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本姓李氏。高昌人。少好射猎。酣酒弦歌。其妇美艳。一国无双。高富子弟。争与私通。惠他日出游。为豪富所打。友人报语。惠自思惟。己有大力。必当见杀。避往龟兹。乃愿出家。贫无法服。外国人死。衣以好衣。送尸陀林。辞诀而反。惠随他葬家人去彼。剥死人衣。遇起尸鬼起。相菆臾更为上下。凡经七反。惠率获胜。剥取衣裳。货得三千。以为法服。仍得出家。修学禅律。苦行绝群。蔬食善诱。心无是非。后还高昌。住仙窟寺。德索既高。尼众依止。禀其诚训。唯都郎中寺冯尼每谓惠曰。阿阇梨未好。可往龟兹国。金华寺帐下直月间。当得胜法。惠信尼语。往至龟兹。到见直月。直月欢喜。呼进房内。以蒲陶酒。一斗五升。服令其饮。惠大惊愕。我清净久。本来觅法。翻饮非法之药。苦执不肯。直月急推令去。惠即退思。遂不敢违。违便顿饮尽。醉问而卧。直月锁房。乃更馀行。及惠酒醒。追自拔恼。我忽犯戒。悔过自责。槌打身体。欲自害命。于此少时。得第三果。直月还问曰。得和后。还高昌。大弘经律。道俗归敬。颀动乡邑。齐永元年。无疾坐亡。手屈四指云(弟子惠化所述云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1—548
【介绍】:
东魏咸阳石安人,字龙雀。北魏孝明帝正光中归尔朱荣。寻为高欢都督府长史,以恭谨见信,高欢置之朝中,寄以心腹。为侍中,兼尚书左仆射。又除司徒。为官好聚敛,纳贿无度。高欢、高澄屡责而不改。卒谥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4—549
【介绍】:
北魏上党长子人。少志于学,后博涉百家,尤长算历。举孝廉,为校书郎。孝庄帝时以造历勋,赐爵长子伯。东魏孝静帝武定间,出除太原太守。高澄引为中外府咨议参军。后坐事禁止,乃造《九宫行棋历》。卒于禁所。
全后魏文·卷五十
业兴,上党长子人。师事徐遵明。宣武时,举孝廉,为校书郎。孝明时,累迁奉朝请。历临淮王彧骑兵参军、广陵王渊外兵参军。孝庄时,除著作佐郎,赐爵长子伯。长广王建号,除通直散骑侍郎。前废帝时加宁朔将军。又除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孝武时,转散骑侍郎,除平东将军、光禄大夫,寻加安西将军。封屯留县子。转中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后入为侍读。孝静时,除镇南将军、兼散骑常侍,加中军大将军。除国子祭酒,出为太原太守。齐文襄引为中外府咨议参军。后坐事禁止。武定七年死于禁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6—549
【介绍】:
东魏荥阳开封人。举秀才,射策高第,除幽州平北府外兵参军。历太学博士,领殿中御史。孝静帝元象初,以兼散骑常侍使于梁武帝。使还,累除南青州刺史。在州贪暴不法,货贿公行,百姓怨苦。为御史劾废。高澄作相,常引伯猷罪废以戒朝士。后除太常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8
【介绍】:
东魏彭城人,字子升。刘廞子。弱冠州辟主簿,奉使诣阙,见孝庄帝,应对闲敏,帝善之。遂除员外散骑侍郎,出补徐州开府从事中郎。廞死,率乡部抗御高欢部,兵败被执,寻赦。高澄为仪同开府,以骘为属,本州大中正,转中书舍人,官至司徒左长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8—551
【介绍】:
东魏河内温人,字遵业。初为怀朔镇省事,与高欢结托甚深。魏孝明帝孝昌中,北州陷落,南奔肆州,为尔朱荣所礼遇,仕魏官兼尚书右仆射。高欢入洛,以为大行台尚书,参知军国。东魏孝静帝天平初,除左仆射,与高岳、孙腾等共知朝政。高澄辅政,以赃贿削官。未几起行冀州事。北齐建,以功除司空,坐事免。官至太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2—537
【介绍】:
北魏中山无极人,字德方。甄琛次子。除秘书郎。孝明帝末,为广阳王渊长史,行定州事。鲜于修礼等于定州西北起兵,楷尽杀城中燕、恒、云三州避难户中粗豪者。修礼等忿而掘其父墓,载棺巡城。孝庄帝时,征为中书侍郎。后为高澄仪同府咨议参军。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4—554
【介绍】:
北齐清河东武城人,字长孺,一作长儒。初为北魏宣武帝挽郎,起家太学博士。后坐事免归乡里。高欢起兵,归附高欢,为咨议参军。以建议立平阳王有功,封武城县公,领黄门郎。东魏孝静帝天平中累官徐州刺史、七兵部尚书、清河邑中正。性豪慢,每以籍地自矜。高欢死,窃言:“黄颔小儿堪当重任不?”高澄闻之怒,锁赴晋阳,以陈元康救得免。北齐文宣帝天保五年,出为东兖州刺史,受纳狼藉,为御史所劾,死于狱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附化人,字保年。匈奴单于后裔。右谷蠡王潘六奚没于魏,其子孙以潘六奚为氏,后讹为破六韩。世领部落。常初随父从宗人破六韩拔陵起事,后叛降尔朱荣。荣死,归河西。东魏孝静帝天平中,东归,从高欢征战,封平阳公,除洛州刺史。尝献计高澄,截敌粮道,被采纳。北齐建立,封广川县公,为太子太保。卒于沧州刺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刘氏。朝歌人也。五岁入乡塾。通所习诵。六岁。尝随其季父入佛寺。辄礼拜赞叹。九岁。偶阅涅槃。即厌世求出家。年十二。投道药禅师薙落。往来相土。东都识者。谓之圣沙弥。后潜林虑山。诵法华维摩经。甫浃旬。二部俱习。兼通其义。俄又入洛。名声藉甚。年十五。讲法华。酬抗疑难。莫不叹伏。善诘问。好徵覈。而容貌黎瘠。故时人为之语曰。黑沙弥若来。高座逢灾。会岁歉。茹蔬纫草。以免饥冻。而专意涅槃。精神日进。遂从光公。禀具戒。寻候父疾。至则殂矣。因手度母氏女兄。携入邺都。夏于少林。秋还省觐。荐荒之际。未谐宁谧。众请弘演。于是以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部。轮贯不已。并著文疏。且机算无挠。纪纲有截。故时人复为之语曰。京师极望道场法上。年垂四十。游化怀卫。顷之大将军高澄。奏为昭玄统掌录僧事。及齐革命。职仍旧。文宣御宇。诏授菩萨戒。帝躬布发于地。使上践焉。天保二年。诏废鹰师曹地。为报德寺。且树宝塔。为太皇太后。祈冥福。未几。升大统。初朝廷议置十统。而病其称号不异。以奏。帝手注其状曰。上法师可为大统。馀为上统。
高句丽国丞相王高德。致书问教门端绪。具书答之。不录。诏住相州定国寺。又以施利。营脩定寺于邺之西山。山本名合水。于山之巅。造弥勒堂。供百五十僧。
齐亡。周氏废教。上自尔俗服隐居。祈生弥勒内院。不复至脩定寺矣。大象初。隋文相周。渐隆大法。上闻之。喜形于色。体虽羸弱。遽以袈裟覆顶。使弟子舁之。至脩定寺。合掌三礼。右绕而出。即合水山舍。诵维摩胜鬘经等而卒。二年七月十八日也。寿八十六。撰增一数法四十卷。佛性论二卷。大乘义章六卷。众经录一卷。行世。弟子灵裕有传。
释法上。姓刘氏。朝歌人也。五岁入学。七日通章。六岁随叔寺中观戏。情无鼓舞。但礼佛读经。而声气爽拔。众人奔绕倾渴观听。年登八岁。略览经诰薄尽其理。九岁得涅槃经披而诵之。即生厌世。至于十二投禅师道药而出家焉。因游相土寻还汲乡。又往东都栖遑务道。神气高爽照晓词论。所在推之咸谓圣沙弥也。后潜林虑上胡山寺诵维摩法花。才浃二旬两部俱度。因诵求解。还入洛阳。博洞清玄名闻伊滏。年暨学岁创讲法花。酬抗疑难无不叹伏。善机问好徵覈。决通非据昌言胜负。而形色非美。故时人谚曰。黑沙弥若来。高座逢灾也。后值时俭衣食俱乏。专意涅槃无心饥冻。故一粒之米加之以菜。一衣为服兼之以草。练形将尽而精神日进。乃投光师而受具焉。性戒夙成不劳师导。勤勤谛理无失寸阴。忽闻父病寻往觐之。既至即殂。一宿同止明旦赴洛。度母及姊将入邺都。时属大荒投奇无指。听法心猛委而南旋。夏听少林秋还漳岸。母子相见。不觉潸然。既慧业有闻众皆陈请。乃讲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部。轮次相续并著文疏。又偏洞算数明了机调。纲纪法化难继其尘。故时人语曰。京师极望。道场法上。斯言允矣。年阶四十游化怀卫。为魏大将军高澄奏入在邺。微言一鼓众侣云屯。但上戒山峻峙慧海澄深。德可轨人。威能肃物。故魏齐二代历为统师。昭玄一曹纯掌僧录。令史员置五十许人。所部僧尼二百馀万。而上纲领将四十年。道俗欢愉朝庭胥悦。所以四方诸寺咸禀成风。崇护之基罕有继釆。既道光遐烛。乃下诏为戒师。文宣常布发于地令上践焉。天保二年又下诏曰。仰惟慈明缉宁四海。欲报之德。正觉是凭。诸鸷鸟伤生之类。宜放于山林。即以此地为太皇太后经营宝塔。废鹰师曹为报德寺。斯即碎荡邪雾载清佛海。当时昌盛自古推焉。上总担荷并得缉谐。内外阐扬皂白咸允。非斯柱石。孰此栋梁哉。且而景行既宣。逸向遐被。致有高句丽国大丞相王高德。乃深怀正法崇重大乘。欲播此释风被于海曲。然莫测法教始末缘由西徂东壤年世帝代。故具录事条。遣僧向邺。启所未闻事。叙略云。释迦文佛入涅槃来。至今几年。又于天竺几年方到汉地。初到何帝年号是何。又齐陈佛法谁先传告。从尔至今历几年帝。远请具注。并问十地智论等人法所传。上答略云。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当穆王二十四年癸未之岁。穆王闻西方有化人出。便即西入而竟不还。以此为验。四十九年在世。灭度已来至今齐代武平七年丙申。凡经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后汉明帝永平十年。经法初来。魏晋相传至今流布。上广答缘绪。文极指订。今略举梗槩。以示所传。末敕住相州定国寺。而容德显著感供繁多。所得世利造一山寺。本名合水。即邺之西山。今所谓修定寺是也。山之极顶造弥勒堂。众所庄严备殚华丽。四事供养百五十僧。及齐破法湮。僧不及山寺。上私隐俗服习业如常。愿若终后觐睹慈尊。如有残年愿见隆法。更一顶礼慈氏如来。而业行精专幽明感遂。属隋运将动佛日潜离。深果宿心喜遍心府。羸瘦微笃。设舆坐之。袈裟覆头。弟子扛举往升山寺。合掌三礼右绕三周。便还山舍诵维摩胜鬘。卷讫而卒于合水故戾。春秋八十有六。即周大象二年七月十八日也。上形量过人苕然众表。百千众中孤起颈现。衣服率素纳补为宗。五条祇支由来以布。法衣瓶钵以外更无馀财。生不屦乘步以毕命。门人成匠。任情所学。不私己业。偏用训人。言常含笑罪不加杖。自上未任已前仪服通混。一知纲统制样别行。使夫道俗两异。上有功焉。制寺立净亦始于此。故释门东敞。能扇清风。莫与先矣。初天保之中。国置十统。有司闻奏事须甄异。文宣乃手注状云。上法师可为大统。馀为通统。故帝之待遇事之如佛。凡所吐言无不承用。又遵重戒禁。愿常宣说尽报行之。每至布萨晨旦。致厚供设礼请僧。及年高声变恐烦于众。岁暮之夕犹遵此法。其奉信也如此。撰增一数法四十卷。并略诸经论所有名教。始从一法十百千万有若数林。寔传持之要术也。又著佛性论二卷大乘义章六卷。文理冲洽详略有闻。又撰众经录一卷。包举品类耳。并行于世。有弟子法存者。本是李老。监齐天保屏除归于释种。明解时事分略有据。上乃擢为合水寺都维那。当有齐之盛。每年三驾皆往山寺有所觐礼。六军既至供出僧厨。存随事指撝前后给济三宫并足。后终于隋初。灵裕法师资学有承。为之本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5—547
【介绍】:
北魏济阴冤句人,字鹏举。自云为晋温峤之后。博学善文章。初为广阳王元渊贱客,教诸奴子书。孝明帝熙平初,对策高第,补御史,台中文笔皆出其手。孝明帝正光末,随元渊镇压六镇起事,为东北道行台郎中,军国文翰皆出其手。孝庄帝建义初,为南主客郎中,修起居注。孝庄帝诛尔朱荣,子升参预谋画。尔朱兆入洛,惧祸逃匿。孝武帝永熙中,复官侍读,兼舍人。后领本州大中正。东魏时高澄引为大将军府咨议参军。疑其知元仅等谋反,投之晋阳狱中,饿死。子升文笔,当时已传于江南,为梁武帝所称,又远传至吐谷浑。今有《温侍读集》明辑本。
全后魏文·卷五十一
子升字鹏举,太原人。晋大将军峤后,世居江左,避难济阴冤句,因为冤句人,师事崔灵恩。宣武时为广阳王渊行台郎中。渊败,陷入葛荣,得脱。建义初为南主客郎中,出为元天穆行台郎中,加伏波将军。元入颢洛,以为中书舍人。孝庄还宫,复为舍人,除正员郎,永熙中为侍读兼舍人、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迁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后领本州大中正。齐文襄引为大将军府咨议参军,寻见疑,饿死晋阳狱。有《集》三十九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6
【介绍】:
名或作渊明。北齐兰陵人。萧懿子。在梁封浈阳侯。梁武帝纳侯景,命明率军趋彭城,图进取。渡淮未几,为东魏俘,送至晋阳。高澄礼见之。齐文宣帝天保六年,西魏灭梁元帝,文宣帝立明为梁帝,送之南还,梁太尉王僧辩迎入建康,即位。梁司空陈霸先袭杀僧辩,废明,立萧方智,以明为太傅。次年,疽发背死。追谥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6—?
【介绍】:
北齐河间鄚人,字子才,小字吉。邢臧弟。十岁能属文,有才思。文章典丽,既赡且速。仕北魏,释褐宣武帝挽郎。孝庄帝永安初,累迁中书侍郎。尔朱荣入洛,邵与杨愔避于嵩山。节闵帝普泰中,除给事黄门侍郎。为高澄所征,与温子升共为侍读。其后除骠骑、西兖州刺史,有善政。还都,历中书令、太常卿兼中书监,摄国子祭酒。授特进。有文名。富藏书,为北齐私家之冠。尝与杜弼共论名理,认为“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有《邢特进集》明人辑本。
全北齐文·卷三
劭字子才,河间鄚,魏光禄少卿虬第二子,小字吉,少时有避,遂不行名,释巾魏宣武挽郎,除奉朝请,迁著作佐郎;孝昌中,元罗请为青州司马,永安初,累迁中书侍郎,普泰中,兼给事黄门侍郎,寻为散骑常侍;太昌初,直内省,除卫将军、国子祭酒,解职归;后为尚书令,加侍中,复解职归。文襄辅政,除给事黄门侍郎,与温子升对为侍读、皇建中,出除骠骑将军。西兖州刺史,武成时入为中书令,迁太常卿兼中书监,摄国子祭酒,后授特进,有集三十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7—556
【介绍】:
北齐清河东武城人。崔㥄弟。有文才。嗜酒。东魏孝静帝兴和中,为丞相掾。沙苑之败,持马尾渡河,高欢称之为国之忠臣。高澄欲使行青州,闻其多醉,乃止。文宣帝天保初,拜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尝被敕召,宿酒未解,文宣帝怒,将罚之,试使为观射诗十韵,操笔立成,乃宥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8
【介绍】:
北齐宗室。字定乐。高欢第三子。豪爽有力,善骑射,高澄甚爱之,累迁中书监、兼侍中。出为青州刺史。北齐文宣帝天保初封永安王。以多次切谏,忤帝。与弟高涣同被残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孝昌中。以沙门形服。游于晋阳市肆。而乍愚乍智。不可测识。人竞以河秃师呼之。然竟不知其姓氏乡里也。齐神武居潜邸武明太后。生文宣帝洋时。太后家贫甚。一日与所亲语。因曰。如此则正忧冻饿死耳。文宣在襁褓昉数月。应声曰。得活。太后及左右以其不当言。而言谓以为妖。皆大惊。会闻秃师之异。固邀以至。悉出文襄魏永熙。后历问将来禄位。皆无所拟议。独于文宣举手指天再三。盖其意有在矣。
释河秃师者。不详何许人也。魏孝昌中于晋阳市肆间行往。乍愚乍智。作沙门形。时人不测。止呼为河秃师。及齐神武诞第二子洋。文宣帝也。武明太后见家贫甚。与亲戚言及家计。正忧饥冻死耳。洋方生数月尚未能言。欻言曰得活。二字分明。太后左右大惊而不敢言。谓为妖怪。时传秃师神异射事多中。巧诱而至。太后意占其儿子早言为怪。乃遍见诸子。文襄魏永熙后旁以禄位历问之。至洋再三举手指天而已。口无所言。若诸子皆别无举措矣。后不测其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燕郡蓟人,字明达。崇儒业而有豪侠气。北魏孝明帝孝昌末至洛阳,后奔尔朱荣,为参军,以功除襄州刺史。高欢起兵,鉴归之,即授本官。高澄辅政,迁怀州刺史。历牧八州。武成帝河清二年重拜怀州刺史。卒于都官尚书。
全北齐文·卷六
保洛,代人,初从葛荣为领左右。荣败,为氽朱荣统军,累迁扬烈将军、奉车都尉,后隶神武为都督帐内,迁右将军、中散大夫,除平南将军、光禄大夫,加安东将军,封昌平县薄家城乡男;元象初、除西夏州刺史、当州大都督,封安武县伯,转行蔚州刺史;镇晋州;文襄嗣事,以为左厢大都督,加征西将军,除梁州刺史;文宣受禅,仍为刺史;废帝初除沧州刺史,封敷城郡王,坐聚敛免官夺爵;及卒,追复本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9
【介绍】:
北齐博陵安平人,字季伦。避地渤海。依高乾,以妹妻乾弟高慎。后往晋阳遇高欢,以为丞相长史,迁左丞吏部郎。主议麟趾格,复见重于欢子高澄。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高慎以虎牢降西魏,高欢欲杀暹,澄苦救得免。迁御史中尉。欢死,澄以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之寄。然鲜卑权贵被暹弹劾免黜者,皆怨之。及文宣帝(高洋)即位,司马子如等谮之,令人搜其家,甚贫匮,唯得高欢、高澄与暹书千余纸,多论军国大事。仍治其罪,流放马城服苦役,旋以谋反罪锁赴晋阳。后释之,复官太常卿,迁中书监兼并省右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