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里革春秋鲁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鲁国人
宣公时太史
太子仆莒纪公,以其宝来奔。
宣公以书命季文子予之邑。
里革以仆毁法窃宝,使鲁君为藏赃用奸者。
乃更公书,命季文子流之于东夷。
,公渍罟于泗水以取鱼。
革断其罟而弃之,责以不依时取鱼,且贪而无极。
公闻而知过,使有司藏其罟,以志弗忘。
释圆信
雪峤圆信禅师者。
四明人
姓朱氏
龙池传禅师之门。
首住径山
终于会稽云门。
诸方服其神骏。
推尊之曰信公
高怀无我。
至性不羁。
笑骂自繇。
人天罔测。
卸胜劣之戈甲。
劈今古之藩篱。
纵饶一问十答。
而紫罗帐里。
不撒真珠。
假使未闻先悟。
千丈岩门。
尤遭点额。
大有伤弓之鸟。
见形高飞。
所以短贩之徒。
望风足。
故虽独据胡床
不啻冲霄野鹤。
以至屡迁名刹。
仍然本色山翁也。
公生九岁。
闻弥陀经。
即知有出世法。
于是。
读书常诺诺。
而罢之。
然词语绝尘。
风仪潇洒。
犹王谢之玉壶冰映。
又爱与方客游。
游必领益。
年二十九。
竟去家矣遂。
访妙祯禅宿。
于秦望峰下。
祯举古激之。
公反覆研究。
连七日不知寝食。
忽仆于石。
前后际断。
如日轮迸空。
天地一色。
冲口得偈。
势不自禁。
欲往天台寻印證者。
若耶溪
忽翘首。
见古云门三字。
大休歇。
乃曰。
一上天台云更深。
脚跟踏断草鞋。
比丘五百无踪迹。
见得他时打断筋。
遂别策。
双髻峰萝龛石室。
灰世忘缘。
间发新声。
豪吟达旦。
而刀斧无痕。
诸方景焉时有云栖高弟闻谷者。
雅相敬善。
一日谷行脚回。
幻有传和尚相见机缘。
且称传公葆重。
有类明教嵩
枯淡过于馀杭政
其接人真西河狮子也。
公乃三诣龙池
契其机。
与悟修二禅师
为雁行焉。
后悟主天童。
修主磬山。
公独庵居。
垂三十载。
黄公端伯
余公大成
请就径山祖庭。
升座拈提临济宗旨。
端伯西江
崇祯庚辰
庐山开先寺迎公。
诸山宿衲俱集。
公一以胎风簸雨之舌。
振其拈花落草之机。
或不耐公笑詈而去。
或经公指唤。
而心旷神怡。
公忽拽杖还旧隐。
众惊遮挽之。
不可。
时往来衲子
天童规制宏壮。
条令斩新。
乃至运瓦搬石。
伺杵负薪。
无不彻底为人。
公独骂之。
逮天童讣至。
公又恸之。
侍僧曰。
大师昔何骂。
今何恸也。
公良久。
抚膝而起曰。
咦。
我掌宁独鸣乎。
遂躬至天童。
书挽章而奠之。
词曰。
同出龙池入路长。
吴兴分袂过钱塘
多年挂锡玲珑石。
今已藏身寂寞乡。
云面揭开红日。
眼山眉愁断白花。
香离离一片苦心事。
且道何人在影堂
北还。
又入龙池
传公塔前。
拈香曰。
桐棺山下养龙池
步入凉风觅我师。
当户娑罗空腹树。
迎阶芳草昔人眉。
追思滴血曾留偈。
会写传灯嗣法诗。
今日塔前成九顿。
流源千载继孙儿。
耆旧乃请示众。
公曰。
我昔第三度登龙池
先师曰。
你草鞋犹未脱也。
我道。
何处见草鞋来。
先师微笑而止。
我即呈偈曰。
数载龙池三度登。
重重问话舌生冰草鞋分付虎狼去。
双髻峰头一个僧。
又思。
当初在山阴
看云门语录。
得他的力。
又在云栖。
亦有机录。
岂可忘却。
所以云门云栖一齐拈香供养。
诸方便道径山遥嗣云门。
径山以为不然。
瓜有根树有叶。
树高千尺。
叶落归根。
岂可孤负禹门先师。
断断无此理也。
然宗门事。
把住也繇我。
放行也繇我。
有时作宾。
有时作主。
有时宾主齐彰。
有时宾主双忘。
此乃临济家机用。
人天莫测。
庸人岂得知也。
还双径。
禾城道俗。
东塔禅林。
坚致于公。
公为笑留。
名缁贵素。
日绕枝
公眼幻青白。
众益心惊。
晚住云门
公年七十有六矣。
机用益峻。
精神益劲。
自号曰青狮翁
或称语风老人
又曰迦那尊者
每携童子山游。
人见访。
或打觔斗。
人拟议。
叱退之。
雏禅窃论公弗恤也。
顺治丁亥中秋
谓弟子曰。
古人立化的也有了。
坐亡的也有了。
至倚杖倒卓都有了。
毕竟老人。
怎生去好。
语讫大笑。
书片纸曰小儿曹生死。
路上须逍遥。
皎月冰霜。
晓吃杯
坐脱去了。
乃入寝室。
憨卧数日。
忽起坐。
而啜。
连唱雪花飞之句。
擎杯脱去。
世龄七十七。
瘗全身于云门。
庚子朝廷。
慕之赐帑全五百。
并委书弘觉忞禅师
而新公之塔。
临公顶相于宫中。
而事焉。
公居开先时。
弘觉为西堂。
洎嗣天童。
而公独钟爱之。
弘觉禅师
以犹子。
纪公千秋之纲目。
甚详也。
赞曰。
整齐法运
临渊履冰。
爰师笃慎其心也。
蠡测者谓。
师蹶弛自了则优。
为人则寡。
盖明之中叶。
少室宗风。
循规蹈矩。
如喑若聋。
非师濯之以清泉。
激之以霜钟。
则天方梦梦耳。
释超极清 1623 — 1676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四
释超极字休耳晚号笨翁
姓陈氏,靖人也。
父于明季以卿贡进士谒选入都,病没燕山。
会流冠鸱张,京城沦陷,旅榇未还,心怀忍痛,绝意世荣,竟从雪峰亘薙染,得法后飘笠孤征,辛勤万里,遂负归,得首正丘。
尝慨中原板荡,陵谷迁变,欲灭迹销声,枯槁嵁岩,因结茅曹岩之白壑,复移长泰天城山,息影栖迟,殊乐之。
及游兴逸发,武夷,粤中佳山水,靡不登临。
少时已有诗名,中岁益遒,至天真烂熳,不屑作犹人语,每浩唱清吟,知音传播,逞逞脍炙人口。
顾于钳锤之下,参究精勤,智珠灿发。
雪峰每举古德法旨,勘验学徒,每拈颂出人意表,凡厥酬对,应机无爽,雪峰甚器之。
有“瞌睡虎”之喻,授拂表信,声誉歘起,流播诸方。
华亭总宪徐公孚远同安仪部纪公许国、处士洪思,又以气节文章,交契独厚。
晚住南山,思建法幢,而世事更新,兵伍杂处,唯楗户蹜足委顺而已。
康熙十五年丙辰八月示疾,浃旬奄然坐化。
年五十四,腊二十八
幻如、超弘为之铭志,称其“道眼圆明,文辞瑰玮,行洁冰霜,情酣泉石”,信不诬也。
郑珍清 1806 — 1864
巢经巢诗钞·翁同书序
往时歙县程侍郎以博闻强识,受成庙特达之知,负海内重望,天下能文章之士,鳞萃其门。
侍郎典试岭南,所得士如番禺仪克中陈澧长乐温训,皆有时名,先后与余定交京师
仪君工诗,精考据,惜早世,不竟其所学。
陈君天才雄骏,于书靡不窥,近乃服膺许、郑。
温君治古文辞,力摹韩、,于近人不亚恽子居
此三人者,皆侍郎高第弟子,然皆弗能为侍郎之文。
其能为侍郎之文者,遵义郑子尹一人而已
子尹侍郎视学黔中时所矜赏者也。
其为人,坦白简易,粹然儒者。
生平研精三《》,习闻古宫室冠服之制,通声均故之学。
为文章古涩奥衍,大率如先秦以上诸子、汲冢坠简、两汉碑版文字,及马第伯《封禅记》之属,腐儒小生读之,或至口钳舌挢,实则真气流贯,非貌为魁纪公家言者。
及读其《母教录》,即又悱恻沉挚,似震川《先妣事略》《项脊轩记》诸篇,羊质善变,几无以测吾子尹也。
古近体诗简穆深淳,时见才气,亦有风致。
其在诗派,于苏、黄为近。
要之,才从学出,情以性镕,盖于侍郎之文为具体矣。
黔中子尹莫孝廉友芝、张副贡琚、黎训导兆勋傅孝廉昶数人为能肆力于古,而子尹所造尤深,足称经师祭酒、词坛老宿。
今年刻其诗九卷,经说一卷,求序于余。
余尝亲奉程侍郎之教,数得追陪末坐,上下其议论。
今观子尹之诗文,知渊源所自,波澜莫二。
故为序其学之所自出,以谂世之读子尹文者。
咸丰二年八月望日,常熟翁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