。
病不可愈。
须臾灰聚浮出复绳本形。
既而又治无效。
少日资亡。
顷之又卒。
子绍袭位。
数日庶子纂杀绍自立。
称元咸宁
咸宁二年有猪生子。
一身三头。
龙出东厢井中到殿前蟠卧。
比旦失之。
纂以为美瑞
大殿为龙翔殿。
俄而有黑龙升于当阳九宫门。
纂改九宫门为龙兴门。
什奏曰。
皆潜龙出游豕妖表异。
龙者阴类出入有时。
而今屡见则为灾眚。
必有下人谋上之变。
宜剋棋修德以答天戒。
纂不纳。
与什博戏。
杀棋曰。
斫胡奴头。
曰。
不能斫胡奴头。
胡奴将斫人头。
此言有旨。
而纂终不悟。
弟保有子名超。
小字胡奴
后果杀纂斩首。
立其兄隆为主。
时人方验什之言也。
什停凉积年。
吕光父子既不弘道。
故蕴其深解无所宣化。
符坚已亡竟不相见。
姚苌僣有关中
亦挹其高名虚心要请。
诸吕以什智计多解。
恐为姚谋不许东入。
卒子兴袭位。
复遣敦请。
弘始三年三月
有树连理生于广庭。
逍遥园变为茝。
以为美瑞
谓智人应入。
至五月兴遣陇西公硕德西伐吕隆
军大破。
至九月上表归降。
方得迎什入关。
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于长安
兴待以国师之礼。
甚见优宠。
晤言相对则淹留终日。
研微造尽则穷年忘勌。
自大法东被始于汉明。
涉历魏晋经论渐多。
而支竺所出多滞文格义。
兴少达崇三宝锐志讲集。
什既至止。
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
什既率多谙诵无不究尽。
转能汉言音译流便。
既览旧经义多纰僻。
皆由先度失旨不与梵本相应。
于是兴使沙门增䂮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馀人咨受什旨。
更令出大品。
什持梵本兴执旧经以相雠校。
其新文异旧者义皆圆通。
众心悏伏莫不欣赞。
兴以佛道冲邃其行唯善。
信为出苦之良津御世之洪则。
故托意九经游心十二。
乃著通三世论以勖示因果。
王公已下并钦赞厥风。
大将军常山公左军将安城侯嵩并笃信缘业。
屡请什于长安大寺讲说新经。
续出小品金刚波若十住法华维摩思益首楞严持世佛藏菩萨藏遗教菩提无行呵欲自在王因缘观小无量寿新贤劫禅经禅法要禅要解弥勒成佛弥勒下生十诵律十诵戒本菩萨戒本释论成实十住中百十二门论凡三百馀卷。
并畅显神源挥发幽致。
于时四方义士万里必集。
盛业久大于今咸仰。
龙光释道生
慧解入微玄搆文外。
每恐言舛入关请决。
庐山释慧远学贯群经栋梁遗化。
而时去圣久远疑义莫决。
乃封以咨什语见传。
沙门僧睿才识高明。
常随什传写。
什每为论西方辞体商略同异云。
天竺国俗甚重文制。
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
凡觐国王必有赞德。
见佛之仪。
以歌叹为贵。
经中偈颂皆其式也。
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
虽得大意殊隔文体。
有似嚼饭与人。
非徒失味。
乃令呕哕也。
什尝作颂赠沙门法和云。
心山育明德。
流薰万由延。
鸾孤桐上。
清音彻九天。
凡为十偈辞喻皆尔。
什雅好大乘志存敷广。
常叹曰。
吾若著笔作大乘阿毗昙。
非迦旃延子比也。
今在秦地深识者寡。
折翮于此将何所论。
乃悽然而止。
唯为姚兴著实相论二卷。
并注维摩
出言成章无所删改。
辞喻婉约莫非玄奥。
什为人神情朗彻傲岸出群。
应机领会鲜有伦匹者笃。
性仁厚汎爱为心。
虚己善诱终日无勌。
姚主常谓什曰。
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
若一旦后世。
何可使法种无嗣。
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
自尔以来不住僧坊。
别立廨舍供给丰盈。
每至讲说常先自说。
譬喻如臭泥中生莲花
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
初什在龟兹卑摩罗叉律师受律。
卑摩后入关中
什闻至欣然师敬尽礼。
卑摩未知被逼之事。
因问什曰。
汝于汉地大有重缘。
受法弟子可有几人。
什答云。
汉境经律未备。
新经及诸论等。
多是什所传出。
三千徒众皆从什受法。
但什累业障深。
故不受师教耳。
杯渡比丘彭城
闻什在长安
乃叹曰。
吾与此子戏别三百馀年。
杳然未期。
迟有遇于来生耳。
什未终日。
少觉四大不愈。
乃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国弟子诵之以自救。
未及致力转觉危殆。
于是力疾与众僧告别曰。
因法相遇殊未尽伊心。
方复后世恻怆何言。
自以闇昧谬充传译。
凡所出经论三百馀卷。
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
存其本旨必无差失。
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
今于众前发诚实誓。
若所传无谬者。
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
伪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
卒于长安
是岁晋义熙
五年也。
即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
薪灭形碎唯舌不灰。
后外国沙门来云。
罗什所谙十不出一。
初什一名鸠摩罗耆婆。
外国制名多以父母为本。
什父鸠摩炎。
母字耆婆。
故兼取为名。
然什死年月诸记不同。
或云弘始七年
或云八年
或云十一年
寻七与十一字或讹误。
译经录传中犹有一年者。
恐雷同三家无以正焉。
此云童寿
天竺人也。
家世国相
什既道流西域
名被东国。
苻坚僭号关中
有外国前部王。
龟兹王弟。
并来朝
于正殿引见二王。
因说云。
西域多产珍奇。
乃请兵往定。
以求内附。
至苻坚建元十三年正月
太史奏云。
有星见外国分野。
当有大德智人。
入辅中国。
曰。
朕闻西域鸠摩罗什
襄阳沙门道安
将非此耶。
即遣使求之。
十八年九月
骁骑将军吕光
陵江将军姜飞等。
将前部王。
车师王等。
率兵七万。
西伐龟兹
乌耆诸国。
临发。
建章宫
曰。
帝王应天而治。
以子爱苍生为本。
岂贪其地而伐之。
正以怀道之人故也。
朕闻西国鸠摩罗什
深解法相。
善闲阴阳。
为后学之宗。
朕甚思之。
贤哲者国之大宝。
若尅龟兹
即驰驿送什。
军未到。
什对龟兹王白纯曰。
国运衰矣。
当有勍敌日下。
宜恭承之。
勿抗其锋。
钝不从而战。
遂破龟兹
杀纯立纯弟震为主。
既获什。
未测其智量。
见年齿尚少。
乃凡人戏之。
强妻以龟兹王女。
什拒而不受。
辞甚苦到。
乃饮以醇酒。
不亏其节。
或令骑牛。
及乘恶马。
欲使堕落。
什曾无异色。
惭愧而止。
还中路。
置军于山下。
将士已休。
曰。
不可在此。
必见狼狈。
宜徙军陇上。
不纳。
至夜果大雨。
洪潦暴起。
水深数丈。
死者数千。
始异之。
什谓曰。
此凶亡之地。
不宜淹留。
归中路。
必有福地可居。
从之。
凉州
苻坚已为姚苌所害。
光三军缟素。
大临城南。
于是窃号关外。
称年太安
顷之。
卒。
子绍袭位。
庶子纂杀绍自立。
弟保有子名超。
杀纂斩首。
立其兄隆为主。
什停凉积年。
闻高名。
虚心要请。
诸吕以什智计多解。
恐为姚谋。
不许东入。
卒。
子兴袭位。
复遣敦请。
弘始三年三月有树连理。
生于庙庭。
逍遥园
变为𦶜。
以为美瑞
谓智人应入。
至五月
兴遣陇西公硕德。
西伐吕隆
军大破。
至九月
上表归降。
方得迎什入关。
其年十二月二十日
至于长安
兴待以国师之礼。
甚见优宠。
晤言相对。
则淹留终日。
研微造尽。
则穷年忘勌。
自大法东被。
始于汉明。
涉历魏晋
经论渐多。
兴少崇三宝。
锐志讲集。
什既至止。
仍请入西明阁。
逍遥园
译出众经。
尽转汉言。
音译流便。
渐览旧经。
义多纰缪皆由先译失旨。
不与梵本相应。
于是兴使沙门僧䂮
僧迁。
法钦。
道流。
道恒
道标
僧睿
僧肇等。
八百馀人。
咨受什旨。
更令出大品。
什持梵本。
兴执旧经以相雠校。
文义圆通。
众心惬伏。
兴以佛道冲𨗉。
乃著通三世论。
以勖示因果。
王公已下。
并钦赞厥风。
续出小品。
金刚般若。
十住。
法华。
维摩
思益。
首楞严。
持世。
佛藏。
菩萨藏。
遗教。
菩提。
无行。
呵欲。
自在王。
因缘观。
小无量寿。
新贤劫。
禅经。
禅法要。
禅要解。
弥勒成佛。
弥勒下生。
十诵律。
十诵戒本。
菩萨戒本。
成寔。
十住。
中百十二门。
诸论。
凡三百卷。
释道祖晋 347 — 419
释道祖
吴国人也。
少出家为台寺支法齐弟子。
幼有才思精勤务学。
后与同志僧迁道流等共入庐山
七年并山中受戒。
各随所习日有其新。
远公每谓等易悟。
尽如此辈不复忧后生矣。
迁流等并年二十八而卒。
叹曰。
此子并才义英茂清悟日新。
怀此长往一何痛哉。
道流撰诸经目未就。
为成之。
今行于世。
后还京师瓦官寺讲说。
桓玄每往观听。
乃谓人曰。
道祖后发愈于远公
但儒博不逮耳。
及玄辅正欲使沙门敬王
乃辞还吴之台寺。
有顷纂位。
敕郡送出京。
称疾不行。
于是绝迹人事讲道终日。
晋元熙元年卒。
春秋七十二矣。
有弟子慧要。
亦解经律而尤长巧思。
山中无刻漏。
乃于泉水中立十二叶芙蓉。
因流波转以定十二时。
晷景无差焉。
亦尝作木鸢飞数百步。
又有弟子昙顺昙诜。
并义学致誉。
顺本黄龙人
少受业什公。
后还师
蔬食有德行。
南蛮校尉刘遵
江陵竹林寺请经始。
遣徙焉。
诜亦清雅有风则。
维摩及著穷通论等。
又有法幽道恒道授等百有馀人。
或义解深明。
或匡拯众事。
或戒行清高。
或禅思深入。
并振名当世。
传业于今。
支昙谛东晋 ? — 41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康氏
其先康居人
汉灵帝时
来归关中
汉末大乱。
吴兴
父肜。
初为冀州别驾
母黄氏梦。
僧呼之。
以麈尾铁镂书镇寄之。
觉而两物俱在。
于是大惊。
已而生谛。
谛五岁。
母以两物视之。
乃轩渠笑曰。
秦王饷我者耳。
母曰。
汝省所置之处乎。
谛罔然曰。
不忆。
十岁即弃家。
凡所悟解。
不由师训。
尝随肜如樊邓。
关中
辄名呼䂮。
僧主䂮咄曰。
童子而名我。
谁使之耶。
曰向者忽念我沙弥
为众僧撷蔬。
而野彘适傍其足。
沙弥者。
似是阿上。
偶识其名。
不觉失声耳。
䂮大怪讶以问肜。
肜叙本末。
出麈尾铁镂书镇视之。
䂮泣曰。
宏觉先师。
昔为姚苌讲法华经时。
我为都讲。
二物所供者也。
且撷蔬伤足。
事皆可验。
因复追计宏觉没时。
正寄物之日也。
谛阅经过目成诵。
晚入虎丘山寺
讲法华大品维摩
各十五会。
游戏于易春秋左传。
工文章。
有集六卷。
性嗜山水。
定居章昆山
涧饮二十馀年。
宋元嘉末没。
阅世六十。
所依师。
史亡之云。
僧睿十六国 355 — 439
僧睿
魏郡长乐人也。
少乐出家。
至年十八始获从志。
依投僧贤法师为弟子。
谦虚内敏学与时竞。
至年二十二博通经论。
尝听僧朗法师讲放光经。
屡有机难。
有濠上之契。
曰。
比格难。
吾累思不能通。
可谓弟子也。
至年二十四。
游历名邦处处讲说。
知音之士负帙成群。
常叹曰。
经法虽少足识因果。
禅法未传厝心无地什后至关。
因请出禅法要三卷。
始是鸠摩罗陀所制。
末是马鸣所说。
中间是外国诸圣共造。
亦称菩萨禅。
既获之日夜修习。
遂精鍊五门善入六净。
司徒姚嵩深相礼贵。
姚兴
睿公何如。
答。
实邺卫之
敕见之。
公卿皆集。
欲观其才器。
风韵𮊈流含吐彬蔚。
大赏悦。
即敕给俸恤吏力人舆。
后谓曰。
乃四海标领。
何独邺卫之
于是美声遐布远近归德。
什所翻经。
并参正。
昔竺法护出正法华经。
受决品云。
天见人人见天。
译经至此乃言。
此语与西域义同。
但在言过质。
曰。
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什喜曰。
实然。
其领悟标出皆此类也。
后出成实论令讲之。
什谓曰。
此诤论中有七变处文破毗昙。
而在言小隐。
若能不问而解可谓英才。
启发幽微果不咨什而契然悬会。
什叹曰。
吾传译经论得与子相值。
真无所恨矣。
著大智论十二门论中论等诸序。
并著大小品法华维摩思益自在王禅经等序。
皆传于世。
善摄威仪弘赞经法常回此诸业愿生安养
每行住坐卧不敢正背西方。
后自知命尽。
忽集僧告别。
乃谓众曰。
平生誓愿愿生西方。
所见或当得往。
未知定免狐疑成不。
但身口意业或相违犯。
愿施以大慈为永劫法朋也。
于是入房洗浴。
烧香礼拜。
还床向西方合掌而卒。
是日同寺咸见五色香烟从房出。
春秋六十七矣。
时又有沙门僧楷。
睿公同学。
亦有高名云。
竺道生南朝宋 355 — 4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5—434 【介绍】: 即道生,俗称生公
南朝宋僧。
钜鹿人,寓居彭城
俗姓魏
幼从竺法汰出家,随师姓竺。
后游长安,从鸠摩罗什受业关中罗什门下有“四圣”、“十哲”,道生都预其列。
东晋安帝义熙五年还至建康,住青园寺。
入宋,深为文帝所敬重。
主张“顿悟成佛”、“一阐提人皆有佛性”等。
时大经未至,闻者难信,忤众被摈。
遂南下虎丘山
传说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石为点头。
后入庐山,预莲社。
卒于山中。
文帝元嘉七年,大本《涅槃》传到建业,一阐提有佛性,果如其说。
著述甚多,有《维摩》、《法华》诸经义疏及《善不受报义》、《顿悟成佛义》等,多已佚失,今存《法华经疏》。
竺道生
本姓魏
钜鹿人
寓居彭城家世仕族。
父为广戚
乡里称为善人。
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
其父知非凡器。
爱而异之。
后值沙门竺法汰
遂改俗归依。
伏膺受业。
既践法门俊思奇拔。
研味句义即自开解。
故年在志学便登讲座。
吐纳问辩辞清珠玉。
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
皆虑挫词穷。
莫敢酬抗。
年至具戒器鉴日深。
性度机警神气清穆。
初入庐山幽栖七年。
以求其志。
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
故钻仰群经斟酌杂论。
万里随法不惮疲苦。
后与慧睿慧严同游长安
从什公受业。
关中僧众咸谓神悟。
后还都止青园寺。
寺是晋恭皇后褚氏所立本种青处因以为名。
生既当时法匠。
请以居焉。
宋太祖文皇深加叹重。
太祖设会。
帝亲同众御于地筵。
下食良久。
众咸疑日晚。
帝曰。
始可中耳。
曰。
白日丽天。
天言始中何得非中。
遂取钵便食。
于是一众从之。
莫不叹其枢机得衷。
王弘范泰颜延并挹。
敬风猷从之问道。
生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
乃喟然叹曰。
夫象以尽意。
得意则象忘。
言以诠理。
入理则言息。
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
多守滞文鲜见圆义。
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
于是校阅真俗研思因果。
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
又著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
笼罩旧说妙有渊旨。
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
与夺之声纷然竞起。
又六卷泥洹先至京师
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
乃说阿阐提人皆得成佛。
于时大本未传。
孤明先发独见忤众。
于是旧学以为邪说讥愤滋甚。
遂显大众摈而遣之。
生于大众中正容誓曰。
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
请于现身即表厉疾。
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
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
言竟拂衣而游。
初投吴之虎丘山
旬日之中学徒数百。
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
龙升于天光影西壁。
因改寺名号曰龙光。
时人叹曰。
龙既已去生必行矣。
俄而投迹庐山
销影岩岫。
山中僧众咸共敬服。
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
果称阐提悉有佛性。
与前所说合若符契。
生既获斯经寻即讲说。
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
于庐山精舍升于法座。
神色开朗德音俊发。
论议数番穷理尽妙。
观听之众莫不悟悦。
法席将毕忽见麈尾纷然而坠。
端坐正容隐几而卒。
颜色不异似若入定。
道俗嗟骇远近悲泣。
于是京邑诸僧内惭自疚追而信服。
其神鉴之至徵瑞如此。
仍葬庐山之阜。
初生与睿公及严观同学齐名。
故时人评曰。
生睿发天真。
严观洼流得。
慧义彭享进。
寇渊于默塞。
生及睿公独标天真之目。
故以秀出群士矣。
关中僧肇始注维摩
世咸玩味。
生乃更发深旨显畅新异及诸经义疏。
世皆宝焉。
王微以生比郭林宗
乃为之立传旌其遗德。
时人以生推阐提得佛。
此语有据。
顿悟不受报等时亦为宪章。
宋太祖尝述生顿悟
沙门僧弼等皆设巨难。
帝曰。
若使逝者可兴。
岂为诸君所屈。
后龙光又有沙门宝林
初经长安受学。
后祖述生公
时人号曰游玄生。
著涅槃记及注异宗论檄魔文等。
弟子法宝亦学兼内外。
著金刚后心论等。
亦祖述生焉。
近代又有释慧生者。
亦止龙光寺
蔬食善众经兼工草隶。
时人以同寺相继。
号曰大小二生
竺惠庆南北朝
广陵人也。
清心高邈。
识虑虚远。
不修世仪
专笃戒行。
温仁贞素。
雅有风德。
柔蔬时食。
少长一槩。
涉学经律。
汎研禅诵。
诵法华十地维摩思益。
虽不南面称法师
而理怀简表。
晋义熙中
游步长安
备浪道艺。
宋元喜时。
复入庐山
求诸德胜
时荆杨大水。
襄淩浩汗。
庆始达。
小雷景风总至。
同侣强力先皆入浦。
庆船迟重。
后来未及。
杨侯鼓怒。
耸浪浮天。
庆生平计尽。
愿望唯佛。
于是诵念观世音。
心无异向。
岸上之人望见其船。
匝风截浪。
状若人牵。
俄顷之间。
安全到岸。
于是散落嚣磨。
澄心净域。
游处之地。
莫不弘道。
三归五戒弟子。
贵贱数万人。
举言发响。
如风靡草。
盛造经书。
频营法集。
春秋六十有二。
元喜二十九年卒(云云)。
僧肇十六国 384 — 4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4—414 【介绍】: 十六国时僧。
京兆人俗姓张
少年为人佣书,历观经史典籍,尤善《老》、《庄》,及读《维摩诘经》,遂出家。
以擅长般若学著称,名振关辅
鸠摩罗什主要弟子之一,先后在姑臧长安从师译经
撰有《般若无知论》,《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并注《维摩诘经》。
僧肇
京兆人
家贫以佣书为业。
遂因缮写。
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
爱好玄微。
每以庄老为心要。
尝读老子德章。
乃叹曰。
美则美矣。
然期神冥累之方。
犹未尽善也。
后见旧维摩经。
欢喜顶受披寻玩味。
乃言。
始知所归矣。
因此出家。
学善方等兼通三藏及在冠年而名振关辅
时竞誉之徒莫不猜其早达。
或千里趍负入关抗辩。
既才思幽玄又善谈说。
承机挫锐曾不流滞。
京兆宿儒及关外英彦。
莫不挹其锋辩负气摧䘐。
罗什姑臧
自远从之。
什嗟赏无极。
及什适长安
亦随返。
姚兴僧睿等入逍遥园助详定经论。
以去圣久远文义多杂。
先旧所解时有乖谬。
及见什咨禀所悟更多。
因出大品之后。
便著波若无知论凡二千馀言。
竟以呈什。
什读之称善。
乃谓曰。
吾解不谢子。
辞当相挹。
庐山隐士刘遗民此论。
乃叹曰。
不意方袍复有平叔
因以呈远公
乃抚机叹曰。
未常有也。
因共披寻玩味更存往复。
遗民乃致书曰。
顷餐徽问有怀遥仰。
岁末寒严体中何如。
音寄壅隔增用悒蕴。
弟子沈痾草泽常有弊瘁。
愿彼大众康和外国法师休悆不。
去年夏末见上人波若无知论。
才运清俊旨中沈允。
推步圣文婉然有归。
披味慇勤不能释手。
真可谓浴心方等之渊。
悟怀绝冥之肆。
穷尽精巧无所间然。
但闇者难晓犹有馀疑。
今辄条之如左。
愿从容之暇粗为释之。
答书曰。
不面在昔伫想用劳。
得前疏并问。
披寻反覆欣若暂对。
凉风戒节顷常何如。
贫道劳疾每不佳。
即此大众寻常什师休胜。
秦主道性自然天机迈俗。
城堑三宝弘道是务。
由使异典胜僧自而至。
灵鹫之风萃乎兹土。
领公远举。
乃是千载之津梁。
西域还得方等新经二百馀部。
什师于大寺出新至诸经。
法藏渊旷日有异闻。
禅师瓦官寺教习禅道。
门徒数百日夜匪懈。
邕邕肃肃致自欣乐
三藏法师于中寺出律部。
本末精悉若睹初制。
毗婆沙法师于石羊寺出舍利弗毗昙。
梵本虽未及译。
时问中事发言新奇。
贫道一生猥参嘉运遇兹盛化。
自恨不睹释迦泥洹之集。
馀复何恨。
但恨不得与道胜君子同斯法集耳。
称咏既深聊复委及。
然来问婉切难为郢人
贫道思不关微兼拙于华语。
且至趣无言。
言则乖旨。
云云不已竟何所辩。
聊以狂言示詶来旨也。
后又著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等。
并注维摩
及制诸经论序。
并传于世。
及什之亡后。
追悼永往翘思弥厉。
乃著涅槃无名论。
其辞曰。
经称有馀无馀涅槃。
涅槃秦言无为。
亦名灭度
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
灭度者言乎大患永灭超度四流。
斯盖镜像之所归。
绝称之幽宅也。
而曰有馀无馀者。
盖是出处之异号。
应物之假名。
余尝试言之。
夫涅槃之为道也。
寂寥虚旷。
不可以形名得。
微妙无相。
不可以有心知。
超群有以幽升。
量太虚而永久随之弗得其踪。
迎之罔眺其首。
六趣不能摄其生。
力负无以化其体。
眇渀惚恍若存若往。
五目莫睹其容。
二听不闻其响。
窈窈冥冥谁见谁晓。
弥伦靡所不在。
而独曳于有无之表。
然则言之者失其真。
知之者返其愚。
有之者乖其性。
无之者伤其躯。
所以释迦掩室于摩竭。
净名杜口于毗耶。
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
释梵乃绝听而雨花。
斯皆理为神御。
故口为之缄默。
岂曰无辩。
辩所不能言也。
经曰。
真解脱者离于言数。
寂灭永安无终无始。
不晦不明不寒不暑。
湛若虚空无名无證。
论曰。
涅槃非有亦复非无。
言语路绝心行处灭。
寻夫经论之作也。
岂虚构哉。
果有其所以不有。
故不可得而有。
有其所以不无。
故不可得而无耳。
何者本之有境则五阴永灭。
推之无乡则幽灵不竭。
幽灵不竭则抱一湛然。
五阴永灭则万累都捐。
万累都捐。
故与道通同。
抱一湛然。
故神而无功。
神而无功。
故至功常在。
与道通同。
故冲而不改。
冲而不改。
不可为有。
至功常在。
不可为无。
然则有无绝于内。
称谓沦于外。
视听之所不暨。
四空之所昏昧。
恬兮而夷。
泊焉而泰。
九流于是乎交归。
众圣于此乎冥会。
斯乃希夷之境。
太玄之乡而欲以有无题榜其方域而语神道者
不亦邈哉。
其后十演九折。
凡数千言。
文多不载。
论成之后上表于姚兴曰。
肇闻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君王得一以治天下。
伏惟。
陛下睿哲钦明道与神会。
妙契环中理无不晓。
故能游刃万机弘道终日。
依被苍生垂文作范。
所以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
涅槃之道。
盖是三乘之所归。
方等之渊府。
眇茫希夷。
绝视听之域。
幽致虚玄。
非群情之所测。
肇以微躯猥蒙国恩。
得闲居学肆。
在付公门下十有馀年。
虽众经殊趣胜致非一。
涅槃一义常为听习先。
但肇才识闇短。
虽屡蒙诲喻。
犹怀漠漠。
为竭愚不已。
亦如似有解。
然未经高胜先唱。
不敢自决。
不幸什公去世。
咨参无所。
以为永恨。
而陛下圣德不孤。
独与什公神契目击道存。
决其方寸。
故能振彼玄风以启末俗。
一日遇蒙答安成侯嵩问无为宗极。
颇涉涅槃无名之义。
今辄作涅槃无名论。
有十演九折。
博采众经托證成喻。
以仰述陛下无名之致。
岂曰开诣神心穷究远当。
聊以拟议玄门班喻学徒耳。
若少参圣旨愿敕存记。
如其有差伏承旨授。
答旨慇勤。
备加赞述。
即敕令缮写班诸子侄。
其为时所重如此。
晋义熙十年卒于长安
春秋三十有一矣。
僧道辩北魏
释道辩
姓田氏
范阳人
有别记云。
著纳擎锡入于母胎。
因而生焉。
天性疏朗才术高世。
虽曰耳聋。
及对孝文不爽帝旨。
由是荣观显美远近钦兹。
剖定邪正开释封滞。
是所长也。
初住北台后随南迁道光河洛。
魏国有经。
号大法尊王
八十馀卷。
盛行于世执读知伪。
集而焚之。
将欲广注众经用通释典。
笔置听架鸟遂衔飞。
见此异徵便寝斯作。
但注维摩胜鬘金刚般若。
小乘义章六卷大乘义五十章及申玄照等行世。
有弟子昙永亡名二人。
永潜遁自守隐黄龙山
撰搜神论。
隐士仪式。
文笔雄健负才傲俗。
杖之而徙于黄龙。
初无恨想而晨夕遥礼云。
僧灵询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渔阳傅氏。
童丱出家。
无所师授。
即能以成实论涅槃经删注行世。
后依光公十馀载。
研究备至。
而微旨密意。
罔有凝滞。
虽博通群籍。
而擅业维摩
兼有疏记。
至迁京漳邺。
游历燕赵。
化沾四众。
然尤爱书画篇什文笔之华。
美容貌。
善风仪。
辞辨雅净。
听者无倦。
初为国都统
末为并州僧统
齐初卒于晋阳
时年六十九矣。
释灵询
姓傅氏
渔阳人也。
少年入道。
学成实论并涅槃经。
穷其幽府。
又于论中删要两卷注而释之。
盛行于世。
后弃小道崇仰光公。
晓夕研寻十有馀载。
纤旨秘教备知通塞。
虽博知群籍。
而擅出维摩
兼有疏记。
至迁京漳邺。
游历燕赵化沾四众。
邪正分焉。
而书画有工颇爱篇什。
文笔之华时所推举。
美客貌善风仪。
词辩雅净听者无挠。
初为国都。
魏末为并州僧统
齐初卒于晋阳
时年六十九矣。
释僧侯南齐 396 — 484
释僧侯
西龚。
西凉州人
年十八便蔬食礼忏。
及具戒之后游方观化。
宋孝建初来至京师
诵法华维摩金光明。
常二日一遍。
如此六十馀年。
萧惠开入蜀请共同游。
惠开协同义嘉负罪归阙。
乃还都。
于后岗创立石室。
以为安禅之所。
自息慈以来至于舍命。
鱼肉荤辛未尝近齿。
脚影小蹉辄虚斋而过。
齐永明二年微觉不愈。
至中不能食。
乃索水漱口。
合掌而卒。
春秋八十有九。
时普弘有释慧温亦诵法华经维摩首楞严。
蔬苦并有高节。
释慧静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王氏。
东阿人也。
少为沙门
游伊洛间。
有高名。
状黑瘠。
悟解绝人。
时有沙门道经。
耳长大而博学。
时人语曰。
洛下大长耳。
东阿黑如墨。
有问无不詶。
有詶无不塞。
每握尘奋辩。
千人俱废。
诵法华小品。
维摩思益经。
著涅槃略记大品指归达命论。
元嘉中没。
寿六十。
释慧静
姓王
东阿人
少游学伊洛之间。
晚历徐兖。
容貌甚黑而识悟清远。
时洛中有沙门道经。
亦解迈当世与齐名。
而耳甚长大。
故时人语曰洛下大长耳。
东阿黑如墨。
有问无不酬。
有酬无不塞。
至性虚通澄审有思力。
每法轮一转辄负帙千人。
海内学宾无不必集。
诵法华小品。
维摩思益。
著涅槃略记大品旨归及达命论并诸法师诔。
多流传北土。
不甚过江。
宋元嘉中卒。
春秋六十馀矣。
释慧庆南朝宋
释慧庆
广陵人
出家止庐山寺
学通经律清洁有戒行。
诵法华十地思益维摩
每夜吟讽。
常闻闇中有弹指赞叹之声。
尝于小雷遇风波船将覆没。
唯诵经不辍。
觉船在浪中如有人牵之。
倏忽至岸。
于是笃厉弥勤。
宋元嘉末卒。
春秋六十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