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柳梦寅
简介
柳梦寅朝鲜王朝时期的作家。
字应文号于于堂
兴阳人。
任过吏曹参判官职。
曾以北人身份同李尔瞻交际过,但由于废母论时持不同意见而受怀疑,后遇仁祖反正而免遭灾祸。
但后来又因奇自献等人被捕,他逃至杨州西山隐居,然而还是被捕入狱。
在狱中他试图用诗减罪,写了《孀妇诗》求饶,但还是被判处死刑。
他擅长书法,精通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笔各种书法。
他是朝鲜王中期的故事文学巨匠。
著作有《于于野谈》、《于于集》等。
谥号为义贞
具思孟明 1531 — 1604
简介
具思孟(구사맹,1531年—1604年)。
朝鲜王中期文臣。
字景时号八谷,本贯绫城,是仁献王后之父、朝鲜仁祖李倧外祖父。
郑仁弘明 1535 — 1623
简介
郑仁弘(朝鲜语:정인홍,1535年—1623年),朝鲜王中期大臣、儒学家。
字德远号来庵,本贯瑞山,生于庆尚道陕川郡。
他是著名儒学家曹植学生,为南冥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属于北人(大北派)。
壬辰倭乱时期曾领导义兵抗日,光海君在位时官至领议政,封瑞宁府院君
仁祖反正时以八十九岁高龄被斩首示众。
有《来庵》十五卷传世。
袁可立明 1562 — 1633
维基
袁可立(1562年4月25日—1633年11月12日)字礼卿号节寰河南睢阳卫(今睢县)人,祖籍河南颍州(今安徽阜阳)
晚明政治人物,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
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进士
苏州府推官
弹劾应天巡抚,平反苏州知府石昆玉冤案。
袁可立执法不避权贵,“至犯令抵罪者,虽宠近必行,似欧阳永叔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擢拔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吴民箪酒相留,哭送百里不绝。
曾官登莱巡抚,期间成功游说刘兴祚归明,使清人忿怒,造成日后袁崇焕反间计之原因。
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十二日朝鲜西人党的李贵李适、金自点等人在仁穆王后的协助下,召集军队在绫阳君(后来的仁祖)的别墅发动政变,废光海君,史称仁祖反正。
袁可立表示:“看得废立之事,二百年来所未有者,一朝传闻,岂不骇异。”。
并上书朝廷,力主讨伐。
朝鲜派出使团前往登州拜见袁可立
后因直谏触帝怒,削职为民,史称“震门之冤”。
罢官期间,袁可立与友结诗社。
泰昌元年(1620年)尚宝司司丞,历太仆寺少卿
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晚年崇信道教,在睢州建袁家山。
崇祯帝袁可立敕建的“三世尚书坊”。
郑经世明 1563 — 1633
简介
郑经世(1563年—1633年)朝鲜王朝明宗(1545~1567在位)至仁祖(1623~1649)时期的学者。
李廷龟明 1564年10月8日 — 1635年4月29日
易曰。
文明以止。
人文也。
说者谓君臣父子各止其所。
此则圣人之文也。
下此而如郑国之辞命。
既见称于圣人。
而朱子亦善其能说义理。
则其为数世之福也信矣。
孔子尝叹二代之文献无徵。
而然而又曰有宋存焉。
盖观于正考
甫得商之名颂。
以祀先王。
孔子得以编于诗后。
则岂亦洪范微子诸书。
亦宋之自出耶。
盖有献然后有文。
郑之辞命。
微东里诸人。
则谁能草创而润色之。
殷商之季。
苟无微箕胶鬲诸贤。
则其遗俗流风。
可得以存耶。
其在我朝。
则月沙李文忠公廷龟字圣徵
其殆庶几乎。
公自在小官。
已掌丝纶。
以至仁祖改玉之后。
国家多事。
权经交互。
而公发之容易。
浑浩流转。
顷刻万变。
盖彬彬乎昌矣。
而其义理则必主于典谟雅颂。
参之以左国公谷。
故苟考信于六艺之文者。
虽刻薄如申韩。
纵横如仪秦。
莫不心服而口唯焉。
最是万历戊戌辨诬奏文。
辞严义明
名正理得。
天朝诸大人开纳敷奏。
神宗皇帝洞照冤枉。
快赐伸雪。
圣谟神翰。
炳如日星。
微公此文。
则数千里箕子之邦。
将未免于夷虏禽兽之归矣。
最功定次。
谁与竞哉。
虽然。
为是者。
有本有源。
观于宋御史幕中大学讲语。
可见公之学问。
而其学一主于洛闽而靡他也。
御史虽主象山,阳明。
而于公之论说。
不敢剖击。
至于补亡之章。
子实廉颇赵卒。
御史亦且肯从公说。
不敢疑贰。
而其终不回头者。
惟经一章改亲为新而已。
然则公之学之正而不挠夺于异端者如何也。
呜呼。
公之帝庭奏文一出。
夷逆顺。
皆得其止。
此乃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义也。
大学讲语一出。
而章句训诂。
各得其止。
此乃圣贤之宗旨。
孔门之衣钵也。
是虽未可遽议于文明以止之域。
而抑其所止者。
亦不可谓不大。
则其馀小者。
因亦可知。
盍观于栗谷先生之状文乎。
今人大都曰知宗栗谷
而其知之真信之笃而形容尽者。
未有如此状者也。
盖学得其正。
然后命辞无差。
命辞无差。
然后吾乃沛然矣。
呜呼。
观此数篇论议。
则其为文献何如也。
虽百世可徵也。
是宜藏之名山
副在京师
使与天壤终如可也。
始门人崔有海刊其全集于公山。
今已坏乱。
不可次第。
公之孙判书翊相弼卿
奉其先旨。
与其堂侄喜朝等亟谋重刊。
老峰闵相公鼎重大受
实赞斯役焉。
其意盖曰。
宇宙间此等文字。
自不泯灭。
然六籍之传。
尚有赖于剞劂之功。
则今玆重刊之役。
正不可缓也云。
弼卿诸人。
猥以问序于余。
余曰。
序不必多矣。
中朝大雅。
本朝名公。
皆已发挥矣。
惟玆辨奏数文字。
无甚表章。
其在今日。
表章之尤不可已也。
何也。
世衰道微。
诐淫邪遁。
塞路滔天。
尊周之说。
为天下所讳。
而朱子之学。
或不免抵排。
公之文献。
尤岂可任其埋没。
不以新一世之耳目哉。
曩也悉索弊赋之时。
清阴文正公
引用奏中万折必东语。
公诵于朝。
而天之经。
地之义。
民之彝。
灿然复明于世。
呜呼。
百世之后。
复有能徵如文正公者乎。
不但为数世之福而已。
否乎。
或将曰于止知其所止乎。
呜呼。
是岂易与俗人言哉。
噫。
 著雍执徐三月日。
恩津宋时烈撰。
郑文孚明 1565 — 1624
简介
郑文孚(정문부,1565年—1624年),字子虚号农圃,本贯海州朝鲜王中期大臣,以在壬辰倭乱间组织义兵、取得北关大捷而闻名。
官至全州府、五卫都总副总管,在仁祖朝因文字狱而死于狱中。
后平反,谥号忠毅
有《农圃》传世。
曹珖明末 1566 — 1645
维基
曹珖(1566年—1645年)字用韦号葆素别号季玉山东益都县人
明朝末年政治人物。
崇祯间官至工部尚书
明亡,拒绝仕清,写绝命词,绝食殉国。
初名曹珍,为避明仁祖朱世珍讳改
万历二十八年庚子举人二十九年1616年)丙辰联捷进士,授户部主事,督皇城四门。
以忧去。
起补兵部武选司主事,历职方司郎中
稍迁河南参政,以峻直多忌,以疾辞未任。
南京太常少卿
红丸案起,曹珖主张严查。
天启初光禄寺卿,历大理寺卿,值魏忠贤当政,请求告归。
不久被给事中潘士闻弹劾,落职閒住。
御史卢承钦历攻东林,诋毁曹珖狎主邪盟,削籍夺职。
崇祯元年十二月,升户部右侍郎督理京省钱法。
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总理户工二部事宦官张彝宪不睦,乞归家居。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八月,清廷新任山东总督王鳌永向清廷举荐曹珖,不就。
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席捲东南,曹珖闻讯,自闭一室,正衣冠北面而拜,终日恸哭不食,赋绝命词而卒,年八十。
明史》有传。
金瑬明末清初 1571 — 1648
简介
金瑬(朝鲜语:김유/김류,1571年—1648年),朝鲜王中期大臣。
字冠玉号北渚,本贯顺天,是西人党的一员。
金瑬宣祖朝以科举入仕,至光海君时官至江界府使,因大北派当权而赋闲在家,密谋政变,扶植绫阳君李倧,在1623年取得成功,是为仁祖反正,事后策靖社勋第一,封“升平府院君”。
丁卯胡乱后拜相,但因在追崇元宗的问题上忤逆仁祖而免职。
丙子胡乱前夕起用为领议政兼八道都巡察使,但其父子在丙子胡乱中表现欠佳,战后儿子金庆征被赐死,自己亦被罢官。
后又两度被任命为领议政,因反对仁祖处死悯怀嫔而去职。
1648年金瑬去世,谥号文忠,配享仁祖庭。
有《北渚》传世。
金堉明末清初 1580 — 1658
简介
金堉(朝鲜语:김육,1580年—1658年),朝鲜王中期大臣、实学者。
字伯厚号潜谷晦静堂,本贯清风,属于西人党。
仁祖状元及第孝宗时官居领议政,在忠清、全罗两道推广大同法,颇有成效,家族亦联姻王室,明圣王后孝懿王后均为其后代。
死后谥号文贞,有《潜谷遗稿》《潜谷笔谈》等著作传世。
金堉一生四次出使中国,其中一次使明,三次使清。
他也是朝鲜最后一位出使明朝使臣(朝天使)。
姜曰广明末 1584 — 1649
维基
姜曰广(1584年—1649年2月29日)字居之号燕及晚号浠湖老人江西新建湖里(今丰城市同田乡候塘村)人,明末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进士
庶吉士,改编修
天启五年十月初一日1625年10月31日)容妃任氏生皇子朱慈炅,颁诏天下。
次年,充正使朝鲜,与给事中王梦尹敕封仁祖朝鲜国王,并奉旨视察师海上情形,还针对毛文龙功绩大小虚实,询问过中朝边境当地朝鲜百姓,考核毛文龙水师
得到一些关于毛文龙的重要关键消息。
回国,便上疏言:“文龙以二百人入镇江,据铁山招降夷,抚归义之民至十馀万,不可不谓之豪杰,不可不谓之偏锋。
若堂堂正正,与虏决胜负于郊原,不独臣不敢信,文龙亦不敢自信。
若养成一队精锐之兵,设伏用间,乘敝出奇,文龙自信其能,臣亦信文龙之能也。
朝廷知文龙以用文龙,则不致失文龙而莫尽其能,亦不致孤倚文龙,以困而覆之矣。
”然而朝廷终究没有重用毛文龙,后果然如曰广所言,以致于明军兵败,辽东一带、藩属国朝鲜皆落入后金之手。
姜曰广出使朝鲜期间,洁身自好,不受贿赠,又赠送医书和揭帖给朝鲜仁祖,深受朝鲜君臣好评。
但回国后不久,因忤逆魏忠贤,被免职回乡。
崇祯初年(1628年)阉党倒台,起擢左春坊左谕德
崇祯三年(1630年)南京乡试,并提拔一干名士,如杨廷枢张溥陈子龙杨廷麟等各以文章气节著闻,顾以清白坚不依附时局,但却都为温体仁周延儒等首辅排斥,无法被重用。
崇祯九年(1636年)累官至吏部右侍郎,后因事获罪而被贬为南京太常寺卿,遂引疾归乡。
崇祯十五年(1642年)升任詹事
崇祯十七年(1644年)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
同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于煤山自缢而亡,南京议论立帝,姜曰广等主张立潞王,结果福王为帝,仍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与史可法高弘图并称“南中三贤相”。
内阁首辅马士英虽与姜曰广同年,但两人素来不和,本想诬陷姜曰广
然而因姜曰广有声望,无人敢响应马士英
后得知宗室朱统𨰥品行恶劣,便想到可以用职官加以利诱,使其打击姜曰广
遂指使朱统𨰥上疏诬告弹劾姜曰广任用东林党郑三俊吴甡房可壮孙晋等人,把持朝政,以刘士祯通政使,阻遏章奏,以王重为文选,扶植私人;命令杨廷麟放走狱中的凶悍盗贼,联同江河大侠与水陆奸官窥视南京,阴谋迁都或另新君;包庇曾投靠李自成的臣子;收受贿赂;姑息养奸等五大罪状。
后又遭马、阮党人佥事陆朗副使黄耳鼎等人上疏弹劾其结党欺君、把持朝政、无人臣礼,遂弃官回南昌
隆武四年(1648年)金声桓姜曰广起义,并授其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等官衔,御赐尚方宝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先斩后奏,清廷得知后,派征南大将军谭泰率兵攻打南昌次年,正月十九,城破,金声桓投水死,姜曰广亦投水自尽,一说于仁臣之心牌坊下上吊自尽。
崔鸣吉明末清初 1586 — 1647
简介
崔鸣吉(朝鲜语:최명길,1586年—1647年),朝鲜王中期宰相、阳明学者、西人党重要成员。
字子谦号迟川沧浪,本贯全州崔氏。
1605年科举及第,进入仕途,光海君年间因反对“废母”而被罢官,其后参与仁祖反正,受封完城府院君,作为功臣而参与朝政决策。
丁卯胡乱、丙子胡乱中力主和议,遭到舆论唾骂。
后被仁祖重用,于1638年1640年出任领议政,任内潜通明朝1642年因事泄而被清朝羁押于盛京1645年回国,两年后去世,谥号“文忠”。
柳袗
简介
柳袗朝鲜王朝仁祖时期的文臣。
字季华号修岩
原籍丰山
虽司马试及第,任过官职,但由于金直哉的诬告而下狱,仁祖反正后任刑曹正郎、持平。
著《水庵集》、《壬辰录》等,出版了父亲柳成龙的文集《西厓》。
李㴭清初 1623 — 1658
简介
李㴭(1623年—1658年)字用涵号松溪封麟坪大君
他是朝鲜仁祖第三子,过继给光海君时死难的伯父绫昌大君李佺为嗣。
谥号忠敬,有诗文集《松溪》传世。
朝鲜高宗是其八世孙。
李棩明末清初 1641 — 1647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棩 显宗 1659年—1674年
简介
李棩(1641年—1674年),即朝鲜显宗字景直朝鲜王朝第18任君主(1659年—1674年在位)。
李棩生于清朝盛京(今中国沈阳),是朝鲜孝宗李淏仁宣王后张氏的嫡长子。
朝鲜仁祖孝宗王世子后,李棩成为王世孙孝宗即位后,立李棩王世子
顺治十六年(1659年)继承王位。
任内党争渐起,围绕慈懿王大妃赵氏(庄烈王后)为孝宗和仁宣王后服丧的问题,先后发生了“己亥礼讼”和“甲寅礼讼”,其最终结果是南人党取代西人党执掌政权。
康熙十三年(1674年)去世,享年三十四岁。
死后庙号显宗,谥号纯文肃武敬仁彰孝大王(清朝赐谥“庄恪”),葬于崇陵。
金祖淳清 1765 — 1832
简介
金祖淳(朝鲜语:김조순,1765年—1832年),朝鲜王朝后期外戚权臣,仁祖朝名臣金尚宪七世孙,纯元王后金氏之父。
曾用名金洛淳,字士源(一作元),自号初学老人朝鲜正祖改其名为祖淳赐号枫皋
本贯安东
他出身老论世家,自1785年科举及第步入政界以后,就一直受到正祖的信任,1799年又受正祖托孤,负责辅佐王世子李玒朝鲜纯祖),并以其女为王世子嫔(纯元王后)。
1802年封永安府院君1805年贞纯王后金氏死后逐渐掌握政权,开启了安东金氏的
李熙清末民国初 1852 — 191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熙 高宗 1863年—1907年
建阳 1896年—1906年
简介
李熙(1852年—1919年),即朝鲜高宗朝鲜王朝第26代国、大韩帝国开国皇帝(1864年—1907年在位)。
初名载晃字明夫,乳名命福;即位后改名为“”(正写为“㷩”),字圣临号珠渊诚轩
朝鲜仁祖李倧的九世孙、兴宣大院君李是应的嫡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