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地理類
釋家類
別集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論集部類
瑜伽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法華部類
大集部類
般若部類
七佛偈后(二则)
* 丁右武浮海诗跋
* 为右武书七佛偈
* 包公研书心经跋
* 题 东坡
观音赞
* 题鬼子母卷
* 书元旦大雪歌
* 题从军诗
* 题卧病诗
* 六咏诗 (第 0465c 页)

有甚奇特法门可入耶。

** 示灵洲镜上人

余昔游海门。登妙高峰。入无际三昧。入棱伽室。睹东 坡老
人。代张方平手书棱伽经。与佛印禅师留作金
山常住。是时举身毛孔。熙怡悦豫。如春生百草。不自
知其所以 …… (第 0477a 页)
瘴乡。舟行过曹溪口。下浈阳峡。经小
金山。而抵羊城。未暇登眺。戊戌秋日。始得览其胜。与
镜心上人。过 东坡
堂。读悟前身诗。又爽然自失。恍然
若睹旧游。是知天地一幻具。万法一幻丛。出没一幻
迹。死生一幻场。江 …… (第 0477a 页)
。盖肯于刮垢磨光。非
汎汎波流业海者比也。顷持卷索法语。为进修之资。
老人猛思昔游海门故事。今此地见 东坡
如前身。因
叹人生生死幻化去来梦事。若以法界海慧照之。则
三际十方。当下平等。天宫净土。一道齐平。心 …… (第 0477b 页)
此法门。则江光水色。鸟语
潮音。皆演般若实相。晨钟暮鼓。送往迎来。皆空生晏
坐石室见法身时也。如此则 东坡
之所书棱伽。佛印
之杀青灾木。与老人今日荷三生之缘。重过此山。上 (第 0477b 页)
则公案。古人难调伏者。都用此一机。如昌黎东
坡。吾门觉范诸老。皆是物也。若昌黎之固执。非大颠
不化。 东坡
之我慢。非儋耳不消。觉范之见习。非琼崖
不泯。然此数公。陶冶皆同。而所遇不同。故不称千古
奇事。惟公 (第 0572b 页)
固非昌黎。而山野窃不敢望崖颠老。山野
虽有愧觉范。而公不让 东坡。
即其今日因缘。大越前
修。真千载一时。庆幸多矣。若公无禅喜见志。山僧无
楞伽印心。仍循故道而归。岂不 (第 0572b 页)
者。谁其人哉。故古之建不拔之功者。皆预定
于胸中。如范蠡子房武侯。进退裕如。岂以空谈为寔
事哉。即如 东坡
亦文章气节耳。惟今居士。乃一时所
属望者。第自揣其具。孰与于诸公耶。其所存者。特一
片赤心耳。苟材具 (第 0591c 页)
此。可谓极矣。其奔腾迅驶。孰能当之。故其为害不浅。
即有神禹。独且奈之何哉。 东坡居士。
曾守是郡。怀终
古之忧。乃筑黄楼以弹压之。盖黄土也。取克治之义。
城北乃建黄福寺。以枕洪流。托之栖禅 (第 0626c 页)
取之。尽从井出。以足其用。至今尚
有一木存焉。由此观之。大地之水。未尝不通。物未尝
不达斯实事也。昔 苏长公
居儋耳。尝品三山泉。谓与
惠山相通。因名惠通泉。是则太虚寥廓。万象融通。人
特有心限碍耳。窃观琼海。 (第 0633a 页)
址。志云。有古井二口。不知所
在。今得之荒榛中。又左臂为归一庵。即接卧龙分水。
会归大河。又一区也。 东坡
云。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以山似莲花。居者如坐花中。故面目惟
在山南。独五老七贤为最胜。 (第 0640a 页)
楞严。终至归宗云居等。重
兴梵刹一十五所。除刻大藏。凡古名尊宿语录。若寂
音尊者。所著诸经论文集。及 苏长公
易解。尽搜出刻 (第 0654c 页)
心光。能焕发于此。况般若所熏乎。其历千劫而
不朽者宜矣。因试墨。遂书心经一卷。以付罗生。

** 题 东坡
观音赞

曹溪云。佛性无常。紫柏 (第 0693c 页)
东坡
观音赞。亦云。苦乐无 …… (第 0693c 页)
者。大似因渔父而得见。
大海波涛也。公其志之。天启元年立春日。

** 题从军诗后

雷阳正当南极。 东坡
题曰。万山第一。所谓水穷山尽
处也。形家称为尽龙。故古之忠臣义士。被谪者多在
于此。气使然也。𡨥公 …… (第 0694b 页)
 恩遣至此。盖亦上下千载奇事。惟我圣朝僧戍者。
独我始祖南洲洽禅师。为护 建文驾获罪。 成祖
赦之。以其弟子德录戍于此。寻即放还。及某二百馀
年矣。顷亦为 国祝釐。获罪而至此。岂无谓哉。余至。
主于城西古寺。 坡公
亭中。士子争 (第 0694b 页)
坡公。
如昨日。及
访觉范故事。则杳然矣。天南风物。迥异中洲。四时之 (第 0694b 页)
阳峰下。千峰如指。故颜
曰千指。前峰紧抱。弯环如角。予名之曰麟角。且喻
独也。庵前有池。俗呼洗砚。盖 东坡
尝三游兹山。特
附讳乎。予易曰来月。古人喻道曰。池成月自来。池
上有斋。予扁曰洗月。喻心境也。斋后有 (第 0729c 页)
。病中诗
也。今寄居海外。故病忽作。宛若旧态。盖病不因地异。
情不为境迁。而趣味自别。难以语人。 东坡
云。凡有所好。必有所蔽。余读居儋耳集。觉范后
至海外。就旧馆访其遗事。有老妪答曰。苏相公无奈
好作诗 (第 0745c 页)
。何老妪尚知其好。岂非蔽耶。 东坡
初被放。至岭外。食荔枝美。因云。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妨常作岭南人。余始诵之。将谓其矫。余居此几
六年 …… (第 0745c 页)
遇时新一度。不觉诵此什伯过。

余平生爱书晋唐诸帖。或雅事之。宋之四家。犹未经
思。及被放海外。每想 东坡
居儋耳时。桄榔庵中风味。
不觉书法近之。献之云。外人那得知此语。殊有味也。
书法之妙。实未易言。古来 (第 0745c 页)
。诘朝将入山。公灵
巳至城矣。予即往视殓。为求棺椁。值潮阳道。观察
任公陪。直指于惠阳。请游西湖。登 东坡
白鹤峰而
归。归即欲掩关却埽矣。

二十八年庚子。

予年五十五。时榷使初出。狠戾暴横。官民不堪。地 …… (第 0841c 页)
。予曰。春秋乃明明因果
之书也。遂著春秋左氏心法。

三十三年乙巳。

予年六十。春三月。渡琼海。访 东坡
桄榔庵。白龙泉。
求觉范禅师遗迹不可得。寓明昌塔院。作春秋左
氏心法序。游名山。作琼海探奇记。金粟泉 (第 0842c 页)
患本宗学
者囿于名相。胶于笔录。至以天台之传为文字之学。
南宗鄙之。乃谒护国此庵元禅师。夜语次。师举 东坡
宿东林偈。且曰。也不易到此田地。庵曰。尚未见路径。
何言到耶。曰。祇如他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 …… (第 0138c 页)
著精彩觑捕看。若觑捕得他破。则亦知本命元辰落
著处。师通夕不寐。及晓钟鸣。去其秘畜。以前偈别曰。 东坡居士
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
色。无山无水好愁人。特以告此庵。庵曰。向汝道是门
外汉。师礼谢 (第 0139a 页)
湖。四明郡守以育王虚
席迎致。九峰韶公作疏。劝请四明之人。相与出力。建
大阁藏所赐诗颂。榜之曰宸奎。 翰林苏公轼
知杭时。 (第 0325c 页)
一攒。放下茱
萸空中竹橛。倒却迦叶门前刹竿。直下更云不会。算
来也太无端。参。师一日与学徒入室次。适 东坡居士
到面前。师曰。此间无坐榻。居士来此作甚么。士曰。暂
借佛印四大为坐榻。师曰。山僧有一问。居士若道得。 …… (第 0331c 页)
甚么处坐。士不能答。遂留
玉带。师却赠以云山衲衣。士乃作偈曰。百千灯作一
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是故 东坡
不敢惜。借君四大
作禅床。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会当乞
食歌姬院。夺得云山旧衲衣。此带阅人 (第 0331c 页)
喜。曰。衲子参究若此。善
不可加。令人迹其所往。竟无知者(大慧武库谓證悟颙语。非也) 内翰东坡居士苏轼

字子瞻。因宿东林。与照觉论无
情话。有省。黎明献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
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 (第 0364b 页)
绍兴丁巳。眉之象耳虚席。
郡守谓此道场久为蟊螣囊橐。非名流胜士。莫能起
废。诸禅举师应聘。尝语客曰。 东坡
云。我持此石归。袖
中有东海。山谷云。惠崇烟雨芦雁。坐我潇湘洞庭。欲
唤扁舟归去。傍人谓是丹青。此禅 (第 0409c 页)
侯复宗周。时天下大旱。王自责身六年乃雨)治四十六
年。王臣史籀改苍颉古文为大篆(今岐下石鼓有
数字至
宋苏轼
辨得几字)

(乙未) 郑桓公友(厉王少子。宣王之弟。初封郑。今华阴县。后徙荣阳。今新郑是。至幽公 (第 0497c 页)
世俗之人。或以为虚诞。然归于玄微。深
远难得而测。故王公大人观死生报应之
际。莫不矍然而自失焉。本朝 东坡居士
曰。
此殆中国始知有佛时语也。虽浅近大略 …… (第 0514b 页)
后卖
与市人。遂入公庖中馔之百方。然鹿之所
以美。未有丝毫加于煮食时也。袁宏汉纪。
论佛世罕见全篇。 东坡
大全集所载。袁宏
论佛说。乃唐章瑰太子注汉书楚王英传。
所引用汉纪者。当以此全篇为正云。

(甲戌) (第 0514c 页)
宋绍兴二年。 东坡居士
过曹溪。题曰。释迦
以文教。其译于中国。必托于儒之能言者。
然后传远。故大乘诸经至首楞严。则委曲
(第 0620c 页)