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库 经部
(二十五里与/浚县接界)又东北径石柱冈(枉人山北连跨巨/冈石柱之类也)又
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也(即汉志/清河)今案 宋李垂 上导
河形势书请自汲郡东推禹故道出大伾上阳三山 …… (第 5b 页)
乃酾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之说也其后王
横亦言禹行河水本随西山下东北去宜更开空
使缘西山足乘高地而东北入海乃无水灾 宋李
垂
祖其说欲引河自大伾而北载之高地其后孙
民先亦主是说元丰中陈祐甫亦请修复禹故道
夫滑州河患莫甚 …… (第 37a 页)
为一渎拂天地之经奸南北之纪可不惧与欲绝此
患莫如复禹旧迹然河之南徙日以远矣浚滑汲胙
之间无河新乡获嘉亦无河矣贾让 李垂 之策将安
所用之或曰金温萨可喜请于新乡县西决河水使
东北合清河至清州柳口入海其说不可行乎曰今 (第 72b 页)
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也(即汉志/清河)今案 宋李垂 上导
河形势书请自汲郡东推禹故道出大伾上阳三山 …… (第 5b 页)
乃酾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之说也其后王
横亦言禹行河水本随西山下东北去宜更开空
使缘西山足乘高地而东北入海乃无水灾 宋李
垂
民先亦主是说元丰中陈祐甫亦请修复禹故道
夫滑州河患莫甚 …… (第 37a 页)
为一渎拂天地之经奸南北之纪可不惧与欲绝此
患莫如复禹旧迹然河之南徙日以远矣浚滑汲胙
之间无河新乡获嘉亦无河矣贾让 李垂 之策将安
所用之或曰金温萨可喜请于新乡县西决河水使
东北合清河至清州柳口入海其说不可行乎曰今 (第 72b 页)
化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俗名上阳三山即贾让所谓西山也)苏代谓之宿胥
之口郦道元谓之宿胥故渎 李垂 谓之西河故渎
浚县旧志云在县西十里盖禹迹也(河徙由县东故称此为西)
(河)自此而北历荡阴安阳 (第 8b 页)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俗名上阳三山即贾让所谓西山也)苏代谓之宿胥
之口郦道元谓之宿胥故渎 李垂 谓之西河故渎
浚县旧志云在县西十里盖禹迹也(河徙由县东故称此为西)
(河)自此而北历荡阴安阳 (第 8b 页)
化山即古枉人山俗名上阳三山周三十里
高六十馀丈此皆贾让所谓西山也上阳三山当
指同山白祀枉人而 李垂 导河书以大伾上阳太
行为三山大谬宋河渠志又有居山汶子二小山
在大山之东北盖即县志所称紫金凤皇 …… (第 68b 页)
(也)又东北径石柱冈(枉人山北连跨巨冈石柱之类也)又东过内
黄县南为白沟也(即汉志所谓清河)今按 宋李垂 上导河
形势书请自汲郡东推禹故道出大伾上阳三山
之间复西河故渎即郦元所谓宿胥故渎也浚县 …… (第 86b 页)
北为从东西为横河从而漳横故谓之横漳證十
四也 李垂 曰自汲郡东推禹故道出大伾上阳三
山之间复西河故渎證十五也愚以汉时漳水自
平恩以下为禹河之故道 …… (第 96a 页)
黄河左覆金城金城即金堤
又在东山之东矣禹引河北载之高地使随西山
下东北去无藉于堤而亦不妨有堤 李垂 导河书
言曹公所开运渠东北有伯禹古堤盖鲧所作也
而禹修之世遂目之曰禹堤让所谓东薄金堤即 …… (第 98b 页)
(祥符四年遣使滑州经度两岸开减水河河决通利军合御河坏州城田庐五年知滑州陈尧佐筑大堤)
(叠埽以护州城复于旧河开枝流以分导水势是岁 著作佐郎李垂 上导河形势书大略欲自汲郡东推)
(禹故道挟御河出大伾上阳三山间复西河故渎北注大名西馆陶东南北合赤河 …… (第 151b 页)
兴
至元丰四年河又北流而神宗之意怠矣王安石
委任程昉范子渊浚川之杷几于以河为戏陈祐
甫援 李垂 之策请复西河故渎帝爱惜民力亦莫
之许也哲宗即位复议回河大略谓河尾北向恐 …… (第 166a 页)
北之纪可不惧与欲绝此患莫如复
禹旧迹然河之南徙日以远矣浚滑汲胙之间无
河新乡获嘉亦无河矣贾让 李垂 之策将安所用
之或曰金温萨克苏请于新乡县西决河水使东
北合清河至清州柳口入海其说不可行乎曰今 (第 196b 页)
高六十馀丈此皆贾让所谓西山也上阳三山当
指同山白祀枉人而 李垂 导河书以大伾上阳太
行为三山大谬宋河渠志又有居山汶子二小山
在大山之东北盖即县志所称紫金凤皇 …… (第 68b 页)
(也)又东北径石柱冈(枉人山北连跨巨冈石柱之类也)又东过内
黄县南为白沟也(即汉志所谓清河)今按 宋李垂 上导河
形势书请自汲郡东推禹故道出大伾上阳三山
之间复西河故渎即郦元所谓宿胥故渎也浚县 …… (第 86b 页)
北为从东西为横河从而漳横故谓之横漳證十
四也 李垂 曰自汲郡东推禹故道出大伾上阳三
山之间复西河故渎證十五也愚以汉时漳水自
平恩以下为禹河之故道 …… (第 96a 页)
黄河左覆金城金城即金堤
又在东山之东矣禹引河北载之高地使随西山
下东北去无藉于堤而亦不妨有堤 李垂 导河书
言曹公所开运渠东北有伯禹古堤盖鲧所作也
而禹修之世遂目之曰禹堤让所谓东薄金堤即 …… (第 98b 页)
(祥符四年遣使滑州经度两岸开减水河河决通利军合御河坏州城田庐五年知滑州陈尧佐筑大堤)
(叠埽以护州城复于旧河开枝流以分导水势是岁 著作佐郎李垂 上导河形势书大略欲自汲郡东推)
(禹故道挟御河出大伾上阳三山间复西河故渎北注大名西馆陶东南北合赤河 …… (第 151b 页)
兴
至元丰四年河又北流而神宗之意怠矣王安石
委任程昉范子渊浚川之杷几于以河为戏陈祐
甫援 李垂 之策请复西河故渎帝爱惜民力亦莫
之许也哲宗即位复议回河大略谓河尾北向恐 …… (第 166a 页)
北之纪可不惧与欲绝此患莫如复
禹旧迹然河之南徙日以远矣浚滑汲胙之间无
河新乡获嘉亦无河矣贾让 李垂 之策将安所用
之或曰金温萨克苏请于新乡县西决河水使东
北合清河至清州柳口入海其说不可行乎曰今 (第 196b 页)
贾让策固言古者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
为污泽九州之泽谓卑者耳然贾让策又言黎阳南
故大金堤东郡白马故大堤质以宋河渠志 李垂 两
言伯禹古堤近大伾则正贾让之所指者谓非禹故
迹与禹岂止导之而不有以防之者与窃以导犹德
也防犹 …… (第 151a 页)
河故迹而穿之王莽时韩牧言可略于禹贡九河处
穿之纵不能九但为四五宋河渠志 李垂 言今考图
志九河并在平原而北且河坏澶滑未至平原而上
已决矣则九河奚利哉此数语足唤醒汉人
又按元 (第 152a 页)
为污泽九州之泽谓卑者耳然贾让策又言黎阳南
故大金堤东郡白马故大堤质以宋河渠志 李垂 两
言伯禹古堤近大伾则正贾让之所指者谓非禹故
迹与禹岂止导之而不有以防之者与窃以导犹德
也防犹 …… (第 151a 页)
河故迹而穿之王莽时韩牧言可略于禹贡九河处
穿之纵不能九但为四五宋河渠志 李垂 言今考图
志九河并在平原而北且河坏澶滑未至平原而上
已决矣则九河奚利哉此数语足唤醒汉人
又按元 (第 152a 页)
九河
许商之论九河曰自鬲津以北至徒骇间相去二百馀
里今河虽数移徙皆不离此域关并亦言河决率常于
平原东郡左右其地形下闻禹治河时本空此地以为
水猥盛则放溢少稍自索虽易处时犹不能离此据斯
二者而言虽未能得九河实地而谓兖在九州最下河
决率当未能手出者古今事情之实也彼其狭地不能
以受多水则裂一为九虽禹亦不能禁遏也且使禹而
欲创为九河也其必虑一河不能容受而汎冒旁地也
虑其汎冒则于上流所经有地可以分杀水害者早为
之所犹有救也舍上流不为暨其去海甚近乃姑为之
施救溢之术于无用之地以待水之放溢知臣之谓非
禹致力者信矣本朝 李垂 上河书曰两汉而下屡欲求
九河故道而疏之今考图志九河并在平原而北且河
坏澶滑未至平原而上已决矣九河奚利 (第 18a 页)
许商之论九河曰自鬲津以北至徒骇间相去二百馀
里今河虽数移徙皆不离此域关并亦言河决率常于
平原东郡左右其地形下闻禹治河时本空此地以为
水猥盛则放溢少稍自索虽易处时犹不能离此据斯
二者而言虽未能得九河实地而谓兖在九州最下河
决率当未能手出者古今事情之实也彼其狭地不能
以受多水则裂一为九虽禹亦不能禁遏也且使禹而
欲创为九河也其必虑一河不能容受而汎冒旁地也
虑其汎冒则于上流所经有地可以分杀水害者早为
之所犹有救也舍上流不为暨其去海甚近乃姑为之
施救溢之术于无用之地以待水之放溢知臣之谓非
禹致力者信矣本朝 李垂 上河书曰两汉而下屡欲求
九河故道而疏之今考图志九河并在平原而北且河
坏澶滑未至平原而上已决矣九河奚利 (第 1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