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中觀部類
瑜伽部類
经称有馀涅槃无馀涅槃者。秦言无
为。亦名灭度 欲明无名之致。故牒有名之
二。竟显此二应物假号。以悟真 常无名
之妙。

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灭度者。
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 无为据体而言。
灭度息障而 …… (第 0229c 页)
为四流。

斯盖是镜像之所归。绝称谓之幽宅也 初
句喻况。以明所归。后句法说。略彰 无名。
有无
之迹如镜中之像。像虚归镜迹虚归性。此句
绝相下句离名。幽宅目涅槃。以是三乘九流
之所归处。义言 …… (第 0230a 页)
目即五眼。二听即二耳。成前 无名。
冥冥下冥
幽也。目深曰窅。今取深义。谁见谁晓成前离
心。弥纶者。包罗之义。靡所不在者。华严云。
法性 …… (第 0230b 页)
辩。
但有辩而不能说也。

经曰。真解脱者。离于言数。寂灭永安无始无
终。不晦不明不寒不暑。湛若虚空 无名
无说。
论曰。涅槃非有亦复非无。言语道断心行处 …… (第 0230b 页)
 灯火喻身智。膏明喻形虑。

经云。五阴永尽。譬如灯灭 五阴身心通体。

然则有馀可以有称。无馀可以 无名。
无名立 (第 0232a 页)
 灯火喻身智。膏明喻形虑。

经云。五阴永尽。譬如灯灭 五阴身心通体。

然则有馀可以有称。无馀可以无名。 无名
立 …… (第 0232a 页)
论下显失。至人者。即涅槃也。出现疏云。虽明
现身即涅槃用大。有无下谓双绝名相。幽途
者。幽深途径。谓 无名
相而引物。物不能造。是
自蕴藏。静思下即有名者。寻思无所措怀。

岂所谓朗大明于冥室。奏玄响于无闻者 …… (第 0232b 页)
 大明日也。谓若名相双绝。不应根宜。不可
谓之明杲日于暗室。令见其相奏妙音于未
闻。使听其玄。皆约名相以难。


位体第三 十演之二也。位犹安也。亦立也。
因有名覈体寄怀无所。故今位之。 无名
曰。有馀无馀者。盖是涅槃之外称。应物
之假名耳 外称亦强名也。

而存称谓者。封名。志器象者耽形 由 (第 0232c 页)
言封
名志器耽象。所以双亡。楞伽云。名相常相随
而生于妄想。

名也极于题目。形也尽于方圆。方圆有所不
象。题目有所不传。焉可以名于 无名。
而形于
无形者哉 初二句彰名相所尽。世间物象
非方则圆。次二句正明妙体。非象故方圆何
能象。非名故题 (第 0232c 页)
目何所传。大钞象是写字。后
二句正显不可。名但名于可名。象但象于可
象。 无名
无象之体。焉可强名强象哉。题云涅
(第 0232c 页)
无名。
难序云。有馀无馀者。信是权寂致(立)教之本
意。亦是如来隐显之诚迹也 初句牒前名
家叙有馀无馀之 …… (第 0232c 页)
玄寂绝言之幽致。又非至人环中之
妙术(道)耳 夺也。前是权寂立教之意。未是
玄寂绝言之致。无相故玄。 无名
故寂。前是隐
显之迹。亦非环中之妙。环中之妙岂容隐显。

子徒不闻正观之说欤。维摩诘言。我观如来
无 …… (第 0232c 页)
惚焉而亡。
动而逾寂。隐而弥彰。出幽入冥变化无常
 显无住也。初四句喻说。后六句法喻皆通。谷
镜皆喻 无名
之体。对镜之质。呼谷之人皆喻
能感之机。若响若像皆喻于应。于中像喻应
身。响喻说法。感之而来谓之有馀 (第 0233a 页)
。来实非来。
虽对之而不知所从。不住有馀也。感谢而往
谓之无馀。往实非往。欲随之而不知所向。不
住无馀也。喻意可知。动即有也。隐即无也。机

见去来圣无所住。故云动而等。出幽下释成
出无入有弃有入无。变化权宜理非常准。无
名之道。譬月印空亏盈不迁出入常湛。

其为称也(二名)因应而作。显迹为生。息迹为
灭。生名有馀。灭名无馀 生灭因乎显息。有
无复由生灭。随迹而起。非假名何。

然则有无之称本乎 无名。
(第 0233b 页)
无名
之道于何不
名 有无迹也。末也 (第 0233b 页)
无名。
实也。本也迹从。实
现末自本名。

是以至人居方而方。止圆而圆。在天而天。处
人而人 承前于何不名。 …… (第 0233b 页)
大于此者。施例之。二忘广大之相。
亦云莫之。如下云。

为莫之大。故乃返于小成。施莫之广。故乃归
无名 
莫之者。亦忘乎至大至广之相也。 …… (第 0233b 页)
由忘乎大。故曰小成。但寄小以遣大。岂住小
成。由忘乎广故归 无名。
总前意云。谓依体起
用即用恒体。非体时不用用时不体。体用无
住无不住也。

经曰。菩提之道不可图度。 …… (第 0233c 页)
哉 初二句法说。次二句喻明。
方曰规。圆曰矩。今之梓匠所用斗尺也。意云。
任见闻之情执殊应之迹。欲求 无名
之妙。如
人手执斗尺拟量大方。不知其可也。故本经
名为二乘曲见。欲以下正明谬执。岂可下责
其浅近。言 …… (第 0234c 页)
忘名。故云
听表。玄根喻涅槃。出生世出世善故。事相本
空。故云虚壤。意谓。有无二种。名相两虚。无
无名
涅槃显现。义说采拔。

徵出第四 九折之二也。徵责也。前章云。涅
槃之道果出有无之境。徵意云。有无二 …… (第 0234c 页)
 初四句引前违文。请覈正难。下意云。妙道
之体毕竟有之。体虽玄妙不可谓无。便入有
境。下无例同总而下正显所收。意谓妙本非
有。非无者。非有即是无。非无即是有。未曾见
一法异有之外而为非无者。下句例说。

而曰。有无之外别有妙道非有。非无谓之涅
槃。吾闻其语矣。未即于心也 耳虽闻其说
心未悟其理。吾闻其语矣论语文。

超境第五 十演之三也。超越也。境即有无
六尘之境。徵中欲以有无统收涅槃。演中指
二法俗谛之境。涅槃真谛卓然超越。以破外
宗有无之见。 无名
曰。有无之数诚以无法不该。理无不统
(纵)然其所统俗谛而已(夺) 有无虽宽收一切。
但不收真谛。 …… (第 0235b 页)
许不在不出。既存何云双离。

妙存第七 十演之四也。不出不在曰妙。体
非断绝曰存。亦示无住之深。 无名
曰。夫言由名起名以相生。相因可相无
(第 0236a 页)
无名。
(第 0236a 页)
无名
无说。无说无闻 初三句举妄。
后三句显真。可相者。相由心起。心于相上印
可分别。故言可相犹言相由心现 …… (第 0236a 页)
 即二十四中之文。亦少不同义则无异。金刚
亦云。一切贤圣法皆因等(云云)

佛言。我昔为菩萨名曰儒童。于然灯佛所。已
入涅槃。儒童菩萨时于七住获无生忍。进修
三位 缘起如本行说。详意儒童时居七住。
依无生忍见无生理。名入涅槃。折意以既得
涅槃。谓究竟无修。如何复修后三住乎。古译
十地亦名十住。

若涅槃一也。则不应有三。如其有三则非究
竟。究竟之道而有升降之殊。众经异说何以
取中耶 初四句难三乘有差。以三一互违
故非究竟。则无常也。次二句蹑前以难三位
之殊。升降高下也。中谓折中亦正也。


辨差第九 十演之五也。辨谓分辨。 无名
曰。然究竟之道理无差也 理无二。实
所以究竟。

法华经云。第一大道无有两正。吾以方便为
怠慢者。于 …… (第 0237b 页)
 以人从法法。一人一也。异则
不證于何有三耶。

会异第十一 十演之六也。会谓会通。下文
自显。 无名
曰。夫止此而此适彼而彼。所以同于得
者得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失之 此目此
岸。彼目彼岸。犹言居生死之 …… (第 0238a 页)
之理。

明渐第十三 十演之七也。谓结习不可顿
尽。无为不可顿见。譬如磨镜尘亦渐除。明亦
渐现。 无名
曰。无为无二则已然矣。结使重惑而谓
可顿尽。亦所未喻(晓)也 初二句许前。结使
下正明其渐。此明方便 …… (第 0238c 页)
全寂。故云动寂。然禀
实教之行者悟理起行。不拣凡夫。况七地乎。
演此显无住之因。方契无住之果矣。 无名
曰。经称圣人无为而无所不为 放光
二十四云。佛言。适无所为故。行般若波罗蜜
等。无为寂也。无所不为动 …… (第 0239c 页)
不在今。即是莫先为大。既云大
矣。所以称常。故下云。理而成圣圣不异理。演
此明證穷自性同自性也。 无名
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心)
造 圣人与理冥一。故云无象。万物下心虽
寂然。亦不离诸法。以 …… (第 0241a 页)
。故假此问答。令悟即妄而真。

玄得第十九 十演之十也。前演證穷。此演
得妙。不存得相而得曰玄。 无名
曰。夫真由离起。(显)伪因著生。著故有得。
离故 (第 0242b 页)
无名 
忘得曰离。涅槃从此而显。有得
曰著。名相从此而生。 (第 0242b 页)
无名
者。犹云无得。对前
避文。亦可由离故。得 (第 0242b 页)
无名
之理。

是以则(法)真者同真。法伪者同伪 法真离得
智亦真矣。依伪生著。心念妄矣。

子以有得为得 …… (第 0242b 页)
不度生 即八师经梵志
阇旬叹佛之言。正取化生之用为證。

然则三乘之路开。真伪之途辨。贤圣之道存。 无名
之致显矣 九折之义皆三乘也。十演
之谈皆一乘也。以一乘之实。开三是权。令舍
小入大引权归实。正同法华 (第 0243b 页)
开方便门示真
实相。 无名
为真有名为伪。贤圣下准表中。诸
家谈义谛廓然无圣。今论圣人證体起用。贤
哲仿之。儒童證涅而进修。空行 (第 0243b 页)
入空而起行。
岂曰无耶。故云存。本演 无名
以作论故。十演
之文以释有名之执。执既丧亡本致自显。分
文结会。恐入局见。
肇论新疏卷下(终) (第 0243b 页)
一二显第二依计等三第三第四显三四实共
依一圆成实。

【疏】一无性无常至假名为谛者无性实而谛假以性 常无名
性实也即唤此假名苦谛下无常故谛名假
以性常无非是苦故云谛名假也。

【疏】二起尽无常至为无常者此即性 (第 0824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