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道谦
道谦
建州游氏子。
家世业儒。
幼聪慧。
读书辄成诵。
早失恃怙。
叹曰。
为人子者。
不及甘旨之养。
当从浮屠氏。
学出世法。
以报罔极。
遂落发谒佛果。
无所省发。
后随妙喜庵
泉南
及喜领径山
师亦侍行。
未几。
令师往长沙
紫岩居士张公书
师自以参禅二十年。
无入头处。
更作此行。
决定荒废。
意欲无行。
友人宗元者。
叱曰。
不可在路便参禅。
不得也去。
吾与汝俱往。
师不得已而行。
在路泣语元曰。
我一生参禅。
殊无得力处。
今又途路奔波。
如何得相应去。
元告之曰。
你但将诸方参得底悟得底。
圆悟妙喜
为你说得底。
都不要理会。
途中可替事。
我尽替你。
只有五件事。
替你不得。
你须自家支当。
师曰。
五件者何事。
愿闻其要。
元曰。
著衣吃饭。
屙屎放尿。
驼个死尸路上行。
师于言下领旨。
不觉手舞足蹈。
元曰。
你此回方可通书。
宜前进。
吾先归矣。
师见张公。
张公喜甚。
书自信二字为赠。
师笑而受之。
径山
妙喜见而曰。
建州子。
你这回别也。
后还里住开善
声光大震。
将化。
侍者请偈。
师笑曰。
万法本空。
三界非有。
死生于何处安著。
忍为骇俗态乎。
师行峻而气和。
接物优容。
不言自化。
亦宗门之杰出者也。
宗元
建州人
妙喜最久。
分坐说法。
张公帅三山。
虚数院迎之。
不就。
归里结茆。
号众妙园
垂语云。
这一些子。
恰如撞著杀人汉相似。
你若不杀了他。
他便杀了你。
未详所终。
杜潜
维基
杜潜字孔昭,号见田,山东东昌府高唐州人,军籍。
山东乡试第十八名举人
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进士
累官直隶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知府
历官直隶河间府知府
二十六年莱州府知府陕西副使八月河南副使
二十七年朝鲜东征军监军副使二十九年山西右参政佥事,整饬蓟州
三十年二月,以朝鲜善后有功,升按察使,仍管地方事。
三十三年右布政使
四十六年子中书舍人杜其材上疏求恤典,上命照例赠恤。
李端生
众香词
五丝,幽士寇某女,母李本乐籍,父故,方十龄,随母复归平康冒姓。
李氏幼聪慧绝伦,喜读书,过目成诵,见名宿长者,则执经史请益,间为诗词,悲婉清丽,学书得卫夫人楷法。
年及笄,矢志不屑苟合,其家或强令款客,李愤甚,乘间祝发为尼,独居邑南朱寺大士庵者。
二载后,历游贺兰河湟间冀,物色英雄,不得,复归南朱,焚修精进,备极艰苦。
既而其家密谋,黑夜劫缚,趋池阳,僦寓邑西之中河堡,闭户读书,俨然方外也。
池阳张啸月太学,年弱冠,豪侠自负,闻其名,心异之,遂造访焉。
别席脉脉相视,数时不作一语,至良久,方问:“君非张姓五郎啸月乎?
张应曰:“然。
”李推枕惊起,再拜下曰:“妾抵三原即闻名,今见君器宇不凡,计非君不足了妾终身。
”张感其意,亦泣下,即焚香设誓,许为小星。
李善琵琶,每命饮,一再弹为出塞入塞之声,张起舞弹剑,长歌相和,慷慨流涕,莫能仰视,遂贷数百金付李归真邑,而转托其居停某为之脱籍,属甚未果。
次岁,复自真邑过中河旧居,与张再会西楼,坚订前约,遂渡渭桥,登华山绝顶,泣述岳帝祠下,以姻事及张之功名为祷,历游毛女洞诸胜,留迹烟霞,怅然有终焉之志。
比下山,即遄归真邑,至秋半方脱籍,辟庐孤处。
又一载,己巳,寓书于张,嘱望迎甚切,张答书勉其读书励志以古人,自期订遣迎,少须时日。
李愈感念,竟日悲咽,绝粒逼,夜突患心痛,急呼剪烛为书,并脱指上小金环付缄,奚奴寄张永诀,须臾,端坐而逝。
村人尽闻空中仙乐声达曙,尸香满室,遗命七日后殓,时年二十八。
月馀,忽附魂小童,遗张书中多言世外事,笔迹端楷,宛若平生。
讣到,张执肠断,一恸几绝,迟日,复大笑曰:“端生端生,博得英雄身,一死此身,千古属英雄。
”遂为文遣祭,属居停某槁葬真邑抚琴山下。
每梦中与张款接,言未来事,皆奇验。
越岁,庚午张荐于乡,李亦预兆名次,丁丑进士,张凄然堕泪曰:“恨端娘子不及见绿衣郎也。
”旧与张唱和往还诗词甚多,惜未梓之。
戊寅谷雨,余游云间,访张望元侯,赏牡丹,集世英堂,喜晤小阮,啸月口述端生情种之异,随笔志之。
谢道隆清末民国初 1852 — 1915
全台诗
谢道隆(1852~1915)字颂臣,又作颂丞;因排行第四,人称「谢四」。
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卜居于田心仔庄(今台中县丰原市),以务农为业。
至其父谢树棠习岐黄之术,以医药活人。
谢氏为丘逢甲表兄,早年从苗栗文人谢锡朋受书,后入广东寓台文人吴子光门下,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
光绪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1890)在自宅设「养閒轩」,傅锡祺张丽俊于此时受业门下。
光绪二十年(1894)应大雅张家之请,授学于「学海轩」。
张书炳、张德林张晓峰,皆为其弟子。
台湾割让之际,谢氏募集义勇军,率「诚」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今桃园县竹乡);后因义军节节败退,遂西渡避难。
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台,隐于医。
曾与林痴仙林资修连雅堂等文士交游唱和,酒酣耳热之馀,往往痛陈时事。
明治卅九年(1906)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俗称「睦督科」);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称为「小东山」。
春秋佳日,招友朋,携名妓,为文酒之会。
如是数年,竟抑郁以终。
谢氏著有《小东山诗存》,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谢秋涛刊印;民国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
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
后又有友人题谢氏咏生圹之诗,集为《科山生圹诗集》,录有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之诗作 。
兹以谢文昌刊印的《小东山诗存》为底本,参照郑鹏云《师友风义录》、王松台阳诗话》、连横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及王建《台中诗乘》等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