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佛部
濑也从水耑声耑音端论文从
土非也)


刍豢(上楚俱反韵英云刍草也乱草也说文刈草也上象包束草之象也从 三包
从二[草-屮][草-屮]音丑列反包音包或从
草作刍亦正论文作刍非也乃是古文多字也下豢音患郑注周礼云养 (第 0856b 页)
方。倏如
羽化。想念专注。即观心而见佛身。心境交参。即因门
而成胜地。十方净秽卷舒。同在于毫端。一性 包融

博。该罗于法界。是则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
冥通。彼此互收。事理无碍。方知神游亿刹。实生乎自 (第 0225a 页)
方。倏如羽化。想念专注。即观心而见佛
身。心境交参。即因门而成胜果。十方净秽。卷舒同在
于毫端。一性 包融。
浩博该罗于法界。是则诸佛与众
生交彻。净土与秽土冥通。彼此互收。事理无碍。若神
珠之顿含众宝。犹帝网 (第 0071c 页)
刹之遐方倏如
羽化。想念专注即观心而见佛身。心境交参
即因门而成胜果。十方净秽卷舒同在于毫
端。一性 包融
浩博该罗于法界。是则诸佛与
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冥通。彼此互修事理
无碍。若神珠之顿含众宝。犹帝网之 (第 0306a 页)
性。即缘因。又初二因中
理智。后二果中理智。因果虽异。智不殊理。契
同无二。唯一心转。绝相离言。无不 包融。
故名
佛性。又涅槃疏云。涅槃正性有五。一正性。非
因非因因。非果非果果。二因性。十二因缘。三
因因性 (第 0858a 页)
慧禅院第十二代演禅师。爇向炉中以酬法
乳。便敷座。归宗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
观第一义。师云。 包融
万有声振大千。乃佛乃
祖顶门开。若天若人方寸阔。便恁么荐得。不
妨省要。苟或踟蹰。落在第二义门去也。 (第 0742b 页)
密。无尘金地足清凉。既到者里。还有本
色衲僧么。出来共相證明。

住云居先于南康军开堂。白椎竟乃云。 包融
万有。声
振大千。乃佛乃祖顶门开。若天若人方寸阔。便恁么
荐得。不妨省要。苟或踟蹰。落在第二义门去也 (第 0193c 页)
界即是汝之心量若于境界上
了达自心一切处一切时心境重重互照双融便是
真如不二法门故祖师道不二皆同无不 包融
十方
智者皆入此宗恁么会得尽十方世界无纤毫过患
刹刹尘尘无毫发增减无毫发渗漏一一皆从我胸
中流出又有 (第 0534b 页)
未委与诸人通个消息举拂云于此脱落豁
开金刚正眼普照大千世界一毛头上安身一一毛
头显现一一毛头既尔一一 包融
无碍人人遍普风
光各各乾坤逼塞能为万象中主法法头头自在下
座。

腊八上堂举世尊腊八睹明星时忽云奇哉 (第 0583c 页)

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谓
顿證也果能到与么地则灵明湛寂真照
无边万象莫能逃其质十方刹海悉 包融
高低普应平等虚空法法真如头头解脱
故谓人人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是名为心
见性成佛教意禅意总归一理理事圆融 (第 0225b 页)
卷。
佛自结名无上菩提者。乃以非一切即一切。及双
离双即。三如来藏为全体。以一多相即大小无碍
乃至遍 包融
摄为大用。是也。此位方以通达。而未
證极。仍是明心菩提。见道位也。前云。三有众生。出
世二乘。以所知 (第 0412a 页)
性当处即真同彼天台双照空有之义
也四此云顿教明呵教泯相不著二边直契圆成同
彼天台双遮空有五此云圆教者 包融
性相该括始
终虽泯空有空有炳然虽示色空色空都寂法界圆
融无碍自在同彼天台非寂非照而寂而照义也斯
上终 (第 0088c 页)
坏法性经知时非
时未曾误失即成所作智知根知时作所应作故
问何故将法相释法性耶答今一具四岂得同耶
欲显 包融
故用释之一智融四则永异馀宗。
▲言
若为成种智下问广立章句令后学者成种智境
复有何过答意可知。
▲言 (第 0148a 页)
前十度时。皆净三轮。离有无相故。并结名
中云。是则能净等也。二圆满者。谓脩前十度时。皆二
利圆满故。 包融
圆满故。十度圆满故。因终圆故。三不
舍者。谓脩前十度行时。如救头然。曾无暂舍故。后起 (第 0686c 页)
三四
皆是至得果性又初二因中理智后二果中理智因果虽异理智不殊理智似分冥
𢍆无二唯一心转绝相离言无不 包融
故名佛性由此名为佛性𢍆合门也如是佛
性下即涅槃三十五经云善男子如来十力四无所畏乃至如是等法是佛佛性 (第 0330b 页)
性。又初二因中理智。后二果中理智。因
果虽异。理智不殊。理智似分。冥契无二。唯
一心转。绝相离言无不 包融。
故名佛性。由
此名为佛性契合门也。

疏。如是佛性即有
七义者。即涅槃三十五经云。善男子。如来十
(第 0186c 页)
然故十下结始自理境终至利益皆得称妙者只
由皆全此三千三谛故也。】

「△二既是下明一念 包融
观行可识三初明一念
境观之功。

既是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成故有用。」
【【解】科云一念境
观之功者初是 (第 048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