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杜潜
维基
杜潜字孔昭,号见田,山东东昌府高唐州人,军籍。
山东乡试第十八名举人
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进士
累官直隶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知府
历官直隶河间府知府
二十六年莱州府知府陕西副使八月河南副使
二十七年朝鲜东征军监军副使二十九年山西右参政佥事,整饬蓟州
三十年二月,以朝鲜善后有功,升按察使,仍管地方事。
三十三年右布政使
四十六年子中书舍人杜其材上疏求恤典,上命照例赠恤。
李端生
众香词
五丝,幽士寇某女,母李本乐籍,父故,方十龄,随母复归平康冒姓。
李氏幼聪慧绝伦,喜读书,过目成诵,见名宿长者,则执经史请益,间为诗词,悲婉清丽,学书得卫夫人楷法。
年及笄,矢志不屑苟合,其家或强令款客,李愤甚,乘间祝发为尼,独居邑南朱寺之大士庵者。
二载后,历游贺兰河湟间冀,物色英雄,不得,复归南朱,焚修精进,备极艰苦。
既而其家密谋,黑夜劫缚,趋池阳,僦寓邑西之中河堡,闭户读书,俨然方外也。
池阳张啸月太学,年弱冠,豪侠自负,闻其名,心异之,遂造访焉。
别席脉脉相视,数时不作一语,至良久,方问:“君非张姓五郎啸月乎?
张应曰:“然。
”李推枕惊起,再拜下曰:“妾抵三原即闻名,今见君器宇不凡,计非君不足了妾终身。
”张感其意,亦泣下,即焚香设誓,许为小星。
李善琵琶,每命饮,一再弹为出塞入塞之声,张起舞弹剑,长歌相和,慷慨流涕,莫能仰视,遂贷数百金付李归真邑,而转托其居停某为之脱籍,属甚未果。
次岁,复自真邑过中河旧居,与张再会西楼,坚订前约,遂渡渭桥,登华山绝顶,泣述岳帝祠下,以姻事及张之功名为祷,历游毛女洞诸胜,留迹烟霞,怅然有终焉之志。
比下山,即遄归真邑,至秋半方脱籍,辟庐孤处。
一载,己巳春,寓书于张,嘱望迎甚切,张答书勉其读书励志以古人,自期订遣迎,少须时日。
李愈感念,竟日悲咽,绝粒逼,夜突患心痛,急呼剪烛为书,并脱指上小金环付缄,奚奴寄张永诀,须臾,端坐而逝。
村人尽闻空中仙乐声达曙,尸香满室,遗命七日后殓,时年二十八。
月馀,忽附魂小童,遗张书,书中多言世外事,笔迹端楷,宛若平生。
讣到,张执书肠断,一恸几绝,迟日,复大笑曰:“端生端生,博得英雄身,一死此身,千古属英雄。
”遂为文遣祭,属居停某槁葬真邑抚琴山下。
每梦中与张款接,言未来事,皆奇验。
越岁,庚午张荐于乡,李亦预兆名次,丁丑进士,张凄然堕泪曰:“恨端娘子不及见绿衣郎也。
”旧与张唱和往还诗词甚多,惜未梓之。
戊寅谷雨,余游云间,访张望元侯,赏牡丹,集世英堂,喜晤小阮,啸月口述端生情种之异,随笔志之。
谢道隆清末民国初 1852 — 1915
全台诗
谢道隆(1852~1915)字颂臣,又作颂丞;因排行第四,人称「谢四」。
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卜居于田心仔庄(今台中县丰原市),以务农为业。
至其父谢树棠习岐黄之术,以医药活人。
谢氏为丘逢甲表兄,早年从苗栗文人谢锡朋受书,后入广东寓台文人吴子光门下,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
光绪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1890)在自宅设「养閒轩」,傅锡祺张丽俊于此时受业门下。
光绪二十年(1894)应大雅张家之请,授学于「学海轩」。
张书炳、张德林张晓峰,皆为其弟子。
台湾割让之际,谢氏募集义勇军,率「诚」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今桃园县竹乡);后因义军节节败退,遂西渡避难。
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台,隐于医。
曾与林痴仙林资修连雅堂文士交游唱和,酒酣耳热之馀,往往痛陈时事。
明治卅九年(1906)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俗称「睦督科」);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称为「小东山」。
春秋佳日,招友朋,携名妓,为文酒之会。
如是数年,竟抑郁以终。
谢氏著有《小东山诗存》,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谢秋涛刊印;民国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
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
后又有友人题谢氏咏生圹之诗,集为《科山生圹诗集》,录有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之诗作 。
兹以谢文昌刊印的《小东山诗存》为底本,参照郑鹏云《师友风义录》、王松台阳诗话》、连横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及王建《台中诗乘》等编校。
全台诗
谢道隆(1852~1915)字颂臣,又作颂丞;因排行第四,因此友人称之为「谢四」。
光绪年间秀才
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卜居于田心仔庄(今台中县丰原市),以务农为业;至其父谢树棠始习岐黄之术,以医药活人。
谢氏为丘逢甲表兄,早年从苗栗谢锡朋受书,后入吴子光门下,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
光绪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1890)应大雅张家之请授学于「学海轩」。
傅锡祺张书柄、张德林皆为其弟子。
台湾割让之际,谢氏募集义勇军,率「诚」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今桃园县竹乡);后因义军节节败退,遂西渡避难。
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台。
隐于医,与林痴仙林资修连横等人过往甚密。
酒酣耳热之馀,往往痛陈时事。
晚年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称为「小东山」。
春秋佳日,招友朋,携名妓,为文酒之会。
如是数年,遂抑郁而终。
谢氏著有《小东山诗存》,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谢秋涛刊印;民国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
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
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
后来又有题谢氏咏生圹之诗,集为《科山生圹诗集》,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均有诗收录其中〖参考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新竹社教馆,1958年。〗。
以下所收诗作,据谢文昌刊印的《小东山诗存》,及其后所附《科山生圹诗集》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