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鸠摩罗什十六国 344 — 413
鸠摩罗什
此云童寿
天竺人也。
家世国相
什祖父达多。
倜傥不群名重于国。
父鸠摩炎。
聪明有懿节。
将嗣相位。
乃辞避出家。
东度葱岭
龟兹王闻其弃荣甚敬慕之。
自出郊迎请为国师
王有妹年始二十识悟明敏过目必能。
一闻则诵。
且体有赤黡法生智子。
诸国娉之并不肯行。
及见摩炎心欲当之。
乃逼以妻焉。
既而怀什。
什在胎时。
其母自觉。
神悟超解有倍常日。
闻雀大寺名德既多。
又有得道之僧。
即与王族贵女德行诸尼。
弥日设供请斋听法。
什母忽自通天竺语。
难问之辞必穷渊致。
众咸叹之。
罗汉达摩瞿沙曰。
此必怀智子。
为说舍利弗在胎之證。
及什生之后还忘前言。
顷之什母乐欲出家。
夫未之许。
遂更产一男名弗沙提婆。
后因出城游观见冢间枯骨异处纵横。
于是深惟苦本定誓出家。
若不落发不咽饮食。
至六日夜气力绵乏疑不达旦。
夫乃惧而许焉。
以未剃发故犹不尝进。
即敕人除发。
乃下饮食。
次旦受戒仍乐禅法。
专精匪懈学得初果。
什年七岁亦俱出家。
从师受经日诵千偈。
偈有三十二字。
凡三万二千言。
诵毗昙既过。
师授其义。
即自通达。
无幽不畅。
龟兹国人以其母王妹利养甚多。
乃携什避之。
什年九岁。
随母渡辛头河罽宾
遇名德法师槃头达多。
罽宾王之从弟也。
渊粹有大量。
才明博识独步当时。
三藏九部莫不该练。
从旦至中手写千偈。
从中至暮亦诵千偈。
名播诸国远近师之。
什至即崇以师礼。
从受杂藏中长二含凡四百万言。
多每称什神俊。
遂声彻于王。
王即请入宫。
集外道论师共相攻难。
言气始交。
外道轻其年幼言颇不逊。
什乘隙而挫之。
外道折伏愧惋无言。
王益敬异。
日给鹅腊一双粳米面各三斗酥六升。
此外国之上供也。
所住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弥十人营视扫洒。
有若弟子。
其见尊崇如此。
至年十二。
其母携还龟兹
诸国皆聘以重爵。
什并不顾。
时什母将什至月氏北山。
有一罗汉见而异之。
谓其母曰。
常当守护。
沙弥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
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
与优波掘多无异。
若戒不全无能为也
正可才明携诣法师而已。
什进到沙勒国顶戴佛钵。
心自念言。
钵形甚大何其轻耶。
即重不可胜。
失声下之。
母问其故。
答云。
儿心有分别故钵有轻重耳
遂停沙勒一年。
其冬诵阿毗昙。
于十门修智诸品无所咨受。
而备其妙。
又于六足诸问无所滞碍。
沙勒国有三藏沙门名喜见
谓其王曰此沙弥不可轻。
王宜请令初开法门。
凡有二益。
一国内沙门耻其不逮必见勉强。
龟兹王必谓什出我国。
而彼尊之是尊我也。
必来交好。
王许焉。
即设大会请什升座说转法轮经。
龟兹王果遣重使酬其亲好。
什以说法之暇。
乃寻访外道经书。
善学围陀含多论。
多明文辞制作问答等事。
又博览四围陀典及五明诸论。
阴阳星算莫不必尽。
妙达吉凶言若符契。
为性率达不厉小检。
修行者颇共疑之。
然什自得于心未尝介意。
时有莎车王子参军王子兄弟二人。
委国请从而为沙门
兄字须利耶跋陀
弟字须利耶苏摩。
苏摩才伎绝伦专以大乘为化。
其兄及诸学者皆共师焉。
什亦宗而奉之。
亲好弥至。
苏摩后为什说阿耨经。
什闻阴界诸入皆空无相。
怪而问曰。
此经更有何义而皆破坏诸法。
答曰。
眼等诸法非真实有。
什既执有眼根。
彼据因成无实。
于是研覈大小往复移时。
什方知理有所归。
遂专务方等。
乃叹曰。
吾昔学小乘如人不识金以鍮石为妙。
因广求义要受诵中百二论及十二门等。
顷之随母进到温宿国
龟兹之北界。
时温宿有一道士
神辩英秀振名诸国。
手击王鼓而自誓言。
论胜我者斩首谢之。
什既至以二义相检。
即迷闷自失稽首归依。
于是声满左誉宣河外。
龟兹王躬往温宿。
迎什还国。
广说诸经。
四远宗仰莫之能抗。
时王子为尼。
字阿竭耶末帝。
博览群经特深禅要。
云已證二果闻法喜踊。
乃更设大集请开方等经奥。
什为推辩诸法皆空无我分别阴界假名非实。
时会听者莫不悲感追悼恨悟之晚矣。
至年二十受戒于王宫。
卑摩罗叉学十诵律。
有顷什母辞往天竺
龟兹王白纯曰。
汝国寻衰吾其去矣。
行至天竺进登三果。
什母临去谓什曰。
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
传之东土唯尔之力。
但于自身无利。
其可如何。
什曰。
大士之道利彼忘躯。
若必使大化流传。
能洗悟矇俗。
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
于是留住龟兹止于新寺
后于寺侧故宫中。
初得放光经。
始就披读。
魔来蔽文唯见空牒。
什知魔所为。
誓心踰固。
魔去字显。
仍习诵之。
复闻空中声曰。
汝是智人何用读此。
什曰。
汝是小魔宜时速去。
我心如地不可转也。
停住二年
广诵大乘经论洞其秘奥。
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
大秦锦褥铺之。
令什升而说法。
什曰。
家师犹未悟大乘欲躬往仰化。
不得停此。
俄而大师盘头达多不远而至。
曰。
大师何能远顾。
达多曰。
一闻弟子所悟非常。
二闻大王弘赞佛道。
故冒涉艰危远奔神国。
什得师至欣遂本怀。
为说德女问经。
多明因缘空假。
昔与师俱所不信。
故先说也。
师谓什曰。
汝于大乘见何异相而欲尚之。
什曰。
大乘深净明有法皆空。
小乘偏局多诸漏失。
师曰汝说一切皆空甚可畏也。
安舍有法而爱空乎。
如昔狂人令绩师绩线极令细好。
绩师加意细若微尘。
狂人犹恨其粗。
绩师大怒乃指空示曰。
此是细缕。
狂人曰。
何以不见。
师曰。
此缕极细。
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
况他人耶。
狂人大喜以付织师。
师亦效焉皆蒙上赏而实无物。
汝之空法亦由此也。
什乃连类而陈之。
往复苦至经一月馀日。
方乃信服。
师叹曰。
师不能达反启其志。
验于今矣。
于是礼什为师。
言和上是我大乘师。
我是和上小乘师矣。
西域诸国咸伏什神俊。
每年讲说诸王皆长跪座侧。
令什践而登焉。
其见重如此。
什既道流西域名东川
时符坚僣号关中
有外国前部王及龟兹王弟。
并来朝坚。
坚引见二王说坚云。
西域多产珍奇。
请兵往定以求内附。
至符坚建元十三年岁次丁丑正月
太史奏云。
有星见于外国分野。
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
坚曰。
朕闻西域鸠摩罗什
襄阳沙门释道安
将非此耶。
即遣使求之。
至十七年二月
善善王前部王等。
又说坚请兵西伐。
十八年九月坚遣骁骑将军吕光陵江将军姜飞。
将前部王及车师王等。
率兵七万。
西伐龟兹乌耆诸国。
临发坚饯建章宫
曰。
帝王应天而治。
以子爱苍生为本。
岂贪其地而伐之乎。
正以怀道之人故也。
朕闻西国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
为后学之宗。
朕甚思之。
贤哲者国之大宝。
若剋龟兹即驰驿送什。
军未至。
什谓龟兹王白纯曰。
国运衰矣。
当有勍敌。
日下人从东方来。
宜恭承之勿抗其锋。
纯不从而战。
遂破龟兹杀纯。
立纯弟震为主。
既获什未测其智量。
见年齿尚少。
乃凡人戏之。
强妻以龟兹王女。
什距而不受辞甚苦到。
曰。
道士之操不踰先父。
何可固辞。
乃饮以醇酒。
同闭密室。
什被逼既至遂𮓪其节。
或令骑牛及乘恶马欲使堕落。
什常怀忍辱曾无异色。
惭愧而止还中路置军于山下。
将士已休。
曰。
不可在此。
必见狼狈。
宜徙军陇上。
不纳。
至夜果大雨洪潦暴起。
水深数丈。
死者数千。
始密而异之。
什谓曰。
此凶亡之地不宜淹留。
推运揆数应速言归。
中路必有福地可居。
从之。
凉州闻符坚已为姚苌所害。
光三军缟素大临城南。
于是窃号关外称年太安
太安元年正月姑臧大风。
曰。
不祥之风当有奸叛。
然不劳自定也。
俄而梁谦彭晃相系而叛。
寻皆殄灭。
至光龙飞二年
张掖临松卢水胡沮渠男成及从弟蒙逊反。
建康太守段业为主。
庶子秦州刺史太原公纂
率众五万讨之。
时论谓等乌合。
有威声势必全剋。
以访什。
曰。
观察此行未见其利。
既而败绩于合梨。
俄又郭馨作乱。
委大军轻还。
复为馨所败仅以身免。
中书监张资文翰温雅。
甚器之。
资病。
博营救疗。
有外国道人罗叉。
云能差资疾。
喜给赐甚重。
什知叉诳诈。
告资曰。
叉不能为益徒烦费耳。
冥运虽隐可以事试也。
乃以五色系作绳。
结之烧为灰末投水中。
灰若出水还成绳者。
病不可愈。
须臾灰聚浮出复绳本形。
既而又治无效。
少日资亡。
顷之又卒。
子绍袭位。
数日庶子纂杀绍自立。
称元咸宁
咸宁二年有猪生子。
一身三头。
龙出东厢井中到殿前蟠卧。
比旦失之。
纂以为美瑞
号大殿为龙翔殿。
俄而有黑龙升于当阳九宫门。
纂改九宫门为龙兴门。
什奏曰。
皆潜龙出游豕妖表异。
龙者阴类出入有时。
而今屡见则为灾眚。
必有下人谋上之变。
宜剋棋修德以答天戒。
纂不纳。
与什博戏。
杀棋曰。
斫胡奴头。
曰。
不能斫胡奴头。
胡奴将斫人头。
此言有旨。
而纂终不悟。
弟保有子名超。
小字胡奴
后果杀纂斩首。
立其兄隆为主。
时人方验什之言也。
什停凉积年。
吕光父子既不弘道。
故蕴其深解无所宣化。
符坚已亡竟不相见。
姚苌僣有关中
亦挹其高名虚心要请。
诸吕以什智计多解。
恐为姚谋不许东入。
卒子兴袭位。
复遣敦请。
弘始三年三月
有树连理生于广庭。
逍遥园变为茝。
以为美瑞
谓智人应入。
至五月兴遣陇西公硕德西伐吕隆
军大破。
至九月上表归降。
方得迎什入关。
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于长安
兴待以国师之礼。
甚见优宠。
晤言相对则淹留终日。
研微造尽则穷年忘勌。
自大法东被始于汉明。
涉历魏晋经论渐多。
而支竺所出多滞文格义。
兴少达崇三宝锐志讲集。
什既至止。
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
什既率多谙诵无不究尽。
转能汉言音译流便。
既览旧经义多纰僻。
皆由先度失旨不与梵本相应。
于是兴使沙门增䂮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馀人咨受什旨。
更令出大品。
什持梵本兴执旧经以相雠校。
其新文异旧者义皆圆通。
众心悏伏莫不欣赞。
兴以佛道冲邃其行唯善。
信为出苦之良津御世之洪则。
故托意九经游心十二。
乃著通三世论以勖示因果。
王公已下并钦赞厥风。
大将军常山公左军将安城侯嵩并笃信缘业。
屡请什于长安大寺讲说新经。
续出小品金刚波若十住法华维摩思益首楞严持世佛藏菩萨藏遗教菩提无行呵欲自在王因缘观小无量寿新贤劫禅经禅法要禅要解弥勒成佛弥勒下生十诵律十诵戒本菩萨戒本释论成实十住中百十二门论凡三百馀卷。
并畅显神源挥发幽致。
于时四方义士万里必集。
盛业久大于今咸仰。
龙光释道生
慧解入微玄搆文外。
每恐言舛入关请决。
庐山释慧远学贯群经栋梁遗化。
而时去圣久远疑义莫决。
乃封以咨什语见传。
沙门僧睿才识高明。
常随什传写。
什每为论西方辞体商略同异云。
天竺国俗甚重文制。
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
凡觐国王必有赞德。
见佛之仪。
以歌叹为贵。
经中偈颂皆其式也。
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
虽得大意殊隔文体。
有似嚼饭与人。
非徒失味。
乃令呕哕也。
什尝作颂赠沙门法和云。
心山育明德。
流薰万由延。
鸾孤桐上。
清音彻九天。
凡为十偈辞喻皆尔。
什雅好大乘志存敷广。
常叹曰。
吾若著笔作大乘阿毗昙。
非迦旃延子比也。
今在秦地深识者寡。
折翮于此将何所论。
乃悽然而止。
唯为姚兴著实相论二卷。
并注维摩
出言成章无所删改。
辞喻婉约莫非玄奥。
什为人神情朗彻傲岸出群。
应机领会鲜有伦匹者笃。
性仁厚汎爱为心。
虚己善诱终日无勌。
姚主常谓什曰。
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
若一旦后世。
何可使法种无嗣。
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
自尔以来不住僧坊。
别立廨舍供给丰盈。
每至讲说常先自说。
譬喻如臭泥中生莲花
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
初什在龟兹卑摩罗叉律师受律。
卑摩后入关中
什闻至欣然师敬尽礼。
卑摩未知被逼之事。
因问什曰。
汝于汉地大有重缘。
受法弟子可有几人。
什答云。
汉境经律未备。
新经及诸论等。
多是什所传出。
三千徒众皆从什受法。
但什累业障深。
故不受师教耳。
杯渡比丘彭城
闻什在长安
乃叹曰。
吾与此子戏别三百馀年。
杳然未期。
迟有遇于来生耳。
什未终日。
少觉四大不愈。
乃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国弟子诵之以自救。
未及致力转觉危殆。
于是力疾与众僧告别曰。
因法相遇殊未尽伊心。
方复后世恻怆何言。
自以闇昧谬充传译。
凡所出经论三百馀卷。
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
存其本旨必无差失。
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
今于众前发诚实誓。
若所传无谬者。
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
伪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
卒于长安
是岁晋义熙
五年也。
即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
薪灭形碎唯舌不灰。
后外国沙门来云。
罗什所谙十不出一。
初什一名鸠摩罗耆婆。
外国制名多以父母为本。
什父鸠摩炎。
母字耆婆。
故兼取为名。
然什死年月诸记不同。
或云弘始七年
或云八年
或云十一年
寻七与十一字或讹误。
译经录传中犹有一年者。
恐雷同三家无以正焉。
此云童寿
天竺人也。
家世国相
什既道流西域
名被东国。
苻坚僭号关中
有外国前部王。
龟兹王弟。
并来朝
于正殿引见二王。
因说云。
西域多产珍奇。
乃请兵往定。
以求内附。
至苻坚建元十三年正月
太史奏云。
有星见外国分野。
当有大德智人。
入辅中国。
曰。
朕闻西域鸠摩罗什
襄阳沙门道安
将非此耶。
即遣使求之。
十八年九月
骁骑将军吕光
陵江将军姜飞等。
将前部王。
车师王等。
率兵七万。
西伐龟兹
乌耆诸国。
临发。
建章宫
曰。
帝王应天而治。
以子爱苍生为本。
岂贪其地而伐之。
正以怀道之人故也。
朕闻西国鸠摩罗什
深解法相。
善闲阴阳。
为后学之宗。
朕甚思之。
贤哲者国之大宝。
若尅龟兹
即驰驿送什。
军未到。
什对龟兹王白纯曰。
国运衰矣。
当有勍敌日下。
宜恭承之。
勿抗其锋。
钝不从而战。
遂破龟兹
杀纯立纯弟震为主。
既获什。
未测其智量。
见年齿尚少。
乃凡人戏之。
强妻以龟兹王女。
什拒而不受。
辞甚苦到。
乃饮以醇酒。
不亏其节。
或令骑牛。
及乘恶马。
欲使堕落。
什曾无异色。
惭愧而止。
还中路。
置军于山下。
将士已休。
曰。
不可在此。
必见狼狈。
宜徙军陇上。
不纳。
至夜果大雨。
洪潦暴起。
水深数丈。
死者数千。
始异之。
什谓曰。
此凶亡之地。
不宜淹留。
归中路。
必有福地可居。
从之。
凉州
苻坚已为姚苌所害。
光三军缟素。
大临城南。
于是窃号关外。
称年太安
顷之。
卒。
子绍袭位。
庶子纂杀绍自立。
弟保有子名超。
杀纂斩首。
立其兄隆为主。
什停凉积年。
闻高名。
虚心要请。
诸吕以什智计多解。
恐为姚谋。
不许东入。
卒。
子兴袭位。
复遣敦请。
弘始三年三月有树连理。
生于庙庭。
逍遥园
变为𦶜。
以为美瑞
谓智人应入。
至五月
兴遣陇西公硕德。
西伐吕隆
军大破。
至九月
上表归降。
方得迎什入关。
其年十二月二十日
至于长安
兴待以国师之礼。
甚见优宠。
晤言相对。
则淹留终日。
研微造尽。
则穷年忘勌。
自大法东被。
始于汉明。
涉历魏晋
经论渐多。
兴少崇三宝。
锐志讲集。
什既至止。
仍请入西明阁。
逍遥园
译出众经。
尽转汉言。
音译流便。
渐览旧经。
义多纰缪皆由先译失旨。
不与梵本相应。
于是兴使沙门僧䂮
僧迁。
法钦。
道流。
道恒
道标
僧睿
僧肇等。
八百馀人。
咨受什旨。
更令出大品。
什持梵本。
兴执旧经以相雠校。
文义圆通。
众心惬伏。
兴以佛道冲𨗉。
乃著通三世论。
以勖示因果。
王公已下。
并钦赞厥风。
续出小品。
金刚般若。
十住。
法华。
维摩
思益。
首楞严。
持世。
佛藏。
菩萨藏。
遗教。
菩提。
无行。
呵欲。
自在王。
因缘观。
小无量寿。
新贤劫。
禅经。
禅法要。
禅要解。
弥勒成佛。
弥勒下生。
十诵律。
十诵戒本。
菩萨戒本。
成寔。
十住。
中百十二门。
诸论。
凡三百卷。
僧道恒后秦 346 — 417
全晋文
道恒蓝田人
师事鸠摩罗什,与同学道标齐名。
秦主姚兴敕二人还俗,固辞,遁迹琅邪山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蓝田人
史失其氏。
年九岁。
处士张忠见之谓人曰。
此儿有好相。
仕必为王者辅。
出家必光显佛乘。
吾恨老不及见也。
幼孤。
事后母以孝闻。
家贫。
鬻图书以自给。
年二十。
后母亡。
服终为沙门
罗什入关。
往依之。
什爱其高才。
道标齐名。
姚兴二人神俊。
有经纶术业。
乃下诏。
尚书令姚显
敦逼罢道。
二士于是上书陈情。
其略曰。
汉光武严陵之节。
魏文帝管宁之高。
阶下天纵之圣。
议论每远辈
今乃冠巾两道人。
反在光武魏文下乎。
又书与罗什僧䂮
使劝谕之。
必欲其反初服。
皆奏章。
敷叙其事。
略曰。
唯圣人为能通天下之志。
业已毁除毛发。
服不正之服。
今使复簪绅立朝。
非通其志也。
大秦龙兴
异才辈出。
等。
未为超卓。
于是一众恳乞。
乃得寝免。
叹曰。
名真道之累也。
乃逃去。
遂没于琅琊山中。
晋义熙十三年
寿七十三。
著释叙论百行箴。
亦有文。
蓝田人
年八九岁。
与群小儿。
聚沙为佛塔。
隐士张忠见之曰。
此儿有日龙二理。
仕官则位至公辅。
为道则振隆大法。
恨吾老矣。
不得见之。
少而偏孤。
事后母以孝闻。
家道清贫。
固穷守慎。
手学书读卖。
以供养母。
终服。
与同学道标
俱有名誉。
及什公入境。
并参详译。
姚兴甚相赏遇。
谓有经国之才。
有敕。
法服。
诏曰。
卿等体闲乐道。
服膺法门。
皦然之橾。
诚在可嘉。
但朕君临四海。
治急须才。
方欲招肥遁于山林。
抚陆涚于屠肆。
况卿等周旋谙旧。
朕所言尽。
各抱干时之能。
而潜独善之地。
此岂朕求贤之至情。
卿等笃化之深趣。
昔人云。
国有骥而不乘。
方遑遑而更索。
此之谓也(云云)。
释道恒
蓝田人
年九岁戏于路。
隐士张忠见而嗟曰。
此小儿有出人之相。
在俗必有辅政之功。
处道必能光显佛法。
恨吾老矣。
不得见之。
少失二亲。
事后母以孝闻。
家贫无蓄。
常手自画缋以供瞻奉。
而笃好经典学兼宵夜。
至年二十后母又亡。
行丧尽礼服毕出家。
游刃佛理多所兼通。
学该内外才思清敏。
罗什入关即往修造。
什大嘉之。
及译出众经并助详定。
有同学道标
亦雅有才力。
当时擅名。
相次。
秦主姚兴二人神气俊朗有经国之量。
乃敕伪尚书令姚显
令敦逼罢道助振王业。
又下书等曰。
卿等皎然之操。
实在可嘉。
但君临四海治急须才。
今敕尚书令令夺卿等法服助翼赞时世。
苟心存道味宁系白黑望体此怀不以守节为辞也。
等答曰。
奉去月二十日诏。
令夺等法服。
承命悲怀五情失守。
等才质闇短染法未深。
缁服之下誓毕身命。
并习佛法不闲世事。
徒废非常之业。
终无殊异之功。
光武尚能纵严陵之心。
魏文管宁之操。
抑至尊之高心。
遂匹夫之微志。
况陛下以道御物兼弘三宝。
愿鉴元元之情。
垂旷通物之理也。
又致书于什䂮二法师曰。
别已数旬每有倾想。
渐暖比休泰耳。
小虏远举更无处分。
正有愦然耳。
顷万事之慇须才以理之。
近诏二人令释罗汉之服寻大士之踪。
然道无不在。
愿法师等勖以喻之。
什䂮等答曰。
盖闻太上以道养民。
而物自是其复有德而治天下。
是以古之明主审违性之难御。
悟任物之多因。
故尧放许由箕山
文轼干木于魏国
高祖四皓终南
叔度辞蒲轮于汉岳。
盖以适贤之性为得贤也。
等德非圆达分在守节。
少习玄化伏膺佛道。
至于敷折妙典研究幽微。
足以启悟童稚助化功德。
陛下施既往之恩。
纵其微志也。
后频复下书。
阖境救之殆而得勉。
乃叹曰。
古人有言。
益我货者损我神。
生我名者杀我身。
于是窜影岩壑毕命幽薮。
蔬食味禅缅迹人外。
晋义熙十三年卒于山舍。
春秋七十二。
著释驳论及百行箴。
作舍利弗毗昙序并吊王乔文。
并行于世矣。
昙摩耶舍南朝宋
昙摩耶舍
此云法明
罽宾人
少而好学。
年十四为弗若多罗所知。
长而气干高爽雅有神慧。
该览经律悟出群。
陶思八禅游心七觉。
时人方之浮头婆驮。
孤行山泽不避豺虎。
独处思念动移宵日。
尝于树下每自剋责。
年将三十尚未得果。
何其懈哉。
于是累日不寝不食。
专精苦到以悔先罪。
乃梦见博叉天王
语之曰。
沙门当观方弘化旷济为怀。
何守小节独善而已。
道假众缘复须时熟。
非分强求死而无證。
觉自思惟欲游方授道。
既而踰历名邦履践郡国。
晋隆安中初达广州白沙寺
耶舍善诵毗婆沙律。
人咸号为大毗婆沙
时年已八十五。
徒众八十五人。
时有清信女张普明咨受佛法。
耶舍为说佛生缘起。
并为译出差摩经一卷。
至义熙中来入长安
姚兴僣号甚崇佛法。
耶舍既至深加礼异。
会有天竺沙门昙摩掘多来入关中
同气相求宛然若旧。
因共耶舍译舍利弗阿毗昙。
伪秦弘始九年初书梵书文。
至十六年翻译方竟。
凡二十二卷。
太子姚泓亲管理味。
沙门道标为之作序。
耶舍后南游江陵
止于辛寺大弘禅法。
其有味靖之宾披榛而至者三百馀人。
凡士庶造者。
虽先无信心见皆敬悦。
自说有一师一弟子。
修业并得罗汉。
传者失其名。
又尝于外门闭户坐禅。
忽有五六沙门来入其室。
又时见沙门飞来树端者。
往往非一。
常交接神明而俯同矇俗。
虽道迹未彰。
时人咸谓已阶圣果。
至宋元嘉中辞还西域
不知所终。
耶舍有弟子法度。
善梵汉之言常为译语。
度本竺婆勒子。
勒久停广州往来求利。
中途于南康生男。
仍名南康
长名金迦。
入道名法度。
度初为耶舍弟子承受经法。
耶舍既还外国。
度便独执矫异规以摄物。
乃言。
专学小乘禁读方等。
唯礼释迦
无十方佛。
食用铜钵无别应器。
又令诸尼相捉而行悔罪之日但伏地相向。
唯宋故丹阳尹颜瑗女法弘尼。
交州刺史张牧女普明尼。
初受其法。
都下宣业弘光诸尼习其遗风。
东土尼众亦时传其法。
僧询南梁 483 — 51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姓明
太子中庶山宾之犹子也。
始成童。
听山宾共客谈论。
追领往复。
了无遗谬。
宾抚其首。
以为当起吾宗。
其父奉伯。
笃信大教。
年十二。
因令于奉城寺出家。
僧辩律师弟子。
性廉直。
戒品冰严。
精进自持。
常讲十诵。
后居冶城寺。
光宅法云
咨禀经论。
历耳涉目。
略无忘失。
每覆述。
如瓶泻。
散带伽蓝。
不营杂务。
时人嘉之。
凡所见闻悉为记注。
学门友莫不传写。
天监十六年卒。
寿三十五。
时有道遂道标
既同为海陵人
又于法云同受业。
僧询
姓明
太子中庶山宾之兄子也。
年始入礼。
听山宾共客谈论。
追领往复了无漏失宾抚其首曰。
今使吾门不坠者。
其在尔乎。
父奉伯笃信大法。
知其聪俊可期神幽冥长济爱海。
年十二敕令出家。
为奉诚寺僧辩律师弟子。
性廉直戒品冰严。
好仁履信精进勇励。
常讲十诵。
后住治城寺。
持操高尚勤辛好学。
光宅寺法云咨禀经论。
散处伽蓝不营杂事。
当时名德皆称善焉。
历耳不忘经目必忆。
常能覆述有如瓶泻。
时人嘉其清辨。
白黑重其无倦。
凡所听闻悉为注记。
虽无大才而弥纶深极。
学门友莫不传写。
天监十六年卒。
春秋三十有五。
时复有道遂道标
海陵人并从法云受业。
经论洽闻博综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