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類
地理類
釋家類
小說家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華嚴部類
般若部類
明还
落如故。遂有废法国灭之徵接焉。备于周释
道安碑。周虽毁教不及此像。开皇通法依前
置寺。大业五年 炀帝 西征躬往礼觐。改为感
通道场。今像存焉。依图拟者非一。及成长短
终不得定云。
凉州石崖塑瑞像者。昔 (第 0387a 页)
落如故。遂有废法国灭之徵接焉。备于周释
道安碑。周虽毁教不及此像。开皇通法依前
置寺。大业五年 炀帝 西征躬往礼觐。改为感
通道场。今像存焉。依图拟者非一。及成长短
终不得定云。
凉州石崖塑瑞像者。昔 (第 0387a 页)
州西山凿岩为石室。即磨四璧而以写经。
又取方石别更磨写藏诸室内。每一室满即
以石塞门。融铁锢之。时 隋炀帝 幸涿郡。内
史侍郎萧瑀皇后弟也。性笃信佛法以其事
白后。后施绢千匹及馀钱物以助成之。瑀施
绢五百匹。 (第 0420c 页)
又取方石别更磨写藏诸室内。每一室满即
以石塞门。融铁锢之。时 隋炀帝 幸涿郡。内
史侍郎萧瑀皇后弟也。性笃信佛法以其事
白后。后施绢千匹及馀钱物以助成之。瑀施
绢五百匹。 (第 0420c 页)
安。姓彭。安定鹑孤
人。少出家在太白山九陇精舍。慕禅为业。粗
食弊衣卒于终老。到开皇中来至江都令通 晋王。 门人以其形质矬陋言笑轻举。并不为
通。日别门首喻遣不去。试伪通之。王闻召
入相见如旧。便住慧日。王所 (第 0493c 页)
人。少出家在太白山九陇精舍。慕禅为业。粗
食弊衣卒于终老。到开皇中来至江都令通 晋王。 门人以其形质矬陋言笑轻举。并不为
通。日别门首喻遣不去。试伪通之。王闻召
入相见如旧。便住慧日。王所 (第 0493c 页)
诵经持
律。心口相吊不辍昏晓。至大业五年仲冬。次
当维那。鸣钟依时僧徒无扰。同寺僧名三果
者有兄。从 炀帝 南幸江都。中路身亡。初无凶
告。通梦其妻曰。吾行达彭城不幸病死。由斋
戒不持今堕地狱。备经五苦辛酸叵 (第 0537a 页)
律。心口相吊不辍昏晓。至大业五年仲冬。次
当维那。鸣钟依时僧徒无扰。同寺僧名三果
者有兄。从 炀帝 南幸江都。中路身亡。初无凶
告。通梦其妻曰。吾行达彭城不幸病死。由斋
戒不持今堕地狱。备经五苦辛酸叵 (第 0537a 页)
明。二人静听形心欣泰。乃至诵
讫杀契其相若真。寻视无形。明知神授也。
西京城内东南曲池日严寺。寺即 隋炀帝 造。
昔在晋蕃作镇。淮海京寺有塔未安舍利。乃
发长干寺塔下取之入京埋于日严寺塔下
施铭于上。于时江南 (第 0586a 页)
讫杀契其相若真。寻视无形。明知神授也。
西京城内东南曲池日严寺。寺即 隋炀帝 造。
昔在晋蕃作镇。淮海京寺有塔未安舍利。乃
发长干寺塔下取之入京埋于日严寺塔下
施铭于上。于时江南 (第 0586a 页)
。每因食次于齿下得舍
利。皇后亦然。以银盘盛水。浮其一出示百官。
须臾忽见有两粒。右旋相著二。贵人及 晋王
昭豫章王暕蒙赐砚。敕令审视之。各于砚
内可舍利一。未过二旬宫内凡得十九。多放
光明。自是远近道俗所有 (第 0602c 页)
利。皇后亦然。以银盘盛水。浮其一出示百官。
须臾忽见有两粒。右旋相著二。贵人及 晋王
昭豫章王暕蒙赐砚。敕令审视之。各于砚
内可舍利一。未过二旬宫内凡得十九。多放
光明。自是远近道俗所有 (第 0602c 页)
二十卷。隋朝相州秀才儒林郎侯
君素。奉文皇帝敕撰。
通命论二卷
右此一部两=二【宫】*两卷两卷。 隋朝晋王 府祭酒徐同
卿撰。
外内傍通比较数法一卷
右此一卷。隋朝翻经学士泾阳刘凭撰。
开皇三宝录一十五 (第 1023a 页)
君素。奉文皇帝敕撰。
通命论二卷
右此一部两=二【宫】*两卷两卷。 隋朝晋王 府祭酒徐同
卿撰。
外内傍通比较数法一卷
右此一卷。隋朝翻经学士泾阳刘凭撰。
开皇三宝录一十五 (第 1023a 页)
五寸。内外映彻。昔梁武太清
年中。有西域僧将来。会侯景作乱。遂安江
州庐山西林寺像顶上。隋开皇十年。 炀帝 镇
于杨越广搜英异。江表文记悉总收集。乃于
杂记中得影像传。即令舍人王延寿往寺推
觅得之。自任晋蕃已 (第 0390c 页)
年中。有西域僧将来。会侯景作乱。遂安江
州庐山西林寺像顶上。隋开皇十年。 炀帝 镇
于杨越广搜英异。江表文记悉总收集。乃于
杂记中得影像传。即令舍人王延寿往寺推
觅得之。自任晋蕃已 (第 0390c 页)
文从草殳声下以之反尔雅云夷平也又灭也周礼以水殄草而芟夷之也文字
典说夷狄之人好大弓故从大从弓)。 炀帝(上羊亮反隋帝谥号也说文从火易音羊声) 。
酂公(上昨何反汉沛国县名箫何所封之邑也今属谯郡说文从邑赞声)。
八纮(音横淮南子知八纮九野之 (第 0843a 页)
典说夷狄之人好大弓故从大从弓)。 炀帝(上羊亮反隋帝谥号也说文从火易音羊声) 。
酂公(上昨何反汉沛国县名箫何所封之邑也今属谯郡说文从邑赞声)。
八纮(音横淮南子知八纮九野之 (第 0843a 页)
投于掌也)。
盱衡(上况于反郭璞云盱谓之举眼也苍颉篇张目也汉书盱衡厉色也古今正字从目于声也)。 炀帝(上羊亮反隋帝谥法云逆天虐民曰炀好内怠政曰炀) 。
杓之(上正遥反北斗柄端第一星也)。
补鳌(𢾕高反考声云大龟也论作螯俗字不可用也)。 (第 0864b 页)
盱衡(上况于反郭璞云盱谓之举眼也苍颉篇张目也汉书盱衡厉色也古今正字从目于声也)。 炀帝(上羊亮反隋帝谥法云逆天虐民曰炀好内怠政曰炀) 。
杓之(上正遥反北斗柄端第一星也)。
补鳌(𢾕高反考声云大龟也论作螯俗字不可用也)。 (第 0864b 页)
摛恖(上耻知反郑注尔雅序云摛翰者之华苑也摛张也说文从手离声离音同上下𢇃恣反字书云正体思字也)。 炀帝(上羊尚反隋帝谥号也)
。
金钥(下养酌反字书正从门作𨷲前释教录已释传从竹作籥俗字也亦通用之也)。
颓毁(上队雷反前第 (第 0895c 页)
金钥(下养酌反字书正从门作𨷲前释教录已释传从竹作籥俗字也亦通用之也)。
颓毁(上队雷反前第 (第 0895c 页)
尼。勘师。师曰。本无名。遂遁于山谷。大业中。大发丁夫
开通济渠。饥殍相枕。师乞食以救之。获济者众。 炀帝
徵师。不赴。潜入大和山。暨帝幸江都。海内扰攘。乃杖
锡登衡岳。行头陀行。唐贞观中。至黄梅谒忍祖。遂得 (第 0052a 页)
开通济渠。饥殍相枕。师乞食以救之。获济者众。 炀帝
徵师。不赴。潜入大和山。暨帝幸江都。海内扰攘。乃杖
锡登衡岳。行头陀行。唐贞观中。至黄梅谒忍祖。遂得 (第 0052a 页)
足不越限。胁不
至席。年八十。叹无可以继者。遂作偈并皮履。布直裰。
寄浮山远禅师。使为求法器。偈曰。 杨广 山头草。凭君
待价焞。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偈尾云。得法者潜
众十年。方可阐扬。远拜而受之。遂赞师 …… (第 0288c 页)
知心能几几。击禅床下座。
**** 滁州龙蟠圣寿昙广禅师
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
阿谁。师曰。 杨广 山头云霭霭。月华庵畔柏青青。曰。恁
么则投子嫡嗣。大阳亲孙也。师曰。未跨铁牛。棒如雨 (第 0294a 页)
至席。年八十。叹无可以继者。遂作偈并皮履。布直裰。
寄浮山远禅师。使为求法器。偈曰。 杨广 山头草。凭君
待价焞。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偈尾云。得法者潜
众十年。方可阐扬。远拜而受之。遂赞师 …… (第 0288c 页)
知心能几几。击禅床下座。
**** 滁州龙蟠圣寿昙广禅师
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
阿谁。师曰。 杨广 山头云霭霭。月华庵畔柏青青。曰。恁
么则投子嫡嗣。大阳亲孙也。师曰。未跨铁牛。棒如雨 (第 0294a 页)
。利害在甚么处。良久曰。听诸方断
看。击禅床。下座。
**** 亳州白藻清俨禅师
信州人。僧问。 杨广 失橐驼。到处
无人见。未审是甚么人得见。师以拂子约曰。退后退
后。妨他别人所问。曰。毕竟落在甚么处。 (第 0370a 页)
看。击禅床。下座。
**** 亳州白藻清俨禅师
信州人。僧问。 杨广 失橐驼。到处
无人见。未审是甚么人得见。师以拂子约曰。退后退
后。妨他别人所问。曰。毕竟落在甚么处。 (第 0370a 页)
料掉没交涉。智慧愚痴。通
为般若。颟顸佛性。菩萨外道。所成就法。皆是菩提。犹
较些子。然虽如是。也是 杨广 失骆驼。上堂。欲识佛去
处。祇这语声是。咄。傅大士不识好恶。以昭昭灵灵教
坏人家男女。被志公和尚一喝 …… (第 0406c 页)
礼拜而出。
**** 漳州净众佛真了灿禅师
泉南罗氏子。上堂。重阳九
日菊华新。一句明明亘古今。 杨广 橐驼无觅处。夜来
足迹在松阴。
**** 隆兴府谷山海禅师
上堂。一举不再说。巳落二三。相
见不 (第 0414c 页)
为般若。颟顸佛性。菩萨外道。所成就法。皆是菩提。犹
较些子。然虽如是。也是 杨广 失骆驼。上堂。欲识佛去
处。祇这语声是。咄。傅大士不识好恶。以昭昭灵灵教
坏人家男女。被志公和尚一喝 …… (第 0406c 页)
礼拜而出。
**** 漳州净众佛真了灿禅师
泉南罗氏子。上堂。重阳九
日菊华新。一句明明亘古今。 杨广 橐驼无觅处。夜来
足迹在松阴。
**** 隆兴府谷山海禅师
上堂。一举不再说。巳落二三。相
见不 (第 0414c 页)
师讳念常。梅屋其号焉。至
正四年三月。松江余山昭庆住持比丘觉岸
谨序。
* 佛祖历代通载凡例
一 世祖皇帝 玉音一百段。出弘教集。实帝
师大臣钦承对旨。谨置于编。
一帝师所说彰所知论。冠于篇者尊之也。
一 (第 0478a 页)
正四年三月。松江余山昭庆住持比丘觉岸
谨序。
* 佛祖历代通载凡例
一 世祖皇帝 玉音一百段。出弘教集。实帝
师大臣钦承对旨。谨置于编。
一帝师所说彰所知论。冠于篇者尊之也。
一 (第 0478a 页)
。四海
静浪九州无尘。大度僧尼将三十万。崇缉
寺宇向有五千。翻译道俗二十四人。所出
经论垂五百卷。及 炀帝 嗣箓卜宅东都。仍
于洛滨上林园置翻经馆。四事供养无乏
于时。今叙一朝两代三十七年祖师顾儒
高僧法匠十 …… (第 0558c 页)
子广。上疾。
杨素使张衡入侍。上暴崩。太子即位)。
○(时天下户口抄计八百九十万)。
(乙丑) 炀帝广(小字阿[序-予+(樊-大+女)]。高祖次子。篡立于仁寿宫。初登有政治民。后幸洛阳营建东京。发河南
人夫数百万。开通济渠而达淮泗龙舟凤舸。又至江都。民不堪命。而群盗蜂起。四海土崩。后为宇文弑
之。寿五十九年) 。
(二十九) 冬 (第 0562a 页)
炀帝 有事于南郊。诏僧道并同俗
拜。道流莫敢言。诸沙门例不奉诏。帝诘之
曰。诏条久颁。卿等固不奉命何也。时 …… (第 0562a 页)
道生。若体
异故混。且未混之时已自成二。然则二非
一起矣。永通茫然不知所对。无言而罢。
(乙亥) 炀帝 穷奢极侈。乘龙舟锦帆沿汴而下
入于杨州。天下诸侯反叛称帝王者各据
一方。凡五十二处。太原唐公李渊起义 …… (第 0562c 页)
表父老咸言。儿时见之。谈晋宋间事。历历
可听。又自言。尝从东林远公游。语默不常。
然皆为吉凶之兆。 炀帝 幸维杨。闻其有异
召之。俄一日绕宫中遍索羊头。帝恶之以
付廷尉。手足银铛禁卫严甚。喜日丐于市
饮食自 …… (第 0563a 页)
即死。葬之香山寺侧。后数岁有
自海南归者。见喜无恙其人发冢视之。唯
空棺尔。计是时喜已三百馀岁矣。及 炀帝
于江都遇弑。方悟喜索羊头之验云。
石室论曰。唐牧之云。昔有相士。称文帝当
有天下。后果篡夺得之。周 (第 0563a 页)
静浪九州无尘。大度僧尼将三十万。崇缉
寺宇向有五千。翻译道俗二十四人。所出
经论垂五百卷。及 炀帝 嗣箓卜宅东都。仍
于洛滨上林园置翻经馆。四事供养无乏
于时。今叙一朝两代三十七年祖师顾儒
高僧法匠十 …… (第 0558c 页)
子广。上疾。
杨素使张衡入侍。上暴崩。太子即位)。
○(时天下户口抄计八百九十万)。
(乙丑) 炀帝广(小字阿[序-予+(樊-大+女)]。高祖次子。篡立于仁寿宫。初登有政治民。后幸洛阳营建东京。发河南
人夫数百万。开通济渠而达淮泗龙舟凤舸。又至江都。民不堪命。而群盗蜂起。四海土崩。后为宇文弑
之。寿五十九年) 。
(二十九) 冬 (第 0562a 页)
炀帝 有事于南郊。诏僧道并同俗
拜。道流莫敢言。诸沙门例不奉诏。帝诘之
曰。诏条久颁。卿等固不奉命何也。时 …… (第 0562a 页)
道生。若体
异故混。且未混之时已自成二。然则二非
一起矣。永通茫然不知所对。无言而罢。
(乙亥) 炀帝 穷奢极侈。乘龙舟锦帆沿汴而下
入于杨州。天下诸侯反叛称帝王者各据
一方。凡五十二处。太原唐公李渊起义 …… (第 0562c 页)
表父老咸言。儿时见之。谈晋宋间事。历历
可听。又自言。尝从东林远公游。语默不常。
然皆为吉凶之兆。 炀帝 幸维杨。闻其有异
召之。俄一日绕宫中遍索羊头。帝恶之以
付廷尉。手足银铛禁卫严甚。喜日丐于市
饮食自 …… (第 0563a 页)
即死。葬之香山寺侧。后数岁有
自海南归者。见喜无恙其人发冢视之。唯
空棺尔。计是时喜已三百馀岁矣。及 炀帝
于江都遇弑。方悟喜索羊头之验云。
石室论曰。唐牧之云。昔有相士。称文帝当
有天下。后果篡夺得之。周 (第 0563a 页)
臣妾。若言由人。则
虞舜已来贤辅多矣。何因不获。故知有道
斯得。无假于人。四也。高丽小蕃失礼上国。 炀帝 总天下之师三自征伐。攻城无伤半
堞。掠卒不获一人。虚丧六军狼狈而返。陛
下暂行提数万骑。摧驻跸之强阵 (第 0573a 页)
虞舜已来贤辅多矣。何因不获。故知有道
斯得。无假于人。四也。高丽小蕃失礼上国。 炀帝 总天下之师三自征伐。攻城无伤半
堞。掠卒不获一人。虚丧六军狼狈而返。陛
下暂行提数万骑。摧驻跸之强阵 (第 0573a 页)
以平生所著直裰皮履示之。
远曰。当为持此衣履。求人付之如何。延许
之曰。他日果得人出吾偈。为證偈曰。 杨广
山前草。凭君待价焞。异苗蕃茂处。深密固
灵根。其尾云。得法者潜众十年。方可阐扬。
远拜受辞去。依滁之 (第 0665a 页)
远曰。当为持此衣履。求人付之如何。延许
之曰。他日果得人出吾偈。为證偈曰。 杨广
山前草。凭君待价焞。异苗蕃茂处。深密固
灵根。其尾云。得法者潜众十年。方可阐扬。
远拜受辞去。依滁之 (第 0665a 页)
门真观因缘无性论(并朱世卿自然论)
* 魏收北齐三部一切经愿文
* 王褒周藏经愿文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
* 唐太宗三藏圣教序(并表请谢答)
* 今上述三藏圣教序(并谢答)
* 唐 (第 0221c 页)
* 魏收北齐三部一切经愿文
* 王褒周藏经愿文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
* 唐太宗三藏圣教序(并表请谢答)
* 今上述三藏圣教序(并谢答)
* 唐 (第 0221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