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佛部
之染。如
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
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示 李献臣)
 又云。古德有言。寻牛须访迹。学道贵无心。迹在牛还
在。无心道易寻。所谓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 …… (第 0734b 页)
 既学此道。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
或照顾不著。起一恶念。当急著精彩。拽转头来。若一
向随他去。相续不断。非独障道。亦谓之无智慧人。昔
沩山问懒安。汝十二时中。当何所务。安云牧牛。山云。
汝作么生牧。安云。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山云。子
真牧牛也。学道人。制恶念。当如懒安之牧牛。则久久

自纯熟矣(示 李献臣)
 又云。他弓莫把。他马莫骑。他人之
事莫知。此虽常言。亦可为入道之资粮。但常自检察。
自旦至暮。有甚 …… (第 0734c 页)
 此事许聪明灵利汉担荷。若使聪明灵利。则无担荷
分。聪明灵利者虽易入。而难于保任。盖入处不甚深。
而力弱故。也聪明灵利者。才闻善知识说著个中事。
便眼目定动。早将心意识领解了也。似此者。自作障
碍。永劫无有悟时。外鬼作殃犹可治。此乃家亲作崇。
不可禳祷也。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
识。此之谓也(示 李献臣)
 心意识之障道。甚于毒蛇猛虎。
何以故。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聪明利智之士。以心意
识为窟宅。行住坐卧。 …… (第 0735a 页)
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有志之士。读书看教。能如是。方体圣人
之意少分也(示 李献臣)
 又云。近日丛林。以古人奇言妙
语问答。为差别因缘。狐媚学者。殊不本其实。诸佛说
法。惟恐人不会。纵 …… (第 0736a 页)
学道须是
铁汉。著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妙哉斯言。可以为光明种子。发机之助也(示 李献臣)
 又 …… (第 0736a 页)
 佛又言。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
如来。应遍于一切处见于如来。佛者觉义。谓于一切
处。常遍觉故。所谓遍见者。见自已本源自性天真佛。
无一时一处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界中。而
不遍故也。众生迷此。而轮转三界。受种种苦。诸佛悟
此。而超诸有海。受殊胜妙乐。然苦乐皆无实体。伹迷
悟差别。而苦乐异途耳。故杜顺云。法身流转五道。名
曰众生。众生现时。法身不现也(示 李献臣 
又郑成忠请普说。师云。如今
心地未明底。不免疑道世界从甚么处起将来。却向甚么处灭。为复先有世界。为复 …… (第 0740a 页)
矣。古德云。学道如钻火。逢
烟未可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欲知到头处。自
境界他境界一如是也(示 李献臣)
 又云。赵州和尚云。老
僧十二时中。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馀无杂用心处。
此是这老和尚。真实行履处。 (第 0748c 页)
前。不存轨则。殊不
知。总不是这般道理。具超方眼。举起便知落处。若大
法不明。打瓦钻龟。何时是了(示 李献臣)
 大珠和尚云。心
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虽则一期应病与药。未免垛
生招箭。而今未了底。闻此语而不疑。 (第 0751b 页)
于是越之文
雅忠公洎其徒奇玉入京。誉师道素。且云。踞猊床。挥
尘柄。时渐三纪五舍。百讲业成名立。乃请 李淑
撰。传
教弟子题名记刻石示后。略曰。师最初传教曰。善明
以下断。以天圣终祀。凡若干人。编名左次。后得 (第 0319c 页)
曰忏主。
谓可亚慈云也。门人述其德曰。师踞猊
床挥麈柄。时渐三纪。五舍百讲。业成名立
无愧古人。乃请 李淑。
撰传教弟子题名记。
善朋为之首云。

** 孤山圆法师法嗣

法师惟雅。久依孤山悉得其旨。孤山制西 (第 0205b 页)
喜。杨内翰奏曰。此国家祥瑞。当为陛下贺。送入馆。
三迁入翰林。前后十六年 仁宗惜其才。尝谓侍臣
曰。 李淑
如一枝花。恐不耐风霜。若令作宰相。是速其
死也。邯郸英俊过人数等。读书五行俱下。古今罕有
其比。名重 (第 0627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