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李琼五代 872 — 9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2—946 【介绍】: 五代时沧州饶安人字隐光
少为骑将,与石敬瑭俱隶后唐李嗣源麾下。
庄宗同光二年敬瑭契丹所围,救之。
敬瑭称帝建后晋,以为护圣都虞候
久之,拜相、申二州刺史
后晋亡,契丹京师,以威州刺史,行至郑州,遇盗被杀。
杨彦询五代 872 — 9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72—约945 【介绍】: 五代时河中宝鼎人字成章
幼聪悟。
后唐明宗时德州刺史
末帝石敬瑭太原,朝廷疑其有二心,以彦询节度副使监之。
敬瑭后晋,授彦询齐州防御使检校太保宣徽使,加兼左骁卫上将军
华州节度使
开运初,以风痹罢为右金吾卫上将军,俄卒于官。
高汉筠五代 873 — 9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3—938 【介绍】: 五代时齐州历山人,字时英
少好书传,尝讲学长白山
后梁代唐,乃弃笔仕后唐
累官左金吾卫大将军
晋高祖,飞诏征之,官至左骁卫大将军
性宽厚,有廉声,在襄阳济阴亳州,皆有惠绩。
康思立五代 874 — 9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4—936 【介绍】: 五代时晋阳人,本出阴山诸部。
后唐
少善骑射。
李克用,从李存勖后梁,累以功迁突骑指挥使
明宗时,历应、岚二州刺史昭武军节度使,徙保义,皆有善政。
废帝立,罢为右神武统军
石敬瑭反,以思立为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以疾卒于道。
段希尧五代 878 — 9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8—956 【介绍】: 五代时河内人,一作泽州晋城人
少有器局,累历州县。
石敬瑭太原,辟为从事,及举兵,希尧极力阻之,敬瑭以其纯朴,弗咎。
后晋时怀州棣州刺史户部兵部侍郎
后汉时,迁吏部侍郎
后周时,拜工部尚书,终礼部尚书
僧师会五代 880 — 946
释师会
俗姓巨
荆州刺史武之后。
祖徙家北燕
遂为蓟门人也。
考讳知古。
母赵氏。
童孩出俗。
蓟州温泉道丕为师匠焉。
业成年满受具于金台宝刹寺坛。
梁开平中萍梗任飘于河朔
杯盂随步于江淮乃抵汉南观音院岩俊
班荆话道抵掌论心。
且曰。
子还闻投子山大同禅师已否。
曰闻而未见。
曰宜亟往焉。
及参大同
跬步之间。
举扬之外。
洗焉明白。
其安坦然。
乾化二年梁苑俊公曰。
始者攸攸岐路茫茫生死。
紫实昧朱狂斯滥哲。
苟不奉师友指归。
几一生空度。
今以秽莸请与薰同器而藏可乎。
俊公与会胥德留入法席。
四年秋有宝积坊罗汉院志修。
坚请代居所住焉。
苫盖五间而已。
乃感檀越尚书左丞吴蔼兵部侍郎张衮
袁粲之谒宝亮
徐湛之惠通
共发奉章赐额曰天寿焉。
四海之僧翕然而至。
历三十五载供僧二百馀万。
用其财宝无少混淆。
耿介可知也。
天福七年晋高祖行成于内声闻于外。
敕赐紫衣。
开运元年赐号曰法相
紫衣则藏以受持。
师号则蔑其称谓。
且曰。
我本不求名。
名来自求我。
知其白而守其黑。
和其光而同其尘。
世幻逡巡时不我与。
三年七月二十六日
累诸门人帖然而灭。
春秋六十七。
腊四十八。
阇维收舍利数百粒。
起塔于东郊汴阳乡也。
刑部侍郎边归谠为碑颂德云。
王仁裕五代 880 — 9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0—956 【介绍】: 五代时天水人字德辇
以文辞知名,事前蜀为翰林学士
后唐庄宗平蜀仁裕事唐。
废帝时,诏书诰命,皆出其手。
后晋高祖入立,罢为谏议大夫
后汉高祖时,为兵部尚书
有《开元天宝遗事》等。
李从温五代 884 — 9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4—946 【介绍】: 五代时代州崞县人字德基
初为李嗣源(后唐明宗)执仆御役,后被养为己子。
后唐初为北京副留守,历安国等五节度使封兖王
后晋,以其从妹为石敬瑭(高祖)后,封赵国公,复为忠武军节度使
性贪鄙昏愚,多作天子器服以自僭。
后徙河阳三城节度使
康福五代 885 — 9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5—942 【介绍】: 五代时蔚州人
初事后唐庄宗为马坊使。
明宗立,授飞龙使
善诸蕃语,明宗尝召入,访以外事,辄为蕃语以对。
安重诲恶之。
乃出为凉州刺史、朔方、河西等军节度,至镇,吐蕃弃幕而走。
以功累加官爵。
后晋高祖受命,移领河中。
卒谥武安
李怀忠五代 886 — 9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6—953 【介绍】: 五代时太原晋阳人字光孝
初事后唐庄宗,累迁都指挥使,遥领辰州刺史
石敬瑭后晋,以怀忠故人,召典禁兵。
石重贵嗣位,入为右羽林统军,改迁左武卫上将军
太子太保致仕。
李从璋五代 887 — 9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37 【介绍】: 五代时人字子良
后唐明宗(李嗣源)侄。
善骑射。
李嗣源历战河上,有平后梁之功。
明宗在位时,曾率师击败鞑靼,受褒奖,累官至河中节度使,加检校大傅,封洋王
后晋高祖后唐,授威胜军节度使降封陇西郡公
僧息尘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并州人俗姓杨
传年十二,感梦而投草堂院为僧。
及长,通诸经,执律无缺,文义斡通。
初住崇福寺,传习“因明”“唯识”之学。
唐哀帝天祐二年李克用延住太原大安寺净土院
专览藏教,修上生业,数设无遮大会。
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创居三学院
石敬瑭太原时,尤加钦重。
后晋初,赐紫,寻往凤翔法门寺瞻礼法骨。
卒于天柱寺,年六十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杨氏
并州人也。
年十二。
梦金人引以入室。
觉而异之。
因恳白父母。
投草堂院出家。
诵经律。
达旦不寐。
年十七。
趋讲席。
听净名文义。
弱冠圆具。
尤循守轨范。
寻从崇福寺宗感法师胜集。
徒众骈拥。
及阐因明唯识等论。
其得人之盛。
辨才从式最为称首。
天祐间
李克用据有河东
请居大安寺净土院
脩治净业。
披阅藏典。
设无遮大斋。
前后五会。
委身狼虎。
裸体蚊䗈。
屡然手指。
以致精进。
寺奉观音菩萨像。
常炽七镫。
列香华供养。
俄下山。
授徒城内。
复施浴放生。
赈贫犒狱。
悬幡盖。
以严饰净明金藏二塔。
后唐长兴二年
又建三学院
以待遇宾友。
华严经八十一卷。
每字辄一拜。
大佛名经。
一百二十卷。
亦如之。
高祖受禅。
乃益顶载先佛中指骨舍利于凤翔府法门寺
学俱舍论于天柱寺法师楚伦。
六时礼佛。
手馀二指。
亦可谓勤矣。
天福之季。
示微疾而逝。
寿六十三。
腊四十四。
阇维塔舍利于晋水之西山。
释息尘
姓杨氏
并州人也。
父迁贸有无营利而已。
其母氏尝梦人服装伟丽称寄宵宿。
便觉娠妊。
生而有异童稚不群。
每闻钟呗之音凝神侧耳。
年方十二因梦金人瑰奇之状。
引之入精庐。
明旦告白二亲恳求出家。
未允之前泣而不食。
父母悯其天然情何厌塞。
遂曲顺之。
即投草堂院从师诵净名经菩萨戒。
达宵不寐。
将周一祀。
舍本讽通。
年当十七便听习维摩讲席。
粗知大义。
及乎弱冠乃圆上品。
执持律范曾无缺然。
年二十三文义斡通。
于崇福寺宗感法师胜集传授
复学因明唯识不亏敷演。
学徒颖脱者数人。
崇福寺辩才大师从式最为高足。
天祐二年
李氏奄有河东
武皇帝请居大安寺净土院
四事供养。
专览藏教修鍊上生业。
设无遮大斋前后五会。
尝以身饲狼虎入山谷中。
其兽近嗅而奔走。
又于林薄裸体以啖蚊虻。
游仙岩岳寺养道栖神。
复看大藏经。
匝设斋然一指伸其报庆。
彼寺有圣观音菩萨像。
长烛七灯香华供献。
后被诸生就请下山。
城内传扬大论。
四序无辍。
逐月设沐浴。
临河就沼投饲水族。
以己哒嚫旋赎羽毛。
沈潜高明以遂生性。
或施牢狱人食。
或赈惠贫乏。
或捐幡盖于净明金藏二塔。
后唐长兴二年众请于大安国寺后。
三学院一所。
供待四方听众。
时又讲华严新经。
传授于崇福寺继晖法师
由是三年不出院门。
一字一礼华严经。
一遍字字礼大佛名经。
共一百二十卷。
复炼一指。
前后计然五指。
晋高祖潜跃晋阳
最多钦重。
洎乎龙飞每入洛京朝觐必延内殿。
从容锡赉颇丰。
赐紫服并懿号。
固让方俞。
凤翔府法门寺有佛中指骨节真身。
乃辞帝往岐阳瞻礼。
睹其希奇。
又然一指。
之双手唯存二指耳。
续于天柱寺
就楚伦法师学俱舍论。
方经数日。
微有疾生。
至七月二十七日辰时枕肱而逝。
俗年六十三。
腊四十四。
平常唯衣大布不蓄盈长。
六时礼佛未曾少缺。
陇坻之间闻其示灭。
黑白二众具威仪送。
焚之得舍利数百粒弟子以灵骨归于太原
晋祖敕葬于晋水之西山。
小塔至今存焉。
系曰。
师捐舍讵能愈其精进乎。
脱落浮荣岂能胜其义解乎。
若然者不可以一名名矣。
厥犹瞻卜华焉。
色黄而矣。
则真金谢其色。
香芬而远则牛头愧其香。
多名生乎一体者。
尘公欤。
张希崇五代 888 — 9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8—939 【介绍】: 五代时幽州蓟人字德峰
少通左传》,知星历,性素朴,事母孝。
后唐庄宗时,以偏将平州契丹陷其地,用为节度使,后率所部南归。
明宗时汝州防御使,迁灵武节度使,有惠绩。
徙镇邠宁。
后晋高祖入立,复拜灵武
僧澄楚五代 889 — 9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9 【介绍】: 五代时僧。
俗姓宗
十岁于汴京相国寺出家,礼智明为师。
习新章律典,独趣深旨,时号律虎,请益者日众。
后晋高祖钦仰之,诏入内道场,赐紫,署真法大师
时以为新章律宗主。
释澄楚
姓宗氏
不知何许人也。
爰祖暨考。
偕贲丘园高蹈不仕。
母赵氏妊也。
忽畏膻臊之臭。
及乎诞生之夕。
光烂充室邻落咸惊。
洎当七岁亲党携之入寺。
见佛像辄嗟叹而作礼。
归家问父曰。
唯佛独尔馀者如何。
父曰。
蠢动皆佛何况人矣。
曰。
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
其父默而许旃。
至十岁于相国寺智明为师。
未几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
曰汝何愚騃好嬉戏耶。
且雪山善财亦童子。
还如是否。
旁有闻者奇之曰。
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
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
独能辄入毗奈耶窟穴。
然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
时号律虎焉。
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且众矣。
晋高祖闻而钦仰。
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
寻署大师号真法焉。
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求出家。
落发度戒。
表里冰霜更无他物。
命为新章律宗主焉。
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首北面西示佛涅槃相也。
俗龄七十一。
夏五十。
始末临坛度僧尼八千馀人。
门人慧照等。
西域法焚之。
得碎身分构砖塔缄藏之。
左街首座悟皎作舍利塔记焉。
系曰。
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
通曰。
律有三宗。
砺素宣是欤。
宗各有主故云也。
观夫是名也岂无稽古乎。
通曰。
宗主二字出阿含经也。
论曰。
原夫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
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
我佛利见据于大千。
化境斯宽法门必众。
举其会要不过戒也。
定也慧也。
此三为路。
出其生死之乡。
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
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
毗尼防闲三业。
三业皆净六尘自祛。
圣贤践修何莫由斯道也。
故论云。
生死流转者。
三缚缚心。
心难解脱。
当知此唯善说法律能令解脱。
非由恶说。
因是而窥。
禁律乃度世之检括也。
且夫菩萨戒净则彰离垢之名。
辟支戒完则引无师之智。
声闻戒足时俱解脱而可期。
内众戒坚招感人天之不坠。
由是观之。
戒法之时大矣哉。
自所推能从言索理。
则毗尼也。
木叉也。
因则声教律焉。
果则别解脱焉。
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
横从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
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
论云。
戒如捉贼。
善擒制也。
定如缚贼。
用机械也。
慧如杀贼。
清道路也。
以此成功立效。
克取究尽三菩提者。
决达清静之域也。
戒律之功。
功无与比。
矧以此在师而不在资。
唯闻佛制。
行内而不通外。
无许俗传。
故曰。
曲授秘方。
赐诸内众。
事有悬合物宜象求。
在乎家人严君设训。
家人嗃嗃同佛制教焉。
妇子嘻嘻同佛听门矣。
一听一制见其猛以济宽。
一阴一阳见其开物成务。
夫如是知戒律是佛之家法明矣。
大则三聚感三身于果中。
小则形俱持尽形于因地。
受既如是。
随则若何。
有威仪焉。
有细行焉。
为有顺违乃生持犯。
由是繁广因事制宜。
及佛泥丸集成律藏初唯水乳相合一家之业无殊。
后则参辰各墟。
五部之分不类。
梦氎之占徵矣。
宗轮之论作焉。
剡浮树高分影犹归于月窟。
阿耨池溢下流。
须到于孟津
迨夫大教东传梵书西至。
甘露本天人之食。
汉土争尝。
金乌还海上之飞东方旧识。
除经已译问律何传。
后汉灵帝建宁三年
初翻义决律。
次有比丘诸禁律至。
曹魏三藏游于许洛。
土僧无律范。
嘉平中译羯磨僧祇戒本。
此乃此方戒律之始也。
自尔萨婆多律先化关中
五分僧祇风行雨施。
迦叶遗部戒本独来。
婆粗富罗闻名而已。
况乎僧祇部者。
法显赍归诸师判注云。
是根本大众所传。
非是百载五宗也。
今著传家疑其未可何耶。
所览僧祇现本止三十卷。
文因有数疑。
一本小而末大(谓诸部文多僧祇卷略)二中不含五部意。
三不应大集悬记也。
或曰。
此略本传此方。
犹法华华严等经钜万亿颂中略出一分也僧祇亦尔。
又说昙无德律译有重单。
准僧传止觉明口诵也。
若据律序有支领重译之文焉。
如此古今相竞且无指归。
以义交徵其辞必息。
寻律文本即知异同。
如众学戒初题云。
尸叉罽赖尼如破伊兰叶
言此是觉明本也。
如言式叉迦罗尼如破伊罗叶。
即是支领本也。
又一本三十卷。
一本六十卷。
谓纸墨分开不定非也。
分三十为六十。
不其太相悬谬矣。
若斯二译皂白已分。
复次元魏已前。
诸受戒者用四分羯磨纳戒。
及乎行事即依诸律为随何异乎执左氏经本专循公羊之传文也。
至魏孝。
文世。
法聪律匠。
北台山始手披口释。
道覆律师随听抄记。
遂成义疏。
权舆既尔。
肯构繁乎。
天轮而只候中星。
大鼎而唯提附耳
邺中法砺唐世怀素
新旧两名各擅其美。
乃成实有部受体双陈。
唯寻祖萨婆开宗独步。
其有终南上士澄照大师
肸蚃三生逡巡千里。
交接天人之际。
优游果證之中。
知无不为。
绳愆纠谬。
以护持教法为己任者。
实一代之伟人焉。
是以天下言行事者。
以南山为司南矣。
丁乎大历新旧疏家互相短长。
敕集三宗律师重加定夺。
如净为宗主判定二家。
建中中始言楷正。
号佥定疏是也
至今东京三宗并盛。
至于秉出没不伦。
殊涂同归。
师资尚异。
至若成公演化灵崿敷扬。
不离三辅之间。
俱僝百工之巧。
文纲道岸自北徂南。
发正辅篇从微至著。
道流吴会实赖伊人。
净公作评家之师。
源尚致感通之瑞。
或抗表论没官之物。
或成图證结界之非。
或杰立一方。
或才雄七众。
述锋芒之义记。
豕亥之疑文。
或𣂊帖纷拿。
或整齐龃龉。
若匪乘时之哲。
便应逸气之英。
不令像运之中微降年唯永。
终使寿星之下照命唯长。
道假人扬其在兹矣。
近以提河水味转不如前。
座像尘埋仍观更没。
大小乘之交恶。
上中下之相凌。
活寄四邪行违七聚。
威仪既缺生善全亏。
谓律为不急之文。
放僧落自由之地。
马令脱辔象阙施钩。
不习律仪难调象马。
教法日见凌夷。
短则行果微亡。
折则年龄减少。
合夫洪范中凶短折也。
又曰。
慈父多败。
子脱或翻恶归善
变犯成持。
或众主之劝修。
或名师之训导
假王臣之外护。
教之中兴。
如是则同五福中之一寿五考终命欤。
又曰。
严家无格虏。
故云。
毗尼是正之寿命焉此科所班乃是鍊金液转还丹之手。
劝人服之。
使其近添其寿远则升仙。
故我世尊凡制一戒获其十利功德。
意在正法久住耳。
姓宗
诞生之夕。
光烂充室。
洎七岁。
亲党携之入寺。
见佛像。
辄嗟叹作礼。
归家问父曰。
唯佛独尔。
馀者如何。
父曰蠢动皆佛。
何况于人。
曰。
儿愿学佛。
聊报二亲劬劳。
其父许之。
至十岁。
相国寺智明为师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
曰。
汝何好嬉戏耶。
雪山善财亦童子。
还如是否。
旁有闻者奇之曰。
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
受具已来。
习新章律部。
辄入毗耶窟穴。
其击难酬答。
露牙伸爪。
时号律虎
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众。
晋高祖闻而钦仰。
诏入内道场。
赐紫袈裟。
号真法大师
自此皇宫妃主。
有慕法者。
落发度戒。
命为新章律宗主焉。
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师明律。
时号宗主者何。
律有三宗。
砺素宣是。
人有人法。
禁戒威仪是也。
天有天法。
光洁静虑是也。
要不过戒也。
定也慧也。
此三为路。
出其生死之乡。
专一为门。
通其涅槃之域。
若乃资乎急用。
在乎毗尼。
防闲三业。
三业皆净。
六尘自祛。
圣贤践修。
何莫由斯。
自此而推。
从言索理则毗尼也。
木叉也。
因则声教律焉。
果则别解脱焉。
直以时论。
三世诸佛。
咸同制也。
横之界说。
十方净刹。
悉共行之。
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
咸以戒律嘱累之。
王庭胤五代 891 — 9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44 【介绍】: 五代时京兆万年人字绍基
定州节度使王处存孙。
性勇剽狡捷。
少为晋阳军校,能与士兵共甘苦。
后唐庄宗于亲族中独加礼遇。
历官、忻等六州刺史
庭胤叔祖王处直为养子王都所杀,其子王威北走契丹
后晋初,契丹以王威为定州节度使,以袭先人土地。
后晋石敬瑭契丹势力滋蔓,连升庭胤,镇中山。
累官至检校太尉
景延广五代 892 — 9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2—947 【介绍】: 五代时陕州人字航川
以挽强称。
后晋高祖,累官马步军都指挥使
出帝立,加同平章事
朝廷议称臣以致书契丹延广去臣称孙。
契丹数责后晋
延广谓其使者曰:“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他日不禁孙子,则取笑天下。
契丹益怒,入寇,延广勒兵惧出,乃出为河南尹
出帝开运中,北骑奄至,延广虑家未能自杀,被执,将送北土。
夜伺守者怠,引手扼吭死。
尹晖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魏州人
少勇健。
初为杨师厚军士。
后唐庄宗时,累迁严卫都指挥使
末帝时,为石敬瑭所谮,授应州节度使
敬瑭后晋,改右卫大将军
范延光谋叛,使人招之,惧而逃,为人所杀。
李继忠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汾州人字化远
李继韬弟。
少善骑射,从父李嗣昭征讨有功后唐庄宗时历官成德军司马
后晋时历单、泽三州刺史
其母杨氏善治产,积财巨万。
初,石敬瑭起兵于太原继忠举家归之。
时诸军方困,赖以取足。
敬瑭感而奇之,故车驾入,命连领大郡。
僧光屿五代 895 — 960
释光屿
俗姓韩氏应州金城邑人也。
幼读儒书有佐国牧民之志。
频有神人梦中警策曰。
汝于佛法有大因缘。
遂投真容院附法威。
侍其瓶锡。
谨弟子之职。
受具后诵净名经。
彻简每至依于义不依语。
告喻本师而求听习。
威寻许诺。
遂诣太原三学院涉乎寒燠。
研覈孜孜屡改槐檀。
乃讲维摩上生二座。
忽谓同志曰。
余忆昔年每念依于义。
迩栖学院。
今讲二经。
穷理见性知果验因。
得不依教起行免背四依之行乎。
俄辞晋水却返故山。
戴华严经绕菩萨殿
六时右旋礼佛。
晋高祖握图之三载也。
名闻丹禁
赐紫衣。
明年授号通悟焉。
山门僧官与大众坚命临坛。
告辞不允。
僧官谓曰。
师行解兼人独善其己。
良璞不剖必见泣血。
辞不获已度人三二。
载坚求脱免。
属少王嗣位院乏主守。
大众佥举非屿而谁。
辞曰。
此山四海客游之所。
奈何不出院门有年岁矣。
令知供养有何所须。
虽免不从自后供施委输。
十八年中供百万馀僧。
一夕云雾俱发霰雪交零。
屿之盖经白练一条可三四尺。
忽尔不见。
翌日深更。
遗练俄还旧所也。
盖阴神之送至欤。
显德七年庚申岁十月示疾。
谓诸子曰。
犹龙者厌乎大患。
叹凤者悲于逝川。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言讫如蝉蜕焉。
俗寿六十六。
僧腊四十六。
茶毗于东峰下。
取诸灵骨瘗于塔幢。
舍利随缘供养焉。
刘知远北汉 895 — 94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暠 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947年—948年
乾祐 948年—950年 元年二月后汉隐帝刘承祐即位沿用。吴越忠懿王钱俶,南平文献王高从诲、南平贞懿王高保融,楚废王马希广,高丽亦用此年号。北汉世祖刘旻、北汉睿宗刘钧从951年继续沿用此年号到956年(乾祐四年—九年), 147—150,156—1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5—948 【介绍】: 五代时后汉创建者。
沙陀部人
世居太原
初事后唐明宗
后佐石敬瑭起兵建后晋,累官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进中书令封太原王
坐观契丹灭晋,旋称帝于晋阳改名皓,迁都于汴,改国号汉,史称后汉
在位二年。
庙号高祖
帝姓刘氏。
讳皓
初名知远
其先沙陁部人。
唐乾宁二年生。
初事唐明宗
后事晋高祖
天福六年北京留守
八年中书令
开运二年封北平王
四年二月
少帝北迁。
群臣劝进。
即皇帝位。
改今名。
在位二年。
年五十四。
谥曰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庙号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